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則例與政法關系之研究_第1頁
清朝則例與政法關系之研究_第2頁
清朝則例與政法關系之研究_第3頁
清朝則例與政法關系之研究_第4頁
清朝則例與政法關系之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朝則例與政法關系之研究

王忠漢是中國著名的清史和民族史專家,通曉儒學、學術和著作,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先生所著《清史雜考》1957年人民出版社初版,1963年中華書局再版,香港和臺灣均有翻版?!肚迨沸驴肌穼崬椤峨s考》的“續(xù)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內(nèi)即出。他曾先后主編、通纂過多種學術著作:早在50年代末參加編寫《滿族簡史》,為通纂人之一,集體編撰出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介紹滿族歷史且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著。1979年《滿族簡史》作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叢書》的第一部,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1984年獲愛國主義優(yōu)秀通俗歷史讀物獎,1986年再版。在繼孟森、吳晗兩先生之后輯錄《朝鮮李朝實錄之女真史料選編》,1979年由遼寧大學歷史系刊印,其中有不少史料為孟、吳兩先生所未及收錄者。兼任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期間,主編《滿族史研究集》,編纂該所六七位中青年同志有關滿族史各方面的十幾篇論著,最近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同時還擔任《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卷東北史分冊主編,將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等等。先生不顧古稀高齡,仍不遺余力地主編《中國民族史》與《清會要》。(一)《漢志》一書,簡稱《游仙窟先生在燕大學習期間,撰《辨紀曉嵐(昀)手書簡明目錄》,刊于1937年4月23日《大公報》史地周刊133期,是史學方法的習作,主要駁當時營造社珂羅版影印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是紀昀親筆所寫?!肚迨犯遄胄拗?jīng)過》,刊于1938年《史學年報》,系據(jù)《清史稿》纂修人之一張孟劬(爾田)師的一次學術報告所寫,是一篇有份量的清史稿纂修經(jīng)過的第一手資料,后被收入朱師轍所撰《清史述聞》(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56年)。大學畢業(yè)論文《清三通之研究》先刊于1939年《史學年報》,后改為《清三通纂修考》,收入所著《清史雜考》;研究生畢業(yè)論文,題為《清代則例與政法關系之研究》,待修改后發(fā)表。1943年在成都燕大任教時,撰有《三國志裴注考證》,??背雠嶙⒅姓`引、錯漏顛倒之處若干條,刊于《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五卷。194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進修期間,用英文撰寫《游仙窟著者考》,主要駁日本學者認為《游仙窟》系張所作之非,刊于1949年《哈佛東亞學志》。后在燕大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代副主任時,負責編輯出版了《后漢書引得》和《荀子引得》。1962年在中央民族學院任教時,主編《中國通史概要》,后改名為《中國古代史概要》,1981年由中央民族學院刊印,專供外系選修中國通史之用,獲好評。值得著重指出的是,1980年,先生與翁獨健教授(已故)為祝賀國內(nèi)外有影響的老一輩國際著名史學家洪煨連先生八十有七,征得洪老師同意,將其中文論著37篇,按發(fā)表時間先后,編輯為《洪業(yè)論學集》,57萬余字,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即在出版的前半年,洪老師未及目睹一生心血所灌注的《論學集》,病逝于美國劍橋,洵為終身一大憾事。在1971年以后參加點?!肚迨犯濉?這次點?!肚迨犯濉?是以關外二次本為底本,但與關內(nèi)、關外一次本相校,三本互異處均有附注,并錄出異文,以資參考。全書529卷,1977年由中華書局分成48冊出版。從1977年即已開始點?!肚迨妨袀鳌?0卷。期間無問寒暑,每日風雨無阻地奔波往返于北大中關園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之間,查抄有關清代人物的檔案資料,積數(shù)年之艱辛,一仍二十四史之體例,每卷末撰有《??庇洝?全書約五六百萬字,198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清史列傳》不著編纂人,亦無序跋,莫詳其稿本來源。先生在點校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檔案和文獻資料,進行了認真比勘,撰有專文《清國史館與清史列傳》,述《清史列傳》的稿本來源有三,此文發(fā)表后,影響甚大,寫成英文摘要刊于美國《清史問題》雜志1984年5卷2期。(二)關于蒙古、蒙古的建立和發(fā)展問題先生對清史的研究,除上述幾部專著,還有幾篇專題論文:首先,關于清世宗胤禛繼位問題。這是清史巾長期以來迄未解決的一大懸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先生在建國之初撰有《清世宗奪嫡考實》與《胤禛真西征紀實》兩文,分別刊于《燕京學報》第48、49期,詳細地論證了清世宗胤禛繼位,系由篡奪而來。后于1986年又作《清圣祖遺詔考辨》,刊于《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2期?!哆z詔》的滿漢文原件已殘缺不全,滿文漢存后半部,不及漢文的一半。通過對《遺詔》原件的細心研究,先生認為《遺詔》的滿文似從漢文譯出,從而引起對《遺詔》真實性的懷疑,愛據(jù)各種官書,檔案,與《遺詔》原件進行一一考辨,肯定《遺詔》是篡改過的,偽造的,進一步論實清世宗胤禛的嗣位,是由圖謀篡奪而來,可以作為40年前所寫《清世宗奪嫡考實》的補充。其次,關于八旗蒙古的建立問題。撰《清初八旗蒙古考》,刊于所著《清史雜考》??隙ê蠼鹛烀?1621年)為蒙古編旗之始。在努爾哈齊時代只有蒙古牛錄,而進一步擴大編成旗的形式,其確實年代已不可考。至遲到天聰七年(1633年)已有蒙古二旗,其正式名稱為右營和左營。次年五月右營之稱為右冀兵,固山額真是武納格;左營之稱為左翼兵,固山額真是鄂本兌。此二旗直至天聰九年(1635年)以前似未曾改過。天聰九年單獨編八旗蒙古,并對《清太宗實錄》天聰九年二月丁亥條,編審內(nèi)外喀喇沁蒙古壯丁1.6953萬名,分為十一旗的記載,進行了具體的分析。1984年又撰《試論理藩院與蒙古》,刊入《消史研究集》第3輯,專論消代統(tǒng)治蒙古民族之得失,1987年所撰《蒙古世系譜作者及其它》,刊于《蒙古史研究》1988年第3期,考證作者外,還比勘了《世系譜》。第三,關于康熙帝的評價問題。先生撰《試析康熙之農(nóng)本思想》一文,刊于《四平民族研究》1988年1期。先生發(fā)現(xiàn)康熙帝《御制詩文集》中吟雨、吟雪的詩特多,不完全統(tǒng)計,一集中的詩凡313首,吟雨雪的占14首;二集的302首詩中占16首,三集的190首詩中占19首,四集的155首詩中占12首。四集共有詩960首,以雨或雪命題的約60首,占詩的總數(shù)1/16。又北京出版的《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和臺北出版的《宮中檔康熙朝奏折》兩書中,據(jù)康熙六十一年中40余年的初步統(tǒng)計,各直省督撫與三織造有關晴雨錄以及秋季收成的奏折凡七八百件,占奏折總數(shù)(二三千件)的1/3以上,如果將內(nèi)外大小文武各官請安折中連帶涉及雨水、收成者均計入的話,恐將占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說明康熙帝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但本文并不以“重農(nóng)”為題,而曰“農(nóng)本”,認為古典經(jīng)濟學的重農(nóng)主義則必輕商,重商主義則必輕農(nóng),而康熙帝之重農(nóng)未必輕商,故能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曠世令主”。61年中振興農(nóng)業(yè),兼及工商,生產(chǎn)恢復,經(jīng)濟繁榮,社會秩序安定,國家欣欣向榮,文明遠播,四海騰歡,遂開一代長治久安之局。此外,還撰有《陳夢雷與李光地絕交書》,揭露康熙時李光地的假道學面目,刊于1985年《中華文史論叢》5期?!稌老桃詠沓半s記后》,據(jù)原稿對刊出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作出校訂若干條,刊于1985年《史學集刊》1期。(三)關于成效和影響的觀點先生懷著極大的熱情,對滿族的歷史進行了卓有成就的研究。建國初朝撰寫了《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和《皇太極時代滿族向封建制的過渡》,先后刊登于《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后收入所著《清史雜考》,前一篇又被收入《清史論文選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1978年)。主要論證了滿族在入關以前已進入奴隸制并開始向封建化過渡,否定了入關前滿族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說法等。通過對滿族奴隸制形成的物質(zhì)基礎和階級結構等方面的具體分析,認為大約在16世紀7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1577—1627年)的50年期間,努爾哈赤領導的滿族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肯定的是屬于奴隸占有制而不是屬于氏族社會末期的家長奴隸制。通過對皇太極時期生產(chǎn)力的水平,大莊園制經(jīng)濟的租佃關系、社會變革中的階級關系、政治制度及其他方面論述,認為滿族向封建制的過渡,主要是在皇太極時代(1627年~1643年),同時并不否認在努爾哈赤的晚期,特別是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進入到高級農(nóng)業(yè)化的遼沈地區(qū)以后就已經(jīng)開始了。無論在理論上和掌握充分材料上對滿族史的研究是一個突破。最近又撰《滿文老檔中計丁授田商榷》,刊于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民族史論叢》第一輯,通過對《滿文老檔》天命六年七月十四“計丁授田”的滿文諭旨,從各種轉(zhuǎn)譯的異同和十分準確的論證,結合當時滿族社會情況,認為有人說“計丁授田”只針對遼沈地區(qū)的漢民是不可信的,“計丁授田”是授田給八旗滿洲成員,才是有大量事實根據(jù)的。同時先生也糾正了自己三十多年前的一些論點。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關于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刊于《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1年5期。文章認為肅慎為滿族的最早先人,至于肅慎及其后裔既有關聯(lián)又不能等同,不應該把肅慎以下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過程作為滿族本身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但是,在滿族中如果把肅慎以下迄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的系屬關系與滿族割裂開來,也是不能正確反映滿族悠久歷史淵源的。滿族主要來源于建州、海西女真人,但又加入了新的血液,是匯集來自不同血緣的人們而形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從佛滿洲(老滿洲)和伊徹滿洲(新滿洲)的區(qū)別和演變,以及外族成員的加入,認為血緣關系后來已不是決定滿族社會關系的主要因素了。關于漢軍旗人的從屬問題,凡是既已出旗為民的大量漢軍旗人或改回原籍的旗下人,應該算作漢族成員,否則就應該把他們當作滿族成員看待。內(nèi)務府旗人(壯丁除外)在清代是絕不準許出旗為民的,應該當作滿族成員看待。這些看法,對深化滿族史的研究,無疑有指導和啟迪的作用。清代土地制度中有一種旗地,是前代所無而為滿族社會所特有的。關于旗地的社會性質(zhì),先生撰《清初旗地性質(zhì)初探》,刊于1979年《文史》第六輯,文章指出從17世紀40年代到18世紀30年代(順治初到乾隆初)的大約一個世紀,是旗地從領主經(jīng)濟向地主經(jīng)濟轉(zhuǎn)化過、程中具有關鍵性的階段。據(jù)文獻記載,清初關內(nèi)外的一般旗地,既可以買賣,又有地租剝削,這充分說明了它的生產(chǎn)關系主要為農(nóng)民和地王的租佃關系,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也不能否認在18世紀下半期,關外旗地中還出現(xiàn)了一種介乎領主制與地主制之間新的混合的過渡經(jīng)濟類型——隨缺地和伍田地,雖然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從清代圈地總數(shù)16.6838萬頃來看,其中皇莊為1.3272萬頃,王莊1.3338萬頃,八旗莊田即一般旗地為14.0228萬頃,皇莊、王莊加起來只占1/7弱,而一般旗地則占6/7強。因此,拿一般旗地的性質(zhì)來判斷整個旗地的生產(chǎn)關系,從而肯定旗地中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形式,也許是不會十分錯誤的。最近發(fā)表的《康雍乾三朝滿漢文京旗房地契約四種》,刊于1988年《北方民族》創(chuàng)刊號。從掌握現(xiàn)存的四張清前期旗地典賣契約的歷史實物見證,強有力地補充證實以前對旗地性質(zhì)的論點?!秶Z騎射與滿族的發(fā)展》,刊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2期。滿族貴族統(tǒng)治者提出“國語騎射乃滿洲之根木,旗人之要務”,其目的是為了振興滿族,保持滿族原有的尚武民族習俗,鞏固滿族貴族長久統(tǒng)治地位的基礎。清王朝統(tǒng)治全國以后,國語騎射逐漸廢弛,造成了嚴重不利的影響:然而,國語騎射之不能保持,,不能與滿族貴族的腐化墮落直到清王朝的被推翻混為一談,其原因在于:滿族進人遼沈和中原地區(qū)以后,長期與廣大漢族人民雜居共處,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上大量接受了漢族的影響,同時也多方面豐富了漢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滿族不是日趨衰退,而是日益向前發(fā)展了?!墩撛鐭ㄅc皇太極》一文,刊于《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5年1期。明末名將袁崇煥之所以失敗,清太宗皇太極之所以成功,不是由于個人的才能、智慧有所不同。若論個人的才能、智慧也許袁崇煥比皇太極略勝一籌;只因明思宗朱由檢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遂使一個有膽有識,十年軍旅,屢建奇功的抗金(清)名將,遭到下獄問斬,含冤而死。此外,還撰有《釋汗依阿瑪》,刊于《滿族研究》1987年2期,主要論證清世祖福臨之親母孝莊文皇后曾下嫁攝政王多爾袞,材料充實,論證確鑿,對50多年來的疑案做了初步解答。另一篇《釋馬法》,刊于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史研究》,從多方面考訂,駁中外學者對清世祖福臨稱湯若望為“祖父”或”“爺爺”之非。(四)資料搜集和整理1969年春,原由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重新“上馬”,指定中央民族學院的王鐘翰、張錫彤、陳連開、賈敬顏、郭毅生等同志負責編繪東北部分。此項工作于1971年夏基本結束?!吨袊鴼v史地圖集》八冊,1975年由中華地圖學社出版,該圖指示了1840年以前我國各歷史時期的政區(qū)設置和民族分布,對我國邊疆史地和民族史的研究,無疑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1979年,中央民族學院編輯組將搜集的資料,以《中國歷史地圖集東北地區(qū)資料匯篇》為題名打字油印,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遼金元、明清時期四編,集古今中外研究成果,考辨真?zhèn)?析其異同,定點古今對照。匯篇刊出后,對東北史地研究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最近由原撰編者分別修改校訂,改題名為《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將于近期內(nèi)出版?!稇?zhàn)國秦漢遼東遼西兩郡縣考》一文是與陳連開同志合撰的有關古代東北地理的研究論文,刊于《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4期。遼東、遼西兩郡的設立,是我國古代史上東北地方行政建置的重大發(fā)展。據(jù)史載,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遼西郡;二十五年滅燕,置遼東郡是可信的。對遼東各縣的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瀆、居就、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市、文(汶)、番汗、沓氏及沓;遼西各縣的且慮、海陽、新安平、柳城(龍城)、令支(附孤竹城)、肥如、賓徒、交黎(昌黎)、陽樂、孤蘇、徒河、文成、臨渝、等縣的變遷及今地所在,也一一作了考釋。另外,《東北考察記》一文,刊于《歷史地理》1987年5期,是根據(jù)對南起山海關、中經(jīng)沈陽、新賓老城和舊老城、長白山、渤海國舊城、吉林市阿什哈達和烏拉古城、哈爾濱阿城縣白城子,北抵黑河市璦琿鎮(zhèn),折南經(jīng)齊齊哈爾諸地的實地考察和對滿族老年人的訪問而作,提出了許多有意思的問題,同時發(fā)表了一些個人看法,對進一步研究東北史地有參考和借鑒價值。(五)參將衛(wèi)的范圍主要介紹先生研究古代東北民族的論文三篇:首先是《明代女真人的分布》,刊于1956年《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第5輯,后收入《清史論文選輯》第1輯。文章把明代女真人的分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初未設衛(wèi)所以前,為期較短,散居在:東北琿春,經(jīng)過牡丹江,由依蘭折而東北,沿湯原、樺川、富錦,直到松花江與黑龍江合流附近的同江一帶;巾部則以吉林市為中心,西南達于遼寧省的東北部,直到鴨綠江邊甚至包括遼陽市附近在內(nèi)的廣闊地區(qū)。第二階段是明永樂初設衛(wèi)所以后的180年間。在松花江流域方面的“海西女真”,東南以建州三衛(wèi)為中心、毛憐衛(wèi)附之的女真人居住在東起琿春,西至吉林市,北達黑龍江境內(nèi)的穆陵一帶。西北方以兀者諸衛(wèi)為主體的女真人居住在西起呼蘭河,東抵湯旺河,中間包括松花江平原在內(nèi)。此外靠近兀者諸衛(wèi)居住在松花江與牡丹江流域一帶的尚有屯河、安河、呼朵倫,脫倫、嘔罕河、雙城、撒刺兒、亦馬刺、卜顏、嘉河、肥河、亦東河、亦迷河、阿者迷、兀也吾、乞勒片、兀蘭、亦兒古里、札木哈、脫木河、福山等衛(wèi)。在黑龍江方面的“野人女真”,以奴兒干衛(wèi)為主包括伏里其、乞勒尼二衛(wèi)與敷答河千戶所在內(nèi)的女真人,居住在今黑龍江下游的特林地方。在黑龍江下游、中流和黑龍江與松花江合流附近,以及烏蘇里江和綏芬河流域一帶,則有喜申、兀刺、囊加兒、古魯、滿涇、可木、弗思木、督罕河、玄城、五屯河、哈兒分、兀刺忽、葛林、忽石門、札肥河、忽兒海(后改弗提)、吉灘、考郎兀、忽魯愛、札真、阿速江、亦速里江、速平江、撒兒忽、木魯罕、朵兒必河、答罕山、牙魯?shù)刃l(wèi)。值得注意的是,根據(jù)明實錄、《遼東志》、《全遼志》、《滿洲源流考》制成的《明代女真衛(wèi)所簡表》,開列衛(wèi)368個,所20個,以及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兩幅女真衛(wèi)所略圖。在將近400個衛(wèi)所的考證和定點中,雖有不少個點有待進一步研探,但總的來說,此文強有力地駁斥了那些認為開原以北不在明代疆域之內(nèi)的別有用心的胡言亂語。其次是《達呼人出于索倫部考》,刊于所著《清史雜考》。達呼爾人現(xiàn)居住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莫力達瓦旗、布特哈旗、索倫旗和黑龍江省的龍江縣、富裕縣、納河縣、嫩江縣、璦琿縣、齊齊哈爾市的人數(shù)最多,另外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北邊境塔爾巴戛臺山麓的瓜爾本設爾的亦復不少。通過稽考歷史文獻,認為呼爾哈部人不是達呼爾人,達呼爾的先人可追溯到三四百年前的索倫部和薩哈爾察部,最早開始用“打虎兒”(即今達斡爾),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的理藩院題奏,從此取得了與其他兄弟民族同等的地位。第三是《沈陽錫伯族家廟碑文淺釋》,刊于1980年《清史論叢》第二輯。先生于1959年到沈陽城北皇寺路一段太平寺舊址,得錫伯族家廟的滿文石碑一塊共253字,碑立于嘉慶八年(1803年);文章發(fā)表廟碑滿文的譯音,全文譯漢,并仔細的考釋碑文的內(nèi)容。認為16、17世紀中,綽爾河流域即是錫伯人世世代代住牧的地方,糾正了前人把伯都訥當作錫伯人原住地的錯誤論斷。此后,在齊齊哈爾、墨爾根、伯都訥等處被編成74個牛錄,住了40余年并于康熙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年移入盛京,分別派遣到各地駐防。附有中國歷史檔案館所藏“康熙三十八年錫伯編佐領的咨行檔”。該文發(fā)表后,譯成德文,與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斯達理教授所寫錫伯史稿同編為《錫伯族史專號》一書。(六)鄂爾泰對西南土地改流的規(guī)劃與選擇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分布著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歷代王朝對西南民族的統(tǒng)治,自來無上策,不外“以夷治夷”四字,用以羈縻,使之就范,虛受封爵加祿而已。雍正年間西南改土歸流始為我國古代邊疆政治之一大變動,因此而作《雍正西南改土歸流始末》,刊于1980年《文史》第十輯,西南三省的少數(shù)民族,名稱繁多,大別言之:云南曰彝、曰倮?,貴州曰苗:廣西曰壯、曰瑤。彝與倮?之族,殆已近百;苗族約40種:壯瑤之屬,分而析之,不可縷數(shù)。文章根據(jù)范承勛等纂《云南通志》,金等纂《廣西通志》、鄂爾泰等纂《貴州通志》、魏源《圣武記》與鄧文如師所撰《滇語》(未刊稿)等載,以當事人述當時當?shù)厥聻閾?jù),對西南三省的少數(shù)民族,進行了詳細介紹。條分縷析,簡明扼要,使人一目了然,不失為近年來不多見的一篇較有份量的綜合性論著。土司制度始創(chuàng)于元,大備于明。清沿明制更臻完備。清康熙三年(1664年)吳三桂首平水西,伸西南無別患:后吳三桂反清,又重土司兵為己助;及其敗仍聽命于清廷:后來堅決抗拒之苗、倮、瑤、壯、彝、蠻諸族。土廣兵眾,關系到西南諸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