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四 七年級 語文 上冊 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課件_第1頁
人教五四 七年級 語文 上冊 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課件_第2頁
人教五四 七年級 語文 上冊 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課件_第3頁
人教五四 七年級 語文 上冊 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課件_第4頁
人教五四 七年級 語文 上冊 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原文注釋詩歌理解峨眉山月歌峨眉山①月半輪②秋,影入平羌③江水流。夜發(fā)④清溪⑤向三峽,思君不見下⑥渝州⑦。詩歌理解【注釋】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②半輪:半邊,半個。③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東北。④發(fā):出發(fā)。⑤清溪:即青溪驛,在今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⑥下:順流而下。⑦渝州:今重慶一帶。詩歌理解【譯文】峨眉山頭懸掛著半輪秋月,月影靜靜倒映在緩緩流動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里(我)乘船從青溪驛出發(fā)駛向三峽,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就看不到你了。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這首詩選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作者·背景詩歌理解主旨點撥全詩描繪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詩歌賞析詩歌鑒賞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秋天。次句中“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指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青溪驛出發(fā),向三峽駛去。年輕的詩人乍離鄉(xiāng)土,對故鄉(xiāng)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達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語短情長。詩歌賞析名句賞析——“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薄扒铩弊忠蛉腠嶊P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lián)P明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奇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第二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奇妙。詩歌賞析原文注釋詩歌理解江南逢李龜年①岐王②宅里尋常③見,崔九④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⑤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詩歌理解【注釋】①李龜年:唐玄宗時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安史之亂后,流落江南。②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③尋常:經常。④崔九:指殿中監(jiān)崔滌,唐玄宗的寵臣?!熬拧笔撬谛值苤械呐判?。⑤江南:這里指湖南一帶。詩歌理解【譯文】當年在岐王府里,經常見到您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您的歌聲。此時正是江南風景絕好之際,在這落花時節(jié)又與您相逢。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東)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作者·背景詩歌理解此詩大概作于大歷五年(770)杜甫在長沙的時候。安史之亂結束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宮廷樂師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接觸的情境而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奥浠〞r節(jié)”既點明與友人相逢的時節(jié),也暗指唐朝由盛而衰。詩歌理解主旨點撥此詩通過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用美景反襯年邁的凄涼,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慨嘆以及對人生的飄零之感。詩歌賞析詩歌鑒賞全詩僅僅四句,前兩句寫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美好回憶。后兩句在字里行間蘊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樂師與一位老詩人在顛沛流離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反映時代滄桑的典型圖畫。詩歌賞析名句賞析——“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落花時節(jié)”,如同即景書事,暗喻了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但詩人絲毫沒有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字詞,更在字里行間蘊藏著無限感慨。詩歌賞析原文注釋詩歌理解行軍九日①思長安故園強②欲登高③去,無人送酒④來。遙憐⑤故園菊,應傍⑥戰(zhàn)場開。詩歌理解【注釋】①九日: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②強:勉強。③登高:古人有重陽節(jié)登高、賞菊、飲酒的風俗。④送酒:此處化用有關陶淵明的典故。據(jù)南朝梁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重陽日在宅邊的菊花叢中悶坐,剛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于是痛飲至醉而歸。⑤憐:憐惜。⑥傍:靠近。詩歌理解【譯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佳節(jié))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zhàn)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在遠方憐惜著故鄉(xiāng)長安的菊花,(它們)大概也是靠近這戰(zhàn)場開放了。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江陵(今屬湖北)人。岑參工詩,長于七言。其作品的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兩人為“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作者·背景詩歌理解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詩人于該年重陽節(jié)在鳳翔寫的。詩歌理解主旨點撥此詩以重陽節(jié)登高為題材,表現(xiàn)的不是一般的節(jié)日的思鄉(xiāng),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詩歌賞析詩歌鑒賞首句中“登高”二字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寫作時間;“強”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的凄涼景況。第二句化用有關陶淵明的典故。第三句寫詩人想到了故園長安。接著詩人將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寄托到了“故園菊”上,表現(xiàn)了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詩歌賞析名句賞析——“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币粋€“遙”字渲染了詩人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一個“憐”字寫出詩人對故園的眷戀。作者寫思鄉(xiāng),沒有籠統(tǒng)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故園的菊花,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詩歌賞析原文注釋詩歌理解夜上受降城①聞笛回樂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③,一夜征人④盡⑤望鄉(xiāng)。詩歌理解【注釋】①受降(xiáng)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一說,指唐代靈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寧夏靈武西南。②回樂烽:烽火臺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說,當作“回樂峰”,山峰名,在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③蘆管:一種笛類樂器。④征人:指出征或戍邊的軍人。⑤盡:全。詩歌理解【譯文】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xiāng)。李益(748—約829),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唐代詩人。他以邊塞詩作見長,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曾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建中元年(780),李益到靈州,依附朔方節(jié)度使崔寧,其間寫下了這首詩。作者·背景詩歌理解主旨點撥這首詩把景色、聲音、感情融為一體,多角度抒寫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滿心的哀愁。詩歌賞析詩歌鑒賞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shù)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一排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景中寓情,蓄而未發(fā)。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發(fā)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為末句直接抒情做鋪墊。開頭由大漠夜景引起綿綿鄉(xiāng)情,進而由蘆管之聲把鄉(xiāng)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詩歌賞析名句賞析——“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边@兩句正面抒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