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中的象與詩中的興意象本質(zhì)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
對于繪畫,人們通常會理解“關注山水”、“信任景觀”、“將客觀景觀視為主觀情感的象征”等。其實這純粹是用一種“擬物”主義的方式來理解意象,即把它降低為一種寄托思想感情的藝術手法。有的則將意象和喻象完全等同起來,如說:“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過比喻、象征、寄托而獲得的一種具象表現(xiàn)”。在這些同志看來意象就是一種在“比”或“寓”中的情感(實即觀念)的“具象表現(xiàn)”。但是比喻、象征、寄托等本來就不能離開具體形象而存在,因此比喻、象征、寄托等也就是他們所理解的“意象”了。聞一多先生早在《說魚》一文就曾說過:“易中的象與詩中的興,……本是一回事,所以后世批評家也稱詩中的興為興象。西洋人所謂意象、象征,都是同類的東西,而用中國術語說來,實在都是隱?!贝_實,在西方近代,人們大多是把“意象”理解為象征或比喻的。如威爾斯在《詩歌意象》一書中,就把意象分成七種類型,有裝飾性意象、潛沉意象、強合意象、基本意象、精致意象、擴張意象、繁富意象等,它們或是“大眾的隱喻”,或是“技巧性隱喻”,或是這兩種隱喻的“更精巧的形式”,而最高層的意象則是文學性、內(nèi)在性(即隱喻式的思維)、比喻各方渾然一體的融合等諸特征的綜合。所以,由于時代的原因,聞一多先生那樣說,且認為“意象”概念來自國外,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今天回過頭來再看,西方所理解的“意象”,實同我國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意象是并不相同的。意象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就審美心理的角度說,它是心和物的同一;就藝術認識論的角度說,它是意和象的契合;就作品表現(xiàn)的審美特征說,則是情和景的交融。所以在本質(zhì)上,它不是比喻、象征或寄托,它和喻象文學是無緣的,它們各自屬于兩種絕然不同的審美范疇。陳睽《文則》曾說:“易之有象,以盡其意;詩之有比,以達其情。文之作也,可無喻乎?”于是有人遂引以為據(jù)。其實這話雖說也有一定道理,但是過于絕對?!段溺R秘府論·論文意》就說:詩有平(當作憑)意興來作者?!霸缸觿铒L規(guī),歸來振羽儀;嗟余今老病,此別恐長辭”。蓋無比興,一時之能也。所謂“意興”,是魏晉六朝以來新出現(xiàn)的、人們用以表述特殊審美心理的創(chuàng)作概念,就是常說的心物同一。它的發(fā)生發(fā)展,正好和意象詩人的創(chuàng)作相同步,而和傳統(tǒng)所說“比興”,則屬完全不同的理論范疇?!皯{意興”作詩和用比興寫詩,其間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并非只有用“喻”寫成的詩才是好詩。也就不能認為“文之作也可無喻乎”。王夫之在談到王儉《春詩》時也說:此種詩直不可以思路求佳,二十字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內(nèi),亦不在外,既無輪廓,亦無絲理,可以生無窮之情,而情了無寄。按王儉原詩是:“蘭生已匝苑,萍開欲半池;輕風搖雜花,細雨亂叢枝”。這是一首典型的六朝意象詩,詩人并沒有直接去表現(xiàn)主觀情感,只是抓住南國新春富有特征的幾組景物著筆,給人一種生機蓬榮、春意盎然的深切感受。詩中的景物描寫,也不是出于某種比興寄托的需要而選擇,但卻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憐愛春光的一片深情。所以王夫之說:“可以生無窮之情,而情了無寄”。正古人所謂情出象外、化景物為情思——物質(zhì)的東西只有在詩人筆下化作情感的時候,那才成為真正的藝術。這就是意象詩歌的本質(zhì),它并不寄情,卻情自無限。但是,意象詩同喻象詩,盡管在審美性質(zhì)上存在著這樣大的差別,人們卻常常在“言外之意”這點上把它們混同起來。是的,意象和喻象雖然都講求含蓄,但含蓄的性質(zhì)卻根本不同。對此,錢鐘書先生曾作過十分透辟的論述,他說:夫“言外之意”,說詩之常,然有含蓄與寄托之辨。詩中言之而未盡,欲吐復吞,有待引申,俾能圓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此一事也。詩中所未嘗言,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所謂“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順詩利導,亦即蘊于言中;后者輔詩齊行,必須求之文外。含蓄比于形與神,寄托則類神之與影。他認為前者才是真正的含蓄,后者不過是寄托而已。二者雖然都有“言外之意”,但其性質(zhì)并不相同。寄托有如神與影的關系,中間究竟隔著一層(形)。因為是“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故物我還處在相互外在的孤立狀態(tài),當然不會產(chǎn)生心物同一、情景交融的“意象”。大致《詩》《騷》所長,即在于此。晉宋以降,我國詩歌漸趨情景含蘊,情和景非一亦非異,不即亦不離,有如形神之交融,故“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即是六朝意象詩歌之所長。前者是我國詩歌早期的審美特征,屬喻象;后者則是我國詩歌后期的審美特征,屬意象,故謂“有含蓄與寄托之辨”。然而長期來人們卻混焉不分、習焉不察,于是文學發(fā)展史上這一重要轉(zhuǎn)變,遂模糊不清了。另外,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好用佛語“現(xiàn)量”和“比量”來評詩,我以為所說明的也正是這兩種詩歌類型。如《姜齋詩話》說:“僧敲月下門”,祗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fā)關心?知然者,以其沈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xiàn)量也。又《題蘆雁絕句序》說:家輞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二者同一風味,故得水乳調(diào)和,俱是造未造、化未化之前,因現(xiàn)量而出之。一覓巴鼻(根據(jù)、來由)鷂子即過新羅國去矣。何謂“現(xiàn)量”?他在《相宗絡索》中說:“現(xiàn)者,有現(xiàn)在義,有現(xiàn)成義,有顯現(xiàn)真實義?,F(xiàn)在,不緣過去作影;現(xiàn)成,一觸即覺,不假思量計較;顯現(xiàn)真實,乃彼之體性本自如此,顯現(xiàn)無疑,不參虛妄。五根于塵境與根合時,即時如實覺,知是現(xiàn)在本等色法,不待忖度,更無疑妄”。故知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量”,當指審美知覺的敏銳直覺,或突然觸發(fā)的靈感,也就是王夫之所說“即景會心,自然靈妙”。它是一觸即覺、不待忖度推敲、不假思量計較而直指“實覺”、顯現(xiàn)真實的。實際也就是意象詩歌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興”或“意興”,且與鐘嶸所說“直尋”、皎然所說“直致所得”、嚴羽所說“妙悟”相契。在意象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因為是情景含蘊、兩相交融,客觀事物的形神氣韻同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常達到一種完美的契合;故表現(xiàn)在思維活動過程中,往往進入一種心物同一、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主觀和客觀便呈現(xiàn)出一種不期然而然的觸發(fā)或偶合,這就是所謂“現(xiàn)量”。如賈島寫“僧敲月下門”這句詩,在“推”字或“敲”字間用盡心思,因而長期被傳為美談。但在王夫之看來,這根本就不需要去苦心推敲,因為這只是妄想揣摩;如果詩人真已進入那種不期然而然的靈感觸發(fā),那么“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心居其一”,直截頓悟,自然靈妙,何勞苦苦用心經(jīng)營!正如他評謝靈運《游南亭》詩所說:“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靈心巧手,磕著即湊”。(《古詩評選》卷五)或如評沈明臣《渡峽江》詩所說:“情景一合,自得妙語”。(同前)因此意象創(chuàng)造上的這種思維特征,是同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的運用,無論在創(chuàng)作的藝術心理活動上,或藝術表達所需要的才能上,都存在著本質(zhì)的差異。因為在后者那里,并不需要形成主客觀的契合同一,“物自物而己自己”(評《渡峽江》語),自然不存在一觸即覺的“現(xiàn)量”了?!督S詩話》還說:“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非其景”。如果僅僅注目于某種比喻、象征意義的選取,即“假思量計較”進行概念判斷,則景物的描寫便非出于情思的自然觸發(fā),情景之間便會出現(xiàn)“截分兩橛”的相外現(xiàn)象,也就根本不會出現(xiàn)“初不相離,唯意所適”的“現(xiàn)量”,而是佛語所說的“比量”了。王夫之評王籍《入若耶溪》詩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論者以為獨絕,非也?!?、更二字,斧鑿露盡,未免拙工之妙。擬之于禪,非、比二量語也,非現(xiàn)量也。⑧又何謂“比量”?它和現(xiàn)量是相對的概念。《相宗絡索》說:“比者,以種種事,比度種種理。以相似比同,如以牛比兔,同是獸類;或以不似比異,如以牛有角比兔無角,遂得確信。此量于理無謬,而本等實相原不待此,此純以意計分別而生”。顯而易見,這是一種從觀念出發(fā)的類比方法,即“以種種事比度種種理”,故說“純以意計分別而生”,同“不假思量計較”的現(xiàn)量正好相反,具有于抽象意繹的性質(zhì)。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比喻、象征、寄托等,即是此量。它們或是觀念的類比,而不是心物之間的契合;或是思想的某種例證,而不是物我之間的同一;或是理念的縮略符號,而不是情景之間的融貫??傊?常常是概念的演化。值得注意的是,此量雖然“于理無謬”,但意象詩歌卻不能待此而致績,故王夫之深以為不取。用“現(xiàn)量”和“比量”來說明我國詩歌中這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類型,雖說是借用佛語,卻很能揭示出某些實質(zhì),因此我以為頗值得予以重視。不借助比興,不借助象征或寄托,單憑景物描寫何以能表現(xiàn)主觀的思想感情呢?王夫之認為情和物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契機,他說:“然則情者,不純在外,不純在內(nèi),或往或來,一來一往,吾之動幾與天之動幾,相合而成者也?!?《船山學譜》卷三)就是說情感的存在雖是主觀的,但它的產(chǎn)生又因物觸發(fā)而起,故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客觀性,所以每種感情總是和特殊的物象密切相聯(lián)系。有是物才有是情,有是情必有是物,脫離開對象的抽象情感是不會存在的。故他又說:情者,陰陽之幾也;物者,天地之產(chǎn)也。陰陽之幾動于心,天地之產(chǎn)應于外。故外有其物,內(nèi)可有其情矣;內(nèi)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詩廣傳》卷一)可知物是詩人所感受的物,情則是物所引起的情,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交通的契機,這就是“興”。正如劉勰所說:“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通過心物相應這一“興”的橋梁,詩人的情思才能和特定對象相因依、相含吐、相包孕,使情滲透于物,物也被“情”化。故詩人所獨特感受的景物便成為他情感的物化表現(xiàn),而選取這景物也就成了他抒寫情感的特殊手段。何況,“絜天下之物與吾情相當者,不乏矣;天地不匱其產(chǎn),陰陽不失其情”。(同前)天地既不乏是物,吾人則不乏是情,詩人就是這樣從大自然中不竭地汲取著靈感,產(chǎn)生著“興”,詩神繆斯也就永遠生命長青?!督S詩話》說:若能“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也就才能作到“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而意象詩人不同于喻象詩人的創(chuàng)作奧秘,正從這里可以得到揭示。喻象文學是以“比量”為手段,所以它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近于抽象的“理”或“義”,如所謂“《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等:而意象詩人卻是以“現(xiàn)量”為手段的,故在詩歌深層蘊含的則是一種象外之“情”或某種人性。然而,這并非說意象詩歌絕對排斥理或義,只是它不同于喻象詩中如“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等那樣的理或義。意象詩中表現(xiàn)的理只能是“不可名言之理”,亦即“幽渺以為理”??傊?我國自六朝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意象詩,是以心物不期然而然的偶合因而引起情景的突然觸發(fā)為基點的,故謂“化景物為情思”、“語不及情而情自無限”,所以它并不重在喻托意義的選取。這一新的審美理想,到了唐代詩歌則發(fā)展到更加成熟的階段。自然詩歌并不都是用意象來寫作的,但唐人藝術成就最高的詩,卻大多都是完美的意象詩。再從我國書法來看,我以為也是典型的意象藝術。雖然由于它帶有某種所謂“抽象”性,常被人們用一種喻意的或象征的觀念來理解,而稱之為寄懷之具。其實書法家追求的絕非什么喻或寄,而是書寫情懷,即把主觀情思凝聚在濃縮在線的形象中。它起初原是象形的,即模仿的。自西漢揚雄提出“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法言·問神》)以后,用于書寫的文字就開始擺脫“象物”的實用階段,而和主觀情感的表現(xiàn)聯(lián)結起來,逐漸發(fā)展為一種自覺的藝術了。到了東漢,蔡邕在其《筆論》中又進一步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更被明確的界定為抒散情懷、表現(xiàn)個性之具。作為一種真正的藝術,書法之所以能在晉宋達到高度成熟,正是這一認識過程的必然結果。發(fā)展到唐代,這種意識則更加明確。孫過庭《書譜》說:“豈知情動言形,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韓愈論張旭草書也說:“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送高閑上人序》)書法更被與《詩》《騷》同等看待,認為和詩歌創(chuàng)作一樣,它也是“不平有動于心”的產(chǎn)物,于是書法藝術也更抒情化、詩意化了。大概差不多在此同時,書法理論家們也開始用“意象”概念來說明其審美特征。張懷璀曾這樣說:……有類云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谷巖相傾于峻險,山水各務于高深。囊括萬殊,裁成一相?;蚣囊则G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他認為書法是取法于種種客觀物象的,故說:“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又認為是抒寫情懷的,故說:“騁縱橫之志,散郁結之懷”。前者說的就是“象”,后者說的則是“意”。心物相契、兩相交融,而兼具象形緣情之美,這就是書法的“意象”。故他在《文字論》中說:“探彼意象,入此規(guī)模”。正式采用意象一詞論書。從此“意象”的概念也被引進書評書論中來。如《書史會要》載杜本論書說:“倘悟其變,則縱橫皆有意象也?!薄杜逦凝S書畫譜》亦說:“風骨意象皆存”。元鄭杓《衍極》也說:“若日月云霧,若蟲食葉,若利刀戈,縱橫皆有意象?!辈滔>C《書法論》評張旭草書則謂有“意象之奇”,故“群象自形,有若飛動”。由此可見,前人早就認識到我國書法是一種意象的藝術。我國書法是“線的藝術”,即以線來構形的藝術,這是它不同于詩畫的主要特征。但是書法藝術中線的形象,已不是客觀事物形象的直接模仿,可以說是大千世界中所難以找到的形體。因此有人才稱它是“抽象藝術”。比如它的一個點,常常啟發(fā)讀者想象為“鼠矢”、“瓜瓣”、“雨滴”、“青苔”、“墜石”等等,卻不是具體事物的某一點。又如一橫,也常啟示讀者想到“一葉橫舟”、“千里陣云”、“橫橋斷山”、“金釵玉案”等等,卻不是具體事物的某一橫。所以它的一點一橫,已不是模仿具體事物而來的一點一橫,而是可以觸發(fā)人們?nèi)プ杂上胂蠛吐?lián)想的點和橫。那么這是否說它已失去了具象性呢?我們認為,任何一種意象藝術,其所以不同于再現(xiàn)藝術之處,就在于它的“象”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形象,即“化景物為情思”所說的“化”過的形象;塑造形象的目的主要是化作情思,故不重在原物的逼真、精確的再現(xiàn)。我國書法作為一種高度成熟的藝術形式,它已脫離了象形文字的階段,使原來的具體形象發(fā)生了蛻變,如借用我國詩畫理論中的術語,或者正可稱為“不似之似”的“象外之象”。我國書法藝術的筆畫結構形象,既不是具體事物的刻意模仿,也。不是西方抽象藝術那樣的隨意涂抹,而是藝術家再造的表情達性的特殊手段。正是書法中線所具有的這種“不似”或“象外”的特.征,才使它獲得了無限的造形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而成為構造意象的有力手段。書法藝術也才能產(chǎn)生其他藝術難以具備的藝術魅力。康德說過:線是最有表現(xiàn)力的藝術手段。而中國書法藝術的線,則有它造形的特殊功能。比如豎畫具有力.度感,橫畫具有徑健感,撇畫具有瀟灑感,捺畫具有舒展感,方畫具有堅毅感,圓畫具有流媚感,點畫具有穩(wěn)重感,波畫具有節(jié)奏感,鉤畫具有韌性感等。所以書法不僅是線的藝術,而且是力的藝術。線條的運動節(jié)奏,則造成了“勢”,而表現(xiàn)為“骨力”;墨色的淋漓揮灑,則又表現(xiàn)出“氣”,而蓄積著“韻”。通過骨勢氣韻的流動變化,則又寫出了作家情感的波動節(jié)律,個性的陰陽剛柔,人格的剛正邪佞等。書法家就是以他深厚的功力和純熟的技巧,利用這些極富表現(xiàn)力的線條,來組合結構其書法形體,從而抒寫他的思緒情懷的。所以在書法藝術中,也象在詩歌中一樣,透過線條的物質(zhì)形體,表現(xiàn)出來的卻往往是“人”。明代項穆曾說:“心之所發(fā),……運之為字跡。……人心不同,誠如其面,由中發(fā)外,書亦云然?!庇终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棗莊2025年山東棗莊市直事業(yè)單位首批急需緊缺人才需求(149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揭陽2024年廣東揭陽揭西縣招聘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6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色環(huán)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紫檀壁龕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成都四川成都簡陽市青龍鎮(zhèn)便民服務和智慧蓉城運行中心招聘綜治巡防隊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至2031年中國溫度傳送器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機油殼扳手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巖棉板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女式印花手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叉車水箱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華為研發(fā)部門績效考核制度及方案
- CSC資助出國博士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修計劃英文-research-plan
- 2025年蛇年年度營銷日歷營銷建議【2025營銷日歷】
- 攝影入門課程-攝影基礎與技巧全面解析
- 司法考試2024年知識點背誦版-民法
- 冀少版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 【龍集鎮(zhèn)稻蝦綜合種養(yǎng)面臨的問題及優(yōu)化建議探析(論文)13000字】
- 25 黃帝的傳說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
- 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朝景 教案
- 《師范硬筆書法教程(第2版)》全套教學課件
- 中國聯(lián)通H248技術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