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八中國近代文明的進一步深化高考歷史
(全國通史專用)考點一辛亥革命自主命題·省(區(qū)、市)卷題組1.(2018江蘇單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謠:“自從光緒二十八年把路辦,銀子湊了萬萬千,也
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憐的莊稼漢,一兩糧也出這項錢。要辦路因為哪一件?怕的是外國占路
權?!迸c該民謠相關的歷史事件
()A.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臺C.促使五四愛國運動的發(fā)生D.推動國民革命的興起五年高考答案
B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籌辦鐵路的歷史事件。1911年,清政
府宣布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引發(fā)了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派湖北新軍鎮(zhèn)壓保路運動,造
成湖北防務空虛,武昌起義爆發(fā),最終清朝政府垮臺。故選B項。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于咸豐年
間,故A項錯誤;保路運動發(fā)生于1911年,五四運動發(fā)生于1919年,國民革命運動興起于1924年,
排除C、D兩項。2.(2016北京文綜,17,4分)一種名為“人造自來血”的補藥曾在近代中國流行。圖1和圖2分別
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報》上的廣告。這兩則廣告的變化折射出
()圖1圖2①革命黨人把廣告當作發(fā)動武昌起義的宣傳工具②民國成立后商人積極投身中國政治變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時局巨變及時調整營銷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C1911年11月,武昌起義已經(jīng)成功,廣告《專制與共和之過渡》不可能成為發(fā)動武昌
起義的宣傳工具,①錯誤;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是1912年1月,②錯誤;商人廣告中“人造自來
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紀貧血癥之良藥”到“專制與共和之過渡”的變化,折射出營銷策略
與武昌起義前后的時局巨變相關,③正確;武昌起義后,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為中
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④正確。故本題選C項。3.(2015北京文綜,16,4分)太平天國提倡“剪辮蓄發(fā)”,認為當時人的發(fā)飾“壞先人之服冕,是
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認為“欲除滿清之藩籬,必先去滿洲之形
狀”,提倡“剪辮易服”。二者均希望通過變革發(fā)飾
()A.與西方文明相對接B.號召推翻清朝統(tǒng)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
B本題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太平天國運動未與西方文明相對
接,更沒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兩項;剪辮與宗教信仰沒有必然聯(lián)系,可排除D
項。本題正確選項為B項。4.(2015北京文綜,17,4分)近代某全國性咨詢議政機構獲準成立后,上呈公文,請求將北京原用
于科舉考試的貢院改為其辦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懇天恩,準予改撥”等語。該公文應出現(xiàn)
于
()A.洋務運動時期B.戊戌變法時期C.預備立憲時期D.中華民國初期答案
C本題考查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判斷歷史時期的能力。根據(jù)材料“某全國性咨詢議
政機構獲準成立”“請求將北京原用于科舉考試的貢院改為其辦公用地”可知當時廢除了
科舉、設立了全國性咨詢議政機構,這是清朝預備立憲的重要表現(xiàn),故正確選項為C。洋務運
動與戊戌變法都沒有設立“全國性咨詢議政機構”,可排除A、B;公文中有“仰懇天恩,準予
改撥”,說明當時仍處于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可排除D。5.(2015浙江文綜,19,4分)從劉邦“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到孫中山“敢有帝制自為者,
天下共擊之”的歷史變遷,說明
()A.專制與民主構成傳統(tǒng)社會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專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進程起決定作用D.封建專制制度長期延續(xù)影響歷史進程答案
B劉邦主張“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是為了鞏固劉氏天下的專制統(tǒng)治,孫中山
主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是為了避免帝制的復辟。A項中傳統(tǒng)社會指封建社會,
與題干不符。C項說法錯誤。題干強調的是從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的歷史發(fā)展潮流,D項與題
干主旨不符。故B項正確。評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劉邦的主張與孫中山的主張進行比較。6.(2015海南單科,14,2分)1905年,《大公報》的一則報道稱“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
勇”。此事成為新聞的歷史背景是
()A.戊戌變法的失敗B.《辛丑條約》的簽訂C.清末新政的實施D.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答案
C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實行改革,清末新政由此
開始。1905年,清政府廢除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已經(jīng)不可能,于
是出現(xiàn)材料中“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的現(xiàn)象,故C項正確。7.(2015海南單科,15,2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實行總
統(tǒng)制,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tǒng)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
主要反映出當時
()A.立法服從于政治B.行政服從于司法C.從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體臻于完善答案
A從“總統(tǒng)制”到“對總統(tǒng)權力做出嚴格限制”,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凱的權力,
這反映了立法服從于政治的需要,故A項正確。8.(2014廣東文綜,16,4分)右圖所示為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會副會長的一則日記。該日記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
()A.維新變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D.國民革命的不徹底性答案
B
材料顯示民國初年山西某些地方官員出身科舉,并且仍行清代官僚之禮儀,說明辛
亥革命并未徹底掃清封建傳統(tǒng)習俗,故B項符合題意。1917年維新變法運動早已結束,故A項
錯誤。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現(xiàn)象,并不能體現(xiàn)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故C項錯誤。1917年國民革
命尚未發(fā)生,故D項錯誤。9.(2015廣東文綜,38,13分)(節(jié)選)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
答問題。材料二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學制中,與經(jīng)學相關的中小
學課程設置經(jīng)歷了如下變化:癸卯學制1904年頒布讀經(jīng)講經(jīng)課和修身課(講授倫理道德)只是必修課程中的兩門,但分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年頒布取消讀經(jīng)講經(jīng)課壬戌學制1915年開始醞釀,1922年頒布修身課改為公民課——據(jù)《中國近代學制史料》(3)結合材料二,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準確,調動和運用知
識合理,邏輯清晰)答案(3)清政府學習西方進行改革,但仍堅持“中體西用”,1904年學制中儒學地位有所下
降,但分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倡導民主共和,取消讀經(jīng)講經(jīng)
課;(4分)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和新道德,五四運動反帝愛國,1922年新學制改修身課為公
民課。(4分)【評分說明】第(3)問,要求考生將材料信息與所學知識建立合理聯(lián)系,并圍繞問題進行準確
的、邏輯清晰的解讀。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成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解析第(3)問主要考查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轉型,考生務必從表格內容出發(fā)進行分析說明。教師專用題組1.(2013課標Ⅰ,29,4分,0.726)現(xiàn)代化是晚清歷史發(fā)展的一個趨向,最能體現(xiàn)這一趨向的是
(
)A.洋務運動—戊戌政變—清末新政B.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C.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D.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答案
B洋務運動在經(jīng)濟、教育、軍事等方面促進了晚清時期的現(xiàn)代化,戊戌變法和辛亥
革命促進了晚清時期的政治現(xiàn)代化,故B項符合題意。戊戌政變和義和團運動是反現(xiàn)代化的
活動,A、D兩項錯誤;C項是晚清時期中國屈辱歷史的體現(xiàn),不符合題意。2.(2013廣東文綜,15,4分)“革命,革命,剪掉辮子反朝廷;獨立,獨立,中國豈是韃子的!”這首歌
謠反映了當時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風易俗B.民族主義思想已影響到民眾C.民族區(qū)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對帝國主義成為思想主流答案
B“辮子”是清王朝的象征。從材料信息看,民眾剪掉辮子以示反清,即反對“韃
子”統(tǒng)治中國。這說明民族主義思想已影響到民眾,故選B項。A項與史實不符;C項與材料信
息不符;材料無法體現(xiàn)反對帝國主義,故排除D項??键c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自主命題·省(區(qū)、市)卷題組1.(2017江蘇單科,7,3分)《萬國公報》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有學者統(tǒng)計了
其中發(fā)表的相關文章,如下表:時間主題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纏足(篇)31117興女學(篇)5617介紹外國婦女(篇)21922合計103656由此推斷
()A.《萬國公報》是中國人最早創(chuàng)辦的報刊B.晚清知識分子通過報刊實現(xiàn)了言論自由C.知識界的宣傳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習D.隨社會發(fā)展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漸趨重視答案
D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大眾傳媒的變遷。由材料信息可知,從1880年到1907年,《萬國
公報》上發(fā)表的禁止女子纏足、興女學和介紹外國婦女的文章逐漸增多,這說明隨著社會的
發(fā)展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漸趨重視,故選D項。1880年已創(chuàng)辦的《萬國公報》是外國人在中國
創(chuàng)辦的報刊,A項排除;B項中“實現(xiàn)了言論自由”的表述不當,排除;材料信息無法說明知識界
的宣傳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習,故C項錯誤。2.(2016江蘇單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廳發(fā)布通令:“近日婦女每多剪發(fā)齊眉,并梳拿破
侖、華盛頓等頭式(流行的男式發(fā)型),實屬有傷風俗,應予以禁止,以挽頹風……如敢固違,定以
婦女坐法并處罰家長。”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剪發(fā)齊眉成為婦女的普遍選擇B.男女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為沖擊傳統(tǒng)習俗D.處罰措施體現(xiàn)民國法治精神答案
C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婦女,并非所有婦女,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婦女剪發(fā)齊眉,沒有
體現(xiàn)男女平等的信息,B項錯誤;“有傷風俗,應予以禁止,以挽頹風”表明新潮女性的行為沖擊
了傳統(tǒng)習俗,C項正確;成都警察廳發(fā)布的通令無法體現(xiàn)民國法治精神,D項錯誤。評析本題以1921年成都警察廳發(fā)布的通令切入,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難度中等。
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準確、全面理解。3.(2015山東文綜,17,4分)下圖是英、德、俄、日四國中的某一國在中國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
比重(%)變化示意圖。這一國家是
()A.英國B.德國C.俄國D.日本答案
D示意圖顯示,1881年后,該國在中國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迅速增長,在1911—19
21年增長更加迅猛,這體現(xiàn)的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發(fā)展為資本主義強國、大肆侵華的情況,故
D項符合題意。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影響,英、德、俄三國在戰(zhàn)爭期間暫時放松對中國的侵略,
這與示意圖不符,A、B、C三項錯誤。4.(2015江蘇單科,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華商火柴廠的發(fā)展情況。對表中數(shù)據(jù)的解讀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導致了1914—1915年工業(yè)發(fā)展B.火柴進口量的遞減影響著華商投資額的遞增C.火柴業(yè)發(fā)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業(yè)的某些特征D.反對“二十一條”推動了1920年的投資高潮年代進口火柴(萬羅)新廠數(shù)廠均資本額(萬元)19142383.58104.9219152097.3493.3019162062.0741.4219171559.4385.4719181334.0830.661920848.43239.67答案
C材料數(shù)據(jù)顯示,進口火柴數(shù)量逐步降低,新廠數(shù)和廠均資本額經(jīng)歷了高—低—高—
低—高的變化歷程,這從側面反映出近代民族工業(yè)抵制列強經(jīng)濟侵略、曲折發(fā)展的特征,故C
項符合題意。A、D兩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排除;B項表述明顯錯誤。5.(2015四川文綜,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員暨《新潮》雜志主要撰稿人在面臨個人婚事抉
擇時看重八字、命書,認為“這些命書,無論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聽其主持,不得不看為一生
絕大的紀念品”。該事例說明
()A.新潮社是一個保守社團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傳統(tǒng)婚俗C.國人尚未認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書決定時人的婚姻答案
B從題干看,這位新潮社社員為新式青年,但在面臨個人婚事抉擇時,仍然看重八字、
命書,且認為這些命書是人生重要的紀念品,故選B項。材料無法反映出A項;題干中新潮社某
社員的行為只是個例,題干也未體現(xiàn)不認同西式婚俗,C項錯誤;D項明顯錯誤,排除。評析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婚姻習俗的變化,主要考查獲取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得出
歷史結論的能力,難度中等。解題關鍵是抓住時代特征。6.(2014安徽文綜,15,4分)“吾國紗廠事業(yè),自歐戰(zhàn)起后,獲利甚厚,國人鑒于利之所在,均爭相投
資,設廠增錠,大有風起云涌之概。迨歐戰(zhàn)告終,本紗之輸出杜絕,外紗復紛至沓來,遂致連年市
價,一蹶不振?!睋?jù)此判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棉紡織業(yè)“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紡織業(yè)漸趨萎縮②西方列強經(jīng)濟侵略③官僚資本擠壓民族企業(yè)④商人投資規(guī)模過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B“爭相投資”“風起云涌”表明中國棉紡織業(yè)投資迅速增長,“外紗復紛至沓
來”表明西方列強重新加緊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使國人競相投資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棉紡織業(yè)
“一蹶不振”,故②④正確。“歐戰(zhàn)告終,本紗之輸出杜絕,外紗復紛至沓來”,表明世界棉紡
織業(yè)的發(fā)展抑制了中國棉紗的出口,①錯誤;此時官僚資本主義尚未出現(xiàn),③錯誤。答案選B。7.(2014安徽文綜,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報》刊載《西裝嘆》:“更有西裝新少年,短衣窄
袖嬌自憐。足踏黃革履,鼻架金絲邊。自詡開通世莫敵,愛皮西地口頭禪。醉心爭購舶來品,金
錢浪擲輕利權?!边@表明
()A.國人對西方文化認識過于膚淺B.著西裝已成為當時普遍現(xiàn)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為都市主流D.大眾傳媒理性看待社會時尚答案
D題干文章指出了當時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停留在日常行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
爭購上,忽視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權”意識,體現(xiàn)出大眾傳媒對社會時尚的理性分析,故D
項符合題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狀況,并不能得出西裝普遍化、西方
生活方式已成為都市主流的結論,B、C兩項錯誤;文章已經(jīng)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
權”意識,說明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并非過于膚淺,A項錯誤。評析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以報刊資料為切入點,考查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分
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通讀材料,抓住國人對西方文化“重”與“輕”的著力點
進行分析。8.(2014江蘇單科,6,3分)右側漫畫《發(fā)辮之將來》從本質上表明,當時社會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風尚B.刻意保存?zhèn)鹘y(tǒng)精華C.舊有觀念根深蒂固D.主動破除國人陋俗答案
C從漫畫可以看出,主人公將發(fā)辮作為國粹保存,反對將代表舊事物的發(fā)辮全部剪掉,
表明當時社會上有一部分人的舊有觀念根深蒂固,C項正確。A項沒有體現(xiàn)“保存國粹”的信
息;B項沒有體現(xiàn)“崇尚西法”的信息;D項與題干要求不符。9.(2014北京文綜,17,4分)下圖是民國時期描繪北京社會生活的風俗畫。畫中最能反映近代社
會生活變革的有
()①墻上畫作的風格②人物的發(fā)型③照明手段④飲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本題以圖畫的形式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應注
意“民國時期”這一時間,同時仔細觀察圖畫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擺設等細節(jié),然后進行解
讀。圖畫中人物的發(fā)型各異(有長辮和短發(fā)),有電燈。這些都能反映出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
變化。圖畫中的飲食方式及墻上畫作的風格未能反映出社會生活的變化。由此分析,B項正
確。10.(2014浙江文綜,16,4分)從甲圖到乙圖,表明
()A.先進習俗必然取代落后習俗B.某些生活習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C.專制王朝由強大走向敗落的歷史命運D.專制與民主的斗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評析
本題以兩幅圖片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通過男子發(fā)式的變化折射出中國歷史的變遷,考查學生
解讀歷史圖片所反映的歷史表象,進而挖掘歷史本質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認識政治對
社會生活習俗的影響。答案
B
本題以中國歷史上男子由蓄辮到剪辮的變化考查中國歷史的變遷。甲圖反映的是
清初男子剃發(fā)蓄辮,本質是清朝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而采取的措施;乙圖體現(xiàn)的是民國初年男子
剪辮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對民眾生活習俗的影響。兩幅圖都反映了政治對生活習俗的深
刻影響。因此可知B項正確。蓄辮和剪辮的行為不能從本質上體現(xiàn)習俗的先進與落后,因此A
項錯誤。甲、乙兩圖所體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不能反映專制王朝的命運以及專制與民主的斗
爭,C、D兩項應排除。11.(2014福建文綜,15,4分)旗袍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城市女性的時尚著裝。其社會
原因是
()A.西式服飾傳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華民國建立,人們思想觀念變化C.城市化進程中,女性開始引領時尚D.旗袍典雅大方,體現(xiàn)女性的曲線美答案
B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成為中國城市女性的時尚著
裝,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們思想觀念發(fā)生了變化,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只涉及城市女性著裝,
不具有普遍性,故A項錯誤;僅從著裝一個方面的情況,不能體現(xiàn)城市化的進程和女性對時尚的
引領,故C項錯誤;D項只是旗袍本身的特點而非社會原因,不符合題意。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
住設問角度進行辨析。12.(2014山東文綜,38,24分)某歷史興趣小組以“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發(fā)展與女性解放”為課
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關結論。材料甲:下圖為興趣小組根據(jù)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中統(tǒng)計的歷代節(jié)婦烈女人數(shù)繪制的柱狀圖。乙:摘編自董天野等根據(jù)巴金小說《家》繪制的同名連環(huán)畫中的一組畫面。畫面中的故事發(fā)
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覺慧和丫環(huán)鳴鳳。丙:摘編自1919年末長沙《大公報》的一則報道。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訂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
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她說:“我于今決計尊重我個人的人格,
積極的和環(huán)境奮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進?!苯Y論①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新舊交織,保守與進步共存。②社會進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該課題時,興趣小組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2)據(jù)材料乙、丙,概括指出興趣小組得出結論①的依據(jù)(舉一例說明即可)。(6分)(3)使用材料乙、丙進行課題研究時,興趣小組應該優(yōu)先選擇哪則材料?說明理由。(6分)(4)據(jù)材料丙并結合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對結論②加以闡述。(8分)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歷代統(tǒng)治者特別是明清統(tǒng)治者都重視對節(jié)婦烈女的宣傳褒揚,從一個
側面反映了古代中國婦女受禮教壓迫的狀況;研究材料甲能夠了解古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及其
成因,為探討20世紀初中國婦女地位的變化提供比較研究的視角。(2)考生作答時應結合具體事實進行概括歸納,準確說明事實與結論①的關系。舉一例說明即可。如:覺慧反對鳴鳳叫自己少爺,希望娶鳴鳳為妻等,反映出當時出現(xiàn)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
會進步的表現(xiàn);李欣淑的父母包辦其婚姻等,說明當時封建禮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們的守舊和
社會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當時的新聞報道,相對較為真實,史料價值較高;材料乙是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社會現(xiàn)實,但有藝術加工成分,使用時應與其他史料印證。(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對包辦婚姻及與封建家庭的斗爭等行為是20世紀初中國女性解
放的縮影。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正發(fā)生著深刻變化。經(jīng)濟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為反封建斗爭和社會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讓更多婦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
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
度上傳播了新觀念、新思想,促進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
動對民主、科學的弘揚,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動力。上述史實表明,反對專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進步成為時代主題,這一切為女性解放創(chuàng)造了
良好的社會前提條件。解析第(1)問解答時注意運用史學研究理論,緊扣“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發(fā)展與女性解放”
主題。觀察歷代節(jié)婦烈女人數(shù)柱狀圖,解讀出與主題緊密相關的信息,從而分析其原因。第(2)
問觀察和解讀材料乙、丙的圖文信息,遷移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習俗變化的有關史實,概括說
明結論①,言之有理即可。第(3)問運用史料的分類與鑒別等歷史學科理論判斷和說明選擇的
材料及選擇的理由,注意從史料分類與真?zhèn)?、史料價值等角度分別說明。第(4)問解讀材料丙,
遷移20世紀初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變化的史實來闡述“社會進步是女性
解放的重要前提”即可。13.(2014重慶文綜,13,8分)(節(jié)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帝國主義戰(zhàn)爭,但它也影響到了殖民地半
殖民地國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表(單位:兩;指數(shù):1913=100)年份英國德國法國總值指數(shù)總值指數(shù)總值指數(shù)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08.51669694558.9495147193.419175198918553.6——230916043.619184989029351.5——156885329.6——周秀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變化的總體趨勢。(2分)并結
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1)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大大縮減。歐洲各國忙于一戰(zhàn),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
輸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減少了對外國商品的依賴;提倡國貨運動抵制了外國商品
的輸入。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通過觀察材料一表中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與
指數(shù)的變化情況,可分析得出變化的總體趨勢;第二小問,據(jù)時間“1913—1918年”,遷移與之
相關的國際大事和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特征,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教師專用題組1.(2013安徽文綜,15,4分)下圖顯示以下年份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在中國產(chǎn)業(yè)資本
總額中所占比例。據(jù)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民族資本主義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B.民族資本依然受到外國資本擠壓C.國民政府的官僚資本體系開始崩潰D.國際局勢決定著中國產(chǎn)業(yè)資本發(fā)展答案
B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獲得了初步發(fā)展,而題干的時間是從1913年到1936
年,早就超越了初步發(fā)展這個階段,故A項錯誤。圖中數(shù)據(jù)表明直到1936年外國資本依然占有
相當大的比重,故B項表述正確。1936年官僚資本體系并未崩潰,故C項錯誤。D項中“決定”
二字表述錯誤,國際局勢是影響中國產(chǎn)業(yè)資本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評析
本題是圖片材料型選擇題,考查學生讀圖識圖能力,難度稍大。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
最大限度地挖掘圖中的有效信息,同時要結合教材知識進行分析。2.(2013安徽文綜,37,15分)(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后(武則天)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二人(狄仁杰與王方慶)同辭對曰:“……姑侄與母
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武則天兒子李顯),則千秋萬歲后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袝(新死者附祭
于先祖)姑?!焙蟾形?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
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新唐書·狄仁杰傳》材料二
中國的縣志中有豐富的女性資料,它們清楚地表明,婦女的貞節(jié)是當?shù)貥s譽的象征…
…對風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許多地方志的編纂體例都清楚地顯示,女性貞節(jié)是向外部
世界描繪地方道德標準的綜合價值觀的組成部分。來自長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說服力,其
中有如下描寫:“歙稱閨門鄒魯(指文教興盛之地),蓋山川清淑之氣所獨鐘,抑亦程朱之教
澤。”——鄧小南等《中國婦女史讀本》材料三
中國婦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體上的。……我以為按照中國婦女
地位,在決定“男女平等”這個問題之前,更要緊的問題,是決定女子也是個“人”。我們中國的詩禮人家,有客來訪時,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著門簾回答說:“我家里沒有人?!?/p>
這就是中國的婦女不自算是個“人”的鐵證。所以中國婦女,第一必須取得法律家所謂“自
然人”的資格,然后才能夠說到別的問題,才能夠說到和別的人同等權利?!惇毿恪段业膵D女解放觀》(1921年3月8日)(3)依據(jù)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末民初有關婦女解放的主要史實,并對上述三則材料所
反映的婦女地位分別進行辯證解讀。(15分)答案(3)廢止纏足;改革傳統(tǒng)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武則天雖有皇帝之尊,卻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婦女貞節(jié)雖被地方視為道德標準,但婦女
身心卻遭摧殘;五四前后,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觀念在實踐層面有所體現(xiàn),但女性的社會地位仍
然不高。解析
第(3)問第一小問首先從材料中歸納要點,然后再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其他要點。第二小
問注意題目要求“辯證解讀”,可從造成婦女地位變化的原因及影響等角度進行解讀。考點三三民主義與新文化運動A組
統(tǒng)一命題·課標卷題組(2017課標Ⅱ,29,4分)1913年,《申報》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稱:“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
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衛(wèi)生,善謀衛(wèi)
生者必先得謀補腦?!庇捎趶V告成功,產(chǎn)品一上市就十分暢銷。這反映出當時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廣泛B.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C.改良社會風俗成為國民共識D.廣告成為推進文明的工具答案
B本題以民國時期的廣告語作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透過現(xiàn)象分析歷史本質問題的
能力。1913年,中國正處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追求新思想成為一種社
會時尚。該則廣告中“精神日旺,思想日新”正是迎合了這一社會時尚,因此才大獲成功。據(jù)
此分析B項符合題意。新文化運動興起于1915年,故A項錯誤。本題的主題是商業(yè)廣告的成
功,與改良社會風俗無關,故C項錯誤。本題中,商家借用符合時代潮流的宣傳語作為廣告,其主要目的是推銷商品,而非推進文明,故D項錯誤。拓展提升近代中國報刊最重要的特點是帶有民族性:近代中國,列強欺凌,軍閥混戰(zhàn),從鴉片
戰(zhàn)爭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都不是完全獨立的。從1840年到1949年的
百余年中,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就是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國人創(chuàng)辦報刊都有著鮮明的目的,即通
過輿論宣傳來喚醒民眾。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近代報刊從它創(chuàng)立的
那一刻起,就從未間斷地發(fā)揮著聯(lián)系和溝通中西文化、中國社會各階層的雙重作用。所以說,
不管是近代創(chuàng)立的報刊也好,還是當代的各類新聞媒體也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樹立一種民
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B組
自主命題·省(區(qū)、市)卷題組1.(2016天津文綜,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讀者問時還這樣寫道:“社會主義,理想
甚高,學派亦甚復雜。惟是說之興,中國似可緩于歐洲,因產(chǎn)業(yè)未興、兼并未盛行也?!薄缎虑?/p>
年》之所以這樣回答,主要是因為
()A.尚未看到社會主義實踐成果B.中國經(jīng)濟落后于歐洲C.社會主義理論學派復雜D.對社會主義持懷疑態(tài)度答案
A1917年初,《新青年》認為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可緩于歐洲,因為此時社會主義還停
留在理想階段,尚未成為現(xiàn)實,故A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對比中歐經(jīng)濟,B項錯誤;社會主義理
論學派復雜只是材料中體現(xiàn)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項錯誤;“社會主義,理想甚高”,說明《新
青年》對社會主義持肯定態(tài)度,D項錯誤。2.(2016浙江文綜,18,4分)20世紀初,有學者認為,“張三李四是同時人。張三記了古典來做古
文;李四又記了古典,去讀張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時事,要曉得那時的事,所以免不
了翻著古典;現(xiàn)在兩位既然同時,何妨老實說出,一目了然”。該學者旨在
()A.強調科學地看待讀經(jīng)問題B.提倡使用白話文C.糾正“文學革命”的形式主義偏向D.既反對白話文也反對文言文答案
B解讀題干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張三李四為同時人,卻用古典來做古文,“何妨老實
說出,一目了然”。結合“20世紀初”這一時間信息,遷移所學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相關知識可
知,該學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話文,故選B項。A、C、D三項均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評析本題運用學者言論考查新文化運動的主張,主要考查考生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
知識、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緊扣“20世紀初”和材料核心信息的內涵
進行分析。3.(2015上海單科,24,2分)在清末的學堂里,學生經(jīng)常聚看、傳閱不同政見的書報,其中“余維
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
學?!睉謩e出自
()A.《民報》《時務報》B.《民報》《天演論》C.《天演論》《時務報》D.《海國圖志》《天演論》答案
A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上,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fā)
為“三民主義”;“變法之本……在開學校”是梁啟超發(fā)表在《時務報》上的有關變法的主
張。4.(2015海南單科,16,2分)1919年3月,《申報》報道一名參議院議員指責北京大學某教授“有
離經(jīng)叛道之鼓吹”。這是指該教授
()A.抨擊尊孔復古B.抨擊軍閥統(tǒng)治C.提倡科學精神D.提倡民生主義答案
A從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可知當時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北京大學某教授“有離經(jīng)叛
道之鼓吹”是指該教授抨擊傳統(tǒng)儒家思想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故A項符合題意。5.(2017北京文綜,37,14分)(節(jié)選)兒童:成長、保護與發(fā)展材料一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古代兒童稱謂簡表年齡段稱謂稱謂由來(摘自《禮記》等)1—3歲孩提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10歲以前孺子孺子早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滿10歲幼學人生十年曰幼,學13—15歲(男)舞勺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一種文舞)15歲左右(男)束發(fā)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15歲(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禮)15—20歲(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種武舞),學射、御滿20歲(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禮)材料二
大約在17、18世紀,新的兒童觀念逐漸形成。盧梭認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
都是平等的?!薄皟和瘯r代有屬于它自己的獨特觀察、思維、感知方式。”18世紀末,童工約占西方工人總數(shù)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時。1821年,法國爆發(fā)了反對
雇傭童工的抗議。19世紀,英法等國先后頒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齡及工作時
間,并規(guī)定兒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倫敦防止虐待兒童協(xié)會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國先后制
定法律,保護兒童免受肉體及精神侵害;剝奪虐待兒童的家長的監(jiān)護權。1904年,法國設立兒童福利部。1908年,英國設立兒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兒童權利宣言》
提出兒童應受特殊保護。1946年,聯(lián)合國設立兒童基金組織。1989年《國際兒童公約》確認
每個兒童均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fā)展權和參與權?,F(xiàn)已有196個國家簽署該公約。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由生”。材料四
三綱之根本義,階級(等級)制度是也。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別尊卑、明貴
賤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惇毿恪段崛俗詈笾X悟》(1916年)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觀念,卻當有互相扶助的責任。同為人類,同做人事,沒有什么恩,也沒
有什么德。要承認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獏怯荨墩f孝》(1920年)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jù)未成年人身心
發(fā)展特點給予特殊、優(yōu)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創(chuàng)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
養(yǎng)義務?!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孝親尊師善待人”——《中小學生守則》(3)閱讀上述材料,對“孝”這一觀念的歷史演變進行解讀。(14分)答案參考答案要點:(3)(略)解析(3)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和近現(xiàn)代思想的演變。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孝道為切入點,考查學
生對材料的解讀。材料三介紹了古代的“孝”;材料四表明“孝道”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
了一定的沖擊;材料五則主要介紹了“孝”在現(xiàn)代中國所具備的新內容。學生需從背景和評
價兩方面解釋中國“孝道”的發(fā)展演變。例如,古代的“孝”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近代的
“孝”受西方思想的沖擊,強調自由平等,當代的“孝”則立足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具有了新
的內涵。6.(2016浙江文綜,39,6分)(節(jié)選)近代平等思想發(fā)端于古希臘和羅馬,而追求民權平等也是中國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矢志一生的奮斗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三
孫中山一生奉行“天下為公”?!凹戎駷榘畋?一國之內人人平等,君主何復有存
在之余地!”從組織興中會起,就把“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懸為鵠的。同盟會成立后,他提出“凡
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其后又發(fā)明“五權分立”的憲法,在西方三權分立基礎上,參照
傳統(tǒng)的考試權和監(jiān)察權而成,以保障民權的落實。民國肇造,約法頒布,民權平等曙光初現(xiàn),旋
為復辟勢力所斷。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義的新生,認為法國革命的“平等”和“民
權主義”相同?!獡?jù)李華興《評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等整理總結孫中山的民權平等思想,有以下兩種認識可供討論:①它是順應革命實踐發(fā)展需要、與時
俱進的產(chǎn)物;②它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產(chǎn)物。(3)閱讀材料三,對孫中山的民權平等思想,您側重于哪一種認識?試結合相關史實扼要闡述。
(6分。只列觀點,不說理由不得分)答案(3)側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專制,提出“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創(chuàng)立民國”
“五權憲法”等主張;民國成立后,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倡導主權在民、平等自由、民
主共和等;對三民主義做出新解釋,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側重②:潛心研究各種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吸取西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
想;整理發(fā)掘中國古代有益于民權平等的制度與民本思想,包括考試制度、監(jiān)察制度和“天下
為公”“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等。解析(3)兩種認識任選一種作答即可,在闡述時要做到史實充分,論證合理。7.(2016江蘇單科,22,15分)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閱
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尖銳地批評了傳統(tǒng)儒學的有關內容,但是他們并未全盤否定
儒學。中國的文化、社會和歷史,是一個較之傳統(tǒng)儒家意義更為廣大的傳統(tǒng)。在對待這個大
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問題上,新文化運動沒有“全部摒棄”“徹底否定”的看法。陳獨秀認為,中國文
明,包括儒家學說中所包含的許多積極有益的內容,實際上與人類文化的普遍價值相聯(lián)系相一
致。上海某報批評北京大學設立“元曲”的課目,指元曲為“亡國之音”,認為不當講授。陳
獨秀反對這一看法。他還公開承認,錢玄同廢除漢字的主張過于急切,是對傳統(tǒng)語言文字用了
“用石條壓駝背的醫(yī)法”?!幾岳盍加瘛端枷雴⒚膳c文化重建》材料二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傳統(tǒng)的權威和因襲的
教條,禮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乃至漢字、中醫(yī)、京劇等傳統(tǒng)文化,都遭到無情的批
判。這個勇猛的、也是簡單而絕對的批判運動,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雖不可避免地具有
一些形式主義的偏向?!幾岳钚隆吨腥A民國史》請回答:(1)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分析這
些認識產(chǎn)生的原因。(6分)(2)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9分)(要求:觀
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280字左右)答案答案要點:(1)認識: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積極有益成分,不能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
盤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復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啟蒙思想(民主思想)影響。(2)略解析(1)注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但是他們并未全盤否定儒學”“中國文明,包括儒家學說
中所包含的許多積極有益的內容”,據(jù)此可得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其產(chǎn)生的原因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2)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首先是觀點的選取上比較開放,其次在評價時論據(jù)的選用上也比較開
放。解答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設問要求,嚴格按照設問要求作答。評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側重考查考生評價和論證歷史觀
點的能力,難度較大。它不僅要求考生具有充足的知識儲備,還要求考生具備論證歷史問題的
基本能力。8.(2015安徽文綜,36,26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善觀水者,必觀其瀾。明末清初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深刻變化。一些有識之士,勇立潮
頭,審時度勢,引領時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論所體現(xiàn)的思想作為時代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的
進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論顧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度罩洝肺涸?794—1857廣東互市二百年,始則奇技淫巧受之,繼則邪教毒煙受之,獨于行軍利器則不一師其長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逗鴪D志》陳獨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yǎng),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號《答顧克剛》(1)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論分別反映的社會問題及主張。(12分)(2)根據(jù)材料,聯(lián)系明清以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簡析有識之士引領時代的原因。(14分)答案(1)顧炎武:宋明理學脫離社會現(xiàn)實,明末文風空疏;提倡崇實致用的學風。魏源:西方列強入侵,清廷昧于大勢,對西方文明缺乏正確認識;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陳獨秀:民族危機嚴重,北洋軍閥專制統(tǒng)治,民主共和徒有虛名;關注國命存亡,提倡思想啟蒙。(2)趨勢: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強侵略不斷加深,西學東漸。原因:關注現(xiàn)實,以天下為己任;順應時代,開拓創(chuàng)新;文化自覺,富于批判精神;才學卓越,善于吸
納其他文明。解析(1)第一小問要聯(lián)系三位代表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并提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注意要從“社會問題”角度進行歸納。第二小問回顧三人的進步思想主張進行歸納。(2)注
意題目要求“聯(lián)系明清以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要從多個角度歸納原因。9.(2015浙江文綜,39,6分)(節(jié)選)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從歐洲興起后,傳播到全世界。19
15年,在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下,中國新文化運動拉開了序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三
晚清以降,國人科技意識因“師夷”而增長。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沖決專制制度和
倫常之網(wǎng)羅,接引“西學”以啟蒙。進入民國,各主要報刊加入對《臨時約法》的大討論,民主
與科學思想得以倡揚。北洋軍閥上臺,妄圖復古倒退,陳獨秀等奮起反擊,掀起新文化運動。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有學者側重于從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演變歷程分析,也有的側重于從
1915年前后各種主客觀因素分析?!獡?jù)李侃等《中國近代史》整理(3)閱讀材料三,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您側重于哪一種觀點?試結合相關史實扼要論述。(6
分。只列觀點,不說理由不得分)答案(3)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史論結合,言簡意賅。在“結合相關史實扼要論述”部分:側重①:“師夷長技”促進了對西方先進技術的學習。維新派傳播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政治
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革命派提出三民主義思想,辛亥革命和《臨時約法》促進了民主與科
學思想的傳播。側重②:民國的建立,促進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北洋軍閥妄圖
復辟帝制。新式學堂和留學風氣促進了先進知識分子對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吸收,成為新
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北京大學實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解析(3)可任選一種觀點作答。論述時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據(jù),論從史出,并且論證要嚴謹。10.(2014四川文綜,14,10分)(節(jié)選)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
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四
“中體西用”后來久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
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
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
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事件觀點戊戌變法康有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不僅沒有減輕變法的壓力,反而加速了變法的失敗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義爆發(fā),新政將按計劃進行,中國最終將成為一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情緒主義”的產(chǎn)物,導致了各種思想混亂(3)概括材料四中陳旭麓是如何評價“中體西用”的,指出這一評價遵循的原則是什么。(6分)
按照這一原則,任選上表中的一種觀點進行評價。(4分)答案(3)評價:當時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原則:歷史評價應把評價對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戊戌變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封建頑固勢力強大,維新派實力相對弱小的特定歷史條件。辛亥革命:該觀點忽視了當時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勢
力迅速發(fā)展的歷史現(xiàn)實。新文化運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的專制統(tǒng)治和復古逆流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新文化運動知識精英
試圖把中國引入民主政治軌道的追求。解析(3)要依據(jù)材料概括作者的觀點和原則,即歷史地看問題,然后依據(jù)上述觀點和原則,任
意選取表格中的一種觀點進行評價。C組
教師專用題組1.(2013安徽文綜,14,4分)同盟會成立初期,孫中山指出:“現(xiàn)代文明國家最難解決者,即為社會
問題,實較種族政治兩大問題同一重要。我國雖因工商業(yè)尚未發(fā)達,而社會糾紛不多,但為未雨
綢繆計,不可不杜漸防微,以謀人民全體之福利。欲解決社會問題,則平均地權之方法,乃實行
之第一步?!庇纱丝梢?)A.中國工商業(yè)不發(fā)達難以實現(xiàn)民生主義B.民族民主革命比實現(xiàn)民生主義更重要C.民生主義的目標是為人民全體謀福利D.實現(xiàn)民生主義先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
C由題干材料中“以謀人民全體之福利”可知孫中山認為民生主義的目標是為人民
全體謀福利,故C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B項完全曲解了孫中山的意圖,D項表述本身
錯誤,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并不主張廢除封建土地制度。2.(2013江蘇單科,7,3分)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tǒng),而且使不少被
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tǒng)重現(xiàn)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
()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xiàn)代文化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答案
D題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tǒng)重現(xiàn)光芒”說明作者認為新文化運動
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并加以創(chuàng)新,故D項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xiàn)出反對舊道德的主張,故A項錯
誤。C項與作者意圖完全相反,B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故均可排除。評析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并對有效信息進行合理準確解讀的能力,難度中等。
本題易錯選A項,錯誤原因在于脫離材料判斷選項。A項屬于教材中的主流觀點,但與題干材
料不符。解答材料型選擇題時首先要依據(jù)材料判斷,不要受到傳統(tǒng)歷史觀點的干擾。3.(2013課標Ⅱ,40,25分,0.4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有不少學者對愛因斯坦的學說持懷疑態(tài)度。1919年,英國科學家
愛丁頓對日全食的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引起巨大轟動,世界范圍的愛因斯坦熱接
踵而至。荷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先后邀請他前往講
學。在中國,梁啟超發(fā)起成立的講學社曾擬邀請愛因斯坦來華講學。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亦
發(fā)出邀請,并得到其本人應允。雖然愛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對論卻在中國廣泛傳播。從
1917年到1923年,各種報刊登載相對論的論著、譯文、通訊、報告和文獻不下百篇,出版譯著
15種左右。——摘編自阿爾布雷希特·弗爾辛《愛因斯坦傳》等材料二
愛因斯坦熱在中國方興未艾之際,正是國內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問題論戰(zhàn)正酣之
時。以梁啟超為代表的部分知識分子認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前者
以道德文明為核心,后者以科學精神為核心。梁啟超前往歐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國后寫道:
“一百年物質的進步,比從前三千年所得還加幾倍。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著幸福,倒反帶來許
多災難。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遠遠望見個大黑影,拼命往前趕,以為可以靠他向導。那知趕上幾程,影子卻不見了,因此無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誰?就是這位‘科學先生’。歐洲人做了
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chǎn)來……我們可愛的青年啊,立正!開步走!大海對
岸那邊有好幾萬萬人,愁著物質文明破產(chǎn),哀哀欲絕地喊救命,等著你來超拔他哩!我們在天的
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許多前輩,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業(yè),正在拿他的精神
來加佑你哩?!薄幾岳钕菜?、元青《梁啟超傳》等(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愛因斯坦熱興起的原因。(8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中國知識界對西方科學的態(tài)度,并予以評析。(1
7分)答案(1)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科學帶動技術和生產(chǎn)的發(fā)展,引起人們對科學的重視;相對論的提出是科學領域的重大革命;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大戰(zhàn)結束有利于相對論傳播。(8分)(2)態(tài)度:普遍歡迎,引進宣傳。評析:西學東漸及新文化運動的結果:提升中國的科學水平及民眾的科學素養(yǎng),有助于弘揚科學精
神。(6分)態(tài)度:質疑“以科學為中心的西方文明”。評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戰(zhàn)教訓: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學與人類文明的關系;高估
了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將西方文明、物質文明與科學等同起來,不利于新文化運動,助長保守思
潮。(11分)解析第(1)問歸納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1919年”“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等信息,由此
可聯(lián)系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一戰(zhàn)結束以及材料中證實愛因斯坦理論的史實等回答。第(2)問賦
分17分,分值之重應引起足夠重視,應注意回答評析問題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
來回答。4.(2013天津文綜,13,7分)(節(jié)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從德國打了敗仗,“公理戰(zhàn)勝強權”,這句話幾乎成了人人的口頭禪?!聡?/p>
仗著他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各國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敗,稍微懂得點公理的協(xié)約
國,居然打勝了。這就叫做“公理戰(zhàn)勝強權”?!丢毿阄拇妗凡牧隙?/p>
1918年11月,北京大學舉行集會。胡適在演講中說:“這一次協(xié)商國所以能大勝,全靠
美國的幫助。美國所以加入戰(zhàn)國,全是因為要尋一個‘解決武力’的辦法?!薄叭缃袂艺f美
大總統(tǒng)所主張,協(xié)商各國所同聲贊成的‘解決武力’的辦法……”——彭明《五四運動史》材料三
在北京大學1918年11月所組織的演講中,李大釗說:“我老老實實講一句話,這回戰(zhàn)勝
的,不是聯(lián)合國的武力,是世界人類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國的軍閥或資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
庶民。……這新紀元的世界改造,就是這樣開始。資本主義就是這樣失敗,勞工主義就是這樣
戰(zhàn)勝?!薄侗本┐髮W日刊》1918年12月6日(4)綜合上述材料,分別概括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的觀點,(3分)并分析當時的國內背景。(4分)答案(4)陳獨秀:協(xié)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zhàn)勝強權”。胡適:“美國的幫助”使協(xié)約國取得勝利。李大釗:一戰(zhàn)的勝利是“庶民的勝利”。北洋政府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無產(chǎn)階級隊伍壯大;新文化運動解放人們思想。解析第(4)問要歸納出三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分析“國內背景”時要從經(jīng)濟、思想等角度思
考。5.(2012課標全國,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
國社會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tǒng)框架的內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
發(fā)生劇烈變化。有人據(jù)此圖示中國近代歷史變遷(見下圖)。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沖擊—反應”模式。(12分)(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答案略。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等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
探究問題的能力。解題時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觀點,作者認為,由于西方對中國的沖擊,導致中國
思想觀念發(fā)生重大變化,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現(xiàn)代化的進程。聯(lián)系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
思想、政治體制等變化分析回答。注意論從史出、史論結合。6.(2011全國,37,24分)(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經(jīng)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xiàn)。《尚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
寧?!笨鬃又鲝垺耙蛎裰薄C献诱J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
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說:“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薄獡?jù)《孟子》等材料二
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茍得君主于上,
而民主于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以無亂,外可以無侮……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
效亦無不基于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
君民上下互相聯(lián)絡之效也?!幾酝蹴w《弢園文錄外編》材料三
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
有其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摘編自《孫中山全集》(2)根據(jù)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異同。(10分)(3)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關系,并簡析近代中國
民主思想興起的歷史必然性。(14分)答案(2)異王韜:主張君民共治;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孫中山: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4分)同:吸取傳統(tǒng)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視民權。(6分)(3)有一定聯(lián)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認識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礎和媒介。有本質差異,民本
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對君民關系的認識;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終形成“主權在民”的
認識。(6分)封建制度面臨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民族危機日趨嚴重;知識分子的反
思和探索。(8分)解析第(2)問王韜為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孫中山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二者屬于
資產(chǎn)階級不同的政治派別,再根據(jù)材料及所學來概括二人思想的異同。第(3)問既要看到中國
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淵源關系,又要看到二者本質上的不同;至于近代中國民
主思想興起的歷史必然性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键c四選修A組
統(tǒng)一命題·課標卷題組1.(2016課標Ⅱ,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八旗軍是清朝的正規(guī)軍隊,八旗將士領取餉銀。甲午戰(zhàn)敗后,袁世凱組織新建陸軍,張之
洞組建自強軍,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舊式武舉,創(chuàng)辦武備學堂,編練新軍,操
習新式槍炮。1903年設練兵處,作為全國招募和訓練新軍的中央機構。1904年決定改建整個
兵制,擬建新軍36鎮(zhèn),為常備軍,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礎上征募士兵,并有嚴格的資格限制。19
06年,兵部與練兵處合并為陸軍部,后來又建立海軍部。陸海軍均由滿人官員掌控,皇帝是最高
統(tǒng)帥。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革命黨在新軍中的組織迅速擴大?!獡?jù)《清史稿》等(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哪些特點。(9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清政府軍事改革的影響。(6分)答案(1)設立專門招募、訓練軍隊的中央機構;仿西式軍制及訓練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
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確立近代陸海軍制,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推動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進程;軍事改革未能加強清政
府統(tǒng)治,新軍成為清政府的掘墓人。解析本題考查晚清新軍與八旗軍相比所具有的特點及清政府軍事改革的影響。第(1)問,提
取材料信息,從機構、軍制、訓練方式、征兵方式、服役期限及所用兵器等方面歸納新軍的
特點。第(2)問,根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近代中國社會局勢的變化,簡要評述新軍對中國軍事近代
化進程、辛亥革命爆發(fā)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方法技巧運用歷史學科基本方法解答高考試題:一是具備閱讀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明確
高考命題考查的主干知識、試題材料載體、命題意圖等。二是分析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充分發(fā)
揮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要注意對歷史主干基礎知識的理解,注意將試題有效信息與
歷史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三是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根據(jù)設問解讀材料信息和遷移所學基礎
知識,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解答問題。2.(2016課標Ⅲ,48,15分)[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期間,發(fā)現(xiàn)德國大學校長和各科學長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會公
選。1916年底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的北大,校長獨攬大權,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
監(jiān)主任、庶務主任等少數(shù)幾個人辦理,連各科學長也無權與聞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長后,設立
評議會作為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凡大學“立法”均須評議會通過;同時,它又是全校最高
權力機構,凡重要事項經(jīng)評議會審核通過才能付諸執(zhí)行。評議會由評議員組成,校長是當然的
議長,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組織選舉產(chǎn)生各學科教授
會,規(guī)劃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他聘請教員不拘一格,不問思想流派,只問學問能力。1919年3月,
《東方雜志》載文稱蔡元培“使數(shù)年來無聲無臭生機殆盡之北京大學挺然特出,褒然獨立…
…學風丕振,聲譽日隆”。——據(jù)周天度《蔡元培傳》(1)根據(jù)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校務改革的原因。(4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并評價蔡元培的貢獻。(11分)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體制存在嚴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善于借鑒國外教育管理
經(jīng)驗。(4分)(2)特點:成立相應管理機構,權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貢獻: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
辦學水平,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使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推動中國教育改革與
發(fā)展。(7分)解析第(1)問,要從材料中歸納概括,可從北大原有管理體制存在弊端、蔡元培自身因素等方
面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要從材料中歸納、概括,同時要結合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
針進行思考。第二小問,要從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貢獻和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兩方面來
作答。評析本題以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校務改革為切入點,旨在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概括、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將材料信息與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時代特征聯(lián)系起來進行綜合分析。B組
自主命題·省(區(qū)、市)卷題組(2014江蘇單科,24B,10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923年孫中山這樣概述其創(chuàng)立“三民主義”的思想路徑:“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guī)撫
(汲取)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chuàng)獲者?!遍喿x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族主義觀中國歷史之所示,則知中國之民族,有獨立之性質與能力,其與他民族相
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fā)揮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對于滿
洲,不以復仇為事,而務與之平等共處于中國之內,此為以民族主義對國內之諸民族也。對于世
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以期與諸民族并驅于世界,以馴致于大同,此為以民
族主義對世界之諸民族也。材料二
民權主義
……余游歐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選舉之弊,決不可無以救之。
而中國相傳考試之制、糾察之制,實有其精義,足以濟歐美法律、政治之窮。故主張以考試、糾察二權,與立法、司法、行政之權并立,合為五權憲法;更采直接民權之制,以現(xiàn)主權在民之
實,如是余之民權主義,遂圓滿而無憾?!陨喜牧弦妼O中山《中國革命史》請回答:(1)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分別因襲、規(guī)撫和創(chuàng)獲了哪些思想主張?請將答
案填寫在下列表格中相應的位置。(8分)
因襲規(guī)撫(汲取)創(chuàng)獲民族主義①▲
—②▲
民權主義③▲
④▲
⑤▲
(2)根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從孫中山的成長和活動軌跡,說明上述思想路徑形成的原因。(2分)答案(1)主張:①民族獨立;和平共處。②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壓迫;中國民族
自求解放,反對帝國主義侵略。③考試、監(jiān)察(糾察)二權。④三權分立原則。⑤五權憲法;實
行直接民權制度。(2)原因:幼讀私塾,接受傳統(tǒng)教育;游歷歐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響。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深刻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涵是解答本問的前提和關鍵。要依據(jù)
因襲、規(guī)撫和創(chuàng)獲三個層次,對三民主義進行分層解讀。(2)分析孫中山思想路徑形成的原因,應注意問題中的提示,從孫中山的成長和活動軌跡角度思
考。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早年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期游歷歐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資產(chǎn)階
級民主思想的影響,這些經(jīng)歷對其思想的產(chǎn)生有很大影響??键c一辛亥革命1.(2018山西太原一模,28)下表為晚清時期全國地方督撫旗漢人占比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A.漢人社會地位普遍高于旗人B.政治形勢影響清廷用人政策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漸占上風D.滿漢民族矛盾已經(jīng)基本解決
漢人(%)旗人(%)1860—1900年79.120.9武昌起義時70.829.2武昌起義后89.510.5答案
B從表中可以看出,漢族官僚的比例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民族危機和統(tǒng)治危
機的加深,清政府不得不依賴漢人,故B項正確。漢人社會地位普遍高于旗人是違背歷史事實
的,故A項錯誤;滿漢官員的比例變化不能說明改革派和守舊派力量對比的變化,故C項錯誤;在
清政府滅亡前,滿漢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故D項錯誤。三年模擬A組2016—2018年高考模擬·基礎題組2.(2018山東青島質檢一,30)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首開總統(tǒng)宣誓之先河:“傾
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
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边@一宣誓的主要價值是
()A.激發(fā)革命黨人的斗志B.號召實行責任內閣制C.樹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D.彰顯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答案
C根據(jù)材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
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可知,孫中山欲效仿華盛頓,以民主形象促進共和力量發(fā)
展,故C項正確。這種宣誓的目的并不是激發(fā)革命黨人的斗志,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及責任
內閣制,故B項錯誤;這種宣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彰顯神圣感,但這并不是孫中山此番宣誓
的主要價值所在,故D項錯誤。3.(2018四川成都診斷二,29)在清末民初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中,編譯的亡國史占了相當比重。
有學者統(tǒng)計,僅1901年至1910年間,單行本就有30余種,其中朝鮮亡國史達7種,印度、埃及亡國
史各為4種,波蘭亡國史3種。編譯者們旨在
()A.激發(fā)國人民族意識B.豐富國民史學知識C.宣傳反清革命思想D.培養(yǎng)國人全球視野答案
A“編譯的亡國史占了相當比重”是為了喚醒人們面對民族危機的奮起和抗爭意
識,故A項正確。“編譯的亡國史占了相當比重”沒有強調豐富國民史學知識,故B項錯誤;編
譯者的目的是激起人們對外國侵略者的反抗,不能體現(xiàn)反封建的要求,故C項錯誤;“其中朝鮮
亡國史達7種,印度、埃及亡國史各為4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6 我們神圣的國土 第三課時 (說課稿)-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
- 7-1《短歌行》說課稿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 2025年企業(yè)招標承包經(jīng)營合同
- 《7 剪紙藝術》(說課稿)-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粵教版
- Module 8 Unit 1 Were going to visit Hainan.(說課稿)-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英語四年級上冊
- Unit 2 My week Period 4 Get ready for the new school year(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 19海濱小城 (說課稿)-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2025農(nóng)副產(chǎn)品買賣合同書模板(合同版本)
- 2023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五單元 口語交際 復述與轉述配套說課稿 新人教版
- 2024年春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0課 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加強說課稿1(pdf) 川教版
- 傷殘撫恤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 提升模組良率-六西格瑪
- DL-T+5196-2016火力發(fā)電廠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系統(tǒng)設計規(guī)程
- 2024-2030年中國產(chǎn)教融合行業(yè)市場運營態(tài)勢及發(fā)展前景研判報告
- 2024年微生物檢測試劑行業(yè)商業(yè)計劃書
- 河南開封介紹課件
- 通信設備售后服務方案
- 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一單詞表
- 初中生物校本課程綱要
- 物業(yè)公司介紹
- 賣花生混聲合唱簡譜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