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齊物論》思想新探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1.gif)
![王夫之《齊物論》思想新探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2.gif)
![王夫之《齊物論》思想新探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3.gif)
![王夫之《齊物論》思想新探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4.gif)
![王夫之《齊物論》思想新探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8dd65e49ddc0a9b1d72e0230a3c9cffa5.gif)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夫之《齊物論》思想新探
莊子的“無無”境界論證主要體現在齊物論上。王福義的莊子的“氣”思想從“無”到“有”的轉變是他批評、吸收和轉化的。一、“未成乎心”與“無無”《齊物論》中,莊子所齊者為“物論”而非“物”,即“齊‘物論’”,以物論之齊而齊物?!拔镎撝R”就是以“無無”境界齊“物論”。莊子認為,萬物各自不同而相異,則不可使齊,他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ue792”(1)又說:“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2)在莊子的認識中,萬物體現了一種絕對的相對性,他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3)萬物的變化與相對性是絕對的,因而萬物不定。莊子推論認為,如果固執(zhí)于物而齊物,既使追問到“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及“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的程度也仍然不可能齊,他說:“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ue792”(4)莊子認為,在“有”、“無”之內的言、知、辨會陷于無窮推論之中,仍然是無定的“有無”之類,則無正而不可齊他說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ue792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5)“與是不類”的原因在于“成心”,指惠施等辨者“以無有為有”之言,即以言、知、辨而求正求齊之論,此即“未成乎心而有是非”。另一方面,莊子同樣反對“以無有為有”,認為這是固執(zhí)于“有”而求正、求齊的齊物方式,仍是一種“成心”。“以無有為有”,在莊子看來,因為有“成心”而“未成乎心”,則“與是不類”,則未脫離于萬物之“有無”。莊子所謂“未成乎心”之“心”,即是超越于萬物“有”、“無”之外的“無無”境界之心,這是他所認為的最高修養(yǎng)境界。“有”與“無”是莊子論證“無無”境界的工具,他說:“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6)強調超越于“有無”之外的“無無”境界高度,則萬物可齊,即“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锕逃兴?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7)莊子進一步明確說:“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8)則“無無”境界脫離于物外而“不知其然”,其“行之而成”就是“物謂之而然”,道即是在超越物之然與不然,可與不可而把握的“無無”境界之道。可見,莊子的“齊物論”,并非“齊物”之論,而是超越于實有萬物之外,進而超越于言、知、辨而求齊的齊“物論”,即,以“無無”境界齊“物論”之論。實質上,莊子認為,能夠提升自身的精神修養(yǎng)境界而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能超越于對萬物不齊的爭論,以齊“物論”之論齊物而成立“齊物論”。王夫之認為,莊子“齊物論”的關鍵在于“我喪而偶喪”,則以“無無”境界而齊“物論”,實質上是脫離于物的“賅物之論”,所以,他說:“無則俱無,不齊者皆齊也。”(1)正因為莊子認為“要為物論”,所以,他超越于物之外而消除物我之耦,以“無無”境界之道齊“物論”,這是其齊“物論”的認識根源。王夫之以此“無無”境界把握莊子“齊‘物論’”而齊物的思想主旨,他說:“若夫參萬歲而一成純者,大常而不可執(zhí),豈言論之所能及哉ue793忘言、忘知,以天為府,則真知之所徹,蘊之而已,無可以示人者。圣人之愚莼,恰與萬歲之滑昏相為吻合,而物論奚足以存ue793”(2)王夫之認為,莊子“萬歲”有其“太?!笨蓤?zhí)、可參,所以,“參萬歲而一成純”于“忘言,忘知”的“無無”境界。莊子的真知超越于萬歲實有之外,所以“蘊之而已,無可以示人者”。所謂“圣人愚莼”是對于實有萬物而言,而萬物本就滑昏而無可知、可執(zhí)、可參之大常,則圣人“無無”境界之“真知”恰“與萬歲之滑昏相為吻合”。莊子“無無”境界之“真知”來“齊‘物論’“,則“物論奚足以存”。王夫之認為,莊子以“無無”境界之道齊“物論”以貫通其思想,齊“物論”是莊子思想的綱領,他說:“物論之不齊,……極于生死。生死者,知之生死,而非天之有生死也?!郎鸁o變,則休于天均,而無有足勞其神明者。此喪我之至,而物論無不可齊之極致也。故歸其要于此,而與《大宗師》無異旨也?!?3)以“物論不齊”歸之于“知之生死”,則天為超越實有生死變化的“無無”境界之“天”,則“休于天均,而無有足勞其神明者?!鼻f子以“喪我之至”達到超越于“勞其神明”的實有萬物之外,則”無無“境界就是莊子認識”物論無不可齊之極致“的最高精神修養(yǎng)高度,也是王夫之認為貫通莊子思想的大宗旨與思想線索。王夫之進一步分析說:“故于篇終申言物化,以見是非之在物者,本無已信之成形?!锘斐芍蓭?一之于天均,而化聲豈有不齊哉ue792此以奪儒墨之所據而使蕩然于未始有無之至齊者也“使蕩然于未始有無之至齊者”就是以達“未始有無”的“無無”境界而“至齊”,他指明了莊子以“無無”境界齊“物論”的思想根源。可見,王夫之始終順著莊子提升和論證其“無無”境界高度的思維方式推論其“齊‘物論’”,同時,揭示其貫通于《齊物論》及其思想大宗的思想本質,體現了他對莊子境界思想的研究深度。相比于老子的本體,莊子的本體不能對現象產生任何實有性影響,與實有萬物的距離更大了。由此,莊子境界成為王夫之把握老莊思想之不同,積極評價和吸收莊子思想,認為其高于老子而“可以自成一說”的主要思想根源。王夫之以“先立乎其大者”之“大心”構建“有”境界思想體系,目的在于以“有”為取向,立論于儒家思想立場上,提升和論證儒家倫理道德踐履與修養(yǎng)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在境界意義上明確本體與現象的實有性關系,以實有境界消除本體的模糊性與猜測性,王夫之認為莊子思想“博也而不僅博,大也而不可名為大,真也而審乎假以無假”。(4)又說:“莊子抑不滯于無為,故其言甫近而又遠之,甫然而又否之,不示人以可踐之跡?!?5)《莊子齊物論》的思想實質是“齊‘物論’”,王夫之把握這條“無”境界線索,遵循從“無”到“有”的思想路徑,通過批判、吸收、改造莊子“齊‘物論’”的“無無”境界之道,論證“齊‘物論’”的“有”境界之道。從“齊‘物論’”到“齊‘物論’”,正體現了王夫之深研莊子而貫通其思想大宗之旨的從“無”到“有”的境界論線索。二、“有”并非“有”莊子并不否認實有萬物,也并非以“無”或“無無”為實有萬物之外的某種最高存在,“無無”是在最高的精神修養(yǎng)境界高度而論的。所以,他從“無”或“無無”境界進行無限性推論,尋找原因實有萬物之“有”存在的原因,“有”并未消失而仍是實有之“有”,關鍵在于以“無無”境界通“有”而得道的方式,決定于莊子本體的思想性質與理論思維取向。伍曉明認為:“莊子的‘有有也者’才只能仍然是一個形而下的表述因為在這一表述中被有肯定為‘有’的有只能是‘萬有’或者一切東西,而不可能是那個根本的、純粹的、不是任何一有但也并非在萬有之外的‘有’?!?1)莊子本體的超越性境界高度與實有萬物之間始終存在矛盾,他所論的“有”,甚至“有有也者”始終沒有達到“無無”境界高度。在莊子思想中,“無無”是比“有”更為根本,更為純粹,完全不受限制的最高境界之“無”。“無無”是在“有”之外、之上而論的,這是莊子“無無”境界不能與實有萬物相通的虛無性思想根源。(一)“為是防止之也”,以“觀其神圣”莊子所論的“滑疑之耀”與“寓諸庸”都不離萬物而具有實有性,為“有”或“有有也者”。從“有”境界來看,莊子思想始終存在境界與實有萬物的矛盾,所以,王夫之認為,莊子“齊物論”的實質是“齊‘物論’”,而非“‘齊物’論”。莊子說:“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2)他認為“滑疑之耀”為“圣人之所圖也”,但其前提為“物與我無成也”。“寓諸庸”也是在“為是不用”的前提下來講,所以,莊子說:“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寓。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因是矣?!?3)所謂“達者”,即是“無我”而脫離于實有萬物之外,達到“無無”修養(yǎng)境界的圣人。王夫之以超越性境界貫通“滑疑之耀”,即:“以天明照天均”和“遍照之明耀于六合矣”。所謂“昏昏然其滑也,汎汎然其疑也”與莊子之“滑疑”并無不同。在具有絕對超越性境界高度上,王夫之同樣認為:“道無可成者也”;“則固無所虧”;“則盡天下之言,無可是也”,(4)這是他對莊子“莫若以明”的肯定之處。但是,區(qū)別在于最高境界的思想性質不同,即“以天明照天均”的思想取向不同。王夫之說:“滑亂不定,疑而不決,恍惚之中,有其真明”,顯然“滑疑之耀”不離于滑疑之亂中。又說:“鼓動于大均之中,乘氣機而自作自己,于真無損益焉?!被芍膭釉诖缶?所以,滑疑之亂“于真無損益”。王夫之說:“隨所寓而用之則可無成可有成而滑疑者無非耀矣?!彼J為,“寓諸庸”,則不離于“諸庸”而用“諸庸”,“滑疑之耀”,則不離于“滑疑”而耀于“滑疑”,則“滑疑”之“耀”與“諸庸”之“寓”都在實有境界前提下才能實現。(5)(二)“各為有”,都通于一“休乎天均”、“兩行”與“滑疑之耀”、“寓諸庸”一樣,莊子在“無無”境界上講,王夫之則在“有”境界意義上講,體現了“無無”境界之道與“有”境界之道的異同。莊子說:“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謂兩行?!背尚⑹?“夫達道圣人,虛懷不執(zhí),故能和是于無是,同非于無非。所以息智乎均平之鄉(xiāng),休心乎自然之境也。不離是非而得無是非,故謂之兩行?!?6)所謂“虛懷不執(zhí)”,是針對有耦而生成心之是非的實有萬物而言,以“無無”境界虛懷“萬物”,則不執(zhí)于實有萬物,“息智”與“休心”都是對實有萬物而言,指不在實有萬物之中運智,強調在“無無”境界高度尋找解決之道,體現莊子的境界思想性質。莊子“和是非”的本質是以“無無”境界和實有萬物,“兩行”即是“無無”境界與實有萬物“兩行”。莊子并不否認實有萬物,同時強調提升超越性境界以通實有萬物,所以是“兩行”。莊子認識到,在實有萬物之中求“一”面臨很大困難,因為,“無無”與“有”,境界與實有,本體與現象的矛盾始終存在。但是,正如伍曉明所說:“莊子論證那個理想的‘一’時面對著同樣的必然‘困境’,而對此‘困境’莊子有極其明確的意識。”(7)莊子在境界高度上化解“一”與境界落實于萬物的矛盾,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ue792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ue792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首詿o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ue792無適焉,因是已。”“一”是不可言說也無須言說的最高理想,既已言說,則“一”處于實有萬物之中為“有”,“有”則有耦,有言、知、辨而非“一”。莊子認為,無論“自有適有”還是“自無適有”,都不足以得其“一”。王夫之強調超越性境界,體現對莊子境界合理內涵的肯定與吸收他說道合大小長短、天人、物我而通于一。不能分析而為言者也。有真知者,并其通為一者而無朕,是未始有夫未始有始,未始有夫未始有無者。一尚不立,何況自二而三乎ue792”(1)王夫之強調超越性境界高度,從而肯定和吸收莊子境界之道,但是,他所謂超越,是在以氣為本的實有萬物基礎上的內部超越,不同于莊子脫離實有萬物的外部超越,則,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王夫之知止于“有”境界之道,實質上是止于實有萬物之中;莊子知止于“無無”境界之道,則止于實有萬物之外。三、知識論方面的表現對莊子“齊物”思想的研究,體現王夫之對老莊思想“入其壨,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2)的研究態(tài)度和“明人道以為實學,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的思想目的。(3)通過盡廢莊子以“無無”境界而“齊‘物論’”之虛妙,王夫之返儒家以“有”境界“‘齊物’論”之實學,體現他“見其瑕而后道可使復”,在批判基礎上對莊子思想進行改造、吸收的研究路徑。(4)從王夫之思想來看,對莊子“齊物”思想的研究體現了他“一面極力提倡實行,一面常要研求最高原理”的思想特征,(5)這是宋明時期儒道融和與建設儒學理論體系這一學術思潮的集中體現與總結。為了論證儒家以倫理道德價值為核心的“天人合一”境界,王夫之主要從宇宙論、知識論方面吸取了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合理思想:宇宙論方面主要體現在對超越性境界高度的提升與論證;知識論方面主要體現在吸收老莊以提升超越性境界高度的理論思辨方法。從“齊‘物論’”到“‘齊物’論”的思想路徑,能夠從宋明理學家沒有注意到的知識的來源與本質方面,揭示王夫之從理論思維方面超越并為宋明哲學(甚至中國傳統(tǒng)哲學)開辟出的一條新路。即,他從境界高度全面分析、總結與儒學思想不相適宜的道家“虛無高妙”之說,以實有論為基礎,通過具有高度哲理思辨性的理論思維,依據嚴密系統(tǒng)的實有性思辨論證了儒家倫理道德和人格境界追求的理論合理性與思想必然性顯示中國傳統(tǒng)哲學向系統(tǒng)性理論性和邏輯性的發(fā)展方向。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發(fā)展來看,儒道都力圖從哲學上論證“天人合一”境界,對境界的共同的追求成為研究儒道思想關系的著眼點與可能性依據。王夫之對莊子“齊物”思想的研究,是在總結宋明理學與老莊思想關系基礎上有創(chuàng)建的獨立研究,集中體現了在理論思維高度上,從“援道入儒”角度總結宋明理學的理論成果。從“齊‘物論’”到“‘齊物’論”的思想路徑,反映了王夫之“尤其于二氏之書,入其藏而探之”,(6)即通過改造、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人關-勤徑學升高中歷史必修上同步練測(統(tǒng)編版2019)
- 園林養(yǎng)護人員雇傭合同范文2025年
- 2025年伙伴合同終止協議
- 2025年企業(yè)辦公用品綜合供需合同
- 2025年官方物流配送協議書高清
- 2025年企業(yè)設備抵押擔保貸款合同
- 2025年動物收養(yǎng)協議版式
- 2025年糧食供需雙方合同策劃大綱
- 2025年智能交通項目提案報告模式
- 2025年企業(yè)維修保養(yǎng)年合作協議
- 助貸機構業(yè)務流程規(guī)范
- DL∕T 5106-2017 跨越電力線路架線施工規(guī)程
- 西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課件(2024年3月修訂)
- 骨科醫(yī)院感染控制操作流程
- 綠化養(yǎng)護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九年級物理第一課
- 食材配送技術方案
- 全年無休供貨承諾書
- 中藥的臨床合理應用
- 材料設備采購進度計劃控制措施
- 寧夏銀川三中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物理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