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80
CCSB10
41
河南省地方標準
DB41/T2092—2021
土地質量調查評價規(guī)范
2021-01-26發(fā)布2021-04-25實施
河南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41/T2092—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基本要求...........................................................................1
5前期準備...........................................................................2
6樣點布設...........................................................................2
7樣品采集...........................................................................4
8樣品處理...........................................................................7
9樣品分析與質量要求.................................................................7
10土壤質量評價與等級劃分............................................................8
11土地質量評價......................................................................9
12圖件編制與報告編寫...............................................................10
附錄A(資料性)土地質量各類樣品采集記錄卡樣式......................................11
附錄B(資料性)成果報告編寫提綱....................................................16
I
DB41/T209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提出。
本文件由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河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河南省地球化學生態(tài)修復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馮翔、付巧玲、李兵、谷志云、馬振波、趙新雷、盛奇、趙珂、張妍、謝玉潔、
賀曉琨、邢永強、裴瑞亮、王恒旭、李敬、解慶鋒、楊運召、程旭、杜珍玉、王學杰、李勝昌、蔡春楠、
李山坡、崔振、王永成。
II
DB41/T2092—2021
土地質量調查評價規(guī)范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土地質量調查評價的基本要求、野外工作方法、樣品采集與處理、數(shù)據(jù)分析、土地質
量評價等主要內容。
本文件適用于1:50000及更大比例尺的農用地土地質量調查評價。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15618土壤環(huán)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T17296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類
DZ/T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guī)范
DZ/T0258多目標區(qū)域地球化學調查規(guī)范
DZ/T0289區(qū)域生態(tài)地球化學評價規(guī)范
DZ/T0295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DZ/T0295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農用地
直接用于農業(yè)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具體分類按GB/T21010-2017。
3.2
土地質量
土地功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優(yōu)劣程度,是土地各種屬性綜合影響效應的總和,是衡量土地在一定用途
時土地好壞的標志。
4基本要求
4.1調查評價要求
4.1.1調查土壤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有機污染物的地球化學分布、分配特征和生物有效性,評價
其對土地生產功能和生態(tài)安全的影響程度,劃分土壤質量等級。
4.1.2調查評價區(qū)灌溉水的地球化學指標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劃分灌溉水環(huán)境等級。
4.1.3綜合土壤質量地球化學等級與灌溉水環(huán)境地球化學等級,形成土地質量等級。
1
DB41/T2092—2021
4.1.4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及其它人類活動對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等級的影響,進行土地
利用適宜性分區(qū)。
4.1.5依據(jù)土地質量調查評價結果,提出土地質量與生態(tài)管護、土地整治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
產品安全生產、特色土地資源開發(fā)、地方病防控與污染土壤治理等建議,為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提供
科學依據(jù)。
4.2調查評價工作流程
調查評價工作流程見圖1。
圖1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流程示意圖
5前期準備
5.1資料準備
5.1.1收集不同種類資料包括但不限于:
a)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現(xiàn)狀、社會經濟概況、發(fā)展規(guī)劃及與土地利用有關的各種資料。
b)多目標區(qū)域地球化學、生態(tài)地球化學等調查評價資料。
c)區(qū)域地質、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等資料。
d)周邊工礦企業(yè)及主要污染源分布、地方病。
e)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f)地形圖、衛(wèi)星影像圖等資料。
5.1.2準備工作手圖、可導入GPS的設計點位坐標電子文件等技術資料;進行圖件校正;野外踏勘路
線、照片等記錄與總結。
5.2設計書編寫
設計書的編寫按DZ/T0295。
6樣點布設
2
DB41/T2092—2021
6.1土壤樣點布設
6.1.1布設原則
6.1.1.1樣點應均勻分布,主要布設在耕地,同時在調查區(qū)范圍內的園地、林地等其他農用地適當布
設采樣點。
6.1.1.2土壤樣點布設時應遵循如下原則:
a)全覆蓋原則:保證布設樣品對調查區(qū)范圍內農用地的有效控制,以滿足對全區(qū)農用地質量的
總體評價需要。
b)突出重點原則:加大重點區(qū)域土地的采樣密度,包括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qū)、糧食生產功能區(qū)、
現(xiàn)代農業(yè)園區(qū)、重要農業(yè)產業(yè)基地等重要規(guī)劃區(qū)和特色資源土地等。
c)因地制宜原則:樣點重點布設在集中連片土地,孤立分散且面積較?。ǜ孛娣e小于0.33公
頃)、不會對農用地質量整體評價造成影響的土地可適當降低布樣密度。
d)精準性原則:土地整理或需特別保護的地塊,無論地塊大小,均需布設樣品。
6.1.2布設密度
6.1.2.1土地質量調查基本采樣密度見表1。
表1土地質量基本采樣密度劃分與樣品控制
采樣密度范圍采樣密度
工作性質比例尺測量網(wǎng)
點/km2點/km2
500m×500m4
500m×250m8
市縣級1:500004~16
500m×200m10
250m×50m16
鄉(xiāng)鎮(zhèn)級1:10000200m×250m20
村組級1:500020~64125m×200m40
地塊級1:2000125m×125m64
6.1.2.21:50000調查采樣密度可根據(jù)地質背景、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等差異作出調整:
a)地質背景(成土母質)及土壤類型單一、元素及污染物含量空間變異不大的平原連片耕地,
樣點密度布設為4個點/km2~6個點/km2。
b)重要農業(yè)生產區(qū)、特色土地區(qū)布設為6個點/km2~12個點/km2。
c)重金屬元素含量高背景區(qū)、已知污染區(qū)等布設為9個點/km2~16個點/km2。
d)丘陵山地土地利用現(xiàn)狀以林為主的,采用1個點/km2~4個點/km2;坡度大于25°的林地或
山地,樣點可放稀至1個點/km2~1個點/4km2;一般應保證每個林地圖斑至少有一個樣點控
制。
6.1.3布設方法
6.1.3.1采用網(wǎng)格布點方法,按照以下步驟布設采樣點:
a)采用更大一級比例尺的地形圖、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或經過坐標校準的影像圖為工作底圖。
b)按照6.1.2.1的要求確定調查密度分區(qū),將樣點均勻預布設在每個密度分區(qū)內。
c)優(yōu)化樣點分布,樣點布設在土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質和土壤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地塊內,同時
又兼顧空間分布的均勻性。
6.1.3.2根據(jù)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斑實際情況,對樣點進行調整:
a)圖斑小于基本密度網(wǎng)格,以靠近圖斑中心位置布點。
3
DB41/T2092—2021
b)圖斑大于基本密度網(wǎng)格的,同一圖斑在相鄰網(wǎng)格無樣點控制,樣點位置靠近圖斑中心位置;
當相鄰網(wǎng)格同一圖斑有樣點控制,同一圖斑內樣點空間上應相對均勻。
6.1.3.3低山丘陵區(qū),在充分考慮成土母質和地形地貌基礎上,應考慮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壤類型等
的差異,將樣點布設在地質背景具有代表性的農用地范圍區(qū):
a)枝狀溝系發(fā)育地區(qū),一般沿主干溝系部署,將樣點布設在下方的溝口附近農用地中。
b)山坡梯田地區(qū),部署在成土母質、土地利用方式等最具代表性的梯田范圍內。
c)園地、林地等樣點布設在成土母質最具代表性的山坡坡中位置。
6.1.3.4平原、盆地及平原等平緩地區(qū)樣點一般布設在格子中間部位,丘陵山區(qū)布設在土壤易于匯聚
的平緩坡地、山間平壩等部位,黃土溝壑區(qū)布設在溝谷部位;在500m以上的山區(qū),采樣點應布置在大
面積分布的母巖區(qū)沖溝中或坡地的下部匯集處。
6.1.4樣點編號
土壤樣點編號時按照如下方法:
a)應在底圖上對采樣單元從左向右、自上而下連續(xù)順序編號,在編號圖框下方注明重復樣及標
準控制樣樣號。
b)在樣品編號圖上每50個號碼為一批,其中隨機取1個號碼為重復采樣號,并在工作圖上標
明,另隨機取4個號碼作為標準控制樣的分析編號。樣品編號時做到重復樣和標準控制樣在
同一批次內基本均勻分布。
6.2灌溉水樣點布設
6.2.1調查區(qū)已有的灌溉水水質數(shù)據(jù)若能夠滿足評價工作需要,應以收集資料為主,可不進行樣品采
集與分析工作。
6.2.2如收集的灌溉水水質數(shù)據(jù)不能滿足評價工作需要,應系統(tǒng)采集灌溉水樣品,并能代表評價區(qū)農
田灌溉水源和灌溉面積的80%。
6.2.3灌溉水采樣密度為1:50000時1個點/16km2,1:10000時1個點/4km2,1:2000時1個點/km2;
山地可根據(jù)實際作適當調整。
6.2.4在優(yōu)勢作物或經濟作物種植區(qū)、工礦企業(yè)密集分布區(qū)或污水灌溉地區(qū),采樣密度需適當加密。
6.3農作物樣點布設
農作物樣品的布設在覆蓋主要耕作范圍、兼顧樣點分布均勻性的基礎上,重點布設在重要的地球化
學異常區(qū)和農業(yè)產區(qū),其布設原則、方法及控制密度按DZ/T0295。
7樣品采集
7.1土壤樣品采集
7.1.1表層土壤樣品采集
7.1.1.1采樣物資準備
進行土壤樣品采集之前,需要準備相關物資:
a)工作布置圖、交通圖、地形圖、土壤類型圖等相關圖件;
b)工具類:鐵鏟、鐵鎬、土鏟、土刀、木(竹)片以及適合特殊采樣要求的工具等;
c)器材類:GPS、卷尺、樣品袋(布袋和塑料袋)、棕色密封樣品瓶(廣口磨口玻璃瓶或帶聚四
氟乙烯襯墊的螺口玻璃瓶)、密封膠帶、照相機、運輸箱以及其他特殊儀器和化學試劑等;
4
DB41/T2092—2021
d)文具類:樣品標簽(手工填寫)、采樣現(xiàn)場記錄表、鉛筆、文具夾、透明膠帶、記號筆等小
型用品;
e)防護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雨具、口罩、常用藥品等;
f)運輸工具:越野車、樣品箱、車載冷藏箱等設備。
7.1.1.2采樣時間
土壤樣品采集在上茬作物成熟或收獲以后,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和種植以前,同時避開雨季進行。
一個區(qū)域的土壤養(yǎng)分有效態(tài)分析樣品的采集,應在1周~2周之內完成,以便進行對比。
7.1.1.3采樣方法
野外進行土壤樣品采集時,遵循以下方法:
a)以野外實際確定的采樣點為中心,根據(jù)采樣地塊形狀確定子樣的位置。采樣地塊為長方形時,
采用“S”形布設子樣點;采樣地塊近似正方形時,采用“X”形或“棋盤”形布設子樣點。
子樣點需在同一地塊內布設。
b)當一個評價單元(圖斑)中地塊地貌部位有差異,不同地貌部位地塊應有子樣點控制,應保
持采樣時主樣點、子樣點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丘陵山地中林地圖斑一般選擇土流匯集的洼
地等土層較厚地帶沿行進路線采集子樣。
c)將采集的各子樣點的土壤掰碎,挑出根系、秸稈、石塊、蟲體等雜物,充分混合后用四分法
留取樣品裝入樣品袋。
7.1.1.4采樣要求
7.1.1.4.1野外土壤樣品采集過程中,對采用深度及采樣量有如下要求:
a)耕地采集耕作層土壤,采樣深度為0cm~20cm,由4個~6個子樣等量混合組成1件樣品。
b)林地的土壤樣品采集深度為0cm~20cm,由2個~3個子樣等量混合組成1件樣品。
c)果園地土壤采集部位為毛根區(qū),采集深度為0cm~60cm,原則上由2個~3個子樣等量混合
組成1件樣品,采樣困難的地區(qū),混合子樣數(shù)量適當減少。
d)裝入樣品袋的留取樣品重量為1.0kg~1.5kg。樣品袋一般為干凈結實的純棉透氣布袋,如
為潮濕樣品,供有機化合物測定時可置于干凈的玻璃瓶內;特別濕時放棄采樣。
7.1.1.4.2野外土壤樣品采集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a)用鐵鍬挖采樣坑時,先挖好坑,然后用竹片去除與金屬采樣器接觸的土壤,再采集樣品。每
件樣品采集后,應將采樣工具上的泥土清除干凈,再采集下一件樣品。
b)每個子樣點的采樣部位、采樣深度及樣品質量要求一致。采集蔬菜地土壤混合樣品時,一件
混合土壤樣品應在同一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或設施類型里采集。
c)采樣時應避開溝渠、林帶、田埂、路邊、舊房基、糞堆及微地形高低不平無代表性地段。
d)土壤樣品采集時,實地調查并記錄影響土地質量的其他指標,如土壤厚度、排灌情況、土壤
顏色等,具體內容見附錄A。
e)土壤樣品采集時應現(xiàn)場拍照留存。
7.1.1.5重復樣采集
重復樣按樣品總量的2%~3%布設。重復樣應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完成,根據(jù)原采樣點標記和GPS
坐標點選擇采樣位置。采樣方法同土壤樣品采樣方法一致。
7.1.2土壤垂直剖面樣品采集
5
DB41/T2092—2021
7.1.2.1開展重點區(qū)土壤環(huán)境調查、地質土壤生態(tài)地球化學綜合剖面或特定目的調查,需設置土壤垂
直剖面時,應根據(jù)調查目的選取代表性地段或位置布置剖面,盡量避開公路、鐵路、工程設施、住宅四
周、水渠、堆肥點等認為干擾較大地段;自然斷面可作為參考,但不應作為正式的土壤剖面。
7.1.2.2平原區(qū)剖面位置應選擇在集中連片的平坦地塊內,垂向深度宜不小于150cm或達到潛水面;
山地丘陵區(qū)剖面位置應選擇在無明顯堆積和侵蝕的坡中位置,深度以見到成土母巖為準。
7.1.2.3土壤垂向剖面挖掘及采樣時,需要注意:
a)土壤剖面點選定后挖掘時,規(guī)格一般為長1.5m~2m、寬0.8m~1m,深度以調查目的確定,
也可直到母質(或潛水面)出露為止,一般可設置為2m。
b)土壤剖面一面作為觀察面,應面向陽光并垂直于地面,另一面呈階梯狀,便于觀察者上下使
用。
c)表土和底土分別堆放于剖面兩側,不要放在觀察面的上方;觀察面上方不許踩踏,以免擾亂
破壞土壤剖面上土層性狀。
d)采樣順序為從剖面由底向上逐層采集樣品,一般采集各層最典型的中部位置的土壤,以避免
層次之間的過渡現(xiàn)象,保證樣品的代表性。
7.1.2.4按采樣布設圖進行樣品編號,編號順序為從左至右和自上而下,剖面號碼前加標識剖面識別
碼“P”。
7.2灌溉水樣品采集
7.2.1采樣物資準備
進行灌溉水樣品采集之前,需要進行相關物資的準備:
a)工作布置圖、交通圖等相關圖件;
b)器材類:GPS、取樣桶、聚乙烯塑料瓶或細口聚乙烯或硬質玻璃瓶(須先用10%硝酸或鹽酸浸
泡三天后,再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移液管、洗耳球、軟隔板、量杯、照相機、運輸箱以及
其他特殊儀器(pH計等)和樣品保護劑(鹽酸、硝酸、氫氧化鈉)等;
c)文具類:樣品標簽(手工填寫)、采樣現(xiàn)場記錄表、鉛筆、文具夾、透明膠帶、記號筆等小
型用品;
d)防護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防腐手套、雨具、口罩、常用藥品等;
e)運輸工具:越野車、樣品箱、車載冷藏箱等設備。
7.2.2采樣時間
于農作物灌溉高峰期采集水樣。
7.2.3采樣方法
7.2.3.1對不同的灌溉水源采用不同的采樣方式:
a)地下水:先開機放水幾分鐘,待雜質和陳舊水排出后進行采樣;
b)渠水:在渠邊向中心采集,水淺時可涉水采集,采樣者應站在下游向上游采集;
c)河流、湖泊、水庫水:可在橋上或船上采集,采樣船應在采樣點下游。
d)污水排放溝渠:首先在排放口處用聚乙烯水桶取水,然后在水桶中采樣。
7.2.3.2樣品采集按DZ/T0295。
7.2.4采樣要求
樣品采集時應現(xiàn)場拍照留存。
6
DB41/T2092—2021
7.3農作物樣品采集
農作物樣品采集按DZ/T0295。
8樣品處理
8.1土壤樣品處理
8.1.1野外采集樣品應及時清理登記、加工處理,并長期保存。
8.1.2樣袋破損、樣號標注字跡不清的樣品應重新采集。
8.1.3新鮮樣品保存條件按DZ/T0295。
8.1.4清理登記無誤的樣品原則上應在工作駐地進行晾干和加工處理,加工場地和加工處理應按以下
要求進行:
a)樣品風干場地要求寬敞、清潔,樣品加工場地應保持整潔、通風、無污染,樣品碎樣墊板應
易于清掃無污染,碎樣與過篩應位于不同平面防止交互污染。
b)將樣品平攤或懸掛在樣品架上自然風干,不得暴曬和烘烤,并注意防止雨淋及酸、堿等氣體
和灰塵污染。在風干過程中,適時翻動,及時揉搓,避免樣品結塊霉變,干燥后的樣品在加
工(過篩)前用木棒敲碎,同時剔除土壤以外的雜物。
c)干燥后的土樣應全部通過2mm(10目)的孔徑篩。未過篩的土粒應重新碾壓過篩,直至全部
樣品通過2mm孔徑篩為止。
d)過篩后土壤樣品應充分混勻、縮分、稱重,分為正、副兩個樣品。正樣送實驗室分析,可用
塑料瓶或紙袋盛裝(重量根據(jù)分析指標定,200g~500g)。副樣(重量不低于500g)裝入
干凈塑料瓶,送樣品庫長期保存。
8.1.5不同土壤樣品測試指標的加工粒徑要求按DZ/T0295。
8.2灌溉水樣品處理
灌溉水樣品按DZ/T0295。
8.3農作物樣品處理
農作物樣品處理按DZ/T0295。
9樣品分析與質量要求
9.1樣品分析指標
9.1.1土壤樣品
1:50000比例尺表層土壤樣品分析指標選取見表2,土壤剖面樣品依據(jù)其研究內容和目的增刪。不
同比例尺分析指標可依據(jù)其評價的具體目的和內容進行調整。
9.1.2灌溉水和農作物樣品
灌溉水和農作物樣品評價指標選取分別見表3、表4,可依據(jù)其評價的具體目的和內容進行調整。
9.2樣品分析技術要求
7
DB41/T2092—2021
土壤全量、有益元素有效態(tài)、元素形態(tài)、土壤有機污染物以及灌溉水、農產品等樣品的分析方法選
擇、方法檢出限及準確度、精密度控制要求,以及實驗室質量控制措施等執(zhí)行DZ/T0130、DZ/T0295、
DZ/T0258有關要求。
表2土壤養(yǎng)分和土壤環(huán)境評價指標
養(yǎng)分肥力評價指標環(huán)境評價指標
必測指標選測指標必測指標選測指標
有機質、氮、磷、鉀、硼、錳、容重、鈣、鎂、硫、氯、鐵、酸堿度、砷、鎘、鈷、釩、銻、鉈、錫、砷形態(tài)、鎘形態(tài)、鉻
鋅a、銅a、硒、鉬及堿解氮、碘、氟、硅、鍺、全鹽量等、鉻、銅、鋅、鉛、六六六總量、滴滴涕總形態(tài)、汞形態(tài)、鉛形
速效磷、速效鉀、質地、陽離有效鋅、有效硒和有效鉬等鎳、汞量、多環(huán)芳烴、多氯聯(lián)態(tài)、鎳形態(tài)、銅形態(tài)、
子交換量苯、硝酸鹽等鋅形態(tài)等
a銅、鋅作為土壤養(yǎng)分評價指標和環(huán)境評價指標,選擇其中一種進行測試即可。
表3灌溉水評價指標
必測指標選測指標
酸堿度、總磷、總砷、總汞、總鎘、六價鉻、總鉛、CODCr、全鹽量、氯化物、硫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石油類、
總銅、總鋅、總硒、總硼、總氮、銨態(tài)氮、硝酸鹽揮發(fā)酚、苯、三氯乙醛、丙烯醛等
表4農作物評價指標
必測指標選測指標
砷、鎳、銅、鉛、鎘、汞、鋅、鉻、硒·苯并[a]芘、多氯聯(lián)苯、多環(huán)芳烴等
10土壤質量評價與等級劃分
10.1評價單元賦值
10.1.1評價單元是土壤養(yǎng)分等級、土壤環(huán)境等級與土壤質量綜合等級劃分的最小空間單位,為土地利
用現(xiàn)狀圖斑。
10.1.2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質量評價單元劃分方法按以下要求進行:
a)1:50000評價單元同1:50000或更高精度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圖斑。
b)1:10000~1:2000評價單元同相應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圖斑,也可采用調查區(qū)實際地
塊作為評價單元。
c)當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圖斑面積大于調查比例尺所規(guī)定的采樣網(wǎng)格面積,且圖斑內成土母質類
型、土壤類型較多,應進行評價單元細分,分別評價。
10.1.3評價單元數(shù)據(jù)規(guī)定如下:
a)當評價單元中有1個數(shù)據(jù)時,采用實測數(shù)據(jù);當不小于2個數(shù)據(jù)時,采用實測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
b)當單元中沒有評價數(shù)據(jù)時,可用插值法或屬性賦值法獲得每個評價單元相應的評價數(shù)據(jù),具
體方法按DZ/T0295。
10.2土壤養(yǎng)分等級
土壤養(yǎng)分等級劃分按DZ/T0295。
10.3土壤環(huán)境等級
10.3.1土壤環(huán)境等級劃分按DZ/T0295。
8
DB41/T2092—2021
10.3.2單指標評價時,土壤中砷、鎘、鉻、鉛、汞、鎳、銅、鋅和六六六、滴滴涕的評價標準為GB15618
中的風險篩選值,其他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指標評價可參考區(qū)域背景值或相關研究成果。
10.4土壤質量綜合等級
土壤質量綜合等級劃分按DZ/T0295。
11土地質量評價
11.1土地質量評價與等級劃分
11.1.1灌溉水環(huán)境等級
灌溉水環(huán)境等級劃分按DZ/T0295。
11.1.2土地質量等級
11.1.2.1在土壤質量綜合等級基礎上,疊加灌溉水環(huán)境綜合等級,形成土地質量等級。
11.1.2.2土地質量等級劃分的成果表達方式按DZ/T0295。
11.2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宜性評價
11.2.1土壤理化性質適宜性評價
包括土壤pH、陽離子交換量(CEC)、土壤質地等內容。
土壤pH分級按DZ/T0295,陽離子交換量反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其劃分見表5。
表5陽離子交換量劃分標準(cmol/kg)
陽離子交換量保肥能力
CEC>20一級
15.4≤CEC≤20.0二級
10.5≤CEC<15.4三級
6.2≤CEC<10.5四級
CEC<6.2五級
11.2.2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
11.2.2.1開展農產品安全評價應采集代表性大宗農產品,兼顧特色農產品,同時采集對應的根系土。
樣品采集和處理方法按DZ/T0295。
11.2.2.2農產品安全性評價指標主要涵蓋鎘、汞、砷、鉛、鉻等重金屬或多氯聯(lián)苯等有機物污染指標,
必要時可增加特殊性指標。
11.2.2.3采用單因子指數(shù)法進行評價,計算公式(1)為:
???
???=··············································································(1)
???
式中:
???——為農產品i中污染物j的超標指數(shù);
???——為農產品i中污染物j的含量測定值;
???——為農產品i中污染物j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限量值,GB2762中規(guī)定值。
9
DB41/T2092—2021
根據(jù)值的大小,將農產品i超標程度分為3級,見表6。每件農產品綜合評價等級等同于單指標劃分
出的超標等級最差的等級。
表6農產品安全性評價與等級劃分
超標等級Eij值
Ⅰ(未超標)Eij≤1.0
Ⅱ(輕度超標)1.0<Eij≤2.0
Ⅲ(重度超標)Eij>2.0
11.2.3生態(tài)效應評價
生態(tài)效應評價應結合評價區(qū)土壤、灌溉水地球化學特征和農產品安全性評價及局部污染源分布等情
況,以農作物調查及測產資料為基礎,通過有效態(tài)及形態(tài)分析、概率統(tǒng)計、生物元素含量與環(huán)境要素及
土壤理化性質、元素賦存狀態(tài)相關性研究,確定區(qū)內生態(tài)效應評價標準,進行生態(tài)安全分區(qū)區(qū)劃。
12圖件編制與報告編寫
12.1圖件
12.1.1參數(shù)設置
成圖比例尺與工作比例尺相同,編圖范圍為工作區(qū)范圍,坐標系全部采用CGCS2000坐標系,高程系
統(tǒng)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里格投影;1:50000可采用6°分帶,更大比例尺使
用3°分帶。
12.1.2實際材料圖
包括各類介質采樣點位圖、航跡圖及其他實際材料圖。采樣點位、樣品編號、樣品種類等信息應準
確標注在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坐標校準后的影像圖或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上。
12.1.3評價結果圖
12.1.3.1評價性圖件包括元素地球化學圖、單指標土壤質量評價圖和土壤質量綜合評價圖三類。
12.1.3.2元素地球化學圖包括土壤中氮、磷、鉀等有益元素全量及有效量地球化學圖,土壤中鎘、汞、
鉛、砷、鉻等有害元素地球化學圖,土壤pH、有機質及其它理化指標的地球化學圖。
12.1.3.3單指標土壤質量評價圖包括土壤中氮、磷、鉀等有益元素豐缺評價圖,土壤中鎘、汞、鉛、
砷、鉻等有害元素污染評價圖等。
12.1.3.4土壤質量綜合評價圖包含土壤養(yǎng)分綜合評價圖、土壤污染綜合評價圖、土壤質量綜合評價圖、
土地質量等級圖等。
12.1.4應用成果圖
該類型圖包括名優(yōu)特農產品種植建議圖、配方施肥建議圖、土地規(guī)劃利用建議圖、基本農田和高標
準農田規(guī)劃建議圖及富硒農產品開發(fā)建議圖等。
12.2報告編寫
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實物工作完成后,需進行報告編寫。報告編寫大綱見附錄B。
10
DB41/T2092—2021
A
A
附錄A
(資料性)
土地質量各類樣品采集記錄卡樣式
A.1土壤樣品記錄卡
A.1.1表格樣式
土壤樣品記錄卡表格樣式見表A.1。
表A.1土壤樣品采集記錄卡
地市名稱縣名稱鄉(xiāng)(鎮(zhèn))名稱
理樣品號原始樣號樣袋號
位
置X(公里網(wǎng))Y(公里網(wǎng))海拔(米)
自然地貌類型地形部位地面坡度(度)
條件農作物地塊坡度(度)坡向
生產農田基礎設施排水能力灌溉能力
條件水源條件輸水方式灌溉方式
土壤土壤類型土壤顏色土壤質地
狀況土壤成因土壤組分侵蝕程度
與土地利用鹽漬情況土壤母質
地質
耕層厚度(cm)采樣深度(cm)污染情況
背景
照片編號:
子樣點坐標
子樣點1:子樣點2:子樣點3:
子樣點4:子樣點5:子樣點6:
周邊
環(huán)境
描述
有機肥種類數(shù)量
(kg/畝/年)
有機肥
施肥(kg/畝/年)
情況化肥種類其他
(kg/畝/年)
化肥
(kg/畝/年)
備注
采樣人記錄人審核人
日期日期
A.1.2記錄卡填寫說明
A.1.2.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信息按如下填寫(見表A.1):
a)市、縣名稱:可在印制表格時印制。
b)鄉(xiāng)鎮(zhèn)名稱:按照樣點位置所屬鄉(xiāng)鎮(zhèn)填寫。
c)樣品號:按照設計點位圖及采樣順序填寫。
d)原始樣號:為重復采樣號對應的原始樣品號。
e)樣袋號:填寫裝樣品的布袋編號。
11
DB41/T2092—2021
f)坐標:采用CGCS2000坐標系,按平面直角坐標記錄,坐標加帶號記錄到米。
g)海拔高程:按照GPS高程填寫到米。
A.1.2.2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信息按如下填寫:
a)地貌類型:按照設計劃分的地貌區(qū)類型填寫代碼。分為:平原1;丘陵2;盆地3;山地4;
谷地5;崗地6
b)地形部位:是指采樣點所在地貌區(qū)具體位置,分為:平畈田1;濱河洼地2;(山脊)崗地3;
坡(塝地)地4;沖地5。
c)地面坡度:平原1(<6°);緩坡地2(6°~15°);斜坡地3(15°~25°);陡坡地4
(>25°)。
d)農作物:小麥01;玉米02;水稻03;油菜04;蔬菜05;大豆06;花生07;棉花08;瓜果
類09;果樹10;茶11;其他12;或者直接填寫農作物名稱。
e)地塊坡度:指采樣圖斑中各地塊的田面坡度,填寫具體估測的度數(shù)。林地圖斑較大,坡度以
采樣的小格地面坡度為準。
f)坡向:主要是指丘陵山地、崗地圖斑朝向,采用360°方位,記錄度數(shù)。平原記為0°。
A.1.2.3生產條件
生產條件按如下填寫:
a)農田基礎設施:配套1;基本配套2;無設施3。田間排灌溝渠、土地平整、田園化、機耕路、
行樹等均為農田設施。①土地平整,地塊成方;②三溝(撇洪溝、排水溝、灌溉溝)配套;
③三網(wǎng)(溝網(wǎng)、路網(wǎng)、林網(wǎng))配套。以上三項全有的為配套1,缺第③項的(路網(wǎng)、林網(wǎng))
為基本配套2;缺第②③項為無設施3。
b)排水能力(選填):排水能力強,可保排1,指平原河谷圩區(qū)排澇設施齊全;能排或不需要排
水(坡地)2;排水能力差(不具備條件或不具備排澇設施)3。
c)灌溉能力(選填):分為不滿足0;基本滿足1;滿足2;充分滿足3。
d)水源條件:自然水系1;水庫2;湖水3;塘堰4;井水5;集水窯坑(池)6;無7。
e)輸水方式(選填):指灌溉水水源輸水方式+灌溉水源到地塊提水方式+輸水方式,采用三位數(shù)。
灌溉水源輸水方式:無0;自然水系1;土渠2;襯渠3;固定管道4;移動管道5。
灌溉水源提水方式:提水1;自流2。
灌溉水源到地塊輸水方式:土渠1;襯渠2;固定管道3;移動設施4;直灌5;無6。
示例:本圖斑水源為山谷自然水系,灌溉時用手扶拖拉機提水,用軟管直接輸送到地塊,輸
水方式記為:1(自然水系)+1(提水)+4(移動設施),記為114;自然水系土渠直接導入
農田:1(自然水系)+2(自流)+1(土渠),記為121。
f)灌溉方式(選填):分為畦灌、漫灌1;澆灌2;溝灌3;噴灌4;滴灌5;無6。
A.1.2.4土壤狀況與地質背景
土壤狀況與地質背景信息按如下填寫:
a)土壤類型:黃棕壤B11、黃褐土B12、棕壤B21、褐土C21、紅粘土G12、新積土G13、紫色土
G23、粗骨土G25、石質土G26、潮土H21、砂姜黑土H22、山地草甸土H24、沼澤土J11、草
甸鹽土K11、堿土K20、水稻土L11。
b)土壤顏色:土黃色1,灰色2,(棕)褐色3,灰黑色4,紅色5,棕黃色6,其它顏色7。
c)土壤質地:砂土1(砂粒含量超過85%);壤土2;粘土3(粘粒含量超過25%)。
12
DB41/T2092—2021
d)土壤成因:人工堆積(僅限城區(qū))00,殘積物01,坡積物02,殘坡積物03,沖積物04,冰
積物05,江湖堆積06,巖溶堆積物07,風積物08,洪積物09,沼澤沉積物10,湖積物11,
坡—沖積物12,沖積—積洪積物13。
e)土壤組分:記錄3位數(shù),從左至右分別代表樣品中粗砂(第1位)、細粉砂(第2位)和粘
1
土及有機物(第3位)成分;其含量以編碼方式分級填寫,分為:無0;少1(<);中2
3
122
(~);多3(>)。三者之和不得大于100%。
333
f)侵蝕程度:無0;輕度l;中度2;強烈3。
g)土地利用:填寫二級分類;耕地:水田0101,旱地0103;園地:果園0201,茶園0202;其
它園地0204;林地:喬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它林地0307;草地:
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它草地0404;其它土地:空閑地1201,鹽堿地1204,
裸土地1206;土地利用類型劃分按照GB/T21010-2017執(zhí)行。
h)鹽漬情況:無0,輕度1,中等2,嚴重3。
i)土壤母質:根據(jù)1:50000地質圖巖石組合編制土壤母質圖填寫。一般包括:河流沖積物、黃
土、紅土、紅色碎屑巖、淺色碎屑巖、碳酸鹽、(變質)堿性侵入巖、(變質)火山巖母質等。
j)耕層厚度(cm):填寫具體厚度數(shù)字。耕地、園地注意如下幾個界線判別:厚層1(>18cm);
中厚層2(15cm~18cm);中層3(10cm~15cm);薄層4(<10cm);林地填寫腐殖
層厚度,表層土腐殖質含量高、顏色黑色、深灰色部分厚度。
k)采樣深度(cm):記錄實際采樣深度
l)污染情況:污染采用污染類型、污染程度雙數(shù)位填寫。
污染類型:無污染為0;礦山采冶1;工業(yè)生產2;居民生活3;交通4。
污染程度:無污染為0;可能1;輕度2;明顯污染3。
如礦山污染輕微,記為12;居民可能污染記為:31。
A.1.2.5照片編號
填寫照片編號(與樣號一致,如一個樣點多張,編以-1,-2等后綴)。
A.1.2.6周邊環(huán)境描述
周邊環(huán)境按如下描述:
a)局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如大宗優(yōu)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區(qū)、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qū)等,
記錄局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名稱。
b)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狀,廠礦企業(yè)分布及可能的污染情況:采礦場及類型,廠礦企業(yè)類型及名稱、企
業(yè)規(guī)模(大型、中型、小型)及污染物種類(廢水、廢氣、廢渣),與樣點相對方位、距離等。
A.1.2.7施肥情況
選填,現(xiàn)場問訊或后期收集資料及補充調查。
A.1.2.8備注
填寫采樣過程中遇到的狀況,如點位變更情況及原因等。
A.2農作物及根系土樣品記錄卡
13
DB41/T2092—2021
農作物及根系土樣品記錄卡表格樣式見表A.2。
表A.2農作物及根系土采樣記錄卡
縣(市、區(qū))鎮(zhèn)(鄉(xiāng)、街道)天氣
農作物樣品編號根系土樣品編號
作物品種居民姓名
橫坐標X縱坐標Y高程Z(m)
植物樣品類型()1.籽實;2.根;3.莖;4.葉;5.果實;6.蔬菜
植物樣品鮮重
籽實();根();莖();葉();果實()
(g)
土壤類型:
土壤顏色()1.紫色;2.紅色;3.黃色;4.褐色;5.灰色;6.其它
根系土樣品描述土壤粒度()1.粗;2中;3細
土壤粘度()1.強;2中等;3弱
質地()1.砂土;2.砂壤土;3.輕壤土;4.中壤土;5.重壤土;6.粘土;7.其他
樣方面積a=50cm×nbcm:
樣方內有效穗數(shù):
每畝穗數(shù)=有效穗數(shù)/樣方面積×666.7:
農作物測產
20穗實粒數(shù)/粒:
平均每穗實粒數(shù)粒/粒:
千粒重/kg:
理論產量c=(每畝穗數(shù)×平均每穗實粒數(shù)×千粒重)/1000:
年產量自測
(kg·畝-1)訪問
主要用肥類型
及年施肥量
kg·畝-1
采樣點周圍
土壤特性描述
采樣點周圍
環(huán)境描述
備注
(附近采集其他作
物情況記錄)
注:“農作物測產”為選填內容。
a樣方面積單位為m2。
bn=播幅+播距。
c理論產量單位為kg/畝,實際產量可在理論產量的基礎上乘以土地利用率(%),再乘以95%(損失率5%)。
采樣人:記錄人:核對人:時間:年月日
14
DB41/T2092—2021
A.3灌溉水采樣記錄卡
灌溉水采集記錄卡表格樣式見表A.3。
表A.3灌溉水采集記錄卡
縣(市、區(qū))鎮(zhèn)(鄉(xiāng)、街道)天氣
樣點編號X:Y: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輕量級圖數(shù)據(jù)庫引擎NeuroDB應用
- 2025年度文化演出合同解除終止范本
- 體育場館用地轉讓居間
- 2025年度戶外廣告牌鋼結構彩鋼棚定制與安裝服務合同
- 2025年度婚禮用品租賃合同到期時間及續(xù)租優(yōu)惠
- 2025年度婚前協(xié)議:基于父母首付的購房合同及婚后財產分割協(xié)議
- 2025年度合伙企業(yè)合伙份額轉讓與大數(shù)據(jù)分析服務協(xié)議
- 2025年度勞動合同必須包含的員工離職與接續(xù)就業(yè)協(xié)議
- 2025年度工傷私了賠償協(xié)議標準文本及解析
- 社會辦醫(yī)院章程范本
- 如何正確運用邏輯推理和論證方法撰寫文章
- 保安公司新項目進場方案(2篇)
- 《垃圾發(fā)電廠爐渣處理技術規(guī)范》
- 法律基礎知識500題及參考答案(滿分必刷)
- 環(huán)境空氣氣態(tài)污染物(SO2、NO2、O3、CO)連續(xù)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安裝驗收技術規(guī)范(HJ 193-2013部分代替 HJ-T 193-2005)
- 《生活垃圾轉運站技術規(guī)范+CJJT+47-2016》詳細解讀
- 總體國家安全觀-創(chuàng)新引領10周年全文課件
- 鳥類知識科普課件
- 中國通用電氣有限公司員工手冊
- 自建房培訓課件甘肅
- 閩教版四年級下冊勞動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