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物理歷年真題總結_第1頁
紡織物理歷年真題總結_第2頁
紡織物理歷年真題總結_第3頁
紡織物理歷年真題總結_第4頁
紡織物理歷年真題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01.采用纖維結構理論中的經典假說纓狀微胞理論、或纓狀原纖理論、或纓狀折疊鏈片晶理論,討論纖維力學性質各向異性與此類結構模型的關系,并解釋纖維徑向各項同性的原因。櫻狀微胞理論假設份子通過若干微胞,而在微胞之間為非結晶區(qū),,故稱之為無定形區(qū),通過這些連續(xù)的分子網絡將微胞結合在一起,長分子間的規(guī)整排列構成結晶微胞,而伸出的無規(guī)則排列的分子成為櫻狀須從,故稱之為櫻狀微胞理論。櫻狀原纖與櫻狀微胞從本質上講,主要是一個尺寸的區(qū)別。原纖理論中,結晶區(qū)認為是連續(xù)的櫻狀原纖,由許多長鏈分子組成,這些分子沿著本身的長度方向,在原纖的不同位置上分裂出來,有的進入無定形區(qū),有的重新進入其他的原纖組織中。該理論模型認為,原纖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組織,而是由許多長鏈分子構成的連續(xù)化結晶和非結晶區(qū)的結合。折疊鏈片晶理論能更好的解釋化學纖維的微胞結構。經噴絲孔噴出和導向牽伸后,分子的某些鏈段,只要位置、距離合適,就極易形成規(guī)整有序的排列,組成細小的結晶體。這種晶體稱片狀,分子鏈段垂直于片狀表面,并在片狀體兩層間來回折疊成晶,我們稱之為折疊鏈片晶。由折疊鏈片晶結構與櫻狀微胞結構相比較,產生了櫻狀折疊鏈片晶理論。分子鏈取向使纖維力學性質產生各向異性,其原因主要是分子鏈取向的結果,使化學主價鍵力和氫鍵、范德華力的分布不均勻,在纖維軸上以主價鍵力為主,而垂直方向上以次價健力為主??朔蝺r鍵力比克服主價健力容易的多。其次是,在取向過程中能清除存在于未取向試樣中的一些缺陷或某些應力集中部分的分子鏈,同時順力場方向取向。這樣,應力集中效應在纖維軸平行方向上減弱,而在垂直方向上加強。因此,隨纖維分子鏈取向度增加,纖維軸向斷裂強度、模?增加,而斷裂伸長降低。纖維吸濕膨脹具有顯著的各向異性。這是由于纖維中長鏈分子的取向,水分子進入無定形區(qū),打開長鏈分子間的鏈接點,使長鏈分子間距離增加,纖維橫向容易變粗。只要纖維長度方向,是由于大分子不完全取向,并存在卷曲構象,水分子進入大分子之間導致構象改變,使纖維長度方向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其膨脹率特遠小于橫向膨脹率、。以櫻狀微胞理論為例,拉伸使櫻狀微胞及須從沿力的方向定向排列,無定形區(qū)的無規(guī)則長鏈及結晶微胞,沿纖維軸取向排列。它使纖維在力學及吸濕性能方面在縱橫向產生差異,即各向異性。但大分子的取向排列使纖維成為徑向各向同性的各向異體。2試述纖維導電機制及其基本特征和導電機制的判析方法,并討論影響纖維及其集合體導電性的因素。答:一、纖維導電的基本機制及其基本特征纖維導電的主要機制是離子導電。對于纖維高分子材料來說,其在理論上應是近絕緣體。但是由于纖維不是純高分子物質,存在水分、雜質等其他低分子物質,并且纖維的大分子上總是存在一些不穩(wěn)定的極性基團和原子,而且并非所有的電子都牢靠地束縛在分子和原子上,因此總存在一定的載流子(電子和離子),這導致了纖維的導電性比理論值高,具有一定的導電性,電導率在10-9—10-15之間。纖維的導電主要取決于纖維中的附屬物,其次與纖維分子本身的導電性以及外界條件的作用有關。二、導電機制的辨析方法電子導電的特點是:1.分子的密集排列形成電子的直接通道導電性增加2.光照條件下電子導電會產生霍爾效應3.電子導電在兩極間不產生電解物。4.外界壓力增大,導電性增加5.溫度升高,導電性開始變化不大隨后降低。6.極化時間極短。離子導電的特點是:1.分子間自由體積越大導電性越好2.兩電極端有明顯的電解沉淀物3.物質密度小,環(huán)境溫度高,外界壓力低,導電性好4.溫度的升高可使纖維導電明顯提高。5.極化速度較慢,與時間有關.從以上論述可以基本辨別導電機制。三、影響纖維及其集合體導電性的因素1.從電導率公式電離離子數看:N=2n=2n0/(1+eE0/2ktε)N0:材料固有的極性或可被電離的粒子數,該值顯然取決于纖維中的含水、含雜量。T為環(huán)境溫度,越大電導率上升。ε為介電數,越大導電越好。E0為真空狀態(tài)的電離能,即粒子的最小溢出能,越小,電導性越好。2.從離子遷移速率看離子的自振頻率v、電荷量q、一次遷移距離的平方a2越大,遷移速率越大從通常因素看: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導電性下降;潔凈度、取向度增加,自由體積減少,導電性減??;雜質與空隙的增多可以提高導電性;溫度與濕度增加,導電性增強;紗線部分3.紗條不勻及疵點有哪些測量方法,說明其原理及測試結果特點。(另一種問法:紗條不勻及疵點有哪些測量方法,說明其原理及測試結果特點,并比較對不免不勻估計的差異)紗線不勻的測試方法有以下幾種:1、測長稱重法—求重量不勻率(長片段細度不勻)選取具有一定長度的紗線若干縷,絞或片段,分別稱重,然后按規(guī)定計算平均差系數或變異系數。測長稱重法可以測量各種片段長度的重量不勻率。在采用特克斯制時叫重量不勻率,采用支數制時叫支數不勻率,采用纖度時叫纖度不勻率。一些測量紗條不勻率的儀器的測試結果,常常以這種方法測定的結果為標準進行校正。2、目光檢測法—黑板條干均勻度(短片段紗線直徑不勻)先將紗線或生絲均勻地繞在黑板上,在一定的照度和距離下,和標準樣品進行對比評定,這種方法檢驗的實際上紗線的表觀直徑或投影,比較簡便迅速,但評定結果的正確性,與檢驗人員的目光有關,所以需要定期校對和統(tǒng)一檢驗人員的目光。3、電子條干均勻度儀(可以測試紗線不勻和疵點)1)測試原理:利用電容量的變化對紗條粗細進行測試。2)構成:由監(jiān)測儀、控制儀、波譜儀和紗疵儀組成。具有畫出不勻率曲線,顯示平均差系數和變異系數,作出波譜圖和記錄粗細節(jié)、棉結、疵點等功能。4.烏斯特條干儀ME100USTER?條干儀ME100可檢測質量均勻度和常發(fā)性疵點,同時還可選配毛羽模塊測量毛羽值-可確定關鍵的數據例如質量變異系數CV或粗節(jié)、細節(jié)和棉結。這些測試值都可以非常易讀的形式如不勻率曲線圖或表格的形式表示出來,因此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看出原料或生產工藝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疵點主要包括粗細節(jié)、棉結。4.試述紗線中纖維轉移的主要理論解釋、影響因素、表征方法和纖維轉移的作用,并討論環(huán)錠紗和轉杯紗在此方面的同異性。答:目前關于紗線中纖維轉移的主要理論解釋有:纖維張力變化機理該理論認為在紡紗過程中由于外層纖維的螺旋線軌跡長,纖維內應力大,而內層纖維相對螺旋軌跡較短,內應力小,甚至為負值,這樣內外層纖維就會交換位置來達到結構的平衡。轉移的條件為加捻張力Ty《=6r(1-cosα),r為纖維單位伸長率時形成的張力。中間纖維發(fā)生轉移前,必須是張力首先為零,而且纖維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起拱,纖維才有可能發(fā)生轉移,這就是張力導致轉移的機理。纖維轉移的幾何機理該理論認為扁平帶狀纖維束的圈捻是纖維轉移的幾何機制,扁平帶狀纖維束先形成空心卷筒,隨之纖維束按最穩(wěn)定排列而崩塌形成實心狀圓柱體纖維,纖維束的一邊轉移至紗內部。實際纖維束加捻中的轉移機理實際這兩種轉移機理并不互相排斥,在低張力時由于張力機理的作用,轉移頻率很高,這時張力機理起主導作用;在高張力時,轉移頻率將降低,但并沒有消失,這時幾何機理起主導作用,因為幾何機理取決于是否發(fā)生圈捻,轉移頻率與張力無關。環(huán)錠紡紗時,紡紗張力遠遠低于停止發(fā)生轉移的臨界張力,且須條為扁平帶狀,故在扁平須條成紗三角區(qū)中,張力和幾何機理共存。一方面由于紡紗張力的作用使外層纖維或羅拉夾持的纖維束兩側的纖維不斷地向中間松弛纖維擠壓而形成轉移。另一方面由于幾何機理的作用,使具有初捻的扁平纖維束形成圈捻而造成纖維的轉移,這種轉移的頻率較低。即幾何轉移的周期較長且不受張力影響。在轉杯紡中,纖維須條截面為三角形,在氣流和離心作用下,須條堆砌緊密,又無初始捻度,故幾何機理作用極小,一般靠張力機理。但紡紗為自由端紡紗,有效張力很小,故轉移幅度很小。由于在加捻成形引出時,不斷有纖維附著,在主體紗外層包纏較多的纖維,形成內外層的結構。(四)纖維轉移表征指標(1)轉移系數C(2)單位長度的切割數Nc(3)轉移特征數(Y,D,H)見紡織物理課本296頁。(五)影響因素可以定性地認為:(1)纖維的長度L越長,向心力N越大,纖維越易被擠入紗芯。(2)初始模量E越小,N小,纖維越易在紗的外層。(3)伸長率大的纖維易于分布在外層(4)纖維截面積A大的N也大,而且抗彎剛度大,故擠入內層的向心力大。但截面積大,5.試述紗線中纖維轉移的主要理論解釋、影響因素、表征方法和纖維轉移的作用,并討論環(huán)錠紗和轉杯紗和單須條分束紗在此方面的同異性。答:目前關于紗線中纖維轉移的主要理論解釋有:纖維張力變化機理該理論認為在紡紗過程中由于外層纖維的螺旋線軌跡長,纖維內應力大,而內層纖維相對螺旋軌跡較短,內應力小,甚至為負值,這樣內外層纖維就會交換位置來達到結構的平衡。轉移的條件為加捻張力Ty《=6r(1-cosα),r為纖維單位伸長率時形成的張力。中間纖維發(fā)生轉移前,必須是張力首先為零,而且纖維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起拱,纖維才有可能發(fā)生轉移,這就是張力導致轉移的機理。纖維轉移的幾何機理該理論認為扁平帶狀纖維束的圈捻是纖維轉移的幾何機制,扁平帶狀纖維束先形成空心卷筒,隨之纖維束按最穩(wěn)定排列而崩塌形成實心狀圓柱體纖維,纖維束的一邊轉移至紗內部。實際纖維束加捻中的轉移機理實際這兩種轉移機理并不互相排斥,在低張力時由于張力機理的作用,轉移頻率很高,這時張力機理起主導作用;在高張力時,轉移頻率將降低,但并沒有消失,這時幾何機理起主導作用,因為幾何機理取決于是否發(fā)生圈捻,轉移頻率與張力無關。環(huán)錠紡紗時,紡紗張力遠遠低于停止發(fā)生轉移的臨界張力,且須條為扁平帶狀,故在扁平須條成紗三角區(qū)中,張力和幾何機理共存。一方面由于紡紗張力的作用使外層纖維或羅拉夾持的纖維束兩側的纖維不斷地向中間松弛纖維擠壓而形成轉移。另一方面由于幾何機理的作用,使具有初捻的扁平纖維束形成圈捻而造成纖維的轉移,這種轉移的頻率較低。即幾何轉移的周期較長且不受張力影響。在轉杯紡中,纖維須條截面為三角形,在氣流和離心作用下,須條堆砌緊密,又無初始捻度,故幾何機理作用極小,一般靠張力機理。但紡紗為自由端紡紗,有效張力很小,故轉移幅度很小。由于在加捻成形引出時,不斷有纖維附著,在主體紗外層包纏較多的纖維,形成內外層的結構。(四)纖維轉移表征指標(1)轉移系數C(2)單位長度的切割數Nc(3)轉移特征數(Y,D,H)見紡織物理課本296頁。(五)影響因素可以定性地認為:(1)纖維的長度L越長,向心力N越大,纖維越易被擠入紗芯。(2)初始模量E越小,N小,纖維越易在紗的外層。(3)伸長率大的纖維易于分布在外層(4)纖維截面積A大的N也大,而且抗彎剛度大,故擠入內層的向心力大。但截面積大,位阻也大,所以分布在內層還是外層是個復雜的問題。6.依據纖維間隙特征和纖維表面可浸潤性,定性和定量討論芯吸(或毛細水)傳遞的方向和選擇性依賴于哪些因素,并給出纖維集合體拒水和導水材料設計的理論依據與方法。(同一知識點另一問題試論述纖維材料吸濕的基本條件和纖維等溫吸濕曲線各階段的作用機制,并分析纖維集合體吸濕與芯吸間的差異及意義)答:(1)毛細管吸水往往具有方向性,除了毛細管排列的方向性外,毛細吸水的方向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總是由大半徑孔洞流向小半徑孔洞,二是混合體中浸潤性好的纖維構成的間隙將優(yōu)先芯吸,即液體由低cosθ的空隙流向高cosθ的空隙,這就是我們稱的芯吸的方向性或選擇性。毛細吸水的差動效應是導致這一方向性或選擇性的本質原因。兩種不同的毛細管的芯吸壓力差為:Δp=p1-p2=2r(cosθ1/r1’-cosθ2/r2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當構成毛細管的纖維集合體是同種纖維時,cosθ1=cosθ2,上式變?yōu)椋害=2rcosθ(1/r1’-1/r2’),當r1’小于r2’時,發(fā)生差動效應,芯吸由r2’孔隙流向r1’空隙。當r1’=r2’,但cos(2)由纖維芯吸效應拒水模型得到拒水高度hp:hp=-4rcosθ/(ρdg)θ介于90到180之間。減小空隙等效直徑d,選擇接觸角θ大的纖維材料,有助于材料的拒水。由導水模型得到芯吸高度hwhw=4rcosθ/(ρdg)θ介于0到90之間。減小等效直徑d,選擇接觸角小的纖維材料將有助于材料的吸水。7.討論加捻對成紗結構、性能及粗細均勻性的影響和作用機理,并分析解釋加捻對短纖紗和長絲影響差異的原因。一、加捻對紗線成紗結構的影響:主要是對股線結構的影響(1)并捻單紗根數《=5時,加捻時各根單紗受力均勻,形成空心結構,股線的結構均勻穩(wěn)定,股線強度高。(2)并捻單紗根數》=6時,其中一根或多根單紗將處在中間位置,加捻過程中,各根單紗受力不均勻,外面單紗的張力大于中間單紗的張力,內外單紗的位置會因張力的不同而發(fā)生轉移,結果使股線形成不均勻的實心結構,影響股線的強度。(3)當股線的捻向和單紗的捻向相反時,股線柔軟,光澤好,捻回穩(wěn)定,股線結構均勻穩(wěn)定(4)當股線捻向和單紗捻向相同時,股線堅硬,單紗螺旋線明顯,纖維傾斜程度大,光澤較差,捻回不穩(wěn)定,股線結構不穩(wěn)定,易產生扭結。(5)紗線因加捻會引起長度的縮短(6)對紗線直徑的影響:隨著捻系數的增加,一方面是紗的外層纖維的向心壓力增加使直徑減小,另一方面是捻縮的增加,使紗的直徑增大。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紗線直徑隨捻系數的增加而減小,當超出一定范圍后紗的直徑變化很小,有時甚至增大。二、對性能的影響:(1)對強度的影響:通過加捻,紗線的強度不勻率的改善和紗線中纖維間摩擦力的增大是使紗線強度提高的因素;加捻作用使紗中纖維產生了預應力,同時紗中纖維與紗軸傾角變大使纖維強度的軸向分力減小,這兩個因素使紗線強度隨捻度的增加而減小。在捻度較小時主要是第一種作用起影響,所以強度隨捻度增加而變大。當捻度到達一定數值后,后一種作用起主要影響,紗線強度隨捻度增加而開始下降。(2)對伸長的影響紗線伸長主要有三部分:纖維相互滑移;纖維自身伸長;紗的捻角變小和直徑變小而產生伸長。在實際可能采取的捻系數范圍內,后兩部分的伸長是主要的,因此,紗線的斷裂伸長隨捻系數增加而增大。三、對紗線光澤和手感的影響:當紗線捻度較小時,紗線較柔軟,光澤柔和,捻度較大時,手感較硬,光澤也較差。加捻對短纖紗和長絲影響差異的原因:8.試討論一類織物(機織或針織物)的主要結構參數及其對織柔軟性、易護理性、光學特征的影響。(另一種問法:試討論一類織物(機織或針織物)的主要結構參數及其對織物力學各向異性(難點)柔軟性、易護理性、光學特征的影響)答:機織物的主要結構參數有織物組織、經緯紗細度、捻度、埝向、密度、厚度、緊度、平方米克重、織物的易護理性主要是指織物在清潔洗滌后不發(fā)生形態(tài)和色澤的變化,如洗可穿(免燙)、抗皺性及色牢度等。在使用中不易變質、變形、損壞或污染。平紋組織的經緯紗在織物中交織最頻繁,屈曲最多,所以平紋織物結構緊密、質地堅牢、手感較硬。斜紋織物與平紋織物相比,在組織循環(huán)內交織點較少,有浮長線,織物的可密性大(也就是斜紋織物較平紋織物而言,經、緯紗密度可大些),織物柔軟,光澤較好。緞紋組織的單獨組織點被其兩旁的另一系統(tǒng)紗線的浮長線所遮蓋,織物表面都呈現經浮長線(或緯浮長線),因此織物表面富有光澤,手感柔軟潤滑。相對而言,平紋組織織物比斜紋、緞紋組織織物質地較緊密,手感相對較硬,但其抗起毛氣球性能、抗皺性、堅牢度等易護理性較好。當采用較細的紗線時,織物表面比使用較粗紗線織物細膩而致密,懸垂性較好、手感較柔軟。當織物緊度較大時,一般織物手感較硬,懸垂性差。當織物緊度較小時,容易發(fā)軟,沒有身骨。一般而言,細膩而致密、緊度較大的織物其堅牢度、抗皺性、抗起毛氣球性等較好。利用不同捻向的經緯紗和不同織物組織的配合,可以生產出具有不同外觀效應的織物,對織物的手感、光澤及紋路的清晰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捻向對織物紋路清晰度的影響如下:當經緯紗采用不同的捻向,如經紗為Z捻,緯紗為S捻時,織物表面經緯排列方向相同,反射光線一致,織物表面光澤好;但在經緯紗交織處纖維相互垂直排列[如右圖(1)所示],經緯紗之間不能緊密嚙合,紗線容易相互移動,織物較厚實、柔軟。反之,當經緯紗采用同向捻(如均采用Z捻),則織物表面經緯紗排列方向不同,織物表面反光散亂、光澤柔和,經緯紗交織處纖維相互平行[如右圖(2)所示],利于相互嚙合,經緯紗問不易滑移,織物緊密、堅牢,手感較硬挺。斜紋織物:根據光的反射原理可知,當斜紋方向與紗線表面捻向垂直時,紋路較清晰,所以在選用右斜紋組織時,經紗宜采用S捻,緯紗用Z捻。若經緯紗采用同捻向,則應根據占優(yōu)勢紗線的捻向而定;選用左斜紋組織時,經紗宜采用Z捻向紗。緞紋織物:紗線的捻向對緞紋織物的影響與飛數和經、緯面織物有關。緞紋織物有一定的織紋斜向,(如5/3經面緞紋,織紋斜向為左斜,5/2經面緞紋,織紋斜向為右斜;5/3緯面緞紋,織紋斜向為左斜,5/2緯面緞紋,織紋斜向為右斜。)當紗線的捻向與織紋斜向一致時,織物表面光澤就好;否則,當紗線的捻向與織紋斜向垂直時,織物表面產生清晰明顯的斜紋傾向。直貢要求顯斜紋(紗直貢Z捻經紗采用5/3經面緞,線直貢S捻經紗采用5/2經面緞);橫貢和絲織緞紋要求有光澤,不顯斜紋。(橫貢Z捻緯紗采用5/3緯面緞光澤好。)絲織物重光澤,(其經緯線的捻向應相反,同時應與緞紋織物的織紋斜向一致。)棉、毛織物重紋路清晰。(經緯線的捻向應相同,同時應與緞紋織物的織紋斜向垂直。)紗線的捻回對光線有折射作用,一般緞紋織物的經緯紗捻度要小,絲織緞紋經緯絲最好不加捻或加弱捻。否則,手感粗硬,光澤灰暗。薄爽風格的織物捻度應適當加大,手感柔軟豐滿的織物要采用較低捻度。9試述合成纖維織物的熱定形機理及影響熱定形效果的因素。當把合成纖維或其織物加熱到玻璃化溫度以上時,纖維內部大分子之間的作用力減小,分子鏈段開始自由轉動,纖維的變形能力增大。在一定的張力作用下強迫其變形,會引起纖維內部分子鏈間部分原有價鍵拆開和在新的位置重建。冷卻和解除外力后,合成纖維或織物的形狀就會在新的分子排列狀態(tài)下穩(wěn)定下來。以后只要遇到的溫度不超過玻璃化溫度,纖維及其織物的形狀就不會有大的變化。合成纖維的這種性質叫做熱塑性,這種機加工處理叫熱定型。影響熱定型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溫度、時間、張力。熱定型的溫度要高于玻璃化溫度,低于軟化點及熔點。溫度太低,達到不熱定型的目的,溫度太高,會使合成纖維及其織物變黃,手感發(fā)硬,甚至熔融粘結。在允許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較高時,熱定型時間可以縮短,溫度較低時熱定型需要的時間較長。但是主要影響因素還是溫度,足夠的時間是為了使熱量擴散均勻。在熱定型中對織物施加適當張力,不僅有利于布面的舒展和平整,且有利于熱定型效果的提高。因為張力的作用有利于分子鏈段的取向,張力過小會使褶皺定型更難除去,張力過大會使織物薄而板硬,熱水收縮率提高。10.試述纖維集合體的熱傳遞機理及其提高熱阻的方法,并討論熱防護材料的性能和結構特征。(另一種問法:試述纖維集合體的熱傳遞機理及其防護或阻擋材料的特征和性能)一、纖維集合體熱傳遞機理及提高熱阻的方法。(1)織物的熱傳導。Q=ΔT/(d/λ)=ΔT/Rλ為導熱系數,單位J/m.h.℃R即為熱阻,單位℃。m2.h/J(2)織物間的輻射H=σ.ε1.ε2(T41-T42)A波爾茲曼常數,ε1.ε2分別為熱體和環(huán)境的輻射率,T1、T2分別為熱體和環(huán)境絕對溫度,A為熱體的有效輻射面積。(3)對流傳熱自然對流時(v<0.1m/s):Ψ=2.05(t1-t2)0.25強迫對流時(v=0.1-2.7m/s):Ψ=10.4v0.5(4)蒸發(fā)散熱提高熱阻的方法:增加織物厚度、選用具有較小導熱系數λ的織物、使織物內部含有較多的靜止空氣、選用具有較好彈性的衣料、提高衣料的表面粗糙度。另還有織物的總緊度、孔隙率、填充率等影響因素。二、熱防護材料的性能和結構特征:熱防護織物的特點是能夠屏蔽、反射高溫熱源發(fā)出的熱量,使其背面仍然保持較低的溫度,從而保護了人體或其它物體不受傷害,因而它是一種抗熱、隔熱、阻擋熱量傳播的特種織物。在制作防護服、建筑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軍事材料等方面有廣闊的前景。熱防護可分為三類:傳導熱防護、對流熱防護和輻射熱防護。1·1傳導熱防護紡織材料需要具備兩方面的性能:一是要有盡量低的導熱系數,二是要求熱防護材料具有較大的熱容,1·2輻射熱防護提高防護織物表面的反射性能,可采用在織物表面涂上拋光金屬薄膜的方法。

1·3對流熱防護服裝的外層織物和內層襯墊材料應使用耐熱、阻燃的織物。有兩種方式可以提高織物的阻燃性能:(1)在纖維中加入化學添加劑或對織物進行阻燃處理,即以吸附沉積、化學鍵合、非極性范德華力結合或粘結作用,使阻燃劑固著在織物或紗線上,以獲得阻燃效果。(2)提高纖維中高聚物的熱穩(wěn)定性,即提高裂解溫度抑制可燃氣體的產生,增加炭化程度,使纖維不易著火燃燒。熱防護材料2.1有機纖維:芳香族聚酰胺纖維在較高溫度下,能夠保持固有的穩(wě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