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鳳陽歷史文化-鳳陽民風民俗介紹_第1頁
安徽鳳陽歷史文化-鳳陽民風民俗介紹_第2頁
安徽鳳陽歷史文化-鳳陽民風民俗介紹_第3頁
安徽鳳陽歷史文化-鳳陽民風民俗介紹_第4頁
安徽鳳陽歷史文化-鳳陽民風民俗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鳳陽歷史文化——鳳陽民風民俗介紹時間:2007-11-2016:25來源:今日滁州

作者:佚名

點擊:

777次一、時令節(jié)日

春節(jié)農歷正月初一,又稱“過年”,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家家戶戶精心籌辦,在外地工作或商賈的人,都要按時趕回家與家人團圓。這天焚香、鳴放鞭炮,叫“接年”,又叫“迎春”。初一早晨吃扁食(水餃),飯后晚輩向長輩拜年,平輩互拜,然后到親族鄰里互相祝賀。主人用煙、茶、瓜籽、花生、糖果等招待。鄉(xiāng)鄰、親友見面拱手互?!肮舶l(fā)財”、“新年如意”等吉利話。婦女不動剪刀、不潑水、不掃地。初二早晨吃湯圓,互請“年酒”,又稱“春酒”。從初一始,一連三天不做新鮮飯菜。青壯年操練鑼鼓或參加民族形式的文娛活動。大年初一不出門,全家團聚。年初二,出嫁的閨女給父母送“旬頭”,也稱“墊缺”。按照父母的年齡(59歲至66歲)包與歲數相等的水餃,另外再包些水餃,在去娘家路上,經過塘、溝、涵等處丟一個水餃,意為“溝缺”,墊平,父母免災禍而長壽。除此還送一條鯉魚或一塊豬肉,有“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條鯉魚猛一竄”,此俗至今猶存。建國后。國家規(guī)定春節(jié)為法定假日,機關、團體、廠礦等單位放假三日。節(jié)日期間,城鄉(xiāng)還組織團拜、慰問烈、軍屬、聯歡、書畫展覽、猜燈謎和舉行球、棋類競賽等健康有益的活動。

元宵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jié),亦稱上元節(jié),也叫“過小年”。晚上家家戶戶都吃元宵,門首皆掛紅燈籠。城郊和農村兒童、青年集在一起,點燃篝火,用舊帚頭或柴草扎的把子,燃著向天投擲,名曰“撂火把”。邊撂邊呼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長草,全部長莊稼?!薄罢率辶袒鸢?,往東撂,結冬瓜,往西撂,結西瓜”,十分壯觀。這天,成年人敲鑼打鼓、玩獅子、跑旱船、跑驢、四老爺坐獨桿轎、踩高蹺。在人群簇擁下,從四面八方到寺廟燒香祭神,有的地方還走村串鄉(xiāng)到集市比賽,名曰“踩街”,又叫鬧元宵。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為兒童整容之日。俗有“二月二,龍?zhí)ь^,家家小孩剃毛頭”的說法。舊時男孩出生后第一次剃頭,在腦門或腦后部位留一撮胎毛,長長蓄辮。到12歲的二月初二這天,將發(fā)辮剃去,親朋備禮慶賀,此習至今尚存。

清明節(jié)公歷4月5日前后是清明節(jié)。家人到祖墳上培土,燒紙奠祭,名曰“培墳”、“掃墓”。農家有清明戴柳的習俗,諺曰“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這天婦女折柳枝插在發(fā)髻上,小孩用柳枝編圈戴在頭上,各家門口均插柳枝,清明以晴天為好,農諺曰:“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清明曬干柳,一鋪麥子打一斗?!迸f時還把清明做為春游的日子,稱“踏青”。建國后,機關學校和人民團體組織學生、團員青年,前往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緬懷先烈。同時組織春游活動。

端午節(jié)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這天吃粽子,喝雄黃酒,并用雄黃酒擦小孩耳、鼻、腳心、手心、肚臍等處,以解毒祛邪,清除穢氣。有的人家把菖莆、車前草、艾等枝條掛在屋檐下風干,俟暑天燒茶喝去暑解熱。端午節(jié)時捕捉蟾蜍,將優(yōu)質墨塊塞入肚中,檐下風干后,研磨的墨汁可治療痄腮(腮腺炎)。因傳正午蛤蟆最難找,故有“癩蛤蟆躲端午,躲過一時是一時”的說法。家人為小孩縫制香荷包、香袋。用五色彩線拴在小孩的腳、手上,叫“耍線子”,傳說可以“免災”。端午各家門上插艾,婦女、小孩戴艾。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包粽子、吃粽子。相傳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后人為紀念他,用葦葉包米,投入江河之中喂魚蝦,以免其傷害屈原軀體。是日龍舟競賽,鑼鼓喧鬧,以驚走水中魚鱔之類。鳳陽每年此日龍舟競賽大多在臨淮鎮(zhèn)北淮河上進行。來自各鄉(xiāng)鎮(zhèn)的龍舟,在淮河里一字排開,每條龍舟上有10余個青年,身穿彩衣,頭扎紅巾,手搖木槳,開展競技比賽。鑼鼓聲、號子聲、兩岸觀眾的喝彩聲,直到比賽結束方才停止。建國后,仍有此活動,時間是在晚上,名曰“龍舟荷花燈展”。1978年后,縣內每年舉行一次,淮河附近各鄉(xiāng)鎮(zhèn)參加,展出各不相同的龍舟荷花燈,觀眾多達10萬人次。

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若天氣晴朗,家家曬衣物、書畫,去潮濕、防蟲蛀,諺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

七巧農歷七月初七,是神話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相傳這天晚上蹲在辣椒地里可看見牛郎會織女的情景。過去每逢此日,各戲班子都演唱《天河配》。

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又稱“盂蘭節(jié)”,俗稱“鬼節(jié)”,家家祭祖燒紙,舊時請和尚念《瑜珈經》,祭祀無祀的孤鬼,請城隍出巡,以免野鬼作崇。晚上,城鎮(zhèn)在淮河放荷花燈,稱“盂蘭盆會”。即用紙扎荷花燈,點油捻,投入河中,順水漂流,成為一片燈海。此活動止于建國前夕。

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日。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在庭院內設案焚香,列月餅、水果等供品,敬月祭祖。全家人圍坐一起,邊吃邊賞月,享受天倫之樂。因此,又曰“團圓節(jié)”。舊時年輕人多乘夜間偷摘瓜、果、棗等物戲稱“摸秋”,主人不得追究。

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避災”之說。舊時,文人學士等在此日備酒登高遣興,意謂“避災”。秋收完畢,牛驢可以散放,諺云:“九月重陽、散放牛羊”。在舊社會,一年農事完畢,也是解雇長工的日子。

寒衣節(jié)也稱鬼節(jié),農歷十月初一,死葬異鄉(xiāng)的人,親屬為其糊寒衣,晚上于十字路口燒掉,謂之“送寒衣”,此習延至今日。這天,鳳陽群眾有上墳的習俗。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民俗用米、面、菜、豆等8樣混煮粥吃,謂之吃“臘八粥”。相傳食此飯可以“免災”。農家在這天腌漬葷菜,久放不壞。俗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80年代后,人們食臘八粥漸少。

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有的家族或地區(qū)二十四日,有“君祭三、民祭四”之說)。是送灶君老爺上西天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烙糖餅、燒香、放炮、叩頭,把“灶神”燒掉,并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名曰“祭灶”,從這天到除夕,家家“掃塵”,干干凈凈過新年。

除夕農歷臘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又謂“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衛(wèi)生大掃除,貼春聯、年畫、窗花、灶神,外出人要趕回家中團圓。負債人要還清欠債。水缸中挑滿水。至晚,堂前設案,陳列菜肴物品,焚香點燭,鳴放鞭炮,敬天地、祭祖先。晚上要吃魚,意思是“年年有魚(余)”。飯后,長輩賞晚輩“壓歲錢”,晚輩向長輩磕頭辭歲。全家人坐一起,有徹夜不眠的習俗,稱為“守歲”。農家還在牛屋內貼上紅紙寫的“槽頭興旺”四字,還盛米飯喂牛,邊喂邊禱告:“打一千,罵一萬,年三十晚上吃頓飯?!碧们?、糧囤上倒貼“?!弊郑懈5街狻_M入80年代,許多舊俗被革除。除夕之夜,家家戶戶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節(jié)目。

二、婚喪壽儀

1、婚嫁

定親舊時婚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門當戶對,程序繁瑣??h內各地婚嫁風俗大同小異。男女雙方先央請媒人各二,稱“四大紅媒”。通過媒人交換“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將書寫的男方生辰八字送與女方以合屬相,男方紅帖面書“敬請金諾”四字,如無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綠帖,表示正式婚約已成。男方贈女方首飾,布匹、衣服做訂婚之物。庚貼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兩家的婚姻關系正式確立,這就是俗稱的“結發(fā)夫妻”。正式婚姻關系確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來,家長第一次見到未來的婿、媳,都贈送見面禮,皆以錢為主。

擇日選擇結婚日期,也稱“看日子”、“看喜期”。到結婚的年齡,男方初步擇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見,經協(xié)商后,定下結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選擇二、四、六“雙頭日子”,不用“八”,意在“結結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說是一個月的“盡頭日子”。

下聘又稱“過禮”、“下禮”,有大禮和水禮之分。迎娶前,男家要備禮送給女家,大禮多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數目取雙忌單,此禮也有同“過貼禮”一并辦理的。水禮是豬半個、鯉魚2條、雞2只、酒1壇、大饅頭24個、衣物若干等。女方置嫁妝,婚期送往男家,稱為“陪送”、“陪嫁”。陪嫁品有箱柜、桌椅、衣料、桶、盆、燈、化妝品、日用品等。

迎娶舊時迎娶多用花轎,男為“帶親”,女稱“出嫁”,伴有民族樂隊和儀仗。貧苦人家的閨女騎毛驢或坐二人抬小轎,或自己走到男家。喜期前二、三日,新娘扣茶飯,喜期日,新娘哭泣告別親人,頭戴“紅蓋頭”,由兄弟或叔伯背上轎抬往男家。花轎臨近男家門時,繞過一段,俗說“新人不走舊路”?;ㄞI到門前放下,放鞭炮。開轎后,由攙親的攙扶下轎,慢步走在連續(xù)、傳遞的布袋或席子上,取“代代相傳”之意。至于堂前,與新郎并肩站立,新郎用秤桿揭去“紅蓋頭”,叩拜祖先、公婆、對拜、飲交杯酒、入洞房。攙親者、新郎退出,親友、小孩紛紛直入搶花生、喜果、要手帕。男家選“全命人”(公婆、丈夫、兒女俱全的人)攙親、布置新房,將紅棗、花生(染紅色)、栗子、錢等撒在新人床上,以求早生、多子、富貴,俗稱“撒床”。送親者宴席后到新房中看望。房中備有茶點。新郎、公婆迎接,送親者托以關照、原諒之辭,名為“瞧房”。送親者離去之后,鄰里親友進入洞房,祝賀取鬧,稱為“鬧房”。鬧房不分輩份老小,俗稱“三天不分大小”。次日,新娘絞去臉上汗毛,以示與未婚女子的區(qū)別,稱為“開臉”。上墳祭祖,到宗堂前叩拜,稱為認親。

回門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與丈夫同往,稱為“雙回門”,娘家以酒宴招待,新娘不吃飯?;楹蟮诹?,娘家還接一次,當日返回,不得過夜。一個月后,娘家來人接回,住滿一個整月,稱為“住對月”,俗語有“三天回門六天接,一個月回去住對月”。20年代初至建國前,受到一定教育的公職人員,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戀愛,實行“文明結婚”,新娘披紗戴墨色眼鏡,手捧寶瓶,端坐敞門轎內,抬至婆家。婆家邀請與新人相仿的一對青年男女,做為“儐相”迎接,行鞠躬禮,減少舊婚禮的繁文縟節(jié)。

建國前,境內的婚姻習俗還有如下類型:

指腹婚、襁褓婚嬰兒出生以前,雙方父母互相許下諾言,指腹為約,產后如是一男一女,即結成婚姻關系,叫“指腹婚”。襁褓婚即嬰兒出生以后,按婚俗央媒說合而定,俗叫“包尿布做親”。前種婚俗,雙方十分重視門第,多為世交親友,也有的是恩德相報。

童養(yǎng)媳俗稱“團媳婦”,自嬰幼收養(yǎng)家境貧寒無力撫養(yǎng)的女孩,待養(yǎng)成人后作兒媳。也有10歲左右女孩,因生活所迫或婆家缺勞力,提前過門,叫“小給”。成人后擇日完婚,稱之為“圓房”,也有稱“叩頭”的。童養(yǎng)媳在家庭中地位低,干粗活、笨活,勞務繁重,備受折磨和虐待,有中途被娘家領回的。

換親兩家男兒因家庭貧困或者智低殘疾難以娶妻,托媒說合,互相交換其姐妹為妻,俗稱“換親”。此俗多流行于偏僻農村。這種婚配雙方差異較大,往往有毀婚或釀成悲劇的。

招親俗稱“倒站門”,即“入贅”。為傳宗接代,養(yǎng)老送終,無兒有女之家,將無力娶妻的青年招入家中為婿,生男育女隨女姓。

建國后,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革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戀愛、婚姻自主。60年代,婚事從簡,新娘出嫁不要彩禮,步行、騎自行車、坐拖拉機到婆家,雙方到當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履行法律手續(xù)。70年代后期,經濟普遍好轉,逐步走向富裕,婚娶的規(guī)格有所提高,姑娘出嫁坐上了吉普車、面包車或小轎車,電視機、電風扇、自行車、組合家具等進入新婚家庭。中、老年喪偶而再婚者時有所聞。旅行結婚的也為數不少。80年代,由地方政府、婦聯、共青團于重大節(jié)日,組織數對青年男女舉行集體婚禮,婚事新辦已蔚然成風。

2、喪葬

舊時喪葬,實行棺木土葬,儀式繁雜。在人將要停止呼吸時,速移正屋穿上妝老衣,停止呼吸不叫“死”,叫“咽氣”或“老了”(指老年)。死者腳纏苘麻,叫“絆腳索”,有挽留之意。孝子立即為死者燒紙,名曰“倒頭紙”,捏死一只雞捋毛供在靈前,叫“送魂雞”。孝子披麻戴孝,前往親友家報喪,告知開喪日期。

入殮尸體裝入棺內,稱“入殮”。棺蓋不抿便于親友瞻仰死者的遺容,把棺蓋釘起來叫“封棺”,又叫“抿材口”,封棺時孝子跪棺前按輩份呼“××躲釘”。棺前擺供品,點油燈,稱“長命燈”。放個小瓦壺,曰“倒頭壺”,壺口用紅布包扎,內裝米飯,插竹筷一雙、蔥兩棵。棺前放一化紙瓦盆,名曰“老盆”。入殮時遺體下塞灰包,數與生年相等,墊以被褥,材口劃出中線,按死者咽氣時的“噙口錢”安放平穩(wěn),用棉球蘸酒為死者整容稱“開光”。死者生前衣物,拿至十字路口燒掉,叫“燒件”。夜間,死者晚輩宿于棺側守靈,俗叫“焐材”。親友則攜挽聯、挽幛、燒紙前來吊唁,孝子叩首迎接,俗稱“接紙”。

破孝俗稱“撕孝手巾”,死者子女和同輩弟、妹及晚輩親屬,按禮制分等,不得逾越。孝子穿粗針縫制孝衣,麻系孝帽。孝手巾、蒙白鞋的長短,以房份的遠近而不同。重孫孝帽上釘一塊紅布,表示死者的“福、壽”。

開吊請和尚、尼姑、道士(也有女兒奉贈)吹奏哀樂、念經超度亡魂,俗稱“放焰口”。至親好友按時到靈前公祭,俗稱“拜材”。請地方有功名的人士當主官“點主”,后主盒供在家堂上。窮苦家庭不開吊,喪事簡陋,中產者只有喇叭吹奏下地。開吊期間,死者直系親屬每日早、晚兩次上土地廟,叫“送湯”,喪宴一般三餐(二餐便席)。死者若是高壽,客人把食具(匙、碗)拿走一件,留家中小孩使用,傳說可以“免災”。

送殯俗稱出棺。一般平三發(fā)引,儀式為抿材口前,親友繞棺一周,向遺體告別,后釘合棺蓋,親友到棺前祭奠,孝子跪著陪拜。長子或長孫執(zhí)幡摔老盆。八人抬起綁好龍杠的棺木,發(fā)向陰陽先生預先擇好的墓塋地。抬棺叫“抬重的”。抬棺途中休息,俗稱“打肩”,孝子迎棺而跪。沿路丟紙錢、放炮,遇橋涵孝子呼親人過橋。到墓地轉一周,俗稱“搶塋地”,放炮、打坑、下棺,孝子先撮一鍬土放在坑內,脫下孝鞋兜一點回家。墳培好后,插上幡條,點火燒紙埋葬完畢,善后還吃一頓“回喪酒”。

葬后祭祀當天傍晚到墳上燒紙曰“送煙火”。第三天上午全家到墳上去培土,燒紙祭奠,俗稱“圓墳”。以后就是“燒七”,每七天都到墳前燒紙祭奠,共燒五次,惟第五個“七”比較重視,燒前不燒后,摯親好友都來祭奠,兒女要為死者扎糊童男、童女、車轎、樓閣等,祭后燒掉。再后燒百天紙、周年紙。孝子要“守孝”三年。貧苦百姓喪葬比較簡單,有的連棺材都買不起,用蘆席卷尸,俗稱“實埋”。建國后,喪葬形式和禮節(jié)不斷改革,辦喪事逐漸從簡。1980年縣建立殯儀館,提倡火葬,開追悼會來哀悼死者。親友們送花圈、挽聯、幛子,參加追悼會的胸佩白花,臂戴黑紗,在哀樂聲中向死者遺體鞠躬、默哀、告別。農村仍保留土葬的習慣。

回民死后,一般不超過三天即行安葬,臨終要做“討白”,為死者沐浴凈身后,以白布纏裹全身,由阿訇念經。行葬禮時,將尸身裝入“卡八”(經匣),抬到墓地,抽掉底部,尸體落入坑中。墳為長方形,土葬完畢,將“卡八”抬回。死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都舉行祭祀儀式。

3、出生

送奶堂嬰兒出生后三天,嬰兒父親攜帶紅雞蛋到女方娘家報喜,由女方家再轉送給其近房。紅雞蛋數為男單女雙。生后十二天,娘家親友前來送禮,叫“奶堂禮”,俗叫“送祝命”。禮品一般為母雞、雞蛋、馓子、掛面、紅糖、豬蹄、包被、布料等。親友到家,每人先泡一碗馓子吃,然后酒宴款待。席罷客回,再贈以雞蛋、馓子做為回禮,雞蛋4—6個,馓子2—4把。女兒懷孕,預產期前,母親要去瞧一次,俗叫“催生”。

接滿月嬰兒滿月,娘家把女兒、外孫(女)接回,謂“接滿月”,俗稱“離尿窩”,說是以后小孩好長。回來時,外婆家給小孩添衣,并送雞一只,男孩送公雞,女孩送母雞,雞頸系紅布喂養(yǎng),不可殺食。

抓周嬰兒滿周歲,外婆、親友前往祝賀,禮品為衣帽、布料、鞋襪、項圈、手鐲、長命鎖(現有童車、玩具)等,嬰兒家備酒席款待賓朋,并在篩子里放上書、筆、算盤、食品(農村放鞭子)等物,讓嬰兒隨意抓取,以此預示嬰兒成人后的職業(yè)趣向,俗稱“抓周”。

4、做壽

舊時,人到50歲生日開始做壽,往后每10年做壽一次。做壽人被稱為“壽星”,祝壽時,晚輩及親友贈送禮品,有壽幛、壽聯、壽匾、壽桃、壽燭、長壽面等。晚輩依次給壽星磕頭,點壽燭數與年齡相等,合家歡聚。早晨吃面條,稱為“長壽面”,午間設宴款待??h境內鄉(xiāng)間還有女兒、侄女為長輩做“旬頭”的習俗,50歲后擇九,送雙刀菜,鯉魚、酒等,建國后做壽者逐漸減少,禮節(jié)也較簡單,祝壽禮品多送生日蛋糕,做壽者年齡多在60歲以上。

三、生活風俗

服飾清末至民國期間,男女服飾有大襟、對襟兩種。大襟有長、短之別。對襟為短衫。隨季節(jié)不同,又有單、夾、棉之分。夏秋兩季,男子多著大褂,女子多著短衫、羅裙等。部分政教界男士隨著時代漸有著西裝系領帶。冬春兩季男上裝多為長袍,下著高口折迭棉褲等,女子多著旗袍、背心、緊身大襟褂、襖等,下著便褲裙。從穿著能辨別出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衣著顏色多為黑、灰、蘭三色,女裝多用印花布料。一般平民服裝,夏季為粗布對襟褂和肥腰褲,其它季節(jié)著棉、夾褲襖。男子上衣為對襟、女子上衣為大襟。童裝稍異,冬穿棉大襟偏衫(左衽),夏穿娃娃兜、開襠褲、背帶褲等。夏戴涼帽,冬戴老爺帽、風帽。建國初期,長袍較為多見,旗袍、肥腰褲逐漸減少。50年代后期,干部、學生不分男女普遍著列寧裝。此外,男子還著中山裝、學生裝、解放裝,女子著有明暗口袋的春秋衫?!拔幕蟾锩逼陂g,青少年以黃軍裝佩紅袖章為時髦。把穿著款式新穎、色彩絢麗的衣服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著中山裝者居多,其顏色非藍即灰,十分單調。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衣料優(yōu)良、款式新穎的服裝相繼問世。隨著改革開放,男女青年都逐漸流行時裝,著西裝系領帶,羊毛衫、羽絨衫、毛線衣、滑雪衫、蝙蝠衫、牛仔褲、皮夾克逐漸流行。未婚女子梳獨辮,扎線頭繩,額前留留海戴耳環(huán)。已婚女子窩纂、別簪子、罩包網、搽粉、戴花等。

容飾舊時,男子束長辮,民國伊始,剪辮留短發(fā)或剃光頭。成年人戴瓜皮帽,頂上有帽蒂,蒂有紅、黑、白之分,戴紅蒂帽者要有功名,無功名戴黑蒂帽,守孝者戴白蒂帽;禮帽,為一般較有聲望的人士所戴。老頭帽(俗稱一把捋)御寒較佳,農村多戴此帽。風帽,后沿長寬披于肩下,兩側有帶系緊作壓風防寒之用。小兒風帽沿配銀鏈長命鎖,額前釘銀羅漢及“長命富貴”四字銀牌。三塊瓦帽,有棉、毛兩種,冬日御寒。夏日戴麥秸遮陽帽,有大小兩種,女帽主要有蚌殼式的兩片帽,無頂,系于額頭,順鬢角至后腦勺打結,額前有珠飾。農村婦女勞動時,習慣將藍布毛巾系于頭頂?!拔逅摹边\動后,女子開始剪辮留短發(fā),穿旗袍,中年男子留分頭、平頭。建國后,容飾變化較大,戴棉帽、絨暖帽、太陽帽、開司米帽、紗巾等。80年代后,農村青年女子留短發(fā)、運動頭,燙發(fā)較為普遍,城鎮(zhèn)女青年發(fā)型多樣,搽粉、抹口紅、畫眉,化妝品也逐漸高檔化。青年男子蓄長發(fā)、留大包頭、大鬢角,蓄胡須也有所見。

飲食縣境人民以米、面為主食。一日三餐,中餐大米干飯,早晚餐稀飯饅頭。舊時,家境貧困者平時多食高粱、玉米、山芋、豆類等雜糧,生活較富裕者,除米食外,早晚餐用紅、白(高粱粉、小麥粉)兩種面粉蒸成花卷。農村收割季節(jié),有“吃下茶”的習慣,通常是油餅和以“山里紅”茶解渴。建國后,常以粗細糧搭配為主食。70年代后,主食以標準粉、富強粉、標準米、粳米為主,粗糧極為少見。食油為菜籽油、豆油、芝麻油、花生油。民間菜因經濟收入不同而異。農村,早晚餐以家制菜為主,中餐有熟菜。家制菜有傳統(tǒng)的霉干菜、蘿卜干、醬豆子、曬醬、腌辣椒、腌咸菜、蒜頭等。熟菜有燒豆腐、炒黃豆芽、炒蘿卜絲,間有肉魚等葷菜。建國后,民間菜中,各種葷菜逐漸增加。城鎮(zhèn)內,一般家庭平時中餐是兩菜(一葷一素)一湯,湯大都為雞蛋湯、排骨湯、豆芽湯之類。每逢周末或星期天,還另加葷素菜肴。80年代在飲食上講究衛(wèi)生、注重營養(yǎng)。

宴席婚喪嫁娶,宴請賓客,宴席十分講究。喜事多用八八席(即八碗八盤)、十全席(即十盤十碗)。喪事多用四六席(四盤六碗)、一般家宴用四大碗或四大盤,上菜皆用雙數。餐具用筷、碗、盤、湯匙,菜肴分為冷盤、燒菜、燴菜、燉菜、火鍋等。炸圓子、魷魚、釀豆腐為著名菜肴。鳳陽以淮揚菜為主,兼有鹵菜,色、香、味、形比較講究,味偏咸辣,甜味菜肴也占一定比重。70年代以后,有些菜肴講究“形”,不同造型,維妙維肖。筵席主席次席之分比較嚴格,入席以輩份、年齡和社會地位依次而坐。主桌擺放堂屋中央,桌縫與家堂(條幾)平行。面向屋門者為上座,左側為上首,右側為下首。背向門者為下座,負責斟酒端菜。每桌一般8人,添人稱“掛拐”。農村嫁娶,送親的獨坐首席,空下次座?;パ氤圆朔Q“過宴”,央人喝酒稱“抿一口”,倒酒叫“瀉酒”,勸酒有搳拳、打杠子、猜火柴棒等形式,按序輪一周,稱“打通關”,八分杯,以三、六為數,行酒結束,最后上湯吃飯,喜筵首席賞廚師喜錢。酒類以糧食釀制的白酒為主。80年代名酒、啤酒、色酒逐漸上席??h內酒風較盛,央酒有法,有“無酒不成席”之說。

民居民居喜坐北向南,主房一般為三開間,一明兩暗,明為客廳,暗為臥室。側建偏房,用作廚房、倉庫。富裕人家蓋二進或數進院落,中間過道,兼作磨坊。主房開間多為進深1.2丈,門寬0.33丈。農村民房較為簡易,石料墻腳,土墻草頂,前開小窗。集鎮(zhèn)居民和地主家住磚草結構檐口走幾路瓦頂的“海青頭”。城內多磚石墻壁,瓦頂或草頂,連脊房屋,屋山超屋面0.2丈左右,俗稱“風火山”。屋架多用五架桁,富家多用七桁、九桁或重梁,少數富家建有兩層樓房,樓板皆為木質。建造新房屋首先請風水先生擇地,再選吉日動工,墻砌成后架屋梁。架中梁較為隆重,用尺許紅布成長方形,縫紅筷子一雙,銅錢數枚,釘于中梁中間,兩面貼“吉星高照”或“福壽安康”四個大字,將中梁放到正位,東家放鞭炮,撒饅頭、小糖,人們歡搶,俗稱“撒饅頭”或“撒喜糖”。房屋落成,擇日搬入新居,親友祝賀,主人備筵席款待,俗稱“燎鍋底”。建國初期,農村建房習俗依舊。70年代后,農村多蓋磚木結構火檐瓦房,開間3.3米,進深6米以上,前后大窗,水泥地面,并逐漸建平頂房、樓房,涂料粉墻,空氣流通,光線充足。

擺設舊時城鄉(xiāng)貧民室內陳設都較簡陋,一般只有桌、椅、箱、床等實用家具,質地粗糙,結構簡單。少數豪紳財主廳堂擺設有香案、茶幾、坐椅、方桌等。墻壁布置字畫、自鳴鐘等。居室擺設衣柜箱籠,油漆雕花架床。建國初,城鄉(xiāng)居民家具普遍不多。70年代后期,室內陳設逐漸講究,式樣新穎,有五斗櫥、床頭柜、大立柜、寫字臺、沙發(fā)、壁櫥、組合柜、梳妝臺、組合沙發(fā)、高低床、鋼絲床、席夢思等。80年代中期,室內陳設向現代化發(fā)展,高檔電器如收錄機、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普遍進入城鄉(xiāng)家庭。

行具清末和民國期間,縣內路面都為土路,交通工具為獨輪車。一般車型有兩種,一曰“紅車”,一曰“土轱車”。紅車多載糧載貨,此種車能載重250—300公斤,也用來送媳婦走娘家。舊時,府城內大街都留有獨輪車的軋痕?!巴灵镘嚒避嚸嫫椒€(wěn),備有蘆席和枕頭,乘客下座可睡,車夫推動,滾滾向前,有時也載貨。雙人扛是貧苦市民備制的布簾小轎,二人抬扛,運送行李和客商,賺錢來養(yǎng)家糊口。民國時期有馬車和少數汽車拉貨運客,同時也有黃包車,又稱“東洋車”,較大集鎮(zhèn)都有此業(yè)者,并出現此類車行,擁有數輛車子,供車夫租用,從中漁利。建國初,尚有從事此業(yè)者,后漸為機動三輪車替代。至1985年,公共汽車、貨車做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公共汽車站。全縣有兩家較大的客運公司,除此,尚有私人客車和小三輪車、中型面包車、小轎車運送旅客,十分方便。自行車為農村交通帶貨的必備工具,家家有自行車,上街賣農副產品買回日用品,十分方便。80年代摩托車也逐漸增多。

炊飲工具建國前,農民生活燃料以柴草秸桿為主,用土坯支高灶鍋,以石灰或水泥涂飾,旁側留有灶君位置。城鎮(zhèn)居民生活燃料以煤為主,間有柴草。炊具、餐具有鐵鍋、砂鍋、菜刀、鍋鏟、瓢、勺、陶盆、瓷盆、碗、筷、鐵井罐等。70年代后,府城內家庭逐步使用煤氣灶、高壓鍋、電飯鍋、電爐、電炒鍋、火鍋,城郊農民也有少數使用高檔炊事用具。同時鋁制飲餐具較為普遍。飲具有茶壺(陶瓷)、瓷杯、玻璃杯、保溫杯、磁化杯、熱水瓶、氣壓水瓶等。

雨具建國前,農民防雨披蓑衣、戴斗笠、頂背蓬,穿板底(木屐)或草窩子、桐油釘鞋。建國后,打油布傘或紙雨傘、穿膠鞋逐漸增多。70年代,普遍使用塑料雨衣、布膠雨衣、打鋼骨布傘、呢綸折疊傘,穿膠鞋。

計時器具建國前,少數地主、富商、政教人員使用懷表(掛表)、自鳴鐘,使用手表極少。建國后,機關、學校、單位辦公室有馬蹄鐘、座鐘、掛鐘。70年代,大部分工作人員、學生都戴機械手表或電子表。80年代,各類鐘表更為普遍,婚嫁時手表也為必需禮品,機關、學校、單位辦公室掛有電鐘、石英鐘等。

待客舊時,成年男子相見,抱拳拱手問好,晚輩見親近長輩,行鞠躬或叩頭禮,平輩相見,行脫帽鞠躬禮,問好。建國后,熟人親友見面,相互招呼,握手致意,間忽有相互擁抱者,親熱更進一層。遇長輩點頭、熱情招呼并加問候。親友至家,正屋央坐,沏茶、遞煙。如留飯,打酒買菜,加以款待。一般為四個菜,稍豐盛者有“四盤四碗”、“十大碗”等雙數碗頭,冷、熱、炒、湯等相搭配。首席上座,讓與主客與主人坐。席間,主人將雞頭夾給主客或長輩。席間上魚,魚頭向主客或長者,也敬與主客吃,表示尊敬。勸酒十分真誠,不到量不罷休??腿烁孓o,主人全家相送,將客人送到門口、村頭或大路口,握手道別。

娛樂民間娛樂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少年兒童打彈弓、踢毽子、跳繩、跳皮筋、捉迷藏、跳高、放風箏、蕩秋千、講故事、看畫書、拍皮球;青年人喜愛跳舞、唱歌、打籃球、打乒乓球、搗桌球、打撲克、下棋、摔跤、演奏樂器、聽流行歌曲、看電影、看錄像、旅游等;中年人喜下相棋、打牌、看電視、看書報,農民愛扎對方(泥棋)等;老年人及退休離休人員愛聽大鼓書、看戲、打麻將、下棋、栽花、養(yǎng)雞、垂釣、逗引孩子玩耍等。

四、商業(yè)風俗

陸陳行俗稱“糧行”,洽談交易時,先備樣,后議定價格。價格議定后過斗,稱過斗人為“斗把子”,過斗時以唱斗記數,如“一斗了”、“二斗羅”逐數加唱,一直唱到成交數滿為止。較大的糧行都雇用“內伙(定把子)”,小行則臨時配用“外伙”?!皟然铩睘殚L期雇用。過斗后帳房算出數目款項,然后結帳。建國前府城四門內外共有30個行,其中南門15個行,北門3個行,東門5個行,西門7個行。鄉(xiāng)間主要集鎮(zhèn)都有類似的糧行生意。糧行都習慣用吉祥的詞語起字號,如“振興”、“永興、“公順”等等。

蹄腳行建國前稱為“牲畜市場”,以買賣牲畜為主。主持買賣的中間人為“行老板”。建國后改稱為“交易員”。建國前每百元收行金5元,建國后為3元。買賣雙方議價時習用行業(yè)語,俗稱“坎子”,大致為,1—丁、2—段、3—言、4—西、5—拐、6—撈、7—柴、8—鱉、9—彎、10—海。

飲食業(yè)建國前稱“勤行”,稱飯店當家人為老板,廚師為“掌紅鍋”的,伙計為“跑堂的”,醋稱“忌諱”,鹽大了說是“海子重了”,鹽水蝦稱為“元寶魚”,小干蝦作湯稱為“開洋”湯,一日生意結束時封爐灶叫“打烊”。

五、生產風俗

敬土地清末明初,民間崇拜土地老爺,各方都建有土地廟,夕時祀奉。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去燒香磕頭,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久旱不雨,求神賜雨,抬城隍游街,巧遇天下雨,便到廟中還愿。建國后,此種迷信作法基本絕跡。

試牛在元宵節(jié)后選定吉日,縣官及同僚到府城西門“清明路”,由縣官扶犁犁一趟地,放掛炮,表明自此可以動土生產,叫做“試?!?。農家也有這個習慣,在自家場上犁一犁。民國后,此風逐漸消失。

代牛腿、換工建國前,有耕畜的人家給無耕畜的人家耕地,只供草料,不取代價,屬人情代耕地,也有付給耕畜的主人部分款項,合伙用牛,名叫“代牛腿”。你給我插秧,我給你鋤地,不予招待,名叫“工換工”。左鄰右舍自動來幫忙,短時即可干完這樁活,只管吃頓飯(有酒有菜),名叫“送工”。

糊秧門在插秧季節(jié),先插完的人家?guī)椭锒鄤诹ι俚娜思?,大家比著干,你追我趕,最后總有一人落后,叫送進“秧門”。其余的人都抓稀泥糊他頭臉,藉此取樂,表明秧事已了,俗稱“糊秧門”。建國后,此習俗仍存在。

吃下茶一般于農事繁忙時,勞動強度大,中途烙糖餅或油饃,到田間吃,配以茶水,吃罷繼續(xù)干活,俗稱“吃下茶”。此俗仍保留。

六、道德風俗

尊老愛幼清末至民國期間,忠君敬師愛幼為社會公德。城鄉(xiāng)居民普遍設立“天地君親師”中堂,凡尊輩或同輩中年長者,受下輩或同輩中年輕者的尊重,稱呼時,冠以“老”字,如“老伯”、“老爹”、“老大娘”、“老兄”、“老大姐”等,行讓先,坐讓席。建國后,提倡社會新風,車站碼頭、劇場等公共場所,張貼標語,提倡尊老風氣,尊老愛幼的道德風尚得到發(fā)揚光大。城鄉(xiāng)設立“敬老院”,對農村喪失勞動能力又無依無靠的人實行“五保”。共青團、婦聯、駐軍經常組織人員為老人義務做好事。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縣委、縣政府為兒童舉行慶祝活動,并送食品、圖書、玩具等。

拾金不昧自50年代始,社會上普遍形成了“拾金不昧”的良好風氣。拾到錢物,都能交公或物歸原主,在中、小學生中更是如此。每年縣里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對拾金不昧者進行表揚和獎勵。

學雷鋒創(chuàng)三好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全縣人民熱烈響應,男女老幼都以雷鋒為榜樣,做好事、助人為樂蔚然成風。教育部門組織發(fā)動學生,開展“學雷鋒、樹新風、創(chuàng)三好”、“人人爭戴小紅花”等活動,并利用星期日、節(jié)假日,走上街頭,到電影院、劇場、汽車站等公共場所打掃衛(wèi)生,為旅客服務,為烈軍屬和五保老人挑水、買糧、買煤等。為病人和災區(qū)人民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已成風氣。

“五講四美、三熱愛”與“精神文明”1981年,全縣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即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秩序、講衛(wèi)生;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1982年,把“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推向經?;⒅贫然?。1983年,縣成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經常開展檢查評比,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到1985年,全縣有文明街道90條、文明村鎮(zhèn)151個、文明單位105個、文明家庭650戶。

七、惡習陋習

吸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