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1頁
第11課《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2頁
第11課《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3頁
第11課《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4頁
第11課《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設計說明】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選取諸子百家經典作品,以期加深學對中華文化之根的理解?!丁凑撜Z〉十二章》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從《學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顏淵》選取章句。因《論語》的語錄體特點,這些章句之間的內在聯系較弱,因而教師在教學時普遍覺得很難對其進行整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雖對《論語》有碎片化的閱讀經驗,但對其核心概念之間的關系、儒家理想人格背后的深層次內涵缺乏深入的理解。同時,學生對語錄體文本的閱讀方法也常常處于含混狀態(tài),不能聯系現實與生活去理解儒家思想的人格內涵,對儒家文化內核的理解多是扁平的、狹隘的?;凇丁凑撜Z〉十二章》的文本特點和現實學情,筆者選取了儒家學說的兩個核心概念——“仁”和“禮”及其關系——作為整合章句的切入點來設計學習活動。“仁與禮是儒家思想系統(tǒng)中的兩個基本范疇,仁禮關系是儒家學說中的基本關系?!眹@“仁”與“禮”及其關系,從字形分析入手,通過誦讀、討論邏輯導圖、評析學者觀點,設置情境以引導學生體驗——認識——發(fā)現,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自主探究、理解看似散亂的章句背后的文化意蘊?!窘虒W目標】1.理解《〈論語〉十二章》中“仁”與“禮”的內涵。2.學習《論語》章句的基本閱讀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關系?!窘虒W重難點】學習《論語》章句的基本閱讀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關系。【預習作業(yè)】1.提供“仁”和“禮”的小篆字形,讓學生根據字形推斷其意涵。2.讓學生整理《〈論語〉十二章》涉及的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并用思維導圖方式畫出概念間的關系?!窘虒W過程】導入:我們這一單元將學習諸子學說,回歸到堅實、深刻、厚重、博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中。我們這節(jié)課一起來學習儒家經典——《論語》。學習活動一:分析字形,推斷意涵課堂討論:你同意同學作業(yè)里哪一種對“仁”的解釋,并說說原因?!叭省钡淖中渭捌鋬群瑢W生答案示例:①文火煮肉,寓意潤澤萬物,細水長流。②充滿刺的地方仍要向人鞠躬,寓意時刻保持謙卑。③綻放在花朵上飄著香味的東西,指美好的事物。④手掌上有一個小孩,其意義是對他人的關愛和呵護。⑤“千心”的意思,是極大包容性的寬容態(tài)度,真誠相待。⑥心懷眾生,寬容博愛。學生先聚焦答案⑥,認為這個解釋體現出了“仁”,即人在心上,把人當人看,不僅我是人,我之外的他人也是人,心中思人,來自內心深處的平和謙卑。只有按照這種平和謙卑的情感行事,才是“愛人”。此處應明確:“仁”即仁者愛人。對答案⑤,師生得出如下結論:“仁”字的構造實際上充滿著兩人一體的意味,表示君臣一體、父子一體、夫婦一體。不僅如此,“一體”也是超越血緣的情感共同體,是由血緣親情向外擴展為一種更為普遍的感情。心意相通和感同身受使得互相理解成為可能,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他人的需要,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不忍心別人受難的心情。因為有了這樣敏銳的感受力,也就可以恰當地去愛他人和這個世界,從而將自我的情感與命運融入一個更大的群體、更大的命題之中。此處應明確:“恕”即推己及人。從學生預習作業(yè)的完成情況看,隨意生造漢字意涵的現象比較突出。經由這一學習活動和課堂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象形字符有固有的意義,我們對漢字的闡釋也需要有文獻依據,比如查詢相關字典,在此基礎上對其做出貼合本義的闡釋。同時,筆者引入《說文解字》中對“仁”的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古文仁,從千心”。《說文解字》中對“禮”的解釋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由“禮”的小篆字形,學生也推斷出“禮”字的內涵:古代用作祭器的高腳盤中放著兩串“玉”,古代玉是貴重的物品,用玉敬神表示人對神的敬重?!岸Y”即舉行禮儀、敬神之意。由此告知學生漢字字形的推斷不是任意的,漢字屬于表意文字體系,有可分析的意義,其中有某種符合現實的理據。同時,還要在解釋中關注文化?!皾h字與文化有互證關系——貯存在漢字中的文化信息對歷史典籍的記載是重要的補充;而歷史的記載又是理解漢字不可缺少的資源?!币虼?,解說漢字“仁”與“禮”,不僅需要文獻依據,還需關注漢字背后文化的闡發(fā)。學習活動二:關聯文本,找尋依據閱讀交流:這些對“仁”和“禮”的理解在《〈論語〉十二章》中能找到依據嗎?“仁”和“禮”在章句中有哪些具體表現?學生自由回答,師生討論,構建章句與前一個環(huán)節(jié)所討論的“仁”與“禮”內涵的關系: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這是行仁的路徑。為什么要終身行恕道?因為仁是一以貫之的大道的核心,也因為人性中不忍之心和利己之心的撕扯角力,所以,才要不斷提醒自己要終身行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這是行仁的要求,只有把行仁當作自己的責任,才會“死而后已”,可見仁是從生到死的追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克”是約束,“克己”也就是約束自己,朱熹認為是勝己,使言行符合禮。因為人性中有善端,但也有違仁的部分,所以要通過修養(yǎng)自己,對抗私欲和私我,來完成以“仁”為核心的理想的道德人格?!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勿”是培養(yǎng)一種遵循禮儀的習慣,而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最終導向形成整個社會的差序結構。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蛾栘洝罚对娊洝分械淖髌纷畛踔饕糜诩漓搿⒅S諫,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对娊洝纷屓说那榫w得到有效調節(jié),是詩教傳統(tǒng)的源泉,也是實行禮樂教化的重要工具。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此句談及“仁”與“禮”的關系,孔子強調禮應以仁為內在,外在形式必須有對應的內在情感,人文教化應以仁為出發(fā)點和核心?!墩撜Z》章句中的思想觀念最本質的是仁和禮。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嚴謹求實地找到“仁”和“禮”為核心的依據。“仁是一種修養(yǎng)的功夫,這種功夫是在內在‘克己’與外在‘復禮’的雙向入徑中實現道德主體的不斷向上超越?!边@種道德上的不斷進取和超越正是人不斷確證“仁”作為自己生命取向與價值核心的過程。仁既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也是一種實踐過程,更是一種道德境界。它既和禮相通,又和弘毅、克己等品格相關聯。學習活動三:構建關系,引仁入禮小組探究:修改預習作業(yè)中學生所畫《〈論語〉十二章》核心概念邏輯思維導圖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內在的“仁”是外在的“禮”的內核,外在的“禮”又是內在的“仁”的表現形式與實現方式。所以,在思維導圖中,應將仁放在中央位置,據仁以成禮。讓學生探究孔子對“禮”的態(tài)度與實踐: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鄉(xiāng)黨》)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孔子很重視禮,自己本身就精通周禮、夏禮、殷禮,所以在生活中,他處處遵守禮,能夠恰當地實踐禮?!百┵薄坝澯潯薄佰q踖”“與與”,這些不同場合的不同表現,都說明他極有角色意識,時刻用禮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鬃右曰謴椭芏Y為己任,“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他深知禮并非只約束個人,而是要求每一個階層里的每一個人都以此為規(guī)則來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以此形成一種上下有差別、等級有次第的差序格局?!安粚W禮,無以立?!?《季氏》)對禮的尊重與遵守,背后則是一種道德自覺,禮的目的是整頓人間的秩序。如果沒有相應的真實的內在情感支撐,禮就會成為虛妄的空殼?!爱斨芏Y已經成為天之經,地之義,被普泛化、絕對化,它一方面擁有了權威意義,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形式化的危機?!薄皩挕薄熬础薄鞍А笔恰熬由稀薄盀槎Y”“臨喪”之本,沒有了“寬”“敬”“哀”,禮就喪失了實際內涵,完全淪為上位者約束人性的工具。所以,才會出現“季氏八佾舞于庭”這樣逾越禮的行為,出現禮崩樂壞的前兆??鬃右虼思埠簦骸叭硕蝗剩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所以,孔子據仁成禮,引仁入禮,使禮這種外在的制度更符合人性的需要,也使禮有仁的內在支撐。唯其如此,才會有人的自覺,人的覺醒,也即將仁作為一種信仰,一種內在的品性,通過學習去培養(yǎng)、彰顯這種內在的品性,使道德主體有了成為仁者的理想。我們閱讀《論語》,圍繞仁、禮內涵及其關系,去梳理章句間和章句內部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經過對章句的歸納分析,理解孔子據仁成禮、引仁入禮的初衷和實踐,才使得學生理解了孔子為什么是“至圣先師”,才真正使得孔子“百世而可知”。板書:【作業(yè)設計】1.《論語》中的章句如何體現“仁”和“禮”的內涵與關系,請結合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根文化書系》內容繼續(xù)學習、探究,并寫一篇隨筆。2.后人不斷豐富孔子的“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