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7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學習目標1.分析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意義2.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及主要內容,認識其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3.了解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4.了解14個沿海港口城市開放的時間與方位5.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6.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輝煌成就學習重難點重點難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2.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農村和城市經濟改革3.對外開放的目的、進程及意義1.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一、偉大的歷史轉折(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背景:①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結束,“左”傾錯誤依然在國內占有主要地位。②經濟上:文革對經濟的破壞及文革后國民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③思想上: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奠定思想基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意義:①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強調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③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④國際環(huán)境:中美關系改善,中國的國際環(huán)境開始明朗化。知識拓展1:

兩個凡是及實質1977年華國鋒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其實質:繼續(xù)堅持“左”傾錯誤?!豆饷魅請蟆钒l(fā)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論員文章2.指導思想: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3.內容:(1)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2)政治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3)經濟路線: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4)組織路線: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5)法制建設: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恢復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4.意義:①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1.黨的歷史上重大轉折的會議2.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工作中心轉移:(1)1927年秋收起義失利后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2)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3)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向經濟建設轉移。(二)民主法制的重新構建1.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1)原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2)表現(xiàn):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xù)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②國家還糾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實各項政策。(3)意義:①有效的調動了社會各階層人員的積極性;②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2.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北京)(1)內容:審議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2)意義:

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對統(tǒng)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3.修訂憲法:1982年憲法(1)時間: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內容: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規(guī)定。(3)意義: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知識拓展2: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部憲法1.1954年憲法: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它確立了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大法。2.1975年憲法: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帶有濃厚的“左傾”色彩。3.1978年憲法: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撥亂反正”的努力,但仍受到“左傾”錯誤影響。4.1982年憲法:在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它規(guī)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確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是我國現(xiàn)行、最穩(wěn)定的一部憲法。知識拓展3:四項基本原則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②堅持人民民主專政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二、改革開放進程(一)經濟體制改革1.內涵:(1)原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fā)展。(2)前提:堅持社會主義制度;(3)內容: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4)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5)目的: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6)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1)原因:材料一

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經營管理過于集中……,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鍋飯”,缺乏內在激勵機制?!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史》材料二

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wěn)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wěn)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多囆∑轿倪x》材料三

改革開放前,農村條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驢和行走,運輸靠小車和背簍,通訊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門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窩窩頭,一天三頓難見油”;當時,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農村社員出工是:“一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原因:①行政命令管理經濟,缺乏自主性;②人民公社體制平均主義嚴重,挫傷積極性;③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④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民生活貧困。⑤直接:解決人們的生活溫飽問題(2)序幕:安徽小崗村形式:包干到戶、包產到戶、包產到組。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3)內容:①所有制:以土地為主的生產資料為公有制(不變)②經營方式:集體生產到分戶經營(自主性)(包產到組,包干到戶)③分配方法:平均主義到按勞分配,自負盈虧(責任)④產業(yè)結構: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非農產業(yè)(剩余勞動力)⑤政社分開:1985年6月人民公社到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⑥改革統(tǒng)購統(tǒng)銷體制(1953.計劃收購,計劃供應),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自由買賣。(4)意義:①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②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③農業(yè)發(fā)展豐富了市場,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④為產業(yè)優(yōu)化奠定了基礎。實質: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思考1: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否有利于實現(xiàn)農業(yè)現(xiàn)代化?不利于:(農村改革的弊端)①分散經營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不利于農業(yè)機械化②一家一戶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不利于規(guī)模經濟效益③產權模糊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不利于穩(wěn)定土地經營思考2: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哪幾次?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背景: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企業(yè)缺乏活力;②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2)內容:中心環(huán)節(jié):增強企業(yè)活力,擴大企業(yè)自主權.(3)過程:①初步嘗試:特區(qū)試點;②全面開展:A.1984年《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B.初期以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目標;C.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4)意義:①增強了企業(yè)活力和競爭力;②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國有資產大幅增長,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③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知識拓展4:

1.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三次轉變第一次:新中國成立初到1956年后,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向高度集中統(tǒng)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第二次: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yōu)橐怨兄平洕鸀橹黧w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從計劃經濟轉變?yōu)橐杂媱澖洕鸀橹鳌⑹袌稣{節(jié)為輔的經濟。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核心是“分田單干”;第二階段(1985--1992):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核心是準許農民“離土不離鄉(xiāng)”,本質是把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第三階段(1993--2005):核心內容是準許農民“離土又離鄉(xiāng)”,本質是把農民從鄉(xiāng)村解放出來允許農民在廣闊的空間和領域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第四階段(2006--現(xiàn)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xiāng)村振興(二)對外開放:1.背景:材料一

1978年深圳農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農民的年收入卻是1.3萬港幣,相差幾乎是100倍!材料二

現(xiàn)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yè)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多囆∑轿倪x》第三卷,第64、78頁(1)封閉自守阻礙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2)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3)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國際形勢總體走向緩和;2.過程:2.特點:(1)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2)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具體解釋為:①“全方位”:既對發(fā)達國家開放,也對發(fā)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②“多層次”:根據(jù)各地區(qū)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不斷推進的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③“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到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huán)保、科技、醫(yī)療衛(wèi)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3.成果:(1)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穩(wěn)步推進,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2)到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4.意義:(1)推動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改善國計民生;(2)有利于推動中國的民主法制的完善,提高中國國際地位;(3)改變中國人思想觀念和封閉心態(tài)。(三)改革開放的深化:1.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2.1987年中共十三大:①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②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③“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3.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2000年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

提出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后來發(fā)展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zhàn)略。5.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使中國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6.成就: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A概念:1.計劃經濟:又稱指令型經濟,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過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該體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勾畫了基本框架,21世紀初已基本確立。(2)含義:強調了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的基礎作用,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3)影響:對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使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國民經濟進一步發(fā)展。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1.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3.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4.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大后,按照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思路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5.中共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6.依法治國正式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寫入憲法;7.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走出去”戰(zhàn)略,后來發(fā)展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zhàn)略。8.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9.中華人民共和國黨中央、國務院把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國家的基本戰(zhàn)略,號召全國人民積極參與這一偉大實踐。10.黨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fā)展戰(zhàn)略。11.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12.中共十六大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六大以后,我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3.中共十七大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