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專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練3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的演化含解析_第1頁
山東專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練3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的演化含解析_第2頁
山東專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練3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的演化含解析_第3頁
山東專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練3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的演化含解析_第4頁
山東專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練3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的演化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7-課時規(guī)范練3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的演化(2024天津西青模擬)下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第1~2題。1.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正確敘述是()A.A圈層的厚度為1000—2000千米B. B圈層包括了C圈層的全部C. E、F圈層合稱巖石圈D. G圈層的內層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2.當前科學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質對地球內部的結構進行探究,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其地下儲有石油的是()(2024浙江余姚中學高二月考)2024年6月2日,“地殼一號”鉆機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完成中國白堊紀大陸科學鉆探工程,鉆井深度為7018米,標記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安排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據此完成第3~4題。3.此科學鉆探工程可以探討松遼盆地()①內部圈層結構②油氣資源分布③原始魚類滅亡的緣由④氣候演化歷史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4.此次鉆井發(fā)覺每往地下鉆100米,溫度會上升3—4℃,其熱量屬于()A.太陽能 B.重力能C.生物能 D.地熱能下為我國部分地區(qū)地殼等厚度線圖。據此完成第5~6題。5.若繪制地殼厚度剖面圖,其0千米為()A.海平面 B.巖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 D.軟流層中部6.下列剖面圖中,能正確表示a—b沿線地殼厚度變更趨勢的是()(2024浙江杭州其次中學高三月考)讀地質及歷史時期全球氣溫變更示意圖,完成第7~8題。7.考古學證明,臺灣海峽海底某處存在河流及農業(yè)生產的痕跡,該現象可能存在于()A.白堊紀暖峰期 B.末次冰盛期C.小冰期 D.20世紀暖和期前期8.從全新世氣候最相宜期到小冰期()A.北半球極地冰蓋曾經完全消逝 B.全球雪線先降后升C.熱帶曾經拓展到現在的加拿大北部 D.人類活動范圍先縮小后擴大再縮小(2024遼寧高一月考)讀某地剖面示意圖,完成第9~11題。9.推想④地質時期是()A.前寒武紀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10.圖中地層中動物化石經驗的演化過程是()A.海生無脊椎動物—爬行動物—脊椎動物 B.海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爬行動物C.爬行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 D.爬行動物—脊椎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11.石炭紀和二疊紀是地質史上重要成煤時期,可推知當時的環(huán)境特點是()A.干燥,冷熱多變 B.全球氣候分帶明顯C.潮濕,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廣布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2024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28.34°N,104.90°E)發(fā)生里氏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1)此次地震,理論上長寧居民感覺到()A.先左右搖擺,后上下顛簸 B.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擺C.只左右搖擺 D.只上下顛簸(2)此次長寧地震的地震波傳到古登堡面時()A.橫波速度突然增加 B.縱波速度突然增加C.橫波突然消逝 D.縱波突然消逝(3)此次長寧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哪個圈層?該圈層主要特點有哪些?(4)駕馭地震發(fā)生規(guī)律可有效削減危害,我們要了解四川地區(qū)地球內部各圈層組成物質和結構特征,請你說出目前主要的探討依據及其原理。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紐芬蘭島西部的格羅莫訥國家公園由一片巨大的紅色巖體組成,該巖體含有鉻鐵礦礦物。在不遠處的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島西北部,也有一片紅色巖體,這里埋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它們形成于距今約2億年前的大規(guī)模火山活動中。新斯科舍半島西北部海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石群分布地之一。在紐芬蘭島東部的阿瓦隆半島,發(fā)覺大量形成于約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這些生物生存于海洋底部。科學家對格羅莫訥國家公園與新斯科舍半島西北部海岸紅色巖體成因的關聯(lián)性,及阿瓦隆半島古生物化石分布等進行探討。下圖示意紐芬蘭島格羅莫訥國家公園、阿瓦隆半島和新斯科舍半島的位置。(1)分析新斯科舍半島西北部海岸埋藏大量恐龍化石的緣由。(2)指出科學家為了推斷格羅莫訥國家公園與新斯科舍半島西北部海岸紅色巖體成因的關聯(lián)性,在格羅莫訥國家公園須要做的基本工作,試列舉兩項。課時規(guī)范練3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的演化1~2.1.B2.A第1題,圖中A圈層是大氣圈,厚度為2000—3000千米;B圈層是生物圈,包括了C圈層(水圈)的全部,B正確;E、D圈層合稱巖石圈;G圈層是地核,G圈層的外層(外核)可能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第2題,橫波傳播速度比縱波慢,且只能通過固體傳播,若地下有石油,則橫波會消逝,A正確。3~4.3.B4.D第3題,依據材料可知,鉆井深度為7018米,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說明鉆機仍在地殼,故此科學鉆探工程不能探討松遼盆地內部圈層結構,①錯;盆地內是陸相沉積層,可以探討松遼盆地油氣資源分布,②對;科學鉆探工程不能探討原始魚類滅亡的緣由,③錯;可以通過對沉積層分析,探討氣候演化歷史,④對。故選B。第4題,此次鉆井發(fā)覺每往地下鉆100米,溫度會上升3—4℃,其熱量來自地球內部,屬于地熱能,D對。5~6.5.C6.A第5題,地殼內部三大圈層以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來劃分,分為地殼、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為地殼。若繪制地殼厚度剖面圖,應以莫霍面為0千米起點。C正確。第6題,依據處在兩條等值線之間的閉合曲線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則,可以推斷圖中40千米<a<42千米,38千米<b<40千米,由此就可以干脆解除B、C、D。選A。7~8.7.C8.A第7題,讀地質及歷史時期全球氣溫變更示意圖,臺灣海峽海底某處存在河流及農業(yè)生產的痕跡,農業(yè)生產說明是在近幾千年來,不行能是歷史遠古時期,A和B錯。小冰期溫度下降,海平面下降,所以臺灣海峽海底曾經的陸地部分會有農業(yè)生產和河流存在,C對。20世紀暖和期前期,海平面會上升,會沉沒陸地,D錯。故選C。第8題,讀地質及歷史時期全球氣溫變更示意圖,從全新世氣候最相宜期到小冰期經驗中世紀暖期,溫度上升,這時北半球極地冰蓋可能完全消逝,A對。全球雪線應當先升后降,B錯。中世紀暖期溫度上升不明顯,熱帶不至于拓展到現在的加拿大北部(已屬于寒帶地區(qū)),C錯。人類活動范圍不僅受到氣候的影響,更多的是受到例如生產力條件的影響,人類活動范圍總體應當是擴大的,D錯。故選A。9~11.9.B10.B11.C第9題,結合圖示進行推斷,④地層中含有三葉蟲化石,三葉蟲最早出現于寒武紀,在古生代早期達到頂峰,此后漸漸削減至滅亡。故選B。第10題,結合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的特征:一般而言,越向下,巖層形成的時間越早。結合圖例可知,圖中動物的演化過程為三葉蟲(海生無脊椎動物)—魚類(海生脊椎動物)—恐龍(爬行動物)。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11題,煤炭是地質時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氣候潮濕,森林茂密。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12.答案(1)B(2)C(3)地殼。呈固態(tài),由各類巖石組成,厚度不均。(4)地震波。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隨所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更;縱波能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解析第(1)題,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第(2)題,當地震波到達古登堡面時,橫波會消逝。第(3)題,此次長寧地震的震源深度約16千米,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故震源應位于地殼。第(4)題,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征。13.答案(1)約2億年前,大規(guī)模的火山活動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隨著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氣溫上升,生物因生存環(huán)境變更而大量死亡;恐龍等生物遺體被火山灰等掩埋形成化石。(2)采集巖石礦物標本;找尋生物化石。解析第(1)題,依據材料,“它們形成于距今約2億年前的大規(guī)?;鹕交顒又小笨梢酝葡氪笠?guī)模的火山活動造成了恐龍的死亡,最終形成化石;作答時要解答出火山活動造成恐龍死亡的緣由和化石的形成過程。大規(guī)模的火山活動釋放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