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認定考試高級中學語文模擬題7_第1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高級中學語文模擬題7_第2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高級中學語文模擬題7_第3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高級中學語文模擬題7_第4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高級中學語文模擬題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高級中學語文模擬題7一、單項選擇題1.

針對課文的內容實際,通過對文中重點句、段的準確、透徹地剖析,分清課文層次,揭示層次關系,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是閱讀教學方法中的_____(江南博哥)_。A.整體分析法B.線索梳理法C.語段分析法D.局部分析法正確答案:C[解析]語段分析法指基于課文的內容,通過對重點句、段的準確、透徹地剖析,分清課文層次,揭示層次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2.

某教材在選修“語言文字應用”模塊中設置了“成語——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語”專題。下列作品與成語對應全部正確的是______。A.《勸學》:鍥而不舍

《孫權勸學》:豁然開朗B.《離騷》:七月流火

《陳涉世家》:鴻鵠之志C.《黔之驢》:黔驢技窮

《赤壁賦》:杯盤狼藉D.《醉翁亭記》:百廢俱興

《扁鵲見蔡桓公》:諱疾忌醫(yī)正確答案:C[解析]“豁然開朗”出自《桃花源記》,出自《孫權勸學》的成語有“刮目相待”“吳下阿蒙”;B項中“七月流火”出自《詩經》;D項中“百廢俱興”出自《岳陽樓記》,出自《醉翁亭記》的成語有“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故排除A、B、D。C項中作品與成語對應完全正確,故當選。

3.

某選修教材編排有“小說閱讀——情節(jié)”單元,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組自選最喜歡的一部小說,組內進行情節(jié)研讀與語句揣摩,選出最精彩的情節(jié)進行表演,最后舉行“我最喜歡的小說匯報演出”,以此完成對小說情節(jié)的學習。該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是______。A.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B.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情節(jié)要素C.系統(tǒng)講授小說鑒賞理論知識D.采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正確答案:A[解析]該教學設計最突出的特點是摒棄以往的講讀模式,采用以實踐帶體驗,以體驗帶理解的選修課教學模式,故A項正確,當選。B項“誦讀”,C項“講授理論知識”,D項“采用多媒體”表述不當,排除。

4.

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教師要求學生注意“燭之武退秦師”一句中“退“的用法特點,并歸納同類用法的詞語。下列語句不含同類用法的是______。A.項伯殺人,臣活之B.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正確答案:C[解析]題干中“退”字為使動用法,意為“使……退卻”。A項中“活”字為使動用法,意為“使……活”;B項中“舞”字和“泣”字為名詞活用的使動用法,意為“讓……起舞,讓……哭泣”;D項中的“亡”字為使動用法,意為“使……滅亡”。C項中“水”字同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游泳”。故選C。

5.

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將“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詩人情感”作為教學目標之一,下面對該教學目標分析正確的是______。A.教師對詩歌教學的目標要求理解不準確B.教師對詩歌教學應承擔的任務認識不清C.教師認為分析人物形象是詩歌教學的任務D.教師認為體會情感是教學最重要的內容正確答案:C[解析]“人物形象與詩人情感”是本詩最大的特色之一,應作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但體會情感并不能就是最重要的任務,故A、B、D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正確,當選。

6.

李密在《陳情表》中開頭就說“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有學生說李密寫錯了,這個地方的“孩”字應改成“臣”字,應該與前面“臣以險釁,夙遭閔兇”保持一致。下列教師評價最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一項是______。A.看書比較認真,但思考不夠深入,再想想這個地方為什么用“孩”字。B.這個問題很好,其他同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呀?C.結合本文的寫作目的,能說說“孩”與“臣”哪個字更能感動晉武帝嗎?D.有自己的見解,值得表揚,希望其他同學能向他多多學習!正確答案:C[解析]C項能直接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站在李密的立場去思考,結合大的時代背景去分析。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7.

學習《琵琶行》時,教師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經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樂聲中說:“在白居易時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請大家隨著這琵琶聲走進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比缓?,教師播放范讀錄音。對該教學導入的評價不恰當的是______。A.該詩情感濃厚、意蘊豐富,適合運用情境導入B.教師用琵琶曲來渲染氛圍,喚起學生情感共鳴C.凄冷的畫面一下子將學生引入沉悶凄冷的氛圍D.導入能成功引出課題,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正確答案:C[解析]題干中采用多媒體聲像和教師話語適時導入,沒有涉及畫面,故排除C項。

8.

緊張而繁重的高三生活雖然讓許多學生意志更堅、信心更足,但的確也讓一些學生感到身心疲憊、心灰意冷,作為一名高三老師,你要用古詩詞中表達樂觀、豪邁之情的句子來鼓勵他們,以下選擇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A.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B.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C.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D.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正確答案:D[解析]D項表達的是作者歡樂的心情,用在這里鼓勵學生樂觀向上不合適,故當選。

9.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故都的秋》中有一道課后題:朗讀課文,說說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寫出了故都的秋怎樣的特點?另外,從哪些語段中,你感覺、體察到了作者所謂的“悲涼”?你如何看待這種“悲涼”?對該練習的設計意圖,分析不正確的是______。A.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B.不需要學生充分地表達個人見解C.讓學生體會其中生動的景物描寫和深沉的情感抒發(fā)D.讓學生分別品味寫景和抒情,又要看出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點正確答案:B[解析]如何看待這種“悲涼”,要求學生充分地表達個人見解。

10.

在學習蘇教版必修4《白發(fā)的期盼》時,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聽“兩位白發(fā)老人”的錄音,注意細節(jié)和記錄,并思考記者通過這樣一段錄音,想告訴我們什么。錄音結束后,教師請了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分別復述錄音里男士和女士的話。關于該教師此段教學的分析不恰當的是______。A.教師請學生復述錄音內容,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認真記錄B.教師設計的該段教學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C.作為母語,學生們漢語聽力和復述能力已經很好了,這樣設計是多此一舉D.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將聽、說、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正確答案:C[解析]在人際交往中,傾聽是一種禮貌,是人們獲得尊重的重要途徑。傾聽也是一種學習,它使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作為一種技能,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練習,只有會傾聽的人才會思考,才能準確埡表達自己,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必要的。

11.

在一堂“寫作·口語交際學習”課上,教師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抗美援朝勝利后,在一次酒宴上,一名外國記者由衷地對彭德懷元帥說:‘彭元帥,您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的兒子?!淼聭盐⑽⒁恍Γ骸?,我是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兒子?!瘍H僅把那位記者的話略加改動,調整了一下順序,就很好地突出了偉大的祖國,反映了自己的謙虛情懷?!?/p>

以下對教師講述這則小故事的目的評述最準確的一項是______。A.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話說的藝術B.培養(yǎng)學生探索中華言語的文化素養(yǎng)C.讓學生學習彭德懷謙虛的精神D.拓展豐富學生的語文文化知識正確答案:A[解析]C、D兩項不是教師的目的,A、B兩項相比較,A項更貼近于教師在寫作·口語交際課上講這則小故事的目的。故正確答案為A。

12.

閱讀蘇教版高中必修3《諫太宗十思疏》教學實錄的片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師:電影《天下無賊》中有句名言,“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人才!

師:文中的人才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替代?

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

師:老師插一段話,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舉考試結束后,站在午門城樓上看著新進的進士們魚貫進入朝堂,高興地對左右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這句話充分表達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對于人才的態(tài)度,那就是要將人才都納入到體制中來,為我所用。

師: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獲得長壽,萬壽無疆。

生: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師:十思可以讓君王過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地彈琴打獵,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這么累。當然我們佩服魏征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風險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導統(tǒng)治者加強自我修養(yǎng)、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我們說敢于諫是勇氣,而善于諫則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簡潔的詞語來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話?我們下一節(jié)課來探討諫的智慧。

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A.教師做到了將影視資源與課文有機整合到一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B.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也是一門藝術,既能總結本課所學,又為下一課做了良好的鋪墊C.教師在課堂上東拉西扯,不僅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電有損教師為人師表的形象D.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讓學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正確答案:C[解析]教師將影視與課文結合起來,并進行了相關的知識補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學習能力。

13.

討論是人們交流與溝通的常用方式。通過討論,可以增進理解,達成共識;可以明辨是非,化解矛盾;可以拓寬思路,加深認識等等。討論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為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組織能力強、熱心語文活動的同學自主策劃開展討論活動。閱讀下面他們開展的活動,按要求回答問題。

活動一:從學過的課文《勸學》《師說》中引出話題進行討論,話題不同可分小組進行討論。要求有思辨深度,最好聯系《勸學》《師說》兩篇課文延伸開去:

活動二: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再討論,要求主持人適度發(fā)言,參與者積極主動發(fā)言:

活動三:圍繞“求知”話題展開討論。要求參與者通過閱讀書籍和查找資料等方式做好準備,對話題的討論要有知識廣度和深度,能達到鼓勵他人積極求知的目的。

下面內容是對如上每一項活動的評析,其中錯誤的一項是______。A.培養(yǎng)學生從已學過的材料中梳理出討論的話題,進而組織、開展討論能力B.培養(yǎng)學生從別人的討論中,歸納出要點,并對他們的討論及觀點進行評價的能力C.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能通過事前準備在闡明觀點時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據D.整個系列活動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傾聽和接納他人意見和建議的能力正確答案:D[解析]活動二要求對別人的評論進行再討論,其中包含了對學生傾聽、接納他人意見能力的培養(yǎng)。

14.

閱讀下面一位教師教學高中語文必修2《氓》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按要求回答問題。

教師教學思路:

[A]第一步:提問學生背誦《氓》,提示學生按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來記誦。

[B]第二步:利用多半堂課的時間舉例講解賦、比、興的知識,要求學生判斷詩句中哪里是賦、比、興手法。

[C]第三步: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其結合具體詩句分析人物情感及人物形象。

[D]第四步:概括詩歌主旨。進行課文總結:整體賞析《氓》。

以下對這個教學過程的綜合評述有誤的一項是______。A.教師做提示發(fā)揮了教師課堂引導作用B.投入大量時間講述本課教學重點很有必要C.尊重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一地位D.進行課堂總結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本課知識點正確答案:B[解析]教學重點把握不準,時間浪費過多?!睹ァ愤@篇課文可稍講關于賦、比、興的知識,讓學生找出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即可。(比興很多時候難以區(qū)分)

15.

下面是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閱讀這段材料回答問題。

上《鴻門宴》一課,當講到“樊噲闖帳”一段文字時,我先讓學生大聲讀出如下幾句話:

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A]接著,我讓一位同學在第一排課桌上表演一下項羽的動作給大家看:他跪在課桌上,手握一把笤帚當做劍,猛然挺直身子,做出一種警備的姿勢。這個動作做得很成功,同學們也很直觀地領會了“跽”這個動作的含義。

[B]但是他的表情、說話的語氣表演得還不到位。不能讓學生理解項羽這一人物形象。于是,我又讓全班同學反復讀課文,想象項羽當時的心情與情境。

[C]過了一會兒,一位同學要求重演。這次他的動作表演得很好,把項羽當時又驚又疑又怒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學們都拍手叫好。

我讓他給大家做個說明。他說:當一位帶劍的武士,氣勢洶洶地闖進帷幕時,項王沒有任何防備,心中肯定會一驚,接著便會疑惑不解——這是怎么回事?這是誰?當他定下神來意識到對方是一位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的敵方武士時,感到憤怒,所以他當時應該是又驚又疑又怒。

[D]表演一個動作,不僅很容易地讓同學們理解了“跽”的意義,而且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甚至還有造型能力!

以下對這段教學反思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A.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B.由于文言文的抽象性和學生能力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在單純的反復閱讀中理解項羽當時的心情與情境C.重現同一教學活動,僅僅為了說明項羽的心情,不能達到分析項羽人物形象的目的,是無效活動D.教師對這一教學活動的效果的分析言過其實,總體看來,這是一則完全沒有必要的教學活動設計正確答案:D[解析]通過這則教學反思我們可以看到,教師設計這一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生動的表演,體會到了項羽當時的心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D項說“完全沒有必要”,錯誤。

二、教學設計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各題。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課文介紹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杰作,寫于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這一年的重陽節(jié),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單元介紹

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并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fā)展也趨于成熟,題材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感情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系不同時期、不同創(chuàng)作背景和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guī)定

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學生情況

高一年級,班額45人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PPT,播放視頻、音頻文件。

[問題]1.

結合以上所給材料,請為這篇經典詩歌設計三維教學目標,指明教學重難點,并說明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正確答案: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②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意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

③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②指導學生吟誦,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與步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杜甫對國家和人民充滿深沉熱愛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

(2)難點:賞析本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確立依據: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的一首詩。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主要目標是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領略詩人的藝術風格,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這首詩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它充分展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抒發(fā)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學習這首詩,要把握情景交融的寫法和詩人的悲愁憤激之情,并聯系時代背景深入感知詩的意境。同時加強朗讀訓練,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感受秋江廣闊的圖景和抒情主人公孤苦的形象,深切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

高一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本單元剛剛學習了幾首唐詩,可以說同學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分析詩歌的方法:而且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和預習,對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探究,來鑒賞詩歌。就本詩的情感而言,學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過引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詩人當時的境況,進而體會詩人悲愁的情感。

2.

如果讓你來執(zhí)教這篇經典詩歌,你會如何來完成教學呢?請簡要說明你的教學設想。正確答案:如果讓我來執(zhí)教這篇經典詩歌,根據詩歌教學的特點和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情況及新課標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我會將本課的教與學主要圍繞“誦、感、說、悟”四個字進行。

誦:以反復誦讀吟詠作為學習詩歌的主要手段,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感:通過文字、聲音、畫面的多元感知,感受詩意、詩旨、詩美;

說:理不說不明,道不說不透,通過點撥、討論、講析的有機結合,師生形成互動,調動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悟:在“誦、感、悅”的基礎上,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情感、聯想等要素,綜合體悟作者的思想與情感、作品的意蘊和藝術,可謂“三分學七分悟”,關鍵在“悟”。

3.

設計一段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賞析這首詩歌中寫景的經典名句。正確答案:提問:這首詩中寫景的經典名句是哪句?

明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討論:頷聯寫了幾種景物?怎樣寫的?

明確: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討論:站在詩人的角度。面對此情此景會想到什么?

聯想:由落葉想到了樹,由樹再及人。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經到了生命的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

點撥: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感悟:如果說“落木蕭蕭”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同時,對于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廣闊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還有一種很豁達、坦蕩、宏大的氣勢。

點撥: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瑟、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覺。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三、案例分析題1.

閱讀教師的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下題。

案例:

師:我注意到一個問題,不管是詩篇中還是你們的寫作中,都多次出現了“丁香”這一意象,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呢?

(學生討論)

生:因為丁香美麗、素雅,能突出姑娘的美麗。

師:還有嗎?

(學生苦思冥想)

師:看大屏幕,讀讀,找找共同點,看能否得到提示?

(出示資料)

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碧评瞽Z《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p>

師:我們來概括一下詩人在本詩中的感情、情緒。

生:失望、痛苦、迷恫、憂郁……

師:聽你這樣一說,我怎么覺得戴望舒痛苦得不能自拔啊?(學生笑)有沒有積極的一面?

(學生思考)

師(提示):仔細讀詩歌。

生(頓悟):有!文章最后一節(jié),詩人在丁香姑娘消失后,并沒有絕望,依然在雨巷中執(zhí)著地追尋、守望。

師:我們來看大屏幕(出示材料),請語文課代表為大家讀一讀。

生:作者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zhàn)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qū)?!丢z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詩歌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師:說得太好了,讓老師欣慰也很感動,在此老師送給同學們我很喜歡的兩句話。讓我們以此共勉(大屏幕顯示):

(1)不要放棄你的理想,當理想沒有的時候,你還可以生存,但雖生猶死。——馬克·吐溫

(2)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有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死茁宸?/p>

[問題]以上有關文本《雨巷》的教學實錄片段中,教師幾次用到了多媒體,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進行點評。如果把第二次的教學媒體用在教學開始,恰當嗎?為什么?正確答案: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文學作品的教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使教學內容條理化、系統(tǒng)化、直觀化,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還可以營造學習氛圍,增強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因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倡“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可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運用“以景顯情,以聲傳情”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體味作品的內蘊,培養(yǎng)想象力和鑒賞力。

《雨巷》這堂課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多媒體手段,為課堂教學生色不少,案例中三次用到了多媒體教學手段。

第一次,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丁香”意象的內涵時,通過大屏幕補充了李商隱《代贈》和晚唐李琛《攤破浣溪沙》中的詩句。

第二次,在探討詩歌的主旨時,通過大屏幕提供了詩人簡介和時代背景,便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并進一步把握文本,為學生最后比較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意蘊,提供了及時而又恰到好處的幫助。

第三次,在教學結尾處,教師利用多媒體以分享自己喜歡的話的形式收束全課,既延續(xù)了詩歌的氛圍,又達到了情感的共鳴,達到了德育的目的。

把作者簡介和背景介紹放在這堂課的開始,并非不可,但不如放到這兒更能契合學生的思維,如果把這一段教學內容放在開頭,只能單單是作為一個教學引入內容,而放在這里,則使其成為了詩歌鑒賞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使教學更渾然一體。

下面是一位高中學生的習作,閱讀并完成下面各題。

案例:

①誰不期待那東方噴薄欲出的朝日,誰不渴望“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欣喜,誰不想消除“草色煙光殘照里”的哀怨?

②這一切,都源自對早的向往。有了早,就能欣賞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領略到“嶺上睛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的奇異;有了早,就能抒發(fā)“愿乘風破萬里浪,直掛云帆濟蒼?!钡暮暝?。

③于是·匿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麗色彩,是實現人生精采的動力。用早來鼓舞自我,何須“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悔恨,何須有“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無奈?有了早的激勵,才有了比爾·蓋茨微軟帝國的不朽傳奇;有了早的激勵,才有了張瑞敏“全球唱響海爾”的凱歌;有了早的激勵,才有了俞敏洪新東方英語學校的繁花似錦。

④而失去了早出發(fā)、早行動、早成功,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車,只能任灰暗成為生命的主色調,而不能書寫人生的華章。畢競,“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天邊丟卷云舒”是一種超然。但輝煌更是人生最壯美的云霞,何不用“早”來磨礪自我,磨礪一方月明云開的壯闊蒼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