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魯迅”時代魯迅形象的研究與價值衡估_第1頁
“后魯迅”時代魯迅形象的研究與價值衡估_第2頁
“后魯迅”時代魯迅形象的研究與價值衡估_第3頁
“后魯迅”時代魯迅形象的研究與價值衡估_第4頁
“后魯迅”時代魯迅形象的研究與價值衡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廣義上講,任何對魯迅其人其作的闡釋,只要其分析試圖與魯迅的人格精神相關聯(lián),那么就可以說這是和魯迅形象相關的研究。然而,如此劃分顯然因太過寬大而失去分類的價值,本文將時間限定在魯迅身后,即所謂的“后魯迅”時代,將魯迅形象提升作為主要的關鍵詞,魯迅形象作為獨立的研究主體而非依附于文本、紀念等研究對象。魯迅說:“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兩亡,于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衒,又以賣錢,連死尸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保?]因為人之死終結了魯迅自我形象辯護的可能,符號化的魯迅形象便被不斷地建構、利用、傳播。要想界定魯迅形象研究,就必須把魯迅本人和魯迅形象區(qū)分開來,“一個是活的魯迅,有著血肉之軀的魯迅……這是客觀的魯迅形象。一個是人們心中的魯迅,特別是魯迅研究者筆下的魯迅形象。這是主觀的魯迅形象”[2]。把魯迅看作一個形象進行研究,更多的是在考察主觀的魯迅形象的建構、傳播、嬗變、評價,本文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中梳理相關研究的。一、具體文藝作品中的魯迅形象研究這一部分主要為發(fā)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多選擇以小見大的方式,試圖通過對具體文藝作品中的魯迅形象進行個案分析,得出魯迅形象的一個側面,或是以此考察整部作品的得失。從魯迅本人的作品分析魯迅形象是該研究方向的原點。邢富鈞[3]1984年發(fā)表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一期上的《〈吶喊〉中的魯迅形象及其他》,可以看作魯迅形象研究的一個起點,直到時下仍有研究者從該方向切入。魯迅小說天然地具有魯迅本人的形象,常常作為敘述者出現(xiàn),有時直接以“我”“迅哥兒”等人物形象出現(xiàn),由此分析魯迅形象自然水到渠成。初期的魯迅形象研究多是從文本分析外溢而來,尚沒有自覺的研究領域建構意識,像邢富鈞此文,更多的意圖還在于分析《吶喊》中的文本與魯迅部分小說的“自敘傳”性質,把魯迅形象當作文本的一部分。1987年,王得后的《魯迅形象的主觀色彩》第一次旗幟鮮明地區(qū)分了客觀的和主觀的魯迅形象,對二者關系進行了辯證分析,頗有預見性地分析了主觀化魯迅形象的變遷。第二種個案研究是從旁觀者出發(fā),以他們的視角來看主觀化之后的魯迅形象。典型的文章有英良的《柳亞子詩中最早的魯迅形象》,覃宏勇的《論沈從文小說中的魯迅形象》,周筱華的《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禹權恒、陳國恩的《“他者”眼中的魯迅形象——以夏志清、司馬長風、顧彬為考察中心》,注重同時代人對于魯迅的認知和評價,再加上研究者所選取的“旁觀者”又多是文化名人,他們視角中的魯迅形象,在還原真實魯迅形象的同時,激發(fā)了該觀察主體的研究活力。這種特殊人物視線下的魯迅形象,也必然帶有敘述者特有的主觀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幾篇學位論文也從這方面著手切入,因為文章體量的原因,多從一個刊物總體著手。如曹培會[4]的碩士學位論文《從改寫理論看〈中國文學〉對魯迅形象的重構與改寫》,“以《中國文學》對魯迅的對外譯介為例,以勒弗費爾的改寫理論為理論依托,梳理新中國成立后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30多年間官方主流的魯迅譯介史”,是以魯迅形象為內(nèi)容、以翻譯狀況為介質進行的綜合研究。張琳麗的《〈文藝復興〉與魯迅形象建構》則以這本刊物為切入點,在知識分子文藝復興的追求中考察對魯迅形象的建構。二、學術領域的自覺建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魯迅形象更加豐富地出現(xiàn)在各種媒介形式的文藝作品中,像話劇、連環(huán)畫、影視劇、廣播劇等。這方面的分析依托于具體的媒介,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色彩。代表文章如蔡璇的《簡析話劇〈大先生〉中魯迅形象的創(chuàng)新型塑造》,把焦點對準在這部話劇中,分析其中魯迅形象的建構。此類文章還有李玉錦的《太宰治〈惜別〉中的青年魯迅形象》等。文藝作品中的魯迅形象研究,顯示出魯迅形象強大的藝術再生能力。與此相比,還有一些文章試圖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總結魯迅形象的變遷。陳力君[5]的《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連環(huán)畫中的魯迅形象》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連環(huán)畫作為魯迅形象塑造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新探索,擁有比文字觀念更直接、感性和真切的視覺圖像的形象表達,又能簡便地將魯迅形象的框架和輪廓傳輸給大眾”。正是從連環(huán)畫這種媒介形式出發(fā),筆者在此分析了整個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魯迅的幾種主流形象及其建構。循著這樣的思路溯流而上,會發(fā)現(xiàn)一系列限定性的魯迅形象整體分析。將范圍限定在魯迅的各種傳記上,有陳艷烽的《不同時代傳記對魯迅形象的架構與改寫》。將范圍限定在文學史對魯迅形象的書寫上,有陳力君的《知識譜系的架構與改造——現(xiàn)代文學史中的魯迅形象》以及陳國恩、禹權恒的《政治認同與文學建構——1950年代文學史著中的魯迅形象》。從空間上進行限定,郭國昌、程喬娜的《解放區(qū)魯迅形象建構的雙重矛盾》聚焦于解放區(qū)魯迅形象的建構,范勁的《魯迅形象在德國的最初建構——以兩部早期的魯迅博士論文為例》則聚焦于境外(德國)魯迅形象的建構。這一部分的研究,自覺地將魯迅形象作為獨立的研究個體,試圖挖掘限定條件下魯迅形象的建構過程及影響,突破了時空、體裁、媒介的種種限制,推動魯迅形象研究的不斷發(fā)展?!拔覀儗︳斞傅挠^察視野從‘民族’的單層面轉向‘個人’、‘民族’、‘人類’統(tǒng)一的多層面,從根本上說,反映了民族視野的擴大,從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的發(fā)展”[6]。正是在這種多向思維的影響下,研究者不斷發(fā)現(xiàn)魯迅形象的側面,“從文本世界、藝術實踐、文學翻譯、古典學術研究、人生閱歷和精神傳承等”[7]多個方面,探討魯迅形象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三、對魯迅形象建構、發(fā)展、運用的系統(tǒng)研究從魯迅形象的整體建構來看,這方面的研究聚焦于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有的從上游出發(fā)探究魯迅形象的生成機制及影響要素,有的試圖厘清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的具體內(nèi)容,有的則反思魯迅形象建構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誤解和問題,還有的著重研究完成建構后的魯迅形象對現(xiàn)實的影響,可以說呈現(xiàn)出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思考。吳翔宇[8]是這方面研究的專家,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魯迅形象”建構的文化語境、過程與反思》將魯迅形象置于大的文化語境下加以考察,并區(qū)分了“自塑”和“他塑”的魯迅形象,為接下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如此區(qū)分魯迅形象的塑造,就是把魯迅形象當作文化符號進行編碼和解碼。還有一些學者也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比如徐妍[9]的《祛魅與還原:新時期以來魯迅形象重構的邏輯演變》,考察魯迅形象在新時期以來30年里被重構的歷史脈絡和原因,同時以魯迅為代表梳理并分析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文化性格的演變過程。妥佳寧[10]的《“進化”鏈條上的“革命中間物”——1949—1979對魯迅形象及其話語資源的借用機制》是典型的魯迅形象影響研究,文章分析了魯迅形象的被借用及其話語資源的被利用情況,從一開始聚焦的便是“魯迅形象構建者的言說機制”,被建構為“戰(zhàn)士”形象以進行批判斗爭到“文革”中魯迅形象戰(zhàn)斗精神的不斷強化,作者在時間流變中發(fā)覺了這種絕對化傾向的“進化更替”思維。這方面的文獻還有尹奇嶺的《試論魯迅形象的接受》、禹權恒的《建國之前魯迅形象的多維建構和遞嬗》等。幾部研究專著的論述,論證翔實,切中肯綮,緊緊圍繞魯迅形象這一研究對象進行敘述,為接下來的研究鋪平了道路。專著《魯迅“國家作家”的形象史》“采用闡釋學方法,以產(chǎn)生于不同時期的有關魯迅的傳記、論著、影像等為文本分析對象”[11],梳理、考察魯迅形象的復雜演變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是如何隨著中國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歷程而發(fā)生微妙變化的??梢哉f把個案研究和總體研究巧妙地結合起來,是對既有研究的重要補充?!?0世紀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魯迅形象”研究》則將“魯迅形象”的生成、傳播、嬗變、評價等問題置于中國文化的語境下予以觀照,運用文化形象學的方法廓清了誤讀與曲解的內(nèi)外機制,為后來的研究者開辟了魯迅形象研究的潛在方向??梢哉f,研究魯迅形象,正是從魯迅形象的生成、傳播、嬗變、評價這四個前后接續(xù)的環(huán)節(jié)上展開的?!缎聲r期以來魯迅形象的重構》則以建構與解構的過程為研究重點,對翔實的歷史材料進行細讀,還原了魯迅形象在新時期以來的變遷歷史。四、魯迅形象研究的特點、得失與價值衡估和豐富的魯迅研究相比,魯迅形象的研究可以說少之又少。既有的研究,分布領域雖然廣泛,但方法較為單一,這和研究對象本身的特點關系密切。該研究對象本身處于學科交叉路口,對魯迅形象的研究不同于文學本體研究,也不屬于作者研究,而和傳播學、出版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形象學等多個學科關聯(lián)密切,這就導致了研究的難度與精度較高。既有研究也呈現(xiàn)出跨學科轉向的努力,但往往是研究者熟悉的兩個領域的結合,比如魯迅形象與翻譯學的結合、分析魯迅形象的譯介,或以某一種研究方法為工具對魯迅形象進行限定性分析,比如用形象學、解構主義、精神分析等方法。正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制約,導致許多研究選擇以小見大的方式,或通過限定條件來降低分析的難度。至于幾部專著的論述,幾位學者憑借扎實的功底試圖全方位地囊括魯迅形象的變遷,但仍然有一些局限性,盡管突破點各有不同,但最終都不約而同地透視魯迅形象背后的話語權力,根源上分析的是社會環(huán)境之改變、時代之需要與魯迅形象變遷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一大弊病就是存在愈加“封閉”的傾向,文學研究的社會轉化能力越來越低,與世俗大眾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文學研究只在‘內(nèi)循環(huán)’式研究的一條道上走,不考慮普通讀者的接受情況,割裂了作品與社會群體之間的聯(lián)系”[12]。文學研究要和人民走在一起,就必須進行文學研究生活化的轉向。向普通讀者靠攏,并非拋棄玄奧透徹的學理研究,而是要重視與讀者社會息息相關的研究領域?,F(xiàn)代文學研究中的魯迅研究可謂主干,而魯迅形象研究正是這類和讀者社會息息相關的研究領域?!棒斞赋吠恕焙我砸l(fā)爭議?《覺醒年代》中的魯迅形象何以飽受青年歡迎?代際更迭中魯迅形象認知的不同是其中的關鍵。魯迅形象與時下社會大眾的交互影響不應忽視。在重新確認魯迅形象的研究價值之后,筆者試圖對研究方法、研究方向進行梳理與展望。從魯迅形象的生成來看,現(xiàn)有研究注重對成因進行追述和分析,這方面的研究使得魯迅形象的過去有據(jù)可查、有因可考,值得深入開掘。但魯迅形象的生成研究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個案研究中,在更加靠近現(xiàn)實生活的方向上的研究還較為薄弱,可以采用調(diào)查統(tǒng)計的方法,切入現(xiàn)實語境中不同群體對于魯迅形象認知的不同,從而將魯迅與現(xiàn)實社會密切聯(lián)系起來,將文學研究與大眾聯(lián)系起來。這其中有一個核心問題必須厘清,就是到底有沒有一個魯迅形象的“基本面”。魯迅客觀形象的研究已頗為豐富,諸多學者已從多個角度不斷迫近“魯迅真身”。而在此之外,每個讀者都有一個魯迅的形象,盡管同源于魯迅本體,但他者對于魯迅形象的想象性建構不盡相同,甚至說,隨歷史遠去的魯迅形象作用于不同個體之時,正是這些個人化的魯迅形象符號在起著支配作用。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否存在可接近的“魯迅真身”,都應重視對魯迅形象的研究。從魯迅形象的傳播來看,文學研究者對傳播學等知識方法并不精通,而其他專業(yè)的研究者又多借助魯迅形象這一符號進行該領域的專業(yè)研究,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既認識到魯迅本身的文學特殊屬性,又要結合一般的傳播規(guī)律和特點;既有對傳播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基本要素的較為深入研究,又有很多傳播學的角度尚未開掘,比如不同媒介對于魯迅形象傳播的影響、不同傳播主體對于魯迅形象的傳播策略和效果等。魯迅形象的嬗變研究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