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低鉀型周期性麻痹基因的篩查_第1頁
家族性低鉀型周期性麻痹基因的篩查_第2頁
家族性低鉀型周期性麻痹基因的篩查_第3頁
家族性低鉀型周期性麻痹基因的篩查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族性低鉀型周期性麻痹基因的篩查

核電站低鉀周期性麻痹(hypkamase,hyp)是一種正常染色體的顯性遺傳疾病,發(fā)病率為1.105。該病分為家族性和散發(fā)性2型,西方國家以家族性多見,亞洲各國以散發(fā)性多見。其臨床特征為發(fā)作性肌無力伴隨血清鉀濃度降低,肌無力經常涉及四肢,嚴重患者可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血清鉀濃度降低所致的心律失常。近年來,通過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電生理學的聯合研究發(fā)現,HOKPP是由離子通道基因突變所致的離子通道病,涉及的離子通道基因主要有CACNA1S、SCN4A、KCNE3(分別編碼骨骼肌電壓門控鈣通道α1亞單位、鈉通道α亞單位和鉀通道輔助亞單位MiRP2)。目前已發(fā)現CACNA1S存在R528H/G、R1239H/G突變(位于外顯子11和30),SCN4A基因存在R669H、R672H/G/C/S突變(位于外顯子12)和P1158S突變(位于外顯子19)。有報道編碼骨骼肌鉀通道輔助亞單位MiRP2基因KCNE3的R83H突變也與HOKPP相關,但此結論尚存在爭議。與CACNA1S突變相關的HOKPP被定義為Ⅰ型,與SCN4A突變相關的HOKPP被定義為Ⅱ型。西方國家統(tǒng)計Ⅰ型HOKPP約占患病人數的69.0%,Ⅱ型約占8.6%,約22.4%沒有找到相關突變。HOKPP不僅具有基因異質性,同時具有表型異質性。不同突變的臨床表型,包括首發(fā)年齡、發(fā)作時血清鉀水平、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持久性肌無力的發(fā)生率、性別外顯率、對藥物的反應等都不盡相同。而且,不同種族在突變好發(fā)位點以及相同突變的臨床表型方面也存在差異。我們對中國家族性HOKPP患者進行HOKPP相關候選基因的篩查,旨在明確中國HOKPP的致病基因位點以及基因型和臨床表型的相關性。數據和方法1.發(fā)作性四下肢無力風險為2002—2005年在我院門診和住院部就診的14例有陽性家族史的HOKPP先證者以及其中3例陽性先證者的家系中的4例其他患者和34名健康親屬?;颊呔憩F為發(fā)作性四肢無力伴有血清鉀降低。所有先證者均行血生化、血氣分析、甲狀腺功能、甲狀腺及腎上腺B超、尿常規(guī)等檢查,排除了甲狀腺功能亢進、腎小管酸中毒等繼發(fā)性HOKPP。2.所有患者及其家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收取三分之一之三的周游世界ml,應用SigmaDNApurificationkit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3.pcr擴增及活性物質合成CACNA1S基因外顯子11、30,SCN4A基因外顯子12、19和KCNE3基因外顯子1包括了目前已知的可導致HOKPP的相關突變位點。5對引物來源于文獻,利用PCR技術擴增以上3個基因的5個外顯子,引物由奧科生物工程技術公司合成。PCR反應體系25μl,含DNA50ng,引物0.2μmol/L,dNTPs200μmol/L,TaqDNA聚合酶1U(日本TaKaRa公司)。反應條件:在Cetus2400熱循環(huán)儀(美國PE公司)中,變性94℃5min;變性94℃40s,退火溫度由具體引物決定(表1);延伸72℃60s,循環(huán)35次;延伸7min。應用2%瓊脂糖電泳檢測PCR產物的質量,用PCR純化試劑盒(申能博采生物技術公司)純化PCR產物,去除引物及Taq酶。4.使用美國制造的abiprim377DNA測序儀對純化后的PCR產物進行正反向測序,明確有無突變。結果一、家系及性別基因外顯子基因型檢測對14個家系的先證者進行3個基因5個外顯子測序后,發(fā)現3個家系(圖1)中的先證者攜帶HOKPP相關突變:CACNA1S基因的R1239H突變和SCN4A基因R672H突變。其余家系先證者未發(fā)現已知的HOKPP相關突變。進一步對這3個家系中的其他患者和相關親屬進行測序分析,結果如下。1.家系1:3代共11人,其中2例發(fā)病,為先證者及其母親,對其母進行CACNA1S基因外顯子30測序也發(fā)現存在3716G→A雜合突變,引起氨基酸序列改變R1239H(圖2)。對其家系其他成員進行測序,未見此突變,提示此突變?yōu)橥耆怙@率,男女均發(fā)病,無性別差異。2.家系2:3代共17人(獲得其中15人的血液樣本,Ⅱ3、Ⅱ7失訪),其中3例患者均為男性,為先證者及其2位堂兄。測序發(fā)現3例患者SCN4A基因外顯子12上存在2015G→A雜合突變,引起氨基酸序列改變R672H(圖3)。進一步對其家系其他成員測序發(fā)現,此家系另外4人也攜帶此突變但未發(fā)病。其中1名男性,為先證者的弟弟,現年17歲,目前無臨床癥狀,但不排除今后發(fā)病可能。另外3名為女性,分別是先證者的母親、姨母、外祖母,年齡分別是38歲、47歲、73歲,既無發(fā)作性肌無力癥狀,也無持久性肌無力表現。提示此突變?yōu)椴煌耆怙@率,尤其是女性突變基因攜帶者均未發(fā)病。3.家系3:3代共15人,其中2例發(fā)病,均為男性,為先證者及其舅舅。測序發(fā)現2例患者SCN4A基因外顯子12上存在2015G→A雜合突變,引起氨基酸序列改變R672H(圖3)。進一步對其家系其他成員測序,發(fā)現先證者的母親(36歲),也存在相同突變但未發(fā)病。先證者外祖父測序正常,外祖母去世,推測外祖母也攜帶此突變,但未發(fā)病。此家系女性突變基因攜帶者未發(fā)病。二、干預綜合征的臨床特征分析表21.血鉀偏低的治療先證者(Ⅲ2)男性,17歲,首發(fā)年齡為8歲。主要臨床表現為發(fā)作性四肢力弱,嚴重時可累及呼吸肌,一般在夜間睡眠時出現癥狀,持續(xù)時間4~48h后肢體肌力恢復正常,發(fā)作恢復期出現肌肉疼痛,無肌強直。誘因有勞累、受涼、飽食、感染后、精神緊張、秋冬及冬春交界等。8歲時首次發(fā)作1次,12歲開始發(fā)作頻繁,達到35~50次/年。發(fā)作期血鉀偏低(1.5~2.8mmol/L)。給予補鉀和乙酰唑胺治療有效。先證者母親(Ⅱ3)也為HOKPP患者,其臨床特征見表2。2.肌強直和持久神經病先證者(Ⅲ5)為18歲男性,發(fā)病年齡為15歲。表現為發(fā)作性四肢無力,一般在晨起時發(fā)作,持續(xù)2~24h后肢體肌力可恢復正常,無肌強直和持久性肌無力表現。誘因有勞累、受涼、飽食、饑餓、感染后、情緒緊張、飲用碳酸類飲料等。發(fā)作頻率:病初4~6次/年,17歲開始病情加重,100~200次/年。發(fā)作期血鉀2.5~3.4mmol/L(平均2.95mmol/L)。給予補鉀治療可以減輕癥狀,促進恢復。給予乙酰唑胺250mg,3次/d,治療無效。先證者的2位堂兄(Ⅲ2、Ⅲ3)也為HOKPP患者,臨床特征見表2。3.發(fā)作期血鉀偏低、以乙酰胺胺治療先證者(Ⅲ4)為男性,13歲,首發(fā)年齡12歲。一般在睡眠時發(fā)病,持續(xù)時間4~12h后肢體肌力恢復正常。誘因有勞累、受涼、出汗等。發(fā)作頻率:12歲發(fā)作4~5次,13歲開始發(fā)作頻繁,發(fā)作達到30次。發(fā)作期血鉀偏低(2.6mmol/L),尿常規(guī)、肌電圖正常。補鉀治療有效,乙酰唑胺治療無效。其舅舅(Ⅱ7)也為HOKPP患者,臨床特征見表2。4.發(fā)病年齡及治療有效CACNA1SR1239H突變攜帶者,男女均發(fā)病,完全外顯率,發(fā)病年齡在8~9歲,乙酰唑胺治療有效;而SCN4AR672H突變患者均為男性,女性突變基因攜帶者均未發(fā)病,呈不完全外顯率,發(fā)病年齡在15~29歲,乙酰唑胺治療無效。cacna1s基因s1239h突變家系的發(fā)現目前,我國HOKPP家系的研究發(fā)現有2種突變,CACNA1S基因的R528G突變和SCN4A基因R672C突變。我們對我國14個HOKPP家系先證者進行了候選基因的熱點篩查,首次發(fā)現中國HOKPP家系還存在CACNA1S基因R1239H突變和SCN4A基因R672H突變。2種突變患者除具有HOKPP的典型表現外,又各具特點。CACNA1S基因R1239H突變特點為:兒童期發(fā)病,青春期加重,30歲以后病情減輕;乙酰唑胺治療有效;完全外顯率,無性別差異。SCN4A基因R672H突變特點為:青春期發(fā)病,25歲以后病情減輕;乙酰唑胺治療無效;不完全外顯率,女性突變基因攜帶者均未發(fā)病。因此,我們認為CACNA1S基因R1239H突變和SCN4A基因R672H突變的臨床表型存在差異。通過對不同突變位點臨床表型的總結,有助于今后根據臨床表型推斷突變位點,指導治療,判斷預后。2001年日本報道了1個CACNA1S基因R1239H突變家系,我們的研究與其不同之處在于:日本家系患者首發(fā)年齡在3~7歲,而中國患者在8~9歲;日本家系部分患者首次發(fā)病前就有持續(xù)性肌無力表現,而中國患者沒有類似表現。而且,我們觀察到R1239H突變家系女性患者在月經前期易發(fā)作,而妊娠期間無發(fā)作,既往的文獻未見到類似報道。此現象提示女性患者的肌無力發(fā)作可能與體內的雌、孕激素水平有關。但雌、孕激素影響周期性麻痹發(fā)作的機制尚不清楚。2001年Sternberg等對58例法國HOKPP先證者進行研究發(fā)現,5例存在SCN4A基因突變(R672H3例,R672G1例,R672S1例),與我們觀察到的相同之處在于乙酰唑胺對于SCN4A基因突變患者無效;不同之處在于他們觀察到SCN4A基因突變在男性和女性中均為完全的外顯率,而我們發(fā)現4例女性R672H突變攜帶者均未發(fā)病(最小的36歲,最大的73歲),1例男性R672H突變攜帶者也未發(fā)病(目前17歲,不排除今后發(fā)病可能,需要隨診)。因此,根據我們研究的結果,R672H突變存在不全外顯率,與國外報道的不同可能是由于種族差異。文獻報道HOKPP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約占62%,女性約占38%。HOKPP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可能是由于HOKPP責任突變在女性的外顯率下降。同時,某些散發(fā)的患者無家族史,也可能是由于不外顯的女性基因攜帶者將責任突變傳給子代,導致子代發(fā)病。與歐洲國家相比,亞洲各國HOKPP患者散發(fā)性多于家族性。我們發(fā)現R672H突變女性攜帶者均未發(fā)病,而Sternberg等觀察到SCN4A基因突變(包括R672H)女性外顯率為100%,我們推測可能由于種族差異,亞洲攜帶突變的女性外顯率較歐洲人更低,造成亞洲散發(fā)性HOKPP明顯多于歐洲,但尚需大樣本驗證。關于女性外顯率低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提出HOKPP發(fā)病受多基因影響,并非單基因疾病。也有人提出此病可能是X-連鎖隱性遺傳,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通過DNA直接測序對14個獨立的HOKPP家系先證者進行了候選基因突變熱點篩查,僅發(fā)現3個家系患者攜帶已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