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部分地區(qū)2023-2024高三年級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2024屆河北省張家口市高三年級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后興師,則大功可立,戰(zhàn)無不勝。法曰:“無所不用間也?!敝堍賹㈨f叔裕,字孝寬,以德行守鎮(zhèn)玉壁。孝寬善于撫御,能得人心,所遣間諜入齊②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者,遙通書疏。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齊相斛律光,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參軍曲嚴頗知卜筮,謂孝寬曰:“來年東朝③必大殺戮?!毙捯蛄顕雷髦{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卑偕?,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令諜者多赍此文,遺之于鄴。祖孝征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誅。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后大舉兵,遂滅齊。(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材料二:《宋史》云:張齊賢知代州,契丹入寇,齊賢遣使期潘美以并師來會戰(zhàn),使為契丹所執(zhí)。俄而美使至,云:“師出至柏井得密詔,不許出戰(zhàn),已還州矣?!饼R賢曰:“敵知美之來而不知美之退?!蹦艘拱l(fā)兵二百,持一幟,負一束芻,距州西南三十里列成燃芻。契丹兵遙見火光中有旗幟,意謂并師至,駭而小走。齊賢先伏卒二千于土鐙砦,掩擊大破之?!锻ㄨb·宋紀》云:韓世忠駐鎮(zhèn)江,金人與劉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圖進取。會遣魏良臣④使金,世忠撤炊爨,紿良臣有詔移屯守江,良臣疾馳去。世忠度良臣出境,而上馬令軍中皆視吾鞭所向。于是引軍至大儀勒五陣設伏二十余所約聞鼓即起擊。良臣至金軍,金人問王師動息,具以所見對。金人聞世忠退,喜甚。達孛也引千騎過五陣東,伏兵四起,遂擒達孛也等。(節(jié)選自《間書》)【注】①周:指北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政權之一,都城為長安。②齊:指北齊,因皇室姓氏為高氏,故又稱高齊,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政權之一,都城為鄴城。③東朝:指北齊,北齊位于北周東面。④魏良臣:南宋大臣,屬親金派人物。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于是A引軍至B大儀C勒五陣D設伏二十E余所F約G聞鼓H即起擊。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赍,文中指攜帶,與《孔雀東南飛》中“赍錢三百萬”的“赍”意思不同。B.有隙,指有嫌隙,與《鴻門宴》中“令將軍與臣有郤”的“有郤”意思相同。C.寇,意為“侵犯”,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寇”意思不同。D.芻,指“草”。束芻,有“祭品”“成束的草”等義,文中指“捆草成束”。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派間諜偵察敵情,是進攻敵人前的必做功課。通過間諜的偵察,可以探明敵人的兵員、力量、動靜等情況,這樣做對取勝有所幫助。B.韋孝寬通過派間諜進入北齊以及收買北齊人為間諜等手段,可隨時掌握北齊的情況,為其后北周出兵滅亡北齊,掃清了障礙。C.宋朝張齊賢利用契丹只知道潘美率軍前來而不知其已奉命撤軍的認知,派出奇兵,大造聲勢,使契丹軍隊自亂方寸,從而大敗敵軍。D.宋朝韓世忠隨機應變,讓軍中撤除柴灶,利用派往金國的使者魏良臣傳遞假情報,然后設伏兵大破金兵,活捉其將領。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孝寬善于撫御,能得人心,所遣間諜入齊者,皆為盡力。(2)齊賢遣使期潘美以并師來會戰(zhàn),使為契丹所執(zhí)。14.韋孝寬令人“作謠歌”,想傳遞什么信息?目的是什么?2024屆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帝①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三月②,戊子,詔簡甲卒五萬給右將軍到彥之,統(tǒng)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舟師入河,又使驍騎將軍段宏將精騎八千直指虎牢。(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宋紀三》)材料二:上每命將出師,常授以成律,交戰(zhàn)日時,亦待中詔,是以將帥趑趄,莫敢自決。又江南白丁,輕易進退,此其所以敗也。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宋紀八》)材料三: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誅權奸,修內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謂無其具;拓跋氏伐赫連,伐蠕蠕,擊高車,兵疲于西北,備弛于東南,不可謂無其時。然而得地不守,兵殲甲棄,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將非其人也。到彥之、蕭思話大潰于青、徐,將非其人,以卒與敵者也。文帝,圖治之英君,大有為于天下者。其命將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所任之將,亦當時人望所歸,小試有效。意者當代有將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后,未見有人焉,愈于彥之、思話而當時不用者,將天之吝于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養(yǎng)之。當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為趨,而文帝之所信任以風示天下者皆拘葸巽謹之人謂可信以無疑而不知其適以召敗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馭梟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進柔軟,則天下相戒以果敢機謀,而生人之氣為之坐痿,故舉世無可用之才。夫江東之不振也久矣。謝玄監(jiān)軍事,始收驍健以鼓勵之,于是北府之兵破苻堅而威震淮北;宋武平廣固、收雒陽、入長安,而姚興、拓跋嗣不能與之敵,皆恃此也。已而宋武老矣,顧諸子無駕御之才而慮其逼上,故斗王鎮(zhèn)惡、沈田子諸人于關中,使自相殘劉而不問。文帝入立,懲營陽之禍①,急誅權謀之士,區(qū)區(qū)一檀道濟而劍已擬其項領。上之意指如彼,下之禍福如此,雖有瑰瑋之才,不折節(jié)以趨荏苒者,幾何也?(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文帝》)【注】①帝:宋文帝劉義隆。②三月: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七年三月。③營陽之禍:公元424年,徐羨之等四位顧命大臣發(fā)動政變,廢劉義符為營陽王,隨后將其殺害。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而文帝之所信A任B以風示天下者C皆拘葸巽謹之D人E謂可信F以無疑G而不知H其適以召敗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簡,意為選擇,與《出師表》“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中的“簡”意思相同。B.“以卒與敵者也”與“吾與點也”(《論語》)兩句中的“與”意思不同。C.愈,意為超過,與《六國論》“侵之愈急”中的“愈”意思不同。D.擬,指比畫,用兵器作殺人狀,與《蘇武傳》“復舉劍擬之”中的“擬”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材料可知,宋文帝的北伐將領包括到彥之、蕭思話、王仲德等,北伐也曾占領過北魏的一些國土,但這些地方并沒有守住。B.由材料可知,雖然宋文帝有北伐的志向,但是其直接指揮戰(zhàn)事的做法對前線的將領有所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自主決策的權力。C.王夫之認為宋文帝誅殺權奸,休養(yǎng)生息,抓住北魏“兵疲于西北,備弛于東南”的時機進軍,其北伐是有準備的,并非草率之舉。D.材料三中,王夫之列舉東晉北府兵大敗苻堅、宋武帝憑借北府兵的力量取得一系列軍功的事例,是為了論證北府兵的強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故斗王鎮(zhèn)惡、沈田子諸人于關中,使自相殘劉而不問。(2)雖有瑰瑋之才,不折節(jié)以趨荏苒者,幾何也?14.王夫之認為元嘉北伐無可用將才的原因是什么?請根據材料三簡要說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河北冀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盡力于權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馀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爭訟止,技長立,則強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用人》)材料二趙簡子之子,長日伯魯,幼日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誡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臣光日: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ü?jié)選自《資治通鑒》)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聞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順人B而明賞罰C循天則用力寡D而功立E順人F則刑罰省而令行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亡,文中通“無”,與《兼愛》“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順利達到某個狀態(tài),與成語“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詞“此”的意思,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D.“故為國為家者”,“國”指諸侯擁有封地,“家”指大夫擁有的封地。12.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非子認為太平國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盡力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勝任官職,輕松完成任務,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對君主擔當兼職的責任。B.韓非子用“冰炭不合形”這一比喻,論證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強者弱者之間做無謂的爭斗,從而達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損害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馬光論辯技藝高超,他在論證德與才的關系時,通過類比論證的方法,以“云夢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闡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D.司馬光認為愚人即使想作惡,也會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就好像小狗撲人,人還是能制服他的。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2)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14.“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選官是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問題。請結合以上兩則材料,簡要概括韓非、司馬光在用人選官方面的主張。2024屆河北省衡水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武靈王平晝閑居,肥義侍坐。王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狈柿x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孫紲告公子成曰:“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胡服之意,非以養(yǎng)欲而樂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紲謁之叔請服焉?!惫映稍侔菰唬骸爸袊撸t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畔學者,臣愿大王圖之?!笔拐邎笸?。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鄙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賜胡服。趙文進諫曰:“衣服有常,禮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叭煌?,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壁w造諫曰:“隱忠不竭,奸之屬也;以私誣國,賊之類也。臣雖愚,愿盡其忠,無遁其死?!蓖踉唬骸爸也槐傥#鞑痪嗳?。子其言乎?!壁w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笆ト酥d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吾計決,子其勿反也?!保ㄟx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資治通鑒·周紀》,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義C以成D胡服之功E使繼謁F之叔G請服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侍坐,坐在尊長旁邊陪伴侍奉,與《論語·先進》“公西華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B.“畔學者”中的“畔”的意思是反叛,與《屈原列傳》中“被發(fā)行吟澤畔”的“畔”字意思相同。C.“五伯不同教而政”中的“五伯”在文中就是指春秋五霸,他們是古代諸侯聯(lián)盟的首領。D.“使者報王”中的“報”是報告的意思;“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中的“報”是奔赴的意思。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武靈王對國情、人情的洞察準確透徹,知道推行胡服騎射一定會招來非議,但他仍然堅持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B.趙造一開始表明忠臣為國盡忠,即使獲罪也不應當回避,這是在明確地表達反對意見。C.同是說服反對者,趙武靈王對叔父從國家形勢和往事說起,動之以情;對另外兩位反對者則曉之以理,展現(xiàn)出了高超的勸說藝術。D.趙武靈王反復給反對者講述道理的這段文字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策》“智謀細,文辭妙”的特點。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微社稷之神靈,則鄙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2)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14.結合文章,概括趙武靈王的形象特征。(3分)2024屆河北省高三調研聯(lián)合測評(一模)語文試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天興初冬十二月,車駕東狩。明年春正月,京城西面元帥崔立①劫殺宰相,送款行營。群小獻諂,請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為文。喋血之際,翟奕輩恃勢作威,頤指如意,人或少忤,則橫遭讒構,立見屠滅。公自分必死,私謂好問言:“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jié)掃地,貽笑將來,不若死之為愈也。雖然,我姑以理諭之?!蹦酥^奕輩言:“丞相功德碑當指何事為言?”奕輩怒曰:“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萬皆有生路,非功德乎?”公又言:“學士代王言功德碑謂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則朝官皆出丞相之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主帥誦功德,而為后人所信者?”問答之次,辭情閑暇。奕輩不能奪,競脅太學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為之。公之執(zhí)義不回者蓋如此。(節(jié)選自元好問②《內翰王公③墓表》)材料二:連延數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辭,即略為草定,付裕之。一二日后,一省卒來召云:“諸宰執(zhí)召君?!庇嗖坏靡?,赴省。酒數行,裕之倡曰:“作鄭王碑文,今夕可畢手也?!庇嘣唬骸坝兄T公在,諸公為之?!蓖跽芍^余曰:“此事鄭王已知眾人請?zhí)珜W中名士作,子如堅拒,使王知諸生輩不肯作,是不許其以城降也,則銜之刻骨,縉紳俱受禍矣。是子以一人累眾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觸其鋒,禍及親族,子熟思之?!庇辔┮苑锹氜o。久之,且曰:“余既為草定,不當諸公意,請改命他人?!敝T公不許,促迫甚。余知其事無可奈何,則曰:“吾素不知館閣體,今夕諸公共議之,如諸公避其名,但書某名在諸公后。”于是裕之引紙落筆草其事。王丈又曰:“此文姑使裕之作,以為君作又何妨?且君集中不載亦可也。”余曰:“裕之作正宜,某復何言?”碑文既成,以示王丈及余。信之欲相商評,王丈為定數字。其銘詞則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舊數言。其碑序全裕之筆也。時夜幾四鼓,裕之趣曹益甫書之,裕之即于燭前焚其稿。(節(jié)選自劉祁《歸潛志·錄崔立碑事》)材料三:又按《金史》言“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亦是惑于劉祁之說,廷堪又駁之,謂當時立碑撰文,不過畏崔立之禍,非必取文辭之工,既有京叔屬草,已足崔立之請,何取更為之云云。(節(jié)選自凌廷堪《元遺山年譜》,有刪改)【注】①崔立:金末大將,金哀宗天興元年被任命為京城西面元帥,后發(fā)動兵變,拜為左丞相,自稱尚書令、鄭王。②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金末元初人。③王公:王若虛,字從之,金末元初人,累官翰林直學士。材料二中的“王丈”是對王若虛的尊稱。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學士代王A言B功德C碑D謂之代王言可乎E且丞相既以F城降G則朝官皆出H丞相之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分,文中指意料,料想,與《蘇武傳》中“自分已死久矣”的“分”意思相同。B.貽,文中指遺留,與韓愈《師說》中“作《師說》以貽之”的“貽”意思不同。C.奪,文中指使之改變,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勿奪其時”的“奪”意思相同。D.趣,文中指催促,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雖趣舍萬殊”的“趣”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京城西面元帥崔立趁著皇帝外出狩獵的機會劫殺宰相,獻出京城向敵人投降,翟奕等卑劣小人竟要為崔立樹立功德碑。B.材料一中,王若虛面對翟奕等人表現(xiàn)得從容安然,刻畫出執(zhí)義不回、寧死不屈的形象;與材料二中他的形象并不一致。C.材料一中,寫功德碑文一事并沒有牽涉元好問;而材料二中,元好問先是要求劉祁寫成碑文,而后更是親自撰寫碑文。D.材料三中,凌廷堪并不相信《錄崔立碑事》中的陳述,并認為《金史》中相關的一些記載也是受到了劉祁說法的蒙蔽。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頤指如意,人或少忤,則橫遭讒構,立見屠滅。(2)則銜之刻骨,縉紳俱受禍矣。是子以一人累眾也。14.請結合材料,推斷劉祁作《錄崔立碑事》一文的意圖。2024屆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無以成,行非信無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濟之須舟也;信之于行,猶舟之待楫也。將涉大川,非舟何以濟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雖欲為善而不知立行,猶無舟而濟川也;雖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猶無楫而行舟也。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則請受之?!濒斒沽荆驹唬骸熬远閲?,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也?!蹦双I岑鼎。小邾射①以邑奔魯,曰:“使子路要我,吾無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辭焉。季康子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濟其言,是不義也,由不能矣?!狈蛄?、季路,魯之匹夫,立信于衡門,而聲馳于天下。故齊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為德豈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誠信之為貴,故必誠信而行;君王知誠信之為貴,故以信施救則立,以信荏事則正,以信賞罰則明。由此而言:信之為行,其德大矣!(節(jié)選自《劉子》,有刪改)材料二: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朕之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耶?”對曰:“臣居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碧谥^封德彝曰:“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敝^上書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房玄齡對曰:“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廢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紂狎侮五常,武王奪之;項氏以無信為漢高祖所奪,誠如圣旨?!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卷五·論誠信,有刪改)【注】①射:人名,小邾國的大臣。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齊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為德G豈不大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要,在文中是“約定”的意思。與《鴻門宴》“張良出,要項伯”中的“要”的詞義一樣。B.辭,在文中是“拒絕”的意思。與《琵琶行》“莫辭更坐彈一曲”中的“辭”詞義一樣。C.衡門,在文中指“簡陋的房屋”,與《歸去來兮辭》“乃瞻衡宇”中的“衡宇”詞義一樣。D.的,在文中是“的確”的意思。與《與委書》“的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詞義一樣。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如果沒有良好品行就無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沒有誠信也就無以立身,誠信對于行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槳一樣重要。B.小邾射逃奔到魯國,希望和子路約定,卻不相信與魯國訂立的盟約,但是子路以他不盡為臣之道為由直接拒絕了他。C.太宗認為君臣關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樣,如果君主做出詐偽的行為,就如同水的源頭渾濁,可見,太宗對自身要求很高。D.兩則材料都以“誠信”作為論述的中心,材料一論述守信作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論述誠信對于治國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彼不臣而濟其言,是不義也,由不能矣。(2)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14.下面材料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論據?請結合本文的內容,簡要說明理由。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謂昂曰:“昔鞅與公子善,今俱為兩國將,不忍攻,愿一飲燕休二師?!惫釉S焉,遂與之會。鞅伏甲虜之,擊破魏軍。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詐,遂車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貴臣,名重于海內,貪詐偽之小功,失誠信之大義,一為不信,終身取尤,卒至屠滅,為天下笑。答案2024屆河北省張家口市高三年級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答案】10.CDF11.D12.B13.(1)孝寬善于撫慰和管理,能贏得部眾人心,所派往北齊的間諜,都能為他竭盡全力。(2)張齊賢派遣使者希望潘美(與潘美約定)率領并州的軍隊來協(xié)同作戰(zhàn),使者被契丹抓獲。14.第一問:斛律光私通北周,并且有造反的意圖。第二問:離間北齊君臣,害死斛律光。【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于是韓世忠?guī)ьI軍隊來到大儀,擺好五個陣,設下二十多處埋伏,約定一聽鼓聲就向敵人發(fā)起攻擊?!坝谑恰币龊竺娴膬热?,中間不應斷開;“至”的賓語為“大儀”,應在“儀”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勒”的賓語為“五陣”,應在“陣”后面即在D處斷開;“二十余所”是“設伏”的后置定語,應在“所”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約”的賓語為“聞鼓即起擊”,中間不應斷開。所以,應在CDF處斷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皵y帶/贈送”。句意:命令間諜攜帶很多這種寫好歌謠的傳單。/送了聘金三百萬。B.正確。句意:(北齊尚書左仆射)祖孝征與斛律光有矛盾。/讓將軍您和我有嫌隙。C.正確。“侵犯/敵寇”。句意:契丹發(fā)兵入侵。/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D.“文中指‘捆草成束’”錯誤。文中的“束芻”為名詞性短語,應指“成束的草”。句意:身上背著一束稻草。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掃清了障礙”錯誤。由原文“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后大舉兵,遂滅齊”可知,斛律光被殺之后,障礙才得以掃清,所以題干中“掃清了障礙”夸大了作用。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御”,管理;“得”,贏得;“間諜入齊者”,定語后置句,前往北齊間諜。(2)“期”,約定;“為……所……”,被動句,使者被契丹抓獲;“執(zhí)”,抓獲?!?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偕?,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可知,孝寬因此命令曲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卑偕?,就是斛。又說:“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薄鞍偕w上天,明月照長安”的意思是斛律光要當皇帝,并將歸順北周?!案呱讲煌谱员溃文静环鲎粤ⅰ币馑际潜饼R高氏統(tǒng)治即將垮臺,斛律光要取而代之。所以,韋孝寬令人“作謠歌”,想傳遞的信息是斛律光私通北周,并且有造反的意圖。由原文“齊相斛律光,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后大舉兵,遂滅齊”可知,北齊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賢明又勇武,孝寬非常忌恨他。周武帝聽說斛律光身亡,立即向全國頒布大赦令,后來出動大軍,于是滅亡了北齊。所以,韋孝寬令人“作謠歌”的目的是離間北齊君臣,害死斛律光。參考譯文:材料一:大凡要出兵攻打敵人,先派間諜偵察敵軍人數多少、力量虛實、部隊行止,然后再出兵進攻,就能立大功,戰(zhàn)無不勝。兵法說:“(對敵作戰(zhàn))無時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北敝苊麑㈨f叔裕,字孝寬,憑借自身德行鎮(zhèn)守玉壁城。孝寬善于撫慰和管理,能贏得部眾人心,所派往北齊的間諜,都能為他竭盡全力。也有被他用錢財收買的北齊人,從遙遠的齊國送來書面情報。所以北齊有什么動靜,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北齊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賢明又勇武,孝寬非常忌恨他。參軍曲嚴頗為了解占卜術,對孝寬說:“明年,東面的北齊必定大規(guī)模相互殘殺。”孝寬因此命令曲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斛律光要當皇帝,并將歸順北周)?!卑偕?,就是斛。又說:“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北齊高氏統(tǒng)治即將垮臺,斛律光要取而代之)?!泵铋g諜攜帶很多這種寫好歌謠的傳單,散發(fā)到鄴城。(北齊尚書左仆射)祖孝征與斛律光有矛盾,聽說歌謠后又加以潤色。斛律光最終因此被殺。周武帝聽說斛律光身亡,立即向全國頒布大赦令,后來出動大軍,于是滅亡了北齊。材料二:《宋史》云:宋朝人張齊賢任代州知州的時候,契丹發(fā)兵入侵。張齊賢派人和潘美約定,兩人聯(lián)合抵御契丹,但是契丹人將使者給劫持去了。沒有過多久,潘美的使者來到張齊賢的營地,說:“我軍抵達柏井的時候,接獲了皇上的密詔,不許和契丹人交手,現(xiàn)在軍隊已經調頭回去了。”張齊賢說:“契丹人只是知道潘美的軍隊要前來會合,但并不知潘美已經撤軍?!庇谑浅艘姑疃倜勘咳耸种心弥幻孳娖?,身上背著一束稻草,在距離代州西南三十里的地方,將軍旗排成一列,開始焚燒稻草,契丹兵遠遠望去,只看到火光中有軍旗飛舞,以為是兩軍會師,因此非常害怕,向北逃逸了。張齊賢事先在土鐙寨安置二千名伏兵乘機殺敵,大破契丹?!锻ㄨb·宋紀》說:韓世忠奉命駐守鎮(zhèn)江,金兵和劉豫聯(lián)合分路入侵?;实巯率至蠲n世忠竭力進兵取敵。恰巧這時派遣魏良臣出使金國,韓世忠就讓軍中撤除柴灶,欺騙魏良臣皇帝下詔令軍隊移防,去屯守江岸,魏良臣就快馬加鞭地奔往金國,韓世忠估計魏良臣出了宋朝邊境,就立刻上馬下令全軍將士都看我馬鞭所指的方向(前進)。于是韓世忠?guī)ьI軍隊來到大儀,擺好五個陣,設下二十多處埋伏,約定一聽鼓聲就向敵人發(fā)起攻擊。魏良臣來到金兵營帳,金人詢問宋兵的動靜,魏良臣就把所見所聞向金人和盤托出。金人聽說韓世忠的軍隊撤退,非常欣喜。達孛也率領上千的騎兵路過宋軍五陣的東邊時,伏兵四起,于是活捉了達孛也等人。2024屆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答案】10.CEG11.D12.D13.(1)所以讓王鎮(zhèn)惡、沈田子等人在關中相斗,使他們自相殘殺而置之不理。(2)即使有才干卓異的人,其中不改變氣節(jié)以趨向怯懦的世風時俗的,又有幾人呢?14.①表層原因:宋武帝年老時排斥北府兵將領,讓其自相殘殺;宋文帝誅殺有才能的將領。②深層原因:宋文帝因缺乏駕馭將領的才能而打壓他們,從而形成了怯懦順從的風氣。【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然而宋文帝所信任并使之為模范而標榜于天下的人,都是些膽怯拘束、柔順謹慎之人。他認為這些人值得信賴而不加以猜疑,卻不知道這些人正是招致失敗的根本原因?!岸牡壑湃我燥L示天下者”是“皆拘葸巽謹之人”的主語,其中間不應斷開,而主語較長,應在“者”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拘葸巽謹”是“人”的定語,中間不應斷開,應在“人”后面斷開,即在E處斷開;“謂可信”是“無疑”的原因,中間不應斷開,“而”表前后轉折,應在“疑”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不知”的賓語為“其適以召敗”,中間不應斷開。所以,應在CEG處斷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疤暨x,選拔;/選拔”。句意:文帝下詔選拔披甲士卒五萬人分配給右將軍到彥之。/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B.正確?!八徒o;/贊同”。句意:等于把士兵的性命送給敵人。/我贊同曾點的看法。C.正確?!俺^;/愈加”。句意:也未見才干超過到彥之、蕭思話而不為當時所用的將才出現(xiàn)。/他侵犯得就越急迫。D.“意思不同”錯誤。均為“比畫,用兵器作殺人狀”。句意:就連區(qū)區(qū)一個檀道濟也不準備放過。/衛(wèi)律又舉劍對準蘇武。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是為了論證北府兵的強大”錯誤。王夫之意在論證培養(yǎng)重用人才的重要性。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斗”,使……相斗;“殘劉”,殘殺。(2)“雖”,即使;“折節(jié)”,改變氣節(jié)?!?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已而宋武老矣,顧諸子無駕御之才而慮其逼上,故斗王鎮(zhèn)惡、沈田子諸人于關中,使自相殘劉而不問”可知,宋武帝年老時排斥北府兵將領,讓其自相殘殺。由原文“文帝入立,懲營陽之禍,急誅權謀之士”可知,宋文帝誅殺有才能的將領。由原文“而文帝之所信任以風示天下者,皆拘葸巽謹之人,謂可信以無疑,而不知其適以召敗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馭梟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進柔軟,則天下相戒以果敢機謀,而生人之氣為之坐痿,故舉世無可用之才”可知,宋文帝因缺乏駕馭將領的才能而打壓他們,從而形成了怯懦順從的風氣。參考譯文:材料一:宋文帝自從即位以來,就有收復黃河以南失地的雄心。三月,戊子(初二),文帝下詔選拔披甲士卒五萬人分配給右將軍到彥之,并責令到彥之統(tǒng)率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帶水軍進入黃河,同時,文帝又派驍騎將軍段宏率領精銳騎兵八千人,直指虎牢。材料二:文帝每次命令將領們率兵作戰(zhàn),常常把已擬定好的作戰(zhàn)計劃交給他們,甚至交戰(zhàn)的日子,也都要等待皇帝的命令,因此,軍中將帥總是猶猶豫豫,沒有誰膽敢自己決定什么。此外,沒有經過訓練的江南士卒,常常是打勝了就爭著前進,打敗了則爭先恐后地逃命,這就是劉宋軍所以戰(zhàn)敗的重要原因。從此以后,劉宋國內走向蕭條衰敗階段,元嘉時代的盛況日趨衰落了。材料三:為了進行元嘉北伐,宋文帝誅殺權奸,勤修內政,與民休息長達六年之久,然后方才準備北伐,這不能說是沒有好好準備;北方的拓跋氏接連討伐大夏、蠕蠕,進軍高車,軍隊在西北征戰(zhàn)而疲憊,在東南方向的防備松懈,這不能說不是北伐的好時機。然而他們進軍后得到的土地卻未能守住,軍隊被殲滅、武器盔甲被拋棄,最后就連淮西之地也丟失了,為何會如此呢?是因為任用將領不得當。到彥之、蕭思話大敗于青州、徐州,是因為將領任用不當,等于把士兵的性命送給敵人。宋文帝,是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想在天下大有作為。他任命將帥,并非因寵信的近臣佞幸推薦而任命;他任命的將帥,也是當時眾望所歸之人,且經過試用有一定成效。難道是當時有將帥之才卻得不到任用嗎?然而自此以后,未再見有將帥之才出現(xiàn),也未見才干超過到彥之、蕭思話而不為當時所用的將才出現(xiàn),難道是天下再也不能出現(xiàn)這樣的人才嗎?實則并非如此。天下出現(xiàn)這樣的人才,還必須要君主擁有鼓勵并培養(yǎng)其成才的辦法。當時的士人們,都是以君主的意圖作為自身的追求目標,然而宋文帝所信任并使之為模范而標榜于天下的人,都是些膽怯拘束、柔順謹慎之人。他認為這些人值得信賴而不加以猜疑,卻不知道這些人正是招致失敗的根本原因。他認為道義不足以消除叛逆者的意圖,智謀也不足以駕馭驍勇雄杰之士,于是壓制那些才能突出的英杰而不斷任用軟弱柔順之人。如此,天下人都把英勇果敢、擁有機智謀略當作大忌,人們的志氣與生氣也因此深深受損,所以導致全天下沒有可用之才。江南地區(qū)志氣不振由來已久。東晉謝玄監(jiān)管軍事后,開始收攬驍勇猛健之人并對其加以鼓勵培養(yǎng),因此北府兵才能夠戰(zhàn)勝前秦苻堅并威震淮北。之后,宋武帝之所以能攻下廣固、收復洛陽,并最終進據長安,而姚興、拓跋嗣都不能與之相抗衡,都是倚仗北府軍的力量。后來宋武帝年邁,考慮到他的幾個兒子并沒有駕馭北府兵的能力而擔心北府兵將領會憑借威勢威逼后繼之君,所以讓王鎮(zhèn)惡、沈田子等人在關中地區(qū)相斗,使他們自相殘殺而置之不理。宋文帝即位后,鑒于營陽王被弒殺的教訓,急于誅殺權謀之士,就連區(qū)區(qū)一個檀道濟也不準備放過。既然君上的意旨如此,天下人的禍福利害如此,在此種情況下,即使有才干卓異的的人,其中不改變氣節(jié)以趨向怯懦的世風時俗的,又有幾人呢?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qū)河北冀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答案】10.ACE11.C12.C13.(1)(無恤)背誦竹簡訓詞很熟練,(趙簡子)索求竹簡,無恤從袖子中取出竹簡獻給他。(2)才與德是有區(qū)別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們,一概稱為賢能,這就是他們錯失人才的原因。14.①韓非認為用人應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做到賞罰分明;使人才才勝其位、才盡其用;各司其職、互不干涉。②司馬光認為選官方面,才華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華更重要(德帥才資)。【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聽說古代擅長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yè);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法令?!肮胖朴萌苏摺睘椤奥劇钡馁e語,A處斷開;“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和“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句式對稱,前后分別斷開,應在CE處斷開。故選ACE?!?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與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兩個“亡”都通“無”,是“沒有”的意思;句意:沒有德沒有才稱之為愚人。/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B.正確。兩個“遂”都是“得逞、滿足”的意思;句意:小人的心機足以使他的陰謀得逞。/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隱。C.錯誤。代詞,這、此/認為正確;句意:這就如惡虎長了翅膀。/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D.正確。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通過類比論證的方法”分析有誤,不是類比論證,而是比喻論證。司馬光用“云夢之竹”“棠溪之金”作比喻,說明德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和努力?!霸茐糁瘛敝阅堋叭雸浴保鳛槔麆Υ┩笀晕?,是“矯揉”“羽括”的結果;“棠溪之金”之所以能“擊強”,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是“熔范”“砥礪”的結果。比喻沒有后天的矯正、塑造、磨煉、打造,不可能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9蔬x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習”,熟悉;“諸”,兼詞,兼“之于”;“奏”,獻。(2)“莫之能辨”,賓語前置句,應是“莫能辨之”;“所以”,……的原因?!?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韓非說到“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他認為用人應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做到賞罰分明;還說到“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馀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于君”。使人才才勝其位、才盡其用;各司其職、互不干涉。文中司馬光說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馬光認為選官方面,才華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華更重要(德帥才資)。參考譯文:材料一:聽說古代擅長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yè);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法令;賞罰分明,伯夷、盜跖就不會混淆。這樣一來,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國家的臣子,為國立功來履行職守,為公盡能來承受職務,依法盡力來擔當職事。做臣子的都能發(fā)揮他們的才能,勝任他們的官職,輕松完成他們的任務,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對君主擔當兼職的責任。明君使職事不相干擾,所以不會發(fā)生爭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職,所以各自都有擅長的技能;使人們不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會發(fā)生爭斗。爭吵平靜了,擅長的技能表現(xiàn)出來了,強弱之間就不會爭勝,猶如冰炭不在同一個器皿中一樣,天下沒有人相互損害,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材料二:趙國的大夫趙簡子的兒子,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確定繼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囑咐說“好好記住!”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小兒子無恤,(無恤)背誦竹簡訓詞很熟練,(趙簡子)索求竹簡,無恤從袖子中取出竹簡獻上他。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臣司馬光曰:才與德是有區(qū)別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們,一概稱為賢能,這就是他們錯失人才的原因。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云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地方出產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zhèn)浞Q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來輔助自己,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為什么呢?因為君子持有才干來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來做惡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無善不為,而憑借才干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機足以使他的陰謀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這就如惡虎長了翅膀,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讓人喜愛的人。對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敬畏的人容易疏遠,這就是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2024屆河北省衡水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略2024屆河北省高三調研聯(lián)合測評(一模)語文試卷【答案】10.BEG11.C12.A13.(1)(翟奕等)只用面頰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稱心順意,他人稍有觸犯,就慘遭讒害誣陷,立刻被殺害。(2)那么(鄭王)會對諸生極其懷恨,士大夫們都要遭受災禍了。這樣因為你一個人將連累眾多人。14.示例一:還原真相,揭露元好問、王若虛的本來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為自己辯解。示例二:捏造事實,把禍端轉嫁給元好問、王若虛,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為自己開脫。【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翰林學士職責是代君王行文,把寫功德碑文說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嗎?況且丞相既然獻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門下。“學士代王言”為完整的主謂賓結構,可獨立成句,故應在B處斷開;“謂之……乎”為固定結構,故應在E處斷開;“則”為連詞,連接這前后分句,故應在G處斷開。故選B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都是“意料、料想”的意思。句意:王若虛料想自己必死無疑。/我料想自己已經死了好久了。B.正確。遺留;/贈送。句意:給后人留下笑柄。/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C.錯誤。意思不同。使……改變;/喪失、耽誤。句意: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變不寫碑文的意愿。/不要耽誤了農時。D.正確。催促;/通“趨”,趨向、取向。句意:元好問催促曹益甫抄寫了一份。/雖然各有各的愛好。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趁著皇帝外出狩獵的機會”錯,車駕東狩,指金哀宗因蒙古軍南下而逃離汴京。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頤指”,用面頰示意以指使人,形容傲慢的神氣;“忤”,違逆,抵觸;“見”,表被動。(2)“銜”,懷恨在心;“縉紳”,即“搢紳”,插笏板于紳帶間,為舊時官宦的裝束,引申指士大夫;“以”,因為。【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這是一道開放性的探究題,考生首先需明確“作碑”一事之于相關人等的利害關系,以及材料一墓表、材料三年譜兩類文體的特征,繼而站在劉祁的立場上做出合理推斷。示例一:材料一墓表中刻畫了王若虛面對翟奕等人表現(xiàn)得從容安然,刻畫出執(zhí)義不回、寧死不屈形象。劉祁作《錄崔立碑事》一文還原真相,如“連延數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辭,即略為草定,付裕之”“王丈謂余曰:‘此事鄭王已知眾人請?zhí)珜W中名士作,子如堅拒,使王知諸生輩不肯作,是不許其以城降也,則銜之刻骨,縉紳俱受禍矣。是子以一人累眾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觸其鋒,禍及親族,子熟思之’”“其銘詞則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舊數言。其碑序全裕之筆也”揭露了元好問、王若虛的本來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為自己辯解。示例二:由材料三“又按《金史》言‘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亦是惑于劉祁之說,廷堪又駁之”可知,凌廷堪并不相信《錄崔立碑事》中的陳述,并認為《金史》中相關的一些記載也是受到了劉祁說法的蒙蔽。劉祁捏造事實,把禍端轉嫁給元好問、王若虛,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為自己開脫。參考譯文:材料一:天興元年冬天十二月,金哀宗離京東逃。第二年春天正月,京城西面元帥崔立劫持殺害了宰相,到蒙古軍行營投降。一幫小人奉承諂媚,請求為崔立樹立功德碑,以尚書省的命令召王若虛撰寫碑文。血流成河之時,翟奕等人仗勢作威,只用面頰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稱心順意,他人稍有觸犯,就慘遭讒害誣陷,立刻被殺害。王若虛估計自己必死無疑,就私下對元好問說:“現(xiàn)在召我撰寫碑文,我不聽從就會被殺,但寫了就喪失名譽、節(jié)操,給后人留下笑柄,不如死了為好。雖然如此,我還是姑且把道理向他們講明?!庇谑峭跞籼摼蛯Φ赞鹊热苏f:“丞相的功德碑應當針對什么事來行文?”翟奕等人發(fā)怒說:“丞相獻京城投降,讓一百多萬城中人得以存活,這不是功德嗎?”王若虛說:“翰林學士職責是代君王行文,把寫功德碑文說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嗎?況且丞相既然獻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門下,自古以來哪里有門下人為主帥歌功頌德而讓后世可相信的嗎?”對答之間,王若虛話語和情態(tài)始終從容安然。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變不寫碑文的意愿,最終假托京城百姓的意愿脅迫太學生撰寫了碑文。王若虛認為合理的該做的事,就堅持而不肯依從別人改變,大概就是這樣。(節(jié)選自元好問《內翰王公墓表》)材料二:拖延了好幾天,我又被催促。我知道無法推辭,就粗略地寫了個草稿,交給了元好問。過了一兩天,尚書省的一個差役來召我說:“各位宰執(zhí)召見你。”我不得已,就去了尚書省。酒過數巡,元好問首先對我說道:“撰寫鄭王功德碑文,今晚可以完成了。”我說:“諸公都在,那還是由諸公寫吧?!蓖跞籼搶ξ艺f:“這件事鄭王已經知道京城父老請?zhí)珜W中的名士來撰寫,你如果堅持拒絕,讓鄭王知道諸生不愿意撰寫,就是不贊成他獻城投降,那么鄭王會對諸生極其懷恨,士大夫們都要遭受災禍了。這樣因為你一個人將連累眾多人。況且你母親健在,現(xiàn)在一旦觸犯他的鋒芒,災禍將牽連親族,你要仔細考慮清楚?!蔽抑缓靡苑锹氊熕趤硗妻o。過了好久,我姑且說道:“我已經寫好了草稿,可不合諸公心意,還是請諸公改令他人來寫吧?!敝T公不答應,越發(fā)催逼。我知道這件事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就說:“我向來不熟悉館閣體,今晚諸公共同商議撰寫,如果諸公要避開這聲名(隱去名姓),只要將我署名在諸公之后?!痹谶@種情況下,元好問取紙下筆敘寫鄭王之事。王若虛又說:“這篇碑文姑且讓元好問撰寫,就當作你寫的又何妨?況且以后你的文集中不收錄就行了?!蔽艺f:“由元好問來撰寫正合適,我還說什么呢?”碑文寫成后,元好問拿來給王若虛和我看。麻信之要想大家一起商定,王若虛又改定了幾個字。銘詞則是由王若虛、元好問、麻信之共同完成的,并保留了我舊作中的幾個字。而碑序全出自元好問的手筆。這時候已是夜里接近四更天了,元好問催促曹益甫抄寫了一份,(抄好后)在燭火上把原稿燒成灰燼。(節(jié)選自劉祁《歸潛志·錄崔立碑事》)材料三:再考證《金史·王若虛傳》中所言“元好問對劉祁所寫心里覺得不滿意,就親自撰寫碑文”,也是被劉祁《歸潛志》中的說法蒙蔽了,廷堪我又要予以駁斥,我以為當時立碑撰文,不過是畏懼崔立之禍罷了,不是一定要文章寫得多么精妙,既然劉祁起草好了,已經足以滿足崔立之請,何必再去修改呢?(節(jié)選自凌廷堪《元遺山年譜》,有刪改)2024屆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一模語文試題【答案】10.CEG11.A12.B13.(1)他不守為臣之道(如果我們)卻成全了他的要求,這是不義,我不能(做這樣的事)。(2)從前,楚霸王項羽已經攻入咸陽,已經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夠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誰能和他爭奪天下呢?14.材料一的論點是“信”,所給材料講的是商鞅不講“信”的后果,可以作為反面論據。【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因此齊國、小邾國不相信千乘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