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總復習一輪歷史配通史版(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課件 第6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22講 辛亥革命_第1頁
2025屆高考總復習一輪歷史配通史版(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課件 第6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22講 辛亥革命_第2頁
2025屆高考總復習一輪歷史配通史版(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課件 第6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22講 辛亥革命_第3頁
2025屆高考總復習一輪歷史配通史版(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課件 第6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22講 辛亥革命_第4頁
2025屆高考總復習一輪歷史配通史版(適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課件 第6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22講 辛亥革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2講辛亥革命高考總復習一輪復習GAOKAOZONGFUXIYILUNFUXI2025時空演進階段特征從辛亥革命到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1911—1928年)從《辛丑條約》簽訂后到五四運動前這一歷史階段,主要處于晚清后期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前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時期(1)政治上: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革命果實最終落入袁世凱手中,中國隨后陷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zhàn)之中。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共和經歷了從議會合法斗爭到武裝斗爭的曲折歷程(2)經濟上:這一時期,特殊的內外環(huán)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短暫發(fā)展的機會。國際時局的變遷、政府政策的調整、資產階級的實業(yè)救國及愛國民眾的救亡運動,使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從辛亥革命到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1911—1928年)(3)思想上: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同時也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辛亥革命建立起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袁世凱、張勛等妄圖恢復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都被歷史大潮無情地席卷而去。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為開端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有著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4)社會生活上:受社會政治運動和思想運動的影響,衣食住行、社會習俗等發(fā)生重大變化,如剪辮、放足、廢除跪拜禮等,但明顯呈現出新舊雜陳的特點內容索引010203強基礎

學考回歸教材研考點

主題精準突破練經典

素養(yǎng)強化提升課程標準凝練要點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2.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1強基礎學考回歸教材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清末“新政”【鏈接·選擇性必修1】(1)背景:《

》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①。

(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yè)等。(3)結果: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fā)了。(4)認識: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辛丑條約2.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fā)展②(輿論宣傳是民主革命思想傳播的基本途徑,其中以革命報刊與書籍的印行最為重要,如創(chuàng)辦的《民報》、鄒容的《革命軍》和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創(chuàng)立民國學考轉換?回歸教材①鏈高考——清末新政的目的(2022山東卷,6)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chuàng)辦一批近代企業(yè);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yè)。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

求富救國②鏈高考——革命思想宣傳的手段(2023全國甲卷,28)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彼栒偾嗄耆送渡響騽?。這反映出

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

③補教材——“預備立憲”不僅僅是一場政治騙局清末的“預備立憲”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它的意義仍然重大,它是中國兩千年封建與專制制度的第一次向“憲制”的過渡,是中國封建與專制社會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國封建與專制向“憲制”的第一次“和平過渡”。戲劇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成為對清王朝發(fā)動總攻擊的突破口,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2.中華民國的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新的共和政體產生①。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是防止袁世凱專權①時間:1912年3月11日。②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

;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和權利;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統(tǒng)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tǒng)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③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全體國民(3)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

原因①袁世凱的威脅利誘:武力威脅革命勢力;誘使革命黨人和議;對清政府施壓。②英國等列強的支持。③革命黨人妥協退讓結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②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

為臨時大總統(tǒng)

袁世凱3.歷史影響②(辛亥革命是20世紀亞洲民族覺醒的發(fā)展頂點,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君主專制制度民族資民主共和民族獨立本主義學考轉換?回歸教材①鏈高考——辛亥革命的政治體制(2022湖北卷,7)下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反映了帝制到

的時代變化。

共和②鏈高考——辛亥革命的世界地位(2021北京卷,7)1912年1月,列寧起草了一份決議,提到辛亥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俄國無產階級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視著中國革命人民獲得的成就”。這表明,列寧認為辛亥革命沖擊了

在亞洲的統(tǒng)治。

③補教材——保路運動與武昌起義的關系(1)保路運動使全國人民看清了清政府賣國以維護自身統(tǒng)治的本質,促使湖北新軍發(fā)動武昌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線。(2)為鎮(zhèn)壓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將湖北新軍西調,造成湖北防務空虛,給武昌起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殖民主義④探觀點——辛亥革命的領導者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實際上是一批青年學生,留學生和國內新式學堂的學生,也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出現的新型知識分子。據統(tǒng)計,至1905年,僅當時在校的留日學生就有八九千人之多,而至1910年,國內新式學堂學生已達一百五十余萬,成為一支很大的社會力量。2研考點主題精準突破主題一從“自救”到“騙局”——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主旨精要: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徹底擊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從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進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歷史上稱清末“新政”?!靶抡弊罱K失敗,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進了中國政治的近代化,也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條件。尤其是“預備立憲運動”,它是西方“憲政制度”在中國的最初試驗,它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史料探究視角1

晚清時期女性解放運動的高漲材料

1901年4月,《中外日報》刊出的一篇題為《擬上海女學會說》文章,作者認為身為女性“有改革之責,發(fā)言之權”“中國之積弱,由于女權之放失,女權之放失,由(于)女學之式微”并指出倡興女學,不只是為了強國,還為了爭取女權①。1904年,天津《大公報》上發(fā)表女子呂碧城文章,她繼續(xù)提倡女學和女權,她認為倡辦女學的目標,不只是使女子“助國家之公益”,還在于“激發(fā)個人之權利”?!幾岳铋L莉《晚清知識女性的“新婦女觀”②》讀史

①反映了婦女解放運動上升到政治權利層面②如女性解放、男女平等、興女學、廢纏足、女性就業(yè)等觀念【思考】根據材料,概括晚清女性解放運動興起時期的“新婦女觀”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答案

內容:興女學、男女平權以促進社會改革和國家富強。影響:有利于推動思想解放;有利于救亡圖存運動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習俗的文明進步;有利于婦女個性解放。視角2

晚清時期立憲派的改革運動材料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立憲新政”逐漸開展起來。1911年5月,“皇族內閣”出場,十三名國務大臣中滿洲貴族占九人①。內閣成立伊始即頒發(fā)所謂“鐵道國有”政策②,并由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出面與英、美、法、德四國財團訂立“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將這兩條干線的路權出賣。各省商辦鐵路面臨被劫奪的厄運。此后,立憲派或在革命黨人起義之前即與他們達成反清協議,共同發(fā)動起義;或在武昌首義引發(fā)全國革命高潮的形勢下,相繼改制易幟,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幾粤衷銎健陡锩?、改良派的離合與清末民初政局》讀史

①表明清政府根本無意實行君主立憲,只是借“立憲”之名集權皇族,抵制革命②實質是借“國有”名義把鐵路利權出賣給帝國主義國家【思考】根據材料,指出立憲派對清政府態(tài)度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變化:從支持到反對。原因:“皇族內閣”的成立使立憲派的憲政希望破滅;“鐵道國有”政策的實施損害國家主權及立憲派的經濟利益。史觀史論1.唯物史觀——對清末“新政”的評價(1)從主觀目的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tǒng)治危機,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2)從活動本質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3)從客觀影響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yè)直接促成了創(chuàng)辦實業(yè)的高潮;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國近代化教育的基礎;官制改革,在客觀上推動了國家體制的近代化;法律改革,開了中國法制近代化的先河等。(4)從實際作用看,具有背離性?!靶抡逼陂g,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與預備立憲的展開,為革命者準備了同盟軍與合作者;新軍的編練,科舉制廢除之后士人群體的分化,新式知識分子的興起,都為革命準備了基本力量。2.歷史解釋——中國近代的資產階級憲政道路(1)君主立憲制的提出與實踐①19世紀60年代,早期維新派主張在政治上進行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②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大力主張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由于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維新派君主立憲的愿望破產。(2)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發(fā)展歷程①20世紀初開始,孫中山用武力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成立臨時參議院,頒布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但終因袁世凱的上臺而失敗。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基本統(tǒng)一全國后,國民黨實行“訓政”,即國民黨一黨專政,實際上是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③1946年,國民黨召開“制憲國大”,并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確認了以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為核心的國家制度。主題二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主旨精要: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拉開了近代中國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史料探究視角1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構建國家新體制材料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權憲法①,它第一次比較充分地體現了規(guī)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的憲政理念,從而開啟了中國近代立憲的新篇章。它以憲法的形式確認了主權在民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②,否定了統(tǒng)治中國2

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義的專制制度,從而樹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觀念,促進了民主主義潮流的大發(fā)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摘編自袁兵喜《權利與權力的規(guī)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憲政理念》讀史

①是一部關于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②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規(guī)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方面的主要體現,并指出該“約法”的歷史地位。答案

體現:按三權分立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民享有人身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利。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視角2

辛亥革命精神的內涵及現實價值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人民日報》對辛亥革命紀念報道的數量統(tǒng)計表(部分)。年份篇數《人民日報》社論主要內容1961年32《一次偉大的民主革命——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總結歷史經驗,闡述歷史意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1981年103《統(tǒng)一祖國

振興中華——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為實現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實現振興中華的宏圖,努力奮斗年份篇數《人民日報》社論主要內容1991年29《繼往開來

振興中華——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不懈奮斗2001年29《發(fā)揚辛亥革命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繼承和發(fā)揚辛亥革命精神,努力營造愛國、統(tǒng)一、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為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進祖國統(tǒng)一而努力奮斗【思考】根據材料,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日報》相關報道中所體現的“辛亥革命精神”的內涵,并據此分析紀念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答案

內涵:精誠團結;愛國統(tǒng)一;不懈奮斗;追求進步。意義:總結歷史經驗,提供治國理政啟示;團結海內外同胞,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凝聚國人意志,推動民族復興;激勵中華兒女,發(fā)揚奮斗精神。史觀史論1.唯物史觀——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與偶然性(1)必然性①經濟基礎:清末“新政”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fā)展。②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③組織基礎: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④軍事基礎:同盟會發(fā)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2)偶然性①有利時機: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②爆發(fā):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隨后,控制了武漢三鎮(zhèn)。2.歷史價值觀——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1)需要有一個能夠正確把握前進航向的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革命的引路人,作為團結廣大群眾萬眾一心地進行斗爭的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即便客觀上存在著比較成熟的革命形勢,也難以實現既定的目標。(2)需要以革命派為主體,區(qū)別各種復雜的情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沒有這樣一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面前,革命就會孤立無援而陷于失敗。(3)需要一支有共同革命理想和嚴格紀律的革命軍隊。在近代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沒有這樣一支可靠的革命軍隊,離開武裝斗爭,無論提出什么良好的政治綱領和主張,最后仍只能流于空談。3.歷史解釋——辛亥革命構建的新社會秩序

3練經典素養(yǎng)強化提升練?高考真題命題點1以長沙搶米風潮為切入點考查士紳階層的特點1.(2023新課標卷,29)1910年,長沙爆發(fā)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边@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一語點撥:科舉制的廢除使士紳階層失去傳統(tǒng)的進仕途徑,他們開始參與地方自治,1910年資政院各省互選議員中士紳占據多數。士紳在清末民初重建自身社會地位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從近代社會的整體發(fā)展趨勢來看,他們的衰微已不可避免。D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正值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模仿西方地方議會的諮議局在各省逐漸建立,士紳聯合諮議局對朝政提出批評建議,引起專制守舊官員的不滿,所以材料可以說明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過程中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強化清廷權威,A項錯誤;根據材料“上奏朝廷”

“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可知,諮議局并未架空督撫權力,地方勢力并未控制官場,B、C兩項錯誤。命題點2從唯物史觀角度考查武漢三鎮(zhèn)經濟發(fā)展的意義2.(2021湖南卷,8)20世紀初,武漢三鎮(zhèn)“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A.表明其航運發(fā)展水平超過上海B.說明商業(yè)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為長江沿岸工業(yè)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一語點撥:辛亥革命爆發(fā)前,作為對外貿易大埠的漢口,交易額激增,遠超天津、廣州,僅次于上海。1900年開始,張之洞在武漢開設了學堂,科目關涉廣博,且大量對外派遣留學生。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積蓄新軍力量。D解析

20世紀初,武漢三鎮(zhèn)尤其漢口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工商業(yè)繁榮,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選D項;“其盛不亞于上?!辈]有超過的意思,排除A項;“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指的是長江沿岸,并不是全國,不能得出商業(yè)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的結論,排除B項;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yè),排除C項。命題點3從歷史研究角度考查辛亥革命3.(2022天津卷,6)我國很多省份出版過論述20世紀初某一歷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內容包括各省革命團體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傳活動、武裝斗爭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義和團運動的社會影響B(tài).辛亥革命的發(fā)展特點C.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D.五四運動的重要意義B解析

由“各省革命團體”“民族民主革命宣傳活動”“武裝斗爭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可以得出,這是與辛亥革命相關的信息,能夠反映出辛亥革命由宣傳到發(fā)生再到結果的過程,所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發(fā)展特點,故選B項。押?經典模擬預測點1從近代化角度考查清末新政1.(2023天津二模)清末新政時期,各省逐步建立了巡警體制,憑督撫的保奏來選用巡警道警官。時人對此頗有微詞,“乃各省垣(省會,省城)巡官往往充以知縣;府廳、州、縣巡官,非任以佐雜,即充以戚友(親戚朋友)”。這可以反映當時(

)A.各省的社會治安有所改善 B.近代治安化的成效明顯C.清政府集權體制面臨危機 D.近代化歷程的曲折艱辛D解析

據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時期各省建立起了巡警體制,但巡警的選用權集中于各省督撫手中,導致督撫任人唯親,反映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曲折與艱辛,故選D項。預測點2從唯物史觀角度考查武昌起義的爆發(fā)2.(2023北京海淀二模)同盟會成員創(chuàng)辦的《民呼日報》刊發(fā)旅滬蜀人檄文:失川漢鐵路,即亡國之本,而賣川漢鐵路,即無異賣全國。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億)之可憐蟲,將奈何!該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

)A.反映出列強勢力開始深入內地B.推動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C.促進“實業(yè)救國”思潮的興起D.為武昌起義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D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