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生物進化課件_第1頁
高中生物必修2-生物進化課件_第2頁
高中生物必修2-生物進化課件_第3頁
高中生物必修2-生物進化課件_第4頁
高中生物必修2-生物進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生物必修2-生物進化課件第一頁,共23頁。拉馬克進化學說主要內容:一是“用進廢退”二是“獲得性遺傳”1.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進化來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3.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生物進化主要原因:第一頁第二頁,共23頁。想一想?用拉馬克進化學說解釋一下長頸鹿為什么脖子長?拉馬克認為長頸鹿的進化是因為草地退化后要吃樹葉,當然頸長的有優(yōu)勢,它們想要長頸,于是天天使勁地將頸伸長,終于形成了現(xiàn)在的長頸鹿。第二頁第三頁,共23頁。自然選擇學說一、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1859年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是進化論的中心內容。二、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1、過度繁殖2、生存斗爭3、遺傳和變異4、適者生存第三頁第四頁,共23頁。2、生存斗爭(1)概念:生物個體(同種或異種)之間的相互斗爭,以及生物與無機自然條件(如干旱、寒冷)之間的斗爭,賴以維持個體生存并繁衍種族的自然現(xiàn)象。(2)原因:①生物的過度繁殖②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如食物和空間)有一定的限度(3)結果:大量生物個體死亡,少量生物個體生存第四頁第五頁,共23頁。3、遺傳和變異(1)具有普遍性(2)變異有的對生物生存有利,有的則不利,變異具有不定向性。但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即其性狀適應環(huán)境的),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并留下后代。(3)有利變異可以傳給下一代。第五頁第六頁,共23頁。4、適者生存(1)概念:在生存斗爭中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對環(huán)境能適應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對環(huán)境不適應的。(2)例:A、同一環(huán)境下的植物,長得快的會比長得慢的占有廣大的地盤,因此發(fā)育就好、開花結實就多。B、跑得快的動物比跑得慢的更易得到食物并逃避敵害。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自然選擇的結果——使生存下來的生物產(chǎn)生適應性。第六頁第七頁,共23頁。實例:達爾文對長頸鹿進化過程的解釋長頸鹿的祖先過度繁殖后代個體間的差異生存斗爭長頸、長前肢個體遺傳積累適者生存自然選擇過程現(xiàn)代長頸鹿(變異)長頸鹿個體差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第七頁第八頁,共23頁。變異是不定向個體差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適應環(huán)境新類型內因動力生存斗爭逐代遺傳積累內因長頸鹿祖先發(fā)生變異個體有長頸長前肢的也有短頸短前肢的長頸長前肢生存逐代選擇現(xiàn)代長頸鹿缺乏青草的環(huán)境下自然選擇實例生物進化過程第八頁第九頁,共23頁。結論:對生物進化的解釋1、選擇材料——由變異提供2、內在因素——遺傳和變異3、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4、進化動力——生存斗爭5、結果——適者生存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第九頁第十頁,共23頁。自然選擇學說1、過度繁殖2、生存斗爭3、遺傳和變異4、適者生存意義:(1)論證了生物是進化的。(2)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釋。不足:(1)對遺傳和變異未能做出本質的闡明。(2)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于個體水平(3)強調物種形成都是漸變的結果,不能很好地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等現(xiàn)象.第十頁第十一頁,共23頁。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fā)展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從性狀水平深入基因水平,人們逐漸認識到遺傳和變異的本質2.研究對象有生物個體為單位,發(fā)展到以種群為基本單位第十一頁第十二頁,共23頁。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⑴種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⑵種群的特點彼此可以交配,通過繁殖將各自基因傳給后代⑶基因庫、基因頻率⑷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二、現(xiàn)代進化生物學說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種群是繁殖的單位第十二頁第十三頁,共23頁。2、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可遺傳變異的3個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突變突變的低頻性-----個體數(shù)量多突變的不定向性和有害性有害和有利是相對的,取決于環(huán)境

突變(新的基因)有性生殖基因重組更多的基因型第十三頁第十四頁,共23頁。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19世紀中期以前:淺色性狀與環(huán)境色彩(樹干上的地衣)相似,屬于保護色,較能適應環(huán)境;黑色易被捕食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黑色性狀與環(huán)境色彩(樹干被煙煤熏黑)相似而大量生存;淺色易被捕食表現(xiàn):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第十四頁第十五頁,共23頁。解釋: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19世紀以前:黑色基因(S)為不利變異基因,控制的性狀不能適應環(huán)境而受到限制:s頻率為95%,S頻率為5%20世紀中期:淺色基因(s)控制的性狀不能適應環(huán)境而大量被淘汰,后代數(shù)量大大減少:s頻率為5%,S頻率為95%結果:淘汰了不利變異的基因,保留了有利變異基因,通過遺傳逐漸積累第十五頁第十六頁,共23頁。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⑴拉馬克:變異=適應(用進廢退)生物是按照環(huán)境的需要來進行變異生物的需要決定進化的方向⑵達爾文:變異+選擇=適應(自然選擇)變異不等于適應自然選擇就是要保留適應環(huán)境的,淘汰不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是保留下來的個體一定是適應環(huán)境的第十六頁第十七頁,共23頁。如何證明哪一個解釋是正確的?例:農業(yè)生產(chǎn)上,普遍使用殺蟲劑(如DDT等),開始效果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用的劑量越來越大,最后失效了。原因是害蟲對殺蟲劑產(chǎn)主了抗藥性,而且這種抗藥性是能夠遺傳的,即形成了具有抗藥力的品系根據(jù)用進廢退的觀點:根據(jù)自然選擇的觀點:殺蟲劑的使用促使害蟲產(chǎn)生了變異害蟲群體的各個個體間本身就存在著遺傳差異,抗藥的個體適應,不抗藥的個體淘汰。第十七頁第十八頁,共23頁。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雖然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卻沒有形成新的物種?第十八頁第十九頁,共23頁。4、隔離導致物種形成⑴物種的概念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chǎn)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⑵隔離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自然界中,新物種的形成往往要有隔離發(fā)生第十九頁第二十頁,共23頁。隔離①地理隔離②生殖隔離物種的形成地理隔離自然區(qū)域一自然區(qū)域二自然區(qū)域三生殖隔離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新物種一新物種二新物種三物種緩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