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的人文主義精神_第1頁
先秦道家的人文主義精神_第2頁
先秦道家的人文主義精神_第3頁
先秦道家的人文主義精神_第4頁
先秦道家的人文主義精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先秦道家的人文主義精神

先秦的戰(zhàn)略家是一個貴族家庭。他與儒家、道教、墨家、法律、名字、陰陽、縱橫等學派一起參加了戰(zhàn)國時期的辯論,并對其他學派的思想產(chǎn)生了吸收和影響。這是先秦學者百花園獨特的特色。先秦兵家代表人物既是軍事家,也是思想家,與其他諸子一樣,其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人文情懷。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對先秦兵家的人文主義精神特征作一探析。一、是一種生態(tài)文化“人文”一詞,最早出自先秦文獻《易傳·賁卦·彖傳》:“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睆摹兑讉鳌房磥?在周人的觀念里,人文與天文是相聯(lián)系的。剛柔變化、陰陽交錯就是天文。換句話說,天文表現(xiàn)為自然的運行變化過程與規(guī)律。人的活動總是要以自然為環(huán)境、為背景,要受到自然的約束,不能違背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要與自然保持平衡與和諧。因此,在以自然為背景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文明,總是與天文相聯(lián)系的。先秦諸子包括兵家在內,講求天、地、人三者的和諧與統(tǒng)一,既肯定天、地的作用,又重視人的價值,突破了夏商時期重鬼神、輕人事的觀念,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然而,在以儒家文化為統(tǒng)治文化的時代,兵學往往被目為小人之學,而非君子之學;是詭詐之道,而非仁義之道。因此,兵家僅僅被看作是一種技藝性的學問,其文化價值往往被忽視。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哲學,其基本問題是天人關系問題。兵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個母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其哲學的基本問題仍然是天人關系問題。因此,兵家文化也是一種生態(tài)文化,兵家哲學也是一種生態(tài)哲學。先秦兵家與儒家、道家一樣,非常關注與關心作為自然形態(tài)的天、地與作為社會形態(tài)與自然形態(tài)統(tǒng)一的人的關系問題,強調三者的協(xié)調與和諧。孫子用兵強調“道”、“天”、“地”、“將”、“法”五事,其中的道、將、法都指人事,五事實際上就是天、地、人三事。孫臏繼承與發(fā)展了孫子的天人思想,比孫子表述得更為明確和具體,認為要取得戰(zhàn)爭勝利,首先要天人相合,如果天人不合,即使暫時取得勝利,最終也會遭受失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薄秴亲印窂娬{“舉順天人”,也就是參天時,求人和,得神佑?!端抉R法》主張“取法天地”,“順天奉時”。它雖然沒有如《孫臏兵法》、《尉繚子》那樣直接表述天人關系問題,但仍然認為人事須法天地、順自然?!读w》更具道家天人思想的特征,強調人道、天道并重,主張遵循天地自然之法則,求得人與天地的和諧,說:“圣人征于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庇终f:“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靜。盈則藏,藏則復起。莫知所終,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為天地經(jīng)紀?!边@雖然帶有為圣人治理天下正名的意味,但確是一幅和諧的天人關系圖——人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使社會活動與自然運行和諧相處,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社會與自然之間協(xié)調發(fā)展。這就是兵家文化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生態(tài)文化觀念。中國古代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強調人與天地自然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諧共處。一方面,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最為寶貴、最為重要的,天地自然的價值最終通過人來體現(xiàn)。如果自然萬物離開了人,則無所謂自然萬物,自然萬物也就失去了其意義。也就是說,自然萬物因人而存在,因人而變得有意義。另一方面,人既是從自然中孕育、產(chǎn)生出來的,反過來又會改造自然,但不是隨心所欲地改造,而是遵循自然的運行變化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傊?自然是人的生命價值本原,而人又是自然的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者、體現(xiàn)者。這正是兵家文化所包含的天地自然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的真正內涵。二、戰(zhàn)“兵”為兇,各有側重世人多以為兵家都是慣用陰謀詭計的好戰(zhàn)者,是好用詐術算計別人的小人,是剝奪生命、摧殘人性的兇手,是破壞社會、帶來災難的罪魁。實際上,兵家與儒家一樣,是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生命的人文主義者。兵家是慎戰(zhàn)主義者,不是好戰(zhàn)主義者;兵家是仁愛主義者,不是無情主義者。兵家與儒家都是人文主義者,只是實現(xiàn)人文目的的途徑不同。儒家提倡愛人,肯定人性,注重修身,主張恕道,它從正面表達其人文主張,體現(xiàn)人文思想;兵家主張以戰(zhàn)止戰(zhàn),以殺去殺,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從而保護國人的生命,維護國人的尊嚴,是從反面表達其人文主張。具體說來,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非危不戰(zhàn)。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是自救型、防御型的文化,不是擴張型、攻擊型文化。先秦兵家的戰(zhàn)略思想就是積極防御戰(zhàn)略。時至今日,我國的軍事戰(zhàn)略還是積極防御戰(zhàn)略。我們不擴張、不稱霸,而是積極防御。但防御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在防御中有反擊,有進攻。這是中國兵家文化歷史繼承性的突出表現(xiàn)。幾千年來,這條思想主線脈絡貫通、非常清晰。兵家雖然以“兵”名家,但在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上,認為兵為兇事,必須謹慎行之,不得已而用之?!秾O子》說:“非危不戰(zhàn)?!薄段究澴印泛汀读w》則更加直接地說:“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毕惹乇译m然講的是進攻性戰(zhàn)略戰(zhàn)術,但這種進攻是正義性的有限進攻,而非侵略性的無限進攻?!秴亲印?、《孫臏兵法》、《司馬法》雖然沒有直言兵為兇事,但認為好戰(zhàn)必亡,多用兵則多禍,多勝則多危,同樣表達了兵乃兇器、非危不用的觀點。其二、非利不動。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比祟惖囊磺谢顒咏試@“利”展開,戰(zhàn)爭也不例外。《孫子》說:“軍爭為利?!庇终f:“兵以詐立,以利動?!睆膹V義來說,“利”不僅僅指金錢、物質之利,而且包括非金錢、非物質的利益。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凡是對己方有利的形勢或態(tài)勢都是“利”,是與“害”相對而言的。戰(zhàn)爭必須遵循“合利”原則,非利不動,合利則行。作為戰(zhàn)爭的決策者與指揮者,“不可以怒而興師”,“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因為這違反了“利動”原則。在兵家的心目中,國家之存亡、士卒之生死,就是最大的利害。因此要“計利以聽”,“因利而制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的戰(zhàn)爭目的和用兵境界。這正是兵家對生命價值的關注與尊重的具體體現(xiàn)。其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以孫子為代表的先秦兵家是和平主義者,不是好戰(zhàn)主義者。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僅是戰(zhàn)略思想,而且也是策略藝術。作為戰(zhàn)略思想,就是通過政治、外交、經(jīng)濟、文化等非軍事手段,擴大敵國的內部矛盾,孤立敵人,使之政治混亂、經(jīng)濟萎縮、社會動蕩、士氣不振。同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求得我方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寧、兵精糧足、士氣高昂,從而給敵方造成凌厲的攻勢,迫使敵方為免遭無謂的打擊,接受我方意圖,從而求得我方全勝。作為策略藝術,就是在戰(zhàn)役戰(zhàn)斗中,巧妙地運用計謀,抓住敵人要害,促使敵人望風而逃或不戰(zhàn)而降,從而取得全勝?!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思想源于《司馬法》的“上謀不斗”,后來由孫武正式提出,孫臏等人繼之提出“心戰(zhàn)”策略:“伐國之道,攻心為上。”這既是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闡釋,又是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改造。它突出了“心理威懾”含義,抓住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實質?!读w》吸收黃老道家的思想,屢屢闡述“不戰(zhàn)而勝”與“全勝”思想,主張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即消滅戰(zhàn)爭,認為最高明的戰(zhàn)爭指揮者就是不戰(zhàn)而勝。它說:“善戰(zhàn)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zhàn)無與戰(zhàn)。故爭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庇终f:“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與鬼神通?!薄段究澴印穭t突出“態(tài)勢威懾”,主張“威勝”,說:“車不發(fā)軔,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辈徽撌且酝?還是以謀勝,目的都是求得全勝、不戰(zhàn)而勝?!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這個命題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以心理威懾與態(tài)勢威懾為基礎,審時度勢,巧妙利用矛盾,使敵人處于困境而不得脫,使得我方以極小的代價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這個思想和主張,不僅在過去,而且在將來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特別是在高揚生命風帆、張揚人性旗幟、突出人的價值的時代更具魅力和影響力,是一切有為政治家和軍事家謀取“全勝”的重要戰(zhàn)略策略。它反映了先秦兵家反對不義之戰(zhàn)、熱愛與追求和平、以非流血方式制止戰(zhàn)爭的理想和愿望,同時也反映了先秦兵家對人的生命、對人的價值的愛護和尊重,是古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和深刻闡釋。三、“無探索之誘敵”,根據(jù)“常以秘”,提出“三言三注”自古以來,兵家重詭道。春秋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狐偃向晉文公建議說:“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笨梢娫诋敃r,治國用忠信,用兵使詐偽,已經(jīng)是一種普遍觀念?!独献印穭t明確提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所謂“奇”,就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也就是“示形驕敵”、“欲取先予”的權謀詭詐之術。雖然在戰(zhàn)爭中運用詭詐之術不自孫子始,但公開而明確地把詭詐之道作為兵法寫進兵書,并形成詭道理論則自孫子始。孫子直言不諱地說:“兵者,詭道也?!庇终f:“兵以詐立?!逼渌啤澳芏局荒?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乖其所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其所必救”、“形人而我無形”、“順詳敵之意”等等都是詭詐之道,是總結戰(zhàn)爭中的詭詐經(jīng)驗,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而得出的精辟概括。孫臏的謀詐觀是“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他在擒龐涓過程中,三次示形惑敵,即“示之疑”,“示之不智事”,“示之寡”,最終擒殺龐涓。孫臏認為如果敵眾且武,就“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如果敵我雙方勢均力敵,就“營而離之,我并卒而擊之,毋令敵知之”。如果我強敵弱,我眾敵寡,敵人不敢與我交戰(zhàn),就“毀卒亂行,以順其志”,“則必戰(zhàn)矣”。這些都是示形誘敵惑敵的權謀詭詐之術?!端抉R法》雖強調以仁義為本,但也不排斥詭詐之術的運用:“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意思是說,追逐不遠,則不會被引誘;追趕時不逼近敵人,則不會中埋伏??梢?在西周時期也是用詐術的?!秴亲印分苯又v詭道的篇章不多,但在《料敵》中針對六國所提出的制勝之策,也是詭道?!读w》講詭詐的地方亦不少。比如《文韜·兵道》講到,如果兩軍相遇,敵不可以來,我不可以往,誰也不敢先發(fā)動攻擊,就應該“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諸如此類的應敵之策甚多,在此不一一枚舉?!段究澴印芬矎娬{戰(zhàn)爭是為了“伐暴亂,本仁義”,但在用兵中仍持詭詐之道:“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飾。”“有者無之,無者有之。”這種示假隱真、有無相生的謀略就是權謀詭詐之計。先秦兵家對敵用詐,對民和士卒則用仁,體現(xiàn)了仁、詐統(tǒng)一的思想,體現(xiàn)了對善的褒揚,對惡的摒棄?!秾O子》主張“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對降卒“善而養(yǎng)之”。在論將帥修養(yǎng)方面,提出“智、信、仁、勇、嚴”五個方面的要求,“仁”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孫子認為使用間諜者必須是仁義之人,而那些舍不得用爵祿百金來換取敵人情報的將領實在是“不仁之至”。《孫臏兵法》雖然沒有直接談“仁義”,但主張王者之將,要上知天道,下懂地理,內得民心,外曉敵情,才能“全萬乘之民命”。因為保全萬民性命是對百姓和士卒最大的仁義,是對生命價值最高的尊重?!秴亲印范嗵幷劦健叭省焙汀傲x”,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說:“當敵不進,無逮于義矣;僵尸而哀之,無逮于仁矣。”就是說只有沖鋒陷陣、奮勇殺敵,而不是憐憫敵人性命,才算得上“義”;只有消滅敵人、保存自己,而不是在戰(zhàn)死的士卒尸首前掉幾滴眼淚,才算得上“仁”。言下之意,對敵人仁義就是對自己殘忍。因此,兵家所說的“仁”不是婦人之仁,所說的“義”也不是小人之義?!段究澴印放c《司馬法》都強調戰(zhàn)爭本于“仁義”,其目的在于禁暴除亂,抑強扶弱,伸張正義。因此,兵之所向,“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不違時,不歷民病”,“不加喪,不因兇”,不擾民,不亂民,不害民,而是親民,愛民,撫民,恤民;對士卒,則“愛悅其心”,將帥與士卒共勞苦。《六韜》強調作為君主,要以仁義教化萬民、安撫天下;作為將帥,要有勇、智、仁、信、忠“五材”,其中一材就是“仁”。先秦兵家不僅強調以仁治兵、以仁安民,而且強調不殺無辜、善待降卒,區(qū)別對待有罪者與無罪者,以德安人,以義感人,以仁服人,使軍隊具有仁義之師、威武之師的風范,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人文主義精神?!端抉R法》主張進入敵國境內,要尊敬老人、愛護小孩、不要傷害他們,即使有壯年人抵抗,也不要與之為敵。如果傷害了他,則贈送藥物,讓他回家?!秴亲印贰ⅰ段究澴印泛汀读w》在對待敵國民眾和降卒方面,與《司馬法》所述基本相同,精神一致,主張進入敵境,不毀財物、不殺六畜、不毀糧食、不毀建筑、不毀冢社、不殺降卒,做到秋毫無犯。詭詐與仁義是兵家運用的相反相成的兩種手段。對民行仁義,對敵用詭詐;治兵用仁義,用兵使詭詐;治國用仁義,治軍施詭詐。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當用詭詐時,不得行仁義;當行仁義時,不得用詭詐。宋代張預說:“用兵雖本于仁義,然其取勝必在詭詐?!彼蜗骞粤粝虑Ч判Ρ?就是當用詭詐時行仁義,不知治國與用兵之區(qū)別。只尚仁義,不談詭詐,是迂腐的不知變通的仁義論者;只尚詭詐,不談仁義,是只知小道、不明大道的詭詐論者。先秦兵家比較好地處理了仁義與詭詐的辯證關系,彰顯了其以戰(zhàn)致和的人文主義情懷。四、《六?!氛J為戰(zhàn)爭是利用人們的神性觀念,但是清代各國的立法對于戰(zhàn)爭的實質和目的具有不同的特征《孫臏兵法》說:“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边@說明先秦兵家極為重視人的價值與作用,具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先秦兵家中雖有陰陽五行的內容,甚至有“假鬼神而為助”的兵陰陽家,但先秦兵家的其他幾個流派——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技巧家都是無神論者1?!秾O子》強調軍事決策“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就是說不能根據(jù)鬼神,也不能根據(jù)事物表象,更不能根據(jù)臆測,而只能根據(jù)人所掌握的真實情況來對戰(zhàn)爭作出判斷?!段究澴印芬S帝語“先神先鬼,先稽我智”來說明“天官■日不若人事”,明確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貴,人事而已”的觀點。《六韜》在一定程度上似乎重視鬼神的作用,帶有兵陰陽家的傾向,有術士作法的表述,說:“術士二人,主為譎詐,依托鬼神,以惑眾心?!钡毦科饋?其“依托鬼神”的目的是利用人們的鬼神觀念,詐敵惑敵,并非《六韜》作者本身相信鬼神。《司馬法》較多地反映了西周時期的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主張出兵征討不義之師前,必須“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禱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似乎是為了溝通天地神靈與人的意志,求得上天的保佑,實際上是利用人們的鬼神觀念,表明出兵的正義性,從而獲得諸侯各國的理解和支持,對敵人造成一種心理壓力,形成心理攻勢,達到攻心奪人之目的。要言之,中國古代的人文主義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雖然精神一致,但表現(xiàn)特征不完全相同,它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主要表現(xiàn)為既重天道、更重人道,尊重人的價值、重視人事的作用,倡導自然與人的和諧,主張人與人的互愛。判別兵家是否具有人文主義精神,并不以它是否承認上帝和鬼神為依據(jù)。先秦兵家無論承認還是否定鬼神的存在,都特別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人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的決定意義,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先秦兵家人文精神最基本的特征。五、民為和民:君民關系的理想與闡釋先秦兵家強調民的作用,認為民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秾O子》強調“道”的作用,目的就是爭取民眾與士卒的支持,使他們與戰(zhàn)爭的決策者、指揮者思想上保持一致,這樣就能使他們舍生忘死:“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睉?zhàn)爭需要民眾的支持,戰(zhàn)爭的目的也是為了保國安民,認為“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作為將領,應該“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于主”?!秾O子》雖然沒有對戰(zhàn)爭的性質作詳贍的表述,但是從論將可以間接獲得《孫子》對戰(zhàn)爭性質的看法。《孫子》主張為保國安民而戰(zhàn),而不是為將帥個人功名而戰(zhàn)。從戰(zhàn)爭目的論可以反求《孫子》的戰(zhàn)爭性質論——強調正義的保國安民的戰(zhàn)爭,反對為了個人私利的非正義戰(zhàn)爭?!秾O臏兵法》在將帥論方面與《孫子》有共同之處,強調作為將帥必須“知道”,認為只有“知道”之將,才能“全萬乘之民命”?!秴亲印氛J為奪取天下、治理國家,必須“先教百姓而親萬民”,主張用民必先和民?!段究澴印窂娬{“無奪民時”,“無損民財”,“安民懷遠”,推崇“不罷士民,兵不血刃”的全勝戰(zhàn)略。必須指出的是,《吳子》與《尉繚子》雖然強調民的作用,具有民本思想的傾向,但是這兩部著作的法家色彩比較濃厚,更多地是從如何制民用民方面說明民對戰(zhàn)爭取勝、得天下的重要性,既非如《孫子》、《孫臏》那樣主張保國安民,亦非如《六韜》一樣主張民乃天下主人,因此其民本思想不是特別突出,但這并不影響先秦兵家整體上的民本思想特質?!端抉R法》比《孫子》、《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更多地強調愛民恤民,反復倡導“愛吾民”,“兼愛其民”,但其目的與《吳子》、《尉繚子》相同,都是為了“民可用”。那么,究竟如何用民呢?《司馬法》認為要用仁愛救助他們,用道義鼓舞他們,用利益獎賞他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