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接線及立交工程 第二冊 橋梁工程 第一分冊 釣魚嘴立交主線橋 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接線及立交工程 第二冊 橋梁工程 第一分冊 釣魚嘴立交主線橋 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接線及立交工程 第二冊 橋梁工程 第一分冊 釣魚嘴立交主線橋 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接線及立交工程 第二冊 橋梁工程 第一分冊 釣魚嘴立交主線橋 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接線及立交工程 第二冊 橋梁工程 第一分冊 釣魚嘴立交主線橋 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第二卷西接線及立交工程第二冊橋梁工程第一分冊釣魚嘴立交主線橋施工圖設計說明概述橋梁區(qū)位圖1.1-1項目地理位置圖快速路五橫線起于快速路七縱線,經華福隧道、白居寺長江大橋、內環(huán)快速路,止于繞城渝湘立交,全長50.6km,為主城區(qū)南部重要的東西向快速通道。已建成七縱線至華福路段、內環(huán)快速路至繞城渝湘立交段,長41.9km。白居寺長江大橋是快速路五橫線跨越長江天塹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其作用和位置對五橫線、乃至整個主城南部區(qū)域快速路網系統(tǒng)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工程概況工程位置、范圍和規(guī)模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起于陳家閣立交東側,上跨釣魚嘴1號路、茄子溪車站后以橋梁形式橫跨長江,止于內環(huán)快速路太陽崗立交,路線全長3.5km。主線為雙向8車道,按照快速路60km/h標準進行設計。工程主要包括主跨為660m的雙塔雙索面斜拉橋1座(白居寺長江大橋)、釣魚嘴立交、簡家槽立交和太陽崗組合立交。建設工期約44個月。圖1.2-1項目總平面布置圖設計內容及圖冊劃分本次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初步設計共分為六卷,其中第一卷為“線路總體設計”,第二卷為“西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三卷為“白居寺長江大橋工程”,第四卷為“東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五卷為“管理用房工程”。本冊內容為第二卷——“西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二冊——“橋梁工程”、第一分冊——“釣魚嘴立交主線橋”。設計依據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和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設計聯合體簽訂的設計合同;《重慶市城鄉(xiāng)總體規(guī)劃(2007-2020年)》(2014年深化);《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方案設計》(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和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設計聯合體2015.08)《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重慶市勘測院2015.10)《白居寺長江大橋軌道交通技術條件》(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014.12.22)《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和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設計聯合體2015.08)《白居寺長江大橋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批復》(渝震安評【2013】49號)《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初步設計》(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和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設計聯合體2015.09)采用的設計規(guī)范和設計標準主橋結構設計、計算以鐵路規(guī)范為依據、公路規(guī)范為補充;涉及國內現行規(guī)范尚未明確規(guī)定的,參考日本、歐洲和美國的規(guī)范。鐵路規(guī)范《地鐵設計規(guī)范》(GB50157-2013)《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TB10002.1—2005)《鐵路軌道設計規(guī)范》(TB10082-2005)《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TB10002.3-2005)《鐵路橋涵混凝土和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TB10002.4-2005)《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guī)范》(TB10002.5-2005)《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111-2006)《鐵路橋梁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TB10002.2-2005)《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guī)范》(TB10005-2010)《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TB10012-2001)《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鐵路鋼橋制造規(guī)范》(TB10212—2009)《新建鐵路橋上無縫線路設計暫行規(guī)定》;鐵建設涵[2003]205號《客貨共線鐵路橋涵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3-2008)《鐵路鋼橋保護涂裝及涂料供貨技術條件》(TB/T1527-2011)公路規(guī)范及其它參考規(guī)范、規(guī)程《橋梁用結構鋼》(GB/T714-2008)《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11-2011)《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及路線設計規(guī)范》(DBJ50-064-2007)《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2015)《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D62—2004)《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JTG/TD60-01—2004)《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砼結構耐久性設計與施工指南》(CCES01-2004)《公路斜拉橋設計細則》(JTG/TD65-01-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D63—2007)《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F50-2011)《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guī)范》(JTGD64—2015)《公路鋼箱梁橋面鋪裝設計與施工技術指南》《道路橋示方書.同解說》Ⅱ鋼橋編(2002年版)《城市輕軌交通工程設計指南》《斜拉索橋熱擠聚乙烯高強鋼絲拉索技術條件》(GB/T18365-2001)《無粘結鋼絞線斜拉索技術條件》《公路懸索橋設計規(guī)范》(報批稿)《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JTG/TD64-2009)《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1591-2008)《碳素結構鋼》(GB700-2006)《懸索橋預制主纜絲股技術條件》(JT/T395-1999)《橋梁纜索用熱鍍鋅鋼絲》(GB/T17101-2008)《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件》(GB11352-2009)《大跨度斜拉橋平行鋼絲斜拉索》(JT/T775-2010)Eurocode3—Designofsteelstructures(Part2:SteelBridges2006)Eurocode3—Designofsteelstructures(Part1-9:Fatigue2005)Eurocode4—Designofcompositesteelandconcretestructures(Part2:Generalrulesandrulesforbridges2005)StructuralWeldingCode-Steel(AWSD1.1/D1.1M:2006)AASHTOLRFDBridgedesignspecificationsSIUnitsThirdEdition(20062)項目設計過程主要設計過程2013年8月7日取得重慶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白居寺長江大橋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的函;2013年8月11日白居寺長江大橋規(guī)劃控制方案通過市規(guī)劃局評審,確定了橋位、線路總體方案及路軌合建的總體原則;2013年9月25日取得重慶市國土局關于《重慶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建設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的審查批復;2013年12月2日取得重慶市地震局《關于重慶白居寺長江大橋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審查批復;2013年12月26日通過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關于《重慶白居寺長江大橋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報告》初步評審;2014年6月24日取得長江水利委員會《關于重慶白居寺長江大橋工程涉河建設方案》的審查批復;2015年3月18日市政府召開第83次常務會議紀要,明確橋型采用“生命之源”斜拉橋方案,采用上層雙向8車道城市快速路、下層雙向軌道雙層布置;2015年6月13日取得重慶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白居寺長江大橋項目建議書》的立項批復;2015年7月21日、8月11日市規(guī)劃局兩次組織召開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方案研究會,同意了總體方案設計以及各立交方案;2015年9月7日市建委組織召開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方案設計審查會,同意了總體方案設計以及各立交方案。2015年9月29日市建委組織召開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初步設計審查會,同意了總體以及各立交工程技術方案。建設條件建設區(qū)域的自然條件氣象條件根據重慶市氣象局資料,測區(qū)屬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具春早夏長,秋雨連綿,冬暖多霧之特點。大氣降水以降雨為主,雪雹少見。(1)氣溫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42.2℃,出現日期:1953年8月19日。極端最低氣溫:-1.8℃,出現日期:1955年1月11日。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氣溫:5.7℃。最大平均日溫差:11.9℃,出現日期:1953年7月。(2)濕度年蒸發(fā)量:1079.2mm,最大年蒸發(fā)量:1347.3mm,出現年份:1959年。年平均相對濕度:79%。年平均絕對濕度:17.7hPa。(3)風年平均風速:1.3m/s,最大風速:26.7m/s。風向:西北,出現日期:1981年5月10日。(4)降水量一日最大降水量:192.9mm,出現日期:1956年6月25日,雨季平均起訖日期:5月2日~9月27日,一次連續(xù)最大降水量:190.9mm,出現日期:1956年6月24日21時00分~6月25日15時46分,經歷時間:18時46分。建設場地地形、工程地質與水文條件【以下內容摘自《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大橋及引道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重慶市勘測院2015.10)】地形、地貌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位于長江流域切割的狹長地帶,宏觀地貌景觀呈深切割丘陵地貌景觀。地貌的發(fā)育嚴格受構造和巖性控制,構造線與山脊線一致、呈北北東——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條狀低山、向斜成寬緩丘陵;背斜軸部的堅硬砂巖組成單面山或臺地。路線沿線最高點位于里程樁號K0+750處(高程265.10m左右),最低點位于里程樁號K1+700處(高程160.90m左右)。根據地貌成因和形態(tài)的差別,其沿線地貌形態(tài)大致分構造剝蝕丘陵區(qū)和河谷侵蝕堆積階地貌地區(qū)。各地貌單元區(qū)特征如下:圖2.2-1工程影像圖=1\*GB2⑴構造剝蝕丘陵區(qū)構造剝蝕丘陵區(qū)主要分布在擬建工程引橋、立交部位、白居寺大橋的西側和東側,沿線地形起伏較大,多為淺丘地形,反向坡較陡,順向坡較緩。地形嚴格受地質構造控制,山脈走向與構造線一致,嶺、谷相間平行,谷底寬廣平緩,間或高地、平壩,縱、橫沖溝較為發(fā)育。=1\*GB3①線路西段構造剝蝕丘陵區(qū)起點~K0+940段屬構造剝蝕丘陵區(qū),現狀地貌絕大部分保持原始地貌,K0+950~K1+150段受人類活動改造為城區(qū)或施工區(qū),地面高程183m~265m,相對高差約82m,總體地勢西高東低,丘包與溝槽相間分布,溝槽地形較平緩,坡角一般5~10°,丘包地形較陡,坡角一般20~35°。=2\*GB3②線路東段構造剝蝕丘陵區(qū)里程K2+350~K3+500段屬構造剝蝕丘陵區(qū),現狀地貌絕大部分保持原始地貌,局部地段受人類活動改造為居民區(qū)、工廠、回填區(qū)或市政道路,地面高程190m~240m,相對高差50m,總體地勢東高西低,丘包與溝槽相間分布,溝槽地形較平緩,坡角一般5~10°,丘包地形較陡,坡角一般10~25°。在里程K0+710~K0+810段局部存在其坡角一般55~70。=2\*GB2⑵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qū)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里程樁號K0+940~K2+350段為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qū),屬長江河谷區(qū)。長江由南流向北,河谷走向較平直,呈壯年期河谷地貌,河谷形態(tài)呈不對稱“U”形,地面高程160~190m,兩岸漫灘狹窄;兩岸岸坡傾向江心,東岸為沖刷岸,地形坡角10°~25°,西岸為堆積岸,地形坡角為5~15°;Ⅰ級階地地勢平坦,因后期剝蝕嚴重而呈不連續(xù)分布,沿河流走向呈長條形分布。地質構造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長江大橋及引道工程位于川東南孤形地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東南部;構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皺運動。擬建線路位于重慶向斜的西翼,節(jié)理(裂隙)發(fā)生與構造運動密相關,以構造節(jié)理、層面為主,節(jié)理走向NEE~SWW和走向NW~SE兩組較發(fā)育,多呈密閉型,部分為微張型,少有充填物;巖體層面的結構面類型為軟弱結構面,其結合程度為很差。場地區(qū)內無斷層,地質構造簡單。線路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為120~140∠5~10,優(yōu)勢產狀為130∠7,主要發(fā)育兩組構造裂隙:J1:傾向40~50,傾角60~75,優(yōu)勢產狀為40∠68,裂隙面平整,多裂開2~5mm,局部閉合,無充填物,局部倒傾,裂隙間距1~4m,走向方向延伸1.5~3.0m,為硬性結構面,結合很差。該組裂隙主要發(fā)育于砂巖中,出露較普遍;J2:傾向295~315,傾角60~70,優(yōu)勢產狀為305∠65,裂隙面平整,多呈閉合狀,無充填物,局部倒傾,裂隙間距2~10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為軟弱結構面,結合很差。該組裂隙發(fā)育在砂巖和泥巖中。是場地區(qū)內主要構造裂隙,出露較普遍。上述兩組裂隙為區(qū)域性構造裂隙,呈共軛“X”,發(fā)育程度為不發(fā)育~較發(fā)育,延伸短,規(guī)律性強。圖2.2-2造綱要圖地層巖性通過對場地的地面地質調繪和綜合分析已有區(qū)域地質成果,擬建線路地層由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層(Q4ml)、沖積層(Q4al)、殘坡積層(Q4el+dl),侏羅系沙溪廟組(J2s)巖層,現依據地層的新老關系對巖性特征作簡要介紹:=1\*GB2⑴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層(Q4ml)素填土:紫褐色、灰褐色、灰黑色,由塊(碎)石、粘性土及少量卵石等組成,結構松散~稍密,石含量30~80%不等,塊石最大粒徑可達1000mm以上,巖塊主要巖性為砂巖、泥巖,石質呈中等風化狀。主要分布于擬建線路區(qū)內的建筑區(qū)、施工區(qū)及濱江路地段,厚度變化較大,一般厚度1.00~5.00m,局部段厚達30.00m以上。堆填時間不一,施工區(qū)、濱江路段為0.5~2年,其余部分3~5年。雜填土:雜色,由塊石、粘性土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組成,結構松散~中密,石含量30~50%不等,塊石最大粒徑可達800mm以上,巖塊主要巖性為砂巖、泥巖,石質呈中等風化狀。主要分布于擬建線路區(qū)內的拆遷區(qū)、施工區(qū)地段,厚度變化較大,一般厚度1.00~3.00m,局部段厚達8.00m以上。堆填時間不一,拆遷區(qū)為半年左右,其余部分3~5年。=2\*GB2⑵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Q4al)=1\*GB3①淤泥(Q4al):灰黑色,一般呈流塑狀,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光澤,有刺激性氣味,殘積。主要分布于道路沿線的水田、藕田及魚塘范圍,經后期人類活動,部分已經回填,回填前未進行清淤處理。一般淤泥厚度1.00~2.00m,局部可達3.00左右。=2\*GB3②細砂(Q4al):灰褐色,黃褐色,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和長石,松散~稍密,濕,粘粒含量約20%,沖積成因。該層主要分布于長江兩岸河灘及河流階地,受地表水流沖蝕影響,分布不連續(xù),厚度一般在1.50~3.00m,厚度變化較大。=3\*GB3③粉土(Q4al):主要分布于長江西岸的白居寺大橋P4墩、P5墩范圍,沖積成因,灰色,稍濕~濕潤,稍密,無光澤,干強度較低搖震反應中等,含少量有機質及粉細砂,局部砂粒含量稍高。厚度一般5.00~8.00m。=4\*GB3④卵石層(Q4al):灰黃色~褐黃色,濕~飽和,稍密~中密狀,其母巖成分以變質巖及火成巖為主,有少量沉積巖(灰?guī)r、砂巖)石質堅硬,呈圓狀~次圓狀,磨圓度較好,分選性一般,粒徑一般為20~80mm,部分達150mm以上,局部卵石層中夾漂石,漂石粒徑200~1200mm。骨卵石量約60~70%,充填物以細粒砂為主。該層主要分布于長江兩岸河灘及河流階地,受地表水流沖蝕影響,分布不連續(xù),厚度變化較大,厚度約為4.00~31.00m。=3\*GB2⑶第四系全新統(tǒng)殘坡積層(Q4el+dl)粉質粘土(Q4el+dl):紫褐色、黃褐色,可塑狀。由粘土礦物組成,含少量巖石碎屑,稍有光滑,搖震反應無,干強度中等。一般厚度0.00~3.00m,最大可達8.60m,在丘頂及斜坡處較薄,丘坡鞍部及沖溝谷地處厚度較大。=4\*GB2⑷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灰色,紫灰色鈣質細粒長石砂巖,巖屑長石砂巖,紫紅色鈣質泥巖,砂質泥巖,鈣質泥巖,砂、泥巖比約2:8。=1\*GB3①砂巖(J2s):灰色,紫灰色,細~中粒結構,層狀構造,泥質膠結為主,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云母等。場地內砂巖中風化層巖石強度總體偏低,巖質偏軟,局部膠結不良或呈半膠結狀,巖芯多呈短柱狀、餅狀,該巖層中局部段夾有少量強度較高的巖體,厚度一般較??;裂隙較發(fā)育。場地內砂巖弱風化層巖體較完整~完整,多呈中長柱狀,局部含泥質較重,巖質較硬,裂隙不發(fā)育~較發(fā)育;中風化層與微風化層分界線一般位于中風化層20.00~25.00m以下。=2\*GB3②砂質泥巖(J2s):紫褐色,紫紅色,以粉砂泥質結構為主,部分為泥質結構,層狀構造。表層強風化帶厚度1.00~2.50m,場地內砂質泥巖中風化層的強度總體較低,巖質較軟,裂隙較發(fā)育;場地內砂質泥巖弱風化層巖體較完整~完整,多呈短中柱狀,巖石強度相對較好,裂隙不發(fā)育~較發(fā)育;中風化層與微風化層分界線一般位于中風化層20.00~25.00m以下。擬建線路沿線的基巖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具有起伏變化的特征,其起伏變化情況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與原始地貌起伏特征及城市建設對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響。根據本次勘察結果,場地長江以西的基巖面隨地形起伏變化較小,總體傾角3~5°,基巖面埋深約1.00~40.00m;場地長江以東的局部范圍為斜坡溝谷,基巖面沿原始地形起伏總體較小,局部較陡,傾角總體5~8°,局部較陡處可達10~35°,基巖面埋深約1.00~32.00m。場地基巖風化帶隨基巖面起伏變化,厚度一般1.00~3.50m;但在局部地形較陡的地段,基巖由于側向風化的影響,強風化帶厚度相對較大,最大可達5.00m以上?;鶐r強風化帶巖體破碎,風化裂隙發(fā)育,巖質軟。水文地質條件勘察區(qū)出露巖層為河湖相沉積巖,巖性以泥質巖為主,具弱-微透水性,長江為區(qū)內地表、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準面。構造剝蝕丘陵區(qū)的地表排水條件良好,地下水儲存條件差,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qū)的松散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地下水儲存條件較好,地勢低洼,水文條件復雜。按含水介質和儲水形式,擬建場地的地下水可分為兩種類型: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1)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在構造剝蝕丘陵區(qū),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殘坡積層和人工填土層中,多為局部性上層滯水,水量總體較小,動態(tài)幅度大,水質成分由含水介質的性質決定。殘積、坡積層中的地下水,水質較好,礦化度低,對混凝土為微侵蝕性。人工填土層中地下水,化學成分較復雜,與堆填物成分相關,但多數水質較好,對混凝土存在微侵蝕性。在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qū),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卵石土層中,卵石土層的滲透系數大,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主要受長江江水的影響:在枯水期,場地地下水位高于江水位,長江水接受地下水補給;在豐水期,長江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接受江水補給。因此,地下水水量及水位受江水漲落的影響顯著。在構造剝蝕丘陵區(qū),本次詳細勘察選取了XK43、XK288共2個鉆孔進行抽水試驗,利用初步勘察CK8、CK99、CK76共3個鉆孔的抽水試驗成果資料,抽水試驗成果見表2.2-1、圖2.2-3。表2.2-1鉆孔抽水試驗成果表鉆孔編號含水層巖性鉆孔半徑(m)含水層厚(m)靜止水位(m)水位降深SW(m)影響半徑R(m)穩(wěn)定流量Q(m3/d)滲透系數K(m/d)備注CK8粉質粘土+強風化0.0552.300.501.402.020.890.227初勘成果CK99粉質粘土+強風化0.0556.111.502.105.223.160.194CK76粉質粘土+強風化0.0553.001.902.504.711.820.294XK43素填土+強風化0.0556.102.702.308.077.250.505詳勘成果XK288粉質粘土+強風化0.0557.003.203.007.134.300.202圖2.2-3抽水試驗成果在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qū),本次詳細勘察選取了XK185、P9-6共2個鉆孔進行抽水試驗,利用初步勘察CK38、P9-9共2個鉆孔的抽水試驗成果資料,抽水試驗成果見表2.2-2、圖2.2-4。表2.2-2鉆孔抽水試驗成果表鉆孔編號含水層巖性鉆孔半徑(m)含水層厚(m)靜止水位(m)水位降深SW(m)影響半徑R(m)穩(wěn)定流量Q(m3/d)滲透系數K(m/d)備注CK38卵石土層+強風化0.0554.8019.201.2021.7593.0014.167初勘成果P9-9素填土層+卵石土層0.0558.203.001.4028.33132.1012.487XK185卵石土層+強風化0.0555.0019.501.2028.73152.1328.662詳勘成果P9-6素填土層+卵石土層0.0559.102.701.2035.30235.9423.768圖2.2-4抽水試驗成果從試驗結果表明,在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qū)的砂卵石層透水性強,影響半徑大,與長江水系的水力聯系密切,滲透系數大。(2)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包括基巖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和碎屑巖類孔隙構造裂隙水。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帶中,為局部上層滯水或小區(qū)域潛水,水量小,具有分布廣、埋藏淺、逕流途徑短等特點,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tǒng)。碎屑巖類孔隙構造裂隙水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水量大小與裂隙延伸性與裂隙寬度等因素密切相關,水量變化大,動態(tài)不穩(wěn)定,分布不連續(xù),無統(tǒng)一水位。本次勘察在基巖出露范圍選取XK46、XK65、XK163、XK194、XK227、XK336、XK297共7個鉆孔進行簡易抽水試驗,利用CK13、CK30、CK57、CK116號鉆孔的簡易抽水試驗成果資料;在上述鉆孔用時分別為3~12分鐘,孔內循環(huán)水被提干,然后觀測恢復水位,120分鐘后,水位分別提升了0.40m~1.10m,說明勘察期間CK13、CK30、CK57、CK116、XK46、XK65、XK163、XK194、XK227、XK336、XK292號鉆孔范圍的基巖內本次勘察在主橋范圍共選取了P7-19和P8-18共2個鉆孔進行了4段壓水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2-3。試驗成果按下式進行整理:式中:q——試段的透水率(Lu),取兩位有效數字;P3——第三階段的試段壓力(MPa);——滲透系數(m/d);——壓入流量(m3/d);H——試驗水頭(m);L——試驗長度(m);0——鉆孔半徑(m),取0.045m。表2.2-3鉆孔壓水試驗結果表鉆孔編號孔深(m)試驗深度(m)巖性巖芯性狀透水率(Lu)滲透系數(m/d)滲透性等級試驗段巖體完整性評價P7-1975.442.0-47.0砂質泥巖中~長柱狀5.20.036弱透水較完整64.0-69.5砂巖中~長柱狀8.50.066弱透水完整P8-1852.936.0~41.0砂質泥巖中~長柱狀7.40.083弱透水較完整41.0~46.0砂質泥巖中~長柱狀4.90.054弱透水較完整試驗結果表明大橋主橋范圍的巖體滲透系數0.04~0.08m/d,透水性為弱透水。需要注意的是:在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qū),其上部松散孔隙水豐富、又有大量的地表江水補給,一旦巖體貫通性較好的裂隙與松散層聯通,其滲透性系數是很大的,施工降水難度極大。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評價【以下內容摘自《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大橋及引道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重慶市勘測院2015.10)】對主線里程K0+370~K0+560段的上跨橋(自編號:1#橋),其上覆土層厚度約1.00建議該本高架橋梁的橋墩、橋臺均選用中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采用樁基礎或淺基礎。1#橋各墩、臺的設計參數見表2.2-4。表2.2-41#橋各墩、臺設計參數推薦表里程樁號墩(臺)號土層厚度(m)建議基底高程(m)建議地基持力層基礎形式巖石抗壓強度(MPa)巖質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fa0](kPa)飽和Ra自然RbK0+3701-0#臺0.00-3.50231.00中風化砂質泥巖淺基礎/樁基礎3.25.7600K0+4061-1#墩1.20-5.20221.00中風化砂巖樁基礎10.517.01000K0+4421-2#墩0.40-3.00224.00中風化砂質泥巖樁基礎3.25.7600K0+4881-3#墩1.00-5.50221.00中風化砂質泥巖樁基礎3.25.7600K0+5231-4#墩3.50-5.00219.00中風化砂質泥巖樁基礎3.25.7600K0+5511-5#臺1.40-6.00225.00中風化砂質泥巖淺基礎/樁基礎3.25.7600工程勘察報告結論與建議【以下內容摘自《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大橋及引道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重慶市勘測院2015.10)】結論(1)擬建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大橋及引道工程擬建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大橋及引道工程所在區(qū)域為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和構造剝蝕丘陵地貌,沿線地質構造簡單,未發(fā)現斷層構造,巖層呈單斜產出,受構造應力作用輕微,構造裂隙不發(fā)育,基巖完整性較好,地層層序正常,未見滑坡、泥石流、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沿線巖、土體總體穩(wěn)定,適宜興建重慶市快速路五橫線白居寺大橋及引道工程。(2)白居寺大橋東、西主橋墩區(qū),場地總體平緩開闊,下伏基巖巖體完整,節(jié)理裂隙不發(fā)育,無不良地質現象,工程地質條件良好,適宜布設主橋墩。東、西引橋區(qū)上覆土層厚度變化較大,下伏基巖巖體完整,節(jié)理裂隙不發(fā)育,無不良地質現象,工程地質條件良好,適宜布設引橋橋墩。(3)擬建道路沿線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長江兩岸的岸坡地帶和原始地貌中的溝槽地帶,主要受大氣降水和長江江水的補給,水量及水位受季節(jié)和氣候影響明顯;基巖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無統(tǒng)一地下水位,分布不連續(xù),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帶中,水量小,受季節(jié)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tǒng)。構造裂隙水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水量大小與裂隙延伸性與裂隙寬度等因素密切相關,水量變化大,動態(tài)不穩(wěn)定。(4)擬建道路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場地范圍內上覆土層大于3m的地段,場地屬II類場地,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上覆土層均小于3m的地段,屬I類場地,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25s??砂础豆窐蛄嚎拐鹪O計細則》(JTG/TB02-01-2008)進行抗震設防。(5)擬建線路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場地土對建筑材料、砼體有微腐蝕性。(6)在道路K0+620~K0+900段有一地下人防洞室,該人防洞室洞壁有砂巖條石襯砌,無崩落現象,洞身基本穩(wěn)定,洞內干燥,無積水。擬建道路按照設計方案實施后,人防洞室頂板圍巖最小厚度為15.00m,為3.66~3.95倍洞跨,根據重慶地區(qū)工程經驗,擬建道路的修建對其下人防洞室的影響小。建議(1)白居寺大橋東、西主墩及引橋建議采用下伏中微風化基巖作為基礎持力層,基礎型式采用樁基礎;擬建大橋東、西主墩在勘察期間被江水淹沒。長江水位對基礎施工影響大,基坑開挖過程中應注意長江水位變化,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2)(3)(4)(5)(6)(7)(8)K0+720附近,存在一燃氣管道DN426,其為向周邊區(qū)縣輸送天然氣的主管道,(9)(10)場地內的砂質泥巖易風化、軟化,開挖后應及時封閉,確保地基巖石的承載力。(11)場地覆蓋層厚度變化大,局部含沙較重(尤其是靠近長江范圍),地勢低洼段地下水發(fā)育,故在樁基機械成孔時,覆蓋層段土層易出現垮塌,局部段在上層滯水影響下可能出現較強滲水和流砂現象,應做好護壁和排水措施,防止垮孔、流砂、縮徑等問題,保持樁孔垂直度。若采用人工挖孔樁,應注意施工安全,加強井壁支護,且應在樁孔內設置應急爬梯,樁孔內應保證通風,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運離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一米范圍內;若遇雨季施工,還應備好抽水設備及時排水。在巖質基坑部分,在樁基開挖成孔時,井壁受層面及裂隙的影響,易出現掉塊,局部甚至垮塌,應加強井壁支護。(12)本次勘察鉆孔取樣的抗壓強度試驗結果按規(guī)范要求、分巖性統(tǒng)計而得,而巖土體不是均質的,存在變異性,且場地巖層傾角較陡,其物理力學性質必然存在一定差異,在施工時,可能會出現巖石強度或低或高的情況,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特提請設計、施工注意,建議在施工時加強持力層取樣工作對其進行校核或現場載荷試驗確定樁基承載力。(13)根據渝建發(fā)[2010]166號文件,應對場地內的超限邊坡進行專項設計,并應對支護方案進行專項安全論證。(14)加強施工階段的地質工作,以彌補部分地段勘探點未施工的不足;在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巖層產狀及其抗剪強度的檢驗。若設計施工中發(fā)現異常情況,請及時通知我院,以便會同相關人員進行研究處理。設計原則和技術標準設計原則在遵照“安全、實用、經濟、美觀”的總體原則下,遵循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路線走向基本不變的原則,保證道路滿足城市發(fā)展需要,維護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堅持道路建設有利于帶動沿線地塊開發(fā)和經濟的的原則。在滿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周邊規(guī)劃區(qū)域路網及土地開發(fā)的需要,與周邊路網銜接合理,盡可能為周邊土地開發(fā)服務,以此帶動經濟發(fā)展。五橫線是主城區(qū)“六橫、七縱、一環(huán)、七聯絡線”快速路網體系中重要的一條東西向快速路,五橫線陳家閣立交東側至太陽崗立交段橫貫重慶市大渡口區(qū)和巴南區(qū),跨越長江,是將主城多個重要組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交通大動脈,全線設計應充分體現快速路功能。(1)重視線路與地形的結合。(2)橋型與城市風貌結合協(xié)調、融洽,相得益彰。(3)主線選線時考慮盡量減少對兩側已發(fā)件地塊、儲備地塊的不利影響。(4)處理好與軌道的關系,減少對軌道的影響。(5)控制建設規(guī)模,降低工程造價。減少不必要的結構物和裝飾附屬工程,增強工程的實用性和耐久性。應符合“安全、適用、經濟、美觀、有利環(huán)保”的原則,工程實施有成熟的技術條件。(1)在借鑒國內外橋梁工程的建橋實踐及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工程特點,通過認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全面貫徹“結構安全、功能適用、造價經濟、結構耐久、造型美觀、環(huán)境協(xié)調”和工程可實施性的總技術目標,并充分吸取國內外橋梁設計和建設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藝和先進經驗及技術。(2)橋梁的布置形式應充分考慮工程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社會經濟效益等因素,因地制宜,結合本工程范圍內的地形地物和規(guī)劃,根據總體設計方案,在滿足通航要求的條件下,充分考慮軌道交通與公路交通的雙重功能。(3)主橋通航跨徑較大,橋型方案的選擇應重視施工方案的研究,在保證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應充分應用大型機械化施工設備,以體現自動化、規(guī)?;脱b配化生產的要求。盡量減小現澆混凝土和水下作業(yè)的難度,以加快施工進度,并保證施工質量。(4)充分重視景觀設計,力求造型美觀,總體上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同時應充分重視在橋梁建設和服役期間對城市環(huán)境的保護,以及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降低對居民生活的不利影響。(5)充分考慮自然災害對橋梁結構的影響。橋梁所采用的結構形式和材料,需充分考慮材料防腐,提高結構的耐久性、確保橋梁正常服役期限100年。(6)充分考慮橋梁結構使用期間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整體性、穩(wěn)定性,達到軌道交通使用要求。(7)充分研究相關的關鍵技術內容,確保設計細節(ji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主要設計技術指標道路技術標準表4.3-1主線技術標準類別設計取值規(guī)范規(guī)定值設計車速60km/h60-100km/h規(guī)劃紅線規(guī)劃紅線54m標準路幅寬度44m=5.5m(人行道)+15.5m(行車道)+2m(中分帶)+15.5m(行車道)+5.5m(人行道)43m=8.5m(人行道)+12.0m(行車道)+2m(中分帶)+12.0m(行車道)+8.5m(人行道)荷載標準構筑物:城-A級人群荷載:4.0kN/m2路面:BZZ-100最小平曲線半徑800m(推薦方案)300(一般)150(極限)主線及立交凈空5m4.5m最大縱坡4.8%5%最小豎曲線半徑凸1200m、凹2860m凸1200m、凹1000m(極限值)設計年限交通量飽和20年瀝青路面使用年限15年橋梁100年邊坡擋護結構50年立交橋梁設計標準立交橋梁主要技術標準類別設計取值荷載標準汽車:城-A級,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抗震措施按7級設防設計風速1/100風速27.5m/s橋梁設計基準期100年設計安全等級一級設計環(huán)境類別Ⅰ類(溫熱地區(qū)的大氣環(huán)境、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接觸的環(huán)境)(JTGD62-2004)主要材料及性能要求混凝土主梁采用C50混凝土,承臺采用C30混凝土,橋墩墩身采用C40混凝土,樁基采用C30混凝土,承臺墊層采用C20混凝土(其它構件混凝土標號詳見相應的設計圖并以設計圖為準)。普通鋼筋設計采用HRB400、HPB300鋼筋,HPB300鋼筋其質量應符合GB1499.1-2008的規(guī)定,HRB400鋼筋其質量應符合GB1499.2-2007要求。直徑≥20mm的鋼筋采用機械連接,接頭連接等級為I級,連接區(qū)段內的接頭率不大于50%,并滿足規(guī)范(JGJ107—2003/J257—2003)要求。鋼筋焊接網片應符合GB1499.3-2010的有關規(guī)定。預應力鋼材預應力束均采用Φs15.2高強度低松弛(Ⅱ級松弛)七股型鋼絞線,其應符合圖紙要求及《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5224-2014)中規(guī)定。預應力錨具所使用的預應力錨具必須經過正式鑒定和重大橋梁工程的檢驗,并符合本設計文件的各項要求及《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85—2010)要求。橋梁結構設計釣魚嘴立交主線橋(1)橋跨布置釣魚嘴立交主線橋全長197m,橋梁起點樁號為K0+366.800,終點樁號為K0+563.800,橋梁共包括一聯,橋跨布置為30m+40m+47m+40m+30m,橋梁起點側為陳家閣立交,終點側為太陽崗立交。圖6.3-1主橋橋型布置圖(單位:cm)(2)橫斷面設計橋面為兩幅布置,橋寬為33.9m,橋面橫斷面布置為0.45m(護欄)+15.5m(車行道)+0.45m(護欄)+1.1m(化帶)+0.45m(護欄)+15.5m(車行道)+0.45m(護欄)=33.9m。圖6.3-2橫斷面布置圖(單位:cm)(3)結構設計橋梁為五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采用單箱三室截面,采用分階段施工,先施工中間三跨,再施工兩個邊跨。下部結構采用樁柱式橋墩,橋臺為重力式U型橋臺下接樁基礎。兩側橋臺間各設一道160型伸縮縫。1)上部結構上部結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主梁采用直腹式單箱三室變截面箱梁,翼緣外挑1.95m,中間墩頂梁高2.6m,跨中梁高1.8m。箱梁頂板厚25cm,底板厚22cm,腹板厚50cm。端橫梁和墩頂橫梁兩側各5.0m范圍內,頂底板、腹板須加厚,其值為:頂板由25cm漸變?yōu)?5cm,底板由22cm漸變?yōu)?0cm,腹板由50cm漸變?yōu)?0cm。通過結構找坡,頂、底板設單向1.5%的橫坡。車行道橋面鋪裝采用等厚鋪裝。2)下部結構A0、A5橋臺采用重力式U型橋臺,下接樁基礎,樁基直徑1.5m。橋臺臺身采用C25片石混凝土澆筑,臺帽混凝土采用C40鋼筋混凝土。臺后的填料采用壓實度不小于96%的砂卵石,回填時應預設隔水層或排水盲溝。橋墩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矩形橋墩,橋墩尺寸為1.4×1.8m。采用樁基礎形式,樁基直徑2.2m。橋梁附屬工程橋面鋪裝橋面鋪裝采用17cm等厚,由8cm厚C40防水混凝土找平層、9cm厚瀝青混凝土(上層為瀝青瑪蹄脂碎石SMA-13厚4cm,下層為瀝青砼AC-16厚5cm)組成,在混凝土現澆層與瀝青混凝土面層間設纖維增強型防水層。安全維修設施中央分隔帶護欄、行車道防撞護欄及檢修道欄桿,防撞欄桿采用重慶市《城市橋梁防撞護欄圖集》中SS級鋼橋用護欄。維修、養(yǎng)護:全橋設主塔及主梁檢查通道和檢修車。防排水設計主橋橋面雨積水通過橋面排水系統(tǒng),有組織匯入橋頭兩端市政排水系統(tǒng)中。伸縮縫橋面兩端設兩道伸縮縫,伸縮縫的規(guī)格為160mm。伸縮縫主要構件使用年限不少于20年,易損構件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橋梁支座橋梁采用GPZ(Ⅱ)型抗震式支座,為在橋梁的設計壽命內更換支座時盡量減少對交通的影響,應在任何豎向支座位置不封閉交通的條件下容許10mm的豎向頂升位移。為便于將橋梁頂升10mm時換支座,所有支座的頂及底部應有由支座生產商提供定位鋼板。這些鋼板在正常換支座時將保持原位,但也可以設計為可更換。特別是頂升位置附近的橋梁結構要設計成能夠承受支座更換形成的臨時頂升荷載的作用。橋梁支座的主要構件使用年限不少于30年,易損構件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結構耐久性設計結構耐久性設計原則本項目橋梁工程的設計基準期為100年,在設計中,根據不同結構部件的特點,按照是否具備可更換性,維護的難易程度,對應采取有效的耐久性工程措施,以確保橋梁工程達到設計基準期100年的要求。橋位區(qū)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降水充沛,場區(qū)地下水及土對混凝土腐蝕性低,環(huán)境條件較好。對結構耐久性特別是混凝土結構影響較低,因此結構設計中無須對混凝土結構進行特殊設計,只需按常規(guī)要求采取措施確?;炷两Y構耐久性?;炷两Y構耐久性措施混凝土(1)根據本項目的環(huán)境類別和工程安全等級,采取綜合控制混凝土的最低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和在限定范圍內選擇混凝土原材料的品種、用量和質量。(2)預應力混凝土構件按全預應力構件進行設計,適當控制結構應力水平,避免結構性裂縫的產生。(3)嚴格控制預應力管道的內徑,重視灌漿工藝對結構的耐久性方面的影響,確保管道灌漿的飽滿度、握裹度,管道的內徑應比預應力鋼筋的外徑至少大1cm。(4)鋼筋混凝土結構通過限制最低配筋率,優(yōu)化截面尺寸、適當提高鋼筋保護層厚度等措施限制裂縫寬度。在結構受力及構造布置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增加混凝土保護層厚度。(5)施工時,要求采取提高混凝土密實度的措施:要求混凝土振搗要到位,避免出現蜂窩、孔洞;摻入優(yōu)質粉煤灰,改變混凝土內部孔隙結構,提高混凝土密實度,控制混凝土有害裂縫。(6)為了封閉由于混凝土收縮產生的表面的空隙,增強混凝土外表面的抗水性、抗腐蝕性,增強結構的使用壽命,同時增加橋梁結構外側的美觀,在橋塔、橋墩、承臺、混凝土主梁、橋臺外露部分外表面涂刷外保護涂料。根據混凝土的腐蝕因素和橋址的腐蝕環(huán)境分類,按照《混凝土橋梁結構表面涂層防腐技術條件》(JT/T695-2007),橋梁混凝土結構防護體系采用溶劑型涂料體系,面漆采用丙烯酸聚氨酯面漆。采用的面漆不但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還能夠保證混凝土表面在光照下達到很好的漫反射效果。涂層配套體系設計:1)混凝土結構大氣區(qū)配套體系(引橋主梁、匝道橋主梁、所有匝道橋橋墩及橋臺)表6.5-1大氣區(qū)混凝土表面涂層配套涂層名稱配套涂料名稱涂裝方式涂裝道數干膜平均厚度(μm)底層環(huán)氧樹脂封閉漆軸涂1≤50膩子層填補型環(huán)氧膩子刮涂(點補)1—中間層環(huán)氧云鐵中間漆軸涂1140面層丙烯酸聚氨酯面漆軸涂2802)混凝土結構水位變動區(qū)和浪濺區(qū)配套體系(主橋過渡墩、主橋輔助墩以及引橋橋墩)對常年水位以上5m以內的表面(即水位變動區(qū)和浪濺區(qū)),采用表濕區(qū)濕固化體系涂裝方案,配套涂層體系的性能指標滿足表四的要求。表6.5-2水位變動區(qū)和浪濺區(qū)混凝土表面涂層配套涂層名稱配套涂料名稱涂裝方式涂裝道數干膜平均厚度(μm)底層濕固化環(huán)氧樹脂封閉漆軸涂1≤50膩子層填補型環(huán)氧膩子刮涂(點補)1—中間層濕固化環(huán)厚漿漆軸涂2250面層丙烯酸聚氨酯面漆軸涂280普通鋼筋及預應力鋼筋(1)嚴格控制混凝土氯離子含量;(2)按規(guī)范要求設置足夠的保護層厚度,要求增加第三方的超聲波檢測等措施來保證施工質量,確保各方提高對保護層厚度的重視及采取相應的強化措施。(3)鋼筋現場保管防腐。(4)施工時采取有效的施工縫處理措施及灌漿工藝。施工注意事項施工必須嚴格遵守《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F50-2011)和《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CJJ2-2008)的要求。主要施工工法主橋基礎采用鉆孔樁工法,主梁采用支架現澆工法。材料混凝土:本橋使用的高強度混凝土,必須仔細研究確定施工工藝和所選用的材料,進行高強混凝土最佳配合比設計與試驗,制定質量控制標準和檢測方法,并嚴格執(zhí)行。對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和養(yǎng)護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化熱的危害,確?;炷临|量。下部結構施工施工前應對各部分尺寸、標高、坐標等進行核實,如發(fā)現問題,應及時通知設計單位研究解決。通過人工局部開挖核實工程影響區(qū)的管網情況,如需改造的則先行改造,確保文明施工,消除對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本設計樁基礎采用機械成孔,施工時應嚴防塌孔,保證樁基礎施工質量。施工中如發(fā)現地質情況與勘察資料不一致,需及時通知地質勘察單位和設計單位。成孔后應及時清孔,確保樁底沉渣厚度不超過10cm,不得采用加深鉆孔深度的方式來代替清孔。澆筑樁基礎混凝土時,應采取措施嚴防鋼筋籠上浮。每根樁混凝土澆筑必須一次完成,不得分段澆筑。樁基應按施工規(guī)范的規(guī)定進行質量檢測,檢測方法全部采用超聲波檢測法。若對檢測結果有疑問,則需作“鉆孔取芯”檢測。橋臺施工時,為減小開挖及支護工程量,要求基礎底層采用原槽開挖原槽澆筑的施工方法?;硬捎妹魍陂_槽施工,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