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86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X年X月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X年X月~X月)編寫單位:A項目負責:B編寫人:C審查人:總工程師:總經理:提交單位: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日期:X年X月正文目錄TOC\o"1-4"\h\z\u1緒論 11.1工作目的任務 11.2工作區(qū)位置、交通 11.3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 21.4礦權設置情況 31.5以往工作概述 51.6本次工作情況 82區(qū)域地質 102.1地層 102.2構造 112.3巖漿巖 122.4區(qū)域礦產 133礦區(qū)地質 143.1地層 143.2構造 143.3巖漿巖 143.3蝕變帶特征 163.4圍巖蝕變 174礦體地質 194.1礦體地質特征 194.3礦石質量 204.4金礦物特征 224.5礦石類型 224.6礦體圍巖及夾石特征 234.7金的成礦作用及礦床成因 234.8礦體賦存規(guī)律及找礦標志 255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265.1選礦試驗 265.2礦石加工技術方法及工藝流程 265.3礦石工業(yè)利用性能評價 276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286.1水文地質 286.2礦區(qū)工程地質 316.3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 326.4小結 337詳查工作及質量評述 347.1工作方法選擇依據及工程布置原則 347.2鉆探工程及質量評述 357.3坑探工程及質量評述 367.4原始地質編錄及綜合整理質量評述 367.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 377.6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及其質量評述 387.7采樣、加工、化驗及質量評述 398資源/儲量估算 438.1工業(yè)指標的確定 438.2估算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438.3估算主要參數的確定 448.4礦體圈定及估算邊界的確定 468.5資源/儲量類型的確定及塊段的劃分原則 478.6伴生有益組分的資源量估算方法及結果 488.7資源/儲量估算結果 488.8資源/儲量估算的可靠性 508.9資源/儲量估算需說明的問題 509礦床開發(fā)經濟意義概略研究 519.1資源形勢分析 519.2資源遠景分析 519.3礦床開發(fā)環(huán)境 529.4礦床開發(fā)經濟價值估算 5210結語 5410.1礦體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 5410.2礦區(qū)深部詳查工作經驗教訓及存在問題 5410.3生產地質勘查及礦山開采建議 55附圖目次順序號圖號圖名比例尺11某省某市某地區(qū)地區(qū)區(qū)域地質圖1:5000022某省某市某地區(qū)金礦區(qū)地形地質圖1:1000033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地形地質圖1:200044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某礦體資源儲量估算垂直縱投影圖1:100055-1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Xm中段平面圖1:50065-2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Xm中段平面圖1:50075-3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Xm中段平面圖1:50085-4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Xm中段平面圖1:50095-5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Xm中段平面圖1:500106-1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勘探線剖面圖1:1000116-2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勘探線剖面圖1:1000126-3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勘探線剖面圖1:1000136-4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勘探線剖面圖1:1000147-1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鉆孔柱狀圖1:500157-2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鉆孔柱狀圖1:500167-3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鉆孔柱狀圖1:500177-4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鉆孔柱狀圖1:500187-5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鉆孔柱狀圖1:500197-6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x號鉆孔柱狀圖1:500208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水文地質圖1:10000附表目次表1測量成果表……………………1表2鉆探工程質量一覽表…………8表3坑道工程基本分析樣品結果登記表…………9表4鉆探工程樣品基本分析結果表………………12表5礦石小體積質量(體重)測定結果表………17表6巖石力學性能試驗成果表……………………19表7金基本分析樣品內檢誤差計算表……20表8金基本分析樣品外檢誤差計算表…………21表9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計算表……………23表10鉆探單工程礦體厚度厚度計算表………26表11坑道單工程礦體真厚度及勘探線上水平厚度計算表……27表12塊段水平厚度、金加權平均品位及平均厚度計算表………29表13塊段礦體投影面積測定結果表………………38表14塊段礦體金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39表15礦段礦體伴生組分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41表16礦區(qū)新增資源儲量估算結果總表……………43附件目次(附正文后)1、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深部及外圍金礦勘查許可證(復印件)2、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采礦許可證(復印件)3、金礦勘查合同書
4、勘查資質證書(復印件)5、報告提交單位承諾書6、報告編制單位承諾書7、《某省某地區(qū)礦床金礦勘探地質報告》(x年)評審意見書8、關于對《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的函PAGE21緒論1.1工作目的任務為加快深部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擴大礦山后備資源,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委托L有限責任公司對成礦前景良好的某礦體深部(-xm以下)進行地質詳查探礦。本次詳查工作是在深入分析研究工作區(qū)內已有各類地質資料,總結區(qū)內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和賦存規(guī)律的基礎上,采用坑探、鉆探手段對某地區(qū)礦區(qū)某礦體深部(x~x線,-xm標高)進行控制;基本查明某礦體深部沿走向及傾向的形態(tài)、產狀、厚度及質量情況,并探求礦體資源量,提交詳查報告,為擴大采礦證開采范圍和深部金礦開拓設計提供依據。1.2工作區(qū)位置、交通工作區(qū)位于L城區(qū)南xkm,行政區(qū)劃隸屬L管轄,位于L某地區(qū)村南山。某地區(qū)礦區(qū)地理坐標:東經X~X,北緯X~X。礦區(qū)東距L~M公路xkm,西距L~N公路xkm,區(qū)內有公路連接,可通往L、M等市,距某市水陸碼頭XKm,距高速路出口近xkm,交通十分便利(見圖1-1)。圖1-1交通位置圖1.3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礦區(qū)地處L地東部,屬低緩丘陵區(qū)。東側的L斷裂帶成山脊,呈南北方向延伸。礦床中心部位構成本區(qū)分水嶺,呈近東西向展布。黃壘河、沁水河分別流向南北。覆土較薄,一般為1~2m,溝谷兩側覆土較厚,可達5m。區(qū)內最高海拔標高為147.86m,最低海拔90m,相對高差57.86m,最低侵蝕基準面90m。區(qū)內地表水系不發(fā)育,僅在礦區(qū)西北部、西南部和東部各有一小水庫,其次發(fā)育季節(jié)性河流,流量流速隨季節(jié)變化,干旱時無水;沖溝發(fā)育,大氣降水排泄通暢。本區(qū)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8℃,年平均降水量x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年蒸發(fā)量xmm,最多風向為南南西,冬春季多北風,風力一般x本區(qū)工農業(yè)發(fā)達,經濟狀況及自然地理條件較好。工業(yè)以礦山企業(yè)及其服務業(yè)為主,采礦業(yè)較為發(fā)達。區(qū)內農業(yè)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林果業(yè)為主。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較好,勞動力充足。1.4礦權設置情況1.探礦權設置情況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深部及外圍金礦普查項目,是某市某地區(qū)金礦于2005年1月26日首次設立的金礦普查探礦權,首次設立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證號為:x;2007年1月延續(xù)取得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證號為:x,面積xkm2。2008年12月探礦權人變更為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勘查單位為L有限責任公司?,F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與原證范圍一致,證號為:x,有效期限自a年9月30日~b年9月30日,探礦權設置及變化情況詳見表1-1。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范圍拐點坐標,詳見表1-2。表1-1探礦權設置及變化情況一覽表探礦權首次設立情況設立時間2005勘查許可證號3700000510080探礦權變化過程勘查許可證號有效期限面積備注XXkm2首次設立Xkm2第一次延續(xù)Xkm2轉讓表1-2某地區(qū)礦區(qū)深部及外圍金礦普查拐點坐標對照表拐點編號1954北京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東經北緯東經北緯1XXXX2XXXX3XXXX4XXXX2.采礦權設置情況某市某地區(qū)金礦采礦權首次設立于1990年,后經多次延續(xù),2002年采礦許可證號:X,有效期限:X;X年延續(xù)采礦許可證號:X,有效期限:X;X年采礦權人變更為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并取得采礦許可證,證號為X,有效期限:X;2009年5月延續(xù)取得現采礦許可證,證號為X,有效期限:X。采礦證許可范圍拐點坐標:拐點編號1954北京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XYXY1XXXX2XXXX3XXXX4XXXX采礦區(qū)面積Xkm2,開采深度:由+xm至-xm。3.勘查區(qū)與礦業(yè)權范圍疊合關系勘查區(qū)位于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的探礦權范圍(極值地理坐標:東經X~X,北緯X~X)中部偏東,面積X~Xkm2,其極值地理坐標:東經X~X,北緯X~X,與采礦權范圍(極值地理坐標:東經X~X,北緯X~X,開采深度X~X~-X~Xm)局部重疊,但勘查范圍位于采礦權范圍之外(見圖1-2)。圖1-2某地區(qū)礦區(qū)勘查工作區(qū)、探礦權、采礦權范圍疊合示意圖1.5以往工作概述1.5.1以往區(qū)域地質工作1.5.2以往地質勘查工作本區(qū)1973年~1974年由省冶金第三勘探隊開展過以銅為主普查工作,未提交正式資料。1977年~1978年原某省地質局第三地質隊開展過金礦普查工作,未提交正式資料。1987年~1991年,某省地質局第三地質隊開展了較系統的金礦勘查工作。1993年12月29日某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對該報告進行了終審并以魯儲決[1993]第20號文件,下達“審查批準《某省L縣鄧格莊礦區(qū)某地區(qū)礦床金礦勘探地質報告》的決議書”,批準該報告所求得的地質儲量為:表內C+D級金金屬量8187Kg,金礦石量978197t。2007年某省編制了《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2007年6月26日,批準的保有資源儲量如下(核實基準日X):(112b+333)礦石量28810t,金金屬量177kg,平均品位5.92×10-6。2008年12月L有限責任公司編制了《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2009年3月10日,文件下達了《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采礦證范圍內(1)金礦:保有礦石量157656t,金屬量1090kg,平均品位6.91×10-6。其中:(122)礦石量27926t,金屬量231kg;(122b)礦石量31377t,金屬量259kg,平均品位8.25×10-6;(333)礦石量105691t,金屬量786kg,平均品位7.44×10-6;低品位(333)礦石量20588t,金屬量45kg,平均品位2.19×10-6。(2)伴生銀:保有(333)礦石量157656t,銀金屬量1844kg,平均品位11.70×10-6。(3)伴生硫:保有(333)礦石量157656t,純硫量21890t,折合硫標礦62542t,平均品位13.88%。綜上所述,某地區(qū)礦區(qū)目前共探明金礦體9個,采礦證范圍內(-xm標高以上)累計查明資源量金金屬量8627kg。x-1和某礦體為主礦體,其中某礦體累計查明金金屬量3190kg,礦石量469475t。以上勘查工作均在采礦證范圍內(-xm標高以下行),本次詳查工作的某礦體深部是在-xm1.5.3礦山設計某市某地區(qū)金礦設計單位:某省L黃金設計研究院;設計時間:1992年11月;設計名稱:《某省L縣某地區(qū)金礦擴建初步設計說明書》。該礦設計選礦廠規(guī)模為75t/d。礦山為中央豎井開拓方式,采用削壁充填法采礦,以30-50m間距設計采場進行采礦。設計:日采礦石量75t,年生產能力2.5萬t,可采系數80%,采礦損失率11%,貧化率8%,礦山用浮選法選礦,選礦回收率86%。1.5.4某市某地區(qū)金礦始建于1989年,原歸屬L管轄,礦部設在某地區(qū)村。1999年改為股份制企業(yè),隸屬L。2008年礦山股權整體轉讓給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礦山采用下盤中央豎井聯合盲豎井開拓方式,采用削壁充填法采礦。礦山現有豎井兩座分別SJ1和SJ2,分別位于33線和24線附近。目前某礦體-290m中段(9中段)以上基本開采完畢,礦山自2008年開始在-290m(9中)、-325m(10中)、-355m(11中)、-390m(12中)和-425m(13中)等5個中段對某礦體開展地質探礦工作。礦山實際年生產能力3萬t,采礦回收率80%,貧化率8%,礦山用浮選法選礦,選礦回收率90%。1.6本次工作情況1.6.1完成工作量情況本次野外工作始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結束,歷時1年零六個月。具體完成的各項工作量詳見表1-3。表1-3完成實物工作量統計表項目單位工作量備注機械巖心鉆探m/孔4788.6m/6孔坑探m/條870/3采礦權范圍內204/2坑道水文調查m/條870/3采礦權范圍內204/2樣品測試基本分析樣品件165組合分析樣品件5內檢分析樣品件20外檢分析樣品件30小體積質量(體重)樣件32巖石力學性質測試樣組4光譜半定量全分析件1661992年勘探工作電子探針樣分析件20巖礦鑒定件64測繪勘探線剖面km1.20工程點個61.6.2主要成果通過詳查工作基本查清了某礦體深部(x~x線,x~-xm)的成礦地質條件、斷裂蝕變帶的分布、形態(tài)、規(guī)模及變化情況;基本查明了深部礦體賦存部位、數量、規(guī)模、形態(tài)、產狀、品位、厚度及其變化特征;對礦床開采技術條件、礦石加工技術性能進行初步闡述;并進行了礦床經濟價值概略評價。同時本次工作在采礦權范圍外x~x線間的淺部(標高)發(fā)現零-1和零-2號兩個盲礦體,大致查明了兩個盲礦體的賦存情況、產狀及質量變化情況,估算了資源量。本次詳查工作提交了《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某礦體深部金礦詳查報告》正文1本,附圖20張,附表1冊。本次勘查范圍內共圈定礦體3個,共新增金礦石量280836t,金金屬量1960kg,平均品位6.98×10-6;伴生333類礦石資源量268274t,銀金屬量3697kg,平均品位13.78×10-6;純硫量50730t,折合硫標礦144943(332)礦石量21623t,金金屬量79kg,平均品位3.65×10(333)礦石量259213t,金金屬量1881kg,平均品位7.26×10-62區(qū)域地質礦區(qū)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秦嶺-大別板塊結合帶(Ⅰ級)、膠南-威海造山帶(z級)、威海斷隆(x級)之乳山-威海凸起(y級)的西部,L金成礦帶的中部,L主斷裂西側,某地區(qū)斷裂東側(見圖2-1)。該區(qū)經歷了多期構造-巖漿活動,并伴隨構造重熔作用,形成多種花崗巖類巖石,斷裂構造發(fā)育,形成以北東向和北北東向斷裂為主的構造格架。圖2-1L地區(qū)地質略圖本文區(qū)域地質論述范圍:北起L,南至M,西起N,東到O。南北長xkm,東西長xkm,面積xkm2(見附圖1)。2.1地層區(qū)內出露地層簡單,出露地層主要為古元古代荊山群和新生代第四紀地層。2.1.1荊山群在區(qū)域內呈殘留體形式賦存于巖體之中,大致呈北東及北北東向展布,由老至新依次為祿格莊組安吉村段(Pt1jLa)、冶頭組祥山段(Pt1jYx)和陡崖組徐村段(Pt1jDx)。原巖為一套淺海相泥砂質、砂泥質及砂質夾部分富鎂泥灰質沉積,經受了區(qū)域變質作用改造,屬中壓變質相高角閃巖亞相,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片麻巖、變粒巖、大理巖,局部有混合巖化。2.1.2新生代第四紀地層沿山間河谷及河流兩側分布。由老至新主要有山前組(Q)為剝蝕堆積平原的殘坡積層,巖性主要為灰黃色含礫砂質黏土質粉砂、含礫中砂、砂礫層;臨沂組(QL)為沖積平原及水系階地、河漫灘相沖積層,巖性為巖性為粘土質粉砂、含礫中、粗砂;沂河組(QY)為現代河床相沖積堆積層,巖性為含礫混礫砂、礫石堆積物。2.2構造區(qū)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而且極為發(fā)育,依照斷裂的展布方向及其形成的先后關系,可分為東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北北東向、北東東向斷裂及北西向斷裂等5組。1、東西向斷裂該組斷裂區(qū)內不甚發(fā)育,因形成時代較早,被后期斷裂破壞改造,使其呈近東西向斷續(xù)分布,走向延伸不大,但寬度較大,最寬達50m(陳家溝斷裂),帶內構造角礫巖發(fā)育,有部分斷裂帶具硅化、絹云母化蝕變,甚至賦存金礦體(如某地區(qū)金礦床Ⅰ號礦化蝕變帶)。充填于其中的煌斑巖被破碎、片理化,說明斷裂具多期活動特點。2、北東向斷裂該組斷裂區(qū)內最為發(fā)育,一系列斷裂平行展布構成斷裂帶,走向一般在30~45°,傾向南東,局部反傾,傾角60~80°,呈左行壓扭性,斷裂帶一般寬10~20m,最寬達150m。帶內巖石被強烈擠壓破碎,形成大量的碎裂巖、角礫巖、擠壓透鏡體、糜棱巖、斷層泥等,并具絹英巖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及高嶺土化等蝕變,局部見金礦化,并賦存黃鐵礦礦體,形成黃鐵礦礦床。該組斷裂切割、破壞東西向斷裂。區(qū)內具代表性的斷裂自西向東依次為上潘家莊斷裂、鮑家泊斷裂、某地區(qū)斷裂和育黎斷裂,其中某地區(qū)斷裂即某地區(qū)金礦床的控礦構造。3、北北東向斷裂該組斷裂比較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長達數公里至幾十公里,走向5~25°,局部近南北,傾向南東,有時反傾,傾角陡,一般70~85°,帶內可見碎裂巖、角礫巖、斷層泥及擠壓透鏡體,并有石英脈、煌斑巖脈貫入,被擠壓破碎,亦可見晚期煌斑巖脈。斷裂面呈舒緩波狀,具滑動鏡面及擦痕。沿斷裂帶見硅化、絹英巖化、黃鐵礦化及金礦化等蝕變與礦化。斷裂顯左行壓扭性并具多期活動特點。該組斷裂與金礦關系密切,區(qū)內最具代表性的斷裂自西向東依次為L斷裂和將軍石-曲河莊斷裂,鄧格莊、L、金青頂等大中型金礦床即位于該組斷裂中。4、北東東向斷裂該組斷裂在區(qū)內較發(fā)育,其特點走向大于50°,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60~80°,以右行壓扭性為主,主要切割北北東向斷裂,斷裂帶內可見由強烈擠壓形成的破碎巖、角礫巖等構造巖石,并見擠壓透鏡體、斷層泥等。該組斷裂為成礦期后構造,切割破壞金礦體。5、北西向斷裂該組斷裂形成晚,切割先期構造。斷裂總體走向300~350°,傾向以北東為主,傾角60~80°,以右行壓扭性為主,斷裂具多期活動的特點。沿斷裂可見寬約4~20m的破碎帶,帶內由碎裂巖、角礫巖、擠壓透鏡體及斷層泥組成,具硅化、絹云母化及高嶺土化。2.3巖漿巖區(qū)內巖漿巖廣布,均呈巖基、巖株及巖脈產出。以新元古代晉寧期K超單元及震旦期K超單元為主體,大面積展布;中元古代四堡期海陽所超單元侵入古元古代荊山群地層中,區(qū)內派生脈巖較發(fā)育。1、海陽所超單元僅出露通海單元(hTrσ),規(guī)模較小,分布在劉家夼東南一帶。呈北東向小巖株狀產出,受斷裂控制明顯。巖性為中細粒變輝長巖。2、K超單元由K單元(rYηγ)組成,巖性為弱片麻狀中粒含黑云二長花崗巖。呈巖基狀產出,分布于區(qū)域西北部劉家夼-鮑家泊一帶。3、K超單元由敦北山單元(lDηγ)巖性細粒含石榴二長花崗巖、云山單元(lYηγ)巖性弱片麻狀細粒含石榴二長花崗巖、九曲單元(lJηγ)巖性弱片麻狀細中粒含石榴二長花崗巖、郭家店單元(lGηγ)巖性中粗粒二長花崗巖及筆架山單元(lBγρ)巖性為偉晶不等粒花崗巖組成,主要分布于區(qū)域的東部地區(qū)。區(qū)內脈巖較發(fā)育,主要有石英脈(q)、閃長玢巖(δμ)、煌斑巖(χ),角閃二長斑巖、偉晶巖(ρ)及碳酸巖。2.4區(qū)域礦產區(qū)域內礦產種類較多,主要為金礦,礦床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金礦。大型金礦床有金青頂、鄧格莊;中型金礦有某地區(qū)金礦;小型金礦及礦點有雨林山、福祿地等。次之為鈉長石礦,比較大的有牛山頂鈉長石礦。3礦區(qū)地質礦區(qū)位于L主斷裂西側,某地區(qū)斷裂東側。出露地層較為單一,以斷裂構造為主,巖漿巖極為發(fā)育。3.1地層區(qū)內出露地層較為單一,新生代第四紀地層沿山間河谷及河流兩側分布。由老至新主要有山前組(Q)為剝蝕堆積平原的殘坡積層,巖性主要為灰黃色含礫砂質黏土質粉砂、含礫中砂、砂礫層,厚2-7m;沂河組(QY)為現代河床相沖積堆積層,巖性為含礫混礫砂、礫石堆積物,厚1~20m。3.2構造礦區(qū)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據其生成次序和與成礦的關系可分為成礦前斷裂、成礦期斷裂和成礦后斷裂。成礦前斷裂有北東向的F1斷裂帶;成礦期斷裂以北北東向為主的z~Ⅵ號斷裂破碎帶和不同方向、同期生成的Ⅰ、Ⅶ號斷裂破碎帶;成礦后斷裂依次為北東向的F2、F3斷裂和北西向的F4、F5、F6斷裂。F1斷裂帶(某地區(qū)斷裂帶):自北東至南西斜貫礦區(qū)中部,屬左行壓扭性斷裂。長5.7Km,寬5~20m,呈較平直線狀展布。總體走向37°,傾向南東,中北部傾角70~88°,中南部傾角50~80°。該斷裂帶控制礦區(qū)內各斷裂破碎帶的成生和展布形態(tài),是礦區(qū)主導體系的控制因素和礦床成礦的運礦構造。成礦期斷裂呈張性,由于受成礦后的擠壓,具先張后壓的特征,Ⅰ-Ⅶ號斷裂破碎帶皆為成礦期斷裂,表現為總體向北東,南西兩端收縮并受F1斷裂帶限制的格局。其中z、x、y號斷裂破碎帶賦存工業(yè)礦體,是礦床的容礦構造。成礦后斷裂構造分為北東向和北西向兩期斷裂,均為為壓扭性,對礦體均無影響。3.3巖漿巖區(qū)內巖漿巖極為發(fā)育,主要為新元古代K超單元K單元)和新元古代K超單元九曲單元)侵入體及中生代脈巖。1、K單元新元古代K超單元K單元()在礦區(qū)內大面積出露,巖性為片麻狀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石呈淺灰色—淺綠色,鱗片粒狀變晶結構,不等粒交代變晶結構,具較明顯的片麻理,呈片麻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及黑云母組成,主要礦物粒度0.5~3mm。2、九曲單元新元古代K超單元九曲單元)分布于礦區(qū)東側,部分呈巖瘤狀侵入于K單元中。巖性為弱片麻狀細中粒含石榴二長花崗巖。巖石呈灰白色、淺肉紅色,細中粒花崗結構、交代結構,片麻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組成,礦物粒度1~3mm。3、脈巖礦區(qū)內脈巖比較發(fā)育,主要有石英脈、閃長玢巖、煌斑巖,角閃二長斑巖、偉晶巖及碳酸巖。石英脈主要沿裂隙及斷裂帶分布,走向350~30°,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60~90°,寬幾厘米-十余米。大致可分為:半通明-乳白色石英脈、硅化石英脈、黃鐵礦石英脈。半通明—乳白色石英脈分布于斷裂帶下盤,是成礦前期形成的脈巖。巖石裂隙不太發(fā)育,金礦化差。硅化石英脈多分布于礦化蝕變帶邊部或穿插于礦體之中,規(guī)模不大,金礦化較好。黃鐵礦石英脈主要分布于各礦化蝕變帶內,黃鐵礦含量5~50%,裂隙發(fā)育,呈多期活動特點,金礦化好,是礦區(qū)主要的含金巖石,該巖石類型是組成礦體的主要巖石類型。閃長玢巖(δμ)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北西部及南東部,走向345~15°,傾角63~81°。巖石深灰-灰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角閃石、斜長石,基質為隱晶質?;桶邘r(χ)呈脈狀、透鏡體狀,寬幾厘米-幾十米,長幾米-數百米,分為北北東、北東向兩組,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北西部和東部。北北東向煌斑巖脈多分布于礦化蝕變帶內及兩側,其產狀與礦脈一致,對礦脈破壞作用并不大,北東向煌斑巖脈部分切穿礦脈,但位移不明顯。角閃二長斑巖分布于礦區(qū)西北部,走向60°,傾向北西,傾角60°左右,寬2~10米,長3000偉晶巖見于礦化蝕變帶邊部,呈透鏡體狀,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肉紅色鉀長石、乳白色石英、斜長石、黑云母、及少量其它礦物組成。巖石普遍遭受綠泥石化。碳酸巖脈多沿裂隙分布于礦石及蝕變巖石的裂隙中,數量較少。呈細脈狀、乳白色,中細粒結構,解理發(fā)育。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少量為白云母。3.3蝕變帶特征礦區(qū)蝕變作用發(fā)育,礦化蝕變帶受斷裂破碎帶控制。規(guī)模較大的Ⅰ—Ⅶ號礦化蝕變帶在相應的斷裂破碎帶中。分述如下:3.3.1z號礦化蝕變帶特征z號礦化蝕變帶賦存于z號斷裂破碎帶的x線地段,總長550m,寬2-14m,方位352°。地表上呈長軸相連透鏡體狀,傾向北東東,傾角傾向北西。工程控制最低標高-320m。蝕變帶+50m標高以上,主斷裂面清晰,沿其兩側黃鐵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及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由內向外呈大體對稱分布,之間呈漸變過渡接觸關系。其下,主斷裂面分為近頂、底板各一枝,在不同標高沿主斷裂面充填的黃鐵礦石英脈(或石英黃鐵礦脈),厚0.3-2.4m,是z號礦體的容礦巖石。帶內煌斑巖脈較為發(fā)育,多在礦脈旁側,展布方向與礦脈一致。隨著遠離主斷裂面,礦化蝕變作用減弱。容礦巖石以致密塊狀、條帶狀、團塊狀礦化為主,黃鐵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及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則以浸染狀礦化為主。3.3.2x號礦化蝕變帶特征x號礦化蝕變帶賦存于x號斷裂破碎帶的30-47線地段。長1200m,寬2-5m。33-37線被第四系覆蓋,總體傾向南東,傾角70-90°。剖面上呈舒緩波狀;該礦化蝕變帶賦存x-1、x-2兩個礦體。x-1見于x線,x-2見于x線,呈隱伏狀態(tài),分別見于-180、-100、+20m標高以下,兩礦體產狀基本一致。工程控制x-1、x-2最低標高分別為-550m、-337m。以灰白-灰黑色斷層泥為標志的主斷裂面,位于蝕變帶近中心部位。黃鐵礦石英脈(或石英黃鐵礦脈)在不同標高沿主斷裂面充填,厚3.1-8.0m,是x號礦體的容礦巖石,沿其兩側由內向外依次連續(xù)分布有黃鐵絹英巖和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厚度各為0.2-6m和1-8m;兩者分帶性明顯,巖帶間呈漸變過渡接觸關系。蝕變帶內巖石的礦化特點與z號礦化蝕變帶相同。3.3.5y號礦化蝕變帶特征y號礦化蝕變帶賦存于y號斷裂破碎帶的9~47線地段。長2000余米,寬1.5~40m。其展布形態(tài)、產狀與該地段斷裂破碎帶一致,工程控制最低標高-790m。主斷裂面以灰白-灰黑色斷層泥為特征,厚5~10cm,展布形態(tài)變化較大。9-22線間,主斷裂面連續(xù)性較差,總體上呈左行斜列狀與蝕變帶走向斜交;22線以北呈舒緩波狀沿蝕變帶近頂板處展布。主斷裂面兩側由內向外發(fā)育有黃鐵絹英巖、絹英巖、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各種蝕變巖分帶性較為明顯,之間呈漸變過渡接觸關系。其中黃鐵絹英巖厚0.5~10m,近主斷裂面部分黃鐵礦含量較高且硅化作用強烈,主要以細脈狀、網脈狀、團塊狀及短脈浸染狀為主,是y號礦體的容礦巖石。其外側部分黃鐵礦含量較低,硅化作用弱,主要以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之中,呈透鏡體狀。絹英巖化二長花崗巖是蝕變帶內分布最廣泛的蝕變巖石,厚1~25m另外,蝕變帶內尚有圍巖透鏡體及煌斑巖脈穿插,局部發(fā)育有截切蝕變帶的北西—南東向斷裂構造,但均影響不大。3.4圍巖蝕變近礦圍巖蝕變發(fā)育,其規(guī)模、強度決定于斷裂構造的規(guī)模。主要蝕變類型為絹英巖化、黃鐵絹英巖化、硅化、碳酸鹽化等,此外還有綠泥石化、鉀長石化等蝕變。3.絹英巖化、黃鐵絹英巖化是區(qū)內的主要蝕變,與金礦化有著密切的時空關系。其強度隨構造發(fā)育程度而異,構造發(fā)育處蝕變程度高,反之則弱。主要發(fā)育于構造碎裂巖帶中。巖石受熱液作用長石被水化分解,形成細鱗片絹云母,并伴有SiO2析出,形成顯微粒狀石英,即通稱為絹英巖化。該蝕變作用進一步增強,蝕變過程中析出的鐵質與熱液作用生成星散狀分布的黃鐵礦,這種使原巖逐步改變?yōu)榫呓緺顦嬙烨抑饕绪[片狀絹云母、微粒石英及少量黃鐵礦組成新巖石的作用,即為黃鐵絹英巖化。3.硅化貫穿熱液活動始終。是近礦蝕變,與絹英巖化相過渡。硅質來源于長石蝕變分解和熱液攜帶。早期生成的硅化石英渾圓角粒狀,具定向拉長及重結晶現象;后期生成的硅化石英,顆粒細小,結晶程度差,常伴有金屬硫化物的沉淀和富集。3.該蝕變作用是原巖發(fā)生其他蝕變作用后析出的鈣或鎂、鐵與熱液中的二氧化碳相結合的產物。形成的碳酸鹽礦物以方解石為主,常呈細脈狀分布于蝕變巖裂隙中,它是成礦晚期的產物,也標志著礦化的結束。4礦體地質某地區(qū)金礦床蝕變作用發(fā)育,礦化蝕變帶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其中z、x、y號礦化蝕變帶中賦存有工業(yè)礦體。本次勘查工作主要對象為y號礦化蝕變帶中的某礦體。4.1礦體地質特征某礦體:賦存于y號礦化蝕變帶9-29線、標高+112~-790m范圍內,礦體長920m,最大傾向延深礦體沿走向及傾向均呈斜列透鏡體狀或脈狀,具分枝復合,膨脹收縮之特點。9-18線走向40°,傾向南東,傾角70°~90°,局部西傾。18-28線走向15°,傾向南東,傾角75°~88°。礦體最大厚度2.00m,最小厚度0.30m,平均厚度1.19m。厚度分級頻率以0.80-1.50m居多,大于1.5m次之,小于0.8m的最少,厚度變化系數28%,屬厚度穩(wěn)定礦體。礦體單樣最高品位25.20×10-6,單工程最高品位25.20×10-6,最低品位1.14×10-6,平均品位7.62×10-6。礦體品位變化系數85%,屬有用組份分布均勻的礦體。該礦體-290m標高以上已采空。其他礦體地質特征:本次勘查工作除上述礦床內除某礦體外,尚在采礦權范圍外的淺部由鉆探工程圈定2個盲礦體,其賦存標高、形態(tài)、規(guī)模、厚度、品位不一,各自特征見表4-1。表4-1小礦體地質特征統計表編號控制工程分布標高(m)規(guī)模(m)產狀(°)金品位(×10-6)走向長傾斜長厚度傾向傾角零-1A25~-21150401.38南東704.40零-2B-33~-7140401.317012.034.3礦石質量4.34.3根據《某省L縣鄧格莊礦區(qū)某地區(qū)礦床金礦勘探地質報告》(1993年)中巖礦測試及電子探針分析資料,礦石礦物成分見表4—2。表4-2礦石礦物成分表礦礦物種類礦物名稱相對含量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自然金屬金屬硫化物金屬氧化物主要含銀自然金、銀金礦黃鐵礦褐鐵礦石英、絹云母次要自然金、自然銀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長石、方解石、白云石微量銻鉍銀礦毒砂、白鐵礦孔雀石綠泥石、磷灰石礦石礦物中除金-銀礦物系列外,金屬礦物以硫化物為主,非金屬礦物以石英、絹云母為主。4.3經基本分析及組合分析結果表明:礦石中主要有用組份為金,礦床平均品位6.26×10-6,伴生有益組份為銀、硫,平均品位分別為13.78×10-6、18.91×10-2,可綜合回收利用,伴生有益元素Cu、Pb、Zn等低于綜合利用指標。表4-3礦石組合分析結果表礦體編號樣品編號伴生組分品位備注Ag(10-6)Cu(%)Pb(%)Zn(%)S(%)y-4-1ZH121.000.0260.0140.00827.36ZKZH219.000.0200.0090.00519.98ZKZH33.000.0150.006<0.00513.78ZKZH415.800.160.511.4019.54ZKZH510.080.0440.0100.02013.89平均13.780.0530.110.2918.914.34.3礦石結構以動力變質結構、晶粒狀結構、填隙結構為主,次為包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礦石的動力變質結構主要為碎裂結構和碎斑結構。碎裂結構:由黃鐵礦組成的礦石中,黃鐵礦裂隙發(fā)育,形成不規(guī)則棱角狀碎塊,碎塊位移不大,可大致拼接。碎斑結構:在碎裂結構的基礎上發(fā)育而成,碎斑為黃鐵礦,呈次棱角—渾圓狀。晶粒狀結構:可分為自形、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在許多視域內由于多期礦化迭加,可呈三者或二者共存現象。黃鐵礦呈自形~半自形或它形晶粒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填隙結構:黃鐵礦及石英的壓裂隙及晶隙充填有較后期其他礦物,并部分出現交代現象。包含結構:金、銀礦物呈包體狀態(tài)包含于黃鐵礦石英等礦物中。交代殘余結構:礦石中先結晶礦物被后結晶礦物交代而形成殘余體狀。4.3常見的礦石構造有:塊狀、致密塊狀、團塊狀、網脈狀、細脈狀、條帶狀、浸染狀、短脈浸染狀、角礫狀構造。塊狀構造:礦石中黃鐵礦、石英等均呈較為均一的分布狀態(tài),三維表征相同。致密塊狀構造:黃鐵礦呈致密塊狀集合體,均一的分布在礦石中。含量在60%以上,礦石中脈石礦物很少。團塊狀構造:金屬硫化物呈團塊狀集合體分布于脈石礦物中。網脈狀、細脈狀構造: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與石英構成較為連續(xù)的石英黃鐵礦脈或石英多金屬硫化物脈沿礦石裂隙充填形成網脈狀、細脈狀構造。條帶狀構造:金屬硫化物與脈石礦物呈條帶狀近平行間隔排列,形成條帶狀構造。浸染狀、短脈浸染狀構造: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呈星點狀或不規(guī)則短脈狀散布在脈石礦物中。4.4金礦物特征4.4據《某省L縣鄧格莊礦區(qū)某地區(qū)礦床金礦勘探地質報告》(1993年)資料,根據電子探針的分析結果,將金礦物劃分為自然金、含銀自然金和銀金礦,并以含銀自然金為主,占總量的70%。1、自然金濃黃色,反射率大于含銀自然金,均質、低硬度、渾圓狀,棱角狀。2、含銀自然金亮金黃色,反射率介于金與黃鐵礦之間,均質、低硬度,形態(tài)變化多。3、銀金礦淡金黃色-黃白色,高反射率,低硬度,均質,形態(tài)復雜。4.4根據以往地質資料,某地區(qū)礦區(qū)金礦物形態(tài)較多,其中以角粒狀、渾圓狀、長角狀為主,其次為麥粒狀、板狀、葉片狀、針線狀、枝杈狀等,其他形態(tài)較少。金礦物粒度從以往地質資料統計結果分析,微細粒金占99.56%。4.4據資料分析,某地區(qū)金礦床金礦物其賦存狀態(tài)主要為晶隙金、裂隙金和包體金三種,其中以裂隙金為主。4.5礦石類型某地區(qū)金礦床氧化帶深部一般距地表10~30m,本次勘查范圍是某礦體-xm深部,距地表埋深達500m,因而礦石自然類型為原生礦石。由于多次礦化迭加,礦石結構、構造及礦物組合簡單,根據礦石的共生組合、結構、構造等特征,將礦床內原生礦石劃分為黃鐵礦石英脈型、石英黃鐵礦脈型、黃鐵絹英巖型礦石。礦石工業(yè)類型為高硫黃鐵礦蝕變巖—石英脈型金礦石。4.6礦體圍巖及夾石特征礦床產在K超單元二長花崗巖破碎蝕變帶中,近礦絹云母化二長花崗巖或絹英巖化花崗巖,局部為煌斑巖。礦體夾石主要為黃鐵絹英巖或黃鐵礦石英脈,一般都含有少量金。4.7金的成礦作用及礦床成因4.7通過對礦石礦物成分、礦物共生組合、相互間穿插關系及礦石結構構造的研究,參考以往資料,認為成礦作用可劃分為四個成礦階段(見表4-5)。①黃鐵礦-石英階段以黃鐵礦石英脈形式產出,主要組成礦物為石英、黃鐵礦,另有微量毒砂等。黃鐵礦顆粒粗大,自形-半自形粒狀,具碎裂結構,裂隙發(fā)育。其集合體呈脈狀、團塊狀。石英為乳白色粒狀集合體,半自形、裂隙發(fā)育。黃鐵礦石英脈沿斷裂構造主裂面發(fā)育,部分以細脈狀充填于圍巖裂隙中。②金-石英-黃鐵礦階段該階段礦物組合為黃鐵礦、石英、毒砂、自然金、含銀自然金、銀金礦等。黃鐵礦中-細粒,自形-半自形粒狀,呈脈狀或團塊狀。石英灰色,半自形-它形,呈粒狀集合體狀。表現為中-細粒黃鐵礦石英脈、石英黃鐵礦脈呈細脈狀、網脈狀、細脈浸染狀、團塊狀分布于先期黃鐵礦石英脈裂隙及蝕變巖中。表4-5礦化階段劃分及礦物生成順序表礦化階段礦物黃鐵礦-石英階段金-石英-黃鐵礦階段金-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石英-碳酸鹽階段毒砂黃鐵礦石英自然金含銀自然金銀金礦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磁黃鐵礦自然銀方解石白云石綠泥石③金-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該階段礦物成分復雜,主要礦物為石英、黃鐵礦、方鉛礦,次要礦物為閃鋅礦、黃銅礦、磁黃鐵礦等。金礦物種類齊全,同時碲鉍銀礦、自然銀等銀礦物亦在該階段富集。多金屬硫化物均表現為半自形-它形,微細粒。為主要成礦階段。④石英-碳酸鹽階段該階段的礦物組合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方解石呈乳白色,半自形-它形粒狀,雙晶發(fā)育,集合體呈短脈狀,其中嵌布半自形-自形粒狀黃鐵礦石英顆粒。4.7根據對礦體形態(tài)特征,礦石礦物共生組合,圍巖蝕變類型,礦石結構、構造等研究,認為該礦床的形成大致經歷了如下過程:古元古代荊山群變質巖中金的豐度值高,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新元古代震旦期和晉寧期均交代、重熔了各自侵位范圍內的荊山群變質巖系,在交代、重熔過程中,金等成礦組分開始活化遷移,形成成礦熱液雛形。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塊相對于歐亞板塊的俯沖擠壓造成幔源巖漿上涌,引起地下熱液對流循環(huán),繼續(xù)從巖體及圍巖中反復淋濾、富集金等成礦元素,形成成礦熱液。中生代燕山運動早期,形成了以L斷裂帶為主的左行壓扭性北東向-北北東向開放性構造體系,為成礦熱液由深部向淺部的運移創(chuàng)造了條件。繼承性的構造活動形成了某地區(qū)斷裂帶上盤一系列偏張性斷裂破碎帶,為成礦熱液淺部運移、充填的提供了有利場所。成礦熱液沿斷裂帶向淺部運移,進而充填于偏張性開闊的抵押空間,對破碎帶內的巖石進行廣泛的蝕變交代作用。隨著成礦期構造的多期活動和成礦熱液組分的逐步演化,最終形成了中溫熱液富硫型金礦床。綜上所述,金礦床屬交代—重熔巖漿期后中溫熱液充填石英脈型金礦床。4.8礦體賦存規(guī)律及找礦標志4.8礦體嚴格受y號斷裂構造(蝕變)帶控制,其賦存規(guī)律:①礦體賦存于斷裂破碎帶變寬地段,而且具有尖滅再現,平行斜列的規(guī)律。②多成礦階段疊加部位易形成富礦體。③控礦構造波狀起伏,產狀由陡變緩部位,是礦體富集部位。④礦體深部有向西南側伏的趨勢。4.8.2①該地區(qū)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的規(guī)模較大的區(qū)域性北東向斷裂帶及其配套的次級斷裂構造是金的控礦和容礦構造。②該礦床屬熱液礦床,蝕變巖及石英脈發(fā)育是其重要特點,礦石中所含黃鐵礦在地表氧化條件下被氧化,形成鐵帽,所以蝕變巖、石英脈發(fā)育及氧化帶是尋找該礦床的直觀標志。5礦石加工技術性能5.1選礦試驗本次詳查范圍屬礦床深部,為原提交報告-xm標高以下延深部分,礦山多年的生產實踐證實,本礦床已采礦石其選、冶技術加工性能良好。詳查范圍內金礦體與目前礦山開采的礦體(-290m標高以上)相比,其礦石成因類型、工業(yè)類型、礦物組合、結構、構造(見表5-1)等特征基本相同。另外礦石中達到綜合利用指標要求的伴生組分有Ag、S,其中Ag主要賦存在銀金礦中,S主要賦存于黃鐵礦中,可以在選取主元素Au的同時一并對其回收。表5-1某礦體礦石特征對比一覽表范圍礦床類型礦石自然類型礦石工業(yè)類型礦物組合結構構造品位(×10-6)備注原勘探報告范圍以石英脈型為主原生礦高硫金礦石主要礦物:黃鐵礦、石英、絹云母。次要礦物:磁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長石、方解石主要為動力變質結構、晶粒結構及填隙結構主要為塊狀、致密塊狀構造,次之為網脈狀、細脈狀、浸染狀構造8.26本次詳查范圍石英脈型原生礦高硫金礦石同上同上同上6.79綜上所述,本次詳查范圍內的礦石與目前礦山在其上部開采的礦石特征基本相同,說明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基本與其上部一致,是屬易選礦石,可以采用現有的選礦工藝流程和方法對其進行處理。5.2礦石加工技術方法及工藝流程礦山目前有選礦廠位于L鎮(zhèn)羅家屯,規(guī)模為75t/d。工藝流程采用混汞+浮選聯合流程。碎礦采用兩段一閉路碎礦流程;磨礦采用一段閉路磨礦,磨礦粒度-200目達到60±2%進入浮選階段,浮選經“一粗二精二掃選”作業(yè)程序,最終使精礦和尾礦分離。主要采選冶指標:平均入選品位3.30×10-6,精礦品位22.30×10-6,尾礦品位0.03×10-6,選礦回收率90%。選礦工藝流程見圖5-1圖5-1選礦工藝流程圖5.3礦石工業(yè)利用性能評價礦石主要為黃鐵絹英巖、黃鐵礦石英脈。礦石中除銀金礦外,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占金屬硫化物的97%,礦石工業(yè)類型為高硫黃鐵礦蝕變巖—石英脈型金礦石。金與黃鐵礦關系密切,在加工技術上,通過混合浮選—精礦直接氰化提取金,同時提取伴生銀、硫提高礦石的利用價值,精礦中銀、硫的品位分別為43.00×10-6和35%。尾礦品位0.03×10-6,選礦回收率90%。因此,礦石屬于易選礦石。6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本礦區(qū)以往做過大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huán)境地質工作,1993年曾提交過勘探地質報告,2008年提交了儲量核實報告,基本查明了礦區(qū)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系,巖層水文地質特征,地下水的水化學特征,礦床開采工程地質條件及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問題。本次詳查工作,在充分利用以往資料的基礎上,重點對-355m、-390m、-425m中段進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進一步查明-xm標高以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并對礦坑涌水量進行預測?;緷M足詳查工作要求。6.1水文地質礦區(qū)地處區(qū)域水文地質單元的補給區(qū)。地貌形態(tài)為低緩丘陵,區(qū)內最高點標高為147.86m,最低點90m,相對高差57.86m,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90m。礦床中心部位構成本區(qū)分水嶺,呈近東西向展布。黃壘河、沁水河分別流向南和北。本區(qū)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根據某市氣象局氣象站1971~2008年統計資料:年平均氣溫12.0℃,極端最高氣溫38.2℃(1988年6月13日),極端最低氣溫-19.6℃(1976年12月29日);年平均降水量684.9mm,雨量集中在7~9月份;年最大降水量977.8mm(1990年),年最小降水量礦區(qū)內地表水系主要為間歇性小河。毛角河位于區(qū)西部,由南向北流入黃壘河,河寬100m左右,雨后實測流量1.99m3/s,最大可達15m3/s。東直格莊小河位于礦區(qū)東北部,由西向東拐向北流入沁水河,河寬20m左右,雨后流量0.15m3/s。西鄧格莊小河經礦區(qū)中部向南流入毛角河,河寬80m左右,雨后流量6.1.1巖層富水特征根據地下水賦存特征,礦區(qū)內含水層主要分為:第四系孔隙含水層和基巖裂隙含水帶兩大類。(1)第四系孔隙含水層分布在河溪兩側及沖溝的溝口處。巖性主要為中粗砂,礫石和粘質砂土,夾有薄層或透鏡體狀的砂質粘土,礫石的分選性差,磨圓度差。厚度一般2~6m,局部可達10m,地下水位埋深0.43~2.05m,單井涌水量100~500m3/d,滲透系數6.94~71.04m/d,屬弱~中等富水含水層。水化學類型為HCO3.Cl-Ca.Na,礦化度0.16~1.33g/l(2)基巖裂隙含水層區(qū)內廣泛出露二長花崗巖,近地表經過長期風化作用,裂隙較發(fā)育,并賦存有少量的地下水,局部構造裂隙發(fā)育地段,賦存有微弱構造裂隙水。地下水天然露頭不多,在溝谷兩側有泉出露,一般流量0.014~0.260l/s,枯水期大多斷流。風化層厚度一般30~50m,水位埋深0m~16m,單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滲透系數0.063~15.10m/d,該含水層透水性和含水性較差。水化學類型為SO4.HCO3-Ca.Na或Cl.HCO3-Ca.Na型,礦化度0.13~0.86g施工巷道內巖石裂隙不發(fā)育,局部擠壓地段裂隙較發(fā)育,以北北東向為主,傾角45~80多為閉合型,寬0.5~1.0mm,裂面平直光滑,局部起伏不平,裂面見有綠泥石和絹云母。巷道多為干燥區(qū),在裂隙發(fā)育的地方或遇到脈巖的阻隔,沿裂面有滲水現象,或呈小范圍的潮濕區(qū)和滴水區(qū)。6.1.2隔水層主要巖性為花崗巖,埋藏于基巖風化殼以下,裂隙不發(fā)育,且較封閉,透水性、富水性差。因而堅硬完整的未風化花崗巖可視為隔水層。礦區(qū)內不規(guī)則分布的石英脈、煌斑巖脈和偉晶巖脈,多為北東向,產狀直立,長度50~250m,寬2~10m。巖石完整堅硬,裂隙不發(fā)育,連續(xù)性較好,能起到局部的阻水作用。6.1.3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及動態(tài)大氣降水為區(qū)內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還接受基巖風化裂隙水的側向補給和地表水的滲入補給;基巖裂隙水還接受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的滲入補給。區(qū)內地下水逕流嚴格受地形、地貌和構造的控制,地下水流向與地形坡向基本一致。但是,由于礦山的開采,地下水流向在局部可能發(fā)生變化。區(qū)內地下水排泄途徑主要有:人工開采(包括礦山開采排水)、地下逕流和蒸發(fā)。地下水動態(tài)受大氣降水影響明顯,呈季節(jié)性變化?;鶐r裂隙水地下水位年變幅1m左右,第四系孔隙水年變幅0.5~1.0m。低水位一般出現在5、6月份,高水位一般出現在8、9月份。6.1.4礦坑充水的主要來源為基巖風化裂隙水,風化帶以下含有微弱的構造裂隙水,分布極不均勻,僅在開采揭露后,才對礦坑充水有一定影響,但水量較小,隨時間延續(xù)逐漸減少。礦床范圍內的地表水體對礦坑充水無直接影響。6.1.5礦坑涌水量預測(1)預測方法的選擇目前某地區(qū)金礦區(qū)已開拓至-425m中段,積累了豐富的坑道排水資料,根據資料分析(見表6-1),礦坑涌水量隨開拓深度的加大而增加,與水位降低值的平方根成正相關關系。因此,式中:Q:預測中段坑道涌水量(m3/d)S:預測中段地下水位降低值(m)Q0:實測中段坑道涌水量(m3/d)S0:實測中段地下水位降低值(m)表6-1礦坑涌水量觀測資料中段標高(m)沿脈巷道長度(m)礦坑涌水量(m3/d)-355564109-39072113-425132120(2)計算參數的確定①地下水位受礦山長期疏干排水影響,礦床范圍內地下水位下降較大,故地下水位采用原勘探報告中地下水位標高96.13m。②實測坑道涌水量采用-425m中段實測礦坑涌水量120m3③中段水位降低值:以中段標高減去地下水位標高的絕對值求得中段水位降低值。(3)礦坑涌水量預測結果表6-2礦坑涌水量預測結果表項目中段水位降低值(m)礦坑涌水量(m3/d)礦坑最大涌水量(m3/d)-xm591.13128192-xm661.131352036.1.6礦山供水礦山供水水源地位于礦床西部400m河岸邊,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層厚度3m左右,水位埋藏較淺,水化學類型為HCO3.Cl-Ca.Na,礦化度0.286g/l。供水量綜上所述,區(qū)內地表水、第四系孔隙水與礦床充水沒有影響。礦區(qū)地表逕流條件好,礦床的主要充水含水層其富水性弱,地下水補給條件差。故該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6.2礦區(qū)工程地質6.2.1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根據區(qū)內巖土體類型和物理力學性質,劃分為3個工程地質區(qū)。(1)第四系松散巖區(qū)主要分布于礦區(qū)中西、北東及南西部河流兩側及山間谷地,主要為沖洪積層。巖性為砂礫石,厚2~6m。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在140~200kPa(2)堅硬塊狀侵入巖區(qū)在區(qū)內大面積分布,巖性為二長花崗巖及少量脈巖,其抗壓強度一般為75.8~93.3MPa,巖石結構致密,是各類建筑物良好的地基基礎,但由于表層風化強烈,強風化厚度一般為10~30m,巖石呈砂土狀,大大降低了其力學強度。同時受各種構造作用的影響,使區(qū)內巖土體地程工質性質不穩(wěn)定,特別是位于構造碎裂帶附近、巖礦脈附近的巖體易受外力作用影響而發(fā)生位移變形,降低其工程地質強度。但風化帶以下巖石致密堅硬,裂隙不發(fā)育,巖心多為長柱狀和短柱狀,RQD值80~100(3)軟弱蝕變巖區(qū)該巖區(qū)為礦區(qū)內的含礦蝕變帶、斷裂構造蝕變巖,蝕變巖碎裂程度不一,蝕變強度度也不盡相同,蝕變強的地段長期被水浸會軟化,形成軟弱層。構造蝕變帶寬度一般1~5m,局部較寬。坑道中觀察局部破碎帶較寬時容易造成坍塌,需要一定的支護,工程地質條件一般。抗壓強度一般12.4~18.4MPa左右。鉆孔中巖心多為塊狀、碎塊狀和短柱狀,RQD值40~60%,巖石質量為劣~中等,巖體完整性差~中等。6.2.2礦體圍巖穩(wěn)定性礦體位于斷裂構造蝕變帶中,圍巖為蝕變二長花崗巖。蝕變巖具絹云母化、硅化、絹英巖化,巖體完整性差~中等,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12.4~18.4MPa,為軟弱巖類。施工坑道中,大多數地段頂板穩(wěn)定,局部蝕變強的地段長期被水浸導致軟化,形成軟弱層,易發(fā)生坍塌,需要支護。另外,在局部裂隙發(fā)育地段,巖石破碎,時有掉塊發(fā)生,也需要進行支護??傊?,礦體及頂底板圍巖相對穩(wěn)定,施工時坑道一般不需支護,局部裂隙發(fā)育和蝕變強地段,穩(wěn)定性明顯降低,易發(fā)生礦山工程地質問題,礦床工程地質條件中等。6.3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6.3.1區(qū)域穩(wěn)定性距L地震中心臺資料:該區(qū)歷史上曾發(fā)生多次地震,1939年發(fā)生過5.5級地震,近年來也曾發(fā)生過3級左右地震,但均未造成大的傷害,該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屬于相對穩(wěn)定區(qū)。根據國家地震局地震烈度區(qū)劃,礦區(qū)處于6~6.5級地震危險區(qū)內,地震烈度為7度。因此礦山建設和生產過程中仍需采取相應的防震措施。6.3.2礦山開采對地質環(huán)境的影響礦坑排水量較小,大部分被礦山生產循環(huán)利用,少部分直接進行排放。礦坑水水質類型為SO4-Ca,礦化度為2.56g/l,PH值3.86,全硬度1346.37mg/l;根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的分類標準,確定礦坑水水質為y類水,超標組份有PH值、SO42-、全硬度。因此礦山排水對周圍地下水環(huán)境有一定礦區(qū)現有的采礦工程長期疏干排水,形成一定范圍的降落漏斗,但由于區(qū)內巖性單一,富水性弱,對周圍居民生活影響較小。區(qū)內采金歷史久遠,民采時形成的采空區(qū)埋藏淺,且未進行充填,據調查采空區(qū)最淺處距地表僅20m。1992年前曾發(fā)生5處采空塌陷,塌陷坑一般長10~25m,寬3~10m,深5~10m。礦山已經對所有塌陷地段進行了回填夯實,避免了安全隱患。截止目前治理后采空塌陷點均穩(wěn)定,已恢復為林地。1992年以后區(qū)內未發(fā)生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縫地質災害。某地區(qū)金礦自建礦以來,按照開采設計利用廢石和尾礦對采空區(qū)進行充填,據調查充填率達90%以上,因此礦山的開采活動引發(fā)或加劇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礦山長期生產活動產生的的廢石和尾礦,長時間堆積會占用大量耕地,對土地資源及地質地貌景觀造成了破壞。目前礦山已將廢石加工成建筑石子,尾礦用來進行井下采空區(qū)充填,既少占耕地,又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綜上所述,本區(qū)為丘陵區(qū),不具備產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條件,礦石及廢石未發(fā)現對人體造成危害的放射性元素。礦區(qū)地質環(huán)境質量中等。6.4小結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地質環(huán)境質量中等,因此礦床開采技術條件中等(z-4)。7詳查工作及質量評述7.1工作方法選擇依據及工程布置原則7.1.1勘查類型的確定本次詳查工作選擇了以鉆探工程為主要手段配合沿脈坑道工程主要對某礦體深部開展詳查工作。本次共圈出的3個礦體,礦體形態(tài)較簡單,產狀較穩(wěn)定,后期斷裂及脈巖對礦體破壞不多。其中某礦體為礦床內最大礦體,探明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96.08%。某礦體最大延長920米,控制延深大于800m,本次勘查控制礦體長約400m,控制延深550m;礦體為不規(guī)則大透鏡體或大脈狀體,基本連續(xù),有分枝復合,產狀變化中等;平均厚1.04米,礦體厚度變化系數34.22%,厚度穩(wěn)定;礦體基本無斷層錯動或脈巖穿插,構造對礦體影響?。坏V體品位變化系數88.15%,有用組分分布均勻。根據上述特征,依照《巖金礦地質勘探規(guī)范》中勘探類型的劃分原則,將礦床確定為第Ⅰ7.1.2工作方法及手段選擇本次詳查工作范圍主要為某地區(qū)礦區(qū)某礦體16線至26線-xm標高以下地段,工程布署采用勘探線法,仍沿用以往勘探系統,基線方位15°,勘探線方位105°。在以往地質工作的基礎上,搜集以往地質、物化探及科研資料,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礦山生產的實際情況,主要采用機械巖心鉆探、坑探及實驗測試為手段,對某地區(qū)礦區(qū)某礦體進行深部工作;7.1.3工程布置本次工作在研究礦山以往生產探礦的基礎上,對某礦體按35×20~30m(段高×穿脈)工程間距,施工-395m中段和-425m中段探礦坑道,探求(332)資源量;-425m以下在16線至25線間施工鉆孔6個與探礦坑道基本上構成了80×160~320m(走向×詳查工作執(zhí)行《巖金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05-2002)、《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guī)定》(DZ/T0078)、《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規(guī)定》(DZ/T0079)、《礦區(q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guī)范》(GB12719)、《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guī)范》(GB/T18314-2001)、《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guī)范》(DZ/T0091)、《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7929-1995)、《大比例尺地形圖機助制圖規(guī)范》(GB14912-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guī)范》(DZ/T0130-2006)等規(guī)范規(guī)程。7.2鉆探工程及質量評述7.2本次勘查共施工鉆孔6個,均由L有限責任公司施工。鉆孔全部為金剛石鉆進。均為斜孔,開孔傾角均為80°,全部滿足地質質量要求。所施工的鉆孔主要指標如下:①巖礦心采取率:巖心采取率93%~100%,礦心采取率100%,距離礦體3~5m頂、底板采取率100%。②鉆孔彎曲度測量及井深檢查:每鉆進50m利用XJL型測斜儀進行彎曲度測量,取2次測定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利用鋼卷尺丈量井深。鉆孔彎曲度每100m為0°~0.77°(<3°),孔深誤差0.03‰~0.95‰(<1‰)③在鉆進過程中對孔內異常孔段(漏水、坍塌、涌水等)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終孔后對孔內靜止水位進行了觀測。④鉆進過程中班報表、巖心擋板(隔牌)填寫較認真,實記、實填合格率均在95%以上。⑤按照技術要求對礦層及頂底板(5m范圍內)及第四系下基巖(5m)進行封閉,先將木塞送到所需封孔的深度后,再用425號水泥漿將要求封閉的孔段封好。鉆機搬遷后,在井口埋設有測量標志。綜上所述,本次施工的鉆探工程質量較好,達到了《巖心鉆探規(guī)程》地工(1982)558號的要求。詳見表7-1和附表2表7-1鉆探工程質量一覽表序號工程編號終孔
深度
(m)采取率(%)鉆孔彎曲度測量孔深檢查誤差(±m(xù))封孔
位置
(m)方位角(°)傾角(°)礦層礦層頂板礦層
底板巖層開孔終孔開孔終孔最大最小1ZK707.00100100100972852858079-0.140.00640~6802ZK887.40992852887866.8+0.150.01790至井底3ZK1000.30100100100972852838078.60.020.01930至井底4ZK750.00100100100992852818077.10.020.01510~5405ZK683.70100100100982852888075.60.090.00610~6706ZK750.209310510880780.070.01590~6507.3坑探工程及質量評述坑探主要為-395m中段和-425m中段探礦脈外坑道和穿脈工程,巷道斷面規(guī)格一般采用2.0×1.8~2.0m7.4原始地質編錄及綜合整理質量評述7.4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嚴格按照(DD2006—01)《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guī)程》執(zhí)行。編錄均在現場認真及時完成,客觀、準確齊全地反映了第一手地質資料,開展了自檢與互檢,及時進行了質量檢查驗收;各項工作結束,及時提交了原始資料,圖件清晰、文字簡煉、文圖相符??拥赖刭|編錄:編錄前坑壁用清水清洗干凈,現場根據測量點分段進行編錄。脈外巷只繪制頂板,穿脈巷道采用壓頂法素描,素描圖采用比例尺1:100。素描圖整理后形成中段平面圖(比例尺1:500)。鉆孔地質編錄:逐回次計算巖(礦)心采取率,分層進行詳細描述,所施工的鉆孔均有相應的地質記錄表,包括從開孔設計、地質觀察記錄到終孔驗收報告、封孔資料和取樣登記表等一整套資料,然后裝訂成冊;全部鉆孔均做了地質柱狀圖(比例尺1:1000)。7.4以《巖金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05-2002)、《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guī)程》(DD2006-01)、《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規(guī)定》(DZ/T0079)為準則,在原始地質編錄的基礎上,經綜合分析研究地質規(guī)律整理編繪而成。采用全數據輸入微機成圖,其內容與原始地質資料對應,主要綜合圖件的編繪及質量評述如下:7.4.2.1區(qū)域地質圖、礦區(qū)1:5萬區(qū)域地質圖和1:2000礦區(qū)地形地質圖是在原某地區(qū)礦區(qū)域地質圖、礦區(qū)地形地質圖的基礎上,結合《某省區(qū)域地質》(2005.3)中新的地層厘定、巖漿巖劃分分類新方案修編而成的。其質量滿足地質工作需要,符合有關規(guī)范要求。7.4是以1:10000地形圖為底圖,利用1:2000礦床地形基巖地質圖成果,在廣泛收集以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的基礎上修編而成的,其質量符合有關規(guī)范要求。7.4比例尺1:1000。首先,根據測量成果繪制平面坐標線和標高線,再將地形、地物、勘探工程展繪在圖上;然后,根據工程測量成果和原始資料將地質界線、構造線和深部普查鉆孔的取樣位置等展繪到鉆孔軸線上;根據賦礦規(guī)律、礦體及地質構造線的空間位置、相互關系、產狀和相鄰剖面的對應情況連接地質界線,并依據礦床工業(yè)指標圈定礦體。質量符合規(guī)范要求。7.4比例尺為1:500。中段平面圖是根據坑道地質資料編繪而成,圖內各地質界線誤差均在允許的范圍內(<1m),符合規(guī)范要求。7.4.2.5礦體資源量估算比例尺為1:1000,基線方位25°。首先繪制基線和勘探線,然后將工程揭穿礦體中心位置垂直投影在縱剖面上;標注見礦工程的工程編號、礦體水平厚度、單工程礦體品位;不見礦工程投影相應賦礦巖性中心位置,并注明工程編號及對應賦礦部位的礦體編號,作為圈連礦體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根據工程控制程度,按照工業(yè)指標劃分資源量類別和塊段,并標注各塊段的類別、平均品位、平均厚度、塊段投影面積、礦石量和金屬量等。質量符合規(guī)范要求。7.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全部鉆孔均進行簡易水文地質觀測,詳細觀測了提鉆后、下鉆前水位變化;記錄鉆進過程中孔內水位變化,發(fā)現漏水時及時停鉆觀測穩(wěn)定水位、終孔觀測穩(wěn)定水位等工作,全部鉆孔觀測質量均符合要求。本次施工的6個孔全部進行了工程地質編錄,詳細記錄了鉆孔揭露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巖心形態(tài)、裂隙發(fā)育程度、充填特征等,詳細統計了巖石的RQD值,大致查明了礦床的工程地質特征;巖石風化帶的深度和風化程度;構造破碎帶的性質、形態(tài)、規(guī)模,收集內容較齊全,準確可靠,為今后進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據,各項工作滿足質量要求。7.6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及其質量評述7.6.1作業(yè)依據及坐標系統(1)《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guī)范》(ZBD1001-89)。(2)《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7929-1995)。(3)某省某市某地區(qū)礦區(qū)深部及外圍金礦普查設計。平面系統采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斯三度帶投影,中央子午線為123°。高程系統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7.6.礦區(qū)及周圍有原某省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隊1987年提交勘探報告時所布設的控制點,成果資料抄自《某省L縣鄧格莊礦區(qū)某地區(qū)礦床金礦勘探地質報告》,其點位保存完好。經實地測距量邊檢查,并檢測原兩個圖根點(直1、D13)位置,其精度符合規(guī)范要求,成果可靠。觀測采用電子全站儀在原已知點設站,定向另一個已知點,以極坐標法水平角觀測二測回,垂直角觀測一測回,距離觀測一測回求得圖根點坐標。精度滿足規(guī)范的精度要求。7.6.37.6作業(yè)方法:根據基點的理論坐標,在已知點上設測站并照準已知點定向,按照基線方位25°,使用全站儀布設,并直接測量出水平距離、高差。其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規(guī)范要求。7.6剖面圖比例尺為1:1000,方位為105°。其作業(yè)方法在基點上設測站,以基線方位定向并旋轉90°用全站儀直接測量出剖面點的水平距離及高差。剖面成圖是以計算后的水平距離、高程在計算機上成圖,在平面圖部分表示縱、橫坐標線、鉆探、槽探及淺孔工程;在剖面上以基點為起點左右分別展繪剖面點。工程位置用計算出的投影距離展繪在剖面圖上。其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規(guī)范要求。7.6按照地質人員下達的工程測量任務通知書進行初測、復測、定測鉆孔。其作業(yè)方法為:在控制點、基點設測站,使用電子全站儀,根據設計坐標反算出坐標方位及邊長,將鉆孔放在設計位置。鉆孔施工完畢后,在控制點、基點上設測站,精測出鉆孔的平面及高程位置并測檢查角,其觀測值與坐標反算值之差都滿足規(guī)范中的技術要求。7.7采樣、加工、化驗及質量評述7.71.基本分析樣品:地表機械巖心鉆孔樣品是根據礦化類型、分布均勻程度、蝕變強弱及巖心采取率的不同分別采集,共采集樣品113件,樣品長度一般不大于1.00m,最長為各中段坑道探礦穿脈工程共采集樣品52件,樣品長度一般不大于1.50m。采樣方法為刻槽法,規(guī)格為10×3cm。2.礦石小體積質量、濕度測定樣品:本次共采集礦石小體積質量測定樣品32件,是在不同探礦工程中不同的礦體部位用揀塊法采取的,其中在5個見礦孔采集7件,在中段坑道中采集了25件(詳見附表5),樣品分布較均勻,代表性好,樣品重量0.2~1kg,滿足測試要求。由于本次勘查礦體礦石類型較單一,因此本次小體積質量、濕度樣未按礦體分別計算。3.組合分析樣品:為了解礦體內具有綜合回收利用價值的有益組分及影響礦石選冶性能的有害組分的含量進行組合樣的采取與分析。共采取組合樣5件。組合原則:鉆孔中在同一礦體、同一礦石類型的基本分析樣品的副樣中按樣長配比進行組合,組合樣重200g。沿脈坑道組合的方法:是按沿脈中以50m網度為基礎,以主勘探線為中心,采用左右各25m范圍內的樣品組合一個樣品。組合分析項目:根據原勘探報告中和其他資料分析,礦床有益組分主要Ag、Cu、Pb、Zn、S五項,有害組分為As、F。由于有害組分As、F對礦石選冶性能影響較小,本次未作分析,本次只分析Ag、Cu、Pb、Zn、S五項。符合《巖金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05-2002)要求。見附表7。4.巖石物理性能測定樣:樣品在鉆孔中采自礦體的頂板和底板。本次共采集4組。采集樣品規(guī)格45.52~45.9mm(直徑)×98.7~102.7.7基本分析樣品加工由L有限責任公司L實驗室的加工室承擔,樣品加工細度是按切喬特公式Q=kd2制定的,K值確定為0.4。樣品加工流程有碾碎、混勻、縮分等三道工序,見圖7-1。最終正、付樣重量大于500g,粒度達200目。樣品加工損失率3.5~4.2%,縮分誤差率1.8~2.9%。樣品加工質量符合《巖礦礦物分析試樣制備》(DZ/T0130.2-2006)要求。圖7-1金礦石分析試樣加工流程圖K=0.47.81、基本分析樣:地表機械巖心鉆探工程和坑道探礦工程基本分析由L有限責任公司L實驗室承擔。分析項目為Au。本次共做基本分析樣品165件。金的基本分析方法采用活性碳吸附氫醌容量法測定,方法可靠,質量穩(wěn)定,符合規(guī)范要求。2、內外檢樣:a、內檢樣品20件,占基本分析樣品總數的12.1%,由L有限責任公司L實驗室承擔,合格率為100%(詳見附表9)。b、外檢樣品30件,由國土資源部濟南礦產資源監(jiān)督檢測中心承擔,占基本分析樣品總數的18.2%,合格率100%(詳見附表10)。合格率均大于95%。根據《巖石礦物樣品化學成分分析》(DZ/T0130.3-2006)的要求,判定樣品加工測試合格。3、組合分析樣:分析項目為Ag、Cu、Pb、Zn、S。除S由某省M勘查院實驗室分擔測試外,其余元素均由L有限責任公司L實驗室承擔。4、礦石小體積質量(小體重)測定由L有限責任公司L實驗室承擔,采用封蠟排水法。在測定質量(體重)后對小體重值有直接影響的(S)和濕度進行分析。其測定方法及測試項目符合有關規(guī)定要求。5、礦石巖石物理性能測定等樣品由L大學清泉土木工程質量與健康檢測技術中心承擔,分析測試項目為彈性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內摩擦角、抗壓強度、抗剪強度、抗拉強度等,其測試及測定質量符合要求??傊?,采樣、加工、測試工作質量均滿足本次詳查工作的需要,符合相關規(guī)范和要求。8資源/儲量估算8.1工業(yè)指標的確定依據《巖金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05-2002)、當前資源形勢及黃金價格、某市某地區(qū)金礦有限公司的經濟技術指標,確定本次礦區(qū)工業(yè)指標如下采用現行《巖金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05-2002)推薦的一般工業(yè)指標:邊界品位:1.0×10-6;塊段工業(yè)品位:2.5×10-6;礦床平均品位:4.5×10-6;最小可采厚度:0.80m夾石剔除厚度:2.0m無礦地段剔除長度:坑道上下對應時15m,坑道上下不對應時為30m。當礦體厚度低于最少可采厚度而品位較高時,可采用相應的m×10-6值計算。伴生組分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北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系統測試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仰恩大學《結構概念與體系》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閩南科技學院《室內空間設計Ⅰ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現代軟件開發(fā)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橋梁無堿玻璃纖維施工方案
-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誤差分析與數據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食用菌栽培學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農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現代材料分析方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共青科技職業(yè)學院《證券投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師范高等??茖W校《室組織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非遺傳統文化課件
- 橋梁施工常見問題及預防控制要點(PPT,46)
- 中俄文一般貿易合同范本
- 知情同意書核查要點課件
- 廣東省深圳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 Word版含解析
- 專項施工方案專家論證意見回復表
- 第三章-農村公共管理組織課件
- 《醫(yī)古文》教學全套課件580頁
- 水電廠計算機監(jiān)控系統改造技術要求
- 勝利油田壓驅技術工藝研究進展及下步工作方向
- 依戀理論之母嬰依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