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同步練習(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1.春秋時齊侯約集諸侯伐楚,楚人質問為何伐楚,齊國國相管仲告知楚人是因為楚對周王室久未上貢祭祀用品,楚國君主聽后感到理虧。這從本質上反映出()A.楚國對周王室沒有盡到朝貢義務B.周王室已經失去天下共主地位C.周王與諸侯之間是一種主從關系D.齊國進攻他國破壞了分封制度2.下表所示為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的部分重大事件。這些事件表明()時間事件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晉公室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大夫為諸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約齊湣王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A.諸侯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B.周天子已喪失天下共主地位C.卿大夫成為新的統(tǒng)治階級D.新舊勢力間的矛盾不可調和3.戰(zhàn)國中期以后,秦國已普遍采用牛耕,而在秦國以外的其他地區(qū),牛耕發(fā)展則較為緩慢。這可以用來說明秦國()A.最早出現牛耕技術B.農業(yè)耕作方式向其他地區(qū)擴展C.青銅農具已被摒棄D.農業(yè)生產技術已發(fā)生巨大變化4.晉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寬農、懋穡勸分”;衛(wèi)文公制定了“務財訓農、通商惠工”等政策;齊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護客商,不阻礙糧食流通的內容。材料表明()A.各國統(tǒng)治者放棄抑商政策B.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C.諸侯國較為重視商業(yè)活動D.重商政策有利于兼并戰(zhàn)爭5.先秦時期實行井田制,商鞅變法時曾采取“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的措施。此舉直接意圖是()A.提升官吏素質 B.修造戰(zhàn)斗裝備C.鼓勵積極墾耕 D.抑制工商行業(yè)6.有學者引用商鞅變法“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輕視教化”“輕罪重罰”“監(jiān)禁庶民”等措施,來證明其個人悲劇不可避免。該學者意在說明商鞅變法()A.峻法少恩,激化社會矛盾B.廢除井田,破壞傳統(tǒng)體制C.重農抑商,違背經濟規(guī)律D.嚴令分家,加重民眾負擔7.出身于春秋后期魯國沒落貴族家庭的孔子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形勢,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主張()A.尊崇儒術,表彰六經B.封建親戚,以蕃屏周C.仁者愛人,為政以德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8.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僅是大一統(tǒng)國家建立的重要醞釀、準備階段,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從思想文化角度看,“源頭活水”在當時表現為()A.商鞅變法 B.百家爭鳴C.鐵犁牛耕 D.諸侯紛爭9.“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體現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A.墨家 B.儒家C.道家 D.法家10.體現“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思想的學派是()A.法家 B.墨家C.道家 D.陰陽家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戰(zhàn)國時代,隨著兼并不斷,此前較小的國,這時多已滅亡;諸大國地益廣,兵益多,進而互相吞并。而位處不同區(qū)域的華夏政權楚、燕、趙、秦等國與周邊少數民族出現同源共祖的觀念,為秦最終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打下根基?!碜詤嗡济恪秴嗡济阒v中國史》等材料二先秦諸子,關于政治社會方面的意見,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舊。儒家,是綜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經驗所發(fā)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形勢所發(fā)生的思想。先秦諸子所想解決的,都是人事問題,而人事問題,則以改良社會的組織為其基本。粗讀諸子之書,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問題。——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戰(zhàn)國末期蘊含的“統(tǒng)一”因素。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秦統(tǒng)一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和法家為解決“人事問題”提出的主張,并分析其時代背景。(10分)12.下面為《春秋》所載四類會盟活動統(tǒng)計簡表(單位:次)。春秋時期的會盟活動反映了()隱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哀公總計天子與諸侯611111111諸侯與諸侯8841248366357諸侯與卿大夫243583151414560卿大夫與卿大夫131341010931總計1112726141523313118159A.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式微B.周天子統(tǒng)治尚能維系C.儒家的政治功能凸顯D.爭霸戰(zhàn)爭的社會現實1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叭A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認同。這說明()A.華夏認同觀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B.血緣成為維系文化、政治認同的紐帶C.全國性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已形成D.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間的差別已消失14.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zhàn)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 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 D.地形地勢的利用15.戰(zhàn)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wèi)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16.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边@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項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無為而治 B.“相生相勝”C.反對苛政 D.“兼愛”“非攻”17.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夏、商、西周時期,形成了以“禮”治國的制度體系?!岸Y”實際上是一種等級制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專為貴族所有,即所謂“禮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戰(zhàn)國,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以法治國的學說和法治逐漸興起?!獜埡yi等《中國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二到戰(zhàn)國末土地買賣的頻繁,促進了新興地主的形成和發(fā)展。當然,當時地主土地來源并不僅限于購買,更多的還是來自封建國家的賞賜?!毟谎杆俜只剐屡d的地主階級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時也獲得了政治上的統(tǒng)治權?!幾贼宀潯吨袊肪V要》材料三春秋戰(zhàn)國的法治思想主要是為了鞏固君權,關于平民的政治權利,在戰(zhàn)國的法令法規(guī)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摘編自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戰(zhàn)國與古希臘的“法治”思想之比較》(1)根據材料一,指出先秦時期國家治理的制度體系發(fā)生的變化,并說明孔子對此所持的觀點。(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領域發(fā)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三現象出現的原因。(6分)1.C2.B3.D4.C5.C6.A7.C8.B9.C10.A11.(1)因素:兼并戰(zhàn)爭;大國形成;華夏認同觀念。(2分)開創(chuàng)性意義:建立了第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的治理模式。(2分)(2)主張:儒家提出仁、禮、為政以德、仁政、隆禮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依法治國,變法革新,實現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5分)時代背景:社會大變革/社會轉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戰(zhàn)亂頻繁,主要諸侯國進行變法改革;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上,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逐漸瓦解,新興地主階級/士階層崛起;思想上,學術下移,私學興起。(5分)12.D13.A14.B15.A16.C17.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荀子將法納入自己的禮學體系,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治國方略;而韓非、李斯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主張嚴刑峻法、以法治國,故而“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符合三人的共同主張,故選A項;B項為孟子的主張,主張通過實行仁政治理天下,并未體現法家思想,排除;C項是孔子主張進行德治和教化的思想,并未體現法家思想,排除;D項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體現,排除。]18.(1)變化:從夏、商、西周時期的以“禮”治國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法治國。(1分)觀點:孔子希望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使社會能夠君臣有別,長幼有序。(3分)(2)變化:新興地主正在形成和發(fā)展,貧富分化加速。(2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