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分布)人口與地理環(huán)境教學課件_第1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分布)人口與地理環(huán)境教學課件_第2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分布)人口與地理環(huán)境教學課件_第3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分布)人口與地理環(huán)境教學課件_第4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分布)人口與地理環(huán)境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人口分布

截止2020年人口數據76億14億截止2020年人口數據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世界人口日0711喚起人們對人口問題的關注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目錄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爪哇島位于蘇門答臘島與巴厘島之間,是印度尼西亞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爪哇島的陸地面積為12.69萬平方千米,僅占印度尼西亞陸地總面積的6.66%,但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爪哇島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火山活動較多,島上廣泛分布著肥沃的火山灰土。引入分析爪哇島人口密度特別大的原因。2.議一議,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時期人口在一定地區(qū)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通常以人口密度來衡量。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在占地球陸地面積10%的土地上,大約居住著世界90%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半球分布:90%分布在北半球,尤其20°N——60°N最集中海陸分布:60%分布在離海岸200千米以內的沿海地區(qū)海拔分布:80%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qū)歐洲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東部世界人口分布四大密集區(qū)歐洲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東部密集原因: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農業(yè)發(fā)達世界人口分布四大密集區(qū)世界人口分布四大稀疏區(qū)高緯地區(qū)高原(山)地區(qū)沙漠地區(qū)熱帶雨林區(qū)世界人口分布四大稀疏區(qū)稀疏原因自然條件惡劣開發(fā)程度低高緯地區(qū)高原(山)地區(qū)沙漠地區(qū)熱帶雨林區(qū)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狀況差異很大世界各國的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世界各國的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亞洲最多,有7個(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菲律賓);世界人口大國多數為發(fā)展中國家。人口超億:中國、印度、美國、巴西、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亞、菲律賓、俄羅斯世界人口城鄉(xiāng)分布總的趨勢是城鎮(zhèn)人口比例逐漸上升,鄉(xiāng)村人口比例逐漸下降。世界城鄉(xiāng)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城市人口鄉(xiāng)村人口北美洲是城鎮(zhèn)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鎮(zhèn)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世界城鄉(xiāng)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世界及各大洲城鎮(zhèn)人?占總人?的比例年份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大洋洲/%亞洲/%非洲/%世界/%199075717071323143201482807371484054205087868274645666世界城鄉(xiāng)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活動

1.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例如,從海岸向內地200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qū),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57%。讀圖1-2,完成相關任務。(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緯度范圍?南半球相同緯度范圍為何人口較少?(2)推測除南極洲外,距海岸線200千米范圍內的人口占全洲總人口的比例最低的大洲是哪一個?說出你的理由。(3)根據以上分析,試歸納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顒?/p>

1.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例如,從海岸向內地200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qū),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57%。讀圖1-2,完成相關任務。(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緯度范圍?南半球相同緯度范圍為何人口較少?活動

1.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例如,從海岸向內地200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qū),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57%。讀圖1-2,完成相關任務。(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緯度范圍?南半球相同緯度范圍為何人口較少?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qū),南半球相同緯度范圍內,陸地面積較小《或海洋面積廣大),人口分布較少。活動

1.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例如,從海岸向內地200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qū),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57%。讀圖1-2,完成相關任務。(2)推測除南極洲外,距海岸線200千米范圍內的人口占全洲總人口的比例最低的大洲是哪一個?說出你的理由?;顒臃侵?。非洲海岸線平直,少優(yōu)良港灣,距離海岸線200千米范圍內面積占非洲總面積小,且非洲大部分地處熱帶,內陸高原地區(qū)較為涼爽,適宜居住。

1.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例如,從海岸向內地200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qū),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57%。讀圖1-2,完成相關任務。(2)推測除南極洲外,距海岸線200千米范圍內的人口占全洲總人口的比例最低的大洲是哪一個?說出你的理由?;顒?/p>

1.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例如,從海岸向內地200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qū),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57%。讀圖1-2,完成相關任務。(3)根據以上分析,試歸納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顒邮澜缛丝谥饕植荚诒卑肭蛑械途暥冉F皆貐^(qū)。在熱帶地區(qū),人口多分布在氣候相對涼爽的高原地帶。

1.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例如,從海岸向內地200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0%;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qū),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57%。讀圖1-2,完成相關任務。(3)根據以上分析,試歸納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顒?/p>

2.20世紀中期,美國地理學家邦奇(W.Bunge)等用人類大陸圖(如圖1-4所示)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況。在地圖上隱去陸地和海洋,僅畫出人類密集的地區(qū),其中面積較大的人類密集區(qū)稱人類大陸。

讀圖1-2、

圖1-4,完成

相關任務。活動(1)在圖中邊框的刻度處標注經度和緯度。(2)在圖1-4中,我們可以看出世界上共存在幾個人類大陸?說一說,這些人類大陸分別是哪些地區(qū)?(3)邦奇用人類大陸圖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況,對你有哪些啟示?說出來,與同學分享?;顒邮澜缟瞎泊嬖谒膫€人類大陸,分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大陸、南亞大陸、歐洲大陸、北美東部大陸。啟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農業(yè)發(fā)達人口密集;自然條件惡劣、開發(fā)程度低的地方人口稀疏?;顒樱?)在圖中邊框的刻度處標注經度和緯度。(2)在圖1-4中,我們可以看出世界上共存在幾個人類大陸?說一說,這些人類大陸分別是哪些地區(qū)?(3)邦奇用人類大陸圖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況,對你有哪些啟示?說出來,與同學分享。人口遷移第二節(jié)

概念: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一、人口遷移屬性時間屬性:空間屬性:永久性或長期性跨越某種行政區(qū)域界線2021經緯的爺爺是上海人,20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貴州的一家企業(yè)工作。經緯的奶奶原在上海工作,與爺爺結婚后也去了貴州。經緯的爸爸在貴陽讀完高中,考取北京的一所高校,畢業(yè)后到深圳工作,后去歐洲留學,取得了博士學位,現在是深圳的科學家。今年暑假,經緯陪著爺爺、奶奶到桂林旅游。1.上述材料中的人口流動行為,哪些屬于人口遷移?為什么?2.你的家人有遷移的故事嗎?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人口遷移牛刀小試(P10)

1.下列人口流動行為中,哪些屬于人口遷移?①外出度假、旅游。②張成高中畢業(yè)考取大學去外省讀書。③王艷從甲縣A中學轉到乙縣B中學讀書。④2015年在德國難民營生活的敘利亞難民。一、人口遷移練一練(活動P11)提示:①否(時間太短)②是③是④是一、人口遷移國際遷移指一個國家的居民進入另一個國家定居的現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國就業(yè)的外國人、國際定居難民等。國內遷移

指一個國家內部的居民從一個行政區(qū)進入另一個行政區(qū)定居的現象。分類:

按照遷移空間范圍劃分2.下列人口遷移事件中,哪些是國際遷移,哪些是國內遷移?①北宋末年,由于戰(zhàn)爭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規(guī)模南遷。②19世紀,俄國向西伯利亞流放犯人。③明清時期,我國廣東、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東南亞。④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工作并定居。一、人口遷移練一練(活動P11)提示:①②④國內遷移;③國際遷移回答:1.以時間為線索,二戰(zhàn)及發(fā)生前,國際間的人口遷移有幾次?分別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2.結合右圖,回答:二戰(zhàn)后人口遷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么?3.思考一下人口遷移對于遷入國和遷出國分別有何影響?二、國際人口遷移自主閱讀(P13)二、國際人口遷移時間方向特點原因15-19世紀“___大陸”遷往“___大陸”從已開發(fā)遷往未開發(fā)區(qū)追逐尚未開發(fā)的“處女地”-自然因素;經濟因素19-20世紀初歐洲遷往北美自發(fā)性的,距離長,規(guī)模較大經濟因素(歐洲人口增長;北美需要勞動力)二戰(zhàn)期間_____國家遷往_______國家大規(guī)模的_____遷移政治因素(國際難民)二戰(zhàn)以后(20世紀中期)_______國家遷往_____國家國際人口的政治性遷移急劇增加;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歐洲由遷出地變?yōu)檫w入地);_____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舊新戰(zhàn)亂非戰(zhàn)亂難民發(fā)展中發(fā)達美國二、人口遷移的影響①彌補勞動力不足;②促進經濟的發(fā)展;③帶來科學、技術;促進文化交流;節(jié)約了教育經費④加速城市化進程;減緩發(fā)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進程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給城市環(huán)境、交通、治安造成巨大壓力;就業(yè)問題(擠占就業(yè)崗位)造成勞動力和人才外流(致使發(fā)展后勁不足);造成基礎教育投資多,回報少的局面①減輕本國的人口壓力,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②加強與外界的文化交流;③增加當地居民的家庭收入(P13+P14)三、練一練1.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附近超過20萬居民被迫遷移2.近10多年來,寧夏中部揚黃灌區(qū)先后接納近20萬六盤山區(qū)移民3.2014年,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族部分居民遷入俄羅斯4.明清時期,我國出現“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三次大的移民潮下列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是什么?5.20世紀30年代,一場大旱災使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及其附近地區(qū)赤地千里,許多農民舉家逃離了這片干涸的土地。有些人選擇遷居東部,但大多數人則向西遷往加利福尼亞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和社會文化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和經濟因素(活動P12)四、高考直達下圖示意2015年歐盟境內歐盟籍和非歐盟籍的人口結構。據此完成1-2題。1.與歐盟籍相比,2015年非歐盟籍()A.男性人口數量較多B.25~50歲女性比例較小C.勞動人口比例較大D.50歲以上人口比例較大2.近些年來,非歐盟籍人口占歐盟總人口比例持續(xù)加大,使歐盟A.人均消費劇增B.老齡化進程趨緩C.人均收入劇降D.勞動力供給過剩答案:CB復習1.掌握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原因以及影響學習目標1.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是推力(或排斥力)與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一、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結論:拉力和推力同時存在;遷出地:拉力<推力;遷出地:拉力>推力一、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20世紀30年代,一場大旱災使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及其附近地區(qū)赤地千里,許多農民舉家逃離了這片干涸的土地。有些人選擇遷居東部,但大多數人則向西遷往加利福尼亞州。(實例P12)遷出地俄克拉何馬州,因為旱災即自然因素,產生推力,使農民發(fā)生了人口遷移;而遷入地因為經濟條件優(yōu)越等,產生拉力,吸引農民遷入。一、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經濟:經濟發(fā)展、交通通信、城市化、工程建設政治:政策、政治變革、戰(zhàn)爭社會文化:家庭婚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人文因素歷史、科技一、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練一練(活動2P12)(1)19世紀,德國北部農業(yè)地區(qū)與南部農業(yè)地區(qū)相比,人口遷出率較高的是哪一個?為什么?提示:德國北部農業(yè)地區(qū)的人口遷出率較高。北部農業(yè)生產條件(氣候)較差;只有長子才有權繼承土地和財產。人們更難維持生活。52°一、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練一練(活動2P12)(2)影響上述材料中人口遷移的因素是什么?試列舉類似的例子。提示: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因素,如活動1中的第五點二、國內人口遷移(P14-15)1.閱讀課本,總結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有哪些?2.總結我國80年代以前(改革開放以前)和80年代以后人口遷移的特點。并說出遷移的主要原因。二、國內人口遷移(P15)①改革開放前:特點:自發(fā)性遷移少;以行政導向為主;有組織地進行東部中部東部、中部西北、東北、西南二、國內人口遷移(P15)特點:人口流動活躍;自發(fā)性遷移為主;組織性遷移比重下降②改革開放后:中部東部西南、西北東部二、國內人口遷移時期遷移方向遷移原因遷移特點人類社會早期食物或耕地豐富地區(qū)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吸引;農業(yè)社會主要因為土地開墾等規(guī)模小、距離短古代遷往社會環(huán)境、自然條件好的地方農業(yè)經濟脆弱、戰(zhàn)爭、自然災害頻繁大批移民解放后到80年代東部→中部、西北、東北地區(qū)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嚴格的戶籍制度有計劃、有組織80年代后落后區(qū)→發(fā)達區(qū);鄉(xiāng)村→城鎮(zhèn)改革開放政策、尋求更好的收入、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遷移的流量增大、流向明顯變化三、人口遷移的影響①彌補勞動力不足;②促進經濟的發(fā)展;③帶來科學、技術;促進文化交流;節(jié)約了教育經費④加速城市化進程;減緩發(fā)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進程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給城市環(huán)境、交通、治安造成巨大壓力;就業(yè)問題(擠占就業(yè)崗位)造成勞動力和人才外流(致使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