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寬恕道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_第1頁
論寬恕道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_第2頁
論寬恕道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_第3頁
論寬恕道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_第4頁
論寬恕道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寬恕道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先秦時期,中國的圣人強調“服從、服從、美德”。”孔子門生曾子認為“忠恕之道”是孔子學說“一以貫之”的主線。董仲舒評《春秋》時講道:“功及子孫,光輝百世,圣人之德,莫美于恕?!边@揭示了“恕道”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長期以來,學者們對“恕道”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但大都從形下、器物層面對“恕道”予以解讀,未能真實解讀“恕道”的內涵與意義。本文擬通過對“恕道”意義的分析和把握,對其價值進行現(xiàn)代重估,從中引申出修身求仁、和諧社會與致達中和等方面的現(xiàn)代詮釋,為建設現(xiàn)代文明提供借鑒。一、儒家的“仁”觀《漢語大字典》解釋“恕”有兩層意思:第一,推己及人,仁愛待物。如“以己度人謂之恕,反恕為荒”。“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边@體現(xiàn)“恕”的強道德精神。第二,寬宥,原諒。如《戰(zhàn)國策·趙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這體現(xiàn)“恕”的弱道德精神。孔孟將“恕”從一般字面意義提升到哲學普遍性的高度,釋“恕”為“仁”,認為“恕道”是“仁”的內容,是實行“仁”的方法??鬃釉?“能進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闭J為二者“析言之則有別,渾言之則不別也”是相通的。孟子強調:“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則為仁不外于恕?!闭J為“恕”為“仁”之行也。儒家后學秉承了這一思想,認為“恕者,仁之施也”,“恕非寬假之謂:又曰推己及人為恕”?!八〉馈弊鳛槿寮覍W說的基本精神之一,并非完全無限制、無條件的。換言之,并非一定要時時處處講“恕”,如果不論條件如何、情境怎樣,都要一味地講“恕道”,那么,“恕”便成了一種機械性行為,成了絕對義務,在實際中就可能導致一些有悖于“恕道”精神本身的荒謬結論。古人亦知這個道理,認為即使是德,也不能過用之?!吧髡?美德也,而過用之,則流于葸?!睘榱吮苊狻八 钡倪^用,儒家學者對“恕”的應用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對“忠恕”這一合題,儒家學者認為,“忠”強調立足于自身內心的堅守,而“恕”注重由內向外的推廣?!爸冶刂?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薄皟人籍呅脑恢?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薄叭省迸c“禮”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八 钡倪\用要以是否合乎“仁”與“禮”為依據(jù)。在《論語·八佾》中,為了維護“禮”,孔子對許多行為作了不恕的評價。如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魯國孟孫、叔孫與季孫三家以《雍》作為自家祭祀的樂曲,違反了禮。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對于這些違反“禮”的行為,如果“一以貫之”地“恕”,反而失于禮,故“無與恕也”。同樣是為了維護“仁”,孔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朱子對這一思想進行了發(fā)揮,說道:“有《六經(jīng)》以來,不曾說不責人是恕?!县焺t須責之,豈可只說我是恕便了?!薄扒胰缱约也恍?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親;自家不忠,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君;……自家穿窬也教大家穿窬,這也不是恕?!币虼?“恕”的應用是否合理,應以是否合禮、合仁為尺度。二、“內省歷史”的內在旨趣:“求諸己”與“格物致知”在當代社會,由于物質技術的入侵,個體過度地重視經(jīng)濟向度的發(fā)展,而忽視了自身道德的提高與完善,個人精神生存狀態(tài)惡化,引起社會整體道德滑坡,這種狀況引起了學者們的高度重視。而儒家思想作為道德修養(yǎng)學說的典范,有助于確立人的道德思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為解決當代人的道德重塑問題提供了借鑒的可能性。完善、理想、入世的道德人格——“圣人”,被儒家定位為人生的終極價值目標。何為“圣人”,又通過何種途徑成“圣”,是儒家學說的邏輯起點。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边@段話表達了孔子對“圣人、仁者”的判斷標準及其實現(xiàn)途徑?!笆ト恕弊鳛槿实碌幕?凡人的楷模,作為一種入世的人格,是凡夫俗子的精神導師,是個人人生實踐的重要指導原則,對眾人發(fā)揮著教化的作用。圣人在其人生實踐中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行仁”,因而在儒家思想中,求圣與求仁是一致的。而“恕道”作為“仁之方”、“仁之實”,在邏輯上必然成為達致完善的道德人格的方法與途徑。孟子講“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途之人可以為堯舜”,認為任何個體都能夠成為完善的道德個體。而“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薄叭缧闹^之恕”,這些都要求人們在求圣、求仁時要反躬內求,“求諸己”,這就要求實現(xiàn)個體道德自覺意識。個體要完善自身的道德,建立道德自我,造就君子人格。儒家為“求諸己”設計了兩條實現(xiàn)路徑,即“內省盡心”與“格物致知”?!皟仁”M心”就是個人主體要在其潛意識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道德心,然后把它提升到意識層面,進一步培養(yǎng)與擴充,達到“知天命”、“明天理”、“窮理盡性”,從而取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案裎镏轮睆娬{采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手段,在具體的人生實踐即現(xiàn)實生活與名教規(guī)范中提升個體的道德境界,在一種積極入世的情境中達到道德的自我完善。儒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具體修道途徑。通過“內省盡心”與“格物致知”的途徑完成道德人格的塑造,在處理“出世”與“入世”的關系時,才能實現(xiàn)“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君子抱負,做到“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的人生理想,才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認為真正做到“恕道”的人,不但能成為仁人,更可謂之圣者,但是這一目標很難達到。孔子認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是子貢“非所及”的。“恕道”的內在旨趣是使個人的道德人格達到理想的境界,從而向外擴張,推己及人,最終實現(xiàn)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宋明道學強調道德本體的建構,“革盡人欲,復盡天理”的極端化使得“恕道”生成的道德主體精神被扭曲,產(chǎn)生了道德異化,摧殘了人的精神。同時,儒家的道德主體并不是我們當代所需要建立的真正主體,道德修養(yǎng)不可缺少,但是我們還必須向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習,加強智能心、邏輯心為標志的科學精神修養(yǎng)。只有將二者合一,才能真正生成現(xiàn)代性所需要的主體,才能真正地重塑當代人的精神文明。三、“兼術”的確立普遍公正原則與人際間關愛原則的統(tǒng)一問題是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闡明了儒家文化的“寬容”精神,體現(xiàn)了“恕道”的弱道德精神。“恕道”作為“挈矩之道”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起到了限制與溝通的作用?!八鶒河谏?毋以使下;所惡于上,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薄八〉馈北砻髁藨斎绾翁幚砣伺c人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它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實質性的指導,它要求個體間做到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推己及人,能與人為善而不為惡,以理解、同情的心情包容他者。這是“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的真正內涵。荀子將這種寬容的“恕道”精神稱之為“兼術”,“接人用扌世,故能寬容,因眾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謂之兼術”?!凹嫘g”是儒家“厚德載物”的精神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上的具體表征?!八〉馈弊鳛橐环N由自我向他人的延伸,體現(xiàn)積極入世的人間之道?!褒R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自強不息,以天下為己任,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在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與社會需求,個人主觀愿望與社會現(xiàn)實往往又是矛盾的。從道德主體的際遇來講,這一矛盾表現(xiàn)為“窮獨達兼”的文化心態(tài),但恕道的社會定位要求人“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對社會現(xiàn)實予以寬容,而自身在現(xiàn)實不可解脫的矛盾中,保持高貴的道德品格?!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是強道德意義上的“恕道”精神的伸張?!傲⑷恕薄ⅰ斑_人”蘊含著一個必要的前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即“恕道”精神塑造了平等精神與獨立人格。這是因為“恕道”從人的身心出發(fā)立人達人,它是雙向或多向的而不可能是單向的,這必然要求每個社會人都是平等的。恩格斯在評價黑格爾哲學時講道,為了迎合體系的需要,其內在本質精神被僵化的體系所遮蔽。儒家思想同樣也是如此。孔子為了維護以“禮”為中心的社會秩序,在提出“仁者愛人”的同時,也強調“愛有差等”的思想?;诖?孟子貶駁楊朱的“為我”與墨子的“兼愛”思想,認為“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董仲舒確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的思想,強調以君權、父權和夫權為中心的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到了宋明理學時期,“三綱五?!北惶嵘奖倔w論的高度,認為不平等是天之常理,更加脫離現(xiàn)實的實際生活,表現(xiàn)出強烈的等級觀念,這使“恕道”精神中所蘊含的平等精神受到了嚴重的窒息。直到明清之際,隨著市民階層的形成,“恕道”所蘊含的平等精神才逐漸被釋放出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唐甄提出“侯王非高,庶人非下”的觀點,從“抑尊”的思想出發(fā),他認為“五倫百姓,非恕不行”,把“恕”解釋為“人人平等”。戴震從“以情挈情”的觀點出發(fā),要求人我之間的公平?!耙晕抑殛酥?而無不得其平?!睆亩_到“道德之盛,使人之欲無不遂,人之情無不達,斯己矣?!睆亩l(fā)揮了“恕道”的平等精神。但是儒家“恕道”所蘊含的平等精神只是天道秩序下的道德平等,它更多的是依靠道德自律,而沒有上升到法意識上的平等觀念,在深層上缺少了對個人價值的尊重,缺少法意識、法治,所以它只能是民本思想而不是民主主義思想,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恕道”的平等精神開創(chuàng)不了西方“民主、自由”的社會。儒家建立的和諧社會是“恕道”原則,是儒家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根本原則和總綱,它從普遍寬容與人格平等兩個方面調整、規(guī)范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最終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回答了普遍公正原則與人際關愛的統(tǒng)一問題,是人際關系處理的道德金律?!八〉馈本袷侨寮覍W說最具有特色的思想之一,它強調建立和諧友愛平等的社會秩序。在當代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競爭與沖突成為社會的主流,“叢林法則”成為人際關系的主導原則,造成了社會生態(tài)失序,這需要我們對傳統(tǒng)“恕道”精神進行深層次挖掘,張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寬容與平等精神,為現(xiàn)代社會服務。四、“己之所愿,施之于人”的求同思維在當代全球化的趨勢中,由于物質器物層面與制度層面的趨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性突顯出來。美國學者亨廷頓指出:未來的沖突將是各主要文明之間特別是西方文明同伊斯蘭文明與儒家文明之間的沖突,沖突將沿著文明的斷層線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沖突與死亡是人類文明的最終命運。如何消除沖突,謀求文明共存是當代人文研究關注的焦點?!八〉馈眱群降扰c寬容的精神,其推己及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消除對私己的偏執(zhí),從而保證人我、人物各自在其自身的社會角色分位的限度內有所成就的過程。這種差異、限度及成就體現(xiàn)了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擴展至文明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是如此,這為解決人類文明沖突提供了最佳途徑?!昂屯妗笔侵袊糯軐W中的重要問題。周太史史伯講:“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币馑际恰耙运剿?不同事物的互相摻雜才能形成事物的平衡狀態(tài),才能促進事物的發(fā)展,“以同裨同”,簡單的疊加,只能使事物無以為繼,“盡乃棄矣”?!秶Z·鄭語》晏嬰發(fā)展了這一思想,認為“和如羹焉”,乃“相濟”、“相泄”的結果,“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孔子在史伯、晏嬰的“和同之辨”的基礎上,賦予了“和、“同”以價值意義和人文意蘊?!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從此“和”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兑讉鳌芬嘣?“天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要求不同的事物在不斷的變動中,不斷地調整自身以能與外界達到中和的狀態(tài)。亨氏未能真正理解“恕道金律”,未能真正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亨廷頓認為:“由于現(xiàn)代化的激勵,全球政治沿著文化的界線重構。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國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則分道揚鑣。”沖突是文明實體的存在方式。而這種文明沖突實質上是由西方強勢文化與其他相對弱勢文化的不平等地位造成的,西方強勢文明妄圖建立單向的普世主義價值觀,不顧其他文明的意愿強行推銷自身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以自己的價值觀念來衡量判斷其他文明,這是求同思維的表現(xiàn),是“己之所愿,施之于人”的觀念所致。這是不公正的,終將造成不平則鳴、不平則爭的沖突局勢。西方文明“己所愿,施于人”的思維方式代替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原則,這種思維方式是對儒家“恕道”思想的誤讀?!凹核?施于人”的思維方式是強權性邏輯,是西方文明“己”的主觀原則,體現(xiàn)了自我中心的偏執(zhí),它將西方文明作為普遍性原則置于中心主義的地位,這種求同思維只看到了文明的單樣性,否定文明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