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國社會學史
第一章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
奧古斯特?孔德
法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家,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會學,并力圖把它建設成為一門
研究社會的實證科學,因此通常被認為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的科學的分類、社會
靜力學與社會動力學的劃分、社會學研究方法等均對對此后的社會學研究有重要意
義。孔德的思想不乏保守的一面,但他極力倡導的實證主義思想對他以后的各個時期,
直至今天的西方哲學和社會學界都有著重大影響。代表作是《實證哲學教程》、《實
證政治體系》等。
一、科學的分類和社會學
1.科學的分類
(-)孔德認為,整個宇宙現象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整個宇宙現象按其性質可具體分
為五類,與此相應科學分為五種:
天文現象一天文學
物理現象一物理學
化學現象一化學
生物現象一生物學
社會現象一社會學
①各門科學互相聯系,是??個統一的整體。各門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對立
的,而是一種順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結構。這就是孔德的科學等級體系。
②在科學等級體系中,每門學科都占有固定的位置,排列的原則是:先達到實證階段
的任何一種知識都同他的一般性、簡明性和不依賴于其他知識相一致。
③隨著科學階梯的升高,知識內容的復雜性程度在增加。后--門科學離不開它前面的
科學,前者是后者的基礎。
評價:①科學分類和科學體系的構想包含了不少形而上學的因素,但總的來說,對整
個科學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②其貢獻在于:對長期以來要求把關于社會的知識作
為一門科學的呼聲作出了回應,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看做是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
它們都是這個體系中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社會學的對象和任務
1.社會學是唯一研究人類心理和理智的科學,是探討人的心里和理智怎樣在社會生活
的影響下完善起來的學問;
2.個體是抽象的,社會才是現實的,社會活動遵循自然規(guī)律,社會學首要研究的問題
是整體社會;
3.反對唯意志論,重視思想精神因素的作用,它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作用。
評價:①與唯實論劃清了界限;②沒有完全擺脫唯心論歷史哲學的束縛;
三、作為實證科學的社會學
1.對實證概念的詮釋。
在孔德看來,“實證的”一詞具有這樣五個方面的內涵:
(1)真實的而非虛幻的:(2)有用的而非無用的;(3)肯定的而非猶豫的;
(4)精確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實證概念成了孔德龐大的實證哲學的核心術語。
2.社會學與生物學的聯系與區(qū)別
①聯系:社會學對生物學有所依賴,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突出變現在他們研究對象
的整體性質上;②區(qū)別: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個體有機體,而社會學研究對象則是集
體有機體或叫做社會有機體。
四、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
1.社會靜力學:社會靜力學是在關于人類自發(fā)秩序的一般理論指導下,研究社會有機
體的組織和結構及其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考察社會行動和社會系統的各個不同部分
的反應規(guī)律,研究構成社會有機體的各部分之間的平衡與和諧。
①對社會組織的研究的出發(fā)點:社會基本單位一一家庭
A、家庭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細胞,反對把個人作為研究社會的出發(fā)點。
B、家庭是最能體現人類的利己心和利他心和諧一致的社會形式。
②社會聯系的紐帶:語言、分工和宗教
A、語言具有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的特點。
B、宗教的作用表現在,它向人們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則,構成人們行動的社
會基礎。
C、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經濟合作。
③評價:孔德的社會靜力學常常被視為其思想的保守的一面,它所涉及的是社會的秩
序、組織以及和諧等問題。
2.社會動力學:是關于人類自然進步的一般理論,主要是運用關于人類智力發(fā)展三階
段理論解釋社會進步。
①研究任務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研究社會體系發(fā)展和變化
的規(guī)律,核心是社會進步。
②認為智力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基礎,所以社會發(fā)展的階段與人類智力發(fā)展的過程完
全相適應,也將人類社會變遷與進步的歷史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A、神學階段(虛構階段):是指遠古至中世紀早期(1300年之前)的這段歷史。又可
細分為三個具體時期:拜物教時期,多神教時期和?教獨尊的基督教時期。在每個具
體時期里都有相應的社會組織出現或社會關注的問題提出來。
B、形而上學階段(抽象階段):從1300年到1800年的“西方革命”時期。此時占據
統治地位的是牧師和法官,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國家,而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組織則是以
法律為基礎的,社會團結是依賴法律體系形成的。
C、科學階段(實證階段):社會發(fā)展的頂峰。主要標志是科學的普及、實證主義理論
的創(chuàng)立以及科學社會作用的增長。實證社會主要由牧師、銀行家和工業(yè)家共同管理。
③評價:從反對神學和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其思想不乏積極地歷史作用;但總的來
說,孔德關于社會和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
五、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社會學研究社會規(guī)律是建立在對社會事實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根據社會
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的劃分,社會現象可分為靜態(tài)現象和動態(tài)現象,與之對應的觀察
則可分為動態(tài)觀察和靜態(tài)觀察;
2.實驗法:區(qū)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兩種類型,直接觀察是對自然科學的研究,
間接觀察是對社會現象的研究。
3.比較法:在社會學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通過對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的比較,可
以從中窺探人類社會關系的萌芽,進一步弄清人與動物界的聯系和區(qū)別;通過直接比
較世界各地同時并存的各種社會形勢,發(fā)現社會進化的不同時段。(是一種對事物的
靜態(tài)思考,不能揭示社會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事物發(fā)展的先后過程)
4.歷史法:歷史地方法是社會學研究的專門方法,最適合于對社會現象的考察。歷
史法是從事物的先后和連續(xù)上考察社會現象和狀態(tài)的一種方法,注重于事物的發(fā)展過
程正是歷史方法的基本特點。
評價:關于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歸納和論述,是孔德社會學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它充
分體現了孔德要把社會學建設成為一門實證科學的思想和作出的努力,這一努力打破
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壁壘。直到今天這些方法仍為大多數社會學家
所采用。
第二章斯賓塞的社會有機論
赫伯特?斯賓塞
西方社會學史上早期的社會學家、實證主義者、英國社會學的奠基人。他以社會
有機體學說而著稱,所以人們把他的社會學理論稱為社會有機論。代表作是《社會靜
力學》、《心理學原理》等。斯賓塞的社會學思想對西方社會學的形成和發(fā)展起過重
要的作用。
一、社會有機論和社會進化論
社會有機論和社會進化論是貫穿斯賓塞社會學的兩條主線,是他關于社會的基本理論
觀點。
?孔德與斯賓塞關于社會有機論思想體系上的差異
①孔德是對人類概念的進步給予條理化的描述,斯賓塞是對外部世界的進步給予清楚
的說明
②孔德認為思想具有必然的和實在的起源,斯賓塞認為物質具有必然的和實在的起源
③孔德的宗旨是闡述我們關于自然界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斯賓塞則是對組成自然界各種
現象的發(fā)生過程做出解釋,一個主觀,一個客觀。
1.斯賓塞的綜合哲學
①物質處于永恒的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其現存狀態(tài)是由先前狀態(tài)決定的,物質基本單
元以自然方式結合成聚合體,較簡單的聚合體結合成更為復雜的形式;
②進化所反映的是物質從同質性向異質性的變化、從不確定性向確定性、從沒有聯系
向建立聯系方向發(fā)展;而物質的聚合體規(guī)模增長,結構變復雜和功能分化,以及各個
組成部分之間的協調一致這樣一系列的變化,是其重要的表現;
③關于物質進化,斯賓塞劃分為三個階段:無機體進化、有機體進化、超有集體進化;
④社會學的對象領域是超有機體序列即人類社會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
⑤在社會學的對象領域中,區(qū)分社會有機體和社會制度,并將其作為基本的研究單位。
2.社會有機體
①斯賓塞的基本立場是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的實體。
②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之間存在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A、生長過程:社會規(guī)模由小到大的過程;
B、結構的進化:社會組織形式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
C、功能分化:是伴隨著社會結構進化而產生的一種必然現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
會結構日益變得復雜,其社會各部分的功能也出現了自然進化的現象;
D、相互依賴:執(zhí)行各種不同功能的社會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
③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之間的不同之處
A.各部分之間的集合程度:社會有機體是一個松散的整體,構成的個人自由而分散;
而生物有機體的一切成分緊密結合。
B.聯系方式:生物有機體內各部分的聯系表現為有形的、物質性傳遞過程,社會各部
分的聯系主要靠語言等無形的象征符號來維持。
C.意識的分布:生物有機體中,意識的功能僅集中在某一部分,而社會有機體中,意
識遍布有機體的各個部分,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意識。
D.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生物有機體的各部分為整體而存在,社會有機體中,個人幸福
具有最高價值。
E.生物有機體有完備的器官構成和功能系統,而社會是一個超有機體。
3.關于社會進化的思想
☆早期的斯賓塞認為:社會進化是一個持續(xù)的、沒有倒退的和不間斷的過程,社會進
化存在于人類歷史的始終,是永恒的現象。他理解的社會進化是從同質性社會向異質
性社會的變化,這種變化子啊人來整個文明和在每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中都有表現,
而且以不斷增長的速度繼續(xù)進行著;
☆成熟期的斯賓塞認為:人類社會在整體進化的總趨勢下,在具體的社會中可能有暫
時的倒退現象發(fā)生,也就是說從整體來講,社會進化是必然的,而具體來講,社會的
暫時倒退也是有可能的;
★總體而言:斯賓塞認為社會發(fā)展是不可逆的,社會的進步不是直線的,而是以一種
分散和再分散的方式進行的。進化遍及整個地球人類過程之中,但當他遇到性質不同
的社會環(huán)境時,進化過程部分地受到先前社會生活所決定,部分地受到新環(huán)境的影響
和制約,于是呈現發(fā)散現象。
評價: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給予人們認識社會一個嶄新的視角,但他的某些觀點實際
上是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盲目性和無計劃性作辯護,反對采用任何革命手段改造社會的
企圖和努力。
二、關于社會類型—軍事社會和工業(yè)社會
①社會分類的標準
A、按照社會進化的程度或社會結構由簡單到復雜,分為簡單社會、復合社會、二次
復合社會、三次復合社會;
B、按照社會內部管理形式分為軍事社會和工業(yè)社會。
②關于軍事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比較
特征軍事社會工業(yè)社會
要功能或保衛(wèi)和擴張而進行的共同的防御和平的、互惠性的個人服務
動攻活動
會協作的制性合作:由強制性形成的嚴密組愿合作;由契約和正義原則形成
則;積極和消極兩種形式的活動規(guī)則規(guī)則;只有消極的活動規(guī)則
家和個人人為國家利益而存在;個人的自由、家為個人利益而存在;個人具有
關系產和流動受到限制由,他們的財產和流動很少受到
制
家和其他有組織都是公共的;私人組織受到限人組織受到鼓勵
織的關系
家的結構央集權制權制
會分層的級、職業(yè)和居住地都是固定的;地位級、職業(yè)和居住地都是彈性的;地
構世襲的可以流動
濟活動的濟自給自足;極少有對外貿易;奉行濟的自給自足消失;通過和平貿
型護主義而相互依賴;自由貿易
重視的社國主義;勇敢;尊嚴;忠誠;遵從;立;尊敬他人;反對壓制;個人
和個人品仰權威;嚴守紀律動性;誠實;友善
評價:〈1>斯賓塞通過對兩種社會類型的比較,總結出它們相互對立的一些特征,
不乏給人以啟發(fā);<2〉將現代社會內部并存的兩種趨勢完全對立,不能全面反映事物
的本質。
三、關于國家的政治理論
①國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權力的基礎
A、斯賓塞對國家和社會的概念作了區(qū)分。國家是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即政治上組
織起來的社會。
B、國家是進行社會調節(jié)的機制,政府是具體執(zhí)行調節(jié)職能的一種器官。
C、國家的權力基礎是從人的心理方面回答的,提出“對活人的恐懼”是政治權力基
礎。
評價:反映出斯賓塞思想的局限性,特別是關于政治權力基礎的看法,是其唯心主義
歷史觀的具體表現。
②國家活動的領域和范圍
斯賓賽大力宣揚社會自動進化的思想,以此作為限制國家和政府活動范圍的理論依
據。
A、提出同等自由法的主張,所謂同等自由法是指社會中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同樣的自
由權利,但這種自由權利應不以妨礙他人的合法自由作為基本前提。
B、政治不干涉主義,提出專門化的管理,所謂專門化管理:是指政府應放棄對個人
活動的正面干涉,只保留反面的或否定的管理職能。所謂反面的管理職能指的是只要
求國家和政府對威脅個人生命安全和破壞、侵犯私人財產行為予以制裁,而不對個人
其他方面的自由生活施加任何限制。
C、國與國之間的睦鄰友好關系,反對訴諸武力和其他國家的侵略。
評價:尖銳批判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與擴張,但他并不贊成社會主義,斯賓塞對社會
主義的仇恨充分暴露了他的資產階級政治觀。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會學體系
費迪南德?滕尼斯
德國社會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西方社會學史上,他以圍繞公社和社會兩個概念建立
起來的社會學體系而著稱。代表作是《公社與社會》
一、公社與社會
①公社(亦可譯為“共同體”):表示任何基于協作關系的有機組織形式,如勞動共同
體、家庭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等。滕尼斯運用此次,主要強調其成員唇
齒相依的感情。公社(共同體)的本質特征表現為小群體或者某種往昔的社會發(fā)展階
段,這里特指傳統的自然感情一致基礎上的緊密聯系起來的社會有機體。
②社會則是指建立在外在的合理利益基礎上的機械結合。
1.人類共同生活的兩種形式
滕尼斯以“公社”和“社會”兩個概念表明人類共同生活的兩種基本形式。
A、在公社形式里,不管人們形式上怎樣分隔,也總是相互聯系的,基于生活的統一
性原則,人們的相互關系是建立在親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關系基礎上;
B、在社會形式里,不管人們形式上怎樣結合,也總是分離的,基于自由與理智的思
考,它們的聯系則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一次為條件的人們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
上。
A、公社的主要形式有:親屬,鄰里,友誼。它們以血緣、感情和倫理團結為紐帶,主
要現實形式是:家庭、鄉(xiāng)村以及憑借和睦感情、倫理和宗教而建立起來的城市;
B、社會的形式是: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國家,整個市民經濟社會和正在展開的工
業(yè)社會。它們是基于常規(guī)、政策、公眾輿論和特殊利益的聯系。
A、公社按其本質是有限的,聚結性程度高,呈密集型,整體的統一是有機的;
B、社會按其本質是無限擴展的,聚結性程度低,呈復合型,整體的統一是機械的。
2.共同生活的意志類型
①公社和社會兩種生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共同意志不一
樣,滕尼斯將人們的共同意志分為本質意志和選擇意志兩種。
②本質意志:基于情感動機,指的是人們在傳統的和自然地情感紐帶基礎上的一致性
和相融洽。選擇意志:基于思想動機,指的是人們盡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純理智思維、
個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考慮。
③公社導源于本質意志,公社這樣的社會有機統一體是本質意志的表達,個人意志扎
根于整體意志之中,而社會導源于選擇意志,社會這樣的機械統一體是選擇意志的表
達,個人意志是出發(fā)點,社會產物都是由它建立起來的
評價:“公社”和“社會”作為歷史發(fā)展的理論,對社會學有重要意義,表現為兩個
相關物出現在一切人類關系中。但從其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社會學體系具有濃厚的形
式主義色彩,因而不能對社會現實做出全面的認識。而且從他的理論中,暗含著對公
社的偏愛和理想化,說明了滕尼斯社會學的局限。
特征公社社會
支指意志一情感動機
去志類型選擇意志一目的動機型
型
京志取向客體意志、本質意志個人意志、選擇意志
亍動方式傳統的行動合理的行動
工動表現歸地網絡,呈密集型留本地網絡,呈復合型
L活范圍家庭、鄉(xiāng)村、城鎮(zhèn)都市、國家、世界
睦感情、倫理、宗
侑護手段常規(guī)、法律、公眾輿論
教
吉合性質有機的方式機械的方式
二、社會生活的基本構成
社會本質:是構成社會的本質要素,其要素包括:社會關系、社會集合體、社會集團。
社會關系是基礎,社會集合體和社會集團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是指具有社會本質的對象,滕尼斯把這種現實的或理想的對象理
解為價值,這些對象由于為人們所肯定、從而獲得價值。其分為三種形式:經濟的價
值、政治的價值、倫理的價值。
社會規(guī)范:是指社會行動的準則,規(guī)范的本質一般被理解為一種否定或限制,規(guī)范具
有普遍性,包括三種形式:秩序、法和道德。
社會相關物:與社會本質因素相關的體制和現實作用領域。
三、滕尼斯的社會學體系的其他類別
社會學的知識體系包括兩個基本類別:一般社會學和專門社會學(包括純粹社會
學、應用社會學、經驗社會學)。
<1>一般社會學:關于“純粹共同生活的學說”,其對象是社會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的
事實,個體和精神狀態(tài)都是它所關心的對象。
<2>專門社會學:
1.純粹社會學:一種靜態(tài)的規(guī)范學,滕尼斯把它局限于對積極關系與社會現象的研究;
2.應用社會學:利用社會學概念來理解當前的狀況和歷史的變遷,是一種動態(tài)的研究,
是一種動態(tài)的歷史的變遷論;
3.經驗社會學:
四、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問題
滕尼斯提出價值中立的思想,要求在社會學研究中,應公正、客觀,要擺脫家孩
子因素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價值本身不可以作科學的研究,倫理學就是對價值
本身進行的研究。
評價:
一、公社一社會的劃分和論述在社會形態(tài)的分類學傳統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
且直接影響到韋伯的理想類型。
二、關于創(chuàng)立不涉及經驗材料和歷史內容的純粹社會學的主張,理論社會學的任務是
將社會關系概念化,而不是從事直接的社會觀察。
第四章、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
格奧爾格?齊美爾
德國早起社會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承認自己并沒有創(chuàng)建什么社會學體系,
但由于他強調以社會交往形式為研究對象,所以在社會學史上一般稱他的社會學為形
式社會學。
一、形式社會學:
1.人們在歷史和現實的種種相互作用、聯系和行為,其中都存在著一種基本上類似的
相互作用模式,這些相互作用模式就是所謂的“社會交往的形式”。社會學是研究“社
會交往形式”的,齊美爾的學說由此被稱為“形式社會學”。
2.不同群體的互動形式
齊美爾在談及群體數量方面,分析了不同群體類型中的互動形式,揭示了不同數目的
個人聯合所出現的共同特征。
徉體類二人群
三人群體大群體
型體
工動形互相依權威和支配地位的9度或法
式賴出現律
①行形式社會
學從方法論和研究對象角度上對社會學作了有意義的界定,對社會學研究專門化和制
度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②該理論雖然論及了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但更多情況下只是把人們的相互作用看做
一社會過程,是“某種發(fā)揮作用的、使個體不斷感受的東西”。
二、關于社會沖突的思想
1.社會沖突存在的必然性。
在經常的和密切的接觸中,沖突本事不可避免的,因而真正密切的關系并不掩蓋
沖突,而是允許沖突表現出來,從而避免沖突的積累,反而使相互關系得以真正的維
持。
2.社會沖突的類型與功能。
㈠沖突的類型
⑴從沖突的現實上劃分:
A、現實沖突:為了解決問題的沖突;B、非現實沖突:為了發(fā)泄情緒的沖突。
⑵從沖突的范圍上劃分:
A、群體內部的沖突B、群體之間的沖突C、訴訟D、非人格的思想沖突。
㈡沖突的功能
社會是沖突與合作這兩種形式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相互合作對社會具有積極的
意義,而且彼此沖突對社會也具有積極意義。沖突使均衡破壞,但它能給社會帶來更
為及極有益的結果。
⑴社會沖突對社會整合具有積極功能。在一個社會系統中,各群體之間相互沖突,可
以促進各群體之間保持相當的獨立性和一定界限。因而有利于保持整個系統各因素之
間平衡,使社會產生一定分化和整合。
⑵社會沖突對社會穩(wěn)定具有積極作用。沖突的發(fā)生和表現有利于矛盾的解決或環(huán)節(jié)敵
對情況,在充滿矛盾和敵對情緒的情況下,沖突有助于不同觀點和情緒的宣泄。由于
沖突是建立在人們相互作用基礎上的,因而通過沖突的表現和解決,人們會建立一種
新的相互作用關系,從而促進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
㈢評價:
1.齊美爾對社會沖突積極作用的肯定與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對社會生活中辯證因素的
認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二戰(zhàn)后,隨著西方社會多種矛盾的逐步激化,沖突理論成為西方社會學中的主要流
派之一,現代沖突理論的主要倡導者科塞直接吸收了齊美爾的有關思想。
三、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在資本主義制度中,人創(chuàng)造的物質產品、政治和經濟制度、各種意識行呀,以及
科學、藝術和宗教等文化形態(tài),一經被創(chuàng)造出來就獲得了一種客觀性特征,與創(chuàng)造它
的個體人的主觀要求發(fā)生矛盾,齊美爾稱其為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但是,齊美爾囿于立場和形式社會學的觀點,沒能更深刻揭示這種文化矛盾的歷
史特征和社會本質方面的原因,最終把它歸結為精神和心理上的矛盾,以致有時得出
一種悲觀的看法,認為客觀文化越是發(fā)展,人的心靈發(fā)展就會越衰退。
第五章韋伯的理解社會學
馬克思?韋伯
杰出的德國社會學家,被公認的西方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將社會學
建立在你對社會行動作“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上,因而人們稱他的社會學為
“理解社會學”。他提出的社會學獨特的方法論原則,關于權威類型及科層制以及宗
教社會學的研究,使他成為社會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新教倫
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等。
一、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基礎
1.韋伯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基本主張:
(1)社會學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為而不是對該行為作價值判斷;
(2)社會科學的研究與行為者的目的,意義和價值觀密切聯系;
(3)理想類型是社會學分析的最佳手段,通過建立理想類型我們就能夠實現特殊性
和一般性的統一。
2.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⑴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不能用于指導社會科學。在韋伯看來,社會生活的獨特性在于,
人的行動由行動者賦予它一定的意義,這些意義由于行動者不斷的行動而構成了一個
聯系的系列?!袄斫狻毙袆诱咝袆拥囊饬x便是社會學的任務。
⑵在認識方法上,韋伯認為要使科學成為科學,就必須放棄只研究主體的內心體驗和
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現出來的、可以客觀地加以說明的主觀意義之間的邏輯。只
有這種形式表達出來的東西才具有普遍意義。
3.價值相關與價值中立
⑴價值相關性:是指在研究工作開始之前,研究者在選題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現的主觀
興趣,同時,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結論后,研究者在實際應用結論中所表現出來的主
觀目的性。在通常情況下,研究者根據其所在社會中人們所持有的一般文化價值,選
擇經驗中的某一部分題材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而特定時代的價值目標對社會科學
家的研究對象的選擇和探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⑵價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選定了研究對象以后,必須放棄任何主觀的價值觀念,
嚴格以客觀的、中立的態(tài)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此外,
價值中立性還包括另一層含義,即嚴格區(qū)分事實領域與價值領域、事實判斷與價值判
斷。做出這種區(qū)別是韋伯的一大貢獻。對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區(qū)分,也就是對“實
際如此”和“應該如此”的區(qū)分。科學研究者只能向人們描述和說明事實,而不應該
使人們進行價值選擇。
4.社會學對象與方法一“社會行動”與“理解”
⑴韋伯關于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社會學是這樣門學科,即它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
社會行動。據此,通過社會行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對社會行動作出因果解釋”。韋伯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集中到人的社會行動方面,并把對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視為社會
學研究的重要方法。⑵解釋性理解——理解社會學的方法
㈠理解:既可表現為理智上和邏輯上的即“合理明晰的”,又可表現為情感體驗的和藝
術感受的即“移情明晰的”。韋伯認為,移情的再體驗并不是對意義解釋的絕對條件。
相反,要使理解是“合理的”,就必須與理智上、邏輯上的解釋結合起來。
㈡韋伯認為,理解和解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們是相互關聯、相互說明的。因此,
必須把理解和解釋聯系起來考慮,理解是解釋的前提,理解是能被解釋的。在某種意
義上說,理解就是一種解釋,解釋也是一種理解。
㈢“理解”方法在實際應用時遇到困難。在韋伯看來,“理解”應是建立在行動者對其行
動意義或動機具有明確認識的前提上,這也是行動作為人的行動所具有的特點,然而,
連韋伯自己也沒意識到,在現實中,人們的行動往往并不是都被明確的賦予了某種意
義的,行動者對其行動常常處于“半意識的”或完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不解決這一矛盾,
理解辦法就面臨困境。
⑶社會行動——理解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㈠社會行動:行動者以他主管所認為的意義而與他人的行為相關,即以過去的、現在
的或將來所期待的他人的行為為取向。
㈡社會行動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
①行動者個人賦予其行動以意義,即行動者個人采取行動的動機;
②行動者所采取的行動包含著以他人的行為為目標,即行動者主觀意識到與他人的聯
系。
㈢韋伯從理想類型的思想出發(fā),將社會行動分為以下四種理想類型:
☆目的合理的行動:這種行動把對外界現象以及他人行為的期待作為達到目的的手
段,并以最為有效的途徑達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價值合理的行動:它表現為對純粹自身行為的絕對價值所持的自覺信仰,這種行動
不考慮有無現實的成效;
☆情感的或情緒的行動:即由于現實的感情沖動和感情狀態(tài)而引起的行動;
☆傳統的行動:即通過習慣而進行的行動。
按照韋伯對社會行動的定義,傳統的行動和情感的行動嚴格說來都不屬于社會行
動,因為在它們中間并不包含行動者明確的主觀意義。從合理性這個角度看,傳統的
行動和情感的行動都不屬于合理的行動,只有價值合理的和目的合理的行動才屬于合
理的行動,也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會行動。不過,從韋伯理想類型的方法論來看,傳
統的和情感的行動,它可以被看作是“理想類型”中的“合理”行動的“偏差”,只
有在這個意義上它才獲得其自身意義。而且,它們雖然總的來說表現為“不合理性”,
但其中也往往包含著過渡到價值合理的或目的合理的行動的因素。
※幾種行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細微區(qū)別:
(1)情感的行動和價值合理的行動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
共同點:行動的意義不在于達到某種具體的目標或獲得某種實際的效果,而主要在于
行動過程之本身。
區(qū)別:情感的行動并不表現為堅定的、始終如一的為實現或接近某種最高價值而努力,
而往往表現為意識的、沖動性的情緒發(fā)泄。相反,價值合理的行動則強調行動的絕對
立場和最高價值,并堅定不移的、有計劃的把達到這種價值公設作為行動的取向。
(2)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合理性之間的關系。
共同點:價值合理的行動與目的合理的行動往往處于復雜多樣的聯系之中。
區(qū)別:在目的合理的行動那里,目標是可變的,同時,把主要經理集中在對有效手段
的選擇上。而價值合理性則總是使行動向著某種絕對的、永恒不變的目標。
現實中社會行動是極為復雜的,很少只表現為某種單一形式,而往往是兩種或兩
種以上形式的混合。所以現實中的行動,只是近似的與上述四種純粹類型相符,任何
分類法都不能窮盡現實中的社會行動。
5.社會學方法的概念工具一“理想類型”
理想類型是社會學對所研究對象獲得規(guī)律性解釋認識并給予因果說明的特殊認
識工具,也是研究者為研究社會和解釋現實的一種概念工具。
優(yōu)點:避免歷史學派個別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缺陷;可以擺脫由于概念過于寬泛,
使其失掉現象的具體特征以及由于概念過窄,無法包容相關現象的困境;
缺點:㈠它作為理智上構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經
驗事實;
㈡它作為考察現實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對繁多的經驗進行整理后,突出了經驗事實中
具有共性的或規(guī)律性的東西,使之成為典型的形式,從而離開現實。
評價:理想類型作為現實的某種變異形式,與現實本身保持有一定的距離。從理想類
型的角度看,現實中的各種事實和過程都可以看做是某種程度的偏差。韋伯關于理想
類型的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是韋伯用以進行歷史的和社會學的比較研
究的根據,也是他比較社會學的方法論基礎。
二、關于統治類型的研究
1.概念的論述
㈠權力:意味著某種社會關系中貫徹自己的意志并排斥反抗的所有機會,不管它是出
于什么原因。
㈡統治:是指在所屬人員那里找到服從某一具體命令的機會;
㈢紀律是指在所屬的多數成員中找到由于訓練有素而自覺地、機械地、公式化地服從
某一命令的機會。
三者是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的
就權力與統治而言,兩者都表現為現實互動中一方支配另一方的關系,但前者突
出互動關系中的單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后者則著重表現互動雙方中的?種機會
“重合”,即一方的統治心理和另一方的服從心理的一種會合。至于紀律,則指群體
中統治關系的固定化、制度化和無障礙地得以貫徹實施的現象。
2.統治的三種基本類型
1.傳統型統治:
在這種統治形式里,統治的維持是靠從古到今沿襲下來的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
是一種宗法制統治形式。統治者或主人是由傳統的世襲制度決定的,統治者具有終身
的權力。這種統治具有很強的個人性質,統治者作為統治者,并不表示他是“上司”,
而是人格意義上的“主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是一種主子與奴仆的關系。
從整個傳統性統治的組織情況來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㈠缺乏固定的組織全縣,管理者沒有明確的職權范圍;
㈡沒有合理的職務等級制度,往往由統治者或由它所委派的人員以個人身份,直接的
對事情做出決定
㈢沒有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礎上,根據自愿的原則實行聘任和決定晉升;
㈣選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據是統治者的主觀好惡,而不是按照人員的實際水平和工作
能力;
?官吏沒有固定的、以貨幣形式支付的薪金。
傳統型統治所代表的是一種保守力量,它主張永遠維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有任何改變
2.個人魅力型統治:
個人魅力型的統治是建立在對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領袖人物的擁戴和信仰基礎t
的。韋伯認為,這必須包含兩方面因素,一方面,作為社會精英的領袖人物本身在人
格力量或個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不同凡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
感召力,從而能成為個人魅力型人物;另一方面,領袖人物的追隨者們也有擁戴和服
從這種領袖人物的需要,這種心理需要使他們表現出對領袖人物的狂熱崇拜和盲目服
從。
個人魅力型統治是種“巨大的革命力量”,個人魅力型統治或權威往往伴隨著社
會革命運動而出現。這種權威的性質一般是打破傳統、破壞現存的秩序。作為個人魅
力型權威的領袖人物往往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而受到感召的群眾則常常懷有對領袖的
狂熱效忠精神。這二者的結合,便促成了個人魅力型統治的出現。
韋伯指出,這種統治類型具有暫時性的特點。當個人魅力型領袖人物在世時,一
般尚能保持這種統治形式,但它隨著某一具體的領袖人物的去世,這一統治形式中所
潛在的內部矛盾便暴露出來,并日益激化。于是,為保證統治的相對穩(wěn)定性,制定必
要的規(guī)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組織形式便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個人魅力型統治也隨之或
轉化為傳統性統治、或轉化為法理型統治、或成為二者的某種混合物。
3.法理型統治:
法理型統治是建立在以下基礎上的,即任何一項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價值合
理性(或兩者兼而有之)為目標制定出來的,并努力加以貫徹,包括強迫使之得以實
施。
韋伯認為,法理型的統治類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規(guī)律性的管理系統,其中有著明確的責任權限;
②實行職務等級制原則,并對各級機關建立牢固的監(jiān)督制度;
③辦事程序法規(guī)化、條例化,任何法律條文一經訂出,所有成員都應遵守;
④實行不顧情面、照章辦事的原則;
⑤統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認可才是有效的,統治者只是根據法律規(guī)定而暫時擁
有權力,服從者所服從的是法律,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人。
韋伯指出,這種法理型統治可以采取各種極不相同的形式,科層制是其中最純粹
的形式。
評價:韋伯關于統治類型的研究,使他成為西方政治社會學的開山祖,尤其是對于科
層制的論述,給西方社會學,特別是組織社會學,帶來了很大影響,不少人稱韋伯為
組織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然而韋伯過于強調科層制的正功能,使人忽視了科層制存在的
負面效應。
三、科層制
科層制是以正式規(guī)則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或管理制度,它泛指一切社會組織中設科
分層的理性管理制度,凡實行科層制的社會組織又叫科層組織,科層組織中的管理人
員叫做科層人員??茖又剖欠ɡ硇徒y治的一種最典型、最純粹的表現形式,在韋伯看
來,科層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組織形式典型表現的統治類型。
韋伯對科層制管理機構的構成作了如下說明,他指出管理班子在最純粹的類型中
是由這樣一些官員組成的:
①他們人格上是自由的,并且僅僅服從、履行實際公務職責;②組成牢固的職務
等級
③具有嚴格的職務權限;④根據合同,從而原則上是以自由選擇為基礎,并按照
專業(yè)熟練程度進行職務聘任,嚴格說來,應當是通過考試來確定,并以文憑來鑒定其
專業(yè)熟練程度;
⑤具有以貨幣形式付給的固定薪金,多數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級職位、
責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則分檔劃開;⑥把自己的工作視為唯一的或主要的
職業(yè);
⑦根據工齡長短、成績大小或同時依據這兩方面的條件,而不是按照上司的印象來
決定一個人的升遷;⑧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的職務而具有任何特權,他們也不應
占有生產資料?;⑨服從嚴格而統一的工作紀律和監(jiān)督。
優(yōu)點:
㈠科層制的管理按客觀標準來看,在功能方面是嚴格合理的,它作為客觀的服務機構
和管理機構,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帶有任何個性化色彩,而僅僅奉行法律程
序和公務原則。㈡在韋伯看來,科層制是一種只追求技術效益,不受任何個性因素干
擾的組織管理形式。在科層制內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則,即技術與效益
的原則,嚴格排除任何技術以外的目的和價值。
缺點:
㈠易形成形式主義,按正序辦事;㈡機構臃腫;
㈢最高級別的職位沒有監(jiān)管,形成寡頭政治。
四、關于宗教社會學的研究
1.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
韋伯在宗教社會學研究中,出色地運用了比較方法,他按照宗教對待世界的方式,
將宗教分為“入世的”與“出世的”兩種形式,又按照宗教行為的特點,將宗教分為
“禁欲的”與“神秘的”兩種形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四種理想類型:
㈠入世禁欲主義,它把在塵世的勞動看作是人的天職,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被視為贖罪
和獲救的方式,甚至被看做是榮耀上帝的行為。
㈡出世禁欲主義,它完全拒絕外部塵世,抗拒任何世俗的誘惑,把一切世俗生活都看
做是不具有道德意義上善的性質。
㈢入世神秘主義,它信奉千年不變的傳統權威,要求順應世俗,帶有悲觀論和宿命論
的色彩。
㈣出世神秘主義,它突出表現為棄世厭俗,沉于冥想。
2.《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通過自由之理性組織、法律、行政機構、理性主義等中介變量層層分析,闡述宗
教倫理的這種神秘力量如何產生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社會精神氣質,論證新教
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親和力。
㈠資本主義精神
個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資本并以此為目的的活動視為一種盡職盡責的行動,把賺
錢本身當做?種目的,當做一種責任,被看成是一種美德和能力的表現。
㈡新教倫理
①路德的“天職”觀念,成為新教的核心內容。它拋開了原來天主教那種禁欲主義修
行而超越塵世的空洞勸誡和訓令,而把個人在塵世中完成所賦予他的義務當做一種至
高無上的天職,在韋伯看來,新教在客觀上為證明世俗活動具有道德意義起了作用,
導致和促進了資本主義精神的萌芽和發(fā)展。
②加爾文教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它的命定說,教義宣稱,一個人甚至在他出生前就已被
上帝判決了他的來世命運。且作為塵世中的人,他無法獲得對上帝這種判決的了解,
因為采取任何世俗的手段都無法窺知天意。在韋伯看來,加爾文教為人的世俗活動的
意義找到了答案,他使全部的世俗生活徹底的合理化了,世俗的日常工作被視為榮耀
上帝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種入世禁欲主義使宗教世俗化了。
加爾文教一方面是使全部的世俗生活升華為高度的宗教意識,另一方面,這種宗
教意識又帶有強烈的入世傾向。無論如何,在韋伯看來,這客觀上都給世俗生活的發(fā)
展以有力的推動,加爾文教中的勞動天職觀念、職業(yè)成功意識、節(jié)儉致富傾向等等都
是這方面的表現。而這一切又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存在著很強的親和力。
③經過分析,韋伯指出,在作為新教重要教派的加爾文教的教義內容和宗教實踐中,
包含了資本主義精神發(fā)展的因素,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及整個西方文明的發(fā)展過
程,并初步建立其宗教觀念與一定的經濟倫理、社會結構之間的相關性。
第六章、杜爾克姆的社會學思想
埃米爾?杜爾克姆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西方社會學界一般把他同卡爾?馬克思、馬克思?韋伯并列,
由于他對推動社會學發(fā)展所做的巨大貢獻而被稱為現代社會學的奠基者。代表作:《自
殺論》、《論社會分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一、社會學的研究層次、對象和方法
1.杜爾克姆的社會觀——堅持社會唯識論和社會整體觀
社會是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社會實體性僅僅指社會是…種相對個人來說處于更
高層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質的客觀存在。
社會整體觀:社會究其實質來說是這樣一種整體,其個體的相互結合和相互作用
的性質不能簡單地由個體特征加以解釋。
2.社會學的研究層次:社會層次
3.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事實
社會事實是在社會層次上發(fā)生的種種現象,是任何可以對個人施以外在制約作用
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為方式,或在一個社會中普遍出現的、同時不依賴于個人而獨立
存在的任何行為方式。
㈠社會事實的特征
A、社會事實的外在性。社會事實存在于個體身外,其存在不收個體意識的影響;
B、社會事實對個體具有強制性。社會事實不僅存在于個體身外,而且對個體施加各
種形式的影響。
C、社會事實的普遍性。社會事實是全社會成員共有的特征,而不是個別人的特征。
只有那些建立在社會生活整體基礎上,由社會整體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種特殊力量,使
人們不得不產生同樣的思想和行動,才可以被稱為社會事實。
㈡社會事實的分類
A、社會形態(tài)學方面的社會事實——屬于物質性的社會事實
B、社會生理學方面的社會事實——屬于非物質性社會事實
共同特點是一種集體的屬性,具有保持穩(wěn)定、獨立的性質,只有社會整體層次上
發(fā)生了變化,社會事實才有課可能發(fā)生變化
二、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1.必須把社會事實看作“事物”,社會事實是一種獨立的客觀存在物,因此社會學必
須以自然科學的態(tài)度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反對主觀內省法。
A、為了做到對客觀事物進行認識,在觀察階段,研究者必須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
道德判斷、先入為主的觀念和世俗成見的干擾,站在價值中立的立場上,從具有社會
穩(wěn)定現象入手,根據共有道德外在特征給現象下明確的操作定義,從而是描述的現象
具有客觀性。
B、把統計方法作為社會觀察的重要工具,以彌補之間觀察的不足,充分利用統計數
字可以保證社會學研究始終處于社會現象層次上,始終是一種客觀的研究,從而避免
基于個體精神的主觀內省法。
2.社會事實能夠而且也只能用其他社會事實加以解釋,這一原則確定了社會學研究的
解釋層次。這一原則體現了杜爾克姆的社會學的基本精神,研究社會必須禁絕任何形
式的還原論。3.不能把社會事實的起因和發(fā)揮的功能混為一談。
A、以功能解釋代替因果解釋是非科學的目的論為基礎的,其結果是導致社會學向心
理學的還原。目的論認為,自覺的目的導向是社會現象產生的充分原因,杜爾克姆指
出社會現象是?種獨立的、高于個體層次的現象,它據不僅僅是人類意識到自己的利
益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動而結合而成的;
B、社會現象的功能,是指它有滿足某種社會需要的作用,這并不能作為該現象存在
的原因,因為某些喪失了功能的現象依然存在,社會現象并不一般地因其結果而存在;
C、杜爾克姆倡導的功能分析,實際上是對各種社會事實的那些獨立于主觀動機的客
觀社會后果的分析,這種分析始終和站在社會層次上進行,只限于對既存社會現象之
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考察;
D、在說明因果分析時,杜爾克姆告誡人們要把注意力放在社會層次上,個體的或心
理的現象決不能作為社會現象的原因。他們本身還需要由社會現象來解釋。因果關系
是具有時間順序的歷史關系但不能僅僅根據歷史上的先后順序來確定因果關系。
※如何確定因果關系?
A、共變法:就是說如果兩個現象,經常以某種固定的方式發(fā)生同步變化,就強烈暗
示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因果關系;
B、控制比較法: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在不同的群體范圍里以及根據研究對象的特
殊性所作的分類的各類別之間廣泛進行比較。這種通過統計手段進行控制以排除無關
變量的比較法可以產生類似于自然科學試驗控制的效果,有助于確定社會現象之間的
因果關系。
C、確立了假設——推測——檢驗的研究步驟。認為兩個具體現象之間的共變關系對
于確定因果關系來說雖屬必要但不充分,必須進一步確立兩個現象的本質屬性之間存
在的邏輯聯系。即抽象出科學的理論假設,以此出發(fā),對新的未曾考察過的社會現象
之間的關系作出推斷和預測,再根據實證材料對推測進行預測,從而可定或推翻原有
的假設。
三、社會團結與社會分工
1.社會團結的含義
指把個體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紐帶,是一種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價值觀
基礎上的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以結合或吸引為特征的聯系
狀態(tài)。
社會團結的基礎是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念、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也被稱為集體意
識,即同一社會一般公民共同信仰和情操的總體。
2.社會團結的類型有機團結和機械團結
㈠機械團結:是這樣一種社會聯結紐帶,它通過強烈的集體意識將同質性的個體結合
在一起,原始社會或傳統農村是其典型的表現。
特征:
①人與人之間差距小,集體成員具有類似性;
②整個社會呈現高度的一致性,往往以集體淹沒個體;
③行為是不假思索的、自發(fā)的,帶有很強的集體性;
④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程度低,社會聯系紐帶松弛;
⑤宗教與社會往往聯系在一起,形成鎮(zhèn)壓的權力。
㈡有機團結:是?種建立在社會成員異質性和相互依賴基礎上的社會聯結紐帶,是一
種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之上的社會團結類型?,F代社會中工業(yè)化城市時期的典型形
式。
特征:
①個人與集體有顯著差異,此差異在社會進步中不斷變化;
②社會分工錯綜復雜,分工明顯;③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性強;
④個體個性非常鮮明,社會統一性越來越大;⑤實行復原性法律。
區(qū)分社會團結類型的主要根據是集體意識的強弱,而法律和懲罰可以作為衡量集體意
識強弱的指標。
※社會分工的原因與后果?
原因:杜爾克姆把社會分工理解為一種職業(yè)的專門化。造成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同一空
間內人口的增長,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們精神和活動方面的頻率加大,必然導致生
存競爭的激化,在這種情況卜.,職業(yè)專門化是減弱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沖突,同時又
能防止社會解體的一種合理選擇。
社會后果:
首先,為個人意識和個性的發(fā)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體意識;
其次,造成了社會各個組成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這是社會分工最重要的功能
正是這兩方面的后果為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變提供了條件。
此外,分工還破壞了以強烈的集體意識為特征的道德規(guī)范,但卻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道德
即職業(yè)規(guī)范。
3.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團結面臨的危險:原因與表現
㈠社會解組:由于喪失了社會聯系,社會整體蛻變?yōu)橐环N個體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積
的狀態(tài);當道德規(guī)范的調節(jié)作用發(fā)生了故障,意味著放松了個人的欲望及其行為的限
制,人的欲望膨脹,因而處于永不滿足的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模式化關系也遭到破壞,
這時,社會宏觀結構處于紊亂和解組狀態(tài)。社會解組從根本上說,是社會規(guī)范的調節(jié)
作用發(fā)生了故障,從而使社會聯結紐帶發(fā)生了松弛和斷裂。
社會規(guī)范:社會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一種外在于個人、具有普遍性之和一定制裁手段的強
制性力量,而且也是一種被個體所認可的規(guī)定,是存在于個體之內的帶有資源傾向的
普遍共同心理狀態(tài)。
社會規(guī)范的作用:欲望不會因為滿足而自動停止,需要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控制和調整,
社會道德規(guī)范??方面對人欲望和行為進行消極限制和禁止,另一方面,它還對人的行
為實行積極的引導,幫助人們將沖動和欲望轉化為特定目標,并向人們提供達到目標
的手段,大小非分之想,從而使人們免受不斷的挫折,獲得一份相對的滿足,感到某
種人生的意義。
㈡反常分工對社會團結的破壞作用
如果社會分工在破壞傳統的機械團結的同時,沒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聯結形式,就
會引起社會動蕩,杜爾克姆把這類分工稱為“反常分工”
①速度過快的分工:沒能及時建立新的社會聯系,從而出現了過渡階段所特有的社會
聯系過于松弛的狀態(tài)。在社會生活中具體表現為,個人脫離或弱化了同原來所屬群體
的聯系,但乂沒能同新的群體建立起足夠牢固的聯系。
失范狀態(tài):由于分工的增長而引起社會結構劇烈改組,同時道德規(guī)范的發(fā)展又沒能及
時跟上,導致社會調節(jié)發(fā)生故障,無法維系人們之間的聯系,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們的
欲望和行為的狀態(tài)。應當強調的是,失范狀態(tài)主要是指社會聯系喪失了必要的規(guī)范調
節(jié)這樣一種社會結構性質,而不是指個體層次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
②強制性分工(不平等分工):建立在社會不平等基礎之上,這種分工引起的結構改
組雖然伴隨著一定的調節(jié)性規(guī)范,但這種規(guī)范是由某些人制定出來強迫另外一些人遵
守的。這反映著社會不平等,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提倡公正和平等的理想社會:A、
實行外在條件的平等,即機會平等;B、提倡教育平等。
③非人化的分工一純技術的分工:由于缺乏道德基礎而無法有效地將個人整合到群體
中,這種分工留給個人的活動過于狹窄,不能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不允許個性的充分
發(fā)揮。
以上反常的社會分工的共同特點:它們不具有能夠發(fā)揮有效調節(jié)作用的牢固的道
德基礎,因而無法保證通過它們而發(fā)生改組的新型社會結構能長期維持下去。
㈢有機團結面臨的威脅
1.整體層次上,由于整體社會缺乏必要的道德上的聯系,使職業(yè)群體變成一種與外
界缺乏有效聯系的封閉式的自治性群體,從而削弱了有機團結的基礎;
2.對現代社會有機團結的另一個威脅是來自于極端的個人主義,來自對個性的不適
當的夸大和強調。
綜述——對策
1.全面加強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調節(jié)功能,建立與社會分工結構相適應的多層次道德體
系:。>建立以國家為監(jiān)督機構的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價值;<2>充分發(fā)展各種群體的、
非官網的道德規(guī)范,如家庭的、職業(yè)群體的道德規(guī)范;
2.通過自身的調節(jié)作用將個體同社會聯系起來。
四、對自殺現象的研究
1.關于研究對象的說明
㈠自殺的定義
凡是當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間接的,積極的或消極的行動,達到了預期死亡結
果的都算作自殺。
㈡?zhèn)€人自殺事件與自殺率
自殺率與自殺事件分屬社會與個人兩個不同的層次,社會學對自殺事件不感興
趣,那是心理學研究課題。社會學感興趣的是自殺率,即自殺者在某一群體或某一社
會所占的比例,自殺率是?種只能以群體作為基本單位的社會事實。而社會學的任務
就是在社會現象的層次上研究社會事實。
㈢選擇自殺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
A、由杜爾克姆一貫的理論興趣所決定的,這一理論興趣表現在力圖說明社會團結狀
態(tài)的變化,探明社會危機的原因及其表現形式。
B、提供了向學術界證明社會學方法優(yōu)越性的機會;
C、技術上的條件:有大量的官方統計資料可直接利用。
㈣自殺現象分類
A、根據社會整合程度高低:利己性自殺、利他型自殺;
B、根據社會規(guī)范控制強弱:失范型自殺、宿命性自殺;
①利己性自殺:
理論假設:群體的整合程度不足是導致利己性自殺率上升的原因。
實證材料:以天主教為主的法國的利己自殺率低于以新教為主的德國。
邏輯解釋:個人主義興起增長了個人的獨立性,削弱了群體對個人的約束和控制,將
提了群體成員對群體的歸屬感,松弛了成員之間的相互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
挫折或不信被看做與他人無關的私事,不可能得到群體的援助,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
的人很容易陷入沮喪、絕望而難以自拔,進而采取自殺以解脫。新教倡導個人自由、
個人主義,個人難以承擔困難與挫折的壓力時會選擇自殺,而社會整合程度高的天主
教社會,能幫助個人分擔壓力。
②利他型自殺:
理論假設:社會整合程度過嚴、社會過度整合,導致利他型自殺率上升。
實證材料:軍人和平民的自殺率比較,軍人高于平民。
邏輯解釋:當一個社會過度整合,在某種意義上,個人完全淹沒于團體中,個人受到
嚴格控制,不能體現個性與自由,個人的個性與自由被禁錮,無法忍受時,會采取極
端行為。軍隊的整合程度過于平民且過度,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整合度下降,軍人
的自殺率也卜.降。
③失范型自殺:
理論假設:社會規(guī)范過于松弛導致失范型自殺率上升;
實證材料:經濟危機時期自殺率高于非危機時期,城市自殺率高于農村自殺率;高離
婚率的國家,男人自殺率高于低離婚率的國家;
邏輯解釋:社會道德規(guī)范最重要的功能是給人們指明社會生活的方向,而道德規(guī)范失
去約束力時,就是去了對人的指引作用,人的欲望就失去限制,而社會不可能滿足所
有欲望,這種矛盾會使人采取極端行為。而經濟危機、城市的社會團結的破壞以及離
婚現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社會規(guī)范對于人的約束,使其自殺率升高。
④宿命型自殺:
理論假設:社會失范過于嚴格導致宿命型自殺率的上升。
實證材料:離婚率對子女自殺率的影響,離婚率高的地區(qū)和國家低于離婚率低的地區(qū)
與國家。
邏輯解釋:當社會規(guī)范過于嚴格,對人的約束過死,會讓人難以承受采取極端行為。
自殺論小結:
①基本觀點:人必須依賴社會群體,個人只有得到社會群體的有效支持,才能獲得社
會價值。一定的社會支持發(fā)揮著遏制自殺傾向的社會功能。社會支持有兩個具體概念:
A、表明社會凝聚力的社會整合;B、表明社會制約力的社會規(guī)范。它們是影響各類型
自殺率的基本變量。
②啟示:每個人在社會中都該有一個高于個人的社會目標,這樣會有效防止利己性自
殺,但為實現目標所設定的義務應不至于讓人失去自由。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欲望要
受到社會秩序一定程度的制約,但規(guī)范不能過于嚴格,也不能過于松弛。
自殺論的評價:
A、在社會學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不僅在經驗層次上驗證、深化、發(fā)展了
他的社會學基本理論,還體現了實證社會學的基本精神,在發(fā)展實證社會學的研究方
法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B、社會學史上第一個對資料進行系統整理、比較、計算、分析來建立社會學理論的
社會家,假設——預測——檢驗,為定量分析開創(chuàng)了先例,推動了現代社會統計方法
的發(fā)展;
由以上貢獻,《論自殺》一書被列為實證社會學的經典著作
缺陷:
A、自殺理論的核心概念不明——整合和規(guī)范——缺乏明確清晰的定義;
B、對溯源學分類方法的批評,這種方法以某種先行的理論概括為分類依據,降低以
至于取消了實證資料對理論的檢驗作用;
C、自殺的總體理論不具有證偽性。
五、宗教社會學
1.宗教的含義和本質。
宗教的本質在于將世界分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神圣事物有禁忌性和權威性,
是人們愛和理想的寄托,是強制,尊重和愛的來源,體現集體的力量,只能是社會。
世俗事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聯系,卑下的,現實的和個人的,兩者間相互獨立,
必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宗教的本質是社會力量的體現。宗教不僅是社會的產物,而且
是被神化了的社會。
2.宗教的社會起源:社會環(huán)境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共同勞動和共同慶賀活動中,逐漸形成強烈的集體意識,
產生原始圖騰和原始宗教,統治人的社會力量的化身。
3宗教的功能一一懲戒性、聚合性、激發(fā)性、振作性
A、宗教和社會的緊密相互依賴,一方面,宗教的經驗和神圣的觀念是集體生活的產
物,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和儀式強化集體生活所依賴的社會聯系。
B、宗教能將人們的活動置于一種神圣的意義體系中,把集體意識內化于個人意識中,
使人感到對社會規(guī)范的服從不是強迫性的,而是自覺自愿的,從而加強了集體意識的
社會整合功能。
C、集體儀式:以共同的目標把人們團結在統一的社會活動中,作用,懲罰越軌行為,
強制遵守規(guī)范,促使社會統一,加強整合,保存和傳播社會文化,建立愉快的幸福感。
以上功能共同構成了社會團結的力量,但杜爾克姆對于宗教的理論也存在不足之
處:不適當的夸大了宗教的作用,有歷史唯心主義之嫌。
六、簡述杜爾克姆在社會學發(fā)展中的歷史地位
西方社會學形成時期幾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主要影響表現在:
㈠規(guī)定社會學研究對象,擺脫社會哲學和心理學,獨立的學科地位;
㈡規(guī)定實證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研究自殺現象,樹立了應用的典范,推動實證研究;
㈢闡述了功能分析方法,在宗教研究和社會分工研究中應用,開現代功能分析學派先
河;
㈣在社會整體層次上研究和解釋社會現象的唯社會論觀點,形成一派;
㈤最重要的理論概念和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彩妝知識培訓課件視頻
- 標準化基礎知識與企業(yè)標準體系
- 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培訓
- 鐘表知識與技能培訓課件
- 直播安全保障措施與應急預案
- 南京傳媒學院《先進材料仿真與模擬》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南昌交通學院《數字移動通信》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南昌大學《中學美術學科教學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牡丹江師范學院《日本書法史》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明達職業(yè)技術學院《汽車底盤實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全國醫(y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guī)范2022年版價格測算表
- 2024年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信息技術(下冊)期末試卷附答案
- 中國子宮內膜增生管理指南(2022)解讀
- 應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含各種附表)
- 2024年第九屆“鵬程杯”五年級語文邀請賽試卷
- 名師成長論名師成長的模式、機制和規(guī)律研究
- FSSC22000V6.0變化點和文件修改建議
- 2024年高一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語言文字運用Ⅰ刷題練習題(含答案)
- 新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知識點(背誦用)
- 鄉(xiāng)鎮(zhèn)風控維穩(wěn)應急預案演練
- 腦梗死合并癲癇病人的護理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