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名言選讀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名言選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環(huán)節(jié)一:知人論世1.了解孟子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互相攻伐;對內(nèi)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割據(jù)混戰(zhàn)的局面已成為社會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孟子一生主張“仁政”,主張實行“王道”,而當時社會流行的卻是“霸道”,即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quán)勢等進行統(tǒng)治。凡是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說,在當時卻行不通。2.時代背景3.了解孟子思想“愛人”“民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舍生而取義者也?!睹献印じ孀由稀啡收W(xué)說性善論社會責任感義利觀《孟子》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的篇幅較長,內(nèi)容也更具體,描繪更細致。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xué)》、《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4.了解《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憐愛別人的心。

“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觀點,即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5.解題2:劃分節(jié)奏,明確重音和語調(diào)。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體會其中的含義,并劃分層次。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惡其聲而然也)第三部分(由是觀之……智之端也)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提出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舉例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提出“四端”。點明“四端”的意義。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不忍人:即憐愛別人。忍人,狠心對待別人。釋義: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情第一部分思考1:分析本部分的特點及作用。明確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確,言簡意賅,并提綱挈領(lǐng)地引起下文的論證。思考2:我們該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確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dǎo)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dǎo)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yīng)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思考3:這個觀點體現(xiàn)了孟子的哪一個主張?

性善論。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①運:運轉(zhuǎn),轉(zhuǎn)動②所以:表原因③乍:突然、忽然。④孺子:多指幼兒、兒童。⑤怵惕:驚駭,恐懼。⑥惻隱:哀痛,憐憫。

釋義:古代圣王由于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是因為:現(xiàn)在的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想要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⑦內(nèi)交:結(jié)交,“內(nèi)”同“納”。⑧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⑨鄉(xiāng)黨:同鄉(xiāng)。⑩非惡其聲而然: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特殊句式: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判斷句和狀語后置句

思考一:分析開篇的推論仁心明確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政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結(jié)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結(jié)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輕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思考2:這一部分是怎樣體現(xiàn)中心論點的?有何作用?明確通過舉例論證的方法,以古代君王治理國家和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①是:代詞,這、此②之:補充音節(jié),無實義③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④辭讓:謙遜、推讓⑤端:萌芽,發(fā)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判斷句釋義: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羞恥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謙讓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沒有是非心,不可謂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1.孟子認為人有“四端”指什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誠敬之心,信之端也?惻隱: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羞惡:就是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辭讓:就是謙遜推讓。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2.“四端”的內(nèi)涵是什么?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①之:取獨

②四體:四肢

③是:代詞,這

④賊:傷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⑦始:剛剛

⑧然:同“燃”⑨達: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茍:如果

?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賓語前置句釋義: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思考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明確

總結(jié)“四端”的作用和意義,將“不忍人之心”和“四端”與“安定國家”“孝順父母“聯(lián)系到一起,升華了思想,點明了政治主張。思考2:孟子認為作為人,每個人都具備“仁義禮智”的四種發(fā)端,那這是否意味著人同時具備“仁義禮智”的四種美德?如何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不是。仁義禮智的四種發(fā)端并不等于仁義禮智四種美德,只是說在孟子看來,我們具備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擴而充之”。論證過程提出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舉例孺子將入井排比猶四體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對比擴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應(yīng)有“四端”若火、泉4.本文的論證思路?論述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思考1: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①例證法,舉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說服力。②喻證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還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更加生動形象。③對比論證,通過有無“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對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設(shè)論證,如“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彼伎?:分析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1.語言節(jié)奏明快、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鮮明地論說了人性與仁政之間的關(guān)系,語言簡練,節(jié)奏明快,既有鮮明的觀點,又進行了有力的論述,特別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更加使得語言氣勢磅礴,加大了說理的力度。2.綜合運用譬喻、排比、對比、假設(shè)等藝術(shù)手法。多種藝術(shù)手法的綜合運用使得這篇論說文說理更加有力。思考1:請梳理《<論語>十二章》《大學(xué)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觀點,并說說這些觀點有何共同之處。課文核心概念主要觀點觀點的共同之處《論語》十二章大學(xué)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詩教、君子、禮、義、恕仁、義、恕,克己復(fù)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等“大人之學(xué)”的終極目標是“三綱”,途徑是“八目”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來都有善良的本性主張修身養(yǎng)性,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思考2: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體現(xiàn)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即主張人性向善,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即主張人性本惡,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認為哪種說法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呢?觀點一: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fā)向上、自覺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孟子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強調(diào)了人性本善;在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中,孟子又強調(diào)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個人揚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觀點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diào)借助禮儀規(guī)范來加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重視利用客觀條件進行教育和學(xué)習,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處,所以要加強后天的學(xué)習和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