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西方貨幣金融理論 雙學位考試_第1頁
山東大學西方貨幣金融理論 雙學位考試_第2頁
山東大學西方貨幣金融理論 雙學位考試_第3頁
山東大學西方貨幣金融理論 雙學位考試_第4頁
山東大學西方貨幣金融理論 雙學位考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西方貨幣金融學說授課:徐濤taoxusd@ContemporaryWesternTheoryofCurrencyandFinance1.西方兩大經濟學思潮的變遷及其對貨幣金融學說的影響1.1西方兩大經濟學思潮國家干預主義:要求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和干預,限制經濟自由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的一種理論和主張,要求自由的從事經濟活動1.1.1國家干預主義1.起源、發(fā)展和形成16、17世紀:重商主義(mercantilism)1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對古典經濟學的批評魏克塞爾(Wicksell,1850-1926)對國家干預主義的發(fā)展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登上歷史舞臺,《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國家干預主義的形成2.國家干預主義的理論依據和核心觀點理論依據:對薩伊定律(Say’sLaw)的否定市場不是萬能的關注宏觀總量的均衡核心觀點:國家是經濟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干預者彌補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緩解經濟矛盾1.1.2經濟自由主義1.經濟自由主義的起源和發(fā)展17世紀,重農主義(physiocracy)18世紀,約翰·洛克和大衛(wèi)·休謨對經濟自由主義做出最初的表述1776年,亞當·斯密(AdamSmith)的《國富論》,提供了公認的理論基礎隨后,大衛(wèi)·李嘉圖、約翰·穆勒、馬歇爾和瓦爾拉斯進一步發(fā)展了經濟自由主義思想AdamSmith(1723~1790)經濟學鼻祖,自由經濟主義的倡導者,主要理論包括分工理論、貨幣理論、價值論、分配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和賦稅理論,其著作《國富論》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1.1.2經濟自由主義

2.經濟自由主義的主要理論(i)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ii)薩伊定律: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iii)馬歇爾的經濟自由主義原則AlfredMarshall(1842~1924)讓?巴蒂斯特?薩伊(SayJeanBaptiste,1767~1832)1.1.2經濟自由主義

3.經濟自由主義(neo-liberaleconomics)的發(fā)展脈絡古典經濟自由主義:主要是由亞當·斯密、大衛(wèi)·李嘉圖、薩伊、馬歇爾等古典和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倡導的學說;主張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初期的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

18世紀成為正統的西方經濟學主流;新經濟自由主義:“新”主要區(qū)別于古典的經濟自由主義;興起于國家干預主義盛行的50年代,70年代成為西方經濟學主流承認但主張嚴格限制政府的經濟職能,主張其主要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反對”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主張政策的”規(guī)則性”;強調制度對微觀主體及政府的共同約束性.1.2當代西方兩大經濟學陣營1.2.1兩大西方經濟學陣營的形成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通論》問世,西方兩大經濟學陣營形成政策主張的四種組合:徹底的國家干預主義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國家干預為主,經濟自由主義為輔經濟自由主義為主,國家干預為輔1.2.2當代西方經濟學派的劃分理論觀點基本一致分析方法基本一致政策主張基本一致

(胡代光、厲以寧《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流派》)經濟學派(schoolsofeconomics)劃分的標準:1.2.3當代西方兩大經濟學陣營的主要學派凱恩斯主義學派新古典綜合學派(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新劍橋學派(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凱恩斯主義非均衡學派瑞典學派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弗萊堡學派倫敦學派奧地利學派公共選擇學派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派國家干預主義經濟自由主義(注:對經濟學派的劃分不能一概而論)1.320世紀以來兩大經濟學陣營的交替主導20世紀30年代的第一個回合: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中,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衰落,凱恩斯主義迅速崛起20世紀70年代的第二個回合:70年代初的“滯漲”(stagflation)危機導致國家干預主義的敗退,新經濟自由主義興起20世紀90年代的第三個回合:“反古典革命”和“新古典經濟學派”的較量1.4兩大經濟學思潮變遷對

西方貨幣金融學說的影響1.4.116-17世紀以重商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金屬主義:貨幣等同于貴金屬,等同于財富國際貿易是一種“零和博弈”(zero-sumgame)殖民政策:利用殖民地為母國的制造業(yè)提供原料和市場

外匯理論:鑄幣平價論(theoryofmintparity)兩國貨幣的金屬內容才是兩國貨幣的基礎。

——托馬斯·孟1.4.217世紀后經濟自由主義占主導時期貨幣金融研究研究的主要特點:

主要的理論學說:薩伊定律貨幣“面紗觀”和中性論貨幣數量論注重微觀因素,倡導市場機制1.4.320世紀貨幣金融學說的主要特點20世紀30年代后:國家干預主義成為主導,更為關注宏觀金融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貨幣金融總量及其均衡和貨幣政策等方面。20世紀70年代后:經濟自由主義再次成為主流,一方面主張政府應減少甚至放棄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另一方面強調貨幣供給的穩(wěn)定。“金融深化論”、“金融抑制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大經濟學思潮于伯仲之間并行發(fā)展,金融理論的發(fā)展呈現多元化?;诮洕鹑谌蚧尘跋碌娘L險、危機管理研究。數理金融學、金融工程學、行為金融學2.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金融學說

2.1凱恩斯主義綜述

凱恩斯主義是指由凱恩斯本人創(chuàng)立、建立在其著作《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2.1.1凱恩斯之前的主導經濟理論

馬歇爾的經濟自由主義學說(以價格均衡理論為核心):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機制資本市場上的價格機制勞動力市場上的價格機制結論:力主自由競爭、自動調節(jié)、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原則2.1.2凱恩斯主義產生的背景凱恩斯革命之前,傳統經濟學長期以來占據主導地位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宣告了傳統經濟學的徹底破產政府干預主義的興起:凱恩斯在《走向繁榮之路》中充分肯定了財政、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1933年羅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2.1.3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分析方法:宏觀變量的總量分析理論核心:以就業(yè)問題為中心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消費需求投資需求三大基本心理定律貨幣數量政策主張:政府干預,擴張總需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guī)律流動性偏好理論2.1.4凱恩斯理論的影響凱恩斯對當代西方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影響分析方法轉向對宏觀變量的總量分析注重政府干預經濟的職能經濟理論加入貨幣金融因素凱恩斯理論對各國政府政策的影響

戰(zhàn)后眾多國家奉行國家干預主義,實行需求擴張性政策,促進經濟發(fā)展

1944年英國《就業(yè)政策白皮書》;美國《1946年就業(yè)法》凱恩斯理論對西方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一方面,西方各國在恢復經濟、增進就業(yè)、緩解經濟危機上取得顯著成效另一方面,長期奉行的需求擴張性政策,最終導致70年代的“滯漲”危機2.2貨幣的本質與特征2.2.1貨幣的本質與分類貨幣的本質2.凱恩斯的名目主義貨幣本質觀:金屬主義:貨幣等同于貴金屬;貨幣的價值由金屬的價值來決定名目主義:貨幣只是一種符號,沒有實質價值貨幣作為計算單位:一種觀念上的貨幣(“計算貨幣”),

貨幣的本體即有形貨幣依賴于計算貨幣,計算貨幣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國定貨幣論:貨幣作為便利交易的計算單位由國家創(chuàng)造并強制流通2.貨幣的分類計算貨幣是貨幣的基本概念和總稱商品貨幣(commoditymoney):由特殊商品的現實單位構成的貨幣,國家有權決定貨幣本位,金本位、銀本位等(貴金屬貨幣)管理貨幣:國家嚴格控制其發(fā)行條件的貨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兌換為商品貨幣(可兌換貨幣)法令貨幣(fiatmoney):政府或央行發(fā)行的紙幣及輔幣(不可兌現貨幣)貨幣本體(國家貨幣:商品貨幣、代表性貨幣)債務憑證:(票據)可演變?yōu)殂y行貨幣國家的負債部分被貨幣化,成為典型的國家貨幣非國家負債的部分成為銀行信用貨幣

凱恩斯的“流通貨幣”(與通常的“通貨”相區(qū)別)國家貨幣(通貨總量)中央銀行持有: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貨幣)商業(yè)銀行持有:公眾存款票據等信用貨幣公眾持有:通常所說的通貨(currency)

凱恩斯按持有貨幣的動機,將其分類:所得貨幣:個人的日常開支業(yè)務貨幣:企業(yè)的日常業(yè)務開支儲蓄貨幣:個人和企業(yè)的收益性儲蓄2.2.2貨幣的職能與特征凱恩斯的貨幣職能:計算貨幣,充當交換媒介(觀念上的貨幣)貯藏手段,積累財富的手段1.貨幣職能2.貨幣特征:生產彈性(供給彈性)等于零替換彈性幾乎等于零周轉靈活、保藏費用低存在流動性偏好的依據政府控制貨幣發(fā)行的政策指導意義2.3貨幣供求理論2.3.1貨幣供應理論1.外生貨幣供應論——貨幣供應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量商品貨幣生產的彈性幾乎為零管理貨幣和法令貨幣的發(fā)行由政府壟斷2.貨幣供應渠道——公開市場業(yè)務公開市場操作直接控制貨幣供給,并能改變公眾的預期公開市場的證券的種類和期限應當多樣化3.貨幣供應量變動的影響——利率而不是物價2.3.2貨幣需求理論1.貨幣需求的動機與構成(流動偏好理論)2.貨幣需求的特征貨幣需求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交易需求預防需求投機需求相對穩(wěn)定,且可以預計貨幣充當交換媒介對利率不太敏感是收入的遞增函數交易與預防需求的特征投機需求的特征難以預測貨幣在投機中充當財富貯藏的手段對利率極為敏感是利率的遞減函數2.貨幣需求的特征交易需求與預防需求圖Yr投機需求圖3.貨幣需求的變動及影響貨幣需求交易與預防需求取決于貨幣收入水平投機需求取決于公眾對利率的預期

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貨幣需求是收入水平和利率的函數

貨幣需求的極端情況流動性陷阱貨幣需求趨于零貨幣需求無窮大2.4利息與利率理論西尼爾的“節(jié)欲論”——利息是當期節(jié)欲的報酬龐巴維克的“時差論”——利息是商品在不同時期的價值差異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利息論”利息是犧牲“時間偏好”的報酬利率由資本的供求決定資本供求與利率關系圖0S,IES2.4.1傳統的利息理論2.4.2

凱恩斯對利息產生原因的解釋利息形成于人們對取得貨幣收入后的兩種選擇中:第一,時間偏好的選擇決定當前的消費和未來的消費(儲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與邊際儲蓄傾向遞增第二,流動偏好的選擇決定以何種方式持有儲蓄,貨幣還是債券“儲蓄”與“貯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利息不是儲蓄的報酬,也不是貯錢的報酬,而是“不貯錢的報酬”“所謂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時期之內放棄周轉靈活性之報酬?!監(jiān)MABC凱恩斯貨幣需求模型2.4.3利率的決定因素與形成機制

貨幣供給是既定的量(外生性)貨幣需求由流動偏好決定,取決于流動性帶來的效用與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的權衡貨幣供給曲線與貨幣需求曲線的交點即為均衡利率貨幣供給增加導致貨幣供給曲線向右平移貨幣需求增加導致貨幣需求曲線向上移動2.4.4利率的作用與利率政策傳統理論認為利率能自動調節(jié)資本的供求凱恩斯對傳統理論的否定:利率的作用:利率政策:利率對投資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與資本邊際效率的對比關系影響投資利率并不直接影響儲蓄,直接影響儲蓄的是收入。(課本P54)利率通過與資本邊際效率的對比影響投資決策利率影響人們的儲蓄形式選擇進而影響貨幣需求利率與總儲蓄量反向變動利率與總消費量反向變動低利率刺激投資需求增加

微觀角度宏觀角度降低利率是增加有效需求的重要措施經濟處于“流動性陷阱”中應擴張財政2.5儲蓄理論“節(jié)儉美德論”(儲蓄有利論)“儲蓄有害論”凱恩斯的“節(jié)儉是非論”:2.5.1節(jié)儉是非論的辨析

對儲蓄有利論的批評儲蓄對經濟的影響:如果投資不依賴于收入,儲蓄對國民收入影響不大;如果投資依賴于收入,儲蓄的增加會通過乘數效應數倍的增加國民收入;利率的提高不一定使儲蓄增加;儲蓄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取決于儲蓄對投資的影響2.5.2個人儲蓄的決定與影響因素主觀因素:心理偏好、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客觀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凱恩斯的個人消費和儲蓄的心理法則: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和邊際儲蓄傾向遞增規(guī)律2.5.3凱恩斯的投資決定儲蓄理論

投資必然等于儲蓄;投資等于儲蓄通過收入的變化實現;投資對儲蓄的決定性作用:投資決定收入,收入決定儲蓄政策指導意義:應當運用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增加投資2.6半通貨通脹理論與貨幣政策主張2.6.1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的關系

物價水平的決定因素:工資單位和就業(yè)量貨幣數量對物價的影響:貨幣數量對工資單位和就業(yè)量的影響2.6.2貨幣影響物價的傳導機制

傳統觀點:貨幣數量通過貨幣流通速度影響物價凱恩斯的觀點:貨幣量的變化首先導致利率的變化

傳統觀點:二者存在因果關系凱恩斯的半通貨膨脹理論:貨幣量變動利率變動投資變動就業(yè)、產出變動成產成本變動物價變動2.6.3凱恩斯對貨幣數量說的新表述2.物價隨貨幣數量同比例變化(貨幣數量的物價彈性e=1)

的條件:簡化的情況(四個假定):未被利用的資源具有同質性和替代性只要存在失業(yè),貨幣工資就不變充分就業(yè)之前供給有完全彈性,充分就業(yè)后供給不會變化充分就業(yè)之前有效需求與貨幣數量同比例變化結論:若假定條件都成立,存在失業(yè)時就業(yè)量與物價同比例變化;充分就業(yè)時貨幣量與物價同比例變化

手持現金與收入保持固定比例貨幣工資保持不變生產的報酬固定不變勞動力充分就業(yè),生產設備無閑置結論:通常e<1,物價同貨幣數量并非同比例變化3.貨幣量變動時物價彈性的影響因素有效需求:貨幣量與有效需求量的改變不能保持同比例;且有效需求的物價彈性總是小于1生產報酬:生產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生產資源:資源的稀缺性使供給無彈性貨幣工資:貨幣工資并非固定不變生產要素差異:生產要素的邊際成本并非固定不變結論:簡化分析的結論并不成立2.6.4半通貨膨脹理論充分就業(yè)之前,貨幣量的增加只能造成“半通貨膨脹”充分就業(yè)之后,貨幣量的增加會造成完全的通貨膨脹2.6.5貨幣政策主張1.膨脹性的貨幣政策降低工資以減少貨幣需求增加貨幣數量

兩種方法

伸縮性的貨幣政策更優(yōu)伸縮性貨幣政策更簡單易行貨幣工資存在向下的剛性債務負擔的影響2.貨幣政策的局限性經濟處于流動性陷阱中時,貨幣政策是無效的3.新劍橋學派的貨幣金融學說凱恩斯的追隨者形成了現代凱恩斯主義,對凱恩斯主義作了許多修正和發(fā)展現代凱恩斯主義逐漸分化為: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學派新劍橋學派擯棄了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傳統理論,堅持最徹底的凱恩斯主義新劍橋學派理論特點:

將凱恩斯的短期、比較靜態(tài)分析擴展為長期、動態(tài)分析反對新古典綜合學派恢復傳統的均衡分析方法強調凱恩斯提出但沒有展開論述的收入分配問題批判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3.1貨幣需求與供給新劍橋學派對凱恩斯貨幣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3.1.1貨幣的特性及其后果

貨幣特性商品貨幣的供給直接與相應商品的生產相聯系信用貨幣的供給與該生產活動完全無關

信用貨幣對失業(yè)的影響:貨幣需求的增長不會增加貨幣的生產貨幣需求的增長不會增加一般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回顧凱恩斯主義中的貨幣特征)3.1.2貨幣需求動機的七動機說溫特勞布(SidneyWeintraub1914—1983)美國著名的凱恩斯主義左派經濟學家,其觀點接近于英國的新劍橋學派。反對新古典綜合派對凱恩斯主義的解釋,主張以分配理論為中心來完成凱恩斯革命,在他的理論中收入分配問題占有重要地位。

新劍橋學派認為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動機不足以說明全部現實溫特勞布提出貨幣需求的七動機說1.貨幣需求的七個動機產出流量動機貨幣—工資動機金融流量動機預防和投機動機還款和資本化融資動機彌補通貨膨脹損失的動機政府需求擴張動機2.貨幣需求的分類及特點Weintraub將七個貨幣需求的動機歸納為三類:商業(yè)性動機、投機性動機和公共權力動機

貨幣需求的特點商業(yè)性動機用于滿足商業(yè)性需要決定于收入中的支出部分貨幣流通主要在商品市場投機性動機用于滿足金融性流通的需要決定于公眾的預期公共權力動機用于滿足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需要主要取決于政府的經濟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是間接的、不確定的

貨幣需求七動機說是對凱恩斯三動機說的繼承二者又有所不同:論述的角度不同七動機說提出了政府的貨幣需求動機1.卡爾多內生貨幣供給模型0

卡爾多內生貨幣供給模型

利率嚴格外生貨幣供給曲線水平貨幣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利率下降投資增加收入增加貨幣需求增加貨幣供應增加3.1.3貨幣供應的決定與控制1.卡爾多內生貨幣供給模型

對模型的解釋: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貨幣需求增加時必須保證金融部門的償付能力而別無選擇貨幣供給由公眾和銀行的貨幣需求所決定模型暗含的假定:貨幣流通速度穩(wěn)定NichohasKaldor(1908-1986)英國劍橋學派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主要貢獻為廠商理論、公司理論、國民收入理論、稅收政策、福利經濟學等。提出了比較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理”。2.溫特勞布的內生貨幣供給模型理論基礎——工資理論:實際產出和就業(yè)既定,貨幣工資增長導致名義收入同比增加,貨幣需求增加,貨幣供給必須增加以達到均衡央行為維持充分就業(yè)和實際產出的增長,必須適應貨幣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貨幣供給超額貨幣需求形成后,央行可以提高利率以消除超額貨幣需求(新的均衡點為);也可以增加貨幣供給(新的均衡點為)假定條件一: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二:央行不允許經濟偏離充分就業(yè),因而不會降低利率0溫特勞布內生貨幣供給模型3.2利率理論凱恩斯的觀點:利率是一種純貨幣現象;利率對有效需求有決定性作用新劍橋學派的利率理論同時包含貨幣和實物的因素——借貸資金理論3.2.1借貸資金理論DennisH.Robertson1890-1963AbbaP.Lerner,1903-1982由D.H.Robertson首倡,由其他經濟學家發(fā)展,最后由勒納公式化3.2.1借貸資金理論資金的供給1.借貸資金的供應與需求當前儲蓄出售固定資產的收入窖藏現金的啟用銀行體系創(chuàng)造的新增貨幣量

資金的需求當前投資固定資產的重置與更新新增的窖藏現金量市場利率不是由投資與儲蓄決定而是由可貸資金的供求所決定3.2.1借貸資金理論(I)市場利率高于自然利率():

較高的借貸資金利率產生超額儲蓄AB

市場利率下降導致借貸資金需求減少、儲蓄下降(II)市場利率低于自然利率()

較低的借貸資金利率產生超額投資CD

市場利率上升導致借貸資金需求增加、儲蓄增加3.2.2利率的控制方式與利率的作用1.央行能通過對借貸資金的影響間接影響利率:制定官定利率公開市場操作通過變動國家債務的數量、形式和期限調節(jié)借貸資金的數量和結構調控利率的結構:國庫券、國債2.利率的作用依靠利率調節(jié)經濟的作用是有限的:利率對投資有影響,但不足以控制有效需求利率的調節(jié)作用不能保持物價穩(wěn)定當今國際經濟環(huán)境下利率很大程度上受國際因素的影響3.3通貨膨脹理論3.3.1新劍橋學派的工資決定物價理論:將通脹問題與貨幣工資聯系在一起,與國民收入的分配聯系起來一般物價水平的決定因素以貨幣工資為主、就業(yè)量為輔貨幣工資水平與歷史的、制度的因素有關3.3.2通貨膨脹的傳導過程

初級產品價格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生活費用上漲廠商提高貨幣工資、同時抬高物價

行業(yè)間的攀比帶動低工資率的行業(yè)的物價上漲貨幣供給內生的增加預期的形成3.3.4通貨膨脹的危害與治理危害性:擴大貧富差距,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打擊生產和投資容易形成外貿逆差治理:

反對緊縮貨幣的方法主張使收入分配合理化和均等化的社會政策事實證明:該種社會政策卻加重了通貨膨脹和導致經濟停滯4.新古典綜合派的貨幣金融學說又名“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結合了新古典學派的以價格分析為中心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的以總量分析為核心的宏觀理論對凱恩斯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綜合性現實性實用性政策性

評論:新古典學派極大的促進了凱恩斯主義的傳播和發(fā)展;但由于其對凱恩斯經濟思想的片面理解和實用主義態(tài)度,導致了指導美國經濟時發(fā)生的滯漲問題,新古典學派無法解釋滯漲問題4.1貨幣供給理論凱恩斯的外生貨幣供給理論受到現實的挑戰(zhàn)4.1.1貨幣乘數論“乘數”:最早論述于1931年6月英國經濟學家卡恩(R.F.Kahn)的

《國內投資與失業(yè)的關系》

貨幣供給量決定于基礎貨幣(moneybase)或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和貨幣乘數(oneymultiplier)

基礎貨幣:流通現金和存款準備金

基礎貨幣投放渠道:(1)央行向商業(yè)銀行貸款(2)收兌黃金、外匯(3)財政向央行透支(4)買進有價證券(5)央行的再貼現(6)中央銀行支付利息1.簡單乘數模型派生存款的前提條件:存款準備金制度;非現金結算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完全取決于中央銀行(r為存款準備金率)

2.復雜乘數模型

超額準備金:商業(yè)銀行自行保留現金漏出:公眾手持現金總額

e為超額準備金率

c為現金漏損率

央行、商業(yè)銀行和公眾共同決定貨幣供給4.1.2貨幣供給理論中的新觀點1.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具有創(chuàng)造信用、創(chuàng)造存款貨幣的功能新的金融工具:可轉讓支付命令(NOW)、大額可轉讓存單(CDs)貨幣市場互助基金(monetarymarketmutualfund)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商業(yè)銀行的創(chuàng)造存款的能力下降2.金融機構創(chuàng)造存款貨幣的能力取決于經濟運行狀況和經濟發(fā)展水平金融機構的經營決策受支配于對經濟前景的預期信貸的需求取決于經濟運行狀況3.法定準備金率不是控制貨幣擴張的唯一措施4.宏觀金融控制的目標和手段應該改變(1)控制的范圍必須擴大:所有金融活動(2)控制的重點應該轉移:信貸規(guī)模(3)控制方法應該靈活:間接控制(4)控制貨幣擴張的指標也應該擴大:各種資產負債比率(5)控制途徑應該是間接的4.1.3內生貨幣供應理論80年代,新古典綜合派提出“內生貨幣供應論”:貨幣供應量由央行、金融機構、企業(yè)和公眾的行為共同決定負債由貸款需求決定金融創(chuàng)新也能部分的提供貨幣商業(yè)信貸滿足了企業(yè)的流動性需求4.1.4托賓的資產選擇的貨幣供應論

A.股權資產供給——凈投資方程

B.政府債券和基礎貨幣的供給——政府赤字的融資方程

C.公眾的外幣資產供給4.2貨幣需求理論理性經濟人以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將不能生息的流動性轉化為升息資產,一方面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存在變現現金的手續(xù)費和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收益大于成本便有可能有利可圖4.2.1鮑莫爾模型威廉·鮑莫爾(WilliamBaumol)同時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在企業(yè)行為理論、產業(yè)結構理論、通貨膨脹理論、藝術品市場、環(huán)境政策以及競爭政策領域,都有杰出的貢獻。和愛德華·沃爾夫(EdwardWolff)等人從微觀經濟角度研究了混沌經濟問題。4.2.1鮑莫爾模型——平方根模型推導過程:成本總額:最小成本的一階條件:現金余額M=其中,現金余額對交易支出的彈性為0.5;對利率的彈性為-0.54.2.1鮑莫爾模型理論意義和政策意義:現金存量具有規(guī)模經濟的特征;假定利率和物價不變,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須大于貨幣供給增加的比例,才能使公眾吸納新增的貨幣。國際儲備的增減也小于國際貿易量的增減比例結合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現實,可以領會到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工具多樣化的重要意義。利率的市場化有利于吸收居民的交易需求和謹慎需求中的貨幣量,居民根據利率的市場化水平的變動投資于企業(yè),一方面解決企業(yè)的融資問題,另一方面增加居民的收入,有利于擴大有效需求。同時,金融工具的多樣化,有利于投資渠道的多樣化,引導居民手中的貨幣投入生產流通領域,擴大生產,增加就業(yè),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經濟良性循環(huán)。4.2.1鮑莫爾模型

對模型的批評:忽略了影響交易貨幣需求的其他因素貨幣收入和支出可能無法預測和確定數量關系的描述可能不準確4.2.2惠倫模型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率有關:持幣成本和收入和支出1.持幣成本(非流動性成本和利息損失成本)

非流動性成本:因低估現金需求而帶來的損失利息損失成本:持有預防性貨幣而喪失的利息收入2.收入和支出狀況:凈支出可能超過預防性貨幣需求進而需要更多的流動性現金的轉換次數:4.2.2惠倫模型

持有預防性貨幣需求的總成本四個因素:

1.持幣的機會成本;

2.轉換現金的手續(xù)費;

3.轉換先進的次數;

4.收入和支出狀況持有預防性貨幣的總成本:總成本最小的一階條件:4.2.2惠倫模型結論:1.最佳預防性貨幣需求與貨幣支出分布的方差、轉換現金的手續(xù)費、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成立方根關系2.假定一種凈支出的正態(tài)分布確定后,最佳預防性貨幣余額將隨著收入和支出的平均額的立方根的變化而變化.3.持幣的機會成本取決于市場利率評論:指出預防性貨幣需求對利率有一定的敏感性預防性貨幣需求可能不是固定的;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各因素的關系可能不是固定的4.2.3托賓模型資產選擇理論4.3利率理論儲蓄函數:S=S(Y)投資函數:I=I(r)均衡條件:S=I4.3.1利率決定模型AlvinHansenJohnHicks1887—19751904-1989結合了凱恩斯的貨幣需求決定理論和新劍橋學派的借貸資金決定論,加入了國民收入因素,把商品市場貨幣市場結合起來。1.商品市場的均衡1.商品市場的均衡a.I=I(r)b.I=Sc.S=S(Y)d.IS曲線YYIIS0S0r0r0Y0I0推導過程:2.貨幣市場的均衡4.4儲蓄理論4.4.1儲蓄生命周期理論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布倫伯格(Brenbog)

(1)儲蓄的決定因素儲蓄既不是取決于本期收入、也不是取決于實際可支配收入,而是人的終生收入

(2)個人儲蓄模型短期中儲蓄的多少,在本期收入與終生平均收入二者之間波動;長期儲蓄的變化則與個人生命周期和家庭規(guī)模緊密相關。推論:

A.一個國家的儲蓄率完全與它的人均收入無關,各國家的儲蓄率在同一的個人生命周期內是一致的。B.從一個國家看,經濟的長期增長率越高,總儲蓄變化率將上升;經濟增長率為零時,總儲蓄變化率為零。C.即使沒有遺產繼承,通過儲蓄,人們還可以從收入中積累相當多的財產總額。D.在一定的增長率下,制約消費率和儲蓄率的主要參數是普遍的退休期長度。(3)影響個人儲蓄行為的因素A.個人收入的生命周期及家庭規(guī)模B.工作期和退休期的長短C.流動性抑制D.對將來的考慮

(4)政策意義A.必須實施穩(wěn)定的貨幣政策才能穩(wěn)定儲蓄B.在財政政策方面,莫迪利亞尼根據生命周期說提出(1)將對本期收入征稅改為對消費征稅(2)在財政預算上必須堅持代與代之間的公平原則(3)采用周期平衡預算C.政策的配合4.4.2儲蓄與經濟增長(1)哈羅德的實物增長理論實際增長率:G=S/C

保證增長率:Gw=Sd/Cr

自然增長率:Gn=So/Cr(2)托賓的貨幣增長理論:強調貨幣的非中性總儲蓄公式:SB=SM+SK思考:國際間“費爾德斯坦-霍里奧卡之謎”(F-Hpuzzle)4.5通貨膨脹理論4.5.1通貨膨脹的成因(1)需求拉上說(2)成本推動說4.5.2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三種爭論:促進論促退論中性論新古典綜合派大多傾向于促進論觀點

4.5.3“滯脹”的原因分析(1)部門供給說(2)財政支出說:福利性支出增加(3)市場結構說

4.5.4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主張(1)財政政策(2)貨幣政策(3)收入政策(4)人力政策4.6貨幣政策理論4.6.1多重貨幣政策目標論4.6.2利率中介指標論(1)利率是宏微觀經濟活動的重要調節(jié)器(2)利率是連結宏觀和微觀經濟的紐帶(3)利率是衡量經濟態(tài)勢的最佳指標

4.6.3貨幣政策的資產傳導論

——托賓的q傳導理論

q=企業(yè)資本的市場價值/企業(yè)資本的重置成本5.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貨幣金融學說5.1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概述5.1.1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形成LawrenceSummersGreogoryMankiwJosephStiglitz5.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貨幣金融學說70年代初,西方國家陷入“滯漲”困境,以凱恩斯為基礎的各種理論無法解決70-80年代,經濟自由主義為消除通貨膨脹付出極高的代價——經濟衰退、資產及收入分配惡化、金融風險加大及秩序混亂、壟斷加劇、經濟不穩(wěn)定和社會動蕩。80年代,以凱恩斯主義為基本信條,產生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New-KeynesianEconomics):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微觀理論基礎的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5.1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概述5.1.1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形成5.1.2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與特點主要特點:非市場出清,即工資和價格具有黏性(stickness,與剛性rigidity相區(qū)別),并試圖從微觀角度加以解釋從微觀角度闡明市場機制的不完全性——剛性、風險、不確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調整的成本等因素,使得市場不能達到理想的完全競爭狀態(tài)政府干預的必要性5.1.3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政策取向為凱恩斯干預主義補充微觀基礎,政策主張上試圖彌補市場的不完全性和非市場出清性,主要特點:溫和性——減少經濟波動的嚴重性適度性——”粗調”政策,避免宏觀水平波動原則性——公式化的經濟政策價格政策上:抑制價格粘性、是價格有彈性?!敖诲e價格調整論”“菜單成本論”人力政策上:實施有效政策,降低“局內人”的優(yōu)先權,提供平等就業(yè)機會?!熬謨热恕滞馊恕蹦P拓泿耪呱希?.2貨幣的作用理論對理性預期學說的質疑——理性是有限的貨幣是非中性的5.2.1名義工資黏性和貨幣的非中性1.長期勞動合同論

工資由雇傭合同事前確定,在較長時間內不會改變原因:廠商和工人最優(yōu)化選擇的結果合同工資可能指數化——隨物價指數而變化,主要是非完全指數化2.交錯調整工資論

所有勞動合同都是交錯簽訂,而不是同時簽訂,同時到期工資的交錯調整延緩了工資的上升,其黏性更大論證了理性預期下的貨幣非中性——貨幣政策是有效的5.2.2價格黏性與貨幣的非中性

1.菜單成本論價格調整的成本——菜單成本(menucost),包括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基本觀點1:單個企業(yè)的利潤是其產品價格的函數:受到名義需求沖擊時,企業(yè)最優(yōu)價格變?yōu)椋豪麧欁畲蠡瘯r:結論:廠商受到名義沖擊不會調整其產品價格,除非最優(yōu)價格的偏離足夠大基本觀點2:價格調整的社會收益很大:假定受到緊縮性沖擊,最優(yōu)價格P*會低于當前價格P0價格為P0時:消費者剩余為E

生產者剩余為A+D

總剩余為A+D+E價格為P*時:消費者剩余為E+D+C

生產者剩余為A+B

總剩余:A+B+C+D+E總剩余的凈增加:B+CEDCAB0Q0Q1MC=ACP0P*P結論:菜單成本的存在阻礙了價格調整,造成很大的福利損失2.交錯調整價格論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廠商不輕易首先調整價格,后調整價格具有掌握信息的后發(fā)優(yōu)勢結論:物價總水平的調整緩慢,價格具有黏性3.投入產出關聯論

任何單個企業(yè)無法預測需求變化對所有企業(yè)的成本的影響他們只會根據供應生產要素的企業(yè)提供的信息調整價格結論:價格調整緩慢總結: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工資黏性和價格黏性5.3利率作用與信貸配給說激勵效應:利率的高低能改變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高利率往往伴隨高風險。選擇效應:正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利率的升高而增加;特點:正選擇效應隨利率的升高而遞減負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利率的升高而降低;特點:負選擇效應隨利率的升高而遞增銀行可以通過負選擇效應判斷借款人的風險偏好程度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利率機制與信貸配給機制同時決定投資需求5.3.1利率的激勵效應與選擇效應5.3.2銀行最優(yōu)利率的確定與信貸配給最優(yōu)利率的確定原則:正選擇效應與負選擇效應相抵消時的利率為銀行最優(yōu)利率信貸配給效應:達到上述最優(yōu)利率時,若信貸市場未出清,則會出現信貸配給效應若信貸市場的資金供不應求,均衡利率會高于最優(yōu)利率,銀行會理性的以最優(yōu)利率貸款結論:

不完全信息的信貸市場的均衡受利率和信貸配給的雙重作用最優(yōu)利率和均衡利率的不一致的政策指導意義:利率指標不是唯一5.4經濟滯脹理論韋斯(Weiss)的“逆向選擇模型”,1981薩洛普(S.Lalop)勞動力流失模型,1979夏皮羅(Shapiro)和Stiglitz的“怠工模型”,1984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的“投桃報李模型”,1982

他們分別從高工資可以降低工人離職的可能性、吸引高素質的工人、提高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增強工人對企業(yè)的忠誠度等方面論證了效率工資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以次說明,企業(yè)為了保持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愿意支付高工資,不愿意輕易降低工資,從而使實際工資具有了黏性。也導致了非自愿失業(yè)。5.4.1效率工資理論1.效率工資的決定(逆向選擇模型)

非完全信息條件下,企業(yè)用相同的工資水平雇傭工人該相同工資的確定:工資水平越高、工人的平均效率越高,但工資增加對平均效率的影響是遞減的w-e曲線為效率工資曲線向右上防傾斜上凸的wm>0工人平均效率先遞增后遞減切點A對應的工資水平w*為效率工資ww-eAewmW*2.效率工資與非自愿失業(yè)效率工資與均衡工資經常不一致效率工資低于均衡工資:勞動力市場上起作用的是均衡工資效率工資高于均衡工資(主要):勞動力市場上起作用的是效率工資,出現非自愿失業(yè)5.4.2失業(yè)滯后論

傳統的失業(yè)理論:長期內經濟總是出于充分就業(yè)水平,短期的失業(yè)會迅速調整至充分就業(yè)貨幣學派的“自然失業(yè)率”假說:短期存在通貨膨脹與失業(yè)率的替代關系;長期始終存在自然失業(yè)率新凱恩斯主義的失業(yè)理論:失業(yè)率會持續(xù),實際失業(yè)增長會使均衡失業(yè)增長5.4.2失業(yè)滯后論(“局內人-局外人模型”)假定:工資談判決定名義工資;企業(yè)根據工資來決定雇傭量;企業(yè)產品的需求決定因素:社會總需求的大??;相對價格企業(yè)的需求函數:生產函數: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整個社會:企業(yè)的勞動需求函數:企業(yè)就業(yè)量取決于實際貨幣余額(m-w)與相對工資

的決定:按企業(yè)的勞動需求預期的就業(yè)水平等于全體局內人的數量:

假定所有企業(yè)雇傭工人數相同,所有工人的名義工資相同,唯一的沖擊只來自貨幣方面:社會的總就業(yè)量:結論:總就業(yè)量取決于“局內人”的數量和隨機的貨幣沖擊若假定局內人數量等于在職工人數量:結論:出現未預期的貨幣供給沖擊時,總需求發(fā)生波動,實際就業(yè)量發(fā)生變動沒有貨幣沖擊時,實際就業(yè)量保持不變,不會回歸均衡就業(yè)水平作用機制:貨幣供給減少時,局內人不愿降低工資,導致引致需求減少,實際就業(yè)減少貨幣供給增加時,總需求增加,“局外人”被雇傭理論意義:對傳統就業(yè)理論的發(fā)展論證了貨幣的非中性缺陷:局內人數量假定為上期在職工人數量工資的決定只考慮局內人數量5.5貨幣政策與金融約束論5.5.1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和中介指標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與凱恩斯主義同——經濟增長、穩(wěn)定物價中介指標:利率和信貸配給5.5.2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機制信貸傳導機制的必要條件:銀行的貸款與其他形式的公司債務(如債券)不完全替代貨幣政策影響銀行體系準備金,進而影響貸款供給貨幣政策的影響非中性理論內容:企業(yè)資金包含貨幣、債券和貸款三種資產組合不對稱信息等因素的存在導致內部融資與外部融資的裂痕——外在融資溢價貨幣政策會影響外在融資溢價貨幣政策影響外在融資溢價的渠道:1.資產負債渠道: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取決于其凈資產貨幣政策不僅影響利率還會影響借款人的金融地位2.銀行借貸渠道貨幣政策影響外在融資溢價——貨幣緊縮會增加外在融資溢價并減少實質經濟活動,中小企業(yè)陷入融資困境伯南克的實證研究表明信貸傳導是非常明顯的5.5.3信貸政策主張信貸傳導機制導致銀行不會貸款給高效益高風險的項目政府應該積極運用信貸補貼政策來干預信貸市場:小額補貼政策;提供貸款擔保5.3.4金融約束論——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

核心觀點:信息不完全導致市場失靈,金融市場難以有效運行,政府建立約束制度來保證市場機制的充分發(fā)揮手段:“租金機會”和“激勵效應”

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約束政策:(這一思想與麥金農等人完全相反)控制存款利率限制銀行業(yè)競爭限制資產替代控制貸款利率6.瑞典學派的貨幣金融學說理論特點:提出了私有和國有、分權與集權、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社會民主主義混合經濟理論主張建立一個市場經濟、部分國有和福利國家三位一體的經濟模式政治上主張西方式的民主自由,經濟上加強市場作用、政府調節(jié)實現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分析方法:運用宏觀總量的分析方法和動態(tài)分析方法,建立了動態(tài)經濟理論體系注重預期因素對動態(tài)經濟的影響,首創(chuàng)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重點考察小型經濟:開放經濟中的小國6.1維克賽爾的貨幣經濟學說把邊際效用價值論、邊際生產力理論應用于龐巴維克的資本分析,并把這種結果溶合到瓦爾拉斯的比較靜態(tài)一般均衡框架中。從而成為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的奠基人之一首次首先突破了此前經濟學家普遍持有的“貨幣面紗”論,提出“累積過程理論”第一次把處于分離狀態(tài)的傳統經濟理論和貨幣理論融為一體;建立了第一個現代宏觀經濟均衡體系;首次把利率區(qū)分為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主要學術思想在1898年的《利息與價格》(InterestandPrices)一書中(KnutWicksell,1851-1926)瑞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6.1.1維克賽爾的貨幣經濟理論1.歷史背景與分析方法傳統的微觀研究方法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維克賽爾的研究思路:把相對價格理論擴展到整個市場的范圍來考察運用宏觀總量分析方法以供給和需求的變動及其相互關系為主要分析線索,把儲蓄、投資、生產結構和一般物價水平結合起來2.貨幣經濟一體論對“薩伊定律”和貨幣“面紗論”的批評:貨幣與實際經濟問題是結合在一起的,貨幣對經濟具有主動的和實質性的影響如果能使貨幣對經濟保持中立,則貨幣均衡,經濟均衡3.利率在經濟中的作用加入時間因素(動態(tài)分析)對物價變動的分析加入了生產過程,構建貨幣經濟理論:供給方面分為消費品的生產和資本品的生產;需求方面分為消費支出和儲蓄;

利率一方面影響消費支出和儲蓄的比例,另一方面影響消費品和資本品的價格進而影響二者的生產和分配;利率與物價反向變動;6.1.2累積過程理論

把利率分為市場利率和自然利率二者相等時,整個經濟的投資等于儲蓄,貨幣是中性的二者經常不一致,往往自然利率變動而市場利率未變動自然利率高于市場利率:低市場利率投資增加貨幣收入增加消費品價格上漲資本品價格上漲投資增加市場利率提高6.1.3經濟周期與貨幣制度理論市場利率與自然利率經常不一致,市場機制不能自動實現均衡,需要政府干預政府干預根據物價水平調節(jié)市場利率,使其與自然利率經常能夠保持相等6.2利率理論與利率政策主張強調利率的重要性:引起生產、投資、消費和儲蓄的變化,是物價波動和經濟周期的主要原因6.2.1利率與經濟運行將瑞典分為居民、企業(yè)、政府和世界市場四部門利率決定企業(yè)的生產和投資規(guī)模利率對居民消費和儲蓄行為地影響對政府籌資行為的影響

對國際經濟活動的影響:進出口;資本流動6.2.2利率與物價物價變動不與貨幣量直接相關,而與利率緊密相聯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一致時,貨幣中性二者不一致時,貨幣通過利率的差異因投資與儲蓄的增減和企業(yè)產品結構的調整,進而影響物價1.利率影響物價的傳導機制:林達爾:利率影響物價有兩個傳導鏈第一,通過影響人們的收入及分配從購買力上影響物價利率變動總收入變化改變人們收入分配投資需求變化改變消費和儲蓄的分配比例物價變動

第二,利率通過影響生產資源的再配置和商品的供給,從實物的數量和結構上影響物價利率變動投資品和消費品的供求關系變動

生產資源再配置商品供給的數量和結構變動物價變動2.利率影響物價的條件第一,預期的滯后性和不完全性第二,存在閑置或同質的生產資源第三,貨幣流量不變上述條件具備的程度不同,利率對物價影響的力度不等6.3利率對金融機構行為的影響(過去只重視借款人、儲蓄者的利率反應)

林德伯克:

利率對金融機構行為有重要影響,對調節(jié)信用、調節(jié)金融具有重要作用

金融機構資產運用——在政府債券與企業(yè)貸款之間調整以央行出售政府債券收縮銀根為例,利率對貸款人的效應:流動性效應:債券價格下跌金融機構總資產下降,會更多持有富有流動性的債券資產,縮減信用規(guī)模期待反應:債券價格下跌,貸款利率不變,貸款的風險更大、同時收益相對更低,企業(yè)的可貸資金減少資產調整效應:金融機構針對利率和債券價格變動進行資產組合調整,并不擴張信用6.3通貨膨脹與失業(yè)理論6.3.1經濟開放型小國通貨膨脹理論模型(北歐模型)強調結構因素在通脹中的作用,著重分析小型開放經濟如何受世界通貨膨脹的影響假定:可交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給函數具有無限彈性;商品價格由世界市場決定;兩大經濟部門:開放經濟部門和非開放經濟部門國際通貨膨脹的影響:假定技術進步多發(fā)生在開放經濟部門,因而開放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高于非開放部門:北歐模型公式:

結論:本國通貨膨脹率的構成:世界通貨膨脹和以非開放部門為權重的本國兩部門勞動生產率之差模型主要論點:開放部門的通脹主要決定于世界通貨膨脹開放經濟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決定于該部門的價格上漲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兩部門的貨幣工資之間的“溢出效應”非開放部門的通脹率取決于本部門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之差國內通貨膨脹率為兩部門通脹率的加權平均世界通貨膨脹E部門貨幣工資率增長率E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率E部門通貨膨脹率S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率S部門通貨膨脹率S部門貨幣工資增長率國內通貨膨脹率6.3.2全球通貨膨脹理論模型林德貝克將通貨膨脹的范圍擴展到世界范圍模型假定:價格變動率是產品需求和工資變動率的函數:工資變動率是勞動需求的函數:AssarLindbeck,(1930-)瑞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混合經濟理論和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理論,加強了瑞典學派理論中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經濟思想。結論:

Xp和Xn對價格變動率的影響不同,前者的影響稱為直接效果;后者稱為間接效果

Xn的影響更大各國產品市場互相影響,通貨膨脹的影響會影響別國和世界市場價格變動率的影響因素除Xp和Xn外,還應包括:各國資源利用狀況產品和勞動的需求組合成本推動因素全球貨幣存量預期因素結論:全球通貨膨脹是以上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6.3.3通貨膨脹的國際傳遞:五條途徑價格傳遞部門傳遞需求傳遞貨幣傳遞預期傳遞固定匯率制下傳遞作用明顯;浮動匯率制并不能完全屏蔽國際通貨膨脹的影響6.3.4開放型小國對通貨膨脹國際傳遞的對策阻止工資增長和“單一規(guī)則”不適用于開放小國主要對策:全盤指數化政策重視人力政策限制非開放部門、鼓勵開放部門的發(fā)展,加強國際競爭力加強對外經濟政策的靈活性,靈活變動匯率6.3.5失業(yè)滯后與經濟滯漲林德貝克和斯諾對失業(yè)滯后論的補充分析:雇傭“局外人”代替“局內人”可以減少工資成本,卻增加了以下成本:解雇就業(yè)工人的成本招聘新工人的成本訓練新工人的成本協調老工人之間關系的成本

如果企業(yè)不雇傭“局外人”,則會造成非自愿失業(yè)對滯漲現象的解釋7哈耶克的貨幣金融學說

7.1新經濟自由主義簡說新經濟自由主義陣營(與國家干預主義相對):哈耶克學派;弗萊堡學派;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理論主張:自由放任政策,強化市場機制,注重微觀分析,提倡自由競爭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學派產生背景:西方國家長期奉行的國家干預主義導致73-75年滯漲危機;國家干預主義陷入理論與政策的困境;新科技革命使社會結構大調整,導致經濟理論與政策的變化,客觀上要求更多的發(fā)揮自由競爭和市場機制的作用7.2哈耶克經濟理論的特點提出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貸變動引起的投資變動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計劃經濟,社會主義不可能有高效率;而且計劃經濟導致政府極權,違背人性為防止貨幣政策出于政治利益,建議實現貨幣“非國家化”,即貨幣發(fā)行權歸競爭的私人所有反對把經濟福利作為社會的目標,追求經濟福利必然導致國家干預經濟學術貢獻涵蓋的范圍從純粹的經濟學到理論心理學,從政治哲學到法律人類學,從科學哲學到思想史FriedrichHayeke(1899-1992)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新經濟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著作:《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致命的自負》、《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貨幣的非國家化》、《自由的憲章》等7.2哈耶克經濟理論的特點哈耶克的新經濟自由主義特征:1.理論上堅持最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自由”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計劃經濟的反對2.分析方法上注重規(guī)范經濟學,輕視實證經濟學經濟學的首要責任是探討社會的價值判斷標準(樊綱:經濟學家談道德?)認為數學方法和預測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迷信給經濟學帶來危害3.政策主張上反對各種形式的國家干預反對貨幣政策的國家壟斷徹底的反對國家干預,應聽任自由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7.3中立貨幣說主張消除貨幣對經濟的影響,保持貨幣的中立性;主張廢除國家對貨幣的控制權;在建立何種貨幣制度上存在分歧;7.3.1中立貨幣的概念及其理論內容1.中立貨幣的由來最早由維克賽爾在《利息與價格》中提出:自然利率與貨幣利率

貨幣中立性:貨幣通過自身的均衡保持其對經濟過程的中立性,既不發(fā)揮積極作用,也不產生消極影響,使經濟在不受貨幣因素的干擾下,仍由實物因素決定其均衡。貨幣中立性的條件: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等貨幣中立性的標志:一般物價水平穩(wěn)定、經濟保持均衡2.哈耶克中立貨幣說的主要內容貨幣與經濟緊密聯系貨幣中立時對經濟影響最小,對經濟也最有利貨幣中立的首要條件:貨幣供應的總流量不變貨幣是否中立的標志是貨幣供應量是否穩(wěn)定后兩點與維克賽爾的觀點不同:保持貨幣中立的條件不是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的一致,而應該是貨幣供應的總流量不變堅持剛性的貨幣制度,穩(wěn)定貨幣數量,是保持貨幣中立、維護經濟均衡的首要條件。7.3.2貨幣中立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1.貨幣中立與經濟均衡經濟均衡的條件:保持貨幣供給不變同樣能保持貨幣中立性2.貨幣失衡與經濟失衡若貨幣量增加,購買資本品的貨幣量、資本品的需求量和產量都增加;同時消費品的生產資源減少,消費品供給減少、價格上漲,上述三個比例不再相等貨幣數量的增加最終使貨幣非中立,引起經濟失衡,導致經濟危機7.3.3貨幣失衡與經濟危機持續(xù)增加貨幣供應量以維持“強迫性節(jié)約”的均衡是行不通的信用膨脹最終只能斷絕資本的持續(xù)供給,引起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不是純貨幣現象:投資依賴于信用膨脹必然導致危機7.3.4貨幣中立的條件與意義

貨幣中立的條件:保持貨幣數量不變;自由價格制;用貨幣簽訂的長期契約建立在對未來價格預測準確的基礎之上;

貨幣中立的意義:提供理論分析的工具;提供政策判斷的標準;

7.4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貨幣(發(fā)行)的競爭問題*政府對貨幣發(fā)行的壟斷是幣值不穩(wěn)定及經濟動蕩的根源*貨幣發(fā)行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由私營銀行發(fā)行競爭性貨幣取代國家發(fā)行壟斷性貨幣(即貨幣非國家化)7.4.1政府壟斷貨幣發(fā)行的弊端激勵:政府長期的財源;政府力量的重要支柱信用紙幣流通條件下,政府獨攬貨幣發(fā)行權,缺乏內在的約束機制,是經濟動蕩的隱患,是導致通貨膨脹甚至經濟危機的根源7.4.2私營銀行發(fā)行貨幣的可行性和益處貨幣國定說是一種偏見,私人完全有能力發(fā)行穩(wěn)定良好的貨幣對于通貨來說,重要的不是由誰發(fā)行,而是怎樣滿足通貨的內在要求,即保證幣值穩(wěn)定7.4.3貨幣非國家化的設想私人銀行會自行限制貨幣發(fā)行量,保證市場機制充分發(fā)揮作用不會形成貨幣種類的無限增加將從根本上引起商業(yè)銀行業(yè)務政策的重大轉變首要步驟是向公眾進行自由貨幣的宣傳對其他貨幣制度的分析:政府管理貨幣的金本位制欠完善貨幣區(qū)的統一貨幣也不是競爭性的7.5通貨膨脹理論7.5.1通貨膨脹的原因通貨膨脹的定義:由于貨幣數量增加引起的物價上漲。貨幣數量過多的原因:發(fā)行貨幣是政府意志政府壟斷貨幣發(fā)行權“有效需求不足論”為貨幣發(fā)行提供了錯誤的理論基礎7.5.2通貨膨脹的危害

對資源的錯誤引導:通貨膨脹破壞價格系統,造成信息失真,資源配置失調對勞動力的錯誤引導:通貨膨脹增加就業(yè)是暫時的,就業(yè)率保持高水平取決于通脹是否持續(xù);

1.通貨膨脹破壞市場機制,導致供求失調

2.擾亂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造成信息失真7.5.3通貨膨脹的根治措施重建一個完全的自由市場,部門間建立供求協調關系重建的步驟:1.停止貨幣數量增長2.改造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3.改革貨幣制度貨幣制度的選擇:只能建立由私人銀行自由競爭的貨幣制度8弗萊堡學派的貨幣金融學說發(fā)展歷史:二戰(zhàn)期間,弗萊堡學派無立足之地;二戰(zhàn)后弗賴堡學派重新建立,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順應了德國經濟的發(fā)展通過“總體調節(jié)的社會市場經濟”德國克服了二戰(zhàn)后的經濟危機(1966-1976)70年代的滯漲使“有限調節(jié)的社會市場經濟”重返主流新經濟自由主義核心內容:最重視社會經濟秩序,強調國家法律所維護的正常經濟秩序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保證,提出在國家組織和維護經濟秩序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型——社會市場經濟模型。學派特點:強烈的社會秩序觀念8.1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依據康德的政治倫理學,既高度推崇個人自由,又致力于建立一種法治國家,以保證各種經濟活動有序地進行,使每個人的自由都不受別人侵犯。8.1.1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比較

經濟體制分為:交換經濟體制——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集中領導的經濟體制——政府統一計劃和集中管理的經濟模式二者之間有利有弊,都不是理想的經濟模式最理想的模式為二者之間的第三條道路——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是指在國家保護和維持的社會經濟秩序下,充分發(fā)揮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技能,保證生產力的發(fā)展和技術進步與個人自由達到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社會市場模式吸收了二者的優(yōu)點:

宏觀上保護和維持社會經濟秩序;微觀上廣泛發(fā)揮市場機制的效能;8.1.2社會市場經濟的主要內容1.保護自由競爭,發(fā)展私有制

自由競爭是社會市場經濟的條件,是發(fā)揮市場經濟全部功能的法寶,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保證。

私有制是自由競爭的前提,沒有財產私有制,便沒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2.發(fā)揮企業(yè)家作用,實行經濟人道主義堅決反對壟斷;提倡“社會伙伴論”:倡導勞資關系中各組成部分的密切合作實行公平分配原則:必須做大“蛋糕”3.政府適當干預,維持經濟秩序,保證市場經濟充分發(fā)揮作用4.借助國家力量,發(fā)展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化”政府參與經濟活動,以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社會性事業(yè)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但是不能保障過度8.2社會市場經濟秩序下的融資活動8.2.1不同融資方式的利弊企業(yè)和政府的融資方式:自由資本市場提高物價增發(fā)貨幣或增加稅收自有資本市場是理想辦法;后二者是不可取的;銀行信貸融資證券融資自有資本市場融資股票融資債券融資8.2.2人民股票融資及特點人民股票融資的三種情況:原有私營企業(yè)發(fā)行股票;政府發(fā)行人民股票把國營企業(yè)轉為私有制;發(fā)行人民股票籌集資本新建股份制企業(yè);購買人民股票是最優(yōu)的融資形式:對個人:最優(yōu)的儲蓄形式;改變自身社會地位的有效途徑對企業(yè):可作為長期資本的籌資方式;改善勞資關系對政府:能順利實現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和財富的公平分配;能有效的籌集國家資金——股票溢價收益8.3貨幣體系與經濟秩序8.3.1經濟秩序與三種貨幣體系經濟秩序形式市場形式的不同貨幣體系和貨幣經濟的形式不同歐根根據普遍承認的交換手段(貨幣)區(qū)分交換經濟的秩序形式:自然交換經濟:直接交換商品和勞務貨幣經濟:使用貨幣貨幣同時用作核算尺度貨幣與核算尺度不同8.3.2三種貨幣體系的比較

根據創(chuàng)造貨幣的方式,貨幣體系分為:貨幣有某種物品轉變而來:貨幣體系具有完全競爭性貨幣在經濟上屬于債券:貨幣創(chuàng)造者是受信人,商品和服務的買賣過程中創(chuàng)造貨幣貨幣由發(fā)放信貸的人創(chuàng)造:銀行體系創(chuàng)造貨幣8.3.3不同貨幣體系對經濟秩序與周期的影響1.第一種貨幣體系:以貴金屬貨幣為典型,如金本位制有利于國內和國際良好經濟秩序的建立;2.第二種貨幣體系: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以商品買賣為基礎,貨幣供應具有內在的穩(wěn)定機制,因而可以自主運行。讓貨幣追逐商品,將貨幣價值與“商品組合”的價值聯系起來。3.第三種貨幣體系:銀行體系創(chuàng)造貨幣的制度造成現代經濟不穩(wěn)定性的主要原因:通貨膨脹、經濟蕭條現行第三種貨幣體系下的貨幣穩(wěn)定是經濟秩序穩(wěn)定的首要和重要條件8.4貨幣供應理論8.4.1貨幣供應的原則1.總原則:幣值穩(wěn)定保證貨幣供應量與實際流通需要相一致2.具體原則:歐根“商品貨幣本位制”貨幣的發(fā)行與商品買賣相聯系,而不能與銀行信貸相聯系貨幣供應與社會生產能力相適應保持商品追逐貨幣8.4.2貨幣供應的層次與控制目標

M1=現金+國內銀行機構的活期存款;

M2=M1+4年以下國內銀行機構的定期存款;

M3=M2+提前3個月通知可提取的國內儲蓄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貨幣量作為貨幣控制指標是恰當的8.4.3貨幣供應增長率的決定因素貨幣供應的變化必須與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相適應1.潛在社會生產能力的增長是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主要因素社會生產能力

已實現的社會生產能力當年可能的社會生產能力潛在社會生產能力貨幣供應應該依據潛在社會生產能力的增長率來確定2.可承受的通貨膨脹率是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主要限定因素限定通貨膨脹(緊縮)率的必要性限定的通脹率必須具有可承受性8.4.4貨幣供應增長率的區(qū)間論將貨幣供應增長率限定在區(qū)間中既有利于實現幣值穩(wěn)定的目標,又有利于維護央行的信譽8.5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8.5.1通貨膨脹的教訓和治理措施教訓:德國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通貨膨脹:1923、1948貨幣改革治理通貨膨脹首要的是減少貨幣數量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消除通脹才能保證經濟長期健康發(fā)展貨幣穩(wěn)定與物價穩(wěn)定的關系:穩(wěn)定貨幣的目的是物價的長期穩(wěn)定;物價的穩(wěn)定與否是貨幣是否穩(wěn)定的主要標志用控制物價的辦法來穩(wěn)定貨幣,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8.5.2貨幣政策的目標和中介指標1.貨幣政策目標首要目標:貨幣的穩(wěn)定注意:宏觀經濟目標與貨幣政策目標的問題2.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利率和匯率作為中介指標很不理想——他們都是經濟的內生變量,影響因素復雜應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指標把中央銀行貨幣量作為貨幣供應量的操作指標——即非銀行部門持有的現金加上按不變準備金率計算的銀行部門最低法定準備金總額表示的中央銀行貨幣量的增長率8.5.3貨幣目標公布制貨幣目標公布制:中央銀行每年第四季度向公眾公布下一年度貨幣供應增長率,作為下一年度中央銀行貨幣供應的準繩。優(yōu)點:表明央行防治通脹的承諾和決心消除公眾對通脹的不當預期有利于協調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之間的關系為經濟單位安排下一年度的經濟活動提供重要參考把央行的行為置于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8.6金融體制與金融控制8.6.1金融體制與金融控制的關系金融體制:一國金融業(yè)的結構和制度金融控制:央行依照各種法規(guī),按貨幣政策的要求運用多種方法,對金融活動進行引導、調節(jié)、限制和管理二者的關系:金融體制是金融控制的基礎:金融體制是金融控制的基礎,又是金融控制的客觀承擔者金融控制是維護金融體制的保證各種金融機構構成的金融體系;各種金融法規(guī)組成的金融法規(guī)體系;8.6.2金融體制的構成1.金融體系(德國)中央銀行:高度獨立性全能的銀行系統:具備多種功能,可以提供全套金融服務三類銀行:私營商業(yè)銀行、公營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銀企關系:“請進來”、“派出去”銀行監(jiān)管署(theFederalBankingSupervisoryOffice):央行進行金融控制的協助者和監(jiān)督者

“社會伙伴論”:央行與銀行監(jiān)管署應互相合作、密切配合2.金融法規(guī)體系8.6.3金融控制的重點和手段1.金融控制的重點:貨幣供應按照潛在社會生產能力和可承受的通貨膨脹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對貨幣供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