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衣帶水到一葦可航古代中國與史前時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1.gif)
![從一衣帶水到一葦可航古代中國與史前時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2.gif)
![從一衣帶水到一葦可航古代中國與史前時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3.gif)
![從一衣帶水到一葦可航古代中國與史前時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4.gif)
![從一衣帶水到一葦可航古代中國與史前時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3c2d3cf7fda7b0c50253e2735276dd97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一衣帶水到一葦可航古代中國與史前時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
中國和日本是水和蘆葦?shù)暮门笥?。兩者之間悠久的交往活動,一直是兩國史籍記載和傳頌的內容之一。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大量的日本“遣唐史”和“學問僧”到中國求學或求法等,早已傳為歷史佳話。在近代的歷史上,中國許多愛國者和革命家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其中的許多人以日本為榜樣并從日本間接地學習到西方新的科學技術。不僅如此,他們之中的有識之士還通過日本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盡管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的五十多年間,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中國和日本人民間的友好史上投下了陰影,但是淵源長久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絕不能因此而中斷,和平、友好的交往是歷史的主流,是任何人所無法竭止的大勢。日本列島從很早的時代開始便與大陸分離開來,成為孤島,其文化發(fā)展較其他亞洲大陸地區(qū)后進,尤其在史前時代更是這樣。只是到了后來,由于她吸收到來自東西南北各個方面的多種文化因素,再融合以自身固有的特點,才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列島是多種文化薈萃之地。這是日本和其他亞洲大陸地區(qū)在文化上明顯的不同點。在多種外來的文化因素中,從衣食住行到人情義理、宗教信仰以及文學藝術,來自中國的影響不但波及的面廣,而且滲透的程度也深。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日本離中國距離比較近,而更重要的是古代大陸上的文化發(fā)展水平一直高于日本列島。尤其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正當亞洲東部大陸許多部族尚處在原始社會發(fā)展階段時,中國已建立起統(tǒng)一而強大的國家——秦帝國,此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文化在亞洲以至世界范圍內一直居于領先地位。先進地區(qū)對周圍較落后地區(qū)在文化上會產生巨大影響,這是不難理解的?,F(xiàn)代的科學研究結果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日本列島上就有人居住。在九州的大分縣早水臺遺址就發(fā)現(xiàn)過用石英巖打制的石器。早水臺的舊石器時代遺存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十萬年之前①1。這些舊石器時代的人是列島上原有的,抑或是大陸上遷去的?目前尚在爭論中。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到以下事實:地質學家們證明,第四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大陸與日本列島曾以陸地相連接,第四紀亞洲大陸上的動物群和日本列島上的動物群是一致的②2;第四紀末期的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的初期(距今一萬三千多年),日本列島才最后與大陸分離開③3。這樣,我們可以大體上肯定,在一萬三千年之前,日本列島和大陸之間有過某種交往。如果上述結論大致不錯,那么我們看到另一個事實,即在距今一萬年前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六千年里,由于海洋的阻隔,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的文化發(fā)展卻各自向著一定方向,其間很少有聯(lián)系。換句話說,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日本最早期繩紋文化(草創(chuàng)期)與大陸上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這因為,那時人們的生產水平低下,航海技術落后,沒有能力跨越海洋進行文化交流。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大陸文化和日本列島文化上的間隔時期。這一時期間隔了多久?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究竟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呢?過去的說法都是以文獻記載為依據(jù)。“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④4。這條材料多少年來一直被引用,成為“中日友好有兩千年的歷史”之一大證據(jù)。既然東漢人班固撰寫《漢書》時已知道倭人“分百余國”,可見當時人已相當了解一些海東的情形了。中國歷來史學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講究可靠性,史家們大都經過一番慎重考慮之后才肯下筆。由此看來,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決非自漢代開始,中日文化交流史也決不只兩千年。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三百年,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彌生時代”。彌生時代的五百年間是日本歷史上變化最巨大的時代。這一時代,日本的社會由于外來因素的促進,完成了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準備,其意義之重大不亞于十九世紀中葉的明治維新。彌生文化時期巨大的變革表現(xiàn),首先是農耕的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日本學者中關于日本的農耕何時出現(xiàn)的爭論十分活躍。比較占優(yōu)勢的說法是繩紋文化晚期,即公元前一千年到二百年之間開始了真正的農耕。日本學者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農耕應從種植水稻開始。據(jù)日本農學家們的研究,日本原先并沒有野生稻,日本的稻米肯定是從大陸上傳播過去的。人工培育的水稻和成套的大陸系統(tǒng)的磨制石斧和石刀在北九州的許多繩紋文化晚期遺址中有發(fā)現(xiàn)。其中,比較典型的遺址有福岡縣的板付遺址、佐賀縣的宇木田遺址和福岡市的有田遺址等⑤5。有些遺址里還發(fā)現(xiàn)過繩紋晚期的水田遺跡⑥6。其次一個表現(xiàn)是,在彌生文化時期從大陸上大批的移民到了日本列島。這批移民的數(shù)量相當龐大,由于這批移民的到達(主要在北九州和本州的西部)并與當?shù)赝林用裢ɑ?一段時期內甚至改變了當?shù)厝说捏w質狀況,由此可見一斑。日本的考古、人類學者曾把彌生文化時期人骨,按其特點劃分為四個類型,每一個類型都集中在一個地帶。第一地帶是西南九州;第二地帶是北九州和本州的西南部;第三地帶是今日愛知縣以西的西日本大部分地區(qū);第四地帶是愛知縣以東的東日本⑦7。據(jù)劃分后人骨的研究結果表明:第二地帶的彌生人體質特征最接近大陸地區(qū)的人體特征。大批的彌生文化早期墓葬在今日的山口縣土井濱、梶栗濱、吉田濱和綾羅木町等地被發(fā)現(xiàn)⑧8。從這些墓地發(fā)掘出的人骨來看,無論在身高、頭長,還是在鼻高、面高等方面都與上述其他三個地帶的人骨特征判然有別。這種具有大片面積而又顯著的體質特征變化,不可能僅僅由于兩三代人的混血而產生。這種體質上的變化既然在早期彌生文化墓葬中已有表現(xiàn),那么我們可以推測,大規(guī)模的混血現(xiàn)象一定產生在彌生文化早期之前。已故的日本著名人類學家金關丈夫在1962年作了一張比較表,表中把岡山縣繩紋文化晚期的津云貝冢出土的人骨、山口縣土井濱彌生文化墓葬出土的人骨和西日本(包括九州在內)古墳時代(公元三世紀到七世紀)的人骨作了比較⑨9。從表中不難看出,后三項指數(shù)有一個低——高——低的發(fā)展過程,特別在身長方面是很明顯的。為什么在彌生時代日本列島的人身高突然間增高了近三個厘米,而到了古墳時代(公元三世紀到七世紀)卻又下降了呢?日本學者們認為,一時期突然增多的大陸移民與當?shù)厝毡救讼啾?畢竟是少數(shù),彌生時期人們身長增加也是暫時的,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由于當?shù)鼐用穸喽蓙砣松?土著居民的特征必然又再一次地顯現(xiàn)出來⑩10。彌生文化時期大批的大陸上來的移民在思想上、意識形態(tài)上對日本列島當?shù)鼐用褚伯a生了巨大影響。這一點,在埋葬制度的變化表現(xiàn)得很清楚。在繩紋文化中所不見的“支石墓”(11)11到了彌生文化時期出現(xiàn)在日本列島上,這就是例證。據(jù)研究,日本的支石墓確鑿無疑是從大陸上傳去的。這種支石墓在我國遼東半島有較廣泛的分布(當?shù)厝私惺?,據(jù)調查總數(shù)在百處以上(12)12,在山東半島(13)13、浙江省黃巖縣(14)14以及南朝鮮都有分布,時代多為青銅時代。日本學者都出比呂志說:“……(我們)不能把墓制與支持它的宗教割裂開,應該考慮到渡來集團所帶來的新宗教思想。進一步說,假如把這種思想看成是朝鮮半島或者是中國大陸社會所培植起來的話,那么我們應注意到這些渡來者是戰(zhàn)國時代以前的中國,在階級社會觀念影響下而出現(xiàn)的人?!?15)15換言之,戰(zhàn)國時代以前的人渡海到日本,并且把他們的宗教也傳到了日本。第三個表現(xiàn)是,青銅器在日本列島上出現(xiàn)的時代與方式。日本彌生文化時代從大陸上傳來了許多青銅器。在這些青銅器中有兩種東西引人注目,一種是青銅鐸,另一種是青銅劍。青銅鐸的形狀類似我國周代的編鐘,從廣義上說,銅鐸也是“鐘”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銅鐸最初是在彌生文化初期出現(xiàn),到了中期和晚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中國周代的鐘是做為宗廟祭器,而日本的銅鐸的用途卻是一個“謎”。從發(fā)現(xiàn)的情況看,它既不是埋藏在居址,也不是埋在墓中,而往往埋在深山里。迄今為止,日本彌生時代的銅鐸都是偶然被發(fā)現(xiàn)的。據(jù)研究,銅鐸大半與農業(yè)祭祀有關。這些銅鐸都是日本鑄造的。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佐原真認為,這些銅鐸是大陸上來的匠人在日本各地巡迥制作的(16)16。日本福岡縣板付初期彌生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劍,在形狀上與我國輝縣琉璃閣出土的戰(zhàn)國青銅劍很相似。但到了彌生文化的中晚期的青銅劍不是劍身加寬便是劍身上出現(xiàn)了多條溝(日語叫‘樋’),與中國的劍大異其趣了(17)17。日本雖然有銅礦,但不出產錫,這一情況說明,日本不能自給青銅器原料。日本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家梅原末治認為,日本鑄造青銅器的原料是從中國輸入的青銅武器或貨幣。近年來山口大大學近藤喬一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18)18。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夏天在島根縣簸川郡斐川町荒神谷發(fā)現(xiàn)了埋在一起的三百五十八柄銅劍,成為轟動日本史學界的大事(19)19。1985年在原先發(fā)現(xiàn)大量銅劍附近六米的地方,又發(fā)現(xiàn)了16個銅矛和6個銅鐸(20)20。銅武器和銅祭器一起出土,這說明了什么呢?這說明日本彌生文化時期很重視戰(zhàn)爭和祭祀,把二者并列。這正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21)21思想的生動反映。這顯然也是受中國大陸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根據(jù)以上幾點來看,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至少可以上溯到戰(zhàn)國時代,比我們平常根據(jù)《漢書·地理志》所說的兩千年前再向上推二、三百年,這一點大抵是可以肯定的。然而,問題并沒有因此而告終結。我認為,中日間的交流史還可以在上述結論的基礎上追根求源,哪怕是蛛絲馬跡也好。眾所周知,西漢末期劉歆曾整理過《山海經》,并以此書呈獻給漢哀帝。《山海經》中就記載有“倭”的事(22)22。倭是日本的古稱。《山海經》成書的年代是戰(zhàn)國時期,但其中有些故事的輯錄則可能比戰(zhàn)國時期更早些。東漢人王充在《論衡》中說:“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23)23。暢與鬯通假,即古代祭神用的酒。成王時代的西周初年比《山海經》成書的戰(zhàn)國時代早了七百年左右,王充的時代離西周初年更加久遠,這一故事流傳下來經久不衰。其原因尚不十分明確,在此小記,聊備將來的考證。據(jù)《禮記·禮運篇》來看,春秋時代的大學者孔夫子津津樂道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兒所說的“大道”是指原始社會制度。孔夫子顯然是給這個“道”涂上了理想化的色彩。《論語》載,孔夫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他所響往的“道”在早已產生了國家的中國大陸上已經行不通,如果去那些尚處在原始社會的地方也許可行??追蜃映隽唆攪?渡海向東最大的去處只有日本列島了??追蜃拥倪@番話,是否意味著他已知道了一些東國的情形?這就很難說清楚了。假如說上述的點滴文獻資料尚不能作為充足理由的話,那么讓我們來看看考古學上的證據(jù)吧!一、中國山東省的龍山文化是以磨光黑色陶器為其主要特征。在日本北九州繩紋文化晚期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過一種表面經過仔細磨光的黑色陶器。當然,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在絕對年代上比九州出土的黑陶早了一千多年。日本學者賀川光夫認為,繩紋文化晚期的黑陶是受中國龍山文化影響而產生的(24)24。他并且認為,這種燒制黑陶的方法從繩紋時代后期中葉(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起,由九州一直向北推廣,一直到達北海道。我認為,這一推測是合理的,在年代差上也說得過去。二、日本的山形縣飽??と樯匠鐾吝^一把銅刀,據(jù)柏倉亮吉介紹,這把銅刀出土的層位是繩紋文化的后晚期(公元前一千年前后)(25)25。此刀在形狀上與殷商時代的青銅刀子很一致,時代上也大體相近。日本的許多學者認為這種刀子不管它是殷的刀子還是來自西伯利亞的產物,總之是大陸上的輸入品卻不容置疑(25)25。上述的青銅刀和日本繩紋文化中的長條形石刀形制上有相似之處。據(jù)大正年間(1912-1925年)的日本學者喜田貞吉說:“這種石刀很可能是模仿了中國先秦時代的青銅刀子而作的。”(25)25三、中國以黃河流域為主體的原始文化和商周時代盛行一種三個袋足的陶器——鬲。這種東西在印度、伊朗、西伯利亞(26)26和泰國(27)27固然也有,但極為罕見。所以翦伯贊先生曾稱中國黃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為鼎鬲文化(28)28。1985年在日本東北的青森縣東津輕郡今津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鬲形繩紋土器”(29)29。日本學者認為此“鬲形繩紋土器”與晚商或西周的鬲相似,絕對年代估計為公元前700-800年。我從照片上觀察,這一“鬲形繩紋土器”確實比在伊朗、印度和泰國等地發(fā)現(xiàn)的三足器更近似于中國的鬲。但說它和殷周時代的鬲一致,卻不敢茍同。從外形上看,其上沒有繩紋,肩部較寬,三個袋足呈尖錐狀,襠癟,袋足也不肥大,與其說它與殷周的鬲相似,倒不如說它與吉林西團山出土的鬲相近(30)30。我認為這個“鬲形土器”的時代也不會早于春秋時代。四、燕國的“明”字刀幣在日本沖繩縣的城岳貝塚中有發(fā)現(xiàn),其時代為繩紋文化晚期,即公元前一千到二百年。這一貝塚層位關系明確,“明”字刀幣在公元前三世紀以前傳入日本當無疑問(31)31。五、前面已經提到,日本繩紋文化晚期已產生了從大陸上傳去的水稻種植。近年來關于水稻種植的考古資料日益增加,這些資料幾乎都來自九州的西北部。而中國方面長江以南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稻米例有:浙江余姚河姆渡(秈稻)、廣東曲江石峽(秈稻)、浙江吳興錢山漾(秈稻與粳稻)、湖北京山屈家?guī)X(粳稻)。不難看出,長江以南的新石器時代稻米以秈稻為主。而粳稻在北方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較多。如河南澠池仰韶村出土的稻為粳稻(32)32,江蘇東海焦莊西周遺址中出土的稻也是粳稻。據(jù)安志敏先生的意見仰韶村出土的稻是否是仰韶文化的還可以再考慮(33)33。但確為史前時代遺物則可以肯定。據(jù)最近山東半島的考古發(fā)掘證明,龍山文化時期,山東已有了稻米。(34)34秈稻亦稱印度型稻,粳稻亦稱日本型稻。粳稻即使在華北的條件下也是可以栽培的。(35)35而粳稻正是日本最初期所培植的稻,這種稻的稻粒扁圓而有粘性,直到今天仍受日本人的喜愛。稻米究竟從那兒傳入日本的呢?據(jù)樋口隆康綜合各種意見的結果來看有三條路線(36)36:一是從華北經朝鮮入日本;二是從長江入??诘缴綎|省南部一帶的海岸直接到日本;三是從南方海上經過沖繩島到達日本。第一條路線目前具有的考古資料沒法證實。因為,在廣大的華北地區(qū)、東北地區(qū)和朝鮮北部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以至商周時代的稻米資料幾乎缺如,很難想象在沒有發(fā)現(xiàn)稻米的地方會成為傳播稻米的通路。第三條路線是已故的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先生提出來的(37)37,由于沒有充足的考古學證據(jù),目前贊成這一意見的人甚少。第二條路線是中國大陸與日本之間最近的路,而考古學的材料恰好證實在華北、山東、江蘇和浙江一帶發(fā)現(xiàn)了粳稻遺存,所以這條路線很有可能。我們還據(jù)樋口隆康介紹,春秋時代吳國人稱稻為粘,而日本語中的稻為“伊乃”,南朝鮮人叫“那拉克”,越南人叫“乃普”,這些詞中都包含有“n”的音,因此詞語當屬同源(38)38。這一事實也說明了以中國長江流域下游為中心,稻米向四方傳播的結果,同時也暗示了傳播的時間。六、眾所周知,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存在著成年人拔除側門齒的習俗,對于這一習俗,許多日本學者認為是太平洋文化圈的特征之一。著名日本學者貝塚茂樹就認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39)39誠然,在日本、印度尼西亞、澳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工業(yè)園區(qū)停車場運營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國際貨運代理合同主體變更協(xié)議范本
- 農戶銷毀蔬菜合同范本
- 供應鏈購銷合同范例
- ALC墻板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酒吧品牌授權與加盟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納稅擔保服務協(xié)議
- 2025年中國沼液沼渣車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年度智慧農業(yè)設施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規(guī)范
- 2025年度花卉苗木銷售與養(yǎng)護服務合同
- (2024年)剪映入門教程課件
- 《寵物飼養(yǎng)》課程標準
- 快餐品牌全案推廣方案
- 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推進行動實施方案
- 口腔醫(y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1
- 緒論中國文化概論張岱年
- 發(fā)生輸液反應時的應急預案及處理方法課件
- 中國旅游地理(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數(shù)字貨幣的匿名性與反洗錢
- 門脈高壓性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療課件
- 民航保密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