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固定結構1/43一、“認為”、“以……為”
文言中“認為”,能夠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當代漢語動詞“認為”、“認為”
相當。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認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原因,還自認為得到了它實情。
然而,在更多場所,“認為”卻是“以……為……”緊縮,常見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在“……認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狀語,此時“……認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看成……”。2/43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認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家伙,把它看成神怪。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看成人質,才肯出兵。
4.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把銅板看成鏡子,可使衣冠端莊。
5.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
3/43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以為)……怎么樣”或“認為(以為)……是……”。如:
6.(滿座賓客)認為妙絕。(《口技》)——(滿座賓客)認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認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賓語“之”
。)4/43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伎倆、方式、工具或產(chǎn)生原因。因為介詞“以”含有表原因、憑借等功效,所以,“所以”這個凝固結構大致有兩種情形。
其一,“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于“……原因”、“……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今后漢所以傾頹也。(《前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發(fā)達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衰敗滅亡原因。
5/432.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強暴秦國不敢出兵侵犯趙國緣故,僅僅是因為有我們兩個在呀。
3.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這就是世上不能流傳(石鐘山命名)緣故。6/43其二,“以”字當“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于“……方法”或“用來……”,用來表示伎倆、方法、依據(jù)、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我知道怎樣抵抗你方法了,我不說。
7/43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職責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認為法者,民也。(《呂氏春秋·察今》)--先王制訂法律依據(jù),是老百姓。
7.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教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人。8/43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漢語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而這兩個詞經(jīng)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構。“怎樣(若何)”、“奈何”,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怎么對付”等。如:
1.伐柯怎樣?匪斧不克。取妻怎樣?匪媒不得。(《詩經(jīng)?豳風?伐柯》)
——砍個斧柄怎么辦?沒有斧子砍不成。娶個妻子怎么辦?沒有媒人辦不成。
9/43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說:“秦王假如拿去我璧,不給我城,怎么辦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來,沒有告辭,怎么辦呢?”
假如將“怎樣”(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用“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來對譯。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你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10/435.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回頭(看大家)說:“巫婆、三老不往返話,對這事怎么辦呢?”
6.若先生與百姓何?(《國語?周語》)——對先生與百姓怎么樣?
有時,“怎樣”、“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形式,能夠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作“怎么樣”。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樊噲問道:“現(xiàn)在情況怎么樣?”
8.“……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差事,恢復你賦稅,那怎么樣?”9.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此人是怎么樣人呢?11/43四、“何以……為”
文言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一個格式。其中“何以”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昂我浴瓰椤庇卯敶鷿h語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何)用得著……呢”。如: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匈奴還沒有毀滅掉,要家做什么呢?
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何以……為”形式改變,主要有這么幾個:
(1)壓縮為“何認為”結構,意義不變。如:12/432.坐臥念之,何認為心?(《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對自己舉止行為起居要自問,怎么對得起良心?
(2)有時省去了“以”字,形成“何……為”式,這時,意義發(fā)生些改變,“何……為”可譯作“為何……”或譯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項羽本紀》)——現(xiàn)在人家正處于宰割者地位,我們處于被宰割地位,還告辭做什么?
4.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項王笑著說:“老天要滅我,我還渡江做什么呢?”13/435.(子魚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zhàn)為?(《子魚論戰(zhàn)》)——(子魚說)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說辦,那就向敵人屈膝投降好啦,還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為”中“何”字,有時換作“奚”、“惡”;“以”字有時換為“用”字,這么便形成“奚以……為”、“何用……為”等形式,意義不變。如: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高處再向南飛呢?14/43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倒裝?!昂巍笔莿釉~“有”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標志?!昂巍小笨勺g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呢”。如:
1.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饑餓老虎一樣,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滿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么罪過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么簡陋呢?”
15/43“何……之有”式有時改變,壓縮為“何有”,成為一個凝固形式,往往是對前文所敘述內容,表示“有什么……”意思。如:
5.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敵人,瞧著力量去辦,對蒲人、狄人我有什么舍不得(殺)呢?
有時,在“何……之有”壓縮式“何有”前邊加“于”字,或在后邊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意義基本相同,都能夠用“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格式來對譯。如:
16/436.王曰:“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于我何有?”(《孔叢子》)——(陳)王說:“六國后代,我是不能封他們?yōu)橹T侯。那些遠世國君,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關系呢?”
7.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子貢通達事理,對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難處呢?
8.勞之不圖,報于何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沒有想盡什么勞力,對報答來說,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習而不滿足,教誨他人而不知疲憊,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17/43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個比較委婉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昂酢弊峙c前面“不亦”呼應,組成反問句式“不亦……乎”,能夠用當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孔子說:“學到了知識,再利用到實踐中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人從遠道而來,不也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有道德涵養(yǎng)人嗎?”
18/432.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五蠹》)——(他們)在國內外呼應配合干壞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去對付強大敵人,不也是很危險嗎?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而彭祖是今天獨以長壽聞名于世,眾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傷嗎?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魚論戰(zhàn)》)——(利用敵人在地形上)受困機會向他們發(fā)動進攻,豈不是很好嗎?
5.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敗,不亦善乎?(《淝水之戰(zhàn)》)——假如秦軍從淝水岸邊稍向后撤,使晉軍得以渡過淝水與秦軍決一勝敗,這豈不是很好嗎?19/43七、“無乃……乎”
“無乃……乎”是表示一個委婉商議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無”為副詞,表示意義相當于“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整音節(jié)作用?!盁o乃”,表示“不是”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組成“無乃……乎”凝固結構,這一凝固結構能夠用“恐怕(只怕、大約)……吧”對譯。如:
1.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棲會稽》)——如今君王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上,到了這種地步才尋求有智謀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部隊(因長途行軍)筋疲力盡,鄭國又有了準備,這么做恐怕不行吧?
20/433.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論語?雍也》)——在簡單基礎上,再行簡單,恐怕是過于簡單了吧?
有時“無乃……乎”中“無”字換成“毋”字,成為“毋乃……乎”形式,其意義不變。如:
4.君反其國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禮記?檀弓》)——您一返回國家便有了私心,這么做恐怕不能夠吧?值得一提是,“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議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于反問。21/43八、“得無……乎”
“得無……乎”是一個表示疑問固定格式,在普通情況下,譯為“能不……嗎”或“能沒有……嗎”。如: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感情,能不有所不一樣嗎?
然而,當“得無……乎”用于表示猜測性、推測性疑問時,“得無”則為“該不會(是)”意思,“得無……乎”可用當代漢語“該不會(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對譯。
2.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您天天飲食該不會降低吧?
3.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如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該不會是(莫非是)楚國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東西吧?
22/434.高帝曰:“得無難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高祖說:“(確定朝廷禮儀之事)只怕是不輕易吧?”
有時句末與“得無”呼應使用疑問語氣助詞“乎”省而不用,或換作“耶”字,其意義不變。如:
5.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現(xiàn)在國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人才流散在民間吧?
6.成重復思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成名重復思量,只怕是(豈不是)給我指點捕捉蟲地點吧?
23/43另外,
“得無”中“無”
有時還換成“微”或“非”,組成“得微……乎”或“得非……歟”格式,其意義也不變。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韓非子?內儲說下》)——堂下莫非有厭惡我人吧?
8.余認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與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柳宗元《封建論》)——我認為周王室實際上老早就滅亡了,不過在諸侯之上保留個空名罷了。這恐怕是諸侯強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搖不動弊病吧?24/43九、“有……者”
文言文中,慣用“有……者”這么凝固結構,敘述某個特定人物行為事跡,以突出所要敘述對象?!坝小摺笨勺g作“有(個)……”或“有(個)……人”。如:
1.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揠苗助長》)——宋國人有個擔心莊稼長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長。
2.楚人有涉江者。(《呂氏春秋?察今》)——楚國人有個乘船過江。
3.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史記?魏公子列傳》)——有敢替魏王使臣來通報,處死。4·門下有毛遂者。(《史記?平原君列傳》)——門客中有個叫毛遂人。25/43十、“孰”、“……孰與……”
“孰”字,作疑問代詞為常見現(xiàn)象,它能夠就人就事提出疑問。指代人時,可譯作“誰”,指代事物時,用“哪”或“哪個”對譯。如:
1.孰知道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誰知道賦稅毒害有比這毒蛇更厲害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道理、知識,誰能沒有疑難問題?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這么事能夠忍受話,哪樣事不能夠忍受呢?
另一個使用方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詞,即表示人或事物詞語,而這個先行詞是表示“孰”字所代范圍,這時,“孰”字就有從中“選擇其一”意思,相當于當代漢語中“哪一個”或“哪一件”。26/434.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徐公哪一個美?
5.哀公曰:“弟子孰為好學?”(《論語?雍也》)——哀公問:“學生們哪一個算是好學呢?”
例4中“孰美”和例5中“孰為好學”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較意思,這種“比較”意思,古人用另一個形式“孰與”兩詞連用,就不是表示抉擇,而在于表示比較,并成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項羽本紀》)——劉邦說:“(他)比起您明年紀誰小誰大?”
7.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對他妻子說:“我跟城北徐公比,誰漂亮?”
8.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果斷阻止他們,說:“各位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厲害些呢?”
9.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觀望等候時機,哪里比得上順應并利用它呢?
27/43從上面例句能夠看出:“孰與”若用在名詞或代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問詢,普通對譯為“……比……怎么樣”或“……跟(與)……比誰(哪一個)……”,如例6、7、8;若用在動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反問,意在必定后者,普通譯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與”這個凝固結構在文言文中經(jīng)常碰到,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拆開了解,二是要譯出它“比較”意義。28/43十一、“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
“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是表示在反問中有比較而抉擇(必定)其中之一兩種凝固結構,可用當代漢語“與其……不如……”或“與其……怎么趕得上……”
對譯。如:
1.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與其有些人稱贊在事前,不如沒有些人批評在事后。與其得到快活在身體上,怎趕得上沒有憂愁事在心里呢?
29/432.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qū)寄傳》)——與其殺死這個孩子,哪如賣掉他?與其賣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趕得上我獨得利益呢?
3.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且說你與其跟著躲避壞人人,哪如跟著躲避惡世人呢?
有時,“與其……孰若……”格式中,“與其”不出現(xiàn),單用“孰若”關聯(lián)。如:
4……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童區(qū)寄傳》)——……做兩個人僮仆,哪如做一個人僮仆呢?
5……從天而頌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順從天而歌頌天,怎么如掌握天行規(guī)律而利用它呢?30/43十二、“與其……寧……”和“寧……無(不)……”
“與其……寧……”和“寧……無(不)……”是表示抉擇兩種格式,其抉擇是在比較中必定其中之一。“與其……寧……”是必定后者,“寧”是語氣副詞;“寧……無(不)……”是必定前者,舍其后者。這兩種格式可用當代漢語“與其……寧可……”和“寧可……不……”對譯。如: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與其奢華過分,寧可(倒不如)儉樸;喪事,與其治理完備,寧可(倒不如)哀戚。
2.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新注四書白話講解》)——與其有聚斂民財臣,寧可(還不如)有偷盜臣。
3.與其害于民,寧我獨死。(《左傳?定公十三年》)——與其對民有害,寧可我一個人死去。
31/434.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羽本紀》)——漢王笑著推辭說:“我寧可斗智慧,也不能較量力氣。”
5.孫叔曰:“進之!寧我薄(通‘迫’),無人薄我。”(《左傳?宣公十二年》)——孫叔說:“進軍!寧可使我們軍隊迫近敵人,不讓敵軍迫近我們。”
有時,在“與其……寧……”格式中“寧”字后加“其”字,組成“與其……寧其……”形式,意義不變。如:
6.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勾踐棲會稽》)——與其殺死這些人,不如得到這個國家。
32/43也有時在“寧”字前加否定副詞“毋”,組成“與其……毋寧……”形式,意義依然不變。如:
7.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于虞人,以俎豆于貴家。(《中山狼傳》)——與其餓死在路上,被別野獸吃掉,還不如死在獵人手中,把我放在貴族家食具中當食品。
還有時“與其”中“其”字不出現(xiàn),組成“與……寧……”形式,其意義也不變。如:
8.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列傳》)——與其讓他人用刀子殺死我,寧可自殺。33/43十三、“……有……以……”、“……無……以……”
“……有……以……”、“……無……以……”中“有”、“無”都是動詞(謂語),“以”字用于另一動詞或形容詞(謂語)與“有”、“無”之間,表示關聯(lián),可譯作“用來(拿來)”、“來”等。如:
1.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辟燥濕寒暑。(《左傳?襄公十七年》)——我們這些小人物都有一個住屋用來避干濕冷熱。
2.布衣相與交,無富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普通平民相互交友,既沒有財產(chǎn)來彼此貪圖,又沒有權勢用來彼此威脅,所以他們要找忠實不欺人(做自己朋友)。
34/43有時,動詞“有”、“無”賓語省略,這時,便成為“……有以……”、“……無以……”形式,可用當代漢語“有什么可拿來”、“沒有什么可拿來”對譯。如:
3.項王未有以應。(《項羽本紀》)——項王沒有什么話可回答。
4……諸侯皆有以鎮(zhèn)撫王室》(《左傳?昭公十五年》)——……諸侯都有方法拿來鎮(zhèn)靜安撫王室。
5.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本紀》)——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現(xiàn)在只有我這兒有船,等漢軍到了,沒有什么可拿來乘渡。
35/436.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認為樂,請以劍舞?!?/p>
(《項羽本紀》)——(項莊)說:“君王與沛公共飲,軍營中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拿來作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有時,也碰到“足以”連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義與“有以”、“無以”相近,相當于當代漢語中“能夠拿來”或“足夠拿來”意思。如:
7.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項羽本紀》)——預計大王兵力能夠拿來抵擋住項王嗎?36/43十四、“……有所……”、“……無所……”
“……有所……”、“……無所……”是文言中常見格式,“所”字,經(jīng)慣用于動詞、主謂詞組謂語動詞之前,組成“所……”詞組,也叫做“所”字結構,含有名詞性,經(jīng)慣用在動詞“有”或“無”之后,作賓語形成“……有所……”、“……無所……”形式,相當于當代漢語中“……有什么……”、“……沒有什么……”意思。如:
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項羽本紀》)——我進入關中以后,一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
37/432.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全部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現(xiàn)在先生在我門下為客整整三年了,左右沒有什么人談論,我也沒有聽到什么,這可見先生沒有什么擅長。
3.若舍鄭認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退秦師》)——假如您放棄鄭國,讓它存在,以鄭國為秦國東邊道上主人,秦國外交人員經(jīng)過鄭國,鄭國能夠供給他們所缺乏糧食,您也沒有什么壞處。
38/43有時,“所……”詞組用在“何”字后邊,組成“何所……”形式,這也是文言中常見格式。如:
4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史記?淮陰侯列傳》)——現(xiàn)在大王果真能一改項羽做法:任用天下英武勇敢人,還有什么敵手不被你誅滅!把天下城邑分封給立功臣子,還有什么人會不服從你!率領正義之師加上思念故鄉(xiāng)軍隊去打仗,還有什么人會不被你打?。赋鍪?,“何所……”式中,“何”是謂語,“所……”詞組是主語。如“何所不誅”,即為“所不誅(者)何”,意思是“所不誅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版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合同
- 2025年粗紡混紡紗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2024-2029年中國微電聲器件行業(yè)市場研究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 全電子時控開關鐘行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度個人教育培訓貸款延期合同4篇
- 2025年山西華新燃氣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東海洋冷鏈發(fā)展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版門衛(wèi)勞務與城市安全服務合同4篇
- 2025年江蘇海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遼寧鞍山市臺安縣城建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期末復習綜合測試題(含答案)
- 2025年月度工作日歷含農(nóng)歷節(jié)假日電子表格版
- 開展個人極端案事件防范工作總結【四篇】
- 2024中國智能駕駛城區(qū)NOA功能測評報告-2024-12-智能網(wǎng)聯(lián)
- 山西省呂梁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數(shù)學試題(解析版)
- 2024年市場運營部職責樣本(3篇)
- 2024體育活動區(qū)鋪沙子(合同)協(xié)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駕駛人科目一考試題庫》
- 《劇本寫作要素》課件
- 2024年VB程序設計:從入門到精通
- 2024年故宮文化展覽計劃:課件創(chuàng)意與呈現(xiàn)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