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語文復習題型七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全國適用)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復習題型七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全國適用)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復習題型七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全國適用)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復習題型七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全國適用)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復習題型七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全國適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第一輪復習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兩大部類,它們分別發(fā)展著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p>

學技術作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產力,改造著世界,創(chuàng)造著巨大的物質財富,為人類提供日益增多的方

便與享受,使人類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對科學技術的盲目崇拜。19世紀以來,尤其是2()世紀,

相當多的人把科學技術視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為所有難題,包括精神、價值、自由都可

以經由科學技術獲得完滿解決。

但由于科學技術是從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來的一種“物質化”方法,或“非人格

化”方法,其應用顯然不足以解決人的精神領域的各種問題。用池田大作的語言來說,“科學之眼”自

有其限定性,因為“科學的思維法產生了輕視生命的傾向,容易忽視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風貌”,因而有

賴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補充與矯正。

這首先表現(xiàn)在,對人類的生命意義而言,科學技術的健康走向,有賴人文精神指引。誠然,科技

是“價值中立”的,但是作為社會人的科學家卻不應是價值中立的。二戰(zhàn)期間,愛因斯坦與“原子彈之

父”奧本海默聯(lián)袂反對使用原子彈,便是從人類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出發(fā)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彌補的又一理由是:科學技術可以提供日益強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卻不能滿

足人類對于政治理念、倫理規(guī)范和終極關懷等層面的需求,總之,無法提供人類區(qū)別于禽獸的“價值

理性”。而現(xiàn)代人類所面臨的諸多困擾,往往發(fā)生在“價值理性”管轄的領地,發(fā)生在“意義危機”煩頻襲

來之際。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人文傳統(tǒng),尤其是在道德層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義,可以成為文明人類公

認的生活準則。諸如不忍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仁愛之心,都是貫通古今、中外認可的。“人

無信不立”,何嘗不是成熟的現(xiàn)代市場交易所應遵循的經濟倫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現(xiàn)代

社會人際關系須臾不可脫離的黃金法則。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還在于它能夠提供人類所心向往之的審美情趣,這便是中國人將其與“禮”

并稱的“樂”。這種功能并不能用現(xiàn)金額度核算,但對于人類而言是絕對需要的。從人類整體而論,必

須協(xié)調發(fā)展科學和人文。兩種文化對立,是現(xiàn)代社會分工日益細密的產物,但二者間達成并行不悖、

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動關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費孝通借鑒科學實證主義方法論開展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研

究,便是人文學者借鑒科學實證原則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發(fā)展尤其需要關注??茖W將繼

續(xù)長足進步,這是可以預期的,因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工具理性”已經贏得了無可阻遏的前行勢能;而人類

的“價值理性”還較為脆弱,我們并未尋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便是古人所云“禮樂所由起,百

年積德而后可興也”,而今天的中國人應當有此“百年積德”的自覺。

(摘編自馮天瑜《兩種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的隨想》)

材料二:

半個世紀前,斯諾《兩種文化》一書指出,人文科學知識分子和科技知識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

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漸疏遠,有無法溝通之勢。今天,這一隔膜卻似乎變薄了。相伴科學而發(fā)展的

技術已漸漸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學似乎不再是實驗室里的高深研究。與此同時,人文學界開始從哲

學、文學、史學各個角度,仔細審察科學在人類世界的角色。庫恩從科學發(fā)展史的角度,指陳一代又

一代的科學研究經常受當時一些主題的約束。在主題轉變時,科學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達思維的語

言,也跟著轉變了。于是,表面上看來是純粹獨立的科學研究,其實往往不能避免受社會的制約。

相對地說,人文與科學兩個文化之間樊籬必須拆除。將來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體系與

社會體系中的各個部分又會有更多的互依與糾纏。有些學者,嘗試跨越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鴻溝,以了

解不同學科的語言觀念。另一方面,科學家也正在從人文的角度,嘗試說明數(shù)理科學的內容。楊振寧

先生在《美與物理學》中借用詩人布萊克的詩句,形容物理學的濃縮性與包羅萬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個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

把無窮無盡握在手掌,

永恒寧非是剎那時光。

他認為,數(shù)學與物理的關系就像是在莖處重疊的兩片葉片,重疊的地方同時是二者之根,二者之

源。人文與科學之間又何嘗不是人類心智中分離而又疊合的兩個園地呢?

我們注意科學各部門間的對話,也在嘗試使不同學科中已經發(fā)展的一些觀念彼此對比,找出跨越

學科的若干觀念。我們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學們,學科的界限其實是暫設的,尋求知識的過程不過在

設法了解自己及觀察四周的世界;許多學術的術語,也不過是我們?yōu)榱朔奖阌^察而設計的視角而已。

(摘編自許倬云《人文與科學之間》)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技術因具有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而讓人們盲目崇拜,在較長時間內被許多人認為是能解決

所有難題的有效途徑。

B.與科學技術相比,仁愛、誠信等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人文傳統(tǒng),能夠為解決現(xiàn)代人類的“意義危機”

提供更大的幫助。

C.科學技術漸漸從實驗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學研究往往受到時代主題的影響和制約,這都說

明科學越來越依賴人文。

D.人文學者可以從人文的角度來審視科學發(fā)展與社會的關系,而科學家也可以從人文的角度來說

明科學的某些內容。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現(xiàn)代細密的社會分工造成科學與人文相對立,但文化的多元發(fā)展以及將來文化體系和社會體系

之間的緊密互動,要求人們設法減少這種對立。

B.人類的“工具理性”發(fā)展迅速,“價值理性”發(fā)展則相對滯后,要求人們的關注點要從物理世界轉

移到精神領域上來。

C.人們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文,或廣泛運用人文的方法來開展科研,就能跨越人

文與科學之間的鴻溝。

D.我們要注意科學各部門之間的對話,努力找出跨越學科的觀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識,就要忽略

學科的界限,拋開學術術語。

3.關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論據(jù),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引用池田大作關于“科學之眼”的論述,是為了證明科學思維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敘述愛因斯坦與奧本海默反對使用原子彈的事例,是為了證明科學家無法保持價值中立。

C.舉費孝通借鑒科學實證主義方法開展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研究的例子,是為了證明科學和人文完

全可能實現(xiàn)良性互動。

D.楊振寧在著作中借用布萊克的詩句,是為了證明人文和科學在人類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關系。

4.同是討論兩種文化的關系,兩則材料的側重點卻有明顯的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5.“科學崇拜,,主要體現(xiàn)為:相信科學的完美,視科學為萬能,只關注科學自身的發(fā)展。請結合材料,

分析“科學崇拜'’的危害。

【答案】I.C

2.A

3.C

4.①材料-從科技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弊端出發(fā),分析人文文化的補充與矯正的作用,

強調兩者要協(xié)調發(fā)展,特別要關注人文文化的發(fā)展;

②材料二重點梳理科學與人文從疏遠到融合的趨勢,強調要拆除二者之間的樊籬。

5.①相信科學的完美:忽視科學“非人格化”“價值中立”的特點,將加劇其輕視生命

的傾向,導致其畸形發(fā)展,造成對人類的危害。

②視科學為萬能:看不到科技無法提供價值理性的局限性,將導致人類意義危機的加劇。

③只關注科技自身的發(fā)展:忽略科學研究受到社會的制約、人文與科學可以溝通的客觀

事實,會阻礙科學的良性發(fā)展。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二)

材料一:

文學批評的首要功能當然是“批評”,但"批評”不是"批判”,不只是對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質

疑,也包含著對文學價值的發(fā)現(xiàn)與肯定。"批評”兩個字的內涵同時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層面,無法

割裂開來單獨強調哪一面,否則就容易形成誤導。很多人似乎覺得對這個時代文學的否定比肯定更重

要、更難,這其實是一個最大的誤會。事實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離開了這個前提,為否定而否定,

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今天的批評家最缺乏的恐怕還是正常的肯定和發(fā)現(xiàn)的能力,他們首先應學會的其

實是如何理直氣壯地肯定一部文學作品,如何第一時間令人信服地發(fā)現(xiàn)一部作品的價值。我認為,一

個時代的文學批評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對這個時代文學價值的正面發(fā)現(xiàn)和闡釋。批評應行使的使命,

是要知道我們這個時代文學的價值在哪里,并把這種價值發(fā)現(xiàn)和闡釋出來。如果說文學創(chuàng)作要追求真、

善、美,那么文學批評就要發(fā)掘蘊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闡釋其何以為真、何以為善、何以為

美。文學批評應該在作家和讀者之間、作品和文學史之間搭起橋梁,以推動文學走進讀者和文學的經

典化。面對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時代洶涌而來的海量的文學文本,批評家應該有能力告訴讀者哪些值得閱

讀,哪些是具有經典價值并可以進入文學史的。

現(xiàn)在文學界有些人將“剜爛蘋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爛蘋果”成了充滿敵意的批評行為。無論習近

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是魯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評家來做剜爛蘋果的工作”,

其前提都是對“爛蘋果”價值的肯定,正因為“爛蘋果”有價值,所以即使有“爛”的地方也要去“剜”。用

魯迅的話說,就是“實在有三點:一,指出壞的;二,獎勵好的;三,倘沒有,則較好的也可以“。因

此,對批評家來說,“剜爛蘋果”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需要有精準的技藝才不會誤傷了“蘋果”甚

至錯殺、毀壞了“蘋果”。

(摘自吳義勤《文學批評如何才能成為“利器”》)

材料二:

如果批評家的行為很難有效地影響讀者的閱讀,他的真知灼見對作家的影響作用也就淡化很多。

由于無原則的吹捧泛濫,人們對批評家的正常推薦和真實感受也產生了懷疑。似乎只有“酷評”“罵派

批評”才能見出真誠。難道批評的第一要義不是欣賞么?魯迅曾經把批評家的工作比喻為“剜爛蘋果”,

但他不是強調批評家面對的作品是毫不足取的爛蘋果,而是強調,要從別人以為不屑的爛蘋果中剜掉

壞的,留下好的,“倘沒有(好的——引者注),則較好的也可以“。事實上,批評家應該最大限度地

保留作品的價值,而不是為了顯示果敢,把棒喝視作良藥。

其實,批評家的職責就在于發(fā)現(xiàn),要從漫無邊際的大量作品中發(fā)現(xiàn)好的、較好的作品,從“爛蘋

果”中剜出仍然可以留下的部分。就今天的文學而言,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的數(shù)量都是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

文學批評何為?我以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從這些海量作品中向讀者推薦好的、優(yōu)秀的、風格突

出的、題材獨特的、敘述特別的作品。批評是一種闡釋。在批評家眼里,作家作品有如一枚硬幣。它

有兩面,批評家應當坦然甚至興奮地激賞那好的一面,也有權利和自信指出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而

這兩面有時并不能夠剝離,它們經常是一體的,是作家作品風格的組成部分。批評的難點正在這里。

研究和評論一部作品,既要重視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創(chuàng)作的背景、環(huán)境、情感狀態(tài),還要

適度了解作品的發(fā)表、改編以及讀者接受等傳播史。做到這種立體的觀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學批評

與研究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很多時候,批評家在評價一部作品時并沒有做到完整閱讀。在文學批評里,

能夠比較充分體現(xiàn)批評家的能力、對作家創(chuàng)作也頗有幫助的,我認為是關于作家創(chuàng)作的綜合論述,也

即通常所說的“作家論”。能夠在一篇文章里系統(tǒng)梳理某一作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背景、成就、特點和風格,

又能夠指出其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局限、不足和可能上升的空間與路徑,那是批評之責,也是作家之幸。

(摘自閻晶明《期待內部的、立體的批評》)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批評”不是“批判”,不只是對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質疑,也包含著對文學價值的發(fā)現(xiàn)與肯

定,而后者更重要。

B.由于無原則的吹捧泛濫,批評家的行為很難有效影響讀者的閱讀,人們對批評家的正常推薦和

真實感受也產生了懷疑。

C.文學批評是向讀者推薦好的作家作品,而作家作品中好的一面與不足的一面經常是一體的,無

法剝離,這是批評的難點。

D.研究和評論一部作品,如果能夠做到立體的觀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學批評與研究的說服力和

可信度,助益文學創(chuàng)作。

7.對文中“剜爛蘋果”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爛蘋果”不是形容文學作品毫不足取、一無是處,而是指作品本身有問題或缺陷。

B.“剜”的前提是對作品價值的肯定,肯定其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價值。

C.“剜爛蘋果”要有批評的銳氣和勇氣,拒絕無原則的吹捧,多用“酷評”“罵派批評”。

D.“剜爛蘋果”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因為有時“爛”的部分和好的部分是一體的。

8.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批評家的錯處,是在亂罵與亂捧

B.創(chuàng)作家大抵憎惡批評家的七嘴八舌

C.批評如果不對了,就得用批評來抗爭

D.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于作者有益

9.對文學批評主要功能的評述,兩位作者有什么不一樣?請簡要分析。

10.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列舉優(yōu)秀的批評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每點不超過1()個字。

【答案】6.B

7.C

8.D

9.材料一:正面發(fā)現(xiàn)和闡釋作品價值,發(fā)掘蘊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推動文學走進讀者和文學經

典化。材料二:通過立體的觀察,發(fā)現(xiàn)好的、優(yōu)秀的、風格突出的、題材獨特的。敘述特別的作品。

10.要有肯定和發(fā)現(xiàn)的能力;要熟悉作品;要有立體的觀察;能夠做綜合論述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三)

材料一

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當時的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

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最努力苦讀的學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

種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樸質的經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種讀書方法,

自有其優(yōu)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種用

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

蘇東坡與弟弟蘇轍正在這樣熟讀大量的文學經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錢羽而歸。蘇洵對功名并未完

全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但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兒子,教兒子深研史書為政之法。這樣的家庭

氣氛,正適于富有文學天才的青年的發(fā)育。

(摘編自林語堂《蘇東坡傳》)

材料二

蘇軾生活在佛教傳播相當發(fā)達的四川,處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蘇軾家庭的宗教氣氛也十分濃

厚,其父蘇洵是云門宗四世圓通居訥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優(yōu)婆夷,其弟和其繼妻都信佛,這對他

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蘇軾的經歷看,他剛開始雖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對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沒有真正信奉佛教,

元豐三年烏臺詩案后,四十一歲的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的挫敗使他開始反省,重新思考人

生的價值意義,并借佛老的方法來凈化自心。這一時期,他審視自己的經歷以及處世態(tài)度,重新尋找

心靈的支撐點,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開始接受佛教思想。謫居黃州以來,蘇軾躬耕東坡,作詩賦詞,

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個極富魅力的“東坡居士”形象。

黃州詞如此豐產的數(shù)量也預示著它內容的豐富性,其中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貶后曠達心

情的抒發(fā),有登高臨水、吊古傷今,有對親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對世間丑惡的譏諷;既有火樹銀花的

都市,也有靜謐祥和的鄉(xiāng)村……題材之廣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

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

蘇軾詩詞的主導風格是灑脫曠達,其曠達風格的形成并非因其個人與偶然,同時也是整個宋代文

化浸染下的產物。蘇軾從來都是以一種無所不適的超然態(tài)度來面對自己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佛學思想

的影響讓他形成了一種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詩詞中抒發(fā)人生如夢的感觸,表現(xiàn)超然自如的人生

態(tài)度,營造出一種空靈、恬淡而又清雅的獨特意境,從而構建出一個“詞意高妙”的超然曠達的藝術高

境。

(摘編自趙凡龍《蘇軾黃州詩詞論析》)

材料三

相比唐詩,詞在日本的影響要弱一些,這是因為觀念上詩為正宗,詞為詩余,而且寫作技術更難。

盡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

蘇軾是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

表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闭f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廣為傳播。

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即采用蘇軾創(chuàng)作的詞調。蘇軾最有名的豪放詞有《念

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許多日本詞人也喜歡用此詞調作詞。在日本詞人中,森槐南特別心

折于蘇軾,也最有蘇詞之風,夏承春在《域外詞選》序言中稱贊他:“日本詞人為蘇辛派詞,當無出

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題髯蘇大江東去詞后”,與蘇軾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我思坡老,鐵綽板

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東去意,試問南飛烏鵲。斜月熒熒,明星爛爛,撐住曹瞞槊。人生知幾,

仰天長嘯寥廓?!鄙蹦嫌锰K軾詞調憑吊蘇軾,一方面揣摩蘇軾創(chuàng)作該詞時的心路歷程,對其境遇表

示同情。另一方面對蘇軾的人格魅力和風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評價,稱其“文章卓葷”,為“一世之雄”,

可稱是東坡的“異代知己

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chuàng)作。如林讀耕齋有次韻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野

村篁園有次韻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梅巖蓉湖枉過,詞以記喜,用坡老韻”;森川竹硬有次韻蘇軾

的《勸金船》“送橫川唐陽赴任豐橋,用蘇東坡原韻”;鈴木豹軒有次韻蘇軾的《念奴嬌?汴京懷古》。

這些詞不光次韻,大都也是以蘇軾詞為范本創(chuàng)作。有的步韻和蘇軾原作韻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讀

耕齋的《滿庭芳?警世》詞,韻腳與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完全一樣。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格來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直接擷取化用蘇軾詞

的經典語詞,表達其相似情懷。如用“瓊樓玉宇”,森槐南的《水調歌頭》:“摩壘曉風殘月,接武瓊樓

玉宇,酒醒不勝寒?!备咭爸耠[的《水龍吟》:“料瓊樓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庇械氖菍W句法,

對蘇軾詞中的經典句法進行效仿。如對蘇軾《水調歌頭》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

不勝寒”的模仿,高野竹隱的《水調歌頭》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邊鷗?!鄙ㄖ裼驳摹端{歌頭?琵

琶湖上賦》云:“我欲橫吹鐵笛,乍可呼醉仙客,對酒拍闌干?!敝耠[詞中也出現(xiàn)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

和意境?!氨鹆ы暎抡丈胶右黄焙吞K軾的《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垂)中“一千頃,都鏡凈”

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脫略蘇詞形跡,達到自出機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調歌頭》:“論填詞,板

敲斷,笛吹酸。聲裂哀怨第四,猶道動人難。摩壘晚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痹谠~中

抒發(fā)胸襟懷抱,表達詞學見解,與蘇軾一樣境界宏闊開放、豪健清雄。

(摘編自錢錫生《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宋時期,學生科舉應考必須熟讀經史詩文并背誦經典古籍,蘇軾則常常用抄錄經書和正史的

辦法閱讀經典。

B.蘇軾的思想以及灑脫曠達的詩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尤其在烏臺詩案被貶黃

州團練副使之后。

C.夏承素先生對蘇軾的詩詞頗有研究,并作詩加以稱道,因而對日本的詞人及其作品也進行了深

入細致的研究。

D.日本詞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蘇軾的人格和詞作,常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效仿蘇軾的詞調和詞意,堪稱蘇

軾的“異代知己”。

1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對蘇軾詩詞成就及影響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詩詞題材非常廣泛,涉及到個人情緒和生活的諸多方面,這與其作品豐產的數(shù)量有很大關

系。

B.蘇軾詞作雖然有其主導的風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風格迥乎不同,相對來說后期作品更趨成

熟。

C.蘇軾構建了一個“詞意高妙”的藝術境界,其作品無論生前還是身后,在國內外都被廣為傳播。

D.蘇軾的詩詞作品,在詞調、用韻、詞意等方面部備受青睞,成為日本詞人學習效仿的重要方面。

13.下列說法中不能夠作為論據(jù)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A.蘇軾的人生痛苦體驗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現(xiàn)出豪邁清曠的胸襟。

B.蘇軾被貶黃州之后慢慢適應現(xiàn)實的殘酷,交游酬唱,親近自然,借詩詞告別消極懈怠。

C.蘇軾在《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鴻自喻來托物寓懷,表達孤高心境。

D.《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強化了全詞的主題。

14.材料三在論證結構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說明。

15.蘇軾作為“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1.C

12.B

13.C

14.從整體上看,采用總分的結構形式,先總提觀點,然后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從論證過程看,主

要采用并列式結構,依次從詞調、用韻、詞意三方面舉例論述。

15.青少年時期運用科學的讀書方法,加深對經典詩文的理解;父親在文體和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對

蘇軾大有裨益;家庭環(huán)境和宗教氛圍,對他的成長和思想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政治上的挫敗和

對人生價值意義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風格獨特;整個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

影響,使他的思想藝術境界達到極致。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四)

材料一:

旁白,是影視劇中交代劇情、發(fā)表觀點、展現(xiàn)角色內心的一種語言手段。曾經,旁白是一部“爆

款''劇的標志和記憶點。如果將影像敘事比作一本書,好的旁白能夠畫龍點睛。它可以是寫在扉頁的

心得、寫在書邊的評語,還可以是問號,是驚嘆號,是意味無窮的省略號。反觀一些被過度使用的旁

白,它們往往成了敘事查漏補缺的萬能藥、尋求創(chuàng)作捷徑的萬金油。有些劇充滿“刨活式”旁白,敘事

不足,旁白來湊,故事發(fā)展缺乏層層遞進的邏輯和合理鋪墊。關鍵情節(jié)全靠“說”,剝奪觀眾的參與感,

必然生硬突兀;有些劇慣用“解釋性”旁白,畫面、表演、旁白傳遞的是同樣的內容,堆疊冗余拖沓的

信息量;有些劇陷入“圖解式”旁白,機械照搬原著語言,用過多的旁白替代鏡頭語言和演員表演,劇

情鋪陳和旁白講述“兩張皮”,把拘泥當真實,將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視為尊重原著。

觀眾為什么不滿意這些旁白?歸根結底,是觀眾沒有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對他們審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

尊重。有時沒有旁白,為什么敘事邏輯前后不通?有時有了旁白,為什么又深感毫無必要?其一喧賓

奪主,其二畫蛇添足,正是旁白過度使用的兩大特征。這背后指向的,是影像語言表達的投機與乏力。

觀眾真正需要的,是來自影像世界的說服力。閑筆不“閑”,旁白也不是游離于主題敘事外的喃喃自

語。電視劇《掃黑風暴》的旁白配音演員曾說,“旁白與作品的關系如同一呼一吸,劇情緊張時受眾

也跟著緊吸著氣,到旁白出現(xiàn)就舒了一口氣,旁白的作用之一,是調節(jié)作品節(jié)奏

好的旁白恰當、精練,不知不覺融入戲中,融入故事里。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結尾洋溢著雄

渾氣魄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靠著一股革命者的勇氣劈波斬浪,闖出狹小水域匯入海洋,何其幸運!

我們趕上了中國百年來國運蒸騰日上的時代,我不想辜負這個時代!”這不僅道出了宋運輝人生經驗

的總結,也說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心聲。

從這個角度看,影視劇旁白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超越其注解、闡釋的功能性,實現(xiàn)文學價值

和審美價值的統(tǒng)一。類比于中國藝術講求“化境”的最高境界,故事講述、角色塑造與旁白講述要經過

反復的意匠加工、錘煉糅合,最終才能渾然一體地傳遞主題和情感。

創(chuàng)作者要更好地用影視語言講清故事、講好故事,把功夫實實在在地用在影像敘事中。中國畫講求

“且空而后能簡,簡而練,則理趣橫溢,而脫略形跡”的留白魅力,中國古典詩歌追求“言有盡而意無

窮,余意盡在不言中”的審美意境。其實,影視劇旁白亦如此。旁白是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多不如

少,少不如精。創(chuàng)作者不必將所有意圖都直接、淺顯地表達出來,創(chuàng)作也需留白,如此才能給觀眾以

想象空間,使作品更有藝術性和觀賞性。

畢竟,滿滿當當?shù)漠嫾?,便再無可回味的余地了。

(摘編自王增《影視劇旁白,畫龍點睛還是畫蛇添足?》)

材料二:

網(wǎng)劇時代的旁白有一些積極的變化,這種變化無一例外地,都是為了增強觀眾的代入感。首先是

旁白中“獨白”的使用更加頻繁。這是一種講述視角的切換,由客觀、全知和審慎的第三人稱的旁白,

變?yōu)閯≈薪巧膬刃钠拾?,更適合傳遞情感,相對比較細膩。很多青春劇和都市劇也會在旁白中使用

角色獨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和觀眾的區(qū)隔。

相比于較為常規(guī)的自述式旁白,女性群像劇《愛很美味》算是一種新嘗試:在開篇時讓三位女主

角以旁白的形式進行互相介紹。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形式,一是能夠讓觀眾快速熟悉三個人的性格和之

前的故事,二是用“互相吐槽”的方式來強化三個人之間的關系。

其次,沿用《潛伏》的旁白創(chuàng)作方式,將第三人稱的旁白進行“人格化”處理,也能拉近和觀眾的

距離。《掃黑風暴》的旁白配音演員周揚就在采訪里提到,在配旁白的時候,他會先給自己設定一個

身份。在《掃黑風暴》里,旁白可能代表著督導組,代表一種正義的聲音。當其具備獨立人格時,也

會更融入劇集本身。

旁白還有一重比較特殊的“隱藏價值”,就是給劇集“兜底”,或者說“打補丁不同于需要現(xiàn)場拍

攝的畫面和受制于演員檔期等問題的配音,旁白的靈活性相對更高,因此可以填補一些劇集后期制作

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稘摲返膶а萁獋ゾ吞岬剑园讖目陀^上講,是后期求變的一條渠道。

有相關從業(yè)者說,很多時候劇中加入的旁白,是受制于內容審核的修改。“從樣片到成片的過程

中,要經過很多層審核和修改。如果有某些很關鍵的戲份被刪除,前后就不連戲了,角色的心路歷程

也不成立,如果沒有更好的補救辦法,就只能用旁白來補充。”

但這也不是某些國產劇濫用旁白的借口。“幾乎所有的劇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拍攝過程不可能

沒有一點漏洞,”沈洋認為,“好的導演和剪輯應該有應對這種突發(fā)狀況的技巧,讓觀眾在看到這兒時

不會覺得特別突兀?!?/p>

將目光移向海外劇市場,會發(fā)現(xiàn)旁白仍然有很多可供開發(fā)的新形態(tài)。在英美劇領域,就有不少“打

破第四面墻”的旁白,如《倫敦生活》《紙牌屋》等;另外,旁白的視角也可以不拘泥于劇中角色,《絕

望主婦》里,旁白是第一集就已經去世的瑪麗?愛麗絲,以死者的視角講述四位好朋友的故事。

隨著時代的進步,劇集的敘事語言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最近圍繞旁白的爭議充分證明了這不是一個

簡單的“行活,,,而是需要費心琢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希望旁白能越來越多地成為一部劇的“亮點,,,而不是“雷

點”。

(摘編自毒眸《劇里用旁白,真的不合適嗎?》)

1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旁白作為影視劇的一種語言手段,曾經是“爆款”劇的標志和記憶點。

B.失敗的影視劇都是把旁白當作萬能藥、萬金油,過度使用,沒有充分地信任和尊重觀眾。

C.進入網(wǎng)劇時代,影視劇的旁白有一些變化,變化的目的是增強觀眾的代入感。

D.開發(fā)旁白的新形態(tài)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形態(tài),也不能僅限于國產劇,還應向海外劇學習。

17.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的論證語言雖然平實易懂,但也不失俏皮,這與其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關,如比喻、

設問、引用等。

B.材料一運用了類比論證,將中國畫、中國古典詩歌與影視劇旁白進行類比,論證留白的作用。

C.材料二引用沈洋的話是為了論證國產劇不能濫用旁白的觀點,“幾乎”“一點”等詞體現(xiàn)了語言的

嚴謹。

D.材料二運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方法,論述旁白的一些變化及強調不能濫用旁白,要開發(fā)

旁白的新形態(tài)。

18.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好的旁白能夠畫龍點睛”的觀點的一項是()

A.電視劇《歡樂頌》的旁白,一會兒替角色表達思緒,一會兒替導演交代場景,一會兒變成“電

影錄音剪輯”,描述起演員的表演。

B.電視劇《圍城》中,采用與劇中人物語言風格高度契合的旁白,對劇情的發(fā)展作意味深長的評

論和總結,提示觀眾品出多重滋味。

C.電視劇《大明宮詞》每集開頭、結尾的旁白敘述,既在現(xiàn)實邏輯之外,又在人物內心情感邏輯

之中,形成個性化的敘事風格。

D.電視劇《潛伏》的旁白彌補了諜戰(zhàn)劇中演員“表面不動聲色,心底波瀾起伏”的局限,與整個劇

情、人物形象融為一體。

19.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20.影視劇旁白有哪些作用?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

【答案】16.B

17.D

18.A

19.①首先闡釋旁白的含義及過度使用旁白的表現(xiàn);②其次從正反兩個方面指出觀眾不滿意某些旁

白的原因;③然后論述好的旁白的作用;④最后說明如何擁有好的旁白。

20.①好的旁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②能超越其注解、闡釋的功能性,實現(xiàn)文學價值和審美價

值的統(tǒng)一;③能增強觀眾的代入感;④能更細膩地傳遞情感;⑤能拉近和觀眾的距離;⑥相較于

配音,影視劇旁白的靈活性更高,可以填補一些劇集后期制作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五)

【材料一】

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

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

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

由于處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刻的影響。

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

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xiàn)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

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

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wǎng)的羈絆,獲得

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yè)的奮斗成功,只

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tài)度消極自保,以免

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或隱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

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

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

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

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tài)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

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

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蹈、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

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fā)現(xiàn)注重歸真返璞,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

厭惡人世的繁文緡節(jié)、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

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

(摘編自《儒家與道家人生氣象》)

【材料二】

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儒家

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合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

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

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

發(fā)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過一番與

儒、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xiàn)了儒、道與佛的

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

“典型①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

容性,是堅強的喟”,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②史學大師陳寅恪

早就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種,新儒家的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

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

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

能站穩(wěn)立牢。

(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為了更好地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對傳

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如何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

化的價值追求是一條重要途徑,有助于克服在傳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中容易出現(xiàn)的形式化傾向。

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殷周之際出現(xiàn)了重要的人文轉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轉向,以及人道

主義思潮出現(xiàn)。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此后中華傳統(tǒng)文

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

為核心、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構建。與儒家講仁愛形成對照的是,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認為文明的

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道家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表現(xiàn)出其根本價值取向是

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由此,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

致思路向,但在擁有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可以相融互補。在魏晉玄學那里,通過名教與自然之辨,

二者實現(xiàn)了辯證的統(tǒng)一,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

(摘編自洪修平《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

2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儒、道兩家主張雖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講“合而不同”,都講和則生萬物。

B.法、陰陽、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導致后來滅絕,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儒、道在發(fā)展進程中互相競爭,吸收,共存,形成了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思想流派。

D.殷周之際出現(xiàn)的人文轉向和人道主義決定了后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

2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讓佛教中國化,就可能沒有儒、道、佛合一。

B.我們一般習慣于把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稱為“國學”,其實,這是有重大偏頗的。

C.儒家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的,它關注社會現(xiàn)實;道家則不同,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

D.材料三第一段用設問提出論點,指出復興中國夢需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

23.材料一中說儒道兩著“處處相反”,以下不屬于其“處處相反”依據(jù)的一項是()

A.儒家崇尚仁慈親和、從容中道,主張凡事要合理、合時、合情;道家崇尚質樸無華、少私寡欲,

主張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權詐智巧。

B.儒家的人生觀是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道家的人生

觀是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

C.儒家致力于構建以仁為核心、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體系;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認為文明的發(fā)

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

D.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是院士的

氣質與風度。

24.材料二畫橫線的兩處,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25.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回顧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滄桑歷史,到

處都可尋覓到這種類型的影子,請你以杜甫為例來證明。

【答案】21.C

22.B

23.D

24.①比喻論證,文章把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論述「它們的博大的包容性。②

引證法,文章引用了陳寅恪的文句,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25.癡心于“致君堯舜上”的“詩圣”杜甫,其詩歌處處體現(xiàn)民本思想,在沉郁頓挫的語調中飽含憂患意

識,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證。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六)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書寫“先秦哲學史“,不啻于一趟中國哲學的尋根之旅。為了更順利地完成這趟旅程,我們不妨找

兩塊“他山之石

第一塊“石頭”是“軸心時代”理論。二戰(zhàn)結束不久,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在其所著《歷史的起源

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軸心時代”理論。雅思貝爾斯注意到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義

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為主軸,在全世界范圍內集中出現(xiàn)了一些極不尋常的歷史事件:中國、

印度、西方等這些互不知曉的地區(qū),卻不約而同地爆發(fā)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現(xiàn)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

引領著不同文明的突飛猛進。在“軸心時代”理論中,中國文明對應的正是“先秦時期”。具體來說,“軸

心時代”的中國表現(xiàn)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思想盛況。稍感遺憾,我們無法

通過“軸心時代”理論這塊“石頭”找到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這就需要第二塊“他山之石”。

第二塊“石頭”是“脫序”理論。這一理論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

提出的。涂爾干發(fā)現(xiàn),當社會面臨重大危機、物質財富出現(xiàn)明顯萎縮時,自殺率固然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

勢;但是,當社會獲得重大進步,物質財富增漲顯著時,自殺率竟然也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涂爾干敏銳

地發(fā)現(xiàn)“社會危機”與“社會繁榮”這兩種看似相反的現(xiàn)象的共同之處,那就是“社會的劇烈變化”。涂爾

干把它描述為“脫序”現(xiàn)象。

按照這一理論,在一定的秩序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大家對既有的價

值和原則表示出必要的尊重。因此,在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里,一些歷經時間而沉淀下來的經驗教訓

作為傳統(tǒng)得到足夠的尊重,即便是為了改變現(xiàn)狀、出人頭地所做的種種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則

和規(guī)范作為前提。然而,在脫序狀態(tài)下,人們的欲望、情感、行為、心態(tài)等等,一切都失控了。舊有

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嚴重破壞,逐漸失去了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新的價值觀念

和行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對社會成員的有效約束力,使得社會成員的行為缺乏明

確的社會規(guī)范約束,形成社會規(guī)范“真空”的社會狀態(tài)。

“脫序”理論正好可以被用來解釋“軸心時代”的中國“奇跡”。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主要特征是禮崩樂壞,

原有的宗法秩序與社會規(guī)范遭遇挑戰(zhàn),頻現(xiàn)危機,而新的社會秩序和規(guī)范尚未形成,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

脫序狀態(tài)。時代危機刺痛了人們,同時也刺激思想家們反思本時代的特點,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對

社會失范危機作出相應的回應。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軸心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其實起源于

禮崩樂壞之后的社會失范危機。作為時代的發(fā)言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并逐漸形成眾多思想派別,演繹為精彩絕倫的“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叫”的思想史詩。順便說一句,中

國思想史上還有兩個時期,同樣適用于“脫序”理論,一個是魏晉時期,一個是民國時期。

(摘編自秦平《中國哲學的故鄉(xiāng)之旅》)

材料二:

雅斯貝爾斯將人類文明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史前時代、古代高度文明時代、軸心時代、科技時代。

在這四個文明發(fā)展的階段之中,軸心時代具有非凡的意義。正因為此,雅斯貝爾斯稱之為“突破期”,

而將這之前的“史前時代”、“古代高度文明時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時代”統(tǒng)稱為“間歇期”。前一個間歇

期為軸心時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軸心時代則為人類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樹立了標準。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人類文明具有同步性,幾乎是在同時,在中國、印度、中東以及希臘這一地

理軸心上,在思想上出現(xiàn)了輝煌的成就。

盡管“軸心時代”并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普遍經歷的階段,但“軸心時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

類精神根基、傳統(tǒng)宗教倫理價值體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類幾個主要文明體系中的價值和行為準則。

雅斯貝爾斯強調:時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

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貝爾斯明確反對歐洲中心論,重視東方的文化,呼吁“我們再也不能置偉大的亞洲世界于不

顧,將其看作是處于永久停滯狀態(tài)下的非歷史性民族”,要將中國和印度的文明與西方文明相提并論,

因為“它們實現(xiàn)了突破,在精神上達到了跟西方一樣的深度

雅斯貝爾斯對儒家學說非常感興趣。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仁”作為其核心觀念的哲學家,

他希望“仁”不僅能夠再次決定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還可以在一種真正的世界哲學的發(fā)展進程中成為

“人類交往”的特征。雅斯貝爾斯對中國未來充滿希望:“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在技術時代產生它自己的

新的自由形式?!?/p>

(摘編自何立波《雅斯貝爾斯對軸心時代的歷史構想》)

2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書寫先秦哲學史并非易事,“軸心時代”理論和“脫序”理論可以為其提供幫助。

B.涂爾干發(fā)現(xiàn),社會危機和社會繁榮致使社會發(fā)生劇烈變化,從而引發(fā)“脫序”現(xiàn)象。

C.軸心時代之外,人類都處于間歇期,軸心時代既突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響深遠。

D.雅斯貝爾斯認為,“仁”曾決定中國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對世界哲學發(fā)展做出貢獻。

27.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盡管雅斯貝爾斯關注到先秦的思想盛況,但我們仍然無法借助他的“軸心時代”理論去探尋中國

哲學的根源。

B.既然“脫序”理論可以解釋“軸心時代”的中國“奇跡”,那么可推測,同處于“軸心時代”的地區(qū)都

是動蕩不安的。

C.在秩序井然的社會中,人們往往過著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不會輕易自殺。社會脫序時,人們的“失

控”也可能帶來創(chuàng)造力。

D.與西方文明不同,中國和印度的文明實現(xiàn)了突破,因而世界文明的中心不應該在歐洲,而應該

在亞洲。

28.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適用于涂爾干“脫序”理論的一項是()

A.魏晉時期的名士劉伶乖張放誕,大醉之后喜歡赤裸身體,隨時帶著一名扛著鍬的仆人,說:“死

便埋我。”

B.新中國建立后,中央政府開展“三反”“五反”“鎮(zhèn)壓反革命”等運動,社會風氣迅速好轉。

C.《儒林外史》中的范進飽經科場打擊,受盡了冷嘲熱諷,當他驟聞中了舉人,激動得無法控制,

竟然瘋了。

D.2021年1月6日,在清點總統(tǒng)大選選舉人票期間,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支持者暴力沖擊國會。

29.五四時期,思想解放大潮洶涌澎湃,各種學說蜂擁而至,各式“主義”被競相宣傳。請用“脫序”理

論解釋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30.請依據(jù)材料簡要分析“軸心時代”中的“軸心”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案】26.B

27.C

28.A

29.①五四時期,清政府倒臺,II」的秩序土崩瓦解,北洋政府無法建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新秩序,

社會脫序,出現(xiàn)了“真空”的社會狀態(tài)。②思想家們擺脫了束縛,反思本時代特點,對社會問題積極回

應,暢所欲言,形成多種學說,宣傳各自“主義”。

30.①時間方面:“軸心時代'’以公元前500年前后為時間軸心。②空間方面:主要發(fā)生地處在中國、

印度、中東以及希臘這一地理軸心上。③思想影響方面:這一時期的思想成就不僅是當時的思想主

體,而且為人類幾大主要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樹立了標準。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七)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主要是相對于西方現(xiàn)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區(qū)別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邏輯不同。西

方是資本邏輯,以資本為中心;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的邏輯,堅持人民至上。資本是西方現(xiàn)代化發(fā)展

的軸心,也是各種矛盾危機的原因;與之相反,把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最終實現(xiàn)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特征。因此,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深刻

的人學內涵。

何謂“人的邏輯”?簡單說,就是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發(fā)展的起點和歸宿、發(fā)展的推進方式、發(fā)展

的實現(xiàn)條件等。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邏輯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現(xiàn)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完成的目標、任務很多,但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只有一個,就是實

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人發(fā)展的邏輯主線。依據(jù)這個邏輯,現(xiàn)

代化建設與人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如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就是要使經濟發(fā)展更適合人的發(fā)展;繁榮文

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

們黨把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而現(xiàn)代化的推進就是要

不斷解決這一矛盾。當然,講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注意需要的合理性。這里涉及內在、外在兩個尺度,

分別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滿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發(fā)展,并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是否從

實際出發(fā),以現(xiàn)有條件為前提。兩大尺度的確立,事實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問題,以

及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式現(xiàn)代化既遵循規(guī)律,又突出人民至上,從而形成了一條新型的現(xiàn)代化道路。

人的發(fā)展邏輯是漸進的,現(xiàn)代化的全面建設也需要穩(wěn)健推進,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還

是手段的問題。應當肯定,人在現(xiàn)實的生產、生活和各種關系中,始終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中心

和目的,“人是目的”的價值指向和基本原則不能動搖。但是,堅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

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當作目的而不當作手段,那么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一定會落空。強調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統(tǒng)

一,有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那就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不是等來的,而是團結奮斗出來的,而這又在

客觀上對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編自豐子義《從人的邏輯看中國式現(xiàn)代化》)

材料二:

現(xiàn)代化與文藝息息相關,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尤其如此。文藝是宏大的現(xiàn)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個重

要組成部分,可見,文藝自身也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目標之一。同時,中國式現(xiàn)代化為新時代社會主義

文藝提供了廣闊舞臺,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類現(xiàn)代化發(fā)展史上,早期現(xiàn)代化國家如英法,基本是單一的工業(yè)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擴展

到經濟、政治等領域,但都很少觸及文化;“亞洲四小龍”注意到了文化,卻主要以儒學為思想根基,

現(xiàn)代化與文化傳統(tǒng)之間常常處于緊張對峙的狀態(tài)。相比之下,美國對文化產業(yè)予以大力支持,百老匯、

好萊塢等,幾乎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動畫片、漫畫、電子游戲等加以整合,形成龐大的

文化傳播系統(tǒng),使文化藝術深度嵌入現(xiàn)代化進程。在各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文藝扮演了不同角色,

這當然與各國國情密切相關,但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要吸取他國經驗,同時注意規(guī)避它們的失誤。其中,美式現(xiàn)代化集中體現(xiàn)了西方

現(xiàn)代化區(qū)域失調、兩極分化、物欲膨脹等“現(xiàn)代病吸取這些前車之鑒,中國號巨輪才可行穩(wěn)致遠。

文藝往往是時代最敏銳的感應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時代的中國文藝應該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

要助力,以不斷涌現(xiàn)的優(yōu)秀新作,激發(fā)億萬人民團結一心,闊步前行。

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征程,雖有可借經驗,卻沒有先例可循,必定是榮耀伴著艱辛。因

此文藝不僅要吶喊助威,還應激勵士氣,補偏救弊。現(xiàn)代化需要“現(xiàn)代人”,只有具備現(xiàn)代素質和現(xiàn)代

人格的人,才能承擔現(xiàn)代化的使命。作為培根鑄魂的當代文藝,在培育“現(xiàn)代人”、防治“現(xiàn)代病”方面

具有獨特的效果。所謂“現(xiàn)代病”,固然是社會病,其實也是心理病。心病當用心藥醫(yī),文藝常常就是

最好的一劑“心藥”。

根植于深厚傳統(tǒng)土壤的文藝,深得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這樣的文藝作品就可以使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實現(xiàn)契

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對“義與利”、"禮與力''的協(xié)調,對“利"與"力''的節(jié)制。在這方面,近年獲得好

評的《山海情》《人世間》就很有代表性。它們分別聚焦鄉(xiāng)間、城區(qū),恰好全面展示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

城鄉(xiāng)的蛻變與新生。其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喚醒了受眾的傳統(tǒng)美德,助其以昂揚進取的姿態(tài)進入個

體生活和沸騰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一

定鑄就新的輝煌。

(摘編自朱輝軍《文藝的繁榮助力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全面推進》)

3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遵循的邏輯是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深刻入學內涵的重要前提。

B.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與人民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這是我黨確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要矛盾的依據(jù)。

C.文藝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文藝發(fā)揮的作用差異很大。

D.現(xiàn)代化進程離不開具備現(xiàn)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