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_第1頁
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_第2頁
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_第3頁
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_第4頁
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代氣候學原理現(xiàn)代氣候學原理第二章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4)

2.1天文輻射與日地關系;2.2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傳輸;2.3輻射物理氣候特征。第二章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4)2.1天文輻射與日影響太陽輻射的天文因子大氣上界的天文輻射2.1天文輻射與日地關系

太陽和太陽活動太陽常數(shù)和太陽輻射譜地球軌道的變化和太陽輻射

影響太陽輻射的天文因子2.1天文輻射與日地關系

影響太陽輻射的天文因子

太陽和太陽活動太陽大氣---太陽表面及向外延伸幾個太陽半徑范圍的大氣層.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影響太陽輻射的天文因子太陽和太陽活動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里一切活動現(xiàn)象的總稱。主要有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

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時烈時弱。處于活動劇烈期的太陽(稱為“擾動太陽”)輻射出大量紫外線、x射線、粒子流和強射電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極光、磁暴和電離層擾動等現(xiàn)象。太陽活動的現(xiàn)象包括: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太陽風等的變化。對地球大氣產(chǎn)生影響。太陽活動太陽黑子循環(huán)和氣候效應之間存在關聯(lián):

太陽耀斑能增強太陽風,伴隨著每一次太陽耀斑的過程,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增強了65km處電離層的最低層的電離作用(對人類的影響很大。造成短波通訊中斷)。增強的太陽風擾亂地球磁場。這期間增強的磁流和離子流能夠加熱和擴大上層大氣。能夠在幾天內破壞地球上20%臭氧。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循環(huán)和氣候效應之間存在關聯(lián):太陽黑子

在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期,全球范圍的雷雨和閃電活動頻繁。在太陽黑子較多是以及耀斑期間,紫外線的輻射量增加。最近研究表明:在上層大氣中,紫外輻射與溫度可能有一個不成比例的效應。在過去5000年間,太陽黑子活動較弱或沒有的時期與歷史記錄中的冷期相對應:奧特極小期(1010-1050),沃爾夫極小期(1280-1340),斯伯瑞爾極小期(1420-1530)和蒙德極小期(1645-1715)。在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期,全球范圍的雷雨和閃電活動頻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黑爾循環(huán)”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黑爾循環(huán)”周期性11年22年80-100年周期性太陽黑子數(shù)在19世紀之前隨時間的變化

13世紀開始三個低值期恰好發(fā)生在小冰河期

太陽黑子數(shù)在19世紀之前隨時間的變化

13世紀開始三個低值期從理論上,科學家無法理解太陽黑子如何影響氣候?太陽黑子活躍期,太陽輻射增強的部分都屬于極短的波段(如紫外線、X及α射線),因此所增加的能量不多。這些輻射已進入大氣時,立即為高層大氣的氣體吸收,因此對地表氣候影響甚小。目前也無任何理論可以解釋高層大氣溫度的變化會影響到到地表附近的氣候。從理論上,科學家無法理解太陽黑子如何影響氣候?影響太陽輻射的天文因子太陽常數(shù)和太陽輻射譜天文太陽輻射量: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能量。太陽常數(shù):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離處時,地球大氣上界垂直于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所受到的太陽輻射的全譜總能量。1375.1-1369.0wm-2

影響太陽輻射的天文因子太陽常數(shù)和太陽輻射譜太陽輻射譜:

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光譜的99%以上在波長0.15~4.0微米之間。大約50%的太陽輻射能量在可見光譜(波長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譜區(qū)(波長<0.4微米),43%在紅外光譜區(qū)(波長>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長0.475微米處。太陽輻射譜:地球軌道的變化和太陽輻射

三種主要的長期變化:歲差precession

、偏心率eccentricity

、黃赤交角obliquity,其變化調節(jié)地面上任意一點的季節(jié)對比性。米蘭科維奇理論:影響太陽輻射的天文因子地球軌道的變化和太陽輻射

三種主要的長期變化:歲差p地球軌道參數(shù):地球的傾角,軌道偏心率,一直在變化;這些參數(shù)的變化對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不重要,但卻能控制冰期出現(xiàn)的時間。地球軌道參數(shù):地球的傾角,軌道偏心率,一直在變化;偏心率(Eccentricity)目前為

0.018過去五百萬年之中變化的范圍

0.000483-0.060791周期約為100,000年--偏心率影響近日和遠日時,太陽入射地球輻射量差異的變化。--偏心率越大,輻射量差異越大--反之亦然--但是,變化相當小比如,上述偏心率的變化,造成的變化為0.014%到-0.12%。偏心率(Eccentricity)黃赤交角(obliquity)黃赤交角(Obliquity)-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法線之間夾角。目前23.5度,介于22度與24.5度之間,變動周期

40,000年。黃赤交角的變動,不會影響地球攔截太陽輻射的總量。如果角度較大,則一年中太陽直射可達的緯度較高?!?/p>

夏季太陽輻射量較大,冬季較小?!竟?jié)變化因此變大,四季更明顯。相反,如果角度較小,則季節(jié)變化較小,四季較不明顯。

傾角增加,極區(qū)的輻射在夏季增加,冬季減少黃赤交角(obliquity)傾角增加,極區(qū)的輻射在夏季增夏季高緯度地區(qū)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大,夏季低緯度地區(qū)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冬季高緯度地區(qū)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小,冬季低緯度地區(qū)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大;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歲差(precession)地球自轉軸路經(jīng)宛若一圓錐體,繞完一圈約22,000年目前地球經(jīng)過近日點為一月,經(jīng)過遠日點為七月約11,000年之后,地球經(jīng)過近日點為七月,經(jīng)過遠日點為一月那時的七月,太陽直射北半球歲差(precession)地球自轉軸路經(jīng)宛若一圓錐體,繞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米蘭科維奇理論

核心問題氣候變化軌道驅動的若干重要證據(jù)主要問題與討論(作業(yè):查文獻)米蘭科維奇理論

核心問題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

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

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

核心問題

日-地關系的變化…→造成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xiàn)主因冰期形成主要原因…→夏季(不是冬季)的太陽輻射量變弱,不足以溶化地上一冬季留下的冰雪…→冰雪覆該區(qū)域逐年往低緯度區(qū)擴展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

核心問題

日-…→較廣的冰雪覆蓋區(qū)反射較多的太陽輻射,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變少…→因此冰雪溶化量更形成減少『冰-反照率機制產(chǎn)生的正反饋,使得冰雪覆蓋區(qū)逐年擴大理論的核心是單一敏感區(qū)的觸發(fā)驅動機制,即北半球高緯氣候變化信號被放大、傳輸進而影響全球)…→較廣的冰雪覆蓋區(qū)反射較多的太陽輻射,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變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米蘭科維奇的回答是,當?shù)剌S傾斜度減小,北半球夏季地球處在遠日點時有利于冰期氣候的出現(xiàn);---這樣的軌道要素配置將導致北半球高緯區(qū)夏季太陽輻射量的減小。因此,米氏理論可以概括為:65°N附近夏季太陽輻射變化是驅動第四紀冰期旋回的主因。適合冰期發(fā)展

較小的黃赤交角及

位于遠日點的夏季適合間冰期發(fā)展較大的黃赤交角及位于近日點的夏季地球軌道怎樣的配置才有利冰期氣候的出現(xiàn)?---米蘭科維奇的回答是,當?shù)剌S傾斜度減小,北半球夏季地球處氣候變化軌道驅動的若干重要證據(jù)研究古氣候變化的地質資料的獲得深海巖芯、珊瑚礁、花粉、樹木年輪、冰芯等氧同位素記錄提供一個2.3萬年和10萬年周期,與歲差周期和軌道偏心率周期接近;跨度為45萬年的深海巖芯記錄,發(fā)現(xiàn)了2.3萬年、4.2萬年和10萬年周期的氣候變化;并認為在過去的35萬年里,這些周期一般來說都與適當?shù)能壍乐芷诓秸{一致。至此,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支持米氏理論,地球軌道變化影響氣候的觀點開始被接受。氣候變化軌道驅動的若干重要證據(jù)研究古氣候變化的地質資料的獲得地球軌道參數(shù)變化的振幅:單一參數(shù)變化振幅、綜合變化的振幅地球軌道參數(shù)變化的振幅:地球軌道參數(shù)變化和氧同位素含量變化的相位的一致性地球軌道參數(shù)變化和氧同位素含量變化的相位的一致性當時基于的觀察事實

1)冰期旋回過中,北半球高緯度大陸冰蓋的變動幅度遠大于南極冰蓋;2)大陸冰蓋是沿中心向四周擴張的;3)南北兩半球冰蓋變化有同時性;4)全新世開始時間不超過15000aB1P。(盡管當時還沒有絕對定年技術)當時基于的觀察事實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學者承認第四紀冰期旋回由天文因素引起的地球軌道變化所驅動。爭議之處在:于太陽輻射總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太陽輻射的緯度配置和季節(jié)配置變化通過什么機制驅動如此大幅度的全球氣候變化。長期以來,古氣候學家在解釋古氣候記錄時,往往從第四紀冰期旋回動力機制的米氏理論:觸發(fā)機制、放大機制、傳輸機制和全球耦合機制這4個部分這個框架出發(fā)。因此,米氏理論事實上為古氣候學家提供了一種研究范式。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學者承認第四紀冰期旋回由天文因素引起的地球天文氣候與物理氣候簡介課件作業(yè):查文獻

主要問題與討論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到底在冰期旋回過程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米氏理論的單一觸發(fā)機制,已難以全面解釋全球晚第四紀氣候變化(低緯度、南半球的一些地質證據(jù))。氣候信號的放大機制冰蓋擴張(包括海冰)和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下降肯定是冰期氣候形成的最為重要的放大機制,此外,海平面下降引起的陸地暴露以及植被覆蓋面積和植被類型的變化等陸面過程亦應扮演了重要角色。即傳輸機制北大西洋深層流變化,被視為將北半球高緯信號傳輸?shù)侥习肭蚋呔晠^(qū)最為重要的機制;新的理論假說正在被提出。一派為“熱帶驅動說”。另一派假說主要為冰消期設計,它從冰消期時南極增溫和大氣CO2濃度增高超前于北極冰蓋融化這個觀察事實出發(fā)。作業(yè):查文獻

主要問題與討論天文輻射: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完全由太陽和地球間的天文位置決定的,不考慮大氣影響的太陽輻射。

.日地距離.太陽赤緯

.時角

.太陽高度和太陽方位

.日出、日末時間和晝長

.天頂角和大氣光學質量大氣上界的天文輻射

天文輻射: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完全由太太陽輻射在大氣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決定的,稱此為天文輻射太陽輻射強度:在大氣上界,任一單位水平面積上,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通量。太陽輻射總量對時間求積分可推算:小時…日

季節(jié)

年的太陽輻射總量。

大氣上界的天文輻射

太陽輻射在大氣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決定的,稱此為天文北半球季、年輻射總量隨緯度的分布緯度同一緯度地帶,日、季、年輻射量分布到處都相同,這表明天文輻射具有緯向帶狀分布的特點。

這就是氣溫呈緯向分布的基本原因。北半球各緯度日輻射總量的年分布天文輻射的緯向分布特點,使地球上出現(xiàn)相應的緯向氣候帶,如赤道帶、熱帶、副熱帶、溫帶、寒帶等,都稱為天文氣候帶。這是理想的氣候帶,而實際氣候遠為復雜,但這已形成全球氣候的基本輪廓。北半球季、年輻射總量隨緯度的分布緯度同一緯度地帶,日、季2.2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傳輸

太陽輻射光譜變化:

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穿過大氣時,由于大氣分子、水汽和灰塵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數(shù)量和光譜成份發(fā)生的變化。

天文輻射穿過大氣到達地面后強度減弱和顏色變化。

2.2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傳輸太陽輻射光譜變化:圖表明太陽輻射光譜穿過大氣時受到減弱的情況:曲線1是大氣上界太陽輻射光譜;曲線2是臭氧層下的太陽輻射光譜;曲線3是同時考慮到分子散射作用的光譜;曲線4是進一步考慮到粗粒散射作用后的光譜;曲線5是將水汽吸收作用也考慮在內的光譜,它也可近似地看成是地面所觀測到的太陽輻射光譜。對比曲線1和5可以看出太陽輻射光譜穿過大氣后的主要變化有:①總輻射能有明顯地減弱;②輻射能隨波長的分布變得極不規(guī)則;③波長短的輻射能減弱得更為顯著。圖表明太陽輻射光譜穿過大氣時受到減弱的情況:曲線1是大氣上大氣對太陽輻射吸收

.太陽輻射經(jīng)過整層大氣時,0.29μm以下的紫外線幾乎全部被吸收,在可見光區(qū)大氣吸收很少。在紅外區(qū)有很強的吸收帶。

.大氣中吸收太陽輻射的物質主要有氧、臭氧、水汽和液態(tài)水,其次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塵埃等。

.云層能強烈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同時還強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云的平均反射率為0.50~0.55)。大氣對太陽輻射吸收.太陽輻射經(jīng)過整層大二氧化碳:對太陽輻射的吸收總的說來是比較弱的,僅對紅外區(qū)4.3μm附近的輻射吸收較強,但這一區(qū)域的太陽輻射很微弱,被吸收后對整個太陽輻射的影響不大。大氣對長波吸收:主要發(fā)生紅外光譜區(qū)。大氣對長波吸收:8-12um吸收率最?。ù髿獯埃┒趸?對太陽輻射的吸收總的說來是比較弱的,僅對紅外區(qū)大氣對太陽輻射收散射過程:散射通過氣體分子和粒子在大氣中影響短波輻射,散射的程度取決于分子大小和輻射的波長;如果太陽輻射遇到空氣分子直徑比波長小,輻射的波長越短,散射的越強。對于一定大小的分子來說,散射能力與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但具有選擇性,稱為分子散射。散射只改變輻射的方向,而不能把輻射能轉變?yōu)闊崮?;大氣對太陽輻射收散射過程:如果太陽輻射遇到空氣分子直徑

大氣對太陽輻射反射過程未被地球-大氣系統(tǒng)吸收或散射的短波輻射,在遇到分子,顆粒和物體后,無阻擋地直接返回太空。反射在大氣和地表面均能發(fā)生。

反射對波長沒有選擇性,云的反射作用最為顯著,反射能力和云狀和云厚度有關。大氣對太陽輻射反射過程反射對波長沒有選擇性,云的影響地球大氣中輻射傳輸?shù)娜齻€過程中,其中反射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云層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最為明顯,散射次之,吸收作用相對最小。全球平均而言,太陽輻射約有30%被反射、散射回宇宙(行星反照率),20%被大氣和云層直接吸收,50%到達地面。影響地球大氣中輻射傳輸?shù)娜齻€過程中,其中反射是最重要的兩個原因:一是大氣中各種分子和原子吸收輻射,使輻射能轉變?yōu)槠渌问降哪芰?;二是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塵埃和水滴等質點將來自某方向的輻射散射到四面八方,從而減弱了天體輻射的強度。大氣消光與大氣的成分、輻射的波長和輻射穿過大氣的厚度有關。通常藍光所受的消光作用比紅光嚴重,輻射穿過大氣層的厚度增加,消光作用也加劇。因此,天體的天頂距越大,大氣消光影響越大。。大氣的消光作用兩個原因:大氣的消光作用大氣光學質量:1個大氣質量:當太陽位于天頂時,該地單位面積光束所穿過厚度為單位面積柱體的大氣質量。

earthhZm=1ABB’ATupperbound大氣光學質量m:入射光路經(jīng)通過的大氣質量相對于1個大氣質量的倍數(shù)。大氣光學質量:earthhZm=1ABB’ATupper大氣透明系數(shù)P垂直入射時到達地表面的太陽輻射強度與(I1)大氣上界太陽輻照度(I)之比。若太陽入射方向大氣質量為m時,到達地表面的太陽輻射強度Im,若太陽入射方向大氣質量為m時,到達地表面的太陽輻射強度Im,2.3輻射物理氣候的某些特征直接太陽輻射大氣消光后水平地面上直接太陽輻射日總量:水平地表面太陽輻射:對于某一地點而言:求算一般方法:2.3輻射物理氣候的某些特征直接太陽輻射大氣消光后水平地

散射輻射假定大氣散射各向同性,一半到達宇宙空間,一般到達地面,即天空散射,地面觀測到的散射輻射:無云天空:⊙S0S0’BB’A大氣上界:地表面:大氣上界和地表面太陽輻射強度的差值主要決定于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散射過程。大氣上界垂直于光線表面和水平面上那個的太陽輻射散射輻射假定大氣散射各向同性,一半到達宇宙空間,一般到

散射輻射地表的散射輻射和太陽高度及大氣透明系數(shù)的關系(表2.19):

無云時到達地表的散射輻射隨太陽高度增加而加大,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總能量中所占的比例越小。隨大氣透明度的減小而增加。有云時散射輻射變化與太陽高度和下墊面的反射率有關:散射輻射地表的散射輻射和太陽高度及大氣透明系數(shù)的關系(

2散射輻射由于多次反射產(chǎn)生相對增量為:到達地面的散射輻射總量為:到達地面的散射輻射增量為:有云天空:DDa1Da1a2地面反射率a1和云底反射率a22散射輻射由于多次反射產(chǎn)生相對增量為:到達地面的散射輻

散射輻射是一種短波輻射,其能量分布比直接輻射更集中于波長較短的光區(qū)。

從上式可以看出,散射輻射的大小也與太陽高度角、大氣透明度、大氣質量數(shù)等因素有關:當太陽高度角增大時,直接輻射增加,散射輻射也增大;在太陽高度角一定時,如果大氣透明度不好,散射質點多,散射輻射增強;而大氣透明度好,散射質點少,散射輻射減弱。

散射輻射的日、年變化也主要取決于太陽高度角的變化。一天中散射輻射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正午前后,一年中散射輻射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夏季。

散射輻射是一種短波輻射,其能量分布比直接輻射更集中于總輻射實際總輻射/可能總輻射計算旬和月的平均總量計算:地表總輻射緯度不大于60的各個氣候帶內水平地面上的太陽輻射(直接太陽輻射)+散射實際日照時數(shù)/可能日照時數(shù)總輻射實際總輻射/可能總輻射計算旬和月的平均總量計算:地表總

太陽總輻射的年總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緯向帶狀分布,云量的不均勻分布使其緯向分布特征破壞。

總輻射隨緯度的分布一般是:緯度愈低總輻射愈大。反之就愈小。但由于赤道附近云很多,對太陽輻射削弱得也很多,所以,總輻射年總量最大值不是出現(xiàn)在赤道,而是出現(xiàn)在緯度20°附近。

中高緯度地區(qū),總輻射強度(指月平均值)夏季最大,冬季最??;赤道附近(緯度0~20°左右),一年中有兩個最大值分別出現(xiàn)在春分和秋分。

一般西部多于東部,山區(qū)多于平原。四川盆地為低值區(qū),最低值僅為310×107J/(m2·a)。青藏高原為高值區(qū),年平均總量達790×107J/(m2·a),比同緯度東部地區(qū)幾乎高出一倍。

緯向帶狀分布,云量的不均勻分布使其緯向分布特征破壞??傁陌肽贻椛淇偭孔兓和暥榷肽旰拖掳肽贻椛淇偭康牟钪惦S緯度的增大而增大;輻射總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緯度25oN附近,向赤道和極地方向減小;50oN與赤道,40oN與10oN,赤道輻射總量大致相當。冬半年輻射總量變化輻射總量隨緯度增加而減少,減少的梯度明顯大于夏半年;輻射總量的緯度梯度愈向高緯愈大,一直到極點附近,整個冬半年的輻射總量為零。夏半年輻射總量變化:冬半年輻射總量變化輻射總量隨緯度增加全年輻射總量變化太陽輻射年總量的緯度梯度,在中緯度地區(qū)比在赤道和極地附近大得多;緯度0oN-10oN,輻射年總量的相對變率為1.4%,緯度50oN-60oN,輻射年總量的相對變率為16.8%,緯度80oN-90oN,輻射年總量的相對變率為3%.在中高緯度地區(qū),熱力梯度增大,對流層平均溫度場南北溫度梯度最大,氣候鋒帶的形成,氣旋活動頻繁。全年輻射總量變化太陽輻射年總量的緯度梯度,在中緯度地區(qū)比在赤

反射率A0(ALBEDO)A0=S反射/Q總輻射Fresnel反射特征:地表反射率的估算和太陽高度角有關,其反照率在太陽高度角從90o變到40o時基本為一常數(shù),當太陽高度小于40o反射率迅速增加.地表反照率估算:反射率A0(ALBEDO)A0=S反射/Q總輻射Fr(1)

顏色對反射率的影響:

顏色不同的各種下墊面,對太陽輻射可見光部分有選擇反射的作用。各種顏色表面的最強反射光譜,就是它本身顏色的波長。白色表面具有最強的反射能力,黑色表面的反射能力較小,綠色植物對黃綠光的反射率大。顏色不同,反射率有很大差別,例如新白雪的反射率可高達80%~95%,而黑鈣土的反射率只有5%~12%。

到達地面的太陽總輻射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有一部分將被地面反射。地面反射輻射的大小與地面對太陽輻射或稱短波輻射的反射率α(Albedo)有關。短波輻射反射率主要與下墊面的顏色、濕度、粗糙度、不同植被、土壤性質及太陽高度角等因素有關:(1)顏色對反射率的影響:顏色不同的各種下墊面,對

(2)土壤濕度對反射率的影響反射率將隨土壤濕度的增大而減小。例如白沙土,隨著濕度的增加其反射率從40%降到18%,減少了22%。這是因為水的反射率比陸面小的緣故。有試驗指出,地面反射率與土壤濕度呈負指數(shù)關系。

3.粗糙度對反射率的影響隨著下墊面粗糙度的增加,反射率明顯減小。這是由于太陽輻射在起伏不平的粗糙地表面,有多次反射,另外太陽輻射向上反射的面積相對變小,所以導致反射率變小。

(2)土壤濕度對反射率的影響(4).太陽高度角對反射率的影響

當太陽高度角比較低時,無論何種表面,反射率都較大。隨著太陽高度角的增大,反射率減小。一日中太陽高度有規(guī)律的日變化,使地面反射率也有明顯的日變化,中午前后較小,早、晚較大。(5).幾種下墊面的反射率

植被反射率的大小與植被種類、生長發(fā)育狀況、顏色和郁閉程度有關。植物顏色愈深,反射率愈小,綠色植物在20%左右。植物苗期與裸地相差不多,反射率較大;生長盛期反射率變小,多在20%左右;成熟期,莖葉枯黃,反射率又增大。(4).太陽高度角對反射率的影響5幾種下墊面的反射率

水面的反射率一般比陸面小,波浪和太陽高度角對水面的反射率有很大的影響。一般太陽高度角愈大,水面愈平靜,反射率愈小,例如當太陽高度角大于60°時,平靜水面的反射率小于2%,高度角為30°時,反射率增至6%,高度角為2°時,反射率可達80%。新雪面的反射率可高達90%以上,臟濕雪面的反射率只有20%~30%,冰面的反射率大致為30%~40%。由于反射率隨各地自然條件而變化,所以它在季節(jié)上的變化也是很大的。由此可見,即使總輻射的強度一樣,不同性質的地表真正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有很大差別,這也是導致地表溫度分布不均勻的重要原因之一。5幾種下墊面的反射率

太陽系九大行星中以金星的反射率為最大:76%,水星的最小:10%。地球的反射率各研究者所得的數(shù)值各不相。大體在35%-43%之間.目前行星反照率在30%左右。行星反照率的地理分布:1)由赤道向兩極增高,2)在南半球,其等值線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在北半球,反射率季節(jié)變化比較大,北極圈內,等值線的分布較為復雜。3)在低緯熱帶地區(qū),其行星反照率分布于所在緯度的年平均值存在明顯偏離。太陽系九大行星中以金星的反射率為最大:76%,水星的最小4)海洋上的行星反射率遠遠小于陸地;5)在赤道附近,由熱帶高值區(qū)向赤道減小,但在赤道輻合帶內形成數(shù)值較小的峰值區(qū)。氣旋活動頻繁地區(qū)以及氣旋移行路徑上,行星反射率的季節(jié)變化明顯,在沙漠、冰雪覆蓋區(qū)、永久性反氣旋地區(qū)以及云區(qū),其地理分布的變化相對較小。4)海洋上的行星反射率遠遠小于陸地;氣旋活動頻繁

長波有效輻射地球輻射平衡溫度:255K太陽輻射地球熱輻射5780K255K0.10.5351050100

m4長波有效輻射地球輻射平衡溫度:255K太陽輻射地球熱輻射5(1)地球的輻射平衡溫度

長波有效輻射

地球吸收剩余的部分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地球也將以長波長的電磁波向空間輻射,當兩者平衡后,地球溫度保持不變的狀態(tài)時的溫度。(2)地球的輻射特性

太陽輻射在波長0.4

m附近最大,地球輻射在10m附近最大,3-80m波譜內(90%);此兩種輻射在4m處交界,地球輻射屬于紅外輻射,太陽輻射大部分在可見光部分。(1)地球的輻射平衡溫度長波有效輻射地比輻射率,0.85

0.99

長波有效輻射有效輻射F數(shù)學表達式/長波輻射平衡/長波輻射凈通量地面向上輻射U,大氣逆輻射G,地面對長波輻射吸收率a,比輻射率=0.85

0.99。比輻射率,0.850.99長波有效輻射有效輻射F數(shù)學表地面有效輻射計算方法地面有效輻射主要決定與地面溫度、空氣濕度、大氣中隨其含量和云狀云量等氣象因子。晴天有效輻射可表示為:考慮云的影響:是大氣逆輻射加強,有效輻射減??;影響大氣逆輻射的主要因子---云量n和云底溫度Tc影響系數(shù)0.75地面有效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有效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有效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有效輻射計算方法地面有效輻射主要決定與地面溫度、空氣濕度大氣逆輻射和有效輻射的日變化特點:

晴夜大氣逆輻射的降低首先是有溫度的降低引起的;在氣溫相近的條件下,空氣中水汽含量對大氣逆輻射有較大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