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文言文閱讀
山東省泰安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題。
梅花嶺記
(清)全祖望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
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jié)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后,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p>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zhí)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祿、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北粓?zhí)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降。忠烈大罵而死。
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師②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③,經略洪承疇④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
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⑤,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蛻,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圣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后,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異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諸公諒在從祀之列。
(選自廣陵書社《古代散文》,有刪改)
【注】①史忠烈公:即史可法,崇禎進士,時以大學士身份督師揚州,故稱“督相”?!爸伊?是其謚號,②英、霍山師:明末在英山、霍山一帶起義抗清的義軍。③白下:南京的別稱。④洪承疇:本為明朝重臣.松山戰(zhàn)敗被俘,降清后被清朝重用為經略。⑤兵解:學仙之人稱死于兵刃為“兵解”,意思是借此脫離軀殼而成仙。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予A登嶺上B與客述忠烈C遺言D無不淚下E如雨F想見當日G圍城光景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順治二年乙西"使用了年號千支兼用紀年法,與《核舟記》中“天啟壬戌”的用法相同。B.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文中活用作動詞,記人家譜。
C“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的“以”與“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中的“以”含義相同。
D“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與《岳陽樓記》中“增其舊制”的“舊"的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江都城淪陷后,副使馬鳴祿、太守任民育及都督劉肇基等眾將領都戰(zhàn)死在小東門。B.忠烈未死的傳言遍布大江南北,英、霍義軍假托忠烈的名號起義抗清,就好像陳涉起義時假托自己是項燕。
C.作者引述世俗關于顏真卿、文天祥成仙的傳說,是為了批評當時神仙鬼怪說法的荒
誕可笑。
D.作者所寫的內容時間跨度雖大,但條理清晰,均贊揚了史忠烈公的崇高節(jié)操像梅花一樣芳香不染、沖風傲雪。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德威流涕不能執(zhí)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
(2)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14.史可法的哪些行為能夠與“忠烈”這一謚號相稱請結合原文進行概括。(3分)
山東省濟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孔某窮于蔡、陳之間,藜羹不糂①。十日,子路為烹豚,孔某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某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某曰:“來,吾語汝。曩與汝為茍生,今與汝為茍義?!狈蝠嚰s,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污邪詐偽,孰大于此?
(節(jié)選自《墨子·非儒》)
材料二: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②,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鬃油魄汆叭欢鴩@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③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④執(zhí)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節(jié)選自《莊子·讓王》)
〔注〕①糂:米粒②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孔子曾游于衛(wèi),衛(wèi)人因憎惡他而鏟除了他留下的形跡;孔子曾游于宋,在一棵大樹下與門人講學,桓魋因憎惡孔子而砍掉了那棵大樹。③削然:安然的樣子。④扢然:興奮、喜悅的樣子。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今丘抱仁義之道A以遭B亂世之患C其何窮D之為E故內省F而不窮于道G臨難H而不失其德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豚,指小豬。與《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雞豚狗彘之畜”的“豚"意義相同。
B.逐,指被驅逐?!栋⒎繉m賦》中“函谷舉”的“舉"表示被攻占,兩者用法相同。
C.藉,欺凌。與《諫逐客書》一文中的“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義相同。
D.干,指盾牌,是一種護身武器,與現(xiàn)在所說的“干戈相見”中的“干"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與弟子面對陳蔡之困不講禮儀是為了求義,而面對魯哀公的召見,孔子遵循禮儀是為了求生。
B.孔子輾轉于多國,不被接受遭到冷遇,卻彈琴吟唱,不曾中斷,子路、子貢認為孔子不懂得羞恥。
C.孔子否定了子路的觀點,認為這說法很奇怪,君子通達于道叫做通達,不能通達于道叫做走投無路。
D.孔子認為面對危難,自己并沒有喪失德行,猶如嚴寒到來,霜雪降臨之時,松柏仍然郁郁蔥蔥。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夫饑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4分)
(2)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4分)
14.材料二中,孔子用三段論的推理方式反駁了子路“如此者可謂窮矣!”的觀點,請分別說出孔子推理過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3分)
山東省東營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漢王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酈生①曰:“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海內搖蕩,農夫釋來,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教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蜜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王從之,乃復謀取敖倉。
食其又說王曰:“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諸田宗強,負海、岱,阻河、濟,南近于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shù)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上曰:“善!"
乃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歸?"酈生曰:“歸漢!”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實;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事歸于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fā)蜀、漢,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陘,誅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齊聞韓信且東兵,使華無傷、田解將重兵屯歷下以距漢。及納酈生之言,遣使與漢平,乃罷歷下守戰(zhàn)備,與酈生日縱酒為樂。
(節(jié)選自《資政通鑒·漢紀二》)
【注】①酈生,即酈食其,劉邦謀臣。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寫在答案欄中。(3分)
王疾A先下B漢王C齊國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B.復,意為再、又,與《〈老子〉四章》中“復眾人之所過"的“復”意思不同。
C.說,意為勸說、說服,與《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說吳王"的“說”意思不同。
D.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與《兼愛》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王本想放棄成皋以東地區(qū),駐扎到鞏縣、洛陽,以抗拒楚軍西進。經酈食其勸說,漢王決定復取敖倉,可見漢王從善如流。
B.酈食其認為天下之事歸于漢王是可以預見的,一是因為天下百姓、豪英賢才都樂意為他效力,二是因為上天降下洪福。
C.酈食其認為齊國各支田氏宗族勢力強大,地勢易守難攻,百姓多狡詐善變,自請前往,勸說齊國歸順,自認作漢東面的屬國。
D.齊王采納了酈食其的建議之后,派使者與劉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歷下城設置的戰(zhàn)備防守,天天與酈食其縱情飲酒作樂。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足下雖遣數(shù)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4分)
(2)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4分)
14.在酈食其看來,豪英賢才都樂意為漢王驅使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
山東省德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士議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則尊于富貴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雖名為諸候,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誠辱則無為樂生。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忠臣亦然。茍便于主利于國,無敢辭違,殺身出生以徇之。國有士若此,則可謂有人矣。若此人者固難得,其患雖得之有不智。衛(wèi)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衛(wèi),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祿者,鶴也;所貴富者,宮人也。君使宮人與鶴戰(zhàn),余焉能戰(zhàn)"遂潰而去。弘演至,呼天而啼。盡哀而止,曰:“臣請為裸①?!被腹勚唬骸靶l(wèi)之亡也,以為無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復立衛(wèi)于楚丘。弘演可謂忠矣,殺身出生以徇其君。非徒徇其君也,又令衛(wèi)之宗廟復立,祭祀不絕,可謂有功矣。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仲冬紀》,有刪改)
材料二:
烏震,冀州信都人也。少事趙王王镕為軍卒,稍以功遷裨校,隸符習軍。習從莊宗于河上,而镕為張文禮所弒,震從習討文禮,而家在趙,文禮執(zhí)震母妻及子十余人以招震,震不顧。身先士卒。晉軍攻破鎮(zhèn)州,震以功拜刺史。震為人純質,少好學,通《左氏春秋》,喜作詩。及為刺史,以廉平為政有聲。明宗聞其名,擢拜河北道副招討使,領寧國軍節(jié)度使,代房知溫成于盧臺軍。
嗚呼!忠孝以義則兩得吾既已言之矣若烏震者可謂忠乎甚矣,震之不思也。夫食人之祿而任人之事,事有任,專其責,而其國之利害,由己之為不為,為之雖利于國,而有害于其親者,猶將辭其祿而去之。蚓其事眾人所皆可為,而任不專己,又其為與不為,國之利害不系焉者,如是而不顧其親,雖不以為利,猶曰不孝,況因而利之乎!夫能事其親以孝,然后能事其君以忠,若烏震者,可謂大不孝矣,尚何有于忠哉!
(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唐臣傳》,有刪改)
【注】裸(bó):表,外衣。翟人攻衛(wèi),殺懿公,盡食其肉,獨舍其肝。弘演出使歸來,剖腹,把懿公的肝置入自己的腹中,猶如給肝穿上外衣,故自稱為“攥”。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上。(3分)
忠孝A以義B則兩得C吾既已D言之矣E若F烏震者G可謂日忠乎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萬乘,兵車萬輛,與《過秦論》中“致萬乘之勢"中的“萬乘”詞義相同。
B.宗廟,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也代稱國家政權。本文指前者。
C.遷,指晉升,與《蘇武傳》“稍遷至移中廄監(jiān)"中的“遷”詞義相同。
D.從,指跟從,與《鴻門宴》“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士人珍視名節(jié),把它看得比富貴還尊貴,私利就不足以使士人的心情快樂了。
B.翟人攻衛(wèi),衛(wèi)國百姓認為國君把官位俸祿給予鶴、把富貴賜予宮人,拒絕迎戰(zhàn)。
C.烏震不為敵軍所屈,身先士卒,率軍隊攻破鎮(zhèn)州,因軍功升為河北道副招討使。
D.烏震為人單純質樸,少時好學,精通“春秋三傳"之一的《左傳》,喜歡創(chuàng)作詩歌。
13.上述材料對“忠臣”的看法各是什么請加以概括。(3分)
1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4分)
(2)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4分)
山東省淄博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濟,可謂畢勁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愛之道與此異,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天屑臨”文王慈,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有所雜于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長。此文王之事,則吾今行兼矣。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患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節(jié)選自《墨子·兼愛》,有刪改)
【注】①挈:提舉。②屑臨:注意到。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忠實A欲天下之回富而惡□其貧口欲天下之國治而惡其亂回當兼相愛交相利。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愛,即愛自己,與《四章》“自伐者無功"中的“自伐”語法結構相同。
B.盜賊,指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其中“盜"多指偷東西的人,“賊”多指搶東西的人。
C.非,意為不是,與《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是非之心"中的“非”意思不同。
D.者,表停頓,與《禮記·大學之道》“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中的“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開篇即提出中心觀點:“圣人以治天下為事"就要知道天下動亂的根源在于人們“不相愛”。
B.墨子從父與子、兄與弟、君與臣關系入手,并進一步擴大關系范圍,從而歸納出天下紛亂的原因。
C.墨子能夠在文中引入“天下之士君子"對自己“兼愛”主張的質疑,可見墨子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D.在墨子看來,受文王慈善之心的影響,沒有兒子的老人能得以善終,失去父母的孩子能夠長大。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3分)
(2)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稿人黍稷狗彘。(3分)
14.“天下之士君子"認為兼愛思想不能實現(xiàn),墨子是如何駁斥這一觀點的?(3分)
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學業(yè)水平診斷高二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wèi),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節(jié)選白《史記·儒林列傳》)
材料二:
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于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②,無聲之樂也?!x逮逮③,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裁裼袉?,匐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白酉模骸案覇柡沃^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弊酉孽耆欢?,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節(jié)選自《禮記·孔子閑居》)
【注】①凱弟:和樂貌。②宥:寬和;密:寧靜。③逮逮:文雅安閑的樣子。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七十子A之徒B散游C諸侯D大者E為師傅卿相F小者G友教H士大夫I或隱而不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之屬,這一類人,與前后文“之徒"“之倫”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橫,遍布,與蘇軾《赤壁賦》“橫槊賦詩"中的“橫”意義不同。
C.匍匐,盡力、竭力,與詞語“匍匐前進"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蓋,與《阿房宮賦》“覆壓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眾弟子在各地講學授徒,培養(yǎng)的眾多學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學卓越,成為王侯的老師。
B.孔子從"致五至"“行三無"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這一問題,并且認為為政者要知道戰(zhàn)爭失敗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沒有可聞可見的聲音形色,但卻無處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間,“志至”是其基礎。
D.“三無"思想可以用《詩》來闡釋,為政者要具有禮樂哀悲的觀念,并應在與民交往中通過具體行動加以踐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4分)
(2)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4分)
14.孔子是如何解答學生疑惑的請舉例說明。(3分)
文言文閱讀
山東省泰安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題。
梅花嶺記
(清)全祖望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
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jié)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后,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p>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zhí)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祿、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北粓?zhí)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降。忠烈大罵而死。
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師②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③,經略洪承疇④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
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⑤,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蛻,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圣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后,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異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諸公諒在從祀之列。
(選自廣陵書社《古代散文》,有刪改)
【注】①史忠烈公:即史可法,崇禎進士,時以大學士身份督師揚州,故稱“督相”?!爸伊?是其謚號,②英、霍山師:明末在英山、霍山一帶起義抗清的義軍。③白下:南京的別稱。④洪承疇:本為明朝重臣.松山戰(zhàn)敗被俘,降清后被清朝重用為經略。⑤兵解:學仙之人稱死于兵刃為“兵解”,意思是借此脫離軀殼而成仙。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予A登嶺上B與客述忠烈C遺言D無不淚下E如雨F想見當日G圍城光景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順治二年乙西"使用了年號千支兼用紀年法,與《核舟記》中“天啟壬戌”的用法相同。B.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文中活用作動詞,記人家譜。
C“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的“以”與“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中的“以”含義相同。
D“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與《岳陽樓記》中“增其舊制”的“舊"的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江都城淪陷后,副使馬鳴祿、太守任民育及都督劉肇基等眾將領都戰(zhàn)死在小東門。B.忠烈未死的傳言遍布大江南北,英、霍義軍假托忠烈的名號起義抗清,就好像陳涉起義時假托自己是項燕。
C.作者引述世俗關于顏真卿、文天祥成仙的傳說,是為了批評當時神仙鬼怪說法的荒
誕可笑。
D.作者所寫的內容時間跨度雖大,但條理清晰,均贊揚了史忠烈公的崇高節(jié)操像梅花一樣芳香不染、沖風傲雪。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德威流涕不能執(zhí)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
(2)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14.史可法的哪些行為能夠與“忠烈”這一謚號相稱請結合原文進行概括。(3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BDF
11.C(第一個“以"譯為“用”,第二個“以"譯為“因為”)
12.C(“是為了批評當時神仙鬼怪說法的荒誕可笑"錯誤)
13.(1)德威(悲痛)流淚不能舉刀,于是(史可法)被眾將領簇擁著走。
(落實“涕”“執(zhí)"“為……所”的翻譯,保持語意通暢,共4分)
(2)先生在軍中,(是否)確鑿知道原揚州閣部史公真的死了呢,還是沒有死呢?
(落實“審"“果”“抑"的翻譯,保持句意通暢,共4分)
14.(1)發(fā)誓與江都城共存亡(寧死不落入敵人之手);(2)城陷的時候,拔刀自裁;(3)大罵
賊人,拒不投降,不畏生死。(每點1分,共3分)
【參考譯文】
順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圍困的(形勢)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
勢(已)不可挽救,(就)召集眾將領告訴他們說:“我發(fā)誓與揚州城同作殉國(之物),但
(在)匆忙慌亂中不能落在敵人的手里死去,誰(能)替我在臨近城破時完成這個(為國而
死)的大節(jié)呢?”副將軍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擔負這一任務。忠烈高興地說:“我
還沒有兒子,你應當憑同姓的關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寫信(稟告)太夫人,把你(的名
字)記入(我的)家譜,排在(太夫人的)孫兒輩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淪陷,忠烈抽出刀來自刎。眾將領果然爭著上前抱住他(不讓他
自殺)。忠烈大聲呼喚德威,德威(悲痛)流淚不能舉刀,于是(史可法)被眾將領簇擁著
走。到小東門,清兵像密林般地到來,副使馬鳴祿、太守任民育及都督劉肇基等眾將領都
戰(zhàn)死了。忠烈就瞪著眼看敵人說:“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閣部”。被(俘)押到南門,和碩
豫親王用“先生"稱呼他,勸他投降。忠烈大罵而死。
當初,忠烈(留下)遺言:“我死后應葬(在)梅花嶺上?!钡竭@時,德威尋找史公的尸骨
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嶺上)。有人說:“揚州城被攻破
時,有人親眼看見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騎著白馬,跑出天寧門跳入長江而死,不曾死在城
內。"自從有了這種話,長江南北就傳說忠烈沒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義軍大規(guī)模
起義,都假托忠烈的名義(來號召群眾)(,就)好像陳涉(起義時)假托項燕(的名義)一樣。
吳中的孫兆奎因起兵失敗,被俘押到南京。經略洪承疇同他有老交情,問(他)說:“先生
在軍中,(是否)確鑿知道原揚州閣部史公真的死了呢,還是沒有死?”孫公回答說:“經略
從北方來,(是否)確鑿知道原(在)松山殉難的督師洪公真的死了呢,還是沒有死?"洪承
疇(聽后)非常惱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殺了。
唉?。切┏缮癯上傻幕奶茻o稽的說法,說顏太師因被殺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徹悟
“大光明”佛法像蟬脫殼一樣遺下了軀殼而成佛,實際上(他們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義
是圣賢人傳統(tǒng)的道德準則,那種凜然正氣浩大磅礴,永遠存留(在)天地之間,為什么一定
要(問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還是入世為人了呢?(那種關于他們成為)神仙的說
法,正是(人們)所說的“畫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遺骨,(現(xiàn)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
之后,我登上(梅花)嶺,同朋友們談起忠烈的忠言,沒有(一個人)不淚如雨下,想象當天
揚州被圍的情況,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們眼前,(這也說明)不必去問他果真成仙
成佛了沒有,更何況假托他沒有死而冒他的名義呢?
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塵埃,將來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馬鳴祿副使等想必要列入從
祀的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孔某窮于蔡、陳之間,藜羹不糂①。十日,子路為烹豚,孔某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某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某曰:“來,吾語汝。曩與汝為茍生,今與汝為茍義。"夫饑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污邪詐偽,孰大于此?
(節(jié)選自《墨子·非儒》)
材料二: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②,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鬃油魄汆叭欢鴩@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③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④執(zhí)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p>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節(jié)選自《莊子·讓王》)
〔注〕①糂:米粒②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孔子曾游于衛(wèi),衛(wèi)人因憎惡他而鏟除了他留下的形跡;孔子曾游于宋,在一棵大樹下與門人講學,桓魋因憎惡孔子而砍掉了那棵大樹。③削然:安然的樣子。④扢然:興奮、喜悅的樣子。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今丘抱仁義之道A以遭B亂世之患C其何窮D之為E故內省F而不窮于道G臨難H而不失其德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豚,指小豬。與《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雞豚狗彘之畜"的“豚”意義相同。
B.逐,指被驅逐。《阿房宮賦》中“函谷舉"的“舉”表示被攻占,兩者用法相同。
C.藉,欺凌。與《諫逐客書》一文中的“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義相同。
D.干,指盾牌,是一種護身武器,與現(xiàn)在所說的“干戈相見"中的“干”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與弟子面對陳蔡之困不講禮儀是為了求義,而面對魯哀公的召見,孔子遵循禮儀是為了求生。
B.孔子輾轉于多國,不被接受遭到冷遇,卻彈琴吟唱,不曾中斷,子路、子貢認為孔子不懂得羞恥。
C.孔子否定了子路的觀點,認為這說法很奇怪,君子通達于道叫做通達,不能通達于道叫做走投無路。
D.孔子認為面對危難,自己并沒有喪失德行,猶如嚴寒到來,霜雪降臨之時,松柏仍然郁郁蔥蔥。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夫饑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4分)
(2)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4分)
14.材料二中,孔子用三段論的推理方式反駁了子路“如此者可謂窮矣!"的觀點,請分別說出孔子推理過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3分)
10.CEG
11.C(《諫逐客書》中的“藉”同“借")
12.A(陳蔡之困,孔子不講禮儀是為了求生;哀公召見,孔子遵循禮儀是為了求義)
13.(1)在饑餓困窘時,不拒絕隨意取得,使自己活下來;飽食有余,卻用虛偽的行為來粉飾自己。(饑約:饑餓困窘;活身,使自己活下來;贏飽:滿飽,飽食有余。前面三者各1分,句意1分)
(2)(古時得道的人)快樂的原因不在于困厄與通達,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與通達就好像寒與暑、風與雨那樣有次序。(所樂:快樂的原因;窮通:困厄通達;序:次序。前面三者各1分,句意1分)
14.大前提:“通”與“窮"是由道決定的。
小前提:我在遭遇亂世、面臨危難時沒有失去“道”和“德"。
結論:陳蔡之隘對我來說不是窮。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某被困在陳蔡之間,用藜葉做的羹中不見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豬,孔某不問肉的來源就吃了;又剝下別人的衣服去買酒,孔某也不問酒的來源就喝。后來魯哀公召見孔子,席擺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子路進來請教說:“(您)為何與陳蔡時的(表現(xiàn))相反呢?”孔某說:“來!我告訴你。從前我和你是暫且求生,現(xiàn)在和你是暫且求義。"在饑餓困窘時,不拒絕隨意取得,使自己活下來;飽食有余,卻用虛偽的行為來粉飾自己。像這樣奸詐虛偽的行為,還有比這大的嗎?
材料二: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七天不能生火做飯,野菜湯里沒有一粒米,臉色疲憊,可是還在屋里不停地彈琴唱歌。顏回在室外擇菜,子路和子貢相互談論:“先生兩次被趕出魯國,在衛(wèi)國遭受鏟削足跡的污辱,在宋國受到砍掉大樹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走投無路,如今又被困在陳、蔡,圖謀殺害先生的沒有治罪,欺凌先生的沒有禁阻,可是先生還不停地彈琴吟唱,不曾中斷過樂聲,君子竟然像這樣不懂得羞恥嗎?”
顏回沒有辦法回答,進入內室告訴孔子??鬃油V箯椙匍L長地嘆息說:“子路和子貢,真是見識淺薄的人。叫他們進來,我有話對他們說。"子路和子貢進到屋里。子路說:“像現(xiàn)在這樣的處境真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孔子說:“這是什么話!君子通曉道,就叫做通達,不通曉道就叫做走投無路。如今我信守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帶來的禍患,怎么能說是走投無路!所以說,善于反省就不會不通曉道,面臨危難而不能喪失德行,嚴寒已經到來,霜雪降臨大地,正因此,我才真正看到了松柏的郁郁蔥蔥。陳、蔡之間的困厄,對于我來說恐怕還是一件幸事?。?孔子說完后安然地回到琴旁,彈琴歌唱,子路興奮地拿著盾牌跳起舞來。子貢說:“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潔,而我卻是那么的淺薄啊!”
古時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環(huán)境里也能快樂,通達的情況下也能快樂。(古時得道的人)快樂的原因不在于困厄與通達,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與通達就好像寒與暑、風與雨那樣有次序。
山東省東營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漢王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酈生①曰:“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海內搖蕩,農夫釋來,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教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蜜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王從之,乃復謀取敖倉。
食其又說王曰:“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諸田宗強,負海、岱,阻河、濟,南近于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shù)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鄙显唬骸吧?!"
乃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歸?"酈生曰:“歸漢!”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實;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事歸于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fā)蜀、漢,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陘,誅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齊聞韓信且東兵,使華無傷、田解將重兵屯歷下以距漢。及納酈生之言,遣使與漢平,乃罷歷下守戰(zhàn)備,與酈生日縱酒為樂。
(節(jié)選自《資政通鑒·漢紀二》)
【注】①酈生,即酈食其,劉邦謀臣。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寫在答案欄中。(3分)
王疾A先下B漢王C齊國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B.復,意為再、又,與《〈老子〉四章》中“復眾人之所過"的“復”意思不同。
C.說,意為勸說、說服,與《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說吳王"的“說”意思不同。
D.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與《兼愛》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王本想放棄成皋以東地區(qū),駐扎到鞏縣、洛陽,以抗拒楚軍西進。經酈食其勸說,漢王決定復取敖倉,可見漢王從善如流。
B.酈食其認為天下之事歸于漢王是可以預見的,一是因為天下百姓、豪英賢才都樂意為他效力,二是因為上天降下洪福。
C.酈食其認為齊國各支田氏宗族勢力強大,地勢易守難攻,百姓多狡詐善變,自請前往,勸說齊國歸順,自認作漢東面的屬國。
D.齊王采納了酈食其的建議之后,派使者與劉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歷下城設置的戰(zhàn)備防守,天天與酈食其縱情飲酒作樂。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足下雖遣數(shù)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4分)
(2)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4分)
14.在酈食其看來,豪英賢才都樂意為漢王驅使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
10.CEF(本句意為:大王您若搶先降服漢王,齊國便可以得到保全,否則的話,危亡的結局片刻就會到來。故斷句如下:王疾先下漢王,齊國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
11.D(“王之漢中"中,“之”為動詞,意為“往;到……去")
12.B(“杜太行之道”意為“斷絕太行山的通道")
13.(1)您即使派遣幾萬人的軍隊去征伐,也無法在短時間內(一年或數(shù)月)攻下。(采分點:“雖”“歲月"“破”各1分,句意1分)
(2)好比填平洼地,雖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繼續(xù)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每句1分)
14.降服了城邑就把它們封給有功的將領做侯王,獲得了財物就把它們封賜給手下的士兵,與天下人同享利益。(每點1分)
山東省德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士議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則尊于富貴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雖名為諸候,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誠辱則無為樂生。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忠臣亦然。茍便于主利于國,無敢辭違,殺身出生以徇之。國有士若此,則可謂有人矣。若此人者固難得,其患雖得之有不智。衛(wèi)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衛(wèi),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祿者,鶴也;所貴富者,宮人也。君使宮人與鶴戰(zhàn),余焉能戰(zhàn)"遂潰而去。弘演至,呼天而啼。盡哀而止,曰:“臣請為裸①?!被腹勚唬骸靶l(wèi)之亡也,以為無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復立衛(wèi)于楚丘。弘演可謂忠矣,殺身出生以徇其君。非徒徇其君也,又令衛(wèi)之宗廟復立,祭祀不絕,可謂有功矣。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仲冬紀》,有刪改)
材料二:
烏震,冀州信都人也。少事趙王王镕為軍卒,稍以功遷裨校,隸符習軍。習從莊宗于河上,而镕為張文禮所弒,震從習討文禮,而家在趙,文禮執(zhí)震母妻及子十余人以招震,震不顧。身先士卒。晉軍攻破鎮(zhèn)州,震以功拜刺史。震為人純質,少好學,通《左氏春秋》,喜作詩。及為刺史,以廉平為政有聲。明宗聞其名,擢拜河北道副招討使,領寧國軍節(jié)度使,代房知溫成于盧臺軍。
嗚呼!忠孝以義則兩得吾既已言之矣若烏震者可謂忠乎甚矣,震之不思也。夫食人之祿而任人之事,事有任,專其責,而其國之利害,由己之為不為,為之雖利于國,而有害于其親者,猶將辭其祿而去之。蚓其事眾人所皆可為,而任不專己,又其為與不為,國之利害不系焉者,如是而不顧其親,雖不以為利,猶曰不孝,況因而利之乎!夫能事其親以孝,然后能事其君以忠,若烏震者,可謂大不孝矣,尚何有于忠哉!
(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唐臣傳》,有刪改)
【注】裸(bó):表,外衣。翟人攻衛(wèi),殺懿公,盡食其肉,獨舍其肝。弘演出使歸來,剖腹,把懿公的肝置入自己的腹中,猶如給肝穿上外衣,故自稱為“攥”。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上。(3分)
忠孝A以義B則兩得C吾既已D言之矣E若F烏震者G可謂日忠乎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萬乘,兵車萬輛,與《過秦論》中“致萬乘之勢"中的“萬乘”詞義相同。
B.宗廟,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也代稱國家政權。本文指前者。
C.遷,指晉升,與《蘇武傳》“稍遷至移中廄監(jiān)"中的“遷”詞義相同。
D.從,指跟從,與《鴻門宴》“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士人珍視名節(jié),把它看得比富貴還尊貴,私利就不足以使士人的心情快樂了。
B.翟人攻衛(wèi),衛(wèi)國百姓認為國君把官位俸祿給予鶴、把富貴賜予宮人,拒絕迎戰(zhàn)。
C.烏震不為敵軍所屈,身先士卒,率軍隊攻破鎮(zhèn)州,因軍功升為河北道副招討使。
D.烏震為人單純質樸,少時好學,精通“春秋三傳"之一的《左傳》,喜歡創(chuàng)作詩歌。
13.上述材料對“忠臣”的看法各是什么請加以概括。(3分)
1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4分)
(2)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CEG(忠孝以義則兩得,吾既已言之矣,若烏震者,可謂忠乎)
11.D(“用法相同"錯)
12.C(“因軍功升為河北道副招討使”錯)
13.①材料一認為,只要便主利國,敢于舍生殉國,就是忠臣。
②材料二認為忠臣應該“忠孝兩全",只盡忠不盡孝,算不上是忠臣。
(共3分。一點1分,兩點3分)
14.(1)像這樣的人,有權勢一定不會為自己謀利,做官一定不會貪贓枉法,率領軍隊一定不會屈服敗逃。
(共4分。每譯對一句給1分)
(2)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
(共4分。每譯對一句給1分,句意1分)
山東省淄博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濟,可謂畢勁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愛之道與此異,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天屑臨"文王慈,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有所雜于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長。此文王之事,則吾今行兼矣。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患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節(jié)選自《墨子·兼愛》,有刪改)
【注】①挈:提舉。②屑臨:注意到。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忠實A欲天下之回富而惡□其貧口欲天下之國治而惡其亂回當兼相愛交相利。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愛,即愛自己,與《四章》“自伐者無功”中的“自伐"語法結構相同。
B.盜賊,指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其中“盜”多指偷東西的人,“賊"多指搶東西的人。
C.非,意為不是,與《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是非之心”中的“非"意思不同。
D.者,表停頓,與《禮記·大學之道》“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中的“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開篇即提出中心觀點:“圣人以治天下為事”就要知道天下動亂的根源在于人們“不相愛"。
B.墨子從父與子、兄與弟、君與臣關系入手,并進一步擴大關系范圍,從而歸納出天下紛亂的原因。
C.墨子能夠在文中引入“天下之士君子”對自己“兼愛"主張的質疑,可見墨子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D.在墨子看來,受文王慈善之心的影響,沒有兒子的老人能得以善終,失去父母的孩子能夠長大。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3分)
(2)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稿人黍稷狗彘。(3分)
14.“天下之士君子”認為兼愛思想不能實現(xiàn),墨子是如何駁斥這一觀點的?(3分)
10.DFH(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翻譯:)
11.D(“欲治其國者"中的“者”是“的人")
12.C(“墨子具有批判精神”沒有體現(xiàn)。)
13.(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怎么能不禁絕仇恨而鼓勵親愛呢(3分。重點:以……為、惡、勸)
(2)不自恃大國而欺侮小國,不自恃人多而欺侮人少的,不以強暴威勢搶奪農民的糧食、牲口。(3分。一句一分)
14.①先點明類比之間的差異性(一個“未有能行之",一個“圣王行之”);②列舉周文王的事跡證明“兼相愛"曾經存在過,具有可行性;③進一步強調自己的主張是“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
[參考譯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不能不明察禍亂興起的原因。嘗試考察禍亂因何而起。(禍亂)起于人們不互相親愛。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謂的禍亂。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此使父親受損失而自己得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因此使兄長受損失而自己得利;臣子愛自己而不愛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損失而自己得利:這就是所謂的禍亂。即使是父親不愛子女,兄長不愛弟弟,君主不愛臣下,這也是天下所謂的禍亂。父親愛自己不愛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損失而自己得利;兄長愛自己而不愛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損失而自己得利;君主愛自己而不愛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損失而自己得利。這是因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親愛。即使是天下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也是這樣。盜賊者只愛自己的家,而不愛別人的家,因此偷竊別人家以利自己的家;搶劫者只愛自身,而不愛別人,因此傷害別人以利自身。這是因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愛。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擾封地,諸侯互相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自己的封地,不愛別人的封地,因此侵擾別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諸侯各自愛自己的封國,不愛別人的封國,因此攻伐別人的封國以利自己的封國。天下的紛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海水淡化項目水處理維修工程合同樣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夜間配送服務合同2025年度3篇
- 施工單位工程質量自評報告三篇
- 村鎮(zhèn)鄉(xiāng)垃圾清運合同
- 物業(yè)管理裝修協(xié)議
- 房屋裝修工程合同范本
- 車位有償租賃協(xié)議書
- 互聯(lián)網居間合同
- 婚紗攝影館裝修合同管理費
- 紡織品出口合同
- 國旗班指揮刀訓練動作要領
-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教學課件
- 2024年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考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試題及解答參考(2024年)
- 《阻燃材料與技術》課件 第6講 阻燃纖維及織物
- 2021-2022學年遼寧省重點高中協(xié)作校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 同等學力英語申碩考試詞匯(第六版大綱)電子版
-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遞等式計算100道及答案
- 墓地個人協(xié)議合同模板
- 2024年部編版初中語文各年級教師用書七年級(上冊)
- 2024年新課標全國Ⅰ卷語文高考真題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