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藏象學說_第1頁
第三章 藏象學說_第2頁
第三章 藏象學說_第3頁
第三章 藏象學說_第4頁
第三章 藏象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薛霽

第三章藏象學說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中醫(yī)教研室薛霽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臟腑第三節(jié)精、氣、血、津液第四節(jié)體質藏象學說主要內容第一節(jié)概述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首見于《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

--張景岳·《類經》

藏,指隱藏于人體內的臟腑器官,即內臟。象,一指臟腑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二指臟腑的生理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現象。藏象,主要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內在臟腑的解剖形象及其相通應的自然界事物和現象。

最寶貴的器物

cáng生理之象喻指人體的內臟象藏象解剖形態(tài)之象五臟內臟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

zàng藏狹義廣義泛指內臟深藏于內貯藏神精狹義的臟應象表象形象病理之象以象測藏藏與象的關系①藏象相通,藏變象變有藏才會有象,藏和象是相通的;有藏的功能改變,才會有象的變化。(有諸內必形諸外)②司外揣內,以象測藏藏是象的內在本質,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臟腑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精、氣、血、神、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及自然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

它是中醫(yī)學特有的關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也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藏象學說如何形成的反復的醫(yī)療實踐的印證與反證藏象學說形成古代的解剖學知識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哲學思想滲透《內經》、《難經》臟腑的大小、長短、容積、重量古代的解剖學知識——藏象理論的形態(tài)學基礎食道長為一尺六寸,小腸長三丈三尺,回腸長二丈一尺,廣腸長二尺八寸,腸道合為五丈六尺八寸食道與腸道的比例為1:36(現代解剖學1:37)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奠定了藏象學說的形態(tài)學基礎。

清代醫(yī)家王清任,親自解剖尸體,潛心研究數十年,著《醫(yī)林改錯》一書,糾正了古人的某些錯誤。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依據皮膚受涼而感冒鼻塞、流涕、咳嗽皮毛--鼻--肺反復醫(yī)療實踐的印證與反證—藏象理論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正常肢倦乏力,食減納呆脘腹脹滿,形體消瘦肌肉不實調理脾胃脾主運化主四肢主肌肉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藏象理論的說理工具二、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

一是研究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二是研究精、氣、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臟腑之間的關系。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臟腑臟:心、肝、脾、肺、腎腑: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臟腑的分類五臟,形態(tài)多屬實體性器官,功能為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形態(tài)多屬中空管腔性器官,功能主要是受盛、傳化水谷糟粕。奇恒之腑,在形態(tài)上似六腑,多為中空性器官或組織;在功能上又似五臟,具有貯藏精氣的作用。似臟似腑,又非臟非腑,故稱之為“奇恒之腑”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說來,病理上“臟病多虛”,“腑病多實”,治療上“五臟宜補”、“六腑宜瀉”。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二者通過經絡的相互絡屬,形成陰陽表里關系。如: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素問·五藏別論》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研究已形成獨特完整的理論——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神,是生命活動總的體現。它們都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五臟藏精氣精化為氣氣分陰陽五臟之陰,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涼潤、寧靜、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臟之陽,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五臟之精:五臟所藏的有滋養(yǎng)、滋潤和支撐本臟及其所屬六腑、形體、官竅等作用的液態(tài)精華物質。五臟之陰虛衰,涼潤、寧靜等作用減退,陰虛不能制陽,陽氣相對亢盛,則生虛熱性病證。五臟之陽虛衰,溫煦、推動等功能減退,陽虛不能制陰,陰氣相對亢盛,則生虛寒性病證。

五臟之陰虛、陽虛,是五臟之氣虛的不同表現。五臟之陰陽重在強調功能根據精氣學說,精氣互化,所以人體的精、氣作為人體的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生命物質)沒有多大差別,差別只是形態(tài)(有形無形)和功能(興奮抑制等)。功能形態(tài)隨之轉化三、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一)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1、五臟與六腑陰陽表里配合,構成一個整體。

如:心與小腸相表里。2、五臟與體、華、竅、液聯結成一個整體。如:心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于舌。3、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如:心藏神,心在志為喜。4、五臟之間的協調平衡——不僅是保證人體平衡的關鍵,也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平衡的關鍵。

如:心氣通于夏氣。

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表

自然界

五行人體

五音五時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志五聲五華角平旦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膽目筋怒呼甲征日中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舌脈喜笑面宮日西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唇商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鼻皮悲哭毛羽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呻發(fā)形體、官竅六腑奇恒之腑精神情志自然界五臟(膽)(筋、爪、目)(怒)與春木相應青色、酸味(肝)精氣血津液經絡(筋、爪、目、淚)與春氣相應青色、酸味機體外部的各種表現與內臟的功能活動存在著相互的聯系。藏象學說著重對人體進行整體的觀察,通過分析人體反映于外部的征象,來認識內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二)從“象”來考察“臟”的功能活動。如何理解中醫(yī)臟腑概念中醫(yī)臟腑與西醫(yī)臟器雖然名稱相同,但其涵義并不完全一致。中醫(yī)某一臟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醫(yī)數個臟器的功能;而西醫(yī)某一臟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醫(yī)的數個臟腑之中。中醫(yī)的臟腑不單只是一個解剖學單位,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中醫(yī)對臟腑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反復的實踐、觀察、抽象而來;而西醫(yī)對臟器的認識則主要以反復的解剖、實驗、總結為依據。說明一下第二節(jié)臟腑臟腑是位于人體顱腔、胸腔和腹腔之內,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內臟器官總稱,是一個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相統一的綜合概念。六腑五

臟奇

腑形

官體

竅(五神)心(五志)一、五臟的主要功能與系統連屬解剖之心位于胸腔之內,膈膜之上,兩肺之間偏左;心形尖圓中有空竅,形如倒垂未開之蓮蕊,有心包護衛(wèi)于外。別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屬性:陰陽屬性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五行屬性為火,在色為赤,在味為苦。經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互為表里。特性:喜清靜內守,惡熱惡火。

心的特性:臟象學主要以闡述功能為特點,立足解剖,但不泥于解剖。中醫(yī)研究臟象除注重人體本身的整體性外,同時還重視內臟與所通應的外界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聯系。中醫(yī)學的心,不僅包括解剖學的心臟(古人稱血肉之心),而且還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古人稱神明之心),是聯系全身相關臟器組織及自然界和社會心理而形成的一個系統整體,又稱心系統。主要與西醫(yī)的循環(huán)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免疫及內分泌等系統的部分功能有關。說明一下如何理解中醫(yī)學的“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

自明·李梴《醫(yī)學入門》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來,一般認為血肉之心主血液運行,而神明之心主人體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1)心主血脈:含義:心主血脈,是指心具有促進血液的生成、推動和調控全身血液運行的作用。主—主持、管理、主宰;血—心臟及全身的血液;脈—血脈,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又稱“血之府”。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心主血的內涵(兩方面)心行血

----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循行的功能。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心主脈的內涵指心氣推動和調節(jié)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使血流通暢。《內經》:諸血者,皆屬于心。心主身之血脈。

“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之謂血?!?/p>

----清?唐容川《血證論》水谷水谷清氣水之清氣谷之清氣津液營氣肺心血液胃脾(血液生成示意圖)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脈管通暢心氣充沛血液充盈A.B.C.血脈說明一下心的氣、血、陰、陽概念心氣:是構成心和維持心進行各項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即心之精氣,是心陰心陽的基礎。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內容物,具有養(yǎng)心養(yǎng)神,斂藏滋養(yǎng)心氣、心陽作用的物質。心陰:心之陰液,具有滑利血脈、涼潤、寧靜、抑制作用的物質。心陽:心之陽氣,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物質。四者充盛協調同為維持心臟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中醫(yī)學把心臟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這一物質,稱之為心氣(心之精氣,包括心陰、心陽)。心氣充沛,陰陽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

所以說:心氣充沛是推動心臟搏動和血行的基本動力,其中心之陰陽協調平衡是調控心臟搏動的快慢和血行遲速的基礎。心陰不足,心臟搏動過快而無力;心陽不足,心臟搏動遲緩而無力。心氣起主導作用心氣與心血心氣充沛,推動血流脈中,則心得血之濡養(yǎng);養(yǎng)心之血充足則心氣充沛,二者相輔相成,協調共濟,共同維持心臟的正常搏動。

脈道通利的重要性脈之營養(yǎng)和動力來自于心之氣、血、陰、陽的充盛協調。血液之所以能在脈中沿著一定的軌道和方向循行,是與脈對血的約束和促進有密切關系的?!鹅`樞·決氣篇》:“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毙?、血、脈的關系脈為血府,血養(yǎng)脈構成閉合系統,心氣鼓動脈搏心行血,心生血,血養(yǎng)心心與血血與脈心與脈心的陰陽平衡是主血脈的重要條件心氣充沛血液正常運行的必備條件脈道通利血液充盈心神的調節(jié)心氣—推動心陽—溫煦心陰—滋潤心血—濡養(yǎng)生理活動的最高主宰心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陰陽平衡促進心臟正常搏動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則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血液沿脈道按一定方向循環(huán)往復。若心的氣、血、陰、陽不足,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力量減弱,則血行遲緩或不流暢,甚則心血瘀阻、血脈阻滯,而現心悸、胸悶,甚至心前區(qū)劇烈疼痛等癥(胸痹)。心主血脈是否正常,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觀察:

面色、舌色、脈象、胸部的感覺、神志活動

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脈象——節(jié)律均勻,和緩有力,一息4~5至。面色——面色紅潤光澤。舌——舌體紅活榮潤,其色淡紅光澤。胸部感覺——胸部舒適,感覺正常。神志——神志清晰、精神振奮,心情愉快,喜樂有常,思維敏捷,記憶力強。心主血脈功能異常心氣虛--行血無力:心悸,乏力氣短,胸悶,脈弱無力。心陽虛--血寒則凝:胸悶,胸痛,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脈澀。心血虛--失于濡養(yǎng):心悸,面色淡白無華,頭暈眼花,脈細,舌淡。心陰虛--陰虛則熱:心煩,舌紅少津,脈細數。心血瘀阻--血行不暢: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區(qū)刺痛,舌暗,脈結、代或澀。心火亢盛--胸中煩熱,舌尖生瘡,脈數。脈搏的形成與心肌的收縮能力、心輸出量、輸出速度、動脈彈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關。關于脈象的現代研究:氣血不足,脈道不充,且鼓動無力,則脈細弱無力,或節(jié)律不勻;偏心陽虛則脈遲無力,偏心陰虛則脈細數無力。氣虛血瘀或氣滯血瘀,則脈澀滯或結代等。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心泵功能障礙等是心氣虛證的病理基礎,可作為心氣虛證的一個定量指標;心陰虛、心陽虛者存在心臟舒張功能減退;心肌收縮功能損害程度依次為:心陽虛>心氣虛>心陰虛>心血虛;冠心病、肺心病的心氣虛證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是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全血還原粘度、紅細胞壓積增高和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并隨心氣虛損的程度而加重。

以上病癥,在治療上氣血不足者應補氣養(yǎng)血。現代研究認為:病例一:劉某,女,心悸、胸悶、氣短,舌淡,脈沉細遲緩、結代。西醫(yī)診為頑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安靜時脈搏43至54次/分,活動時最快達190次/分。中醫(yī)辨證為心氣虛、陰陽失調。炙甘草湯合桂枝龍牡湯加減,3個月而愈。病例二:心悸、胸悶、憋悶刺痛,手足厥逆,脈沉遲弦緊。中醫(yī)辨證為胸痹(胸陽不振,心脈痹阻),治以溫心陽、通心脈。瓜蔞薤白桂枝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三劑痛止,此后加減調理而愈。心之氣、血、陰、陽不足,心失其養(yǎng)則心悸(心慌,或驚悸不安),若心之氣血陰陽極虛,則時常悸動不安(即怔忡),甚則心氣外泄,虛里處可現其動應衣之征。虛里---左乳下心尖搏動處。

心悸、怔忡心氣是推動血行的動力,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之氣血虧虛不能養(yǎng)神,則失眠。同樣,陰虛火旺,或外感溫熱火邪而熱入血分,瘀熱痰火擾心,也可見失眠。失眠(2)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心藏神)廣義的神:人體整個生命活動及其外在表現,是指心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形征: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tài)等。狹義的神: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含義:指心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心主宰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1)心接受外界刺激,從而作出反應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2)心是情志活動的發(fā)生之處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3)心主管著人的整個精神心理活動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意志”“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p>

——《靈樞·本神》

指出心為心理活動的中樞,對各種心理活動起著整體調節(jié)作用。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心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心在臟腑組織中居于首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它們都必須在心藏神的主宰和調節(jié)下分工合作,彼此協調,才能共同完成整體生命活動

“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癇病大發(fā)作(癲癇)肝風挾痰上蒙心竅心藏神功能失調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心)四肢抽搐(肝)口吐涎沫(脾)口中如作豬羊叫聲(肺)二便失禁(腎)“五臟相關”、“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2.“腦主藏神”與“心主藏神”的關系:

將神志活動歸屬于心,反應出中醫(yī)臟象學的特點即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中醫(yī)的臟腑更重要的是指一系列有密切聯系的生理病理的綜合概念。關于“腦主藏神”與“心主藏神”

1.文獻記載:《內經》:頭為精明之府;李時珍:腦為元神之府;汪昂: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囟(大腦)楷書田心心思《說文解字》:“從囟至心如思相貫不絕”思的創(chuàng)立與構造心藏神的概念內涵中醫(yī)所謂的心病理生理學解剖學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思辯心藏神中醫(yī)將現代醫(yī)學中腦的功能歸屬于心,而分屬于五臟。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調節(jié)是以心腦為主的,多臟腑相互協調的共同作用。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腎藏志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飽滿、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和正常。心藏神功能異常: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頓、甚則昏迷不省人事。心之氣血陰陽不足心神失養(yǎng)—精神不振,失眠多夢,健忘,思維遲鈍。心陽暴脫—意識模糊,甚則昏迷。心火亢盛,內擾心神—心煩失眠,甚或狂躁譫語,神識不清。痰濁蒙蔽心神—癲?。壕褚钟?,表情淡薄,喃喃自語。

—癇?。和蝗换杵?,不省人事,口吐涎沫。痰火擾亂心神—狂?。旱歉叨瑁瑮壱露?,狂越妄動,打人毀物,不避親疏,胡言亂語,哭笑無常。

心藏神功能異常的病理表現心主神志與心主血脈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主神志影響緊張,憤怒,焦慮等心神的變化面色和脈象的改變心胸部感覺的異常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藏脈,脈舍神”2.系統連屬(心與志、體、竅、液的關系)(1)心在志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與情志中的喜有關。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五志①生理表現:心功能正?!橹景埠停矘酚卸?,身心健康。

②病理表現:喜樂過度—心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損傷心神,重者可見精神錯亂,甚或心氣暴脫而亡。心氣逆亂—喜笑不休心氣不足—令人悲傷(2)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五體——脈、骨、肉、皮、筋,稱為“五體”。脈--脈管(血管)、脈象。在體合脈,是指全身的脈管(血管)與心連通,脈管中的血流要靠心氣的推動,從脈象可以測知心的功能是否正常。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象和緩有力;心氣虧虛,心血虧虛:脈微或細弱;心血瘀阻,血行不暢:脈細澀或結、代;心氣暴脫:脈微欲絕;華—榮華、精華、光澤、光彩之意。其華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澤變化顯露出來。從面象觀察心主血脈的原理:《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竅?!泵娌垦}豐富,皮膚薄嫩,故心的功能可以從面部榮華上反映出來。心功能正?!难溆娴醚獦s:面色紅潤光澤;心氣虧虛—血行不暢,心血瘀阻:面色青紫晦暗;心血虧虛—面失血榮:面色淡白無華;心氣暴脫—面色蒼白或暗滯;(3)心在竅為舌官竅:耳、目、鼻、口、齒、舌、咽喉、前陰、后陰含義:“舌為心之苗”,是指舌為心之外候,通過對舌的觀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脈和主神明的功能狀態(tài)。

生理結構上:手少陰心經及別絡聯系于舌?!吧嗾撸袈曋畽C也”“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靈樞·脈度》心的功能正常: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心的功能異常:心陽不足—舌質淡而胖嫩;心血不足—舌質淡白;心陰不足—舌紅瘦癟;心火上炎—舌尖紅赤或舌體糜爛;心血瘀阻—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心神失?!嗑?、舌強、語謇或失語;(4)心在液為汗含義:心與汗有密切關系,亦稱汗為心之液。汗,是體內津液被陽氣蒸化后,從汗孔(玄府)排出體外的液體。津液入脈化血;津液出于皮膚為汗。故稱“汗血同源”。心主血脈,而血汗同源,則“汗為心液”。汗之調節(jié)在肺與衛(wèi)氣,汗之本在心與血。心功能正?!挂赫E判?。精神性出汗,指人在緊張或受驚時出汗,因心主神志,所以,精神性出汗與心有直接關系。心病出汗異常:心氣虛—自汗;心陰虛—盜汗;心陽暴脫—絕汗;出汗異常影響心:多汗—傷津耗血—血不養(yǎng)心心悸、怔忡大汗—亡陽—心陽暴脫(如中暑)心悸:自覺心慌、心臟跳動不安,不能自主。怔忡:心慌不能自持,心跳劇烈,上至心胸下至臍腹。補充一下心與夏氣相通應含義:自然界夏季以炎熱為主,人體則心為火臟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夏季與心相通應。人體的陽氣隨自然界陰陽的升降而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心之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心陽虛衰——夏季緩解。陰虛陽盛之體的心臟病和情志病,夏季加重。

治療上:提出“冬病夏治”心包絡別稱:“心包”,“膻中”,“心主之宮城”部位:心的外圍經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里功能:具有保護心臟、“代心行令”的功能病理意義:“代心受邪”“熱入心包”

一、五臟的主要功能與系統連屬肺位于胸腔之中,居橫膈膜之上,與氣道相連,以喉為門戶?!昂硐聻榉?,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巢,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解剖之肺別稱:肺為“華蓋”、“嬌臟”、“氣之本”、“相傅之官”。屬性:陰陽屬性為陽中之少陽,通于秋氣,五行屬性為金,在色為白,在味為辛。經絡: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里。特性:肺喜潤惡燥。肺的特性:華蓋---肺居胸中,覆蓋五臟六腑之上,位置最高,故稱“華蓋”。

嬌臟---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臟”。(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實現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肺主氣主呼吸之氣主一身之氣含義:肺是呼吸器官,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

1.由“虛如蜂窠”的形態(tài)結構所決定。2.賴肺氣的宣發(fā)、肅降運動來實現。(宣降運動在氣體交換中具體體現)

意義:呼濁吸清,保證清濁之氣的新陳代謝。表現:呼吸調勻,氣息平和。主要病變:呼吸不暢,咳嗽氣喘。

“諸氣賁郁,皆屬于肺”

機理生理作用主呼吸之氣又稱司呼吸含義: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

機理:取決于肺司呼吸功能。1.氣的生成。宗氣=(清氣+水谷精微)2.調節(jié)全身氣機。(升、降、出、入)

主要病變:呼吸無力,少氣懶言,肢倦乏力等氣虛之征。意義表現主一身之氣生理作用全身之氣生成充足。氣的升降出入正常。

肺吸入的清氣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宗氣在肺中生成積于胸中“氣海”肺主氣的生成影響一身之氣的盛衰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中貫心脈而行氣血下行丹田以資先天之氣宗氣的功能肺主氣,調節(jié)全身氣機調節(jié)全身氣機:是指肺調節(jié)一身之氣運行的作用。氣機: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肺主一身之氣的運行呼氣—升、出(宣發(fā))吸氣—降、入(肅降)氣機調暢

司呼吸與主氣的關系

肺呼吸均勻協調,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反之氣旺則肺司呼吸均勻有力。

肺主宣發(fā)2、主宣發(fā)和肅降宣發(fā):宣布、發(fā)散,指肺氣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1.通過肺的呼吸作用,排除體內濁氣;2.將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3.宣發(fā)衛(wèi)氣,溫養(yǎng)肌腠,控制汗液排泄。(肺氣的運動形式)2.將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并將代謝產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輸于腎和膀胱,變?yōu)槟蛞号懦鲶w外;肅降:指肺氣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凈的作用。肺主肅降1.吸入自然界清氣;3.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異物,以保持呼吸道潔凈。肅降有利于大腸向下傳導糟粕排出體內濁氣宣發(fā)肅降肺散精營養(yǎng)全身護肌表、溫皮毛、汗液排出吸入自然界清氣衛(wèi)氣清潔肺及呼吸道異物吸入清氣

+津液及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尿液排出宣發(fā)肅降正常,則呼吸調勻,氣機通暢,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宣發(fā)肅降失常,統稱“肺失宣降”肺氣失宣,可出現呼吸不利,胸悶,咳嗽、鼻塞、無汗、噴嚏等癥。肺失肅降,可出現呼吸短促表淺、咳痰、咯血等癥,也就是肺氣上逆的病證。3、通調水道(又稱肺主行水)通:疏通;調:調節(jié);水道:水液在人體中運行和排泄的道路。含義:通調水道是指肺通過宣發(fā)肅降對體內水液輸布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jié)的作用,以維持體內水液代謝平衡的功能。汗液排泄精微營養(yǎng)全身生成尿液排出體外腎、膀胱(氣化)體內水液、水谷精微宣發(fā)肅降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精微營養(yǎng)全身主要病變:痰飲、水腫(顏面尤著)、小便不利等。治肺以利水,“提壺揭蓋”法?!胺螢橘A痰之器”4、朝百脈、主治節(jié)朝:上奉、會聚;治節(jié):治理調節(jié)。

肺朝百脈:指百脈朝會于肺,即全身血液通過百脈會聚于肺,經肺的呼吸進行清濁氣體交換后,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至全身各部分。肺朝百脈的作用是助心行血,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jié)全身氣機,促進血液運行。肺氣虛弱—宗氣不足—血行障礙:胸中憋悶脹痛、咳喘無力、心悸、口唇發(fā)紺、舌質青紫。血行不暢活血、行血+行氣、益氣之品?!胺握?,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主治節(jié):指肺通過治理調節(jié)氣、血、津液,而起到治理調節(jié)全身各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主治節(jié)1.肺司呼吸——保證體內外氣體交換。2.調節(jié)氣機——調控氣的升降出入,保證氣機條暢。3.助心行血——推動和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4.調節(jié)水液代謝——治理和調節(jié)全身液的輸布和排泄。二、肺與系統連屬1、肺在志為悲憂:悲指悲傷,憂指憂愁,都為非良性刺激,但略有差異,悲自外感,憂自內發(fā),悲動于心而肺應之。

肺氣調和,則遇事悲憂適度。肺氣不足—易悲傷情緒。過度悲傷—耗傷肺氣:少氣懶言、呼吸氣短、體倦乏力。(悲則氣消)2、肺在液為涕涕:鼻粘膜的分泌液,為肺津所化,有潤澤鼻竅作用?!拔迮K化液……肺為涕”——《素問·宣明五氣篇》肺寒——鼻流清涕肺熱——流黃濁涕肺燥——鼻干肺氣虛—涕自出鼻涕由肺津所化,由肺氣的宣發(fā)作用布散于鼻竅。肺氣充沛—肺津充足—涕液潤澤鼻竅而不外溢。3、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襲的屏障。肺在體合皮,是指肺與皮膚有密切的配合關系。肺其華在毛,是指肺的功能盛衰可以從毫毛的色澤上得以體現。

1.肺宣發(fā)精氣津液滋養(yǎng)皮毛溫養(yǎng)皮膚2.肺宣發(fā)衛(wèi)氣調節(jié)汗孔開合助皮膚抗邪3.皮毛上的汗孔,可宣肺氣,助呼吸作用4.皮膚受邪,內舍于肺肺在體合皮肺的功能正?!l(fā)有力—皮毛得養(yǎng)—皮膚致密柔韌,毫毛柔潤光澤,抗邪力強,觸覺靈敏。肺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畏寒、多汗或自汗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觸覺遲鈍。(玉屏風散)肺陰虛弱—皮毛失養(yǎng)—皮毛干燥,憔悴枯槁,瘙癢。外邪侵犯皮毛—肺氣不宣—發(fā)熱、無汗、氣喘。4、肺在竅為鼻鼻為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故稱鼻為肺之竅。鼻的功能1.鼻為肺(呼吸)之門戶。2.主通氣和嗅覺,協助發(fā)音。肺氣調和—鼻竅通利、嗅覺靈敏、聲音清晰。外邪犯肺—肺氣不利寒邪—鼻塞,流清涕熱邪—鼻塞,流黃濁涕燥邪—鼻干肺氣虛弱—宗氣不足—嗅覺減低,甚至失嗅。補充一下肺與秋氣相通應肺與秋同屬五行之金,同氣相求,故以肺應秋?!按荷⑾拈L、秋收、冬藏”,秋季養(yǎng)生當順應秋氣的潛藏而使人體陽氣逐漸收斂。秋季氣候涼燥,肺體清虛,喜潤惡燥,秋季易見秋燥之證。

治療肺病時,秋季不可過分發(fā)散肺氣,而應順其斂降之性。肺病常見病機:肺氣虛、肺陰虛肺病常見癥狀:咳嗽、氣喘、胸痛、咯血等一、五臟的主要功能與系統連屬解剖之脾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鐮刀?!捌⑴c胃以膜相連”—《素問·太陰陽明論》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難經·四十二難》“脾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類經同翼》

別稱:脾為“倉廩之官”、“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屬性:為陰中之至陰,通于長夏之氣。五行屬性為土,在色為黃,在味為甘。經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特性:脾喜燥惡濕。

脾的特性:中醫(yī)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是指西醫(yī)解剖學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又遠非脾和胰所能概括。(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并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化運水谷精微氣血飲食物脾(胃)全身消化吸收轉運輸送心肺運化水谷運化水液1)運化水谷:—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的功能。“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素問·經脈別論》水谷胃水谷清氣水谷濁氣尿液糞便水之清氣谷之清氣營氣衛(wèi)氣宗氣元氣氣津液血液脾臟腑之氣經絡之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脾的運化功能強?。C體營養(yǎng)充足,功能正常,氣血生化有源脾失健運飲食物消化吸收障礙——納呆、食后腹脹,便溏

納呆:無饑餓感和進食要求,無食欲全身氣血不足——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神疲倦怠,氣短乏力,營養(yǎng)障礙食欲正常,全身營養(yǎng)狀況良好精神充沛,面色潤澤,形體健壯日久2)運化水液(運化水濕)

——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排泄作用。

有用水液多余水液脾吸收轉化布散全身津液脾轉輸汗肺腎膀胱宣發(fā)尿氣化水、濕、痰、飲運化水液功能失調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脾為生痰之源”,“諸濕腫滿,皆屬于脾”。2、脾氣主升:

含義: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具體表現:1.升清、2.升舉內臟升清“清”——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脾主升清:指脾氣上升,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例如:升清氣于頭面——頭目清爽。升津液于口為涎——潤澤口腔。脾的升清作用,實際上是脾氣運化功能的表現形式。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相互為用,相反相成。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脾胃升降協調,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精微的吸收、轉輸。

脾氣不升,清竅失養(yǎng),氣血乏源——頭暈目眩,神疲乏力。精微不布,清氣下走,清濁混雜——腹脹、泄瀉。

升舉內臟含義: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wěn)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氣不升、內臟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久泄、脫肛等。脾氣下陷的病機:脾氣虛衰,無力升舉——健脾益氣

脾為濕困,不得上升——健脾除濕(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3、脾主統血:統:統制、統攝、固攝、控制。——指脾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循行于脈管中,而防止溢出脈外的功能。脾主統血的實質:是脾氣對血液的固攝作用。(氣攝血)氣足固攝有權血充脈絡得養(yǎng)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氣血化生充足1.氣虛不能攝血--肌衄2.下部出血--便血、尿血、崩漏

(歸脾湯)脾氣健旺,脾統血功能正常血液循行于脈管之內而不外溢脾氣虛衰,氣血不足,氣不攝血--脾不統血血液溢出脈外--出血證二、脾與系統連屬1、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含義:脾氣的運化功能與肌肉的壯實及其功能發(fā)揮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充盈—四肢肌肉得養(yǎng)—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活動輕勁有力。脾失健運—水谷精微虧乏—

四肢肌肉失養(yǎng)—肌肉消瘦、四肢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足痿軟“治痿獨取陽明”“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素問·太陰陽明論》

肌肉病變,如重癥肌無力、周期性麻痹、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多發(fā)性肌炎等—從脾胃治療。2、脾在志為思:含義:脾在志為思,是指思考、思慮的心理活動為脾所屬,賴脾運化提供充沛的營養(yǎng)以維持?!耙蛑径孀冎^之思”,“思出于心而脾應之”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影響氣的正常運行—脾氣壅塞結滯—脾失健運。初則不思飲食,脘腹脹悶而太息;(思則氣結)

久則暗耗心血,面色萎黃,頭目眩暈,心悸,氣短,失眠健忘。(心脾兩虛)3、脾在液為涎:涎為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為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為涎。涎為脾陰所化,經脾氣運化至口腔有潤澤口腔,助食吞咽等作用。正常情況下,涎上注于口而不溢于口外。

脾胃不和則口涎自出;脾陰虛則涎液減少而口干。4、脾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脾開竅于口,指食欲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脾其華在唇,是指口唇色澤形態(tài)的變化,可反映脾的功能正常與否。脾氣健運,則食欲旺盛,口味良好,口唇紅潤。脾失健運,則食欲不振,口味異常,口唇淡白無華。

脾氣虧虛—口淡無味濕熱困脾—口甜粘膩

熱擾心脾—口瘡口糜口味異常脾失健運與長夏之氣相通應補充一下長夏即農歷六月(陽歷7—8),為夏季最后一月。長夏濕氣當令,脾為太陰濕土之臟,濕與人體脾關系最密切,所謂“濕氣通于脾”;故脾氣應于長夏長夏——脾弱者易為濕傷身熱不揚肢體困重脘悶不舒納呆泄瀉長夏季節(jié)用藥,往往加入藿香、佩蘭等芳香醒脾燥濕之品脾病常見病機: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腹脹納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懶言,面色萎黃,各種出血癥狀脾病常見癥狀:一、五臟的主要功能與系統連屬解剖之肝肝位于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下稍偏左,肝左右分葉,其色紫赤,肝短葉中有膽附焉。別稱:肝為“將軍之官”、“罷極之本”、“剛臟”。屬性: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五行屬性為木,在色為青,在味為酸。經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特性:肝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肝為剛臟;喜條達惡抑郁。肝的特性:1、肝體陰而用陽:藏血且位于膈下,故本體屬陰;疏泄氣機,以升動為用故屬陽。2、肝主升:指肝具有升發(fā)陽氣以調暢氣機的作用。臨床多見肝陽上亢,肝氣上逆的病變。3、肝主動:肝應風,主筋支配肢體運動。4、肝為剛臟:指肝氣主升主動,肝之病癥多有暴急猛烈特點。5、喜條達而惡抑郁:肝類木,性喜舒暢順達以行其疏泄之性,害怕受到阻遏壓抑,以致氣滯、血瘀、津停。肝病的治療,特別強調疏肝治法的運用(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疏:疏通、疏散;泄:宣泄、發(fā)散。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肝氣疏泄調暢氣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調暢氣機2.助脾胃運化及膽汁分泌排泄3.調達情志4.調節(jié)生殖功能1.肝主疏泄①

調暢氣機:氣機:人體內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機調暢:氣機協調平衡。肝主升、主動、主散的生理特性是氣機疏通、暢達、升發(fā)的重要基礎。疏泄失常疏泄太過疏泄不及(肝氣郁結)(肝氣上逆)悶悶不樂,悲憂欲哭,胸脅、少腹、乳房脹痛,甚則刺痛或為癥積。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吐血、咯血、甚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②助脾胃運化及膽汁分泌排泄協助脾胃促脾升,使清陽升發(fā)中焦升降有序氣機升降促胃降,助濁陰下降運化有職促進膽汁的膽汁來源于肝分泌與排泄其排泄依賴于肝膽汁助脾運化土得木則達陽黃陰黃肝失疏泄:脅下脹痛,口苦,甚至出現黃疸。肝失疏泄胃脾在上--頭暈目眩在下--飧泄(肝脾不和)在上--噯氣,呃逆惡心嘔吐在中--脘腹脹痛在下--便秘(肝胃不和)疏肝健脾和胃脾不升清胃不降濁木旺乘土、木不疏土肝氣乘脾脾失健運——胸脅脹滿、腹脹腹痛

肝脾不和脾氣不升——腸鳴、腹瀉肝氣犯胃胃失納降——胸脅脘腹脹滿疼痛,納呆

肝胃不和胃氣不降——噯氣、惡心、嘔吐、泛酸

肝病及膽——脅下脹痛,口苦,納食不化,黃疸

③調達情志:疏泄正常氣機調暢氣血和調情志活動正常郁郁不樂,多疑善感肝氣郁結情志抑郁(不及)沉悶欲哭,胸悶嘆息

急躁易怒,心煩失眠肝氣上逆情志亢奮(太過)頭目眩暈,頭脹頭痛疏泄失常長期持久情志異常④調節(jié)生殖功能: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和月經來潮,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氣疏泄腎氣閉藏女子行經規(guī)律,正常排卵男子正常排精二者協調女子:月經紊亂,經行不暢,痛經閉經,不排卵等男子:排精失常,陽痿,不射精等生殖機能障礙肝失疏泄“女子以肝為先天”2、肝主藏血:——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貯藏血液防止出血--肝氣充足,固攝血液;肝陰充足而能凝血。

濡養(yǎng)肝臟,制約肝陽,勿使過亢。調節(jié)血量活動、情緒波動—血行外周安靜、情緒穩(wěn)定—血藏于肝

肝體失養(yǎng)——肝氣化生不足失于條達;肝陽失于涵養(yǎng)則易亢逆。藏血不足

筋目失養(yǎng)——目澀昏花,或為夜盲,筋脈拘急,肢體麻木。

經血乏源——月經量少,甚則閉經。肝不藏血——吐血、衄血、咯血、月經過多,或崩漏等出血征象。肝藏血的病理意義:為什么會出現肝不藏血的情況呢?肝氣虛弱,收攝無力——補肝氣,兼健脾

肝陰不足,肝陽偏亢,血不得凝——滋肝陰,兼補氣

肝火亢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瀉肝火,兼降氣肝主疏泄與肝主藏血的關系:肝主藏血疏泄沖和條達而無陽亢之虞肝臟得養(yǎng)肝血充足肝主疏泄保障肝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血運通暢調暢氣機相互輔相相制成約

《素問·五臟生成篇》:“人臥血歸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p>

人靜臥時,肝臟可增加血流25%,整個肝臟系統包括靜脈系統可貯存全身血容量的55%。正常人一旦急需時,肝臟至少可提供1000-2000ml血液,以保證足夠的心排出量。肝有“血之府庫”之稱。二、肝與系統連屬1、肝在志為怒:怒,是人體精神情志活動之一,主要以肝之氣血為基礎,與肝的疏泄、升發(fā)密切相關。一定限度內的怒,對維持機體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義,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故肝生怒志是肝臟功能本有的特性。肝血充足,肝氣調和—遇事怒而不過,有所節(jié)制。肝之陰血不足,肝陽升泄太過—情緒不穩(wěn)定—稍遇刺激,隨即勃發(fā)大怒。暴怒—肝氣上逆,血隨氣升—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或吐血、嘔血、氣厥昏迷。

長期郁怒—肝氣郁結

—兩脅脹滿疼痛、兩側乳房或少腹作脹。

(怒傷肝)2、肝在液為淚:

——淚由肝精肝血所化,肝開竅于目,淚從目出,故淚為肝之液。肝血充足--目有所養(yǎng),淚液分泌正常。肝血不足--淚液分泌減少,兩目干澀肝經濕熱或風熱--淚液分泌增加、迎風流淚、目眵多3、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含義:筋的功能有賴于肝血的濡養(yǎng),筋的功能由肝所主。在體合筋肝精血充盛筋膜得養(yǎng)筋力強健,運動靈活,耐受疲勞并能快速解除疲勞。肝精血不足筋膜失養(yǎng)筋力減退,運動失靈,動則疲勞手足震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韌帶和筋膜。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為筋之延續(xù)。“爪為筋之余”

其華在爪肝血濡養(yǎng)爪甲,其盛衰可以從爪甲色澤的枯榮反映出來。肝精肝血充足,則爪甲堅韌,紅潤光澤;肝精肝血不足,則爪甲淡白枯槁、軟薄或變形脆裂。4、肝開竅于目:——肝的經脈聯系到目,肝藏血,目賴肝血濡養(yǎng)。

“肝受血而能視”“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肝之精血充足,肝氣調和,目才能正常發(fā)揮其視物辨色的功能。肝之陰血不足--兩目干澀、夜盲或視物不清;肝氣郁結,火動痰生--二目昏蒙,視物不清;肝經風熱--目赤癢痛;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肝風內動--兩目斜視;肝膽濕熱--白睛發(fā)黃;與春氣相通應補充一下春季為一年之始,陽氣始生,生機勃發(fā),而肝主人之疏泄,惡抑郁而喜條達,為陰中之少陽,主升發(fā),故與春氣相通應。春日養(yǎng)生,各方面須順應春氣的生發(fā)和肝氣的暢達之性。肝氣應春季而旺,素體肝氣偏旺、肝陽偏亢、脾胃虛弱者在春季易發(fā)病。肝病常見病機: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血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胸脅少腹脹痛竄痛,煩躁易怒,頭暈脹痛,肢體震顫,手足抽搐,月經不調,睪丸脹痛,目疾…肝病常見癥狀:一、五臟的主要功能與系統連屬解剖之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形如豇豆,里白外黑。“腰者,腎之府也”----《素問·脈要精微論》“腎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p>

《醫(yī)貫·內經十二官論》----明·趙獻可腎的特性:別稱:腎為“作強之官”、“先天之本”、“水臟”、“封藏之本”。

屬性: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

五行屬性為水,在色為黑,在味為咸。經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特性:“封藏之本”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以保持呼吸深度;

封藏生殖之精,防其妄泄;

固攝沖任,以司月經;固護胎兒;

固攝二便,使其藏瀉有度(一)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1、腎藏精:指腎具有貯藏、封藏精氣的生理功能。“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精,又稱精氣。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生長發(fā)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的來源:----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水谷之精經脾氣轉輸到五臟六腑,成為臟腑之精,營養(yǎng)臟腑、形體、官竅、組織。臟腑之精支持其生理功能后的剩余部分,貯藏于腎,充養(yǎng)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臟腑之精)----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稟受于父母的生命遺傳物質。與生俱來,藏于腎中。出生之前,是形成生命(胚胎)的重要物質,是生命的構成本原。出生之后,則是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的物質基礎。活力資助培育充養(yǎng)“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腎精腎陽溫煦脾胃運化—飲食水谷精微腎精化生天癸及生殖之精稟受于父母—先天之精—主體成分

飲食水谷之精—后天之精臟腑之精富余部分反向調節(jié)生殖機能成熟時活力資助培育充養(yǎng)先天生后天,后天養(yǎng)先天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功能:1)腎藏精,精化氣,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天癸:人體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一種精微物質,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發(fā)育成熟和維持人體生殖功能的作用。天癸至天癸竭女性男性女性男性二七二八七七七八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精氣溢瀉,陰陽和,故有子月事停止,形壞而無子精少,基本無子生、長、壯、老、已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分期年齡體內變化外在標志女男發(fā)育前期二七前二八前腎氣始盛齒更,發(fā)長發(fā)育期二七—三七二八—三八腎氣盛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精氣溢瀉壯盛期三七—五七三八—五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真牙生,發(fā)長極衰老前期五七—七七五八—七八腎氣始衰面始焦,發(fā)始白衰老期七七以后七八以后腎氣衰天癸竭月事不以時下,精少,發(fā)墮,齒槁腎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是腎精及其所化腎氣的生理作用,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質。因而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以及在生命過程中的生殖能力,都取決于腎精及腎氣的盛衰。機體的牙齒、骨骼、頭發(fā)的生長狀態(tài)--是觀察腎中精氣盛衰的外候--是判斷機體生長發(fā)育狀況和衰老程度的客觀標志腎中精氣不足--“腎精虧虛”

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五遲”、“五軟”

青年人生殖器官發(fā)育不良,性成熟遲緩

中年人性機能減退,或出現早衰

老年人

齒及發(fā)脫落,骨脆易,衰老加快五遲是指立遲、行遲、發(fā)遲、齒遲和語遲,為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的疾病?!夺t(y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wěn),要皆腎氣不足之故?!?/p>

五軟是指小兒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見《嬰童百問》,又名軟癱。多因稟受不足,氣血不充,而致骨脈不強,筋肉痿弱。2)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功能:腎具有主宰和調節(jié)全身陰陽,以維持機體陰陽動態(tài)平衡的功能。這一功能是通過腎所藏的腎精、腎氣及其分化的腎陰、腎陽來實現的。腎中精氣腎精腎氣氣化凝聚腎陰腎陽溫煦、推動*一身陽氣的根本元陽、真陽、真火命門之火滋潤、濡養(yǎng)*一身陰液的根本

元陰、真陰、真水命門之水腎的病變以虛證為主--腎陰虛、腎陽虛腎陰虛----腎陰不足----陰虛則熱一般癥狀:低熱,潮熱,五心煩熱,心煩,口干咽燥(內熱)舌紅,脈細數腎的定位癥狀:腰酸、腿軟、陽強易舉和遺精腎陽虛----腎陽不足----陽虛則寒一般癥狀:面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無力(里寒)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腎的定位癥狀:腰酸冷,腿軟,陰部清冷,生殖功能減退

五臟之陽,非腎陽不能發(fā)。腎陰、腎陽為五臟陰陽之本

五臟之陰,非腎陰不能滋。

腎陰

相互協調促進

互根互制維持全身陰陽的和諧與平衡

腎陽

互相承制約束腎虛常累及它臟,腎陽虛常伴有心、脾陽虛,腎陰虛常伴有心、肝、肺陰虛。“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導致腎陰或腎陽不足。陰陽互損多在損及腎之陰陽的基礎上發(fā)生。2、腎主水:含義:是指腎具有主持和調節(jié)人體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的功能。1、腎中陰陽對整個津液代謝過程相關器官(肺、脾、三焦、膀胱等)的調節(jié)作用。2、腎陽的氣化功能直接關乎到尿液的生成以及控制膀胱的氣化與開合。表現:《素問·逆調論》“腎者水臟,主津液”營養(yǎng)全身汗、尿、糞便、呼濁排出體外清濁體內水液代謝肺脾腎三焦?jié)嵋合螺斢谀I或膀胱分為清濁清者重吸收上騰于肺

濁者化尿液排出體外經三焦腎氣蒸化脾氣轉輸腎陽腎氣旺盛--氣化正常--司開合腎氣化起主宰作用腎陰合腎陽開腎與膀胱之氣的推動腎陽不足—氣化、推動和固攝作用失常—水液代謝障礙——水液停聚—痰飲、水腫真武湯膀胱開合失度—小便清長,或遺尿、尿失禁、

或小便余瀝;尿少、尿閉(癃閉)、水腫

桑螵蛸散

納:吸納,攝納,納入;氣:自然之清氣。3、腎主納氣:含義: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以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额愖C治裁》:“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的功能是腎主封藏功能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表現.腎不納氣—腎中精氣不足,攝納無權,不能幫助肺保持呼吸的深度,而出現的呼吸表淺,呼多吸少、動則氣喘的病理狀態(tài)。二、腎與系統連屬1、腎在志為恐:恐,是人們對事物恐懼、害怕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峙c驚相似,但驚為外來,事出突然而受驚;恐為內生,俗稱膽怯。二者均為不良刺激,驚恐屬腎,但總與心主神明相關。心藏神,神傷則心怯而恐!“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____《素問·舉痛論》

恐則氣下:指人在恐懼的狀態(tài)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氣迫于下焦--下焦脹滿,甚至遺尿驚則氣亂:指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遭到一時性的擾亂--心神不定,手足無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恐傷腎恐則氣下腎氣虛陷精不上奉腰酸腿軟小兒癡呆二便失禁遺精

腎精不足,髓海失充易恐2、腎在液為唾:唾——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為腎精所化生,由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唾能潤澤口腔,助消化;咽唾可滋養(yǎng)腎中精氣。

古代導引家,以舌抵上腭,讓舌下唾液緩緩泌出,待口中津滿,而后徐徐咽下,有補養(yǎng)腎精的作用。腎精不足--唾液分泌減少多唾、久唾--耗損腎中精氣

凝神靜氣,心無雜念;閉目合口,舌抵上腭;口中生津,赤龍攪之;含津搗漱,叩齒搗之;汩汩下咽,以目視之;意之所到,歸于丹田;元和之功,養(yǎng)生之寶;秘之慎之,慎之秘之。道家元和功中醫(yī)名著《紅爐點雪》曰:“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yǎng)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是指腎精具有促進骨髂生長發(fā)育和滋生骨髓、腦髓、及脊髓的作用。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發(fā)的生長和脫落、潤澤及枯槁與腎中精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腎藏精,精生髓,髓養(yǎng)骨;發(fā)的生長,全賴精與血滋養(yǎng)骨齒血發(fā)發(fā)為血之余腎其華在發(fā)化生“伎巧出焉”腎精藏生髓腦髓脊髓骨髓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骨骼的生長腦的發(fā)育齒的生長脫落發(fā)的生長脫落與腎中精氣相關腎精不足骨髓空虛腦失其充骨失所養(yǎng)腦轉耳鳴、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健忘失眠小兒囟門遲閉,骨骼發(fā)育障礙,成人易骨折,修復緩慢齒松、齒脫、小兒齒遲發(fā)之營養(yǎng)源于血,其生機根于腎,發(fā)為腎之外候。

腎之精血不足,發(fā)失其養(yǎng)頭發(fā)稀疏、早禿、枯萎無光澤、早白。精髓充足腦得其養(yǎng),腦力聰明促進骨骼的生長、發(fā)育、修復齒固有光澤4、腎開竅于耳及二陰:含義:耳的聽覺靈敏與否,與腎精的盈虧有密切的關系。

腎精充盈,髓海得養(yǎng)--聽覺靈敏腎精虧損,髓海不足--聽覺減退,耳鳴、耳聾、頭暈目眩耳輪干癟焦黑腎精虧耗耳聾、耳鳴,實證從肝膽論治,龍膽瀉肝丸

虛證從腎論治,左磁耳聾丸開竅于耳二陰

前陰(外生殖器),排尿和生殖的器官

后陰(肛門),排泄糞便的通道尿道——排尿——依賴于腎的氣化功能。前陰男子——排精。外生殖器二陰女子——排出月經,娩出胎兒。腎陽溫煦脾陽后陰:肛門主排便排便潤爽按時。腎陰濡潤腸道在竅為二陰依賴于腎藏精主生殖的功能腎氣化失司——小便增多、尿失禁、遺尿、小便不利、尿少、水腫等。腎中精氣虛衰——陽痿、早泄、不育、月經不調、不孕等。

腎陰不足,腸液枯槁——大便秘結難解。

腸寒氣滯,傳導無力——大便艱難。腎陽不足

脾失溫煦,運化失?!蟊阈篂a、久瀉滑脫、五更泄等。腎病常見病機:腎陽虛、腎陰虛、腎精不足、腎氣不固、腎不納氣腰膝酸軟而痛,耳鳴耳聾,發(fā)白早脫,齒牙動搖,陽萎遺精,精少不育,女子經少經閉,以及水腫,二便異常腎病常見癥狀:現代的中醫(yī)理論一般認為:命門之火相當于腎陽,命門之水相當于腎陰,古代醫(yī)家之所以要特別提出“命門”,是為了強調腎中精氣是人體生命之源,腎陰和腎陽是調節(jié)人體全身陰陽的樞紐?!靖健棵T命門是指生命之門,有生命的關鍵之意。五臟與系統連屬歸納心喜脈舌汗面肺悲憂皮鼻涕毛脾思肌肉四肢口涎唇肝怒筋目淚爪腎恐骨耳及二陰唾發(fā)志體竅液華二、六腑的主要功能在古代,腑寫作“府”,“府”是中空的,是盛放物品之處,有出有入。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化”,有傳導變化之意,說明六腑的功能主要是將飲食物受納、腐熟、消化、傳化,處于連續(xù)不斷的虛實交替之中。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總稱。生理功能:受盛和傳化水谷---將飲食物受納、腐熟、消化、傳化、傳導、排泄。功能特點:“實而不滿,瀉而不藏”“以降為和,以通為用”既屬于六腑

中空囊狀,與其腑類似,內貯膽汁,以通為用。又屬于奇恒之府

膽藏精汁,與五臟“藏精氣”功能相似膽本身并不接受水谷糟粕,與胃、腸等腑有別。(一)膽生理功能1)貯存和排泄膽汁2)主決斷位于右脅下,附于肝之短葉間,膽與肝相表里。膽汁色黃綠,味苦,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匯聚于膽中。

膽--“中精之府”,膽汁--“精汁”膽汁可從膽泄于小腸,以助飲食物的消化,是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1、貯藏、排泄膽汁助飲食消化膽汁排泄不暢或膽汁不足--食欲減退,厭食油膩,腹脹,便溏,或脅下脹滿疼痛。膽汁上逆--口苦,嘔吐黃綠苦水。膽汁外溢--黃疸肝疏泄失職2、主決斷:決斷:決定判斷,主要表現為對自我意識和言行的完全和準確的控制力,不偏不倚。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膽主決斷,說明人的決斷能力與膽的功能有關膽氣足--人之決斷力強膽氣虛--決斷不能,言行準確失度,處事優(yōu)柔寡斷膽之決斷,亦關系到人之勇怯決斷果敢、準確--有膽識、膽量--勇猶豫不決,辦事遲疑--無膽識、膽量--怯

臨床上驚悸不寐、虛怯等病癥,常從膽論治。肝與膽的表里關系:肝為臟,屬陰,主里;膽為腑,屬陽,主表。肝與膽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互為表里。肝之疏泄--分泌、排泄膽汁膽之疏泄--貯藏、排泄膽汁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先謀慮后決斷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上口為賁門、胃下口為幽門、大小腸之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七沖門從飲食物進入人體,至排出體外,要通過七個重要關口,《難經》稱之為“七沖門”。(二)胃胃位于中焦,膈肌的下方,上接食道,下通小腸其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胃又稱胃脘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為中脘,即胃體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生理功能:1)受納、腐熟水谷

2)主通降

1、受納、腐熟水谷:胃又稱“太倉”、“水谷之?!薄ⅰ八葰庋!??!捌⑽刚撸瑐}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受納--接受和容納,即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直接接受食道下傳的飲食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