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林區(qū)高級中學校高一下學期7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清河林區(qū)高級中學校高一下學期7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清河林區(qū)高級中學校高一下學期7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清河林區(qū)高級中學校高一下學期7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清河林區(qū)高級中學校高一下學期7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河林區(qū)高級中學校高一下學期7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2024年高一下學期7月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0分)

材料一:

文字發(fā)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fā)生了阻礙。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比如“文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在面對面社群里,連語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表情、動作有時比聲音更容易傳情達意。所以提倡文字下鄉(xiāng)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xiāng)村學校和使鄉(xiāng)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并不能使鄉(xiāng)下人“聰明"起來。

從時間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幫助人的記憶。在常常變動的環(huán)境中,記憶力不夠時就需要這些外在的象征。從語言變到文字,也就是從用聲音來說詞,變到用繩打結,用刀刻圖,用筆寫字,是出于我們生活從定型到不定型的過程中。在都市中生活,整天接觸著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錄、通信簿。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人在熟人和熟悉的地方中長大。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在這種社會里,語言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哪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由此可見,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去是鄉(xiāng)土性,中國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層上發(fā)生。不論在空間和時間的格局上,這種鄉(xiāng)土社會,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中,在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們,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沒有用字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如果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發(fā)生了變化,也只有發(fā)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xiāng)。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材料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任務進入“最后一公里”的決勝時刻。在這項偉大斗爭、偉大工程面前,文學沒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新時代鄉(xiāng)土中國書寫,是擺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費孝通先生在論述“文學下鄉(xiāng)"的問題時說:“如果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發(fā)生了變化,也只有發(fā)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xiāng)。”顯然,當下的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早已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費孝通先生筆下那個“鄉(xiāng)土中國"早已成為歷史。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離開村莊的人群增多,家庭成員之間的地理距離較遠,形成了“半主體熟人社會”甚或“無主體熟人社會"。村民的流動也削弱了傳統聚落的凝聚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農民開始排斥傳統束縛。新時代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文字下鄉(xiāng)”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如何從歷史的視野完成新時代鄉(xiāng)土中國書寫,可謂是“文學下鄉(xiāng)"的問題。

身處偉大的新時代,要講好當代鄉(xiāng)土中國故事,真實呈現新鄉(xiāng)村的發(fā)展變化,文學,必須緊緊抓住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家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過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來尋找答案,以文學觀照現實,照亮生活。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坐標原點,也是考察鄉(xiāng)土中國的晴雨表。實施精準扶貧,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正是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方略之一。革命老區(qū)和老區(qū)人民為中國革命曾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是我們的“精神高地”,但他們的經濟生活也曾長期處于“洼地"。如何描寫和敘述這個反差,解析它的歷史原因、過程和結果,準確闡釋今昔、世代之間的發(fā)展背景、進程和方向,探析新鄉(xiāng)村的歷史性巨變,正是文學需要著力開掘的地方。

脫貧攻堅讓鄉(xiāng)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歡天喜地的新氣象、新風尚、新人物。因此,新時代鄉(xiāng)土中國書寫,要看到人民群眾在擺脫貧困的偉大實踐中,不僅“口袋富起來”了,而且“腦袋富起來“了?,F在正處于從脫貧攻堅邁向鄉(xiāng)村振興的過渡期,在這個嶄新的歷史現場,我們要用文學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現嶄新的線索、塑造嶄新的人物、記錄嶄新的實踐、講述嶄新的故事,引導新鄉(xiāng)村不斷向善、向上、向好發(fā)展,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時代的文學,是社會主義文學,是人民的文學。近年來,鄉(xiāng)村敘事比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當代文學受西方文學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熱衷于小我情調、沉醉于私人經驗、泛濫于欲望消費、自卑于微觀敘事、沉淪于歷史虛無,近乎失去了標準、體統、深邃和遼闊。一些作家的鄉(xiāng)土中國書寫沉浸于顧影自憐、無病呻吟,甚至打著非虛構的幌子販賣營銷其虛構的鄉(xiāng)土之作。他們或以微觀敘事、口述史的名義,編造行政區(qū)劃根本找不到的村莊或者子虛烏有的人物,夸大農村發(fā)展中出現的一些階段性問題;或念叨著西方確立的一套所謂的“標準”,把“別人的故事”移花接木為“我的世界”,再用顯微鏡放大鄉(xiāng)村存在的非主流東西;或把瑣碎、落后的個案典型化,別有用心地遮蔽、忽略鄉(xiāng)村的發(fā)展進步和整體的真善美。有的作品中彌漫的“鄉(xiāng)愁”,聚焦于鄉(xiāng)土的破敗和迷失,以及人性的弱點和暗處,帶著戾氣、怨氣、嬌氣、十分矯情。而父老鄉(xiāng)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奔小康道路上奮斗的身影,他們卻選擇視而不見。

當然,對于新鄉(xiāng)村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必須要正視,就像需要正視陽光下的陰影一樣。因此,新時代鄉(xiāng)土中國書寫應該像費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筑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筑通橋梁,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編自丁曉平《從“文字下鄉(xiāng)”到“文學下鄉(xiāng)"》)

1.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字是為解決人和人接觸的阻礙,雖然在面對面社會中容易引起誤會,但并不多余。

B.材料一認為在常常變動的環(huán)境中,語言已經不能幫助我們記憶了,所以從語言變到文字,是出于我們生活從定型到不定型的過程中。

C.材料二認為作家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生活,實事求是,緊緊抓住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才能講好當代鄉(xiāng)土中國故事。

D.中國當代文學受西方文學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已失去了標準、體統、深邃和遼闊,這需要我們特別警惕。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在文字產生前的鄉(xiāng)土社會中,語言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并且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中,人們也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B.丁曉平引用材料一中費孝通的話(畫橫線文字),是為了論證文學下鄉(xiāng)是順應時代變化,為后文闡釋如何完成鄉(xiāng)土中國的書寫奠定論證基調。

C.材料二第三段用革命老區(qū)的例子,論證了文學要抓住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家要以文學觀照現實,才能講好鄉(xiāng)土中國故事。

D.要做好“文學下鄉(xiāng)”,必須要正視新鄉(xiāng)村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這是擺在作家面前的最重要課題。

3.“文學下鄉(xiāng)"如何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4分)

我是誰的媽

閆玲月

張老太最近總是愛忘事,本來在炒菜,接個電話就忘記了,直到滿屋子油煙味,她才慌忙往廚房跑。兩歲的孫女要吃櫻桃,張老太怕櫻桃酸,打算放點白糖,卻錯將咸鹽當了白糖,結果孫女剛吃進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將這些告訴了老公大旺:“你媽怎么整天丟了魂兒似的?該不是得了老年癡呆吧?”大旺細想母親最近的狀態(tài),每天總說腦袋發(fā)沉睡不醒、眼睛睜不開,還問他們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親非問他去哪兒出差了。剛吃完飯,母親又問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決定帶母親去醫(yī)院檢查一下身體。大旺不斷在心里禱告,老天爺,求你了,千萬不要讓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個工薪族,可沒錢救親媽。

診斷結果出來了,醫(yī)生說:“主要是腦血管堵塞,腦梗塞是常見的老年病,盡量治療控制發(fā)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話問:“要是嚴重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醫(yī)生說:“嚴重的話就是老年癡呆癥。這個病怕受刺激,做兒女的平時要多體諒老人。"大旺的眼前馬上現出一幅畫面:母親流著口水,神情呆滯,不認識任何人。

大旺一臉愁容地將醫(yī)生的話告訴了柳娜,柳娜當即揭下臉上的面膜,瞪圓一雙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個傻子!”大旺趕緊過來捂媳婦的嘴,但柳娜尖細的嗓音還是從門縫鉆進了張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幫帶孫女也就算了,還要我伺候她,沒門兒!快給你姐打電話,讓她把你媽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癱瘓在床需要她照顧。“這不好吧?”大旺幽怨說到。柳娜可不答應了:“婆婆是媽,親媽就不是媽了?憑什么要你一個人管傻子媽?你快打電話,要不我和你離婚!"

聽著房間里兒子媳婦吵鬧,張老太心頭憋得慌。她悄悄打開門,順著樓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兒,只想早點離開這個家。

張老太穿過一條又一條馬路,紅燈綠燈不停變換,有一次差點兒被一輛轉彎的車撞倒,司機罵了一句:“走路不長眼睛嗎?”張老太路過一家菜市場,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賣菜的人都仿佛不認識她,張老太捏捏黃瓜摸摸西紅柿,招來賣菜的不滿:“不買菜別亂動!"

她又繼續(xù)走,被天橋下的一陣歌聲吸引,停住了腳步。一個穿著破洞牛仔褲披著長發(fā)的年輕人,彈著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著,腳邊放著一只碗,里面躺著幾枚硬幣。

張老太聽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輕人的樣子讓她想流淚。年輕人的襯衫辨不清原色,長發(fā)也好久沒有清洗過,黏膩膩貼著額頭。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張老太問他。年輕人停住彈唱,打量張老太一眼,反問:“你怎么不回家?"張老太說:“我沒有家?!蹦贻p人說:“我也沒家。"

張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樹下睡著了。醒來時發(fā)現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輕人正凝神注視她。年輕人說:“你長得像我媽?!睆埨咸f:“好孩子,你就當我是你的媽吧。"

年輕人吃饅頭,掰一半給她,她也不嫌棄,兩人相視一笑。每當年輕人彈唱,她就坐在一旁靜靜地聽,像一尊雕像。路人投來的錢幣雖然不多,但也夠他們吃飽肚子的。張老太的內心平靜如水,白天聽唱歌,晚上睡到天橋下,數星星,看街燈,聽蟬鳴。

張老太不記得自己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她現在只有年輕人這個親人,她想讓年輕人有件換洗的干凈襯衫,于是離開年輕人,去尋找襯衫。

襯衫在一個女人手里,張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罵:“哪里來的瘋婆子?”

張老太的手被一個滿臉堆笑的男人抓住,這個男人對女人道歉:“對不起,我媽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遠了。這個男人拉住張老太說:“媽,你可讓我找得好苦?!睆埨咸粗?,不知所措。男人搖晃她胳膊說:“我是你兒子呀。媽,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鐲子,告訴張老太:“一會兒我將這只金手鐲丟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撿就說那是你的鐲子,剛好想賣錢,到時候我出面做證,賣了錢咱們去飯店吃大餐?!睆埨咸救坏攸c著頭。

金鐲子被撿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錢買,男人得了錢,果真請張老太去飯店吃大餐,還一口一個親媽地叫著,張老太樂呵呵地答應著。連服務員都說張老太有福氣,養(yǎng)了這么一個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張老太乖乖聽他的話,丟鐲子賣鐲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帶他們去派出所,張老太還搞不懂,警察為啥要抓她這個兒子。

通過審訊這個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幫張老太找到自己的親兒子。張老太一臉茫然問警察:“他不是我兒子嗎?那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說:“大媽,他是騙子,在利用你啊。你兒子是誰?我馬上打電話聯系他?!睆埨咸J真思考了一會兒說:“我實在不記得我到底是誰的媽了,我只知道誰對我好。"

(選自《小說月刊》,有刪改)

4.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欣賞,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兒媳知曉張老太病情后對丈夫撒潑,對張老太惡語相向,這一情節(jié)與女兒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形成鮮明對比,這樣寫兒媳的根本目的是凸顯女兒的善良孝順、有情有義。

B.張老太與流浪漢的對話很值得品味?!拔覜]有家”與“我也沒有家”,相似的言語傳達出兩者相同的無奈與苦澀,同時也多少折射出當今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與人情的淡薄。

C.兒媳獲知張老太的病情后稱其為“傻子媽”,張老太在警察局說自己“實在記不得我到底是誰的媽”,印證了兒媳的預測是非常準確的。

D.“我到底是誰的媽”,既是張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對當今社會的發(fā)問。作者把當今社會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推至讀者面前,發(fā)人深思。

5.小說中張老太離家后先后認識了兩個“兒子"——年輕的流浪漢與騙子,這兩個“兒子”存在著鮮明的可比性。請試從性格品質和對待張老太的態(tài)度表現兩方面對他們作簡要分析。(6分)

6.小說最后,張老太說“我實在不記得我到底是誰的媽了"。有人認為她是患了病真的不記得了,也有人說她是內心混亂而刻意回避問題,你贊成哪一種觀點?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19分)

吳起者,衛(wèi)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蔽暮钜詤瞧鹕朴帽?,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昔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蔽脑唬骸按四宋崴跃幼又弦?。"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7.下列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D.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殮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zhàn),滅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D.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吳起憐恤士卒,帶兵屢建奇功。他本是衛(wèi)國人,先是率魯軍抗齊得勝,后又率魏軍攻陷秦國五城;這些戰(zhàn)功都和他善于為將、與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吳起勸告魏侯,修德重于據險。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時,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國之寶;吳起表示,治國依據山河險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國家滅亡。

C.吳起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他雖然對田文擔任魏相表示不悅,但不久就平復了心情。而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擔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國。

D.吳起為楚建功,反而受到禍害。他到楚國后雖然屢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國貴戚卻想加害與他,施暴者亂箭射擊吳起;太子繼位之后,這才誅殺作亂之人。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四、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9分)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12.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五、課內知識部分

13.下列各句中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項是()(2分)

A.馮虛御風山川相繆,郁乎蒼蒼一尊還酹江月

B釃酒臨江須臾呈五采或師焉,或不焉

C.愛而不見說懌女美多平方,少圜

D.雖有槁暴契闊談,心念舊恩匪女之為美

14.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A.上食埃土順流而東也對此欲倒東南傾

B.吾師道也吾從而師之侶魚蝦而友麋鹿

C.圣益圣小學而大遺而恥學于師

D.栗深林兮驚層巔舞幽壑之潛蛟餓其體膚

15.下列各文言句式分類正確的一組是()(2分)

①取之于藍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蚓無爪牙之利

④不拘于時⑤句讀之不知⑥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⑦相與枕藉乎舟中⑧轉徙于江湖間⑨何為其然也⑩客有吹洞簫者

A.①⑧/②⑨/③⑤/④⑦/⑥⑩B.①⑦⑧/②④/③⑩/⑤⑨/⑥

C.①⑦/②④/③⑤/⑥⑩/⑧⑨D.①⑦/②④/③⑤/⑥⑩/⑧/⑨

16.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司馬青衫”出自“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來形容極度悲傷,也借指悲傷凄切的人。

B.陽,指山南水北;陰,指山北水南。陽谷,指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陰谷,指山北面山谷中的水。

C.干支紀日法是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酉日。

D.《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305首詩歌,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

17.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8分)

(1)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2)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6)稍見云中白若樗藉數十立者,山也

(7)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8)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18.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在《虞美人》中,李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達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感慨,流露出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2)《詩經·靜女》中,描寫男主人公對女子所贈的彤管的喜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勸學》中,“___________”明確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為食的原因;“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現。

(4)蘇軾《赤壁賦》中“客”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慨嘆“生命短促,個體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姚鼐《登泰山記》中,作者與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最能反映當時天氣惡劣,登山艱難。

六、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6分)

中國印章文化源遠流長。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的工具。《說文解字》言“印,執(zhí)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質之點。秦以前,官、私印都稱“璽”,起初作為商業(yè)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以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儀禮結下了不解之緣,漢初名臣張良___________,解印綬辭歸,意味著權力的卸除。

印章的發(fā)展史出現過兩次高潮,一次在秦漢時期,另一次在明清時期。秦印注重實用,即使是印文、章法,還是外形,都蘊含出一種質樸、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熱的時代,期間名家競起,流派爭衡,印學理論更是___________,促成印章發(fā)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發(fā)展中,出現了豐富的品類,如表字印、室名印、別號印、收藏印、鑒賞印、考訂印等等,___________。印章可分為實用的、非藝術性的印章和藝術性的印章。___________,這兩部分不是截然分開、互不包容的,而是變動不居、互為轉換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顯削弱,但它的美學系統正在加強甚至擴展。(),已顯露其“出藍"之勢。印章藝術,正以一種中國的語言方式,向世界講述著文明古國的歷史和文化。

19.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功成身退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