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師山唐墓發(fā)掘簡報_第1頁
河南偃師山唐墓發(fā)掘簡報_第2頁
河南偃師山唐墓發(fā)掘簡報_第3頁
河南偃師山唐墓發(fā)掘簡報_第4頁
河南偃師山唐墓發(fā)掘簡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偃師山唐墓發(fā)掘簡報

1991年,洛陽縣城關北窯村和興遠村的四座唐墓在洛陽縣北部遺跡的山腳下發(fā)現(xiàn)。大量考古資料表明,邙山南麓是漢唐時期墓葬的密集分布區(qū)域。近年來,這一帶磚瓦廠在大面積取土過程中,不斷有古墓被發(fā)現(xiàn)。以上四墓在磚瓦廠一經發(fā)現(xiàn),我館即派人進行了及時的發(fā)掘清理,幸喜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尚基本完整。這四座唐墓分別為北窯村二號墓(墓主楊堂)、五號墓、六號墓和杏園村一號墓(墓主崔凝)?,F(xiàn)將這批發(fā)掘資料報導如下。一、“三俑”圖2編號:91YBCM2,位于北窯村西北約400米處。為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96°。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一)。墓葬上半部已遭到破壞,四壁高度僅保存40厘米。從殘存部位觀察,墓道殘長1、寬0.8米。甬道在墓道之北,開在墓室南壁偏東處。長1.43、寬0.8-0.84、殘高0.4米,券頂無存。封門墻壘砌在墓道與甬道的銜接部位,現(xiàn)已坍塌,僅發(fā)現(xiàn)幾塊殘磚。墓室長方形,東西2.7、南北3.2-3.6米,西南角略向外傾斜。隨葬器物26件,其中磚墓志一合,擺放在墓門內東側。磚志之北依次排列有鎮(zhèn)墓獸、武士俑、文官俑、男侍俑、馬俑、駱駝俑、瓷罐、母子盞、小動物俑及開元通寶錢幣等。從墓志銘文中可知墓主為楊堂。鎮(zhèn)墓獸2件。形態(tài)各異。M2:2,人面獸身,頭頂一短角,臉稍上仰,兩耳上豎,二目圓睜,頜下生須,肩生雙翼,無尾。胸前墨繪卷曲胸毛。通身施黑、紅彩繪,蹲坐于長方形托板上。通高35厘米。M2:5,獅面獸身,頭部鬃毛卷曲,頭頂附三矮角,口微張,鼻上皺紋三道,用墨線勾勒出眉、眼、嘴和胸毛。肩生雙翼,蹲坐于長方形平托板上。通高35.5厘米。武士俑4件。依甲胄差別可分二式。I式:2件。形制大體相同。M2:6,頭戴虎頭兜鍪,護頸結于胸后,身著短袖戰(zhàn)袍,腰束帶,袍外綴魚鱗狀甲片。左手握拳放于腰際,右手握拳置于胸前,拳間一孔似持物。通高42.8厘米(圖版伍,4;圖二,1)。M2:3,頭戴圓頂兜鍪,兜鍪上墨繪魚鱗狀甲片,余同上件。通高43厘米(圖版肆,2;圖二,2)。Ⅱ式:2件。形制相同。M2:18,頭戴尖頂護頸盔,盔上墨繪甲片,肩覆綠彩披膊。面部墨線勾勒出眉、眼、嘴、鼻。身著明光鎧,胸前左右各一圓護,圓護以下綴魚鱗狀甲片。腰系帶,下著袴,足蹬靴,右手握拳放在胸前,左手握拳放于腰際,拳間一孔似持物。站立于近圓形平托板上。通高21.6厘米(圖版肆,4;圖二.5)。文官俑1件(M2:4)。頭戴黑色高梁冠,面部墨線勾勒眼、鼻及頜下胡須。身著交領寬袖袍,頸下用朱紅彩寫出“文官”二字。雙手拱于胸前,袍內系裙,下著靴,站立于薄托板上。通身施朱紅彩,間施黑色條紋,袍底邊的流蘇加飾綠彩。通高55.5厘米(圖版伍,2)。男侍俑2件。形態(tài)各異。M2:16,頭戴黑色風帽,身著交領長袍,腰束帶,下著袴,雙手拱于胸前,通高20.5厘米(圖版肆,1)。M2:8,頭戴高領翻沿氈帽,兩鬢部帽沿下垂。身著圓領窄袖長袍,腰束帶,下著朱紅長袴。雙手交于胸前。通高18.7厘米(圖版伍,3)。女侍俑3件。兩件形態(tài)各異,另一件殘破。M2:13,頭梳黑色單刀半翻髻,形體修長,細頸削肩,雙手持紅色帛巾,身著襦衫,內系長裙,裙垂至靴面。裙身墨繪條紋。通高26.6厘米(圖版肆,6)。M2:14,發(fā)辮貼附于頭頂,身著交領窄袖長袍,右手持帛巾放于胸前,左臂下垂。腰束帶,帶上附囊狀飾物。通高25.5厘米(圖版肆,3)。駱駝俑1件(M2:7)。四腿跪臥,昂首平視。鞍氈上附囊袋,短尾后翹。長32.1、高22.7厘米(圖二,4)。馬俑1件(M2:9)。勾首,頸部鬃毛修剪齊整,背部置鞍墊,短尾,四腿直立,下無托板。鞍施黑色彩。通高43.2厘米(圖二,3)。羊俑2件。形制相同。M2:21,呈臥伏狀。引頸平視,二角下垂。高9.3厘米。豬俑2件。形制相同。M2:25,呈臥伏狀。大耳長嘴,頸肩高聳。通高6.9、身長12.5厘米。鴨俑1件。M2:19,呈站立休憩狀,羽毛豐滿。通高9.3、長9.8厘米。狗俑2件。形制相同。M2:22,呈臥伏狀。身長11.4厘米。母子盞1件(M2:12)。大托盤呈淺腹圓盤形,下附餅狀圈足。盤內正中一碗,周圍子盞五只,底部與托板并不貼接。器表施淡青色釉。盤徑25.4、小盞徑5.7、中碗徑11.3厘米(圖版捌,6)。瓷碗1件(M2:24)。直壁深腹,下附餅狀圈足。內外施黃綠釉,釉不及底,紅胎??趶?1、通高4.8厘米。瓷罐2件。形制略同。M2:10,卷唇,短頸,圓肩,深腹,平底。腹外有弦紋痕跡。器表施綠褐色釉,不及底??趶?0、高27.3厘米(圖二,6)。M2:11,小口,唇起折棱,短頸,圓肩,深腹,平底,肩部弦紋四周。器表施淺黃色釉,釉不及底。高27.1厘米(圖版捌,3;圖二,7)。錢幣開元通寶2枚。輪廓規(guī)整,錢文清晰,字體端莊。錢徑2.5厘米(圖二,8)。磚墓志一合。M2:1,用長寬34厘米的方形磚扣合而成,上蓋素面無字。志文用墨寫楷書,出土時文字已大部漫渙不清,不能卒讀。僅保留“楊公墓志銘惟大唐咸亨三年(公元672)歲次壬申……公諱堂……”幾字。二、其壁畫的形制編號:91YBCM5。位于村北500米處。墓葬形制為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85°。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三)。墓道長7.1、上口寬0.72、下底寬0.93米,底呈斜坡狀,坡度20度。實際僅發(fā)掘4.24米。在靠近甬道的東西兩壁各有一壁龕,壁龕下距底部0.3、寬0.6、高0.77、進深0.55米。頂呈圓弧狀。壁龕外有粉彩的鎮(zhèn)墓獸、武士俑、文官俑和馬俑。其中武士俑殘破較甚,現(xiàn)僅存胸腹部,不能復原。甬道銜接于墓室南壁偏東處。長0.96、寬0.81米,因坍塌嚴重,起拱高度不詳??拷归T處有土坯封門,現(xiàn)已坍塌。墓室呈豎長方形,南北3.15、東西2.5米。從保存較好的北壁觀察,墓室復原高度約為2-2.3米。東西兩壁坍塌嚴重,至接近墓底處,四壁才較為整齊。在墓室西部和南部發(fā)現(xiàn)少許棺釘、板灰和骨灰,推測原葬具應為木棺,擺放于墓室西部。隨葬器物56件,多為三彩器,主要分布在墓室南部和東北部。鎮(zhèn)墓獸、武士俑擺放在墓室近門處,其余俑類擺放位置較零亂?,F(xiàn)分述如下。1.下裝,女官后裝鎮(zhèn)墓獸2件。形態(tài)各異。M5:47,人面獸身。頭上一角,大耳左右伸展,肩上生出雙翅,足呈牛蹄狀,蹲座于長方形平托板上。通身粉彩,前胸后背彩繪卷曲鬃毛。通高57.5厘米。M5:48,獅面獸身。頭頂安支叉形雙角,張口怒目,獠牙外露,雙肩鬃毛作向上卷曲狀,余與前件相同。通高44厘米。文官俑2件。僅1件比較完整。M5:46,頭戴冠,內穿圓領衫,外著寬袖袍,袍外■襠,足蹬如意高靴,雙手袖于胸前。通身施朱紅彩,兩袖口彩繪卷云紋。通高54.3厘米(圖版肆,5)。M5:52,僅俑頭完整,戴山紋冠,身軀殘破。男侍俑3件。形制相同。M5:42,頭戴幞頭,身穿圓領緊身長袍,腰束帶,下著靴,雙手交于胸前,站立于長方形平托板上。器表僅存白粉。通高24.3厘米。半身男侍俑2件。形制相同。M5:6,頭戴幞頭,穿圓領衫。高11厘米。半身女侍俑9件。依發(fā)型差異可分三種。M5:3,雙鬟望仙髻,高12厘米,與此相同者共3件。M5:7,單刀半翻髻,高12.7厘米,與此相同者共4件。M5:5,反綰髻,高12.1厘米,與此相同者共2件。馬1件。M5:50,勾頭短尾,形態(tài)自若,頸部粗壯,背施鞍墊,四腿立于方形托板上,通高33厘米(圖四,9)。駱駝1件。M5:49,昂首嘶鳴狀。長腿短尾,雙峰之間施氈墊貨囊。四腿及頸部彩繪棕色環(huán)狀花紋,立于長方形平托板上。通高47.5厘米(圖四,14)。鴨1件。M5:12,體形肥胖,引頸平視,立于圓形托板上。通高7.2厘米。狗1件。M5:51,呈蹲坐狀。雙耳下垂,二目平視。通高13.2厘米。2.臥牛造型與裝飾鎮(zhèn)墓獸2件。形制各異。M5:32,人面獸身,頭生螺狀角,一雙大耳左右對稱,兩肩生飛翼,頭后飾上刺戟紋,足呈牛蹄狀,踞座于梯形高臺上。通體飾橙、綠、白三彩。制作精美,為三彩中之佳品。通高77厘米(圖版陸,3;圖四,2)。M5:31,獅面獸身,頭生叉形雙角,頭后加飾火焰紋,頸部兩側鬃毛伸展,張口怒目,獠牙外露,顎下生須,肩生雙翼,足呈牛蹄狀。踞坐于梯形高臺座上。釉色與前件大致相同,為三彩中之佳品。通高76厘米(圖版陸,4;圖四,1)。天王俑2件。形制相近。M5:33,兜鍪上飾展翅朱雀,護耳外翻。身著明光鎧,胸前左右各一圓護,肩覆龍首狀披膊,右手握拳上舉,拳間一孔,左手叉腰,腰帶以下著膝裙、鶻尾,下縛吊腿,足著革靴,腳下踏一臥牛,臥牛跪臥在一個鏤孔臺座上。通體施橙、綠、白三彩,制作精美,形象威武而華麗。通高88厘米(圖版陸,1;圖四,4)。M5:34,面部表情兇惡,頜下生須。余同前件。通高89厘米(圖版陸,2;圖四,3)。胡俑4件。形制相同。M5:26,發(fā)辮盤于腦后,深目高鼻,右手握拳置于胸際,左手握拳置于腰際。身著橙綠色翻領窄袖胡衣,下著袴,足穿尖頭靴,下踏方形托板。通高29厘米(圖版伍,1;圖四,10)。女侍俑5件。形制相同。M5:25,頭梳單刀半翻髻,身著交領長裙,肩披帛巾纏繞于手臂之間。衣裙飾橙、綠、白三彩。通高24.2厘米(圖四,11)。馬4件。依大小差異可分為兩種。M5:21,勾首挺立,形體豐滿,背置毛氈鞍墊,尾稍殘,四腿直立于平托板上。通體飾褐色釉,鞍上飾朱紅彩繪。通高30.6厘米(圖四,5)。M5:30,造型與前件大致相同,惟通體施橙褐色釉,鞍施白釉(圖版柒,1)。M5:22,體型高大肥壯,革帶華麗,纓絡鑾鈴齊備,頸部鬃毛修剪整齊,背置鞍墊障泥,無尾,尻部一孔,四腿直立于平托板上。通體以棕褐色釉為主,鞍袱為深綠色,制作精美,釉色艷麗,通高45.2厘米(圖版柒,2;圖四,8)。M5:29,與前件大致相同,惟通體綠釉。駱駝2件。M5:35,雙峰駝,作昂首嘶鳴狀,峰間無飾物,尾卷曲于臀部。通體施橙、綠、白三彩,通高55.9厘米(圖版柒,4;圖四,12)。M5:36,雙峰間置馱架,附水囊雜物,余同前件。通高53.5厘米(圖版柒,3;圖四,13)。羊1件。M5:20,呈臥伏狀,二角卷曲,昂首前視。身長10.5、通高7厘米。豬1件。M5:17,作臥伏狀,雙耳貼伏于頭頸間,體長10.4厘米。狗1件。M5:13,呈臥伏狀,下附平托板,身長9.2、通高3厘米。鴨1件。M5:16,回首憩息狀,臥于圓形臺座上。通體綠釉,通高5.1厘米。井1件。M5:14,呈覆斗形,上飾井字形木欄。高3.1、長寬6.2厘米。碓1件。M5:15,長條狀,杵臼聯(lián)成一體,僅中部施褐色釉。長13.3、寬3.5厘米(圖四,16)。磨1件。M5:18,俯視呈圓形,通高2.5厘米,底座徑5.9厘米。灶1件。M5:44,上視呈長方形,前壁凸字形火墻高出臺面,墻下留一拱形火口。高4、寬5.5厘米。3.陶瓷裝飾瓷缽1件。M5:19,圓唇淺腹,外壁口沿以下飾一周同心圓,再下施荷葉紋一周,近底部施兩周乳釘紋??趶?.6、高3.7厘米。4.銀幣開元通寶2枚。形制相同。M5:53,周郭勻稱,字跡端莊,為典型的早期開元通寶。直徑2.5厘米(圖四,15)。三、骨柱、罐、罐編號:91YBCM6。位于村北YBCM1(楊堂墓)之東300米處。墓葬座北朝南,方向162°。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五)。墓道平面呈窄長條形,殘長2、寬0.76米,最深處距地表3.4米。底呈斜坡狀,坡度34度。在靠近甬道封門處發(fā)現(xiàn)小瓷碗1件。甬道呈過洞式,長1、寬0.72、高1.18米,券頂弧狀上拱。土坯封門,已坍塌,僅殘存土坯數(shù)塊。墓室略成梯形,南北長2.8、北寬1.95、南寬1.8、高1.1米。墓室東壁與墓道、甬道東壁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葬具已腐朽無存,只發(fā)現(xiàn)部分碎骨及棺釘。隨葬器物12件,大都擺放在墓室東部。計有鎮(zhèn)墓獸、天王俑、男女侍俑、家畜俑及彩繪塔形陶罐、小瓷碗、開元通寶等。依次敘述如后。鎮(zhèn)墓獸1件(M6:5)。紅陶質,人面獸身,頭頂上伸獨角,尖端盤曲,耳大如扇,二目圓睜,雙肩生翼,尾上翹,貼附背上。足呈牛蹄狀,踞坐于多邊形薄托板上。通高27.9厘米(圖六,4)。天王俑1件(M6:6)。頭戴束發(fā)冠,身穿明光鎧,胸前左右各一圓護。腰束帶,雙臂殘缺,足下踏一小鬼,小鬼匍匐在一半圓形臺座上。通高36厘米(圖版伍,5;圖六,7)。男侍俑2件。形制相同。M6:3,頭戴幞頭,身穿圓領長袍,下垂靴面。雙手拱于胸前并隱于袖中,通身施白粉,白粉外加飾朱紅彩。通高19.5厘米。女侍俑1件(M6:4)。垂發(fā)梳髻,身穿交領寬袖長衫,衫長至鞋面。內著圓領衣,雙手纏帛巾于胸前。身施粉彩,惜已大部脫落。通高18.3厘米(圖版伍,6;圖六,8)。馬1件(M6:12)。紅陶質。頭小而長,鬃毛修剪整齊,背置鞍墊,短尾,四腿下部稍殘,殘高19厘米(圖六,6)。狗1件(M6:8)。呈臥伏狀。身長9.2、高2厘米(圖六,5)。彩繪塔形罐1件(M6:2)。由蓋、罐、座三件組成。蓋紐呈塔剎狀,罐小口束頸,圓肩,下斜收,小平底。座呈喇叭形,不封頂。罐腹外施白粉彩,并殘留卷云花紋??趶?.2、圈足徑15、通高438厘米(圖版捌,4;圖六,2)。另附器座1件,形制相同。小瓷碗1件(M6:10)??谖?圓唇,淺收腹,平底。內壁施深綠色釉,外壁無釉,口徑9.2、底徑4、高3厘米(圖版捌,5;圖六,3)。開元通寶1枚。M6:11,窄郭,銅質較差,錢文模糊,錢徑2.5厘米。四、志主的形制及深入挖掘此墓位于縣城以西2.5公里的杏園村村北。編號:91YXCM1。該墓與杏園村以南的唐墓墓群僅距數(shù)百米①,隴海鐵路從其間穿過。墓葬形制為南北向土洞墓。方向197°??煞譃槟沟?、甬道、墓室三部分(圖七)。墓道為豎井式,平面呈梯形,北寬南窄。長3.2、南寬0.84、北寬1.06米,底呈斜坡狀,坡度22度,最深處距地表6.6米。墓室平面梯形,北寬南窄,南北長3.73、北寬2.62、南寬2.24米,墓頂距地表4.2、墓底距地表6.6米,四壁之下約等距離分布小壁龕11個,每壁3個。南壁有墓門,僅發(fā)現(xiàn)小壁龕兩個。龕內無物,寬12-20、進深12-14、高15-30厘米。棺與骨架已腐朽無存,僅在墓室東北和西北各發(fā)現(xiàn)頭骨一件及少量骨灰。隨葬物品14件,多分布在墓室東北部。北端有白瓷碗1件,陶罐1件,東部有瓷罐3件,石硯1件。錢幣百余枚,散落在墓室各個角落。依次敘述于后。彩繪塔形陶罐1件(M1:8)??煞譃槠魃w、器身、器座三部分。器蓋呈中空塔形,罐小口矮頸,圓肩平底,器座為封頂喇叭形,較矮胖。器身施彩繪,惜已大部脫落??趶?.2、通高32.8厘米(圖八,1)。瓷罐4件。形制基本相同。M1:3,蓋向上部隆起,尖圓紐,罐小口矮頸,圓肩深腹,底四周微向外擴張。器表施棕色釉,不及底??趶?、底徑6.6、通高18.4厘米(圖版捌,1;圖八,2)。瓷注子1件(M1:13)。侈口,高頸,圓肩,深腹,平底,柄弧曲,安于頸肩部,流呈管狀上伸,短且直。通體乳白色??趶?.2、底徑7.2、通高20.1厘米(圖版捌,2;圖八,5)。瓷碗1件(M1:7)。大敞口,淺腹,弧壁,矮圈足,器表豆青色,有開片??趶?4.3、底徑5.8、通高3.5厘米(圖八,4)。鐵鏵1件(M1:9)。銹蝕嚴重,僅存銎部。石硯1件(M1:11),近簸箕形,底無足,器表紫黑,長14.5、寬96、高2.4厘米(圖八,3)。錢幣百余枚,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和五銖錢三種,統(tǒng)一編號為M1:14。開元通寶近百枚。依照開元通寶錢的近期分期研究成果,經仔細排比共可分為早期武德開元、中期月紋(甲跡)開元和晚期會昌開元②。武德開元,穿郭規(guī)整,字體端莊沉穩(wěn),錢質很好,錢徑2.5厘米。月紋開元字體纖細清秀,制作工整,錢徑2.4-2.5厘米。會昌開元背文有“京”、“洛”、“宣”等州名,制作尚工整,邊郭勻稱,錢徑2.3-2.4厘米(圖九,1-6)。乾元重寶又可分為三種。一種為寬郭錢,錢徑2.5厘米。第二種背后有月紋,窄郭,錢徑2.4厘米。第三種為背后有重輪的寬郭乾元,錢徑2.4厘米(圖九,8-12)。五銖錢1枚。為東漢五銖,窄郭大穿,錢徑2.4厘米(圖九,7)。石墓志2合。M1:1,方形,長寬29、高7厘米。志蓋盝頂,陰刻楷書“崔氏亡室李夫人墓志”。四剎單線刻四神圖,由于線條雕刻過淺,墨拓已無法顯示(圖一〇)。志文楷書17行,行17字不等(圖一二)。志文由其夫崔凝自書。依志文可知,李氏,隴西人,仕門出身,時鄉(xiāng)貢進士崔凝于咸通二年四月九日(公元861年)親迎于鄧州,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公元867年)歿于孟州汜水縣,年25歲。有男一人。以七月十二日葬于河南偃師縣毫邑鄉(xiāng)管姜村大瑩之北。M1:2,方形,長68、寬69、高11厘米。志蓋盝頂,陰刻篆書“故博陵崔府君墓志銘”九字,字周刻單線幾何紋,四剎陰刻四神圖(圖一一)。志文楷書38行,行46字(圖一三),刻工極為草率。依志文可知,崔凝,字得之,博陵人,出身官宦之家,歷任校書郎、協(xié)律郎、吏部侍郎、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于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八月二十五日死于郡舍。享年五十有八,以來年(公元896年)八月十六日葬于河南府偃師縣亳邑鄉(xiāng)土婁管姜村,耐于先瑩。在《新唐書》與《舊唐書》中,崔凝均無傳。但志文中提及的故相國李蔚、崔延昭、劉鄴、豆盧琰及故太尉韋昭度等人,在新、舊《唐書》中均有傳,崔凝與上述高品官員均有一段交往,志文記述的有關史實或可補正史之缺。五、彩俑群的模型特征1991年清理的偃師四座唐墓,包括兩座紀年墓,墓葬形制大體完整,隨葬品頗豐富,是偃師商城博物館近年來配合基建過程巾的重要考古收獲。經過對四座唐墓的仔細排比以及對偃師周圍地區(qū)唐墓資料的梳理,我們認為這四座唐墓應分別判定為初唐墓、盛唐墓、中唐墓和晚唐墓。它們是洛陽地區(qū)唐墓分期研究的一批頗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北窯二號墓(即楊堂墓)埋葬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依照洛陽地區(qū)唐墓分期的研究成果③,這座紀年墓應歸于初唐墓。隨葬品中俑類齊全,組合比較完整,此前在這一地區(qū)發(fā)掘清理的初唐墓屈指可數(shù)。1989年夏,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與偃師縣文管會合作,在偃師縣縣政府招待所院內發(fā)掘了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光州定城縣令柳凱夫婦合葬墓,墓內出土墓志一方,貼金和粉彩陶俑一百多件,資料尚在整理之中④。北窯楊堂墓的發(fā)掘,為這一地區(qū)初唐墓斷代分期研究又增添了一把標尺。墓中出土的武士俑風格獨特,頭戴護頸虎頭盔,身著長戰(zhàn)袍,腰束帶,上綴魚鱗狀甲片,腳下無加厚托板。另一件武士俑頭戴尖頂護頸盔,身著明光鎧,站立在半圓形薄托板上,頗具實戰(zhàn)武勇的風采,其造型與安陽大司空村初唐墓武士俑的裝束相似⑤,說明當時尚保留著隋墓武士俑的風格。北窯楊堂墓中出土的一對鎮(zhèn)墓獸,肩生雙翅,腹背彩繪鬃毛卷曲,已擺脫了隋墓鎮(zhèn)墓獸的簡樸形象。文官俑的胸部發(fā)現(xiàn)自書“文官”二字,前此不見。墓中出土的女侍俑,頭梳單刀半翻髻,細頸削肩,窄袖長裙,其修長形象與河南新鄉(xiāng)唐麟德元年(664年)張枚墓⑥出土的女侍俑相類,而與隋墓中極為流行的低平髻女侍俑相去甚遠。北窯五號墓出土一批精美的三彩陶俑和模型器,這是繼偃師瑤頭1985年秋發(fā)掘的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年)張思忠墓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發(fā)現(xiàn)⑦。這批造型高大而華麗的三彩器,如實反映了洛陽地區(qū)盛唐墓的厚葬習俗與奢華風貌。三彩天王俑,兜鍪之上加飾繁復的展翅朱雀,身著明光鎧,下擺處飾流蘇,肩覆龍首狀披膊,腰以下膝裙、鶻尾、吊腿、革靴,威武而華貴,著彩又十分艷麗,早已脫去了前期武士俑的用于實戰(zhàn)的裝束,而著重炫耀的是貴族豪門的權勢和威儀。一對鎮(zhèn)墓獸形體十分高大,頸后火焰狀鬃毛高聳,肩生雙翼,鬃毛外卷,形態(tài)更加兇猛而生動。三彩馬裝飾豪華,鑾鈴齊備,顯現(xiàn)的是一幅盛唐時期玉勒雕鞍的形象。文官俑身著寬袖袍,外著■襠,手執(zhí)笏,腳下高臺,形象高大嚴肅。女侍俑則細頸削肩,雙鬟髻、反綰髻形象十分秀美。這一組晶瑩絢麗的三彩俑群既反映了大唐盛世百業(yè)興隆的繁榮景象,又是當時風行厚葬習俗的實物見證。此外,這座墓內還有一個較為特殊的現(xiàn)象值得重視。這座墓除在墓室內埋葬了成群的三彩器之外,還在墓道之內隨葬了成組合的粉彩鎮(zhèn)墓獸、文官俑、馬、駱駝等等,從隨葬組合上說,與墓室內的三彩器是重復的。根據(jù)我們見到的資料,在一座唐墓中隨葬兩套鎮(zhèn)墓獸、文官俑的現(xiàn)象并不多見。我們推測這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重復購置。死者故去后,在籌措瘞埋過程中重復購置了隨葬物品,最后三彩器置于墓室,粉彩器置于墓道內。另一種可能是遷葬。夫婦謝世有先有后,夫人先逝,瘞埋中購置了粉彩俑群。夫君去世后又購置了三彩俑群,在合葬時,隨葬品出現(xiàn)重復。從隨葬俑群觀察,三彩器之中的鎮(zhèn)墓獸、天王俑、文官俑均與偃師瑤頭張思忠墓出土同類器接近,埋葬年代在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年)前后。而粉彩俑群當中,從鎮(zhèn)墓獸、文官俑的造型及腳下踩踏薄托板的特征觀察,與北窯二號楊堂墓(672年)出土同類器有某些近似,推測其瘞埋年代或可能在武則天秉政期前段,比三彩俑群制作年代稍早。從這一角度觀察,筆者傾向于第二種可能性。北窯六號墓,隨葬組合比較簡單,陶俑為紅陶質,工藝簡陋,火候低。人面鎮(zhèn)墓獸面目兇狠,兩耳如扇,裝飾趨向簡單,下踩薄托板。天王俑頭戴束發(fā)冠,腳踩小鬼。女侍俑頭梳博鬢拋髻,寬衣博袖,體態(tài)略嫌臃腫,已失去盛唐女侍俑的修長風采。以上諸多特征與玄宗開元廿九年(741年)偃師李元璥墓內隨葬俑群相仿⑧,其瘞埋年代當在玄宗天寶至肅宗時期,應判定為中唐墓。杏園一號墓,墓主崔凝下葬于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已距唐亡不遠。崔凝位居高官,曾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從崔凝墓的簡陋埋葬可以看出,唐王朝已處于歲暮途窮之中,即使是高級官吏,其瘞埋儀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