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科病證:鼻窒的診療_第1頁
鼻科病證:鼻窒的診療_第2頁
鼻科病證:鼻窒的診療_第3頁
鼻科病證:鼻窒的診療_第4頁
鼻科病證:鼻窒的診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鼻科病證:鼻窒的診療鼻窒多因正虛邪滯,或郁熱上干、氣血瘀滯所致,以間歇性、交替性鼻塞,甚則持續(xù)性鼻塞,嗅覺減退,以及下鼻甲腫大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慢性鼻病,相當于西醫(yī)慢性鼻炎。男女老幼均可發(fā)病,無季節(jié)及地域差別。[歷史沿革]鼻窒一名,首見于《內經》。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咳、嚏、鼽、衄、鼻窒……”,“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寒熱、嚏、鼽、衄、鼻窒……”。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最早描述了本病的特征,指出:“鼻窒,窒,塞也?;鹬髂[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脹則窒塞也蓋陽氣盛于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于右竅,右脈注于左竅,故風熱郁結,病偏于左而右竅反塞之也?!钡糯t(yī)藉中常將鼻窒與傷風鼻塞、鼻塞、齆、不聞香臭等病癥夾雜并論。第四版教材《中醫(yī)耳鼻喉科學》始將本病作為一個獨立疾病論述。歷代醫(yī)家對本病病因病理論述頗多,而比較明確的論述則始于金·劉河間,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從風熱火邪郁結于肺或陽明經脈認識,如上述《內經》及劉河間所論,又如明·王節(jié)齋《明醫(yī)雜著》卷三說:“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fā)者……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郁甚則喜得熱而惡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fā)也?!倍菤馓?。如《靈樞·本神》說:“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薄端貑枴び駲C真臟論》說:“脾為孤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明·薛己注《明醫(yī)雜著》卷三說:“若因肌飽勞役所傷,脾胃升發(fā)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者,宜養(yǎng)脾胃,使陽氣上行則鼻通矣。”但縱觀各家所論,以從火熱認識居多。如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二十七說:“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得多風寒,當以此為辨。”清·張璐《張氏醫(yī)通》卷八亦說:“暴起為寒,久郁成熱。”所謂“暴起”者,指傷風鼻塞而言,“久郁”者,主要指鼻窒而言?!静∫虿±怼?.肺胃郁熱熏鼻:傷風鼻塞余邪未清,或屢感風邪久郁化熱,內舍于肺與陽明經脈,肺失肅降,陽明經脈郁滯,郁熱循經上干,與邪毒互結鼻竅為病。如明·方賢《奇效良方》卷五十九說:“鼻者足陽明胃經所主,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竅,故肺氣通于鼻。其邪熱干于二經,發(fā)于鼻而為窒塞鼽嚏之證?!?.氣虛邪滯鼻竅:肺主肅降、衛(wèi)外。若肺氣不足,腠理疏松,衛(wèi)表不固,則易為邪毒侵襲;肅降不力,則邪毒滯留鼻竅。脾主運化,升清降濁,脾氣虛弱,運化不健,清陽不升,濁陰上干,亦致邪濁滯留鼻竅,發(fā)為本病。如《醫(yī)學準繩六要》說:“氣虛之人,氣弱不能上升,則鼻塞滯。所謂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是也。”3.血瘀鼻竅:邪毒久滯鼻竅,日久深入脈絡,氣血瘀滯,阻滯鼻竅,加重鼻竅窒塞,病程延長?!九R床表現(xiàn)】一、慢性單純性鼻炎[病史]多有急性鼻炎病史,病程在3個月以上。[癥狀]①間歇性、交替性鼻塞,多在早晚明顯或加重,活動后減輕。鼻塞重時,講話呈閉塞性鼻音,或有頭部昏沉脹痛;②時有鼻涕,常為黏液性或黏膿性,量少。因鼻涕向后流入咽喉,可引起咽喉不適,?!翱钥Α?、“多痰”。若邪壅頏顙者,可引起耳脹、耳閉病狀。③嗅覺減退:鼻塞時嗅覺減退明顯,通暢時嗅覺好轉。[檢查]鼻黏膜腫脹,以下鼻甲為明顯,表面光滑,濕潤,色澤多呈暗紅,探針觸之柔軟有彈性,對1%麻黃堿收縮反應好。[鑒別診斷]慢性鼻淵:鼻塞、膿涕或黏膿涕量多,伴嗅覺障礙,或有頭痛,檢查見中鼻道或嗅裂有膿性分泌物引流。二、慢性肥厚性鼻炎[病史]多有慢性單純性鼻炎病史,病程經年累月。[癥狀]類似于慢性單純性鼻炎,鼻塞重,呈持續(xù)性鼻塞并漸進性加重為特點。[檢查]鼻黏膜肥厚,鼻甲表面不平,下鼻甲前、后端及下緣,或中鼻甲前端呈結節(jié)狀、桑椹狀肥厚或息肉樣變,通常以下鼻甲前端為明顯,其色或蒼白,或暗紅,觸之多硬實,用探針輕壓不出現(xiàn)凹陷,或凹陷后難以立即平復,對1%麻黃堿收縮反應不敏感(彩圖1)?!颈孀C論治】1.肺胃郁熱熏鼻證[主證]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量黏黃涕,有時鼻內灼熱干燥感,或有嗅覺減退、頭額脹痛。檢查見鼻黏膜暗紅,下鼻甲腫大。全身或見口微干渴,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胖,苔微黃,脈數或洪緩有力。[證候分析]郁熱之邪干于肺與陽明,循經上蒸鼻竅,氣血郁滯,故見鼻塞不利,或鼻內灼熱干燥感,鼻黏膜暗紅,下鼻甲腫脹;肺失清肅,肺津化濁與熱邪相合,故見少量鼻黏黃涕;鼻窒不利,故嗅覺減退,頭額脹痛。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肺與陽明郁熱之證。[治法]清肺胃熱,宣肺通竅。[方藥]黃芩湯加知母、酒大黃、葛根、辛夷。方中黃芩、梔子、知母、桑皮、桔梗、甘草清熱肅肺;酒大黃、葛根清陽明經郁熱;連翹、薄荷、荊芥疏風散邪;赤芍、麥冬清熱養(yǎng)陰,活血止痛;辛夷助桔梗宣肺通竅。若舌體紅胖者,乃肺熱失宣,津液不行,加木通、滑石清熱利濕。2.氣虛邪滯鼻竅證[主證]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天冷益甚,時有少量黏濁白涕,或有嗅覺減退、頭昏沉重。檢查見下鼻甲腫脹,色淡暗。伴體倦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緩弱。[證候分析]肺脾氣虛,寒濕濁邪滯留鼻竅,故見鼻塞不利,或嗅覺減退,時有黏白涕,下鼻甲腫脹,色淡微暗。肺脾氣虛衛(wèi)陽不充,不耐陰邪,故冷天陰氣偏重則癥狀加重。清陽不升,濁陰上干清陽之位,故頭昏沉重。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肺脾氣虛之證。[治法]補益肺脾,祛邪通竅。[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白芷、蒼耳子、石菖蒲。方中黨參、白術、黃芪、甘草、健脾益氣,養(yǎng)血扶正;柴胡、升麻升發(fā)清陽上行;陳皮理氣健脾;當歸、川芎行氣活血通竅;白芷、蒼耳子、石菖蒲芳香化濁,除涕通竅。若早晚遇寒則癥狀加重,加荊芥祛風散寒;伴陽虛者酌加附片、淫羊藿之類。若有脾虛腹脹、納差、便溏等癥者,宜用參苓白術散加減。3.血瘀鼻竅證[主證]病程長,持續(xù)性鼻塞,時輕時重,香臭難辨,講話鼻音重,涕黏量少或白或黃。檢查見鼻甲腫脹,表面不平,或呈桑椹樣變、息肉樣變,收縮反應差。舌質暗,或有瘀點。[證候分析]邪毒久滯于鼻竅,內舍于脈絡,致氣血瘀滯,鼻竅閉塞,故病程長而多呈持續(xù)性鼻塞,鼻甲腫脹、硬實,甚或呈桑椹狀、息肉樣變;鼻窒不利,功能失司,故嗅覺減退、鼻音重。邪滯鼻竅,肺失宣降,津液濁化,故見少量鼻涕,兼熱則涕黃,兼寒則涕白。舌脈所見為氣血瘀滯之象。[治法]行氣活血,通利鼻竅。[方藥]當歸芍藥湯加減。方中川芎、芍藥、當歸、地龍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白術、茯苓、澤瀉健脾化濁;黃芩、菊花、薄荷、甘草清熱祛邪;辛夷通利鼻竅,引藥直達病所。若鼻甲呈桑椹樣變者,酌加海藻、三棱、莪術之類活血化瘀,或用棱貝通鼻湯;呈息肉樣變者,酌加浙貝母、牡蠣之類除痰散結。【其他治療】一、外治1.滴鼻:通利鼻竅,化濁除涕,用辛鏈滴鼻液、鵝鏈滴鼻液滴鼻,每日1~3次。2.吹鼻:鵝不食草(95%)、樟腦(3%)、冰片(2%)研末和勻,裝瓶密封,每用少許吹鼻,每日3次。或用碧云散亦可。3.塞鼻:冰片、白芷、赤芍、丹皮各適量,研粉,和入適量凡士林制成20%藥膏,再將剪成合適大小的紗條攪入凡士林藥膏中,取紗條塞入鼻腔,每次保持1小時以上,每日1次。4.下鼻甲藥物注射:用于慢性鼻炎,尤其是肥厚性鼻炎。藥物可用川芎嗪、復方丹參注射液之類,每次每側注入藥液0.5~1mL,每周1~2次。二、針灸治療1.體針法:肺胃郁熱熏鼻證取二間、內庭、迎香、太陽、尺澤,瀉法;氣虛邪滯鼻竅證取足三里、迎香、太淵、公孫、印堂,補法;血瘀鼻竅證取迎香、印堂、合谷、風池,瀉法.每日1次,10次1療程。2.耳針法:取鼻、內鼻、肺、脾、胃,針刺,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或王不留行貼壓,每日自行加壓按摩2~3次,5天1療程,療程間歇2~3天。3.灸法:虛寒證取人中、迎香、風府、百會;肺虛加肺俞、太淵,脾虛加脾俞、胃俞、足三里。溫和灸,每次15~20分鐘,1~2日1次。小兒患者亦或用蓽撥、天南星研末,炒熱后紗布包裹,溫灸囟門20~30分鐘,每日1~2次;【預防護理】1.預防感冒,積極治療傷風鼻塞,勿使遷延成慢性。2.避免長期鼻內使用減充血劑,特別是鼻眼凈等。慢性鼻炎患者忌用鼻眼凈,以免引起藥物性鼻炎。3.鼻塞重者,不可強行擤涕,以免邪毒竄耳。4.忌酒、戒煙,以減少不良刺激,以免助火為患。【自學指導】1.古代對本病的病因病理認識主要有二,一是認為風熱火邪內郁于肺與陽明經脈,微感外邪則易誘發(fā)或加重癥狀;二是肺脾氣虛致病。2.本病主要因于傷風鼻塞余邪未清,滯留鼻竅,病程遷延而成,與肺、脾二臟及陽明經脈失調,或瘀血痰濁有關。其病因病理類型有三,即肺胃郁熱熏鼻、氣虛邪滯鼻竅、血瘀鼻竅。3.鼻窒在西醫(yī)可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二種。慢性單純性鼻炎以間歇性、交替性鼻塞為特征性癥狀,檢查時不一定見到有鼻甲腫脹的明顯改變,此時僅憑此癥狀特點即可確診。而肥厚性鼻炎,則以鼻甲肥厚,表面不平、呈桑椹狀或息肉樣變等為特征,檢查時應作鼻甲觸診及麻黃堿收縮反應觀察。4.本病的辨證,肺胃郁熱熏鼻證和氣虛邪滯鼻竅證,應局部辨證和整體辨證緊密結合,整體辨證尤應重視二便、舌、脈在陰陽、寒熱趨向方面的細微改變;血瘀鼻竅證則以局部辨證為主要依據,即鼻甲表面不平、桑椹樣變、息肉樣變、收縮反應差等。治療方面,熱者清之,寒者溫之,氣虛者補之,血瘀者通之,均需適當選用通利鼻竅之品。5.本節(jié)所介紹的外治法與針灸治療,均可單獨應用,若配合內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另外,本病常可并發(fā)慢喉痹、耳脹、耳閉等病,治療時鼻病不除,并發(fā)病難醫(yī),當以治鼻窒為主,適當加入治并發(fā)病之藥,并從外治方面加強對并發(fā)病的處理?!緟⒖嘉墨I資料】1.西醫(yī)認為本病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其原因主要由急性鼻炎反復發(fā)作或治療不徹底所致,鄰近器官的感染病灶、鼻腔用藥不當或為時過久、職業(yè)或環(huán)境因素,如有害氣體或粉塵刺激等,均可導致本病。全身因素如許多慢性疾病、營養(yǎng)不良、內分泌失調、嗜好煙酒等。此外,免疫功能障礙和變態(tài)反應亦與本病有關。其病理主要是鼻黏膜、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及某些功能失調。其中慢性單純性鼻炎主要為鼻腔血管的神經調節(jié)功能紊亂,黏膜下血管失去收縮能力,呈慢性擴張狀態(tài),腺體分泌增加;而慢性肥厚性鼻炎則有局限性或彌漫性黏膜下結締組織增生肥厚,甚至有鼻甲骨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