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芬惠啅?fù)習(xí)(練習(xí))(含答案解析)_第1頁
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芬惠啅?fù)習(xí)(練習(xí))(含答案解析)_第2頁
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芬惠啅?fù)習(xí)(練習(xí))(含答案解析)_第3頁
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芬惠啅?fù)習(xí)(練習(xí))(含答案解析)_第4頁
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芬惠啅?fù)習(xí)(練習(xí))(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02講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纺夸?1模擬基礎(chǔ)練02重難創(chuàng)新練03真題實戰(zhàn)練基礎(chǔ)訓(xùn)練(一)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A.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傷(妨害)乎B.其言不讓(謙讓)孰(誰)能為之大C.吾與(贊成)點也舍瑟而作(起身、站起來)D.?dāng)z(夾處)乎大國之間比(比較)及三年答案:D解析比:等到。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以吾一日長乎爾B.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C.宗廟之事,如會同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答:B解析B項,古今義均指饑荒。A項,古義:很短的時間。今義:一天。C項,古義: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今義:跟有關(guān)方面會合起來(辦事)。D項,古義: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義:男孩子,泛指兒童。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由也為之,比及三年②為國以禮,其言不讓③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④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A解析“為”均作動詞用,治理;“之”均是代詞,但前一個意思是“這些事”,后一個意思是“諸侯”。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A)例句:風(fēng)乎舞雩A.三子者出,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答案:A解析例句是名詞作動詞,吹風(fēng)。A項,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B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足。C項,形容詞作名詞,勇氣。D項,形容詞作名詞,小相。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無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惡: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愛惜D.不識有諸識:知道答案:C解析愛:吝惜,舍不得。6.下列加點的“是”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B.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C.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笔钦\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答案:A解析A項,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B、C、D三項均作指代詞“這”講。7.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則牛羊何擇焉答案:D解析A項,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的連詞。B項,古義:兩個詞。于,對;是,代詞,這。今義:連詞,表示承接。C項,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乃中《經(jīng)首》之會中:合乎B.批大郤,導(dǎo)大窾導(dǎo):導(dǎo)致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眾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答案:B解析導(dǎo):引導(dǎo),這里指引刀進入。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其印為予群從所得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苛政猛于虎也C.而刀刃者無厚吾嘗終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常以身翼蔽沛公答案:D解析D項,均為介詞,用。A項,介詞,替/介詞,被。B項,介詞,從/介詞,比。C項,轉(zhuǎn)折連詞,可是/表示修飾的連詞,可譯為“地”。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視為止,行為遲 B.雖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郤 D.未嘗見全牛也答案:D解析A項,古義:兩個詞。行,動作;為,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B項,古義:即使這樣。今義:轉(zhuǎn)折連詞。C項,古義: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今義:天然的道理或倫理道德。11.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族庖月更刀月:名詞用作狀語,每月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C.以無厚入有間厚:形容詞用作名詞,厚度D.三歲貫女,莫我肯德德:名詞,恩德答案:D解析德:名詞用作動詞,感激。1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歲更刀,割也B.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C.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D.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答案:A解析A項與例句都是判斷句。B項,賓語前置句,“未嘗技經(jīng)肯綮”。C項,省略句,“怵然為(之)戒,視為(之)止,行為(之)遲”。D項,狀語后置句,“新發(fā)于硎”應(yīng)是“于硎新發(fā)”。1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1)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攻打它,接著又遇上饑荒。(2)宗廟祭祀、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小相,那么,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3)孔子這些人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他們的事。(4)臣下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這已經(jīng)超過了一般的技術(shù)了。(5)我提起刀站立著,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A(chǔ)訓(xùn)練(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曾點言志,似有不學(xué)無術(shù)之嫌,而孔子居然對他的話表示贊許,這就很________了。而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甲),可見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jīng)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shè):(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補是人性的使然。儒道兩家在作為學(xué)術(shù)流派產(chǎn)生之始,甚至在產(chǎn)生之前,便________。帶著這個假設(shè)來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說的“愛民治國”這些話了。而莊子雖然總是批評儒家,但也同意“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丙)如果老莊真的棄塵絕世,就應(yīng)該如《論語》里提到的幾位隱士——接輿、長沮、桀溺等——(丁)連姓名都________于留,更不用談著書立說、設(shè)帳授徒了。可見老莊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會責(zé)任感這一方面,老莊與孔孟一樣。同源異流是儒道互補的根本特征,只不過孔孟關(guān)注的是人的社會性和文明秩序的發(fā)展,老莊關(guān)懷的是人類生命與心性的和諧、自在與自然。他們都重視人性和社會問題,只是朝著不同的學(xué)術(shù)方向發(fā)展。無論二者的差異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________,兩千多年來不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diào),反而已然內(nèi)化成獨有的中國人的人格特征。1.下面對語段中幾處標(biāo)點的說明,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處引號表示引用孟子的話。除引用外,引號還可表示特定稱謂或特殊含義等。B.乙處的冒號使用正確,此處表示引出解釋,其后的內(nèi)容指的是“大膽的假設(shè)”。C.丙處引號內(nèi)的內(nèi)容屬句中引用,“義也”后的句號放在引號的前面或后面均可。D.丁處的破折號使用正確,兩個破折號表示插入注釋內(nèi)容,和括號的作用類似。解析:丙處標(biāo)點使用錯誤,此處是句中的引用,句號應(yīng)放在引號的外面。答案:C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部恰當(dāng)?shù)囊豁検?)A.耐人尋味休戚相關(guān)不愿相輔相成B.回味無窮息息相關(guān)不屑相得益彰C.耐人尋味息息相關(guān)不屑相輔相成D.回味無窮休戚相關(guān)不愿相得益彰解析:第一空,語境指孔子贊許曾點有意味,值得思索,故選“耐人尋味”。第二空,語境說的是儒道兩家的關(guān)系,故選“息息相關(guān)”。第三空,語境強調(diào)如果莊子是真的棄塵絕世,就像幾位隱士一樣認(rèn)為不值得留下姓名,故選“不屑”。第四空,語境指孔孟思想與老莊哲學(xué)之間是互相輔助,互相促成的關(guān)系,故選“相輔相成”。答案:C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恰當(dāng)?shù)囊豁検?)A.兩千多年來不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diào),而且已然內(nèi)化成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B.不但兩千多年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diào),反而已然內(nèi)化成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C.不但兩千多年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diào),而且已然內(nèi)化成獨有的中國人的人格特征。D.兩千多年來不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diào),反而已然內(nèi)化成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解析:畫橫線句子有兩處語?。阂皇恰安坏炊贝钆洳划?dāng),應(yīng)改為“不但……而且……”;二是“獨有的中國人的人格特征”語序不當(dāng),表范圍的定語應(yīng)放在形容詞性修飾語的前面,應(yīng)改為“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只有A項修改正確。答案:A基礎(chǔ)訓(xùn)練(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文本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薄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弧俏乙?,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蔽谋径禾饭唬河嘧x《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當(dāng)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解析:能愿動詞(不能單獨做謂語)“能”后必須緊跟動詞“用”,之間不能斷開,這樣排除B、C兩項?!八浴笔撬纸Y(jié)構(gòu),指“孟子的主張”,作“果”的賓語,故應(yīng)在“所言”后斷開,據(jù)此排除D項。答案:A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B.兇,指傷害人的殘暴行為,可見當(dāng)時的魏國并不太平。C.太史公,本是西漢武帝時期設(shè)立的官職名稱。文本二中指司馬遷。D.合從連衡,即“合縱”與“連衡”,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兩種政治主張。解析:“兇,指傷害人的殘暴行為,可見當(dāng)時的魏國并不太平”錯。文中“河內(nèi)兇”的意思是河內(nèi)遇到饑荒?!皟础保腹任锸粘刹缓?,荒年。答案:B3.下列對文本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A.梁惠王面對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的現(xiàn)實,內(nèi)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張而實施仁政的心理基礎(chǔ)。B.從選文看,孟子的仁政學(xué)說,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部分組成的,孟子更強調(diào)后者,因為這樣,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太史公認(rèn)同孔子的“一味根據(jù)自己的利益行事,會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觀點,并認(rèn)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D.孟子的主張不符合所到之國的需要,是因為各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能,而他卻稱述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解析:A.“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張而實施仁政的心理基礎(chǔ)”錯,原文沒有這樣說,且與文中“梁惠王不果所言”相矛盾。B.“孟子更強調(diào)后者”無中生有,“因為這樣,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邏輯錯誤,文中說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應(yīng)該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饑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C.“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錯誤,原文“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區(qū)別呢”,應(yīng)該是沒有區(qū)別,選項曲解文意。答案:D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認(rèn)真地興辦學(xué)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fù)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2)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區(qū)別呢!5.面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孟子從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辦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xì)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從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條措施。[參考譯文]文本一: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算是)盡了心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河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這樣??纯脆弴恼?wù),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多,為什么呢?”……“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吃不完;細(xì)網(wǎng)不進池塘,魚鱉吃不完;砍伐樹木按一定的季節(jié),木材用不完。糧食與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能讓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意的,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五畝住宅的場地,把桑樹種植(在五畝大小的宅院里),五十歲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做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狗、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可以憑借它吃上肉了;百畝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種的時間,幾口之家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認(rèn)真地興辦學(xué)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fù)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織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餓、不受凍,這樣卻不能使天下百姓歸順,沒有這樣的事?!薄?諸侯貴族家)豬狗吃人所吃的東西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濟百姓,人死了,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年成不好?!@與刺人把人殺死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蔽谋径禾饭f:我讀《孟子》一書,每當(dāng)讀到梁惠王問“怎樣才有利于我的國家”時,總免不了放下書感嘆一番。說:唉,利的確是一切禍亂的開始??!孔夫子極少談?wù)摾?,就是為了時常防范禍亂的根源。因此他說“依據(jù)個人的利益來行事會帶來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區(qū)別呢!孟軻是鄒國人。他曾師從子思的弟子。通曉道之后便去游說齊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實行他的主張,認(rèn)為其主張不切實際。當(dāng)時,(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富兵強;楚國和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zhàn)勝了一些國家,使強敵削弱;齊威王和宣王用孫臏、田忌等人,使國力強盛,各諸侯國紛紛東來朝拜齊國。當(dāng)時各諸侯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但孟子卻稱頌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與他所游說的那些國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鄉(xiāng)與萬章等人整理《詩》《書》,闡發(fā)孔丘的思想學(xué)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一)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ü?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下》)(二)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shù)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dāng)?shù)。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曰:“自吾執(zhí)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節(jié)選自《莊子·人間世》)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涂黑。其大蔽A數(shù)千牛B絜之C百圍D其高E臨山F十仞G而后有枝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對士大夫的尊稱,也泛指顯貴之家。B.冠,作動詞,指古代男子成年要舉行加冠禮。古時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而戴冠。C.實,果實,與《五石之瓠》中的“我樹之成而實五石”的“實”詞義不同。D.惡,疑問詞,譯為“哪里,怎么”,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彼惡知之”的“惡”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質(zhì)是對內(nèi)心的仁義禮的堅守,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思想的體現(xiàn)。B.古代女子出嫁時,以順從為正道,到了夫家要聽從丈夫,不能違背丈夫,更要謹(jǐn)慎做事,恭敬對待夫家,方才是合格的妾婦。C.觀看櫟社樹的人像趕集一樣,匠石弟子慨嘆從未見過這么好的樹,是對櫟社樹充分展現(xiàn)其木材價值的贊賞;匠人不顧不視,是對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顧。D.櫟社樹的“無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尋的結(jié)果。以易沉于水拒絕成為舟船,以速朽拒絕成為棺槨,以易遭蟲蛀拒絕作為梁柱,這些都是櫟社樹長久探尋所得的種種拒絕方式。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5.請依據(jù)文本簡要概括孟、莊二人的處世之道。【答案】1.BDF2.D3.C4.(1)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rèn)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5.①孟子:居正位,行正道,積極入仕的進取心態(tài);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②莊子:藏身于無用,甘居不材之地,韜晦自全,在人世間作逍遙游?!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這棵樹大到可以供幾千頭牛遮陰,量一下樹干有百尺粗,樹身高達(dá)山頭,好幾丈以上才生枝。“數(shù)千?!弊鳌氨巍钡馁e語,中間不能斷開,賓語后斷句,所以B處斷句;“其高”作主語,主語前斷句,所以D處斷句;“山”作“臨”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所以F處斷句。故選BDF。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和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B.正確。C.正確。果實;/容得下。句意:果實成熟之后就會被人們摘走了。/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jié)出的果實容得下五石。D.錯誤。含義相同,都是“怎么、哪里”。句意:又怎么會懂得無用之木呢?/他們怎么知道呢。故選D。3.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C.“是對櫟社樹充分展現(xiàn)其木材價值的贊賞”“是對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顧”錯誤。弟子的贊嘆是不了解櫟社樹真正的價值,而匠人不顧是因為認(rèn)識到櫟社樹沒有木材上的價值,而非對其自然之美的否定。故選C。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之”,到,往;“必”,一定;“無”,同“勿”,不要。(2)第一個“度”,計劃;“度義”,考慮合理;“是”,認(rèn)定做得對。5.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孟子:由原文“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可知,居正位,行正道,積極入仕的進取心態(tài);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莊子:由原文“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可知,樹之價值本來在于作材用,然而,在專制社會,有才者卻反而無法保全自己。莊子找到的自處之道,就是以不才無用之身逃避斧斤之害。由此概括答案即可。參考譯文:(一)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泵献诱f:“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xùn)導(dǎo);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xùn)導(dǎo),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于大丈夫,則應(yīng)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jié)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節(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下》)(二)有個名叫石的巧匠到齊國去,到了曲轅,看見有棵為社神的櫟樹。這棵樹大到可以供幾千頭牛遮陰,量一下樹干有百尺粗,樹身高達(dá)山頭,好幾丈以上才生枝,可以造船的枝干就有十幾枝。觀賞的人像趕集一樣多,可是匠伯不瞧一眼,停也不停就直往前走。他的徒弟卻看了個夠,然后趕上匠伯問道:“自從我拿了斧頭跟隨先生以來,還沒有看見過這么好的木材,先生不看一眼,就直往前走,是為什么呢?”匠伯回答說:“算了吧!不要再說了,那是沒用的散木,用它做船則船要沉,用它做棺材則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具則很快就會折毀,用它做門戶則會流脂,用它做房柱則會遭蟲蛀。這是不能作材料的樹,正因為它沒有用處,所以才能有這么長的壽命。”木匠回家之后,夢見了那棵櫟樹,櫟樹對他說:“你在用什么東西與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來跟我比么?那些楂、梨、橘、柚這一類,果實成熟之后就會被人們摘走了,而摘果子的過程又會對它們造成傷害,有些大的枝條被折斷了,而小的枝條則被扔得滿地都是。就是因為它們能結(jié)出果實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終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這是自己招來的世俗的打擊。世上的事物都是這樣。而我呢,追求這種毫無用處的狀況已經(jīng)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點死了,到現(xiàn)在終于變得一無所用了,而這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用處。假若我也或許有些用處,那還能生長得如此茂盛廣大么?況且,你跟我一樣都是物,為什么要這樣來看待物呢?你不過是快要死了的無用之人,又怎么會懂得無用之木呢?”山上的樹木自討砍伐;帶油的膏脂自討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砍伐它;漆樹可以使用,所以割它,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節(jié)選自《莊子·人間世》)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痹唬骸盁o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ü?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材料二: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王斗曰:“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復(fù)還報。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請從。”宣王因趨而迎之于門,與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蓖醵穼υ唬骸巴趼勚^斗生于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宣王忿然作色,不說。有間,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為大伯。今王有四焉?!毙跽f,曰:“寡人愚陋,守齊國,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當(dāng)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無騏驎騄耳,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①,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王曰:“寡人憂國愛民,固愿得士以治之?!蓖醵吩唬骸巴踔畱n國愛民,不若王愛尺毅也。”王曰:“何謂也?”王斗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今王治齊,非左右便辟無使也。臣故曰不如愛尺毅也。”宣王謝曰:“寡人有罪國家。”于是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注】①東郭?。簶O其狡猾的兔子。盧氏之狗:跑得極快的犬。②便辟:君主左右受寵幸的小臣。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王聞A之過B斗生于C亂世D事亂君E焉敢F直言G正諫?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能進于是矣”中的“進”和《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的“進”意思相同。B.妻子,古代是指妻子和孩子,與《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妻子”意思相同。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學(xué)校,后也泛稱學(xué)?;蚪逃聵I(yè)?!睹献?滕文公上》中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的說法。D.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設(shè)壇祭祀,故社稷也指政權(quán)或國家。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rèn)為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所以英明的君主要規(guī)定百姓的產(chǎn)業(yè),使百姓解決生計問題,這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張。B.孟子為齊宣王勾畫出一幅衣食無憂、守禮知義、天下歸心的美好的政治藍(lán)圖。但當(dāng)時的諸侯醉心于征戰(zhàn)殺伐、武力兼并,孟子的主張也是難以實現(xiàn)。C.齊宣王降低身份主動迎接王斗,這表現(xiàn)了他有想得到人才的愿望。經(jīng)過王斗勸諫,齊宣王最終選拔了五位賢士,任命他們官職,于是齊國治理得很好。D.王斗贊揚齊宣王具備了齊桓公那樣的優(yōu)良素質(zhì),如果他能像尋找駿馬、善跑的獵狗、美女那樣的心態(tài),就能找到賢士,論辯層層鋪墊,營造和諧氣氛。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2)寡人愚陋,守齊國,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10.面對齊宣王,孟子和王斗使用了相同的勸諫技巧,請結(jié)合材料分析?!敬鸢浮?.BDE7.A8.D9.(1)等到犯了罪,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2)寡人性格愚笨才識淺陋,守護齊國,只害怕會失去它,怎么能有先王的四樣愛好呢?10.①勸諫方法上都使用對比。②勸諫語言上使用排比,言辭犀利。③勸諫策略上因勢利導(dǎo),調(diào)動對方?!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大王聽錯了。我生在亂世,事奉昏亂君主,怎么敢直言批評呢?“王聞之過”中“王聞之”作主語,“過”作謂語,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結(jié)構(gòu),所以在B處斷開。“斗生于亂世”中“斗”作主語,“生于亂世”是狀語后置,作謂語,所以在D處斷開?!笆聛y君”主語承前省略,“事”作謂語,“亂君”作賓語,所以在E處斷開。故選BDE。7.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錯誤。前進、達(dá)到;超過。句意:不能達(dá)到這一步。/這已經(jīng)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shù)的追求。B.正確。句意:對下足夠養(yǎng)活妻兒。/帶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C.正確。D.正確。故選A。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贊揚齊宣王”錯誤。實際是指責(zé)齊宣王好狗、好馬、好酒、好色,唯獨不好士。故選D。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刑”,處罰;“罔”,同“網(wǎng)”,陷害。(2)“愚陋”,愚笨淺陋;“焉”,怎么;“四”,四樣愛好。10.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觀點、鑒賞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①由原文“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為大伯。今王有四焉”可知,勸諫方法上都使用對比。②由原文“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薄跋染民R,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可知,勸諫語言上氣熱充沛(使用排比),言辭犀利。③由原文“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宣王使謁者延入……宣王因趨而迎之于門,與入……宣王忿然作色,不說……宣王說”可知,勸諫策略上因勢利導(dǎo),調(diào)動對方。參考譯文:材料一:(宣王)說:“我腦子昏亂,不能前進到這一步。希望先生輔佐我實現(xiàn)大志,明白地教給我方法。我雖然遲鈍,請讓我試一試?!保献樱┱f:“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卻有穩(wěn)定不變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隨之就沒有穩(wěn)定不變的思想。如果沒有穩(wěn)定不變的思想,就會胡作非為,壞事沒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所規(guī)定的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要使他對上足夠奉養(yǎng)父母,對下足夠養(yǎng)活妻兒,好年成就終年能吃飽,壞年成也能免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一心向善,百姓也就樂于聽從了。而現(xiàn)在規(guī)定的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上不夠奉養(yǎng)父母,下不夠養(yǎng)活妻兒,好年成也還是一年到頭受苦,壞年成還避免不了餓死。這(就使百姓)連維持生命都怕來不及,哪有空閑去講求禮義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來呢?五畝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錯過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不要占奪農(nóng)時,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餓了。搞好學(xué)校教育,反復(fù)地用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道理開導(dǎo)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上絲帛,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是沒有的事情?!辈牧隙和醵废壬鷣淼綄m門外想拜見齊宣王,宣王派使者請他進來。王斗說:“我快步走進去拜見大王是愛慕權(quán)勢,而大王快步出來迎接我則是禮賢下士,在君王看來覺得怎么樣?”使者回去報告給齊宣王。宣王說:“先生慢行,寡人親自來迎接!”于是宣王快步前去門口迎接王斗,與他一塊進來。宣王說:“寡人繼承先王的大業(yè),守護國家,聽說先生能直言批評無所忌諱。”王斗回答說:“大王聽錯了。我生在亂世,事奉昏亂君主,怎么敢直言批評呢?”宣王聽后,怒形于色,很不高興。過了一會兒,王斗說:“從前先君齊桓公有五種愛好,后來他多次與諸侯會盟,匡扶周室,周天子賜給封地,授予桓公侯伯的職位?,F(xiàn)在您有其中的四種?!毙醺吲d了,說:“寡人性格愚笨才識淺陋,守護齊國,只害怕會失去它,怎么能有先王的四樣愛好呢?”王斗說:“不是這樣的。先君喜好馬,大王也喜好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喜歡有才能的人,大王卻不喜歡有才能的人。”宣王說:“當(dāng)今世上沒有有才能的人,寡人如何喜愛他們呢?”王斗說:“世上沒有騏麟、騄耳這樣的駿馬,可是大王已經(jīng)車馬齊備。世上沒有賽過狡兔東郭俊的韓盧之狗,可是大王已經(jīng)有善跑的獵狗。世上沒有像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宮中充滿了美女。大王只是不喜歡有才能的人,怎么會憂慮世上沒有人才呢?”宣王說:“我憂國愛民,當(dāng)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王斗說:“你憂國愛民,還不如愛一尺縐紗?!毙跽f:“這是什么意思?”王斗說:“大王派人做帽子,不派那些親近寵愛的人去做,卻派專門制作衣帽的工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會做。現(xiàn)在大王治理國家,除了親近寵愛的人就沒有人可以委任了。所以我說您憂國愛民不如愛一尺縐紗。”宣王道歉道:“寡人對國家有罪過。”于是選拔了五位有才能的人就任官職,齊國治理得很好。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 市南宜僚①見魯侯,魯侯有憂色。市南子曰:“君有憂色,何也?”魯侯曰:“吾學(xué)先王之道,修先君之業(yè);吾敬鬼尊賢,親而行之,無須臾離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憂?!笔心献釉唬骸熬贾g(shù)淺矣!夫豐狐文豹,棲于山林,伏于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②,猶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羅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zāi)也。今魯國獨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游于無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本唬骸氨似涞肋h(yuǎn)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市南子曰:“君無形倨③,無留居④,以為君車。”君曰:“彼其道幽遠(yuǎn)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yuǎn)矣!故有人者累,見有于人者憂。故堯非有人,非見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游于大莫之國。方舟⑤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⑥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于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含也實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節(jié)選自《莊子·山木》)材料二: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節(jié)選自《孟子·離婁上》)【注】①市南宜僚:楚國人,姓熊,名宜僚,家住市南。②隱約:困窮,窮乏。③無形倨:無,通“毋”,不要。倨:傲慢。④居:守,偏執(zhí)。⑤方舟:謂兩舟相并。⑥張歙:張,撐開。歙,收斂。引申為向岸邊靠攏。1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向也A不怒而今也怒B向也C虛而今也D實E人能虛己F以游世G其孰能H害之!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須臾,極短的時間,與《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中的“須臾”意思相同。B.大方,廣大之境,指大道,現(xiàn)代漢語“大方”的意思多指對于財物不計較,不吝嗇。C.捐,拋棄,舍棄,與成語“細(xì)大不捐”“功不唐捐”中的“捐”意思不同。D.反,返回,與《鴻門宴》“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市南子晉見魯侯時見他面帶愁容,一問才知魯侯是因為效法先王的做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尊重賢能,身體力行從不放松,但禍亂仍頻出。B.市南子認(rèn)為魯侯的做法并不高明,他以狐貍和豹子謹(jǐn)小慎微地生活卻被人傷害的例子,來點明魯國是魯侯憂愁的原因。C.市南子認(rèn)為魯侯去建德國學(xué)習(xí)治國理政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魯侯的憂愁,使他放寬心胸。D.兩則材料都談到了“節(jié)儉”,材料一側(cè)重于減少君王的浪費,降低君王的欲念;材料二側(cè)重于說明生活節(jié)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這是一種品德修養(yǎng)。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且不免于罔羅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zāi)也。(2)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敬鸢浮?1.BEG12.C13.C14.(1)這樣還是不能免于羅網(wǎng)和機關(guān)的災(zāi)禍,這兩種動物有什么罪過呢?是它們自身的皮毛給它們帶來災(zāi)禍。(2)你渡過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看不到涯岸,越向前行便越發(fā)不知道它的盡頭?!痉治觥?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剛才不發(fā)脾氣而現(xiàn)在發(fā)起怒來,那是因為剛才船是空的而今卻有人在船上。一個人倘能聽任外物、處世無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誰能夠傷害他!“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和“向也虛而今也實”句式一致,結(jié)構(gòu)相同,因此二者之間B處以及“實”之后E處斷開?!澳芴摷阂杂问馈弊鳌叭恕钡闹^語,句子完整,“其”表反問,引領(lǐng)句子,“其”前G處斷開。故選BEG。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沒有短暫的止息。/哀嘆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B.正確。句意:竟能各自行于大道。/多指對于財物不計較,不吝嗇。C.“意思不同”錯,應(yīng)是意思相同。句意:我希望國君你也能舍去國政捐棄世俗。/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一定有所回報。D.正確?!柏M敢反乎”的“反”意為反叛。句意:送行的人都從河岸邊回去。/(我)一直在盼望著將軍到來,又怎么敢背叛您呢?故選C。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去建德國學(xué)習(xí)治國理政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錯誤。結(jié)合原文“吾愿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可知,市南子是建議魯侯向建德國的人們學(xué)習(xí),能舍去國政捐棄世俗,從而跟大道相輔而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故選C。14.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翻譯的能力。(1)“罔”,通“網(wǎng)”;“是”,代詞,這;“何罪之有”,賓語前置句,“有何罪”。(2)“崖”,通“涯”,涯岸;“愈”,越;“窮”,盡頭。參考譯文:材料一:

市南宜僚拜見魯侯,魯侯正面帶憂色。市南宜僚說:“國君面呈憂色,為什么呢?”魯侯說:“我學(xué)習(xí)先王治國的辦法,承繼先君的事業(yè);我敬仰鬼神尊重賢能,身體力行,沒有短暫的止息??墒侨圆荒苊獬溁?,我因為這個緣故而憂慮。”市南宜僚說:“你消除憂患的辦法太淺薄了!皮毛豐厚的大狐和斑斑花紋的豹子,棲息于深山老林,潛伏于巖穴山洞,這是靜心;夜里行動,白天居息,這是警惕;即使饑渴也隱形潛蹤,還要遠(yuǎn)離各種足跡到江湖上覓求食物,這又是穩(wěn)定;這樣還是不能免于羅網(wǎng)和機關(guān)的災(zāi)禍,這兩種動物有什么罪過呢?是它們自身的皮毛給它們帶來災(zāi)禍。如今的魯國不就是為你魯君帶來災(zāi)禍的皮毛嗎?我希望你能剖空身形舍棄皮毛,蕩滌心智擯除欲念,進而逍遙于沒有人跡的原野。遙遠(yuǎn)的南方有個城邑,名字叫做建德之國。那里的人民純厚而又質(zhì)樸,很少有私欲;知道耕作而不知道儲備,給與別人什么從不希圖酬報;不明白義的歸宿,不懂得禮的去向。隨心所欲任意而為,竟能各自行于大道。他們生時自得而樂,他們死時安然而葬。我希望國君你也能舍去國政捐棄世俗,從而跟大道相輔而行?!濒敽钫f:“那里道路遙遠(yuǎn)而又艱險,又有江河山嶺阻隔,我沒有可用的船和車,怎么辦呢?”市南宜僚說:“國君不要容顏高傲,不要墨守滯留,便可以此作為你的車子。"魯侯說:“那里道路幽暗遙遠(yuǎn)而又無人居住,我跟誰是鄰居?我沒有糧,我沒有食物,怎么能夠到達(dá)那里呢?"市南宜僚說:“減少你的耗費,節(jié)制你的欲念,雖然沒有糧食也是充足的。你渡過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看不到涯岸,越向前行便越發(fā)不知道它的盡頭。送行的人都從河岸邊回去,你也就從此離得越來越遠(yuǎn)了!所以說統(tǒng)治他人的人必定受勞累,受制于別人的人必定會憂心。而唐堯從不役使他人,也從不受制于人。我希望能減除你的勞累,除去你的憂患,而獨自跟大道一塊兒遨游于太虛的王國。并合兩條船來渡河,突然有條空船碰撞過來,即使心地最偏狹、性子最火急的人也不會發(fā)怒。倘若有一個人在那條船上,那就會人人大聲呼喊喝斥來船后退。呼喊一次沒有回應(yīng),呼喊第二次也沒有回應(yīng),于是喊第三次,那就必定會罵聲不絕。剛才不發(fā)脾氣而現(xiàn)在發(fā)起怒來,那是因為剛才船是空的而今卻有人在船上。一個人倘能聽任外物、處世無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誰能夠傷害他!” (節(jié)選自《莊子·山木》)材料二:孟子說:“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節(jié)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侮辱人掠奪人的諸侯,生怕別人不順從自己,又如何能做到恭敬節(jié)儉?恭敬和節(jié)儉難道可以靠甜言蜜語和笑容可掬裝出來嗎?” (節(jié)選自《孟子·離婁上》)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一太史公敘帝王則曰“本紀(jì)”,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公卿特起則曰“列傳”,此其例也。其列孔子為世家,奚其進退無所據(jù)耶?孔子,旅人也。棲棲衰季之世,無尺土之柄,此列之以傳宜矣,曷為世家哉?豈以仲尼躬將圣之資,其教化之盛,舄奕萬世,故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極摯之論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處之世家,仲尼之道不從而大;置之列傳,仲尼之道不從而小。而遷也自亂其例,所謂多所抵牾者也。(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議》)二人謂太史公為孔子立世家非是,蓋以為論道德則孔子為帝王師,不當(dāng)在諸侯之列;語其位則孔子未嘗有封爵,不當(dāng)與有土者并。是大不然。蓋方漢之初,孔子尚未有封號,而太史公逆知其必當(dāng)有褒崇之典,故遂為之立世家。夫有土者以有土而世其家,有德者以德而世其家。以土者,土去則爵奪;以德者,德在與在。今觀自戰(zhàn)國以后,凡有爵土者,孰有能至今存耶?則世家久,莫有過于孔子者。《史記》又以孔門七十二弟子與老子、孟子、荀卿并列為傳,則其尊之至矣。孰謂太史公為不知孔子哉。(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一》)三王荊公譏史遷不宜列孔子于世家,【甲】姜西溟以史遷列孔子于世家,非尊孔子也。遷之于晉則曰:“嘉文公錫圭鬯,作《晉世家》第九。”于越則曰:“嘉勾踐滅強吳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于鄭、于趙、于韓皆然,而序孔子則曰:“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經(jīng)術(shù),以達(dá)王道,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逼湟庵T侯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亂反正也;以天子之權(quán)歸之于周者,莫如孔子,故附《孔子世家》以明其始終為周之意。而尊周者,諸侯之事,故上不得比于本紀(jì),而下亦不夷為列傳也。(清·袁枚《隨園隨筆·釋孔子世家》)1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其例也

例:例證B.無尺土之柄

柄:權(quán)力C.土去則爵奪

奪:喪失D.而下亦不夷為列傳也

夷:齊平1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世天下可也

則世家久B.人謂太史公為孔子立世家非是

是大不然C.以德者,德在與在

而尊周者,諸侯之事D.姜西溟以史遷列孔子于世家……以天子之權(quán)歸之于周者17.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棲棲衰季之世棲棲惶惶(生活在)衰微的末世B.豈以仲尼躬將圣之資難道是因為孔子本身具有成為圣人的資質(zhì)C.太史公逆知其必當(dāng)有褒崇之典太史公預(yù)料到孔子一定會享有褒揚尊崇的禮儀D.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亂反正也是因為他們知道周天子能夠扶正亂世18.下列句子,最適合填在材料三【甲】處的一句是(

)A.世家之為義也,豈不以開國承家,世代相續(xù)?B.以為孔子之道不因世家而尊。C.然古今未有知其非者,亦可怪矣。D.論來孔子只合作列傳。19.司馬遷將孔子列入“世家”,引發(fā)了后世的很多討論。請根據(jù)以上材料,用自己的話在下列橫線處填寫恰當(dāng)內(nèi)容?!敬鸢浮?5.A16.A17.D18.B19.①以道德論,孔子才大道高,列入“世家”也不足以尊其才、道。②以土地或德行都可“世其家”,而孔子可以憑借德使其家世代相傳。③入“世家”不以道德論,而以尊周論,孔子在尊周上居功至偉?!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體例。句意:這是《史記》的體例。B.句意:沒有掌握一寸土地的權(quán)力。C.句意:失去了封地(家族)也就失去了爵位。D.句意:向下也不能(將孔子與公卿)齊平列入“列傳”。故選A。1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相同。使世代相傳。句意:使天下世代相傳都夠了。/使自己的家族長久地代代相傳。B.不同。正確/這。句意:有人認(rèn)為太史公把孔子列在“世家”是不正確的。/這種說法是很不對的。C.不同?!娜?判斷句標(biāo)志。句意:而依靠道德(傳家)的人,只要其道德還在,家族的地位就與之同在。/尊崇周王室是諸侯應(yīng)做的事情。D.不同。認(rèn)為/把。句意:但姜西溟認(rèn)為,司馬遷把孔子列于“世家”之中/而在把天子的權(quán)力歸還于周王室這方面。故選A。1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周天子能夠扶正亂世”錯。句意:是因為他們知道有周天子,并能(幫助周天子)扶正亂世。故選D。1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句段含義及作用的的能力。從文章題目看,《釋孔子世家》是論證適合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的。作者先介紹王安石的觀點來引出話題,然后用姜西溟、司馬遷的觀點來分析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甲處前面的“王荊公譏史遷不宜列孔子于世家”是王安石的觀點。A.解釋世家的含義,反而證明孔子家族時代相傳符合世家標(biāo)準(zhǔn),不能照應(yīng)前半句。句意:世家所代表的意義,難道不是因為開國創(chuàng)業(yè),繼承家業(yè),世代相傳嗎?B.承接上文對司馬遷的否定,進一步從正面分析原因,與后面的觀點針鋒相對,最適合在甲處。句意:認(rèn)為孔子的大道不必憑借列入“世家”來尊顯。C.表現(xiàn)的是譏諷的態(tài)度,對現(xiàn)象的感慨,不符合學(xué)術(shù)論辯的精神和語段思辨的文風(fēng)。句意:然而古今沒有知道它不對的,也是值得奇怪的啊。D.把孔子列入列傳的結(jié)論,否定了孔子的歷史地位,與王安石觀點“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不符,而且王安石最終的結(jié)論是“遷也自亂其例,所謂多所抵牾者也”。句意:論理說孔子只適合列入列傳。故選B。19.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①處,先在材料一中找到對應(yīng)信息“豈以仲尼躬將圣之資……仲尼之道不從而小”,按照“理由一”的結(jié)構(gòu),概括觀點即可。②處,按照思維導(dǎo)圖的提示,在材料二中找到反駁“理由一”的對應(yīng)信息“夫有土者以有土而世其家……今則世家久,莫有過于孔子者”,然后概括“世家”的標(biāo)準(zhǔn)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即可。③處,要針對①進行反駁,不能就“孔子才大道高”進行反駁,可反駁的是評論準(zhǔn)備,可在材料三中找到對應(yīng)信息“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經(jīng)術(shù)…………尊周者,諸侯之事……而下亦不夷為列傳也”,概括評論標(biāo)準(zhǔn)即可。參考譯文:一太史公司馬遷把記述帝王的章節(jié)稱為“本紀(jì)”,公侯能使其國世代相傳,就被稱為“世家”,公卿中十分突出的就稱為“列傳”,這是《史記》的體例。(既然如此,卻又)將孔子列為“世家”,為什么這個人的進退沒有依憑呢?孔子是個羈旅之人,棲棲惶惶(生活在)衰微的末世,沒有掌握一寸土地的權(quán)力,把他歸在“列傳”里面是合適的,為什么要列為“世家”呢?難道是因為孔子本身具有成為圣人的資質(zhì),他的教化影響深遠(yuǎn),持續(xù)到千秋萬代,因此將他列入“世家”來提高他的身份嗎?(然而“世家”也)并不是什么極致的評價。仲尼的才智,做帝王也足夠了,又何止是公侯呢?仲尼的大道,使天下世代相傳都夠了,何止是使他的家族世代相傳呢?放在“世家”里,仲尼的道也不會因之變大;放在“列傳”里,仲尼之道也不會因之變小。司馬遷自己亂了自己的體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史記》)有很多自相抵觸之處。(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議》)二有人認(rèn)為太史公把孔子列在“世家”是不正確的,他們大概認(rèn)為從道德角度看,孔子是帝王師,不應(yīng)在諸侯之列;從地位角度來看,孔子未曾有過封爵,不應(yīng)該與那些有封地的人并列。這種說法是很不對的。漢代初期,孔子還沒有封號,但太史公預(yù)料到孔子一定會享有褒揚尊崇的禮儀,所以把他放在“世家”之中。有封地的人憑借封地使自己的家族代代相傳,有德行的人憑借德行使自己的家族代代相傳,依靠封地(傳家)的人,失去了封地(家族)也就失去了爵位;而依靠道德(傳家)的人,只要其道德還在,家族的地位就與之同在。如今來看,戰(zhàn)國以后大凡有封土授爵的人,誰能夠使家族延續(xù)到今天呢?使自己的家族長久地代代相傳,沒有能超過孔子的?!妒酚洝酚职芽组T七十二弟子和老子、孟子、荀子放在一起作為“列傳”,可見太史公尊崇孔子是到了極致的。誰能說太史公不了解孔子呢。(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一》)三王安石批評司馬遷不應(yīng)將孔子列入“世家”,認(rèn)為孔子的大道不必憑借列入“世家”來尊顯。但姜西溟認(rèn)為,司馬遷把孔子列于“世家”之中,并不是為了尊顯孔子。司馬遷寫晉國時說明:“為頌揚晉文公(因功)得(周平王賞賜的)圭瓚和秬鬯,作《晉世家》第九?!睂懺絿鴷r說明:“為頌揚越王勾踐消滅強大的吳國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寫鄭國、趙國、韓國也都是這樣,而談到孔子的時候說:“周王室衰落后,孔子追溯、整理經(jīng)書學(xué)術(shù),來使王道通達(dá),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彼J(rèn)為那些諸侯能夠使家族世代相傳,是因為他們知道有周天子,并能(幫助周天子)扶正亂世;而在把天子的權(quán)力歸還于周王室這方面,沒有人能比得上孔子,因此將《孔子世家》附在“世家”中,來表明孔子始終尊崇周朝的態(tài)度。尊崇周王室是諸侯應(yīng)做的事情,所以向上不能夠(將孔子與帝王)并列列入“本紀(jì)”,向下也不能(將孔子與公卿)齊平列入“列傳”。(清·袁枚《隨園隨筆·釋孔子世家》)一、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孟子,鄒人也。名軻,字則未聞也。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故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泵献由惺缳|(zhì),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shù)之道,通五經(jīng),尤長于《詩》《書》。周衰之末,戰(zhàn)國縱橫,用兵爭強,以相侵奪;當(dāng)世取士,務(wù)先權(quán)謀,以為上賢。先王大道陵遲隳廢異端并起若楊朱墨翟放蕩之言以干時惑眾者非一。孟子閩悼堯、舜、湯、文、周、孔之業(yè)將遂漫微,正涂墮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于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游于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咸謂之迂闊于事,終莫能聽納其說。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風(fēng),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庇谑峭硕摷c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jié),抗浮云。有風(fēng)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節(jié)選自趙岐《孟子題辭》)文本二: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1.文本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先王大道A陵遲隳廢B異端C并起D若楊朱E墨翟放蕩之言F以干時G惑H眾者非一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夙,會意字。除了有早晨的意義外,還有早起勞作,以示恭敬的意思。此處是早起之意。B.以為,把……作為。與《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氓》中“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的“以為”詞意相同。C.倨,形聲字。從人,居聲。本義為傲慢。與成語“前倨后恭”中的“倨”詞性和意義均相同。D.四海,天下。與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的“四?!痹~性相同。3.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著書7篇,其中既有集結(jié)達(dá)官顯貴子弟公孫丑、萬章這些人的疑難問答,也有親自撰寫行為規(guī)范之類的言論。B.孟子天生品質(zhì)善良,少時因孟母而得以遷到良好教育環(huán)境中學(xué)習(xí),長大后拜在孔子的孫子子思門下學(xué)習(xí)。C.孟子生于戰(zhàn)國,當(dāng)時各個國家往往憑借武力發(fā)動戰(zhàn)爭,以爭奪利益,因此君主選才往往偏好擅長權(quán)術(shù)謀略的人士。D.孟子認(rèn)為如果說一個人具有不忍人之心,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想與孩子父母拉關(guān)系,也不是想在鄉(xiāng)鄰中博取聲譽。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2)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5.概括文本一和文本二中關(guān)于孟子思想的相同點,并結(jié)合文本簡析?!敬鸢浮?.BDE2.A3.A4.(1)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話記載下來,但不如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表現(xiàn)更加深刻、明顯。(2)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5.都主張施行仁、義、禮、智。材料一中寫到如果施行對文章中的主張的話就會使國家獲得太平,卿大夫士效忠君主尊敬父親,樹立忠信之義,堅守志向砥礪節(jié)操的人推崇高尚的節(jié)操,抵抗虛浮的名利,而這些都是仁、義、禮、智的表現(xiàn)。材料二中寫到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解析】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先王的治國之道漸趨衰敗廢棄,各種思想一并而起,像楊朱、墨翟這樣放縱的言論來擾亂時事迷惑眾人的并非其一?!傲赀t隳廢”的主語為“先王大道”,中間不應(yīng)斷開,應(yīng)在“廢”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并起”得到主語為“異端”,中間不應(yīng)斷開,應(yīng)在“起”后面斷開,即在D處斷開;“楊朱”“墨翟”同時做“放蕩之言”的定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中間應(yīng)斷開,即在E處斷開。故應(yīng)在BDE處斷開。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此處是早起之意”錯誤。應(yīng)為“早年”;句意:早年失去父親。B.正確。均為“把……作為”;句意:認(rèn)為這樣的人才是賢能之士。/希望你不要生氣,把秋天作為婚期。C.正確。均為“傲慢”;句意:可以說正直而不傲慢。/以前傲慢,后來恭敬。D.正確。“名詞,天下/名詞,國家”;句意:便足以安定天下。/偌大的國家,能有幾個人呢?故選A。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其中既有集結(jié)達(dá)官顯貴子弟公孫丑、萬章這些人的疑難問答,也有親自撰寫行為規(guī)范之類的言論”錯誤。由原文“于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可知,孟子所寫的七篇書籍中并不包括集結(jié)達(dá)官顯貴子弟公孫丑、萬章這些人的疑難問答和親自撰寫行為規(guī)范之類的言論。故選A。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托之空言”省略句,用空話記載下來;“行事”,具體的歷史事件;“著明”,明顯。(2)“所以”,……的原因;“內(nèi)”,通“納”;“要譽”,博取名譽;“然”,這樣。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jié),抗浮云”可知,材料一中孟子主張實行仁義道德,即仁;效忠君主,尊敬父親,即禮;樹立忠信之義,推崇高尚的節(jié)操,即義。由原文“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材料二中孟子主張施行仁、義、禮、智。參考譯文:文本一:孟子,是鄒國仁人。孟子,名軻,他的字沒有聽說過。有人說:“孟子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因此(盡管)孟子在齊國為官,但他的母親死后還是被安葬回了魯國。春秋后期掌握魯國政權(quán)的三家貴族的子孫,之后也因為國家衰落,分別到了其他國家。”孟子有善良的品質(zhì),早年失去父親,幼時受到慈祥的母親三遷之教。(孟子)長大以后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研究儒家學(xué)問,精通五經(jīng),尤其精通《詩經(jīng)》和《尚書》。周王室衰微之際,諸侯國無所顧忌,發(fā)動戰(zhàn)爭爭強稱霸,相互侵奪土地;當(dāng)時選取士人,致力于以權(quán)術(shù)謀略為首要,認(rèn)為這樣的人才是賢能之士。先王的治國之道漸趨衰敗廢棄,各種思想一并而起,像楊朱、墨翟這樣放縱的言論來擾亂時事迷惑眾人的并非其一。孟子憂傷堯、舜、湯、文、周公、孔子的事業(yè)將要沒落衰微,正道受阻停滯,仁義荒廢、懈怠,奸邪諂媚的小人競相奔走,邪道取代正道。在這個時候,他就羨慕孔子周游各地憂心世事,于是用儒家思想游說于諸侯國想要周濟百姓。然而,由于他不愿在小處委屈一些,以求得較大的好處,當(dāng)時的諸侯國國君都說他思想言行不合實際,始終沒有人采納他的觀點。孟子也知道自己遭逢周王朝運數(shù)將盡,而漢王朝還沒有興起之際,出仕不能輔佐君主創(chuàng)造堯舜時代那樣和樂昇平的盛世,退隱也不能讓人們遵守夏、商、周三朝的遺風(fēng),為死在世上卻默默無聞感到恥辱,因此留下合乎禮法之言傳給后人??鬃诱f:“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話記載下來,但不如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表現(xiàn)更加深刻、明顯?!庇谑?,孟子退隱后,編次撰集所結(jié)交的學(xué)習(xí)成績優(yōu)異的弟子公孫丑、萬章這些人的疑難問答,又親自撰寫行為規(guī)范之類的言論,撰寫書籍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八百六十五個字。包含天地,統(tǒng)攝萬物,仁義道德,性命禍福,清清楚楚,無所不在。帝王公侯遵守它,就可以獲得昌盛太平,稱贊祖先功德;卿大夫士遵循它,就可以效忠君主尊敬父親,樹立忠信之義;堅守志向砥礪節(jié)操的人以它為表率,就可以推崇高尚的節(jié)操,抵抗虛浮的名利。孟子這樣有風(fēng)范的人往往寄情于物,用《二雅》來匡正言行,可以說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厭倦,是聞名于世、僅次于圣人而又學(xué)識很高的人。文本二: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rèn)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rèn)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選自《論語·雍也》)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選自《論語·顏淵》)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ü?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丙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選自《老子·第十一章》)為學(xué)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選自《老子·第四十八章》)丁文王觀于臧,見一丈人釣,而其釣?zāi)?;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蔽耐踉唬骸叭粍t卜之?!敝T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螤斛【注】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wù)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則諸侯無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yīng),泛然而辭,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節(jié)選自《莊子·田子方》)【注】斔(yǔ)斛:計量單位,這里指與本國標(biāo)準(zhǔn)不同的度量衡。6.下列對材料甲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非惡其聲而然也”與“交相惡則亂”(《兼愛》)兩句中的“惡”含義不同。B.“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與“人之有是四端也”兩句中的“是”含義相同。C.“為道者日損”與“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兩句中的“道”含義相同。D.“鑿戶牖以為室”與“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兩句中的“以為”含義不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雖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對“仁”的闡釋不盡相同,但總體上他認(rèn)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B.孟子認(rèn)為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天性是“仁”“義”“禮”“智”等道德的開端。C.道家重視“無”,《老子》中以具體事物為例生動闡釋了“無”的作用,而《莊子》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現(xiàn)了“無”的境界。D.大臣及父兄對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現(xiàn)出不安,為了安撫眾人,文王通過編造“夢見良人”的故事使他們相信這是“先君之命”。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10.材料丁所講述的故事體現(xiàn)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兩家怎樣的思想理念?請結(jié)合材料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簡要分析。【答案】6.A7.D8.D9.(1)現(xiàn)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驚駭、恐懼、哀痛、憐憫的心情。(2)托付你的政事給臧地老者,差不多人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10.①儒家:文王假借夢境寓政與賢者,首先是出于對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同時“讓位于賢”也體現(xiàn)了他“克己復(fù)禮”之“仁德”。②道家:臧丈人通過“典法無更,偏令無出”的舉措使得士人“尚同”,長官“同務(wù)”,諸侯“無二心”,體現(xiàn)了“無為而無不為”的辯證哲學(xué)。【解析】6.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何事”相當(dāng)于“何止”,“于”字引出賓語“仁”,后面斷開;“也”字是句中表停頓,不能在其后斷開,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