部編人版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提綱-答案解析_第1頁
部編人版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提綱-答案解析_第2頁
部編人版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提綱-答案解析_第3頁
部編人版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提綱-答案解析_第4頁
部編人版初中七年級(上冊)歷史提綱-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北京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yǎng)家畜、磨制工具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距今四五千年時,炎帝和黃帝結成聯(lián)盟,并通過涿鹿之戰(zhàn)打敗蚩尤。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他們已經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二、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1.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XX店龍骨山上。2.北京人又稱北京直立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3.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fā)現(xiàn)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并發(fā)現(xiàn)用火遺跡。三、北京人的特征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xiàn)代人小。他們的身高平均為157厘米,上肢與現(xiàn)代人相似,下肢比上肢略長,能夠直立行走。2.北京人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們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的工具有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zhēn等。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3.北京人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4.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5.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猿人向現(xiàn)代人類演進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6.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在XXXX東部半坡村一帶,考古學者發(fā)現(xiàn)了一處大型的原始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定名為半坡遺址。2.半坡人的居住區(qū)有房屋、窖穴、壕溝,居住區(qū)外有公共墓地和燒制窯器的窯場。3.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屋內有灶坑,多用木頭做柱子。4.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半坡人還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主要種植粟,飼養(yǎng)豬和狗等家畜。他們還用弓箭、長矛、石球等工具捕獵。5.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最有代表性的是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6.半坡人有少量的樂器,如陶塤。還會制造骨針、骨錐和紡輪,可見半坡人已經會從事簡單的紡織、制衣。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河姆渡遺址位于XX余姚,距今約7000年左右。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這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3.在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了迄今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4.河姆渡人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農業(yè)工具以骨耜〔sì最為典型,家畜以豬、狗和水牛為主。5.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和玉器,還有簡單的樂器骨哨。6.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還懂得使用天然漆。三、原始農業(yè)的發(fā)展1.中國是農業(yè)大國,在中國一些早期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發(fā)源地。2.距今約90007000年,中國原始農業(yè)興起于中國黃河、長江和淮河等流域,由最初的"刀耕火種",發(fā)展到用耒耜〔lěisì等工具進行耕種,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3.農作物種植和家畜飼養(yǎng)的出現(xiàn)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fā)展,是原始農業(yè)興起和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第3課遠古的傳說一、炎黃聯(lián)盟1、我國古代流傳著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與傳說,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也有關于早期社會的很多傳說,其中炎帝、黃帝等是最為著名的傳說人物。2、四五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lián)盟時期,相傳,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是當時黃河流域較大的部落。3、黃帝和炎帝在阪泉展開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之后結成聯(lián)盟。4、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zhàn),黃帝部落運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車打敗蚩尤,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該部落聯(lián)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fā)明1.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fā)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還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的天文和歷法知識。2、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發(fā)明了弓箭和指南車,當時,倉頡發(fā)明文字,伶?zhèn)愔谱饕袈?隸首發(fā)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3.考古學者發(fā)掘處出的水井遺址、蠶繭和絲織品、骨笛、船形陶壺等,印證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三、堯舜禹的禪讓1.相傳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堯的部落、有虞氏〔舜的部落、夏后氏〔禹的部落等部落。為抵御共同災難,三個部落走向聯(lián)盟,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即將部落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2.禹總結其父鯀[gǔn]治水的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解除水患,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他繼位后,擴大了夏侯氏部落的勢力和影響。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它開創(chuàng)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隨后的商朝創(chuàng)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代表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分封制,導致周天子統(tǒng)治權威衰落,兼并戰(zhàn)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fā)展一、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1.約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lián)盟局面,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2.禹在位時,征服南方三苗〔古部落名,分布在長江以南,在陽城修建城池,制定制度,發(fā)展生產,社會逐漸產生階級分化。3.禹最初想傳位于伯益,但其子啟憑借強大的勢力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4.夏朝制定了歷法,稱為"夏歷"??脊艑W家在XX平原發(fā)掘出夏朝的一座都城遺址,被命名為二里頭遺址。5.夏朝經歷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時,統(tǒng)治殘暴,民眾反抗,國力衰弱。二、商湯滅夏1.夏朝后期,商的首領湯聯(lián)絡周圍部落,打敗夏王桀,夏朝滅亡。2.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3.受戰(zhàn)亂、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多次遷都,到商王盤庚時遷都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定。商紂王是商朝最后一個王。三、武王伐紂1.商朝晚期,周部落以農業(yè)立國,發(fā)展迅速。周武王時,得到周公、呂尚等人的輔佐,日益強盛。2.公元前1046年,周軍與商軍在牧野決戰(zhàn),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四、西周的分封制1.為穩(wěn)定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武王根據(jù)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再分封,從而確定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分封制"。2.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3.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引起"國人暴動"。4.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滅。后來,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1、原始社會后期,出現(xiàn)了銅器。商朝以后,青銅器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發(fā)展到禮器。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等。2、商周時期的工匠已準確掌握了銅、錫、鉛的比例。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著名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二、甲骨文記事1、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fā)現(xiàn)甲骨文。至今已經識別的甲骨文有1500字。2、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點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征勾畫出來。甲骨文中約40%是象形字。形聲最為進步,現(xiàn)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2、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1、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促進了農業(yè)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fā)山林,擴大耕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2、手工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專業(yè)化程度提高,青銅業(yè)、冶鐵業(yè)、紡織業(yè)、煮鹽業(yè)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fā)展。3、商業(yè)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xiàn)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二、王室衰微1、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tài),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這樣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2、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所能直接管轄的地區(qū)僅在洛邑一帶。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三、諸候爭霸1、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yōu)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zhàn),爭奪霸主的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到春秋末年,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在春秋爭霸的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民族交融。第7課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戰(zhàn)國七雄1.戰(zhàn)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2.當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zhàn)國七雄"。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戰(zhàn)役,如桂陵之戰(zhàn)〔圍魏救趙,馬陵之戰(zhàn)〔戰(zhàn)場位于今XX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長平之戰(zhàn)〔紙上談兵等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3.戰(zhàn)國中期以后,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二、商鞅變法1.背景: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2.開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3.內容政治上:①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④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上: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統(tǒng)一度量衡。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4.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XX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tǒng)工程構成。渠首又分為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魚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壩,將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其內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3、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fā)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XX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第8課百家爭鳴一、老子1.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2.老子認為:①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②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他的學說集中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這部書成為道家的經典。二、孔子和儒家學說1.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它的核心思想是"仁"。2.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他反對苛政,認為統(tǒng)治者只有實行德政,社會才會穩(wěn)定。3.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他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4.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三、百家爭鳴1.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非?;钴S,形成了不同學派,史稱"諸子百家"。其中影響最大的學派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2.墨子是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提出要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提倡節(jié)儉。3.儒家是戰(zhàn)國時期最大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zhàn)爭。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4.戰(zhàn)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認為人生應該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5.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治統(tǒng)治。6.戰(zhàn)國時期,各學派展開激烈辯論,互相抨擊,又互相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史稱"百家爭鳴",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高峰。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后因暴政而亡。西漢建立后統(tǒng)治者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漢武帝時,政治上實行"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鞏固了"大一統(tǒng)"王朝。東漢初年,劉秀在位時出現(xiàn)了"光武中興"的治世局面,后來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的統(tǒng)治,出現(xiàn)了"黃巾起義"。張騫通西域后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一、秦滅六國1.背景:1.各諸侯國人民希望結束戰(zhàn)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3.秦王嬴政即位后,為滅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2.過程:公元前230年開始,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XX。3.意義: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期爭戰(zhàn)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1.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覽全國一切大權。2.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監(jiān)察,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3.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全國分36郡,郡下設縣。三、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1.命令丞相李斯等人統(tǒng)一文字,制定筆畫規(guī)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2.廢除六國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作用: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對經濟的交流。3.規(guī)定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作用:便利了經濟的發(fā)展。4.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作用: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5.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作用: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6.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7.秦朝疆域四至: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一、秦的暴政1.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賦稅:農民要將三分之二的收獲物上繳國家社會經濟造的嚴重破壞。②繁重的徭役:連年大規(guī)模征調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xiāng)。③嚴苛的法律:一人犯罪親族和鄰里受牽連。死刑有車裂、腰斬、活埋等十多種。2.秦二世更加殘暴:兇殘的殺害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殺文武大臣,對民眾的剝削更加殘酷。二、陳勝吳廣起義第一階段:領導人陳勝、吳廣1.原因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②直接原因:戍守誤期2.過程①爆發(fā):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xiāng)〔XXXX。②建立政權:在攻下陳縣后,陳勝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3.結果:起義失敗,吳廣、陳勝相繼被部下殺害。第二階段:領導人劉邦、項羽1.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將秦軍主力殲滅。2.劉邦率軍直抵秦都XX。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三、楚漢之爭1.征戰(zhàn)雙方:項羽,封號:西楚霸王;劉邦,封號:漢王。2.勝敗原因:①項羽雖勢力強大卻剛腹自用一味依賴武力。②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3.最終結果:劉邦把項羽包圍在垓下,項羽兵敗自刎。劉邦獲得勝利。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漢的建立1.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定都長安,劉邦就是。2.漢初統(tǒng)治者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二、休養(yǎng)生息政策1.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穩(wěn)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修養(yǎng)生息政策。2.內容:①讓士兵還鄉(xiāng)務農;②將那些因戰(zhàn)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yè)勞動力;③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的減免徭役和兵役。3.作用:使?jié)h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fā)展,社會局勢穩(wěn)定下來。三、"文景之治"措施:①注重農業(yè)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②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如斷殘肢體的肉刑。③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表現(xiàn):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這一時期的統(tǒng)治局面,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一、政治方面:"推恩令"的實施。1.背景:西漢末年,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2.過程:①頒布推恩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guī)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②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職責:監(jiān)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yōu)榉亲鞔酢?.意義:通過這些措施,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背景:西漢初,朝廷對地方控制很弱,統(tǒng)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2.過程:①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書"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tǒng)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tǒng)政權的精神支柱。②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yǎng)統(tǒng)冶階級需要的人才。3.意義: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經濟方面:鹽鐵官營1.背景:漢初,私人鑄幣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大都掌握在豪強手中,壟斷了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2.過程:①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株錢。②在全國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③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意義: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個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四、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第13課東漢的興亡一、光武中興

1.西漢滅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2.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稱帝〔即光武帝,定都XX,史稱東漢。

3.光武中興

①措施:a、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b、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jiān)督,懲處貪官污吏;c、允許北方少數(shù)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②表現(xiàn):社會出現(xiàn)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東漢后期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2.危害:動搖了東漢的統(tǒng)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三、黃巾起義

1.原因:東漢后期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社會上大批貧民流離失所,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

2.概括:創(chuàng)立太平道的張角于184年發(fā)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結果被鎮(zhèn)壓下去。3.評價:這是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4.作用: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tǒng)治,使其一蹶不振。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張騫通西域1.西域范圍:漢代人把今天的XX陽關和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xiàn)在新疆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2.過程:第一次:時間公元前138年。目的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作用使?jié)h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第二次:時間公元前119年。作用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二、絲綢之路1."絲綢之路"線路:商人載著漢朝的絲綢等物品,從長安出發(fā),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2.交流情況: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國3.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4."海上絲綢之路"路線:①從XX沿岸出發(fā)的船只穿過黃海,可達朝鮮、日本。②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fā),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三、對西域的管理1.西漢設置西域都護①時間: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都護府設在烏壘城。②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東漢班超出使西域①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建立與西域的聯(lián)系。②班超派出甘英出使大秦,到達安息后受阻,但此行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紙術的發(fā)明1.紙問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畫、書寫在甲骨和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2.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3.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使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原料的好處是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4.紙的傳播和地位: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二、張仲景和華佗1.張仲景:東漢末年的名醫(yī),寫成《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發(fā)展了中醫(y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張仲景是中醫(yī)臨床理論體系開創(chuàng)者,被后世稱為"醫(yī)圣"。2.華佗:東漢末年的名醫(yī),發(fā)明"麻沸散",創(chuàng)編出了"五禽戲"。三、歷史巨著《史記》作者司馬遷,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妒酚洝吩谖膶W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興起①背景:東漢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的寄托為道教的興起提供了土壤。②教派: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XX、巴蜀地區(qū)的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2.佛教傳入①佛教產生: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②傳播原因:佛教教義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傳播。③傳播過程:張騫通西域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得到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④傳入意義: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東漢末年分三國,赤壁之戰(zhàn)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后來由西晉短暫統(tǒng)一。西晉錯誤的大封同姓諸王,導致"八王之亂",從而走向衰落,后被內遷的一支匈奴人所滅。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鮮卑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史稱"五胡亂華",并建立起"十六國"。北方人為躲避戰(zhàn)亂紛紛南遷,從而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并在江南建立起東晉,后來宋、齊、梁、陳依次更替,統(tǒng)稱為"南朝"。中國北方,北魏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第16課三國鼎立官渡之戰(zhàn)東漢末期,占據(jù)XX一帶的曹操把漢獻帝從都城XX接到許〔今XXXX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在經濟上,采用屯田的措施。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zhàn)。曹操采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zhàn)術,打敗袁紹,為以后統(tǒng)一北方打下基礎。赤壁之戰(zhàn)1.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統(tǒng)一全國。孫權聽從周瑜和諸葛亮的意見,決定與劉備聯(lián)合迎戰(zhàn)曹軍。2.曹軍與孫劉聯(lián)軍在赤壁對峙。周瑜采納黃蓋的建議,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曹軍大潰。3.評價:赤壁之戰(zhàn)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國鼎立1.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轉而經營關中,完成了北方的統(tǒng)一。劉備占領了XX、XX的大部分和XX、云貴地區(qū)。孫權把統(tǒng)治范圍延伸到XX、XX。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國號建立者時間都城魏曹丕220XX漢〔蜀漢劉備221XX吳孫權229建業(yè)2.230年,孫權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XX與內地的聯(lián)系。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一、西晉的建立1.263年魏滅蜀。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XX為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了全國。2.西晉王朝制定了一系列優(yōu)待大地主,大貴族的政策,以保護他們的利益。他們在生活上以奢侈為榮,追求享樂。二、八王之亂1.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zhàn),史稱"八王之亂"。2.評價:八王之亂主要在XX一帶展開,歷時十幾年,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南遷,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徒高潮。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1.東漢、魏、晉時期,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鮮卑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史稱"五胡亂華",2.西晉滅亡后,北方各族統(tǒng)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4.四世紀后期,氐族符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皇帝符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厲行法治,提倡儒學。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一、東晉的興亡1、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317年,司馬睿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東晉在淝水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420年,東晉滅亡。二、南朝的政治1、東晉滅亡后,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相繼出現(xiàn)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定都建康,歷史上統(tǒng)稱"南朝"。2、南朝時,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從梁武帝奪取帝位后,政治日益敗壞,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三、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1、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原因:①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qū)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②江南地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③當時的江南地區(qū),不像北方那樣戰(zhàn)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④南下移民和當?shù)孛癖姽餐Α?、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表現(xiàn):①農業(yè):a、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b、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這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c、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qū)還種植了雙季稻。d、種桑養(yǎng)蠶、培植果樹、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yè)多種經營。②手工業(yè):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fā)展。③商業(y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商業(yè)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yè)最活躍的大都市。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戰(zhàn)1、強大后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383年,前秦苻堅拼湊了87萬多人企圖滅亡東晉,統(tǒng)一中國。東晉團結一致,以8萬精兵應戰(zhàn),在淝水打敗秦軍,這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