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初中物理競賽試題精編(八年級上):第9講-光學實驗專題精練(解析版)_第1頁
全國初中物理競賽試題精編(八年級上):第9講-光學實驗專題精練(解析版)_第2頁
全國初中物理競賽試題精編(八年級上):第9講-光學實驗專題精練(解析版)_第3頁
全國初中物理競賽試題精編(八年級上):第9講-光學實驗專題精練(解析版)_第4頁
全國初中物理競賽試題精編(八年級上):第9講-光學實驗專題精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33頁,共=sectionpages1818頁試卷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1818頁全國初中物理競賽試題精編第9講—光學實驗專題精練1.小紅在學習了光學的相關知識后,在暗室進行了一些實驗探究.(1)實驗一:讓一細束太陽光照射三棱鏡,射出的光射到豎直放置的白屏上.如圖所示,白屏Ⅱ區(qū)上出現了彩色光帶,這是光的________現象.將靈敏溫度計放在________(選填“Ⅰ”或“Ⅲ")區(qū),溫度計示數會明顯升高,是因為________;(2)實驗二:將一束藍光照在穿白上衣、紅裙子的洋娃娃身上,小紅看到了洋娃娃上衣呈________色,裙子呈________色;(3)實驗三:通過學習,小紅知道紅、________、藍是光的三原色,它們自身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由其它色光混合而成.她將亮度相等的這三種色光疊加在一起,看到了________光.【答案】

色散

紅外線具有熱效應

不能

白【詳解】(1)實驗一: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后被分解為七色光的現象,是光的色散現象.紅光的折射較小,紫光的折射較大,所以圖中Ⅲ區(qū)是紅外線,且紅外線具有明顯的熱效應,所以將靈敏溫度計放在Ⅲ區(qū),溫度計示數會明顯升高.(2)實驗二:將一束藍光照在穿白上衣,白上衣能反射所有顏色的光,即白上衣反射藍光,所以小紅看到了洋娃娃上衣呈藍色;紅裙子只能反射紅光,所以藍光照在紅裙子上,洋娃娃身上裙子呈黑色.(3)實驗三: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它們自身不能由其它色光混合而成,她將亮度相等的這三種色光疊加在一起,看到了白光.2.“關愛生命,安全出行,爭當安全模范公民”的教育活動,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紅燈停,綠燈行”是公民的基本素質.

交通信號燈用紅、綠燈,而不用藍色、紫色等其它顏色的燈.對此,小明、小華、小宇三位同學展開討論:①小明說:人的眼睛對紅色光、綠色光比較敏感.用紅綠燈作為交通指揮燈,容易引起視覺反應,可以提高人們的警惕性,減少交通事故的發(fā)生.②小華說:紅光穿透能力比藍色、紫色等其它的色光強,很遠處就能看到;人的眼睛對綠色光敏感.③小宇說:紅綠燈作為交通指揮燈,是國際通用的,并不具有科學依據.

(1)霧天,小明、小華和小宇一起在遠處觀看路口的紅綠燈,收集有關“紅色光穿透能力強”的證據.小明和小宇看到紅燈亮時,小華卻認為紅燈不亮.此事實說明紅色光引起的視覺效果與________有關;三位同學向路口的紅燈走近,都感到紅色光強度逐漸增強,表明色光的穿透能力與________有關.影響色光穿透能力的因素還有________(至少答出一條).

(2)依據你的生活體驗,并結合學過的物理知識,對小宇的說法作出評價:________.

(3)紅綠色盲的人不能分辨紅綠燈顏色的變換.請你描述現行交通信號燈是如何讓色盲的行人做到“紅燈停、綠燈行”的或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________(回答一條即可).【答案】

各個不同的人

距離

空氣的質量

不正確.紅色光穿透能力強,人的眼睛對紅色光、綠色光比較敏感

采用燈光圖形或者語音提示等方法提醒行人【詳解】(1)同樣的一盞紅燈,小明、小華和小宇一起在遠處觀看,小華卻認為紅燈不亮.說明紅光引起的視覺效果和不同的人有關;向路口的紅燈走近,都感到紅色光強度逐漸增強,說明紅光的穿透能力和紅光傳播的距離有關,距離越短,紅光的穿透能力越強;空氣中的灰塵等顆粒物越多時,光的穿透能力就越弱,所以影響色光穿透能力的因素還有空氣的質量;(2)小宇的說法不對,用紅綠燈作為交通指揮燈有科學依據,紅光的波長更長,不容易被散射,在空氣中可以傳播得更遠,人眼對紅光、綠光比較敏感;(3)紅綠色盲的人不能分辨出紅燈和綠燈,可以同時在紅燈和綠燈發(fā)光的同時加上語音提示,或者將紅燈和綠燈用不同的形狀制成等.3.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把一個可繞ON折轉的白色硬紙板豎直放置在水平的平面鏡M上,使一束光緊貼硬紙板射向鏡面的O點,在硬紙板上便可描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1)當光束___________射向鏡面時,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當入射光線從與反射光線重合的位置逆時針偏轉一定角度時,反射光___________(選填“不”“順時針”或“逆時針”)偏轉;(2)為了探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小明讓光束與ON成30°角射向O點,測得反射光線與ON的夾角為___________,記錄數據,他下一步操作應是___________;(3)在圖中,若將紙板(連同入射光線)繞CM向后傾斜,此時反射光線___________;A.仍在紙板上呈現B.被紙板擋住C.在紙板前方(4)使一束光緊貼著白色硬紙板的AO面射向鏡面的O點,以ON為軸線,將硬紙板的OB面繞ON緩慢地向后折轉,在白色硬紙板上___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反射光線,此時反射光線的位置___________(選填“發(fā)生”或“不發(fā)生”)變化;此現象說明:___________?!敬鸢浮?/p>

垂直

順時針

30°

改變入射角的度數,再多做幾次實驗

C

不能

不發(fā)生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詳解】(1)[1]當光束垂直射向鏡面時,入射角為0°,反射角也為0°,光線原路返回,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2]當入射光線從與反射光線重合的位置逆時針偏轉一定角度時,反射光線會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所以反射光線順時針偏轉。(2)[3]讓光束與ON成30°角射向O點,即入射角為30°,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得,反射光線與ON的夾角為30°。[4]為了讓實驗具有普遍性,應該通過多組數據來分析得出結論,所以記錄數據后,他的下一步操作應是:改變入射角的度數,再多做幾次實驗。(3)[5]若將紙板(連同入射光線)繞CM向后傾斜,而法線始終垂直于平面鏡,則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鏡,所以可知反射光線在紙板前方。故選C。(4)[6][7][8]使一束光緊貼著白色硬紙板的AO面射向鏡面的O點,以ON為軸線,將硬紙板的OB面繞ON緩慢地向后折轉,在白紙硬紙板上不能觀察到反射光線,但此時反射光線的位置并不發(fā)生變化,仍有原來的位置;此現象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4.張明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聽老師說有一種角反射器是根據光的反射原理用平面鏡制成的,它具有非常優(yōu)良的回光特性。對于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張明根據老師的描述,找來平面鏡想自制一個角反射器:(1)首先,張明將兩塊平面鏡垂直安裝如圖所示,將一束光與鏡面M成60°角入射最后經平面鏡N反射出去的光果然與鏡面M上的入射光平行,此時鏡面N上的反射角是_____度,生活中的_____就用到了這一原理。(2)張明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自己做出來的反射器好像不滿足老師所說的“對于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庇谑牵匦聡L試,按照如圖所示保持入射光線的方向不變,反射器繞O點向順時針方向轉動了20°,那么經過反射器兩次反射的出射光線將轉過_____度角。(3)通過一番探索還是未能設計出老師所描述的角反射器,張明只有去請教老師,老師告訴他角反射器是由三塊平面鏡組裝成的,那么,要滿足對于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边@一要求,三塊平面鏡應該如何組裝_____?【答案】

60

自行車尾燈

0

三塊平面鏡相互垂直【詳解】(1)[1]如圖示數:入射光線AB和平面鏡M的夾角是60°,過入射點B作出法線BC,入射角的度數為∠ABC=90°-60°=30°根據反射定律得,反射角的度數為∠DBC=∠ABC=30°所以∠DBO=90°-30°=60°在RtΔBOD中∠BDO=90°-60°=30°光線BD入射到平面鏡N上,入射角為∠BDE=90°-30°=60°根據反射定律得,反射角為∠FDE=∠BDE=60°由于∠ABD+∠BDF=∠ABC+∠DBC+∠BDE+∠FDE=30°+30°+60°+60°=180°根據數學知識可知,光線AB和光線FD平行,即AB∥DF。[2]自行車尾燈就是根據汽車燈射出的光線照射到自行車尾燈上,經自行車尾燈兩次反射后,按照原來的方向返回,進入司機的眼睛中,讓司機知道前面有自行車。(2)[3]當兩個平面鏡垂直時,入射光線經平面鏡兩次反射后,出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平行,當反射器轉動20°,入射光線不動,同理,如加粗的線,入射光線經垂直的平面鏡兩次反射后,出射光線D'F'和原來的入射光線也平行,即AB∥D'F'。因為,AB∥DF,AB∥D'F',所以,DF∥D'F',并且DF與D'F'方向相同,所以經過反射器兩次反射的出射光線將轉過0度角。(3)[4]由第(2)問可知,當兩個平面鏡垂直時,任何角度的入射光線經兩次反射后都能和原來的入射光線平行,如果再找一個平面鏡都和這兩個平面鏡垂直,就能達到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所以三塊平面鏡相互垂直能達到老師的要求。5.2019年12月26日午間,同學們發(fā)現學校樹蔭下太陽的光斑變成了如圖甲所示的形狀。(1)該現象是由于_________;A.月亮遮擋了太陽射向地球的部分光線B.地球遮擋了太陽射向月亮的部分光線C.A、B兩種情況均有可能(2)小明想利用此次機會估測太陽直徑D。他將11個相同的一次性紙杯對接起來,并將中間打通,前部戳一個小孔,尾部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套封住作為觀察屏,制作了一個觀察裝置(如圖乙),將帶小孔的一端正對著太陽方向,拍下此時現察屏的圖片(如圖丙)。以下有關數據可供選擇使用: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杯口直徑;從小孔到觀察屏的距離。①在此實驗中還需測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②測量結果的表達式D=_________(用已知量和測量量表示);③請你完成測量,求出測量值為D=_________m;(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結果保留三位數字)④若要使得觀察屏上的光斑更大更亮一些以便于測量,可將上述觀察裝置做怎樣的改進?答:_______;⑤若要估測月亮的直徑,需要補充的測量任務是_______?!敬鸢浮?/p>

A

光斑直徑c

(左右)

對接更多的一次性紙杯

等待光斑上的黑斑全部出現時,測量出黑斑的直徑【詳解】(1)[1]樹蔭下的光斑變成月牙形,是日食時的小孔成像現象,那么是月球擋住了部分太陽光,故A選項正確。(2)①[2]②[3]在此實驗中,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光斑的直徑c,據光的直線傳播可知,太陽最邊緣發(fā)出的光線經小孔后射向光斑的邊緣,據數學中相似三角形特點有所以太陽的直徑③[4]用刻度尺測出光斑的直徑約為0.09cm,那么測量得的太陽的直徑④[5]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b、太陽的直徑D保持不變,據上面的分析有要想讓觀察屏上的光斑更大更亮,即讓光斑的直徑更大,可增大小孔到觀察屏的距離,那么應對接更多的一次性紙杯。⑤[6]當月球全把太陽光遮住時,光斑便變成了黑斑,這個黑斑便是月球的影子。此時測出黑斑的直徑為R,而據題意知,月球與地球間距離、小孔與觀察屏的距離,再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及相似三角形的特點可求出月亮的直徑為6.如圖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活動中所選用的器材和活動過程.(1)在探究活動中為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選填“較明亮”或“較黑暗”)環(huán)境中進行.(2)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還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B,對蠟燭A和B的要求是_____,這是為了_____.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在尋找蠟燭像的位置時,眼睛應該在蠟燭______(填“A”或“B”)這一側觀察,如果小明無論怎樣調節(jié)后面的蠟燭,都不能與蠟燭的像重合,請你推測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4)小明用跳棋代替點燃的蠟燭進行實驗,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請你幫想個辦法看清跳棋的像:____.(5)實驗時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點燃的蠟燭,再拿沒有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______,若用光屏替換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觀察光屏,______觀察到玻璃板前點燃蠟燭的像(選填“能”、“不能”).說明平面鏡成的是______(選填“虛”或“實”)像.(6)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_______;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7)為了讓右座的同學也能夠看清蠟燭的像,小明只將玻璃板向右平移,則蠟燭像的位置______(選填“向右移動”、“向左運動”或“不變”).(8)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______(填“亮”或“暗”).遠處的像是來自蠟燭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______(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C.一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D.兩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答案】

較黑暗

大小相同

比較物與像的大小

等效替代法

A

玻璃板與水平面不垂直,成的像不在水平位置

用手電筒照亮跳棋

重合

不能

確定像的位置

2

不變

C【詳解】(1)[1]該實驗最好在較黑暗環(huán)境中進行,這樣蠟燭的像才會比較清晰;(2)[2][3][4]對蠟燭A和B的要求是大小相同,這是為了比較物與像的大小,通過比較像與蠟燭B的大小,從而比較像與蠟燭A的大小;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5][6]在尋找蠟燭像的位置時,眼睛應該在蠟燭A這一側觀察,這樣才能看到蠟燭A的像;如果小明無論怎樣調節(jié)后面的蠟燭,都不能與蠟燭的像重合,這種情況可能是玻璃板與水平面不垂直,成的像不在水平位置;(4)[7]用手電筒照亮跳棋,這樣跳棋反射的光更多,所成的像更明顯;(5)[8][9][10]實驗時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點燃的蠟燭,再拿沒有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重合;若用光屏替換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觀察光屏,不能觀察到玻璃板前點燃蠟燭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6)[11][12]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可以看到玻璃后面的蠟燭,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對比蠟燭A的像與蠟燭B的大?。粦x擇2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這是因為比較厚的玻璃板會出現明顯的兩個像,影響實驗效果;(7)[13]小明只將玻璃板向右平移,則蠟燭像的位置不變,這是因為根據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物體的位置不變,那么所成的像位置也不變;(8)[14][15]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暗,這是因為入射光線在玻璃板第一個面發(fā)生反射和折射時,光線強度就已減弱,折射光線又作為入射光線在第二個面發(fā)生反射和折射時,光線強度又減弱了,此時第二個反射光線在第一個面又作為入射光線發(fā)生反射和折射,這個折射光線所成的虛像距離觀察者較遠,同時光線強度比較弱,所以像較暗;由上述可知,遠處的像是來自蠟燭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一次折射、然后一次反射,最后一次折射形成的,所以說遠處的像是來自蠟燭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一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故選C.7.如圖是小紅“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情景:小紅的實驗裝置是:豎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與玻璃板垂直;兩支相同的蠟燭A、B豎立于玻璃板兩側的直尺上,以A蠟燭為成像物體.(1)小紅選擇玻璃板代替鏡子進行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_____________________關系.(3)選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________關系.(4)為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_環(huán)境中進行(選填“較明亮”或“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____________,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5)點燃A蠟燭,小心地移動B蠟燭,直到與A蠟燭的像______為止,這時發(fā)現像與物的大小_____;進一步觀察A.B兩支蠟燭在直尺上的位置發(fā)現,像和物的連線與玻璃板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離____.(6)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虛”或“實”).(7)小紅將蠟燭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8)為證實上述有關成像特點是否可靠,你認為應采取下列哪一項操作?()A.保持A、B兩支蠟燭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進行觀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變,多次改變A蠟燭的位置,進行與上述(2)相同的操作【答案】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到平面鏡的距離的

大小

較黑暗

玻璃板后面的蠟燭

重合

相等

垂直

相等

不能

不變

B【詳解】(1)實驗過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在物體一側,既能看到蠟燭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蠟燭A的蠟燭B,當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時,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從而便于比較物像大小.(2)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是來測量像到鏡的距離和物到鏡的距離,從而得出二者的關系.(3)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后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4)點燃蠟燭,燭焰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燭焰和明亮環(huán)境對比度較小,成像不太清晰;燭焰在黑暗環(huán)境中,燭焰和黑暗環(huán)境的對比度大,成像更清晰.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5)點燃A蠟燭,小心地移動B蠟燭,直到與A蠟燭的像重合為止,這時發(fā)現像與物的大小相等;進一步觀察A.B兩支蠟燭在直尺上的位置發(fā)現,像和物的連線與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6)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蠟燭B,光屏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燭焰的像,所以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7)小紅將蠟燭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大小不變.(8)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應采取同樣的實驗方案多做幾次,避免實驗現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所以應采取B操作.點睛: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時,成像物體和環(huán)境的對比度越大,并且物體越亮,物體成像越清晰.8.小明同學根據課本中的“試一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實驗.(1)請在圖中作出蠟燭AB的像A'B'________.(2)小明發(fā)現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離小孔越遠,像就越大,他測出了不同距離時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請你根據表中的數據在下圖坐標中畫出h與s的關系圖像:____________(3)從圖像中可以看出h與s的關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見解析所示

見解析所示

h與s成正比【詳解】(1)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分別做出由A、B兩點在透明紙上的像,從而得出AB的像,如圖所示:(2)根據表格中數據描點,并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如圖:(3)從圖象中看出;h隨s的變大而變大,且增大的倍數相同,即h與s成正比關系;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1).見解析所示(2).見解析所示(3).h與s成正比【的距離】(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物體上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體下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過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2)找出表格中的數據在坐標紙中的對應點,然后連接成平滑的曲線;(3)可以看出,當像離小孔越遠,像的大小是變大的.9.新思維科技社團的同學們學完光學中小孔成像知識后,提出一個問題,小孔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形狀與什么因素有關,同學們經過討論后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像的形狀可能與物體形狀有關;猜想二:像的形狀可能與小孔的形狀有關。同學們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制作了“E”、“F”和“R”形狀的LED發(fā)光字來充當物體,做成兩個小孔形狀不同的紙筒,紙筒另一端繃裝半透明膜,做好裝置后同學們進行實驗探究.(1)物理上將“F”、“E”和“R”形狀的LED發(fā)光的字稱為________,射出的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__________傳播;為了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選填“較明亮”或“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2)同學們將“F”發(fā)光字固定好后,先用小圓孔紙筒進行實驗,同學們在半透明膜上觀察到倒立的“F”,如圖所示,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現在半透明膜上,說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_(選填實像或虛像),同學們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設計好的表格后,再換用小方孔紙筒進行實驗,并觀察記錄。(3)同學們再換用“E”和“R”形狀發(fā)光字,分別按照實驗(2)進行實驗,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表中。實驗次數發(fā)光字小孔形狀像的形狀半透明膜上是否呈現1F圓形倒立呈現2F方形倒立呈現3E圓形倒立

呈現4E方形倒立呈現5R圓形倒立呈現6R方形倒立呈現(4)通過比較________,同學們驗證了猜想一,得出結論:在小孔形狀相同時,小孔所成的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5)同學們通過比較1、2,3、4和5、6,得出結論:___________(6)實驗小組在該實驗中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答案】

光源

直線

較黑暗

實像

1、3、5(或2、4、6)

在物體形狀相同時,小孔所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

控制變量法【詳解】(1)[1]能自行發(fā)光的物體稱為光源,LED發(fā)光的字是光源。[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3]為了便于觀察,實驗在較黑暗的環(huán)境進行,成的像會比較清晰。(2)[4]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成在光屏上,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現在半透明膜上,說明所成的像是實像。(4)[5]通過比較1、3、5(或2、4、6)實驗數據可知,小孔形狀相同,物體形狀不同,所成像的形狀不同,說明在小孔形狀相同時,小孔所成的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5)[6]通過比較1、2,3、4和5、6,實驗數據可知,物體形狀相同,小孔形狀不同,所成像的形狀相同,說明在物體形狀相同時,小孔所成的像與小孔形狀無關。(6)[7]實驗小組在該實驗中,有兩個變量物體形狀和小孔形狀,采用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10.如圖甲所示,在探究光的折射現象時,將一束入射角為50°的光斜射入杯內水中,在杯底形成光斑。興趣小組對實驗中光偏折程度產生了興趣,為了定量反映這種偏折程度,小組成員將“折射角與入射角的比值”定義為“偏折比”。根據所學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他們對影響“偏折比”大小的因素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偏折比”大小可能與液體的深度有關;猜想2:“偏折比”大小可能與液體的種類有關;猜想3:“偏折比”大小可能與入射光的顏色有關。(1)圖甲實驗中,測得折射角為35°,則此時的“偏折比”為______,向杯中緩慢加水過程中,杯底光斑將向______(選填“左”或“右”)移動;(2)小組成員認為猜想1是錯誤的,因為______;(3)為了驗證猜想2,小組在乙杯中加油,如圖乙,當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此時杯底光斑的位置恰與圖甲中光斑的位置重合,對比可知:在相同條件下,油對光的“偏折比”______(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對光的“偏折比”;(4)對于猜想3,小組準備用圖甲裝置先后入射紅、紫色光束進行探究;請你結合光的色散實驗,推測紅光的光斑應位于圖丁中的______(選填“A”或“B”)點;(5)讓一束光斜穿過如圖戊所示的玻璃磚,若光在其上表面折射入玻璃磚時的“偏折比”為0.8,則光在其下表面折射出玻璃磚時的“偏折比”為______?!敬鸢浮?/p>

0.7

水面上升或下降時,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變

小于

A

1.25【詳解】(1)[1]圖甲實驗中,測得折射角為35°,已知入射角為50°,根據題意可知,偏折比為折射角與入射角的比值,則偏折比即偏折比為0.7。[2]當容器內逐漸加水時,光的折射程度不變,但入射點逐漸抬高且向右移動,由光的折射規(guī)律作出的折射光線照射在容器底的光斑會逐漸向右移動。(2)[3]由圖可知,水面上升或下降時,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變,則折射角與入射角的比值不變,即偏折比也不變,由此說明偏折比與液體深度無關,故猜想1不正確。(3)[4]將圖甲中的水換成油,當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杯底光斑位置恰與圖甲實驗時光斑位置重合,如圖1,由圖1可知,水中的折射角大于油中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則在相同條件下,油對光的偏折比比水對光的偏折比小。(4)[5]光線的入射角和入射點不變,紅、紫色激光的折射光線,如圖2,由圖2可知,紅色激光的折射角大于紫色激光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則根據“偏折比”的定義可知:紅光的“偏折比”大,紅光的光斑應位于圖中的A點。(5)[6]將一束激光穿過如圖戊所示的玻璃磚,若光在玻璃磚上表面折射時入射角為,折射角為,如圖3,此時“偏折比”為0.8,即當光在下表面折射時,如圖3所示,則此時入射角為,折射角為,根據幾何知識可知、,所以,光在下表面折射時的“偏折比”為光在其下表面折射出玻璃磚時的“偏折比”為1.25。11.在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時,從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體變淺了.為了確定水中物體所成像的位置,某學習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u/mm306090120150180v/mm23456790113134A.把一個小燈泡a放在水中某處,觀察燈泡所成像的位置。B.將另一個相同的小燈泡b放在水面上方,調整其位置,使它的像與燈泡a的像重合。C.用刻度尺測量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1)測量時,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燈泡b,水面處對應的刻度如圖甲所示,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為_____cm。(2)燈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離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一定相等,理由是:_______(3)測量時,如果直接將刻度尺豎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線與燈泡a的像重合,則刻度尺在水面處的示數表示_________。(4)某小組實驗時,每次都從燈泡a的正上方觀察,測得燈泡a到水面距離u和燈泡a的像到水面距離v的對應關系如上表所示。根據表中數據,請在圖乙坐標中描點作出v-u關系圖線。()由圖線可知,v與u成______(選填“正比”、“反比”)?!敬鸢浮?/p>

8.20

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燈泡a的深度

正比【詳解】(1)[1]從圖甲可以看到,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為8.20cm;(2)[2]根據平面鏡的成像規(guī)律可知,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大小等于燈泡b的像到水面的距離,而燈泡b的像與燈泡a的像是重合的,所以燈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離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一定相等;(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