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工筆教學理論再探_第1頁
漢字工筆教學理論再探_第2頁
漢字工筆教學理論再探_第3頁
漢字工筆教學理論再探_第4頁
漢字工筆教學理論再探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字工筆教學理論再探

在漢語教育中,漢語教育一直是非韓日學生最大的困難。初學者通過拼音參考了解發(fā)音和意思,然后學習漢字,結合形音義,擺脫拼音依賴,獨立識別和書寫漢字。漢字和拼音文字不同,拼音文字形音差別小,只用記住一維的字母順序就可以了,而漢字除了記住筆畫、筆順,還得記住二維的空間排布,所以難度陡增。這從向度上更好解釋,拼音文字往往只有一個向度,即左右,而漢字有三個向度,即左右、上下和內外,事實上,現行漢字只用了一小部分,例:從理論上說,漢字字素的利用率極高,所以新字的增加只需要啟用新的排列組合以區(qū)別字形,而不需要像拼音文字一樣只有拉長單詞長度一條路。這是漢字文本之所以簡潔的優(yōu)點所在,同時也是學習的難點——記憶量大。很多留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在漢字學習上,宿舍的墻上也貼滿了小學生漢字筆畫表、部首表和自己寫的漢字,令人感動。面對他們的熱情,我們在想是不是我們的工作做得不細,筆畫表幾乎每本書都不一樣,漢字學習圖表也都各自為政,各種教科書上筆畫名稱也不甚統(tǒng)一,對變形筆畫處理也不同,當然,筆畫總數也就不可能相同:如許嘉璐《現代漢語模范字典》28個,蘇培成的《現代漢字學綱要》和商務印書館《新華寫字字典》31個,張斌《新編現代漢語》32個,《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32個,黃伯榮《現代漢語》36個,楊潤陸《現代漢字學通論》40個。各家對基本筆畫的意見也不相同,有的認為是5種,有的認為是6種,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guī)定的也是5種:橫、豎、撇、點、折;但在教學中宜細,這一點不管對外還是對內教學好像都不太適合。所以我們從靜態(tài)的組合關系入手,并融會傳統(tǒng)的書法筆畫教學理論,通過考察運筆而不僅僅是形狀,對現代漢字的筆畫筆形做一次全面的梳理,以適合對外現代漢字教學。讓漢字學習不再是機械知識的乏味,而是步入漢文化殿堂的門徑。(一)從基本畫形看,可把基本文根據1998《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guī)范》,筆畫(stroke):構成楷書漢字字形的最小連筆單位。筆形(strokefeature):即筆畫的具體形狀,楷書漢字的筆形依據筆勢和走向可以分為數十種,其中最基本的是橫、豎、撇、點、折五類。但這在教學中是不夠的:并提入橫還可以接受,但結果是要么提畫沒有鋒芒,要么橫畫沒有收筆,因為二者運筆方法并不一樣;另如橫鉤,撇點,彎鉤的歸宿問題,納入五類有些勉強;把差別很大的捺和點并為一類,留學生也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從筆畫→筆形的構成關系入手,按照能否單獨構成筆形,可以把筆畫分為“成形筆畫”和“不成形筆畫”總共9種。簡言之,“成形筆畫”就是說得出并寫得出的筆畫,即橫、豎、撇、捺、點、提6種;而說得出卻寫不出的筆畫就是“不成形筆畫”,后者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即折、彎、鉤3種。二者構成了所有的基本筆畫,并且是整個漢字的基礎,無論多么復雜的復合筆畫/形都是由這9個基本元件組成的。(見表一:九種基本筆畫表)“彎”能否成為基本筆畫還會受到質疑,因為即使在傳統(tǒng)書法教學(“永”字八法)的八種基本筆形(橫、豎、撇、捺、點、提、折、鉤)中,也沒有它的地位,以上各家也都沒有提及。這一點我們在(四)中專門討論,并就歷史、文化和審美拓展。(二)折、彎、鉤“成形筆畫”有常見的橫、豎、撇、捺、點、提六種,它們有較為約定俗成的外形,可以單獨構成筆畫,也可以和別的筆畫組合成為復合筆畫,尤以橫的組合能力最強。橫畫參與組合的筆畫達到14種,占到近三分之一,且基本上都是起筆,豎畫參與的有8種,撇有6種,提有2種,點有1種,捺的組合能力最弱,幾乎不能和別的筆畫組合。(在表Ⅱ中以不同顏色表示,可看出分布情況)“不成形筆畫”有折、彎、鉤,即它們沒有固定的約定俗成的形狀,因為不能單獨構成筆畫,只能和別的筆畫組合成為“復合筆畫”,故可以不計入總數。但它們起到的是關節(jié)或轉折作用,因為成形筆畫的運筆方向幾乎都不變(撇、捺的方向改變幾乎可以忽略),要改變方向非得通過這折、彎、鉤不可,所以“成形筆畫”和“不成形筆畫”的分類也可以看作按照運筆方向的改變與否進行的分類,叫做“一向筆畫”和“換向筆畫”或“骨干筆畫”與“韌帶筆畫”都可以,這僅僅只是名與實的問題。但它們的重要地位不可忽略;有折參與的筆畫竟達16個之多,彎參與的筆畫有11個,鉤參與的有12個,其中彎還可以作為起筆出現,統(tǒng)領4個筆畫,地位和撇差不多。下面逐個分析:折:是轉折的意思,角度一般小于或等于90°,轉得強勁有力,干脆利落,留學生常常把這一角度任意擴大或縮小,折畫不能單獨構成筆形,也不能做起筆。一般書上用“”代表折,是習慣使然,它其實是橫折,有誰能寫出單獨的“折”來?折畫最能體現漢字的頓挫感立體感,在教學時應該用毛筆加強運筆的演示,否則留學生只能得其形不能領略其意,寫出的折畫也了無生趣。折畫和別的筆畫組合成兩畫的復合筆畫有:彎:其轉折方法與折相對,一個陽剛,一個柔美,彎是漢字中隱藏的弧線,從整體看從屬于方塊字的橫平豎直,就個體而言卻的的確確與直線不同,尤其是在手寫楷書中,書法作品中更是如此(尤其草書、章草),不明白大家為何回避談漢字的弧線美,只承認點和直線。借鑒漢字而創(chuàng)制的日、韓、朝文字中都有弧線,這并非空穴來風吧?彎不能自成筆畫,只能參與筆畫組合,但可作起筆,這一點和折不同,比較特殊,共有4個:鉤:同折畫一樣,不能單獨構成筆形,也不能做起筆,只是承接別的筆畫而書寫,要求回轉調鋒,乘勢送出,短促有力,形如利刃;鋒芒畢露,是漢字筆鋒筆力的主要體現者,好像踢球,可以抽射,可以傳中,可以倒掛,活靈多樣。(三)變形公所的活性文變形筆畫是單一筆畫尤其是基本筆畫為滿足方塊字的空間排布而作的變形、挪讓或照應,不算單獨筆畫,不列入筆畫總數。而黃伯榮和楊潤陸都把變形筆畫單算,故總數增多。事實上:長橫與短橫,平撇與豎撇,懸針豎與垂露豎等等僅是相對概念,沒有本質不同,可以認為是互為變形筆畫。(這個概念有如語音學中的“音位變體”)在毛筆書法中,變體就更多了,我們只用一個典型的作為代表就行了,沒必要都算入總數。但在教學中,應一個一個舉例字講解,“如果用于漢字筆畫教學,要講八筆筆形,還要講到基本筆畫的種種變體。”(楊潤陸2000)這也是教學宜細的體現。還有一些亞變體,比如:“力”和“月”的橫折鉤是不同的,角度和長短都不同,應加以仔細區(qū)分。對于變形筆畫問題在(七)教學方法中還會提到,需結合對美感的培養(yǎng)。(四)漢字中的弧位文英文有點、直線和弧線,而且弧線不光有圓還有半圓,如:O、C,手寫體中弧線就更多了?,F代漢字自然難望其項背,但到底有沒有沒有弧線?一般認為:漢字橫平豎直,沒有曲線,這也符合中國人的人格理想。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中國人也講究規(guī)矩方圓,強調外方內圓,那么漢字正體現了這一點。從外形看是方塊,直線與剛強,內部卻不乏曲線與柔美,虛實結合,陰陽互補。這是事實,如:豎彎、橫折彎鉤、橫折斜鉤等,都是曲線,撇與捺也并非直挺挺地伸展,而是富有彈力與韌性。從民族審美心理看,無論領導圈閱文件還是阿Q畫押,都首選圓圈,或許正因為圓圈不是那么容易畫圓,加上速度慢,所以大家放棄了圓筆?但中國人還是沒有理由地喜歡它,正如紅色可能代表流血但仍然受歡迎一樣。圓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圓滿、圓潤、圓夢、團圓,但也有不好或中性的:圓滑、圓謊、圓場。字如其人,孩子的字如果折畫寫得圓轉會被認為沒有力度,要勒令改正,所以大家都不提漢字有弧線了,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從文字史上考察,更是可以窺見漢字的弧線是古已有之,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文,無論石刻銅鑄還是墨跡,都有大量圓筆甚至以圓筆為主,圓中寓方,也不乏半圓。隸變后,方筆為主,方中寓圓,但也有一個從《曹全》到《景君》的逐步發(fā)展過程,隸書的標志波畫也是曲線美的體現。楷書基本上方方正正,與審美情趣相關,弧線更加不明顯。而行草書(今草、章草)中,往往在轉折連筆處又重新打破方正,回歸圓潤流暢,自然又多曲線,但最優(yōu)秀的曲線往往是性之所至一揮而就的,速度較快,慢了不行,所以草書大家往往喜歡喝酒,他們的東西也不好模仿,故影響了實用性,只能是藝術。從書寫工具看,從刀筆、毛筆到硬筆,書寫無疑更加方便和容易控制,追求效率和實用又是文字發(fā)展的外在動力,弧線就更加不受重視了。但不論歷史還是今天,漢字都有弧線。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漢字可為證據:“”字!盡管今天有很多公文把它弄錯,如把“二四”寫作“二00四”,Word軟件也把它作為符號,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公認的漢字,與“零”(本義徐雨)是各司其職,用法也不同的,字典上可以查到,這里不用我多言。它是漢字中彎或圓的“活化石”。事實上,由彎(或“弧”)組成的復合筆畫并不少(11個),地位也并不低,為什么不承認它的地位呢?留學生會這么問我們?!皬潯敝辽賾撟鳛椴怀尚喂P畫出現。接下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斜”和“臥”,可以看作“彎”的變形(只是幅度不一樣罷了),也是不能自成筆畫的。“圓”可以看作是“彎”和“彎”的組合筆畫。(當然書寫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需另外討論,可參考篆書筆法)(五)羽毛繪畫的形狀即兩種以上基本筆畫的連接,2-5畫都有,共28個,分別是:(六)成形特殊文化景觀根據以上的論證,不難歸納得出,筆畫總數應該是排除不成形筆畫和變形筆畫后,基本的成形筆畫和復合筆畫之和:即6+28=34個。當然常用的也就二十來個(同英文26字母具有可比性!),所以一般的書上都不到三十個,因為有些用得非常少,如“橫折折折”(“凸”的第四筆),“豎折折”(“鼎”的第六筆),對初學者也可以不講。(七)漢字文本處理總表中,以起筆統(tǒng)領,幾乎所有復合筆畫都集中在橫豎兩類,不甚均勻,但在教學中卻大大簡化,便于留學生記憶。先講九種基本筆畫和變形筆畫,再講復合筆畫,這樣的好處是,首先學會了九種基本筆畫,再學復合筆畫無非就是基本筆畫的組合,且名稱與書寫順序較好地契合,如:“橫折彎鉤”,先橫→再折→接著彎→最后鉤出,學生邊寫邊念邊記,很快就掌握了。不妨暫命名為“靜態(tài)組合式筆畫教學法”或“靜態(tài)分析法”。筆畫可以在短期內集中學完,并且常常通過對新字的筆畫分析練習來復習鞏固。筆者在漢字教學實踐中使用這種方法,并且配以適量練習,一開始就灌輸書法意識和審美觀念,書寫字帖讓學生臨摹和臨寫,習字與練字結合,定期舉行漢字書寫比賽,留學生對漢字學習由畏懼到喜愛并沉浸其中,保持濃厚興趣。還有幾個問題:1.漢字教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系統(tǒng),并非初級漢語綜合課的附庸,當然對零起點的留學生應配合綜合課進行,不能另起爐灶。但應該按照基本筆畫/形→變形筆畫→復合筆畫→字素→字的順序,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如北語《漢字讀寫練習》第二課就亦步亦趨地出現了“您”字,打擊的留學生不在少數。我們的處理方法是在講完基本筆畫后,先講“心”“你”字,再講“您”。把這兩門課的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配合,可以省時省力。2.漢字教師應該會毛筆書法,懂得毛筆筆法和教學,因為硬筆書法相當于毛筆書法的中鋒行筆。最好用毛筆書寫制作課件,這會比用flash制作優(yōu)越,因為能傳達出筆韻,而不僅僅是筆順。從第一個筆畫“橫”開始,就對留學生灌輸書法意識,在翰墨飄香中,潛移默化他們對中華文化及審美情趣的認同。使用毛筆或“雙鉤”,使留學生明白漢字筆畫輪廓的由來。比如:橫不能是一根直線,必須有起筆有收筆,富于彈性,讓學生反復體會和練習,自然能得個中奧妙。這并不是提高難度,而是雙管齊下,對中國學生,我們都要求他們在寫對的同時注意寫好看,留學生也一樣,他們執(zhí)行得還更好。另外在書寫工具上注意制止他們使用圓珠筆的傾向。用米字格寫字一定寫大點,有的同學出于節(jié)約,只寫四分之一個格子,筆畫交代不清。3.變形筆畫,為什么要變,說白了就是為了好看。變形筆畫不僅要舉例字講解,而且要讓他們明白道理。對待學生的錯誤,不要說太多的“應該怎樣”,而要多對比,從審美角度讓他們自己判斷,怎樣才好看,比如:“力”“月”字,為什么轉折角度不一樣,可以舉他們自己的例子:“”、“”與標準的“力”“月”哪個好看?長此以往,自然會培養(yǎng)一種對穩(wěn)定與勻稱的審美力,久而久之,默化為一種感覺——“字感”(語感的仿詞)。變形問題也是結構問題,不能孤立對待,可以放在組合(合體字)中講解。對待合體字中的筆畫變形,甚至變成別的筆畫,剛面世的《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附錄P.4.用“照應”來處理,總結了幾條規(guī)律,值得借鑒。4.對于筆畫名稱,宜簡不宜繁,如垂露豎與懸針豎,教學生可以豎1豎2;點也有幾種變體,不妨命名為點1點2點3點4,以減輕記憶負擔。點是筆畫中的難點,由于太小,學生根本看不清運筆,往往胡亂打點甚至寫成逗號狀。忄、氵、灬、心、疒等偏旁中的點,是學生的難點和疑點所在,特別是左點和提點,教師應重點講授,怎么寫,什么地方用,都應該注意。在我們看來不是問題,學生卻會非常頭疼。再比如提點與提的區(qū)別,捺與長點的區(qū)別,這些不講運筆是沒有辦法區(qū)分開的。另外,當(第3畫)、米(第2畫)有的書認為是俯點,我們認為不妥當,因為其運筆和點完全不同,還是看作短撇比較好,也避免出現點5。5.教復合筆畫時不一定完全拘泥于起筆,注意分類記憶。如講到折時,最好把兩畫的橫折、豎折、撇折一起講,講鉤時,把兩畫的橫鉤、豎鉤、彎鉤、斜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