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交往行為理論》選譯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義
哈貝馬斯著
曹衛(wèi)東譯
無論何時,我們一旦使用"合理的"(rational)這樣一種說法,也就在合理性
和知識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緊密的聯(lián)系。我們的知識具有命題結構:意見可以用陳
述的形式準確地
表達出來。我想把這樣一種知識概念當作我的前提,并且不再作進一步的解釋,
因為合理
性更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如何才能獲得知識和使用知識,而
不是對知
識的占有。語言可以把知識準確地表達出來,而具有一定目的的行為所表現(xiàn)的則
是一種能
力,一種潛在的知識;當然,這樣一種"知道如何"(Know-How)是完全可以轉
化成”知道
為何"(Know-That)的[15]。我們如果想從語法上找到能夠和謂詞"合理的"
相應的主
語,就會遇到兩個主要的選擇對象。掌握知識的人以及體現(xiàn)知識的符號表達、語
言行為和
非語言行為、交往行為和非交往行為等,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合理的。我們可以說
男人和女
人、兒童和成人、部長和售票員等是"合理的",但不能說魚、丁香花、山脈、道
路或椅子
等是"合理的"。我們可以說道歉、遲到、外科手術、宣戰(zhàn)、修理、建筑設計或會
議作出的
決議等是"不合理的",但不能說暴風雨、事故、中獎或生病等是"不合理的"。那
么,人在
一定的情境下行為舉止"合乎理性",究竟有何意義呢;也就是說,人的表現(xiàn)"合
乎理性”究
竟意味著什么?
我們可以認為知識是不可信的,因而對它加以批判。從知識與理性之間的緊
密關系可
以推測,一種表達的合理性取決于它所體現(xiàn)的知識的可信性。我們來看兩個范例,
一個是
A為了交往和表達具體意見而采用的斷言(Behauptung),另一個則是B為了實
現(xiàn)一定的目
的而采取的涉世目的行為。二者所體現(xiàn)的知識都有可能是錯誤的;二者都是處于
嘗試之中
,都有可能失敗。兩種表達,即交往行為和目的行為,都可以加以批判檢驗。聽
眾可以對
A所提出的斷言的真實性提出疑義;觀眾則會對B的行為結果提出疑問。在這兩
種情況下,
批判都涉及到一種要求,行為主體必然會把這種要求和他的表達聯(lián)系起來,只要
它們具有
斷言或目的行為意向。A如果不為他所斷定的陳述"p"提出真實性要求,并且使
人認識到
,他確信必要時可以對他的陳述加以論證,那么,他就不會提出什么斷言;同樣,
B如果
不認為他所打算的行為大有希望,并且使人認識到,他確信必要時可以根據(jù)具體
情況對他
所選擇的手段加以證明,那么,他就不會去實施任何目的行為,也就是說,他根
本就不想
通過目的行為實現(xiàn)任何目標。
A要求其陳述具有真實性,B則要求其行為意圖具有成功的可能性,要求他
實現(xiàn)行為意
圖所依據(jù)的行為規(guī)則具有現(xiàn)實性(Wirksamkeit)。所謂現(xiàn)實性,是指要求在一定
的情況
下選擇一定的手段以達到預定的目的。行為的現(xiàn)實性與行為意圖和行為規(guī)則所包
含的一定
的預計的真實性之間具有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真實性所指涉的是事態(tài)在世界中的實
際存在(
樣態(tài));而現(xiàn)實性指的則是實際存在的事態(tài)得以表現(xiàn)出來的涉世手段。A通過要
求和客觀
世界中的實在發(fā)生聯(lián)系;B則憑著其目的行為和客觀世界中的應在發(fā)生關聯(lián)。這
樣,它們
就在其符號表達中提出了可以批判和辯護,亦即可以論證的要求。表達的合理性
可以用意
義內涵、有效性條件以及必要時可以用來支持其有效性、陳述的真實性或行為準
則的現(xiàn)實
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來加以衡量。
至此,我們所得出的結論是,一種表達的合理性可以通過批判和論證加以還
原。如果
或只要一種表達所體現(xiàn)的是可以證偽的知識,并因而和客觀世界建立起一種聯(lián)
系,一種實
際的聯(lián)系,而且可以從客觀上加以判斷,那么,這種表達的合理性前提也就得到
了滿足。
一個判斷的客觀依據(jù)是超越主體的有效性要求,這種要求對于任何一個觀察者或
接受者,
和對于永遠都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本身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真實性和有效性就
是這樣的
要求。所以,對于斷言和目的行為而言,它們所提出的命題的真實性要求或有效
性要求越
是能夠更好地得到證明,它們就越是具有合理性。與此相應,我們把"合理的"
一詞用作那
些尤其是在困難的情況下希望聽到這些表達的人們所支配的賓詞。
當然,把一種表達的合理性還原為可批判性,這樣做在兩個方面存在著不足。
一方面
,這樣的概述過于抽象,因為它未能揭示出許多重要的差別(1);另一方面,
這樣認為
又過于狹隘,因為我們所使用的"合理的"一詞,不僅僅涉及到正確的表達或錯誤
的表達、
有效的表達或無效的表達。交往實踐內部的合理性具有廣泛的意義。它關系到不
同的論證
形式,用反思手段堅持交往行為的可能性也各不相同(2);由于有效性要求的
話語兌現(xiàn)
觀念在交往行為理論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因此,我將用較長的篇幅來附帶討論論證
理論(3
)。
(1)、可以批判檢驗的行為和論斷
首先,我還是堅持狹義認識論意義上的合理性概念;狹義認識論認為,合理
性概念所
涉及到的只是對所描述知識的具體應用。這種合理性概念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
加以闡述
O
我們如果把目的行為從非交往的角度對命題知識的運用作為出發(fā)點,就會作
出一種有
利于認知-工具理性(kognitiv-instrumcntcllcRationalitact)概念的預斷;這種理性
概念被經(jīng)驗主義深深地打上了現(xiàn)代性自我理解的烙印,具有豐富的自我論斷的內
涵,而且
,通過對偶然的周圍世界環(huán)境的深入占有和積極適應,這種自我論斷還能夠取得
成功。反
之,我們如果從言語行為對命題知識的交往運用出發(fā),就會作出有利于另一種和
古代邏各
斯觀念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理性概念的預斷[16]o這種交往理性(kommunikative
Rationalitaet)概念的內涵最終可以還原為論證話語在不受強制的前提下達成共識
這樣
一種核心經(jīng)驗,其中,不同的參與者克服掉了他們最初的那些純粹主觀的觀念,
同時,為
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確立了客觀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語境的主體間性(
Intersubjektivitaet)[17]。
我們不妨假設,意見"p"所反映的是A和B擁有的相同的知識水平。但是,
(作為眾多
參與者之一),A參與到了一個交往過程當中,并提出了論斷"p",而B(作為
獨一無二的
行為者),則根據(jù)具體情境中的意見"p",選擇了他認為能夠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手
段。A和B
用不同的方法使用同樣的知識。一方面,表達的實際關系和論證能力足以促使交
往參與者
就世界中的存在達成溝通。言語者為了陳述"p"而提出一種可以批判檢驗的有效
性要求,
對此聽眾可以接受,也可以予以拒絕,從而構成了表達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行
為規(guī)則的
實際關系和論證能力為成功的介入世界提供了可能。行為者為他的所作所為作出
了一種內
部具有"p"真實性的規(guī)劃,從而使得具體情境下的既定目標能夠得以實現(xiàn);而這
—點構成
了行為的合理性。如果言語者滿足了達到以言行事目的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并且
至少和一
位其他的交往參與者就世界中的存在達成共識,那么,論斷才稱得上是合理的;
同樣,如
果行為者滿足了為了成功介入世界的目的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那么,目的行為就
是合理的
。兩種情況都可能出現(xiàn)失敗,即預定的共識未能達成,既定的目標未能實現(xiàn)。即
便在失敗
的情況下,一種表達的合理性也能得到證明-失敗的原因是可以解釋清楚的【18】。
沿著上述兩條路線,我們可以從命題知識概念和客觀世界概念出發(fā),對合理
性加以分
析;但是,這兩種情況對命題知識的運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工具占有就是交往
溝通表現(xiàn)
為合理性的內在終極目的(Telos)o它們的分析層面不同,分析的途徑也有所
差異。
我想對上述兩種立場扼要加以闡述。為了簡單起見,我把第一種立場稱為"
實在論立
場"(realistischePosition),它從作為客觀存在的總體性的世界的本體論前提出
發(fā)
,試圖在此基礎上對理性行為的條件加以解釋(a)。另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
現(xiàn)象學立場
"(phaenomenologischePosition),它從先驗角度進入這問題,并且對具有理性潛
能的
行為者本身必須把客觀世界當作前提這樣一個問題加以反思(b)O
(a)、實在論者可能僅限于分析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確立和實現(xiàn)目標所必
須滿足的
條件。根據(jù)這種模式,理性行為的基本特征在于,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效果來介入
客觀世界
o馬克斯?布萊克(MaxBlack)指出,一種行為要想多少具有合理性(reasonable),
并且能夠得到客觀評判(dianoeticappraisal),就必須滿足以下幾種條件:
1、只有受到當事人實際控制或潛在控制的行為,才適合于作出客觀評判;
2、只有具有某種永恒目標的行為,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
3、客觀評判關系到當事人及其對目標的選擇;
4、只有在具備了關于意義有效性的局部知識之后,合理的評判才是恰當?shù)?
5,客觀評判可以說一直都是以理性為依據(jù)的。[19)
如果我們從目的行為,亦即從能夠解決問題的行為入手[20],對合理性概
念加以闡
釋,那么,由此派生出來的"合理的"一詞也就一目了然了。我們有時候說一種刺
激起來的
行為具有"合理性",有時候說一種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制度具有"合理性”。這些反應
可以解釋
為對問題的解決,但忽略了觀察者為目的行為所設定的觀察反應內在的合目的性
(
Zweckmaessigkeit),并且把這種目的行為當作是一個具有判斷能力、而且運用命
題知識
的主體所作出的行為。
有機體在內在或外在刺激下所作出的行為反應,以及一個自我調節(jié)的系統(tǒng)在
周圍世界
的感應下所發(fā)生的狀態(tài)變化,盡管可以說成是準行為(Quasihandlung),也就是
說,主
體的行為能力在其中似乎表現(xiàn)了出來[21]o但是,我們在這里還只能從一種轉
換的意義
上來談論合理性。因為合理的表達所要求的論證能力意味著,具有這種能力的主
體在適當
的情況下自身應當能夠提供論證理由。
(b)、現(xiàn)象學家并沒有直截了當?shù)匕丫哂幸欢康幕蚰軌蚪鉀Q問題的行為
當作人口
。也就是說,現(xiàn)象學家沒有簡單地從客觀世界的本體論前提出發(fā),而是把這個本
體論前提
當作問題,加以追問:對于交往共同體的成員而言,客觀世界構成同一性的前提
究竟有哪
些。世界之所以具有客觀性,是因為對于具有言語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所組成
的共同體
而言,它永遠都是同一個世界。抽象的世界概念是交往行為的主體相互之間就世
界中已經(jīng)
存在或應當存在的一切達成共識的一個必要條件。通過這種交往實踐
(kommunikative
Praxis),交往行為的主體同時也明確了他們共同的生活語境,即主體間共同分
享的生活
世界。生活世界的界限是由所有的解釋確立起來的,而這些解釋被生活世界中的
成員當作
了背景知識。所以,要想解釋清楚合理性概念,現(xiàn)象學家就必須對通過交往達成
共識的前
提條件加以研究;現(xiàn)象學家必須對梅爾文?波爾納(MelvinPollner)針對舒茨(A.
Schuetz)所提出的"世俗理性"(mundanereasoning)概念加以研究:
"一個共同體把定量的世界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南,這個世界和其他一切一樣
要么已經(jīng)
被認識,要么可以被認識。它為共同體準備了追問的有效依據(jù),其中的一個典型
問題是:
"怎么出現(xiàn)的,別人看到了,難道你沒有看到?""[22)。
根據(jù)這種模式,合理的表達具有行為特征;這些行為充滿了意義,在其所處
的語境中
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使行為者和客觀世界中的存在發(fā)生了關系。符號表達的有效
性前提涉
及到的是交往共同體當中主體相互之間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識。對于這種生活世界
關系而言
,任何一種異議都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挑戰(zhàn):
"對世俗學者而言,存在著某種公共世界(生活世界)這一設想并不具有論
斷的功能
o可實際上,這并非無稽之談。相反,它是作為對諸種關系進行詳盡闡述而發(fā)揮
作用的,
這些關系存在于維持這個世界(客觀世界)的可感知實踐團體中的原則之中?!?/p>
在世俗
人群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團體,它認為這個世界是可知的;人們從思想結構上看,
是有能
力進行實踐的;人們可以用語言"真實地”闡述自己的實踐,并且可以采用公認的、
適當?shù)?/p>
表達方式。這個團體預設了實踐(或至少對某些實踐)的一致性。在缺乏相互聯(lián)
系的情況
下,世俗學者對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分析表示懷疑。他們認為,這種缺乏相互聯(lián)系
的情況就
是在強制人們相信這個或那個條件,從而獲得事實上并不存在而在預想中卻存在
的一致性
。例如,某種世俗的解釋可能是通過檢驗某人是否具有真正實踐能力后產(chǎn)生的。
如此一來
,"錯覺"、"妄想"、"偏見"、"幻覺"、"幻聽"、"意識錯亂"等現(xiàn)象都是由于人們采
用錯誤
的或不適當?shù)姆椒ㄓ^察世界而造成的,正如候選人在進行缺乏相互聯(lián)系的辯解一
般。這些
解釋的那種具有啟發(fā)意義的特征是可以糾正其他世俗學者的錯誤觀點的。不過他
們不是討
論世界的主體間性,而是研討對世界進行實踐和加以闡述的適當方式"【23】o
從現(xiàn)象學原理當中推導出來的這個比較全面的交往理性概念,和從實在論原
理中當中
推導出來的認知-工具理性概念可以說是相互配合,相互統(tǒng)一。因為,分散利用
和操縱事
物及事件的能力,與主體相互就事物和事件達成共識的能力之間存在著內在聯(lián)
系。所以,
皮亞杰(J.Piaget)選擇了社會合作(gesellschaftlicheKooperation)的組合模式,
以此通過交往行為來協(xié)調眾多主體介入客觀世界的行為[24]。只有當人
們試圖把
從描述知識的獨斷運用當中推理出來的認知-工具理性,同交往理性隔離開來-
這樣做在
經(jīng)驗研究傳統(tǒng)中是十分普遍的-,才會出現(xiàn)能力(Zurechnungsfaehigkeit)與自律
(
Autonomie)之間的對立。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合理行事。如果用他們有目的干
預的結果
對其合理性加以衡量,那么,他們就完全可以在認知-工具理性與交往理性之間
進行選擇
,并對周圍世界中的(一些)前提條件加以控制。但是,如果用溝通過程的達
成來對其
合理性加以衡量,那么,就不能僅僅依賴這些能力。在交往行為關系當中,如果
誰作為交
往共同體的成員,能把主體間所首肯的有效性要求當作其行為準則,誰就稱得上
是有能力
的。不同的能力概念可以和不同的自律概念相對應。認知-工具理性的標準越高,
偶然的
周圍世界對目的行為主體的自我捍衛(wèi)的限制也就越低。在交往共同體內部,高標
準的交往
理性為行為與通過達成共識來調停行為沖突之間的順利協(xié)同提供了廣闊的活動
空間(只要
這些行為沖突可以還原為嚴格意義上的認識矛盾)。
只要我們從斷言表達(konstative?u?erung)入手,對交往理性概念加以闡述,
上
述括號中補充的限制條件就必不可少。波爾鈉也把"世俗理性"限制在對客觀世界
的認識出
現(xiàn)不一致的地方[25]。但是,人的理性顯然不僅僅表現(xiàn)為就事實達成共識的能
力和有效
的行為能力。
(2)、可以批判檢驗的表達范圍
經(jīng)過論證的斷言和行之有效的行為的確是合理性的標志。具有言語能力和行
為能力的
主體,如果他們盡可能地不被事實和目的-手段-關系所迷惑,我們就可以說他們
是合乎理
性的。但是,顯然還有其他類型的表達,能夠獲得充分的理由,盡管它們與真實
性要求或
有效性要求之間沒有什么聯(lián)系。在交往關系中,我們說不僅那些提出斷言,并且
在面對批
評的時候能夠通過指出相應的自明性而對其斷言加以證明的人是合乎理性的,我
們也稱那
些遵守現(xiàn)有規(guī)范,并且在面對批評的時候能夠通過合法的行為期待對具體的情境
加以解釋
,而對其行為進行辯解的人是合乎理性的。此外,我們甚至還把那些坦率地表達
出愿望、
情感或情緒,并且放棄秘密、供認行為等的人叫作合乎理性之人,他們在面對批
評的時候
,會對諸如此類的體驗加以明確,為此,他們從中吸取實踐經(jīng)驗,以便日后在行
為舉止中
加以捍衛(wèi)。
和斷言的言語行為相類似,規(guī)范調節(jié)的行為(normregulierteHandlungen)以
及具
有表現(xiàn)力的自我表述行為(expressiveSelbstdarstellungen)也具有豐富的表達特征
,這些表達在其語境中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和可以批判檢驗的有效性要求相聯(lián)系。
除了具
有實際關聯(lián)之外,它們還和規(guī)范及經(jīng)驗之間有著一種聯(lián)系。行為者提出的要求是:
其行為
和一種得到合法承認的規(guī)范語境之間有著關聯(lián),而這種行為是正確的;或者,其
特有的體
驗的充分表達是真實的。和斷言的言語行為相類似,這些表達同樣也可能出錯。
可以批判
檢驗的有效性要求獲得主體間認可的可能性,同樣也構成了其合理性的一個部
分。但是,
規(guī)范調節(jié)的行為或具有表現(xiàn)力的自我表達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知識,針對的不是實
際存在的
事態(tài),而是規(guī)范的或然有效性,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體驗。憑著這些主觀體驗,
言語者無
法同客觀世界發(fā)生關系,而只能和共同的社會世界或獨自的主觀世界建立起聯(lián)
系。這里,
我只想暫時指出,存在著一種交往行為,它們有著另一些不同的世界關聯(lián)以及另
一些不同
的有效性要求,這就使得它們和斷言性的表達截然有別。
和其他行為要求命題真實性和有效性一樣,表達也要求規(guī)范具有正確性(
Richtigkeit)和主體具有真誠性(Wahrhaftigkeit);果真如此,這樣的表達已經(jīng)滿
足
了合理性的核心前提,即可以論證和可以檢驗。這一點同樣也適用于沒有明確要
求的表達
,亦即評價性的表達(evaluativeAeusserungen),這類表達既沒有說出出一種私
人情感或個人欲求,也沒有要求一種規(guī)范定性,也就是說,和一種一般
的行為期
待保持一致。但是,這種評價性的表達是有其充分的存在理由的:行為者在面對
批評的時
候,可以訴諸價值判斷對其度假愿望、熱愛秋景、拒絕武力或嫉妒同伴等加以澄
清。價值
標準既沒有獲得主體間認可的規(guī)范的普遍性,也決不純粹是私人的。對于文化共
同體或語
言共同體的成員解釋其欲求所使用的價值標準,我們總還是可以區(qū)分出合理的與
不合理的
□諾曼(R.Norman)用下列例子對此予以說明:
“直截了當?shù)卣f自己想得到一杯飲料是不合理的,因為要想得到必須提出進
一步的理
由。但如果為了享用其美味而要求得到一杯飲料,那就是合理的,因為把想要得
到的東西
描述成”為了享用美味",這本身就提供了一個理由,所以,想要得到是合理的”
[26]o
只要行為者對諸如刺激的、誘人的、陌生的、可怕的、可惡的等謂詞的使用,
能夠使
其生活世界當中的其他成員認識到他們對于相同語境所作出的各自的反應,那
么,這些行
為者的行為就是合理的。反之,如果他們過于隨意使用價值標準,致使他們無法
再去信賴
任何一種文化觀,那么,他們的行為就是乖僻的。這些私人評價中可能會有一些
創(chuàng)見。但
是,它們表現(xiàn)在正統(tǒng)的表達當中,比如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亦即藝術作品的審
美形式。
相反,乖僻的表達卻具有僵硬的模式;依靠詩意語言的表現(xiàn)力或創(chuàng)造力,是無法
揭開其內
涵的;它具有一種純粹的私人特征。這類表達的范圍從無傷大雅的怪癖,如喜
歡爛蘋果
的氣味,到明顯的臨床癥狀,如對公開場合的恐懼反應。誰如果用充滿"誘惑"、
"墮落"、
"欺詐"等色彩的詞,來比喻對腐爛蘋果的本能反應,或者用諸如"麻木"、"沉重"、
”失望
”等空洞的詞,來形容對公開場合的痛苦反應,那么,他在大多數(shù)文化的日常生
活中就會
顯得不可理喻。援引文化價值是不足以替這些怪異反應作辯護的。這些極端的例
子僅僅證
明,對可以用價值判斷表達出來的愿望和情感的支持和感受,與原因和論據(jù)之間
有著一種
內在聯(lián)系。誰的立場和評價如果過于具有私人色彩,從而使得它們依靠價值標準
無法得到
澄清和證實,那么,他的行為就會缺乏合理性。
J檳起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規(guī)范碉節(jié)的行?、具有表現(xiàn)力的自我陳述行
為?及評
價性的表達行為對斷言言語行為加以了補充,使之成為一種交往實踐,在生活世
界背景上
,其特征表現(xiàn)為共識的達成、維持與更新,而且,這種共識是建立在主體相互之
間對可以
批判檢驗的有效性要求認可基礎上的。這種交往實踐內在的合理性表現(xiàn)為,通過
交往所達
成的共識最終必須具有充分的理由。衡量交往實踐參與者的合理性標準在于,他
們是否能
夠在具體的情況下對其表達加以證明。因此,日常交往實踐內在的合理性把論證
實踐當作
可以訴諸的權威,一旦日常經(jīng)驗無法再去把握歧異,而且,也不應當由權力直接
或間接干
預來加以決定,這種權威就使得利用其他手段把交往行為繼續(xù)下去成為可能。所
以,我認
為,交往理性概念涉及到的是普遍有效性要求尚未明確的整體關系,因而只有一
種論證理
論才能對它作出恰當?shù)慕忉尅?/p>
我們所說的論證(Argumentation)是一種言語類型,在論證過程中,參與者
把有爭
議的有效性要求提出來,并嘗試用論據(jù)對它們加以兌現(xiàn)或檢驗。一個論據(jù)包含著
種種與疑
難表達的有效性要求有整體關系的理由。一個論據(jù)的"力度”取決于具體的語境和
充足的理
由;此外,這種"力度”還取決于論據(jù)能否使話語的參與者信服,也就是說,能否
促使話語
的參與者接受各自的有效性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具有言語能
力和行為
能力的主體在可能的情況下作為論證的參與者的所作所為來衡量其合理性:
,,每一個參與論證的人都顯示出要么具有合理性,要么缺乏合理性,而且依
靠的是在
面對要求時提出贊成或反對理由的行為和反應方式。如果他"正面論據(jù)",那么,
他不是想
承認那些理由的重要性,就是試圖對它們作出回應,不管如何,他都是用一種"
合理的“方
式對待它們。相反,如果他"對論據(jù)置若罔聞”,那么,他不是反對對方的理由,
就是想用
武斷的意見來回應它們,無論如何,他都沒有用"合理的方式”對待它們"【27】。
就行為具有合理性的個人而言,合理表達的論證力度取決于他們是否作好了
充分的準
備,來接受批評,一旦需要便正式參與論證。
合理的表達由于可以批判,因而也能夠得到改進:如果能夠鑒別出我們所犯
的錯誤,
我們就可以糾正失敗的嘗試。論證概念和學習(Lernen)概念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在學習過
程中,論證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一個人在認知-工具領域中表達出
言之有據(jù)
的意見,并且行為也很有效,那么,我們就說他是合乎理性的;只是,如果他不
具備從對
前提的反駁和干預的失敗當中汲取教訓的能力的話,那么,這種合理性就永遠都
是偶然的
O
能夠把這種負面經(jīng)驗轉化成為積極作用的媒介是理論話語(theoretischer
Diskurs
),亦即主題為不同的真實性要求的論證形式。道德-實踐領域的情況大抵也是
如此。一
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夠得到現(xiàn)存的規(guī)范語境的接受,也就是說,既不感情用事,也
不目的用
事,而是努力從道德角度對爭執(zhí)作出不偏不倚的判斷,并加以調節(jié)和達成共識,
我們就說
他是合乎理性的。能夠通過假設對一種行為規(guī)范-不管實際上得到認可沒有-能
否得到公
正辯解加以檢驗的手段是實踐話語(praktischerDiskurs),亦即主題為正確性要
求的
論證形式。
在哲學倫理學中,道德戒律或應然命題所依據(jù)的,并且和行為規(guī)范密切相關
的有效性
要求,絕對不會象真實性要求那樣可以用話語方式來加以兌現(xiàn)。但是,在日常生
活中,恐
怕沒有人會去做道德論證,會堅持這樣的前提,即相關者在圈子內部完全可以達
成一種有
根有據(jù)的共識。正如我所說的,有根有據(jù)的共識從概念上講必須從規(guī)范的有效性
要求的意
義當中產(chǎn)生出來。對于其有效范圍而言,行為規(guī)范一出現(xiàn)就帶著這樣一種要求,
即根據(jù)不
同的調節(jié)材料把所有相關者的共同興趣表達出來,進而得到共同承認;所以,如
果以把共
同尋求真實性之外的一切動機都中立化作為前提,有效規(guī)范就必定會得到具有合
理動機的
一切相關者的共同支持[28]o如果我們在道德上給出充分的證據(jù),我們就永遠
都可以立
足于這樣的直覺知識;"道德觀點"(moralpointofview)所根據(jù)的就是這些假設
[29
]。但這并不必定意味著,這種外行的直覺實際上也可以通過重建而得到確認;
不過,在
這種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上,我本人還是傾向于一種認知主義立場(kognitivistische
Position);根據(jù)這種立場,實踐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論證來加以解決【30】o如
果我們不
輕率地把和所有相關者的解釋要求有著一種內在聯(lián)系的實踐話語,與和某個觀察
者的解釋
經(jīng)驗有著關聯(lián)的理論話語等同起來,那么,這種認知主義立場還是大有前途的,
因而值得
為之一辯。
不僅認知-工具領域和道德■?實踐領域具有一種反思中介,評價-表達行為同
樣也具
有一種反思中介。
我們說一個用正常的文化價值標準來解釋其需求本性的人是合乎理性的;但
前提是,
他本身對需要加以解釋的價值標準本身會采取一種反思立場。文化價值的出現(xiàn)和
行為規(guī)范
有所不同,它們不帶有普遍性要求。必要的時候,文化會爭取成為解釋的候選對
象,從而
使相關者盡可能地描述和規(guī)劃出一種共同的興趣。圍繞著文化價值,形成了主體
間相互承
認的圈子,但這決不意味著文化要求具有一種普遍性,或者說要求得到了廣泛贊
同。因此
,為文化標準辯護的論據(jù),是滿足不了話語前提的。它們的典型形式是審美批判
(
?sthetischeKritik)。
這種審美批判改變了這樣一種論證形式,其中,適當?shù)膬r值標準成了我們的
評價語言
所表達的主要內容。而這種情況間接地表現(xiàn)在有關文學批評、藝術批評以及音樂
批評的討
論當中。在這樣的背景下,理由的真正功能在于對一部作品或一場表演加以闡明,
從而使
得它們能夠被當作典型經(jīng)驗的本真表達,乃至本真要求的體現(xiàn)[31]。因此,建
立在深層
審美感受基礎之上的作品本身取代了論據(jù),并宣揚真正的作品應當采用的標準。
實踐話語
當中的理由應當是為了證明得到承認的規(guī)范表現(xiàn)出一種能夠得到廣泛接受的興
趣;而審美
批判當中的理由則是為了引導感受,明確作品的本性,從而使這種經(jīng)驗本身能夠
成為接受
相應價值標準的合理動機。以上思考闡明了一點,就是: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審
美論據(jù)的
說服力比起我們在實踐話語乃至理論話語當中所使用的論據(jù)要遜色一籌。
心理醫(yī)生所提供的論據(jù)大致也是如此。心理醫(yī)生關注的是對某個分析對象加
以訓練,
使得他對自己的表達能采取一種反思的立場。一個人,如果他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并且也
有能力把自己從幻想當中解放出來,而且這種幻想不是(對事實的)錯誤認識,
而是(對
自身經(jīng)歷的)自我欺騙,那么,我們就說他的行為是合乎理性的,這一點有必要
著重強調
指出一下。這涉及到自身愿望和欲望的表達、情感和情緒的表達,這種表達要求
具有真誠
性。在許多情況下,行為者有充分的理由在他人面前隱藏自己的經(jīng)歷,或者向他
的互動伙
伴"隱瞞"其"真實"經(jīng)歷。這樣,他就不會提出什么真誠性的要求,萬不得已的時
候,他會
采取策略行為,給真誠性要求披上一層偽裝。不能因為它們不真誠,我們就批判
這種表達
缺乏客觀性,相反,必須根據(jù)其意向結果對它們加以評判。只有在為了實現(xiàn)交往
而達成共
識的語境當中,才能對其表達的真誠性加以考量。
誰如果整個地自我欺瞞,他的行為就是不合理的;但是,誰如果能夠對他的
不合理性
加以澄清,他就不僅擁有一個成熟主體的合理性-一個成熟主體應當具有判斷能
力,其行
為要合乎目的理性,并且具有道德判斷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作出直觀的價值判
斷和審美
表現(xiàn),而且擁有對其主體性進行反思和沖破徹底籠罩在其認知、道德和審美等實
踐表達當
中的非理性限制的行為能力。即使在這樣一個自我反思過程(Prozessder
Selbstreflektion)中,理由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S.Freud)曾經(jīng)根據(jù)
醫(yī)生
和分析對象之間的心理分析談話模式,對相應的論證類型加以了探討[32]o分
析交談過
程中的角色分配是不對稱的,醫(yī)生和病人之間并不是對等關系(Proponentund
Opponent)0治療取得結果之后,一種話語的前提才能得到滿足。用于解釋清楚
徹底自我
欺瞞的論證形式,我稱之為療法批判(therapeutischeICritik)。
有些解釋者因為溝通困難而認識到有必要把溝通中介本身作為交往對象,來
設法解決
困難,他們的行為方式說到底是處于另一個同樣具有反思意義的層面上。一個人,
如果他
的一舉一動都已經(jīng)作好了溝通的準備,一旦交往受阻時則對語法進行反思,我們
就說他是
合乎理性的。反思語法,一方面涉及對符號表達的可理解性(Verst?ndlichkeit)
或全面
性(Wohlgeformtheit)進行檢驗,換言之,反思語法所涉及到的問題是,符號表
達是否
合乎語法,亦即是否和相應的生成規(guī)則一致。就此而言,語言學研究堪稱典范。
另一方面
,反思語法還涉及到對表達意義的解釋-這是一項解釋學的任務,翻譯實踐是這
方面的最
好模式。誰如果教條地使用其自身的符號表達中介,他的行為就是不合理的。相
反,解釋
話語(explikativerDiskurs)是一種論證形式,它不再簡單地肯定或否定符號表
達的
可理解性、全面性或規(guī)則的正確性,而是認為對它們有必要加以討論【33】o
至此,我們可以把上述思考概括如下:合理性是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
主體的一
種素質,它表現(xiàn)在總是能夠得到充分證明的行為方式當中。這就意味著,合理的
表達可以
得到客觀的評價。這一點適用于所有起碼和有效性要求具有內在聯(lián)系(或者具有
與可以檢
驗的有效性要求保持著內在聯(lián)系的要求)的符號表達。對于有爭議的有效性要求
的一切外
在檢臉,都要采取一種論證前提得到充分滿足的嚴格形式。
通過論證可以使得某種行為在特殊意義下成為合理行為,比如從人所共知的
錯誤中汲
取教訓。合理表達的可檢驗性(Kritisierbarkeit)和可論證性(
Begruendungsfaehigkeit)只是表明了論證的可能性,而我們獲得理論知識和道德
認識、
完善和擴充評價語言、克服自我欺瞞和溝通困難所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依靠的則是
論證。
(3)附論:論證理論
上文所引入的合理性概念的確有些直觀,如圖2所示,它涉及到一整套的有
效性要求
,而這些有效性要求必須用一種論證理論(Argumentationstheorie)加以闡明。論
證理
論盡管在偉大的亞里士多德哲學傳統(tǒng)上源遠流長,但它還是處于發(fā)物階段。和形
式邏輯不
同,論證邏輯所涉及的不是語意單元(命題)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而是論據(jù)所依賴
的語用單
元(言語行為)之間非演繹性的內在聯(lián)系。論證邏輯有時又叫做"非形式邏輯”
(
informelleLogik)【34】?;叵肫饋恚鬓k者曾經(jīng)為第一次國際非形式邏輯問題
討論會
列舉了如下緣由和動機:
-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是否適于一切或大多數(shù)合理論證的模式。
-有關論證評估的標準、規(guī)范或建議一旦確定,就立即變成合法的。這種合
法性不是
通過純粹修辭或細節(jié),同時也不是通過演繹范疇的有效性、明確性以及歸納的力
量所獲得
的。
-除了規(guī)范的演繹和歸納邏輯外,還要求具有一種完整的論證理論。
-有人認為,針對認識論、倫理學和語義學這些哲學分支的推論,應從理論
上澄清論
點和非規(guī)范性的邏輯批判。
-對所有論證類型的興趣是和描述不同類型之間的區(qū)別以及忽略其區(qū)別的
興趣交結在
一起的。[35]
上述這些理由表明了圖爾明(St.Toulmin)在其隼路藍縷之作《論據(jù)的使
用》
(TheUseofArgument)[36]中所闡述的立場,這一立場也成為了圖爾明
科學史
研究著作《人類理解論》(HumanUnderstanding)[37]的出發(fā)點。
一方面,圖爾明批判絕對主義觀念(absolutitischeAuffassung),認為它們把
理
論知識、道德-實踐認識以及審美判斷還原成了演繹論據(jù)或經(jīng)驗自明性。一旦邏
輯推論意
義上的論據(jù)具有強制性質,那么,它們就無法揭示出任何帶有本質特征的新內容;
而如果
論據(jù)具有了實質性的內容,那么,它們就會立足于依靠諸多描述系統(tǒng)和不同理論
體系,能
夠闡釋清楚的自明性和需求,這樣看來,它們還是沒有提供出堅實的基礎。另一
方面,圖
爾明同樣也批判了相對主義觀念(relativistischeAuffassung),認為它們無法解釋
清
楚更好的論據(jù)所具有的那種絲毫沒有強制性質的強制,也認識不到有效性要求的
普遍主義
內涵,諸如命題的真實性以及規(guī)范的正確性等:
"圖爾明認為,沒有一種立場具有反思性;也就是說,沒有一種立場能在自
身范圍內
闡明其"合理性"。絕對主義者不可能用其他的第一原則來證明自己的第一原則,
來捍衛(wèi)第
一原則教義的經(jīng)典地位。與此同時,相對主義者處于一種(自相矛盾的)特殊論
證立場之
中,他們認為,他們的教義凌駕于其他一些領域的相對判斷之上”【38】o
但是,如果表達的有效性既不能從經(jīng)驗主義的角度,也不能從絕對主義的角
度加以證
明,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論證邏輯(LogikderArgumentation)必須予以正面回答的
問題
,即:如何才能用充分的理由來支持這些成問題的有效性要求?如何對這些理由
本身加以
檢驗?那些對于有效性要求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據(jù)及其理由何以會比其他論據(jù)顯
得更強或更
弱?
論證言語可以區(qū)分為三個不同的方面。首先,作為過程(Prozess)來看,論
證所涉
及到的是一種并非或然的交往形式,因為理想條件幾乎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由此,
我曾經(jīng)
嘗試著指出過,論證的一般交往前提是理想言語情境的決定條件【39]。這個觀
點想必還
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始終認為,我的出發(fā)點是正確的,任何一個合格
的言語者
,只要他認為已經(jīng)進入一個論證過程當中,他就必須充分滿足相應的一般條件,
而我就是
想對這些一般條件加以重建。論證的參與者一般都要滿足這樣的條件,即:他們
的交往結
構必須排除一切強制(無論是外在對溝通過程的強制,還是溝通過程自身內部自
發(fā)形成的
強制)-當然,追求更好論據(jù)的強制不包括在內,而具有純粹形式的特征,(這
樣一來,
共同尋求真實性動機之外的一切動機都被排除在了外面)。從這個角度來看,論
證可以看
作是換了其他手段通過反思對交往行為的一種繼續(xù)。
其次,一旦我們把論證言語當作程序(Prozedur)來看,它所涉及到的就是
一種具有
特殊規(guī)則的互動形式(FormderInteraktion)。而且,話語的溝通過程被規(guī)定為
正反雙
方的協(xié)作分工形式,從而使得參與者:
--把成問題的有效性要求擺出來;
-擺脫行為和經(jīng)驗的壓力,提出假設;
-根據(jù)理由,而且僅僅根據(jù)理由來檢驗正方所維護的要求是否合理。
最后,從第三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為,論證就是要根據(jù)內在特質
(intrinsische
Eigcnschaftcn)把令人信服的論據(jù)生產(chǎn)(produziercn)出來;有了這些論據(jù),有
效性
要求可以得到兌現(xiàn),也可以被反駁掉。論據(jù)是一些手段,依靠論據(jù)的幫助,主體
相互之間
可以對正方起初所提出的假設性的有效性要求加以認可,并進而把意見轉化成知
識。論據(jù)
擁有一種普遍性的結構,圖爾明對此曾有過明確的描述。圖爾明認為,一個論據(jù)
是由成問
題的表達所組成了,這個表達提出了具體的有效性要求(conclusion),并根據(jù)
理由(
ground)用這個表達提出有效性要求。理由的獲得離不開規(guī)則(推理法則、原則、
規(guī)律等
)的幫助(warrant)。而規(guī)則又是建立在不同種類的自明性基礎上的(backing)。
一旦
情況允許,必須對有效性要求加以修正或限制(modiB,er)[40]。圖爾明的這
個觀點同
樣也是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的,尤其是結合不同論證層面的分化來看,就更加值
得進一步
予以完善。但是,任何一種論證理論都面臨著這樣一種使命,即:把具有充分理
由的論據(jù)
的一般特征明確下來。就此而言,從形式語義學的角度對論據(jù)中所使用的命題加
以描述雖
有必要,但還遠遠不夠。
以上所說的三個分析層面可以提供不同的理論視角,我們可以用亞里士多德
的經(jīng)典學
科分類對它們加以區(qū)分:修辭學探討的是作為過程(Prozess)的論證;雄辯術涉
及到的
則是論證的實用程序(Prozedure),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論證結果(Produkte)。
事實
上,不同層面上的論證表現(xiàn)出來的結構各不相同:首先是一種堅決反對壓制和不
公平,并
且?guī)в欣硐肷实难哉Z情境的結構;接下來是一種追求更好論據(jù),并且具有一定
程序的競
爭的結構;最后是決定不同論據(jù)之構成及其相互關系的結構。但是,僅僅停留在
任何一種
層面上,都不足以揭示出論證言語的內在理念。我們通過論證相互發(fā)生關系,其
基本沖動
在論證過程這個層面上的首要意圖是,要讓廣大聽眾信服,并使表達能夠獲得廣
泛的贊同
;而在論證程序層面上的意圖則表現(xiàn)為,對假設的有效性要求進行爭論,并最終
達成合理
共識;在論證結果層面上的意圖表現(xiàn)為,用論據(jù)對有效性要求加以證明或兌現(xiàn)。
然而,有
意思的是,在努力對論證理論相應的基本概念,諸如"廣大聽眾的贊同""1】、
”合理共
識的達成"【42】以及"有效性要求的話語兌現(xiàn)”【43】等進行分析的過程當中,三
個分析
層面并不能永遠處于分離狀態(tài)。
我想舉最近的一種嘗試為例來對此加以說明;這種嘗試在討論論證理論時僅
僅關注到
了論證過程的一個層面。其代表人物是沃爾夫崗?克萊因(WolfgangKlein)【44】。
克
萊因的目的是想從經(jīng)驗科學的角度對修辭學問題加以轉換。他所選擇的視角是試
圖描述和
解釋論證過程的觀察者。為此,克萊因并沒有從客觀主義的角度入手,認為只有
論證參與
者能夠觀察到的行為才是可以容忍的;在嚴格的行為主義前提下,根本無法鑒別
論證行為
和一般的言語行為。克萊因探討的是論證的意義;但是,他并沒有對所使用的論
據(jù)作出一
種客觀的評價,而想嚴格從描述立場的角度出發(fā),對論據(jù)的意義加以探討。這樣,
他就既
和圖爾明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圖爾明認為,離開一種(起碼的)內在評價,
論證的意
義是無法揭示出來的。也和修辭學傳統(tǒng)保持距離―修辭學傳統(tǒng)所關注的是令人信
服的言語
,而非其真實性內涵:
"在一定意義上講,圖爾明的圖式比他所批判的形式命題更加接近于實際論
證;但是
,圖爾明的圖式是一種正確論證的圖式;他并沒有象實際從事論證的人那樣去做
經(jīng)驗研究
。這一點同樣也適用于佩爾曼/奧爾布萊希特-蒂特卡
(Perelman/Olbrechts-Tyteca),
盡管他們所有的哲學命題最初都是從實際論證當中獲得的;核心概念之一"廣大
聽眾"(
auditoireuniversal),并非是指一群活生生的人,比如當下活在世上的人們;而是
指
某種難以捉摸的不確定的力量...我所關注的不是什么是合理的或正確的論證,
而是人們
-不管他們如何愚蠢-究竟如何進行論證"【45】o
我在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克萊因從外在視角入手把"實際論證"(tatsaechliches
Argumentieren)與"有效論證"(gueltigesArgumentieren)徹底區(qū)分開來,這樣做究
竟
存在著哪些矛盾的地方,對我們又有怎樣的啟發(fā)呢。
)死因首先把論證言語的活動范圍明確了下來:”論證就是要借助于集體有
效性把集
體問題轉化成為集體有效的命題”【46]。論證參與者想用各種理由對值得追問
的有效性
要求加以確定;而這些理由之所以能夠讓人信服,說到底所依據(jù)的就是集體共同
掌握的可
靠知識??巳R因對論證意義的經(jīng)臉主義還原表現(xiàn)為他所使用的”集體有效性”(das
kollektivGeltende)概念。按照克萊因的理解,所譚'集體有效性”,是指一些觀念
在一
定時間范圍內被一定的群體所共同掌握;就這個概念來講,實際有效性與超越具
體時空和
社會約束的有效性之間所具有的一切內在聯(lián)系,都被克萊因一筆抹殺了:”因此,
有效性
和問題是同人、具體時間密切相關的"【47】o
為了把這種"集體有效性”限制為各種實際表達出來、并真正被接受的信念,
克萊因對
論證加以了描述,但把信念的一個關鍵緯度給抹殺了。根據(jù)克萊因的描述,促使
論證參與
者信服的是各種理由;但是,這些理由是一些致使立場改變的模糊動因??巳R因
的描述把
一切能夠運用理由對合理性作出評價的標準都給中立化了;他不允許理論家從內
在視角出
發(fā)而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一旦我們使用克萊因所提供的概念,一切論據(jù)之間也
就沒有了
什么差別了,它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使"論證被完全接受下來"【48】。
】死因本人也認識至i],如果我們用可接?性(Akzeptanz)來取代有效性(Geltung)
概念,論證邏輯勢必會面臨巨大的危險:
"……對于這樣一個理論命題,人們或許會認為,其中的真實性和現(xiàn)實關聯(lián)
被放棄了
,而這些是論證所應當涉及到的;看起來,這種考察方式似乎僅僅取決于是誰在
進行論證
,而不取決于究竟誰是正確的;這樣做無疑是一個嚴重的錯誤……”【49】
論證邏輯需要一個抽象的框架,來對使用更好論據(jù)真正做到不帶強制的強制
現(xiàn)象加以
考察:
”這樣一種論據(jù)的展開決不意味著對任意一些觀點達成友好一致。有些時候,
集體有
效性對于個別參與者實際上是很不適合的;但是,如果這種有效性是經(jīng)過有效過
程而從有
效物當中抽象出來的,那么,不管個人愿意與否,它都是適用的。拒絕這種思想
將是很糟
糕的。無論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從有效物到有效性的轉換過程都會在我們身上
發(fā)生"【
50]o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僅僅把集體有效性當作社會事實,而不去和理由合理性
之間建立
起一種內在聯(lián)系,那么,相對主義的結論就是不可避免的:
"看起來,某物在個人或集體那里有效,似乎是非常隨意的:有些人相信這
個,另一
些人則相信那個;事物之所以會發(fā)生效用,純粹是偶然造成的,靠的是修辭技巧
或物理力
量。這樣就帶來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結果。因為人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會主張”
愛人如己
",而也有些人會認為“如果鄰人成為負擔,就置之于死地"。同時也很難解釋,
我們?yōu)槭?/p>
么還要做研究或還要追求知識;對于有些人來說,地球是一個圓面球;而對于另
一些人來
講,地球則是一個圓球體或一只火雞;持第一種觀點的人是大多數(shù);持第三種觀
點的人是
極少數(shù),而第二種觀點則最具有挑戰(zhàn)性;(盡管第二種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但沒有
人會剝奪大多數(shù)人的"權利""【51】o
而克萊因的困難在于,他無法接受相對主義的結論,而又想堅持觀察者的外
在視角。
他拒絕在論據(jù)的社會價值(sozialeGeltung)與社會效用(sozialeGueltigkeit)之間
進行區(qū)分:
"如果撇開認知個體和他們獲得知識的方法不論,"真實性"和"可能性"等概念
就會有
某種用處,但對論證來說則毫無意義;論證的關鍵在于究竟什么對于個體有效”
[52]o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克萊因選擇了一條奇特的出路:”有效性區(qū)別的分界線
不是其不
同的真實性內涵-因為誰能對此作出決定呢?-而是論證內在的現(xiàn)實邏輯"【53】。
"現(xiàn)實
性"(Wirksamkeit)一詞在這里意義比較模糊。如果論據(jù)是有效的,那么,對其
有效性的
內在前提的認識就具有一種合理的力量。但是,論據(jù)也可以脫離其有效性而對接
受者的立
場產(chǎn)生影響,前提是這些論據(jù)的提出必須具備外在條件,以確保它們能夠被接受。
論據(jù)的
"現(xiàn)實性"在這里可以用論證心理學來解釋清楚;因此,要想澄清第一種情況,就
需要一種
論證邏輯。為此,克萊因提出第三條出路,即一種論證邏輯,用以研究有效性語
境(
Geltungszusammenhaenge)和經(jīng)驗合法,i生(empirischeGesetzmaessigkeit)。無須回
復
到客觀有效性概念,這種論證邏輯就應當能夠把論證參與者在一定情況下為了反
抗其傾向
性和反對外在干涉而遵守的法則展現(xiàn)出來。這樣一種理論必須把參與者所認為的
有效表達
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當作依靠(nomologisch)組織在一起的客觀事件的外在聯(lián)系來加
以分析
O
)死因靠犯范疇錯誤(難道他是故?如此?)來克服他自身已經(jīng)意識到的困
境,為此
,他賦予論證邏輯一項惟有關于可見行為的規(guī)約理論(nomologischeTheorie)才
能完成
的使命:
“我認為,和任何一種經(jīng)驗分析一樣,在對實際論證的系統(tǒng)分析過程中,可
以找到一
種相對可靠的合法性,用以指導人們的論證-而這就是論證邏輯。此外我認為,
這個概念
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論證合理性"(RationalitaetderArgumentation)有著許多共同
之
處"【54】o
]死因試圖把論證邏輯發(fā)展成為一種規(guī)約理論,因而他勢必會把規(guī)則和因果
合法性、
把理由和原由混為一談[55]o
導致這樣一種悖論的原因在于,克萊因試圖在交往過程視角之外建立起論證
邏輯,用
以避免一開始就把達成共識的過程當作實現(xiàn)合理溝通和通過話語兌現(xiàn)有效性要
求的過程來
加以分析。僅僅局限于修辭學的抽象層面,所導致的結果是有效性語境的內在重
建視角被
忽視了。這樣也就缺少了一種合理性,能夠允許在"他們的"標準與"我們的"標準、
”他們
的有效性"與"我們的有效性”等相互之間建立起一種內在聯(lián)系。
值得注意的是,克萊因還為他消除論據(jù)的真實性關聯(lián)(Wahrheitbezug)找出
這樣的
理由,即:并非一切在論證過程中相互沖突的有效性要求都會提出真實性要求。
許多論證
壓根就"沒有涉及到人們必須要用"真"或"可能"加以判斷的陳述,而僅涉及到一些
諸如善
、美以及應當?shù)葐栴}。由此可見,這里才真正出現(xiàn)對于特定時刻和特定人的有效
性問題”
[56]o
事實上,命題真實性這個概念過于狹隘了一些,不足以揭示出邏輯意義上的
論證參與
者所提出的一切有效性。因此,論證理論必須具備一種更加廣泛的有效性概念,
而不要把
目光僅僅局限于真實的有效性。這樣認為,決不會要求人們一定得放棄類似于真
實性的有
效性概念,把一切矛盾因素從有效性概念當中統(tǒng)統(tǒng)清除出去,進而把有效性和可
接受性以
及社會功效混為一談。
在我看來,圖爾明理論的優(yōu)勢就在于,他允許有效性要求多元化,同時又不
否認有效
性具有超越時空和社會限制的批判意義。當然,圖爾明理論也沒有充分闡明邏輯
概念層面
與經(jīng)驗概念層面之間的聯(lián)系。
圖爾明選擇日常語言當作出發(fā)點,這樣就不會迫使他首先要在邏輯和經(jīng)驗兩
個層面之
間作出區(qū)分。他收集了許多力圖通過論證對互動雙方的立場施加影響的例證。具
體方法包
括:泄露某種消息,提出一種權利要求,抗議采用某種新的戰(zhàn)略(比如新的經(jīng)營
策略)或
新的技術(比如新的障礙比賽技術或新的鋼鐵生產(chǎn)技術);對一場音樂演出提出
批評,維
護某種科學假設,以及在選擇職業(yè)過程中支持某位候選人等等。所有這些情況都
具有一種
共同的論證形式,這就是:我們努力為每一個要求提供充足的理由;理由的質量
和分量可
能會遭到對方的質疑;我們遇到了不同的意見,可能會被迫對原初的表達加以修
正。
當然,反方想維護的要求形式有所不同,論證也各有千秋。要求隨著行為語
境的改變
而發(fā)生變化。行為語境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機制,諸如法院、科學會議、監(jiān)事會、醫(yī)
生會診、
高校講座、國會聆聽、工程師為了確定一項設計方案而進行的磋商等等[57]o
論證可以
出現(xiàn)在各種不同的語境當中,對于這些語境則要進行功能分析,并把它們歸結為
少數(shù)幾個
社會場所或社會"場域"(Felder)。它們對應于不同類型的要求和不同類型的論
證。于是
,圖爾明把論據(jù)在各個場域中的不同特征所共有的普遍圖式和各個場域當中特殊
的論證規(guī)
則區(qū)另開來;這些論證規(guī)則對于法律、醫(yī)學、科學、政治、藝術批評、經(jīng)營管理、
體育等
語言游戲或生活秩序具有構成意義。如果我們不理解通過論證應當有所促進的不
同行為的
意義,我們也就無法判斷論據(jù)是否充分,也就無法理解論據(jù)應當兌現(xiàn)的有效性要
求范疇:
"在現(xiàn)行的法庭訴訟程序中,司法論證的威力是由誰賦予的?……那些論證
的狀況和
效力-作為法律的論證-只有當我們把它們置于實際環(huán)境中,并且認識了它們在
真正的法
律事業(yè)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時,才能被充分理解。與此相類似,如果最初的要
求是以一
種合理的方式公開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批判,那么,科學討論中的爭論就必定是
在采取有
組織和適當?shù)姆绞降那闆r下進行的。但是,最后賦予那些論點力量和威力的,是
它們的結
構和條件以外的事物。我們應該追溯這些事物的最初環(huán)境,并且了解它們是怎樣
為大型科
學事業(yè)作出貢獻的,從而充分認識它們的地位和威力。作為司法的論斷,聽起來
僅服務于
法律程序的更深的目標;而科學的論斷,聽起來只是為提高我們科學的理解這個
更高的目
標服務的。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存在著這種情況。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商業(yè)、政治
或任何其
他的領域一樣,我們所了解到的醫(yī)學上論點的主要威力,只是通過我們所了解到
的醫(yī)學事
業(yè)本身表現(xiàn)出來的。在全部人類活動的領域中,作為重要成分的論斷和論證,在
偉大的人
類事業(yè)內找到了一席之地。所有這些活動場所都依賴于對論斷和論證做出直觀的
和批評性
的評論,我們在制定合理的計劃時,應該參考這些特點”【58】o
圖爾明試圖把各種不同的論證類型和有效性要求還原成不同的"合理行為"
rationaleUnternehmungen),進而落實到相應的制度化的"論證場域"(Felderder
Argumentation)當中,不過,圖爾明的這一努力還是有其模棱兩可的地方。這些
關于法
律、醫(yī)學、科學和管理、藝術和工藝等的總體性僅僅從功能上,也就是說,從社
會學的角
度或論證邏輯的角度彼此是否就能夠區(qū)分開來,這在圖爾明那里一直是不清楚
的,圖爾明
把那些"合理行為”看作是內在論證形式的機制特征,還是單純根據(jù)機制范疇把論
證場域區(qū)
分開來呢?圖爾明顯然傾向于第二種選擇,因為論證負擔相對要小一些。
根據(jù)我們在前面對過程、程序以及結果等三個方面的區(qū)分,圖爾明依靠第三
個抽象層
面就完全可以滿足論證邏輯;在這個層面上,圖爾明探討了各個論據(jù)的結構及其
相互之間
的關系。緊接著,他試圖從機制化的角度去把握不同場域的分化。在此過程中,
他在程序
層面上對形成沖突和達成共識的組織模式(MusternderOrganisation)加以了區(qū)分
[
59],在過程層面上對具有不同功能的行為語境加以了區(qū)分。作為解決問題的機
制,論證
言語就扎根在這些行為語境當中。只有通過歸納,才能進入這些不同的論證場域,
也就是
說,要想深入這些論證場域,就必須對它們作一般的經(jīng)驗分析。圖爾明列舉出了
五種有代
表性的論證場域,亦即:法律、道德、科學、管理和藝術批評: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鑒別清楚在不同場域和不同部門發(fā)現(xiàn)的論證模式的特
征。我們
也可以高清楚它們是如何反映出這些部門的潛在目的的"【60】o
圖爾明對其意圖所做的解釋自然并不象我所說的那么簡單。而且,圖爾明闡
明其綱領
的具體方法是:用各種場域當中不同的論證方式,永遠都可以得出同樣的圖式;
因此,五
種論證場域可以看作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架構的分化機制。這樣看來,論證
邏輯的使
命或許僅限于解釋可能出現(xiàn)的論證結構。法律、道德、科學、管理和藝術批評等
不同的活
動,它們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或許就是因為它們擁有這種共同的內核。但在其他
地方,圖
爾明就堅決反對這樣一種相對主義的觀念;也就是說,他對直接把握合理性恒定
不變的基
本結構表示懷疑。因此,針對波普爾(KarlPopper)常規(guī)科學理論的非歷史方法,
圖爾
明提倡從歷史-重建的角度研究概念和范式的轉型。他認為,只有從歷史-經(jīng)驗的
角度對合
理行為的變化加以分析,才能揭示出合理性概念的內涵。
根據(jù)圖爾明的解釋,論證邏輯主要應當擴展到科學、技術、法律、醫(yī)學等活
動各自所
具有的不同的合理性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實體概念。圖爾明的目的是要做"集體
理性批判
"(KritikderkollektivenVemunft);集體理性批判應當避免從先驗的角度對論證
加
以區(qū)分,同樣也要避免從抽象的角度對科學、法律或藝術加以定義:
“我們使用諸如"科學"和"法律"這類表達,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無窮無盡地追尋
那些抽
象的理念-不管人們的需求和問題有怎樣的不同,也不管我們的理解會發(fā)生怎樣
變化,這
些抽象的理念永遠都是保持不變的;也不是指人們在任意一種情境下偶爾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停車場車牌租賃與停車誘導系統(tǒng)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更新改造承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航空器維修合同技術更新與升級服務協(xié)議4篇
- 2025年度內部教育培訓設施建設合同3篇
- 2025年度個人貨車出租合同書冷鏈物流專用版3篇
- 2025年度數(shù)據(jù)中心云計算服務設施存放合同3篇
- 2025年度車輛抵押貸款金融產(chǎn)品設計與開發(f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發(fā)電站投資建設與運營承包合同樣本4篇
- 2025年度出境旅游合同范本: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項目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休閑奶茶店勞動合同4篇
-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物理試卷(含答案)
- 高中物理斜面模型大全(80個)
- 012主要研究者(PI)職責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 SOP
- 2024年個人車位租賃合同經(jīng)典版(二篇)
- 農耕研學活動方案種小麥
- 2024年佛山市勞動合同條例
- 污水管網(wǎng)規(guī)劃建設方案
- 城鎮(zhèn)智慧排水系統(tǒng)技術標準
- 采購管理制度及流程采購管理制度及流程
- 五年級美術下冊第9課《寫意蔬果》-優(yōu)秀課件4人教版
- 節(jié)能降耗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