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專項訓練)-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上海專用)_第1頁
土壤(專項訓練)-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上海專用)_第2頁
土壤(專項訓練)-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上海專用)_第3頁
土壤(專項訓練)-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上海專用)_第4頁
土壤(專項訓練)-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上海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精講精練輯(上海專用)

專題5土壤(專項訓練)

一、單選題

土壤儲存的碳是植物的三倍多,在全球碳循環(huán)中起著關鍵作用。草地的有機碳(土壤有機質中所含的

碳素)儲量從土壤表層向下迅速減少。新西蘭某牧場推行“倒置耕作''種植牧草,將15-30厘米的底土放置

在0-15厘米的表土上方。如圖示意“倒置耕作”對土壤有機碳分布的影響。據此完成1-3題。

(

1.草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吸收較少B.淋溶作用較強C.土質疏松多孔D.生物質積累多

2.當表層土壤有機碳幾乎不再增加時,可以實施下一輪“倒置耕作”。“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適宜為()

A.5年B.10年C.15年D.20年

3.“倒置耕作”的作用主要有()

①抑制雜草生長②減輕土壤侵蝕③減排溫室氣體④減少病蟲危害

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1.D2.C3.C

【解析】1.由所學知識可知,植被吸收較少與草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關系不大,且“倒置耕作”對植被吸

收影響較小,A錯誤。淋溶作用是指土壤物質中可溶性或懸浮性化合物(黏粒、有機質、易溶鹽、碳酸鹽

和鐵鋁氧化物等)在滲漏水的作用下,由土壤上部向下部遷移,或發(fā)生側向遷移的一種土壤發(fā)生過程。草

地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高,淋溶作用弱,B錯誤。土質疏松多孔與草地表層壤有機碳含量關系不大,C

錯誤。草地和草原由于季節(jié)性枯萎,導致積累下來的有機質較多,故有機碳含量較高,且淋溶作用較弱,

D正確。故選D。

2.讀圖可以可以看出,倒置耕作后,15年內表層土有機碳一直保持增加,到15年后幾乎不再增加,故倒

置耕作的周期最適宜為15年,C正確,ABD錯誤。故選C。

3.根據題干,“倒置耕作”會將雜草種子、病菌抱子、害蟲卵等埋入深土層,抑制其生長繁育,①④正確;

由圖可知,有機碳儲量隨著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有可能將土壤中的碳儲存在地下土壤中,抑制溫室氣

體的排放,③正確;在水土流失或風蝕作用的地區(qū),“倒置耕作''后土壤處于疏松狀態(tài),易引起水蝕或風

蝕,加重對土壤侵蝕,②錯誤。故選C。

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示意青、紅、黃、白、黑五色

土壤分布。完成4-6題。

4.土壤從青色區(qū)到黃色區(qū)再到白色區(qū),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變化是()

A.逐漸增加B.先減后增C.逐漸減少D.先增后減

5.形成上述變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熱量條件的變化B.降水條件的變化

C.地形類型的變化D.農業(yè)類型的變化

6.相對紅色區(qū)而言,黑色區(qū)具有的特點是()

A.降水對土壤的淋溶作用強B.氣溫對土壤的增粘作用強

C.土壤腐殖質的累積作用強D.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強

【答案】4.C5.B6.C

【解析】4.從青到黃再到白,逐漸從沿海向內陸,距海越來越遠,水分越來越少,植被逐漸稀疏,枯枝

落葉等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ABD錯誤,C正確。

5.從青到黃再到白,逐漸從沿海向內陸,水分越來越少,植被逐漸稀疏,枯枝落葉等減少,土壤有機質

含量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降水導致的水分條件的變化,B正確;圖中從青到黃再到白,地形和熱量有所

差異,但相比于水分而言,不是主導因素,排除AC;農業(yè)類型的差異是氣候、土壤、水分等差異的綜合

結果,不是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的原因,D錯誤;故選B。

6.相比南方紅壤,東北黑土所在區(qū)氣溫較低,有機質分解慢,土壤腐殖質的累積作用強,C正確;南方

地區(qū)氣溫更高,降水更多,氣溫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強,降水對土壤的淋溶作用強,加之土壤中微生物分

解作用強,所以土壤肥力更低,ABD錯;故選C。

土壤在過水后會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細管。松土保埔是一個成語,保埔,在古代文獻中也稱為“務澤”,

意思是“經營水分《齊民要術》特別強調:“鋤不厭數,周而復始,勿以無草而暫停“,就是說,鋤地是

不論次數的,周而復始,沒有草也要鋤下去。農諺“鋤頭自有三寸澤”就是對松土保墉功能的生動總結。據

此完成7-8題。

7.鋤地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是()

A.破壞土壤水分蒸發(fā)通道B.夯實土壤,堵塞水分蒸發(fā)通道

C.降低地下水水位D.提高土壤比熱容,減少蒸發(fā)

8.松土保埔這一農業(yè)技術最早可能出現在()

A.松花江流域B.黃河流域C.長江流域D.珠江流域

【答案】7.A8.B

【解析】7.鋤地可切斷地表的毛細管,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毛細管上升到地表面而蒸發(fā),A正確;鋤地

不是夯實土壤,會使土壤疏松,B錯誤;鋤地對地下水水位影響較小,C錯誤;鋤地可以保墻,提高土壤

比熱容,減小土壤溫差的變化,可以保護作物越冬,不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D錯誤。故選A。

8.我國最早出現的種植業(yè)位于黃河、長江流域,AD錯誤;長江流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降水量豐

富,農業(yè)用水充足,適宜發(fā)展水稻種植業(yè),C錯誤;黃河流域發(fā)展的是旱地耕作業(yè),氣候的大陸性較強,

在旱季,鋤地可以盡量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fā),使盡可能多的水分來滿足作物蒸騰,B正確。故選B。

下圖為我國東北某地黑土剖面的土層垂直序列。據此完成9-10題。

9.圖中數碼代表的土層是()

A.①為腐殖質層B.②為淀積層C.③為母質層D.④為淋溶層

10.與我國南方地區(qū)相比,該地土壤肥力較高,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成土母質B.生物C.氣候D.地形

【答案】9.A10.C

【解析】9.成熟土壤的剖面由上往下一般包括: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故圖的

①為腐殖質層,A對;②為淋溶層,B錯;③為淀積層,C錯;④為母質層,D錯。故選A。

10.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與我國南方地區(qū)相比,影響東北土壤有

機層肥力較高的因素主要是氣候,東北地區(qū)夏季高溫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長繁茂,地表上下積累大量有

機物質,但東北地區(qū)低溫時間漫長,微生物活動微弱,有機質緩慢分解,積累形成豐厚的黑土層;而南方

地區(qū),氣候濕熱,濕熱的環(huán)境使微生物活動旺盛,分解有機質速度快,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貧瘠。

綜上分析,C對,ABD錯。故選C。

多肉植物原產于非洲干濕季分明的地區(qū),根、莖、葉等營養(yǎng)器官中至少有一個器官肥厚多汁,在土壤

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滿足植物生存需要。下圖為多肉植物景觀圖。據此完成11-13題。

11.多肉植物莖葉肉質化是為了()

A.防強光B.儲水分C.抗風沙D.耐高溫

12.與多肉原產地相比,在江蘇自然種植的多肉植物容易死亡,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水分B.光照C.地形D.土壤

13.觀察發(fā)現,從山頂到低洼平地,土壤的厚度、土壤質地有明顯差別。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氣候B.生物C.地貌D.時間

【答案】11.B12.A13.C

【解析】11.根據材料所述,多肉植物原產地干濕季分明,且其營養(yǎng)器官至少有一個器官肥厚多汁,以滿

足土壤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的生存需要,根據非洲當地的氣候可知,其土壤環(huán)境變化主要是干濕季的變化,因

此其植物莖葉肉質化最可能是為了適應干季缺水的土壤環(huán)境,其肉質化是為了儲水分,B正確。肉質化并

不能防強光、抗風沙以及耐高溫,A、C、D錯誤。故選B。

12.江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全年水分充足,多肉無法適適應,因此自然生長的多肉植物容易死亡,

A正確。光照、地形和土壤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B、C、D錯誤。故選A。

13.山頂到低洼平地,由于地貌的差異,其氣溫、降水等狀況差異明顯,生物情況也有較大的差異,從而

導致其土壤的厚度、土壤質地等都有明顯的差別,所以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地貌,C正確,A、B錯

誤;山頂和低洼平地的時間差異不大,D錯誤。故選C。

下圖為某地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分布示意圖。讀圖,據此完成14-15題。

14.土壤在發(fā)育過程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分層,不屬于土壤分層的是()

A.有機層B.淋溶層C.淀積層D.礦物質層

15.根據沉積物分布推測,從山頂到低平洼地,土壤類型依次為()

A.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B.黏土、壤土、砂土和礫質土

C.黏土、壤土、礫質土和砂土D.礫質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答案】14.D15.A

【解析】14.土壤層次從上向下依次為有機物覆蓋層(O)、腐殖質層(A)、淋溶層(E)、淀積層

(B)、母質層(C)、和基巖層(R)幾個大的層次,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選D。

15.同一地區(qū),山頂氣溫較低、水分較少,風化作用較弱,細小風化物容易流失,成土母質顆粒粗,山前

平原氣溫較高,水分較多,風化作用較強,且易堆積細小風化物,成土母質顆粒較細。因此,從山頂到低平

洼地,成土母質顆粒存在由粗到細的變化規(guī)律,土壤類型依次分布著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A正

確,排除BCD。故選A。

二、綜合題

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里黑土地,萬畝大糧倉。一樽東北酒,三天齒留香?!痹娋涑U述作者對東北的熱愛之情外,同時

也表明了肥沃的黑土地與當地豐富的物產之間的關系。東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重要黑土分布區(qū)之一,肥沃的

黑土使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qū)之一。下圖為東北某地黑土垂直剖面圖,①②③④分別表示黑土

垂直方向上的土層,東北黑土的土壤質地為黏質土壤。

(1)圖示①表示土壤的—,②表示土壤的—,③表示土壤的—,④表示土壤的.

(2)從土壤性質的角度,分析東北地區(qū)黑土的特點。

(3)從生物積累量、氣候、地形的角度,分析東北黑土肥力較高的原因。

【答案】(1)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

(2)通氣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強;有機質分解緩慢,易積累,保肥性能好;土壤中黏粒占優(yōu)勢。

(3)生物總量大,生物積累的有機質總量較多;氣候寒冷,有機質的分解速度較慢;地形平坦,有利于

有機質的積累,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土壤肥力較高。

【解析】(1)由所學土壤剖面結構知識可知,①是在有機層的下面,是腐殖質層,②是淋溶層,③為淀

積層,④為母質層。

(2)土壤的性質主要應從透氣透水性能、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顆粒性質等方面進行分析,東北黑土有

機層和腐殖質層較厚,通氣透水性差,相對蓄水、保水性能強;東北地區(qū)冬季寒冷,機質分解緩慢,易積

累,保肥性能好;據題干信息“東北黑土的土壤質地為黏質土壤”可知土壤中黏粒占優(yōu)勢。

(3)土壤肥力的影響因素有氣候、生物、地形、人類活動等影響因素,氣候方面是當地緯度較高,氣候

較寒冷,有機質的分解速度較慢;當地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水熱條件好,生物總量大,生物積累的有

機質總量較多;東北地區(qū)以平原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土壤有機質含量多,所以土壤肥

力較高。

17.北京市某中學開展“土壤觀察”實驗探究活動。閱讀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探究一:土壤的物質組成

同學們設計實驗分別測試黑土和紅壤的物質組成,實驗步驟和現象如下:

①用木棍撥動土壤,發(fā)現土壤中有植物根系。

②用干紙巾貼在土壤塊表面,靜置片刻,干紙巾變潮濕。

③在試管中加入適量土壤,給試管緩緩注水,見到微量氣泡冒出。

④用試管塞塞緊試管,使勁搖晃試管后將其倒立靜置,觀察到試管中的物質出現分層沉降現象:下層

砂粒,上層黏粒,水面上漂浮著腐殖質等物質。

⑤另取土壤樣品,將燒杯倒扣在其上方,加熱后,燒杯內壁變得模糊,出現水珠。

(1)結合實驗現象,說明土壤的物質組成。

通過上述實驗探究,以及對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的測定,同學們發(fā)現我國南方地區(qū)紅壤的肥力比東北地

區(qū)黑土低。

(2)從氣候和生物的角度解釋南方紅壤相對比較貧瘠的主要原因。

探究二:土壤的保水功能

同學們分別取等量的砂土、壤土與黏土三種土壤樣本,放入實驗裝置中,通過注水實驗比較它們保水

功能的差異(如圖),實驗記錄如表所示。

廂m減王魔土I

常規(guī)監(jiān)測項深度分析項

土壤類型

杯底水量持水量第一滴滴落杯底時間過程持續(xù)時長

砂土20毫升40毫升9秒5分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