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坯心部缺陷成因分析_第1頁
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坯心部缺陷成因分析_第2頁
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坯心部缺陷成因分析_第3頁
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坯心部缺陷成因分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坯心部缺陷成因分析

金屬絲是金屬壓力機的主要部件。作為一種特殊的工具,它可以生成金屬的塑性變形,并制算出各種壓力產品。5%Cr系鍛造冷軋輥用鋼,含碳量達0.8%以上,含鉻量5%左右,另外還含有一定量的Ni、Mo、V等合金元素,屬高碳過共析鋼。按有關探傷標準的規(guī)定,寶鋼特殊鋼分公司鍛造的5%Cr系鋼鍛造冷軋輥的超聲波探傷部位如圖1所示。圖中的Ⅳ區(qū)(輥頸非傳動區(qū))允許有?2mm~?3mm的分散缺陷和密集缺陷。經超聲波探傷的不合格品中,缺陷集中在Ⅳ區(qū),為密集缺陷,當量可達?4mm~?5mm,缺陷部位基本位于橫截面中心區(qū)域。本文研究了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超聲波探傷不合格的原因,并分析了導致軋輥不合格的缺陷的成因,找到了預防措施。1缺陷表面元素組成在超聲波探傷缺陷波超標部位,使用帶鋸切取20mm厚的試樣,再經過超聲波探傷確定試樣橫截面上缺陷的分布狀況,再按照缺陷位置鋸切成200mm×200mm×20mm試樣。試樣經酸洗后觀察,檢驗面上見多條小裂紋。在裂紋處取樣,經高倍顯微觀察試樣縱截面,裂紋處未見夾雜物,見圖2、圖3。經腐蝕后觀察發(fā)現,試樣中有大量的網絡狀分布的空洞、裂紋,并沿碳化物網開裂,碳化物網角處有熔融痕跡,見圖3。也就是說,超聲波探傷缺陷超標的試樣中存在大量的網絡狀空洞,符合過燒組織的晶界-碳化物-裂紋分布特征,即過燒時碳化物沿晶界析出,晶界處出現了裂紋,在裂紋處又有大塊的碳化物。因此,可以認為這種缺陷是由于過燒造成的。當出現過燒時,由于磷、硫,硅、氧和碳從基體向液體遷移,起始熔化區(qū)域便為這些元素所富集。熔化通常在奧氏體晶界上發(fā)生。2材料的基本特征合金工具鋼在鍛造或者鋁合金在熱擠壓時,其加熱溫度接近鋼的液相點,若形變速度過大,則會由于機械能轉化為熱能,致使其形變量較大的局部區(qū)域甚至滑移面溫度上升至液相點以上而導致“過燒”,這與熱處理加熱過燒的特征相同,是都有液相出現,但兩者的表現形式卻截然不同。熱處理過燒是由外部開始,而“形變過燒”則從內部發(fā)生;前者在外觀上為網裂、沿晶氧化,而后者表面完好,內部呈疏松狀。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坯心部過燒符合上述“形變過燒”的特點。5%Cr系冷軋輥用鋼屬高碳過共析鋼,其鑄造組織中的碳化物為塊狀或共晶骨骼狀液析碳化物。這些碳化物偏聚區(qū)材料塑性差,熔點低于基體組織,當溫度超過液析碳化物熔點時,很容易使液析碳化物熔解,形成沿碳化物網的空洞、裂紋。經分析,造成冷軋輥坯中心部位溫度過高的熱加工因素有:(1)鋼錠加熱溫度偏高;(2)鍛造變形量過大或集中變形,鍛件心部產生的變形熱造成的溫升超過碳化物熔點。3工藝試驗冷軋輥坯的鍛造工藝流程為:鋼錠高溫均勻化-鐓粗-鍛造拔長-鍛造成材-冷軋輥坯退火-精整。3.1溫度對非均質化材料的影響為消除鋼錠中的非穩(wěn)態(tài)共晶碳化物,通常對鋼錠進行高溫均質化處理。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使粗大的液析碳化物溶解,減小鋼的變形抗力,使鋼錠易于鍛造成型;另一方面改善原始碳化物液析的組織遺傳現象,提高輥坯的液析水平。用偏析比SR表示鋼中合金元素的分布特征:SR=Cmax/Cmin(1)式中Cmax和Cmin分別為某合金元素在枝晶間的最大濃度值和枝晶臂的最小濃度值。SR值越接近1,表示成分越均勻。根據試驗結果得到的偏析比與均勻化處理溫度之間的關系如圖4所示。由圖4可見,在不同溫度均勻化處理不同時間后,偏析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提高均勻化(擴散)溫度對材料均質化效果的作用較延長保溫時間更為顯著,這是因為溫度是影響原子擴散速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溫度越高,原子越容易遷移,擴散速度也越快。而在某一固定溫度下,延長保溫時間,擴散流量將隨濃度梯度的減少而下降,當溶質原子分布趨于均勻時,即使再延長保溫時間,其元素分布變化也不大,即均質化效果不明顯。而溫度越高,達到均質化所需要的時間也越短。原高溫均勻化溫度為固相線以下90~120℃,還是出現了由于心部溫升導致的碳化物聚集帶過燒。根據圖4,若僅為降低過燒風險而降低高溫均勻化溫度,勢必影響高溫均勻化擴散效果。因此,新工藝選定的高溫均勻化溫度及時間不變,而是改為隨后降低到鍛造溫度進行鍛造。3.2試驗結果計算公式為由于鍛造過程中存在變形熱,難免會使材料內部溫度上升。如何控制變形熱,使溫升盡可能低,從而減小冷軋輥坯鍛造過程中心部過燒的風險,這就需要對冷軋輥坯鍛造工藝進行研究,以獲得相對最佳的鍛造工藝。長期以來,金屬塑性加工理論研究多限于對變形的力學分析,忽略了熱效應及傳熱等影響。在金屬成形過程中,塑性變形功不斷轉化為熱,使變形體內溫度不均勻變化,因而使變形體內熱加工性能也隨之改變。金屬塑性變形引起的溫升計算公式為:Δt=η?K?υmεσ0?εpρ?c(2)Δt=η?Κ?υεmσ0?εpρ?c(2)式中:η為排熱率,對于純金屬,η=0.85~0.90,對于合金,η=0.75~0.85;K為綜合影響系數,根據資料統(tǒng)計分析,K=1.15~3.98;m為變形速率影響指數,與鋼種和變形溫度有關,鋼的m為0.02~0.20;ρ為變形體質量密度(kg/m3);一般鋼的密度取ρ=7.8×103(kg/m3);c為變形體比熱容(kJ·kg-1·K-1),為0.678~0.708,含碳量高的,取下限值。式(2)中,υε為應變速率,對于工程上大變形的應變速率:υε=υ/H0(3)式中:υ為設備平均移動速度;H0為鍛件原始高度。此外,式(2)中σ0為基準(某溫度下)流動應力(Pa),常用材料的流動應力可在文獻中查得。式(2)中εp為變形體的等效應變增量,工程上大變形的等效應變增量:εp=ln(H0/H)(4)式中:H為變形體高度;H0為變形前原始高度。以直徑120mm、高度150mm的35CrMo鋼坯為例,加熱至1150℃在3t鍛錘上鐓粗,鐓粗后高度80mm,計算其鐓粗過程的溫升。35CrMo鋼的流動應力210MPa,變形速率影響指數m=0.14,綜合影響系數K=3.3,應變速率υε=40/s,等效應變增量εp=0.63,排熱效率η=0.8,比熱容c=0.68。根據式(2)計算可得,鍛造過程的平均溫升為110℃。由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鍛造時坯料內部的溫升是十分明顯的。且從式(2)中可得出,鍛造溫升與變形速率相關,變形速率越大,溫升越高。若鍛造壓下的變形量及變形速度較大,形變處的塑性變形功轉化為熱能,就使該處溫度升高。塑性變形體在變形過程中吸收變形功而導致自身溫度升高,對合金內部溫度有明顯的影響。冷軋輥坯鍛造過程經歷鋼錠鐓粗、拔長、成材的過程,鋼錠從直徑1000mm鐓粗至直徑1500mm,再鍛造至尺寸為300~600mm的各分段,壓下量大,心部變形量大,產生的熱量更多,如果此時溫度超過固相線溫度,鍛坯就會出現心部過燒現象。對于自由鍛工藝來說,鍛造時由于產生變形,心部溫升在所難免,關鍵是要控制溫升不致超過碳化物的熔點。常規(guī)的工藝改進可以通過減少變形量來控制溫升,但是對于5%Cr系鋼鍛造冷軋輥,單純減小鍛造變形量有一個很大的弊端——由于錠型很大,心部疏松十分嚴重,心部疏松需要較大的鍛造壓下量使之焊合。如果過分減小鍛造變形量,勢必造成鍛材心部疏松無法被焊合。因此鍛造壓下量必須控制在一個比較合理的范圍,既不致產生心部過燒,又確保鍛透。制定新的鍛造工藝時要著重考慮以下幾點:(1)防止鐓粗溫升過高,鐓粗過程由原來的一次鐓粗改進為分段鐓粗,在保證鐓粗比不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鐓粗變形速率。(2)拔長時嚴格控制壓下量,并改進成材變形方式。原變形方式為各臺階逐步成材,容易導致輥頸部分由于變形量大、變形集中而導致溫升。后改為“整體變形,共同成材”的變形方式,同時采用合理的進鐵量,可有效防止同一截面反復鍛壓而造成心部溫升。采用改進后的鍛造工藝生產的冷軋輥坯,探傷合格率提高了8個百分點,效果明顯。4鑄造溫度對心部溫度的影響(1)導致5%Cr系鋼制鍛造冷軋輥坯超聲波探傷超標的原因是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