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游褒禪山記》導學案(人教版必修二)_第1頁
310《游褒禪山記》導學案(人教版必修二)_第2頁
310《游褒禪山記》導學案(人教版必修二)_第3頁
310《游褒禪山記》導學案(人教版必修二)_第4頁
310《游褒禪山記》導學案(人教版必修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3.10《游褒禪山記》導學案(人教版必修二)學校:班級:學科:授課人:授課內(nèi)容學習目標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關(guān)常識。理解:陽、窮、咎、極、非常、觀、謬等詞語;歸納:道、乃、然、蓋、文等多義詞的義項。2.辨析詞類活用現(xiàn)象——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借鑒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的寫法。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3.學習作者“盡吾志”和作學問“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在當今改革開放時代的借鑒意義。學法指導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的寫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理解作者“有志”“盡吾志”的觀點。重視誦讀,落實背誦要求,聯(lián)系學習過的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溫故知新?!贾R鏈接〗一、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記。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這些記有哪些特點?《小石潭記》、《登泰山記》、《醉翁亭記》等。這些游記共同的側(cè)重點是:抓住景物特點,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課題)。這篇游記與我們過去學過的那些游記不同,它不重在表現(xiàn)山水之美,而是在記游的基礎(chǔ)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議論,記游實際上只是個引子,說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二、簡介作者及課文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xiāng)縣黎圩鎮(zhèn)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正”,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他是個具有堅強毅力的改革家,盡管受到種種阻礙,也毫不動搖退縮。他的這種堅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在課文中也有反映。褒禪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城北15里,風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課文記述的慧空禪院)建筑宏偉。距院約200米,半山腰還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毀,寺院被拆除,現(xiàn)僅兩洞尚存。主要景點是“一寺二洞”。前洞有“華陽”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稱“碑洞”。[王安石尋生花筆]

王安石少有大志,挑著書箱行李,從家鄉(xiāng)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向當時名師杜子野先生求學。

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后來名聞天下。于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于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尋找吧?!蓖醢彩砀┦椎溃骸皩W生眼淺,請先生指教。”杜子野摸著胡須,沉思片刻,嚴肅地說:“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睆拇?,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

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泄氣,于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筆呢?”杜子野沒有說什么,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舍”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涌,行筆如云,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筆了!”課時安排二課時預習案一、預習自測王安石(1021--1086)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號_______,撫州臨川人。神宗時,曾推行變法,后因保守派

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坝洝?是一種文體,

可以記敘,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課文

1.朗讀課文,盡量做到聲音宏亮,句子流利。2.讀準下列字音:

褒_______廬______窈_______怠_______圭_______父_______

3.再讀課文,初步掌握課文各段內(nèi)容。

4.從表達方式考慮,課文共五段,各段表達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介紹褒禪山的有關(guān)情況;第二段,記寫游山情況;第三/四段,第五段補記游山的有關(guān)情況。三、根據(jù)課文注釋翻譯全文第一課時學習案一、檢查作業(yè)。二、學習第一、二段

1.根據(jù)課文注釋及自主預習,翻譯第一段。

2.重點詞語及句式

⑴實詞: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下--

舍:_______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________

⑵虛詞:蓋音謬也--蓋:________

蓋余所至--蓋:________⑶句式: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

3.內(nèi)容分析第1自然段:⑴這一段依次記述(每個空格只填一個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⑵第1段寫仆碑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3)翻譯第一段:研習第二段,完成下列問題:1、解釋加線的詞句有泉側(cè)出有穴窈然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則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則或咎其欲出者2作者用對比的方法寫游洞,請分析:(有多少則寫多少)①。②。③。④。3作者略寫前洞,詳寫后洞并作對比的作用是什么?4翻譯第二段:第二課時重點研讀第三段

(本段要求背誦)完成下列問題(一)解釋重點詞句于是余有嘆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夷以近…險以遠古人之觀于天地觀察,動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9、至于幽暗昏惑10、于人為可譏11、其孰能譏之乎(二)判斷特殊句式,并解釋不隨以止也=不隨()以止也。此余之所得也句(三)積累古今異義詞: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于是余有嘆焉()

翻譯本段、背誦本段。翻譯:3.討論:

這一段有幾層意思?怎樣評價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道理?

二、研習第四、五段研習第四段,完成下列問題(一)解釋重點詞句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二)判斷特殊句式,并解釋: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句思考題:1、第四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第四段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第一段。結(jié)論:2、第四段:寫由仆碑而得的感悟,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而來的?1.翻譯第四段。

2.探討(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引申出來的?

(2)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呼應的?記游時寫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況,對后邊的議論起了什么作用?

研習第五段,思考:同游的是那些人?叫什么名字?四課堂小結(jié):說說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背誦脈絡。填空本文把______和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借_____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________”和“_______”的道理。語言表達:合作探討,歸納本文主題,展示精彩表述你從文章中學到了什么,獲得了什么啟示?。五.總結(jié)與鞏固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概括本文主題思想:2.寫作特點1.因事說理,敘議結(jié)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nèi)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jù)。文章以記游的內(nèi)容為喻,生發(fā)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fā),使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文章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jié)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nèi)容是議論的基礎(chǔ),是議論的事實依據(jù);議論是記游內(nèi)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后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后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nèi)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jīng)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jīng)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后者又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記游后洞經(jīng)過頗詳。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又前洞略,后洞詳;記游后洞,又寫經(jīng)過略,補敘經(jīng)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cè)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fā)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jié)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優(yōu)點不是純客觀描繪山水,在刻畫奇景同時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使自然之景與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爐

3.背誦并默寫第三自然段。

訓練案一、文言現(xiàn)象歸納(一)通假字長樂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二)詞類活用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2.名之曰褒禪。

___________________3.有泉側(cè)出。

___________________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________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________6.而其見愈奇。

________________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8.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譏之乎?________________2.何可勝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3.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五)古今異義詞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礎(chǔ)知識檢測1.選出加點字理解全部正確一項()A.以其乃華山之陽(北面)名(命名)之也謬(弄錯)其傳而莫能名(說清楚)者,何可勝道(說)也哉B.其下平曠(平坦空曠),有泉側(cè)(從旁邊)出不得極(盡,這里有盡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樂也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平常)之觀(景觀)D.以其求思(探究問題)之深而無不在也其好游者不能窮(貧困)也2.下列句子中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加點詞語是()A.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3.對下面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始舍于其址(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詞活用為動詞,取名,稱呼)C.好游者不能窮也(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走到盡頭)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謬論,謬誤)4.文中所言“至”的條件有若干,下列說法不屬于這些條件的一項是()A.要有志,不隨以止B.力要足,又要不隨以怠C.至于幽暗昏惑,需要足以明之火D.要有相之之物5.對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之現(xiàn)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獲)B.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處地方)C.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盡情享受)D.則或咎其欲出者(責怪)6.對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明亮)B.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峻)C.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探究問題)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7.與“莫名其妙”中“名”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B.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C.郭橐駝,不知始何名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導學案答案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晚號半山,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坝洝?是一種文體,

可以記敘,

也可以記人、記事、記游、記物。

4.第一段說明、記敘,介紹褒禪山的有關(guān)情況;第二段記游,記寫游山情況;第三/四段議論,第五段補記游山的有關(guān)情況。第一課時⑴這一段依次記述(每個空格只填一個字):山之址、山之院、山之洞、山之碑⑵第1段寫仆碑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jù)。第2自然段:有泉側(cè)出名→狀,從旁邊有穴窈然幽深的樣子。然,形容詞詞尾問其深形→名,深度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形→動,到盡頭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而”,表修飾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動→名,見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則其至又加少矣動→名,到達的人/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動,照明。則或咎其欲出者有人/責怪,埋怨2作者用對比的方法寫游洞,請分析:(有多少則寫多少)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3作者略寫前洞,詳寫后洞并作對比的作用是什么?通過這些對比,下文轉(zhuǎn)入議論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筆。第二課時于是余有嘆對于/這件事往往有得心得,收獲,名詞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因為/并且,連詞夷以近…險以遠而且,表并列,連詞古人之觀于天地觀察,動詞非常之觀不平常/景觀,名詞常在于險遠形→名,危險遙遠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到達/幫助9、至于幽暗昏惑形→名,讓人迷惑的地方10、于人為可譏對于/是,算得上,動詞11、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副詞,表反問語氣二(二)判斷特殊句式,并解釋不隨以止也=不隨(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斷句(三)積累古今異義詞: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不一般)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到達)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求學的人)于是余有嘆焉(對于這)3.討論:

這一段有幾層意思?怎樣評價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道理?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lǐng)起全段;接著以古人作為立論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它對比;然后精辟地闡述了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既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guān)鍵作用,也強調(diào)了“力、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辯證地看問題;最后又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這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這些道理,對于我們的治學、從事工作,無疑都有啟發(fā)作用。研習第四段,完成下列問題(一)解釋重點詞句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因為后世之謬其傳弄錯,使…錯,使動用法而莫能名者沒有人/名→動,識其本名何可勝道也哉盡,完/說,動詞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求學的人(二)判斷特殊句式,并解釋: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斷句思考題:1、第四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第四段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結(jié)論:要深思而慎取2、第四段:寫由仆碑而得的感悟,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而來的?(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引申出來的?作者認為治學不應該輕信盲從,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認真思考辨析,然后謹慎地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揚棄那些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是很可貴的。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者之眾,自然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jié)論,邏輯十分嚴密。(2)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呼應的?記游時寫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況,對后邊的議論起了什么作用?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兩個部分之間用了過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幾句,第三段開頭一句),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二是兩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記游時寫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況,正是處處為議論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三是記游與議論這兩部分之間,游山與治學處世這兩類事情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緊密,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圍繞這一共同點來展開議論。記游,處處為說理埋下伏筆;議論,句句與記敘遙相呼應。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從而深刻表現(xiàn)了文章的主題。填空本文把___游山___和__治學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借__游山____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__盡吾志______”和“_____深思慎取___”的道理。語言表達:合作探討,歸納本文主題,展示精彩表述你從文章中學到了什么,獲得了什么啟示?作者通過游褒禪山的所見和所感,闡明了無論是治學還是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以及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五.總結(jié)與鞏固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概括本文主題思想:通過游褒禪山的所見所感,闡明了無論是治學還是處事,都須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才能取得成功。我們今天強調(diào)立志和王安石所說之“志”,具體內(nèi)容雖然不同,但“盡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訓練案二、基礎(chǔ)知識檢測1.B2.A3.D4.C5.B6.A7.D譯文1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兒的山腳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廬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F(xiàn)在將“花”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2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講,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游山的樂趣。3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貴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不平坦遙遠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意志,也不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