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爾汗湖相沉積物顏色指標與古氣候演變_第1頁
察爾汗湖相沉積物顏色指標與古氣候演變_第2頁
察爾汗湖相沉積物顏色指標與古氣候演變_第3頁
察爾汗湖相沉積物顏色指標與古氣候演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察爾汗湖相沉積物顏色指標與古氣候演變

1古氣候研究現(xiàn)狀利用高分辨率信息載體來恢復古代氣候環(huán)境變化是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多年以來,利用沉積物粒度、磁化率、氧同位素、冰芯和孢粉等指標揭示了古氣候變化,特別是促進了短時期高分辨率氣候變化研究。利用沉積物顏色指標研究古氣候變化是近年來古氣候研究中又一新的探索方法,研究表明顏色指標可作為第四紀沉積物高分辨率氣候指標,黃維、劍志民等利用黃土—古土壤顏色CIEL*a*b*表色系統(tǒng)中的L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來揭示的千年尺度氣候波動,方小敏、潘保田等利用土壤顏色(色相)作為夏季風變化代替指標在對夏季風不穩(wěn)定性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但目前該方法主要用于土壤、黃土和古土壤顏色與氣候關系的研究,而其它沉積環(huán)境沉積物顏色與氣候變化缺乏研究。Aziz等對西班牙東北部Teruel盆地晚中新世沖積扇緣至湖相沉積物利用顏色指標進行古氣候研究,揭示了晚中新世存在Milankovitch天文氣候周期,并以此指標的時間序列分析提出對目前廣泛應用的古地磁年表(GPTS)晚中新世時段(特別是其C5和C4r)進行修正,已初步顯示出沉積物色度指標在古氣候研究中的作用。宋春暉、白晉鋒等利用湖相沉積物色度參數(shù)為輔助指標分析長時期高分辨率古氣候變化,得出臨夏盆地在8Ma和6.2Ma左右存在兩次重大的氣候變干轉型事件。湖泊沉積具有沉積連續(xù)、沉積速率大、分辨率高、信息量豐富的特點,而且湖泊的地理覆蓋面很廣,遠遠超過冰芯、黃土,所以,一旦證實湖泊沉積物顏色指標可作為反映氣候替代性指標,由于其研究具有用量少、靈敏度高、方法簡單快速和費用低的特點,在長時期高分辨率氣候變化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柴達木盆地(35°00′N~39°20′N,90°16′E~99°16′E)是中新生代斷陷盆地。位于三湖坳陷區(qū)的察爾汗盆地位于柴達木盆地東南部,為柴達木盆地眾多次級盆地之一,面積近2500km2,是第四紀期間柴達木盆地沉降最強烈的地區(qū),第四紀地層厚達2000m以上(圖1)。20世紀以來許多學者對該區(qū)地質和鹽湖演化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取得了柴達木盆地形成演化和古氣候研究的重大進展,建立了晚更新世以來有高精度年代控制的較連續(xù)沉積序列。前人的研究表明,察爾汗地區(qū)130kaB.P.以來一直處于封閉古湖狀態(tài),直到32kaB.P.氣候由冷干逐漸轉為暖干,加之構造隆升的影響,柴達木盆地東南部及察爾汗盆地湖水急劇濃縮,開始形成廣布的石鹽沉積,普遍進入鹽湖階段,并在全新世中期部分鹽湖全面干涸成干鹽灘。整個察爾汗盆地沉積以低能湖相細粒沉積為主,是研究氣候變化的理想地區(qū)。前期研究主要側重于通過鹽湖地球化學特征變化確定鹽湖的形成過程和鹽湖資源的開發(fā),同時也進行過低分辨率(樣品間距大)氣候環(huán)境指標(孢粉、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柴達木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huán)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的支持下,通過野外調查發(fā)現(xiàn)察爾汗盆地地層以穩(wěn)定細粒湖相沉積為主,發(fā)育的不同尺度和各種形式沉積韻律旋回記錄著豐富的古氣候變化信息,并且這些不同尺度和形式的沉積韻律旋回主要表現(xiàn)在顏色、結構(粒度)和物質成分等方面,而這些變化可以用顏色指標較準確的定量描述出來。因此,本文嘗試對察爾汗盆地末次間冰期以來(130kaB.P.)湖相沉積物進行高分辨率顏色變化序列研究,探討干旱內陸盆地湖相沉積物色度指標變化的古氣候意義。2沉積相與沉積特征研究剖面ZK2孔位于察爾汗盆地的古湖盆中央附近(圖1),是2002年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施工完成的綜合水文地質鉆孔(36°22′32.7″N,95°00′52.2″E),孔口高程2710.00m,孔深526.00m。研究時段選擇該剖面上部的察爾汗組和達布遜組,其年代數(shù)據(jù)和巖性特征見表1、表2。利用ZK2孔剖面,結合本區(qū)基礎地質資料,根據(jù)巖性、粒度曲線、沉積結構和構造等特征,將該研究時段地層劃分為4個巖相(表3)以及鹽湖沉積、低流態(tài)湖泊沉積、靜態(tài)咸水淺湖沉積和濱湖相沉積4種沉積相。鹽湖沉積相分布于全新世達布遜組上段,主要由石鹽、石膏組成,碎屑物較少,多為粉砂、粘土和少量細砂,部分是由于石鹽的溶解蒸發(fā)再沉積作用形成。地表因風化作用以鹽坪相呈現(xiàn),鹽坪表面的鹽殼廣泛發(fā)育多邊形的干縮裂紋,鹽坪沉積物無規(guī)則的層理,粉砂、泥質等碎屑物不規(guī)則地充填于石鹽等蒸發(fā)巖礦物的晶間孔隙中,或在表面富集成不規(guī)則的薄層。低流態(tài)沉積相或湖泊沉積相分布于全新世達布遜組下段,主要為灰褐色含粉砂石鹽及粉砂石鹽,夾含石鹽的粉砂石膏薄層,巖層中見有球狀泥屑、鮞粒和小礫石,往上為一規(guī)模較大的淡化層,其后沉積含光鹵石、石鹽,反映湖水高度濃縮、湖水流態(tài)很弱。靜態(tài)咸水淺湖沉積相分布于察爾汗組,主要為粘土質粉砂、含粘土粉砂,粉砂含量較低,斷續(xù)分布有姜黃色含鐵質泥紋層,具微細水平紋理,偶見植物碎屑,巖性縱向呈韻律性變化。濱湖沉積相分布于察爾汗組,代表性層段位于76m以下,以粘土質粉砂、含粘土粉砂為主,夾泥炭、粉砂質碳酸鹽薄層,含鮞粒、植物碎屑等,不具水平紋理,表明濱湖相環(huán)境水動力條件較強,除湖浪外,可能還具有牽引流的作用。3沉積物色度變化采樣采用TSJ-1000型水源鉆機,先用?127mm硬質合金鉆頭和巖芯管小口徑采樣,后從巖芯中人工采樣,以10cm的間距系統(tǒng)采集了色度樣品,并采集了古地磁、熱釋光等測年樣品。本文所用的色度指標,用CIEL*、a*、b*表色系統(tǒng),它是使用L*、a*、b*3個參數(shù)描述任何均勻連續(xù)的顏色空間,其中L*代表明度,變化于黑(0)和白(100)之間;a*變化于紅和綠之間(+a*描述紅色的飽和程度,-a*描述綠色的飽和程度);b*變化于黃和藍之間(+b*描述黃色的飽和程度,-b*描述藍色的飽和程度)。已有的研究表明,沉積物色度L*值與碳酸鹽含量、有機質含量有關,L*值高時,氣候冷干,碳酸鹽含量較高,在暖的氣候背景上,當有效濕度較低時(湖泊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利于碳酸鹽沉積,在冷的氣候背景下,干旱的氣候條件更利于碳酸鹽沉積。赤鐵礦和針鐵礦對a*值和b*值有較顯著的影響。針鐵礦廣泛地分布于不同溫度帶的各類沉積物中,赤鐵礦則僅分布溫度較高地區(qū)氧化條件較強的沉積物中。因此,b*值和a*值的高低,可以間接地反映湖水深度和有效濕度的變化。在間冰期,b*值普遍較高,氧化作用強;反之,在冰期,b*值偏低,氧化作用弱。4湖相沉積物色度變化通過對沉積物色度指標的系統(tǒng)測試,獲得察爾汗地區(qū)130kaB.P.以來湖相沉積物高分辨率色度指標變化序列(圖2、圖3和圖4),從圖中可看出顏色指標a*、b*、L*可明顯分4個階段,分別是130~86ka,86~57ka,57~32ka和32ka以來,這種變化與磁化率曲線所反映的變化模式極為吻合(圖5)。其中a*值和b*值變化非常相似,因此三者曲線特征為,在130~86ka變幅小、數(shù)值較大,在86~57ka段,a*、b*、L*值均在一個較低的數(shù)值上下大幅震蕩,在57~32ka3條曲線數(shù)值增大,變幅減小,自32ka以來,a*、b*、L*值都表現(xiàn)出快速大幅變動。在3條曲線中,b*值的區(qū)分最為明顯,上述4個階段中,b*的中值分別為11.39、9.39、13.70和11.39。因此,察爾汗盆地在130kaB.P.以來湖相沉積物高分辨率顏色指標變化序列反映在86ka、57ka和32ka左右可能存在某種沉積環(huán)境劇變或轉型。沉積物的顏色差異主要取決于成分,并與形成的環(huán)境和古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通過湖泊沉積物色度參數(shù)與樣品元素的相關關系分析(表4),表明沉積物顏色a*值和b*值具有較好正相關性的元素分別是Mg、Fe(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93和0.784),而與a*和b*值具有負相關性的是Ca、碳酸鹽(Carbonate)。沉積物顏色的L*值與常量元素碳酸鹽巖及Ca具有較好正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0.761、0.537)。因此,湖泊沉積物中Fe、Ca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顏色變化,這與Helmke等依據(jù)對北大西洋深海M23414巖芯的紅-綠顏色變化是由沉積物中含鐵礦物所控制的結論基本一致。在研究區(qū)130ka以來時段主要為穩(wěn)定湖泊沉積環(huán)境且物源區(qū)母巖一定,沉積物成分變化主要受風化作用類型和強度、沉積介質條件以及氣候變化控制,而氣候變化影響著風化作用類型和強度、沉積介質條件以及湖泊水位高低的變化。氣候干旱使湖泊水位降低、介質濃度增大,形成湖相沉積物中的CaCO3含量相對增加,導致湖相沉積物顏色的a*和b*值減小以及L*值增大;氣候濕潤導致湖泊水位升高,使湖相沉積物中的CaCO3含量相對減小,造成湖相沉積物顏色的a*和b*值增大以及L*值減小。因此,穩(wěn)定湖相沉積物顏色指標能間接代表氣候的變化。將察爾汗盆地沉積物顏色指標與前人在研究區(qū)另一剖面(察爾汗水6孔)進行沉積物CaCO3含量和風成石英砂含量研究結果對比,察爾汗盆地沉積物碳酸鈣含量大約在130~120,90~60以及30ka有明顯的高值,說明在這些時期氣候干旱。由于沉積物色度a*、b*的變化曲線基本一致,而與L*的曲線變化大致相反。因此,以b*值為例,b*值在130~86ka以高值為主,且變幅較小,而86ka以后數(shù)值明顯減小而變幅卻增大,至57ka后數(shù)值增至原先水平,變幅明顯減小,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到32ka。從32ka開始進入多次高幅變化的階段。這種變化與前人研究的CaCO3含量和風成石英砂含量變化模式基本吻合。513氣候動態(tài)變化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依據(jù)察爾汗盆地ZK2孔沉積物色度變化曲線,結合古里雅冰芯和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曲線(圖6),可以概括出本區(qū)古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130kaB.P.左右,伴隨著共和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使整個柴達木盆地周邊山體及內部隆起區(qū)范圍迅速擴大,本區(qū)氣候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中更新世末期較為暖濕的環(huán)境特征的延續(xù),在130~86kaB.P.之間,磁化率和色度b*都處在高值區(qū)間,表明該時段是察爾汗盆地130kaB.P.以來較為暖濕的時段;其次,從86kaB.P.開始進入極為干冷的時期,一直持續(xù)到57kaB.P.前后,該時段表現(xiàn)出從寒冷干燥到溫暖略濕的大幅變化,其間約有2~3次由冷到暖的短暫突變,每次變暖持續(xù)時間極短;再次,從57kaB.P.開始氣候又逐漸趨于暖濕,具體表現(xiàn)是色度a*值和b*值同步增大以及L*的減小。氣候環(huán)境的這種特征,也表現(xiàn)在沉積相的變化上,該時段沉積了略具波狀層理的粉砂,屬于低流態(tài)流水或湖泊沉積。此外,色度曲線和磁化率曲線的周期性變化還與ZK2孔所在區(qū)域的湖泊在地質歷史時期曾發(fā)生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湖水進退有關。湖水的退縮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相對而言,湖水的推進則是一個突變的過程,這可能是周邊山區(qū)的冰蓋在經(jīng)歷了冰期后,消融速度相對迅速的緣故。最后,約32kaB.P.前后,本區(qū)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