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6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解析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3C/30/wKhkGWdL4QWACIJxAAH7NfT3xyY239.jpg)
![專題06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解析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3C/30/wKhkGWdL4QWACIJxAAH7NfT3xyY2392.jpg)
![專題06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解析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3C/30/wKhkGWdL4QWACIJxAAH7NfT3xyY2393.jpg)
![專題06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解析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3C/30/wKhkGWdL4QWACIJxAAH7NfT3xyY2394.jpg)
![專題06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解析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3C/30/wKhkGWdL4QWACIJxAAH7NfT3xyY239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3-2024年十年高考真題匯編PAGEPAGE1專題06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目錄考點01辛亥革命 1考點02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22(按住Ctrl,點擊目錄里的考點,可直接跳到對應考點)考點01辛亥革命1.(2024年廣東卷)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xù)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民國”為主體,強調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C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當時民國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凈盡”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英界南四川路”說明當時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2.(2024年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zhèn)、第八鎮(zhèn)及第二十一協(xié)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國內學生留學生士人行伍總計第九鎮(zhèn)(駐江寧)3401527287714第八鎮(zhèn)(駐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協(xié)(駐湖北)534733133總計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fā)了軍閥混戰(zhàn)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fā)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許多新軍軍官后來成為了革命黨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fā)展,D項正確;新軍的建立并沒有起到抵制了列強入侵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新軍軍官來源構成,軍閥勢力擴大與新軍的來源無關,排除B項;近代軍閥混戰(zhàn)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去世后軍閥混戰(zhàn)才開始,排除C項。故選D項。3.(2024年浙江卷1月)傳統(tǒng)中國存在擯棄于四民之外的“賤民”階層,如閩粵之蛋戶、紹興之墮民等。1912年,福建蛋民發(fā)起請愿活動,提出“臨時中央政府組織法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規(guī)定,其不能獨外于蛋族也明矣”。據此可知,辛亥革命(
)A.解決了近代中國的根本矛盾 B.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C.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D.傳播了民主平等理念【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福建蛋民發(fā)起請愿活動,提出人民一律平等的要求,說明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平等理念,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D項正確;“解決了近代中國的根本矛盾”的說法過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辛亥革命未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完成近代中國的革命任務,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沒有體現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思想影響,沒有涉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4.(2024年浙江卷1月)辛亥革命時期,不少革命黨人頭腦中只有“排滿”二字,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議和時,孫中山要求繼續(xù)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xié),但“黨人即起異議,謂予(孫中山)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說明(
)A.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 B.南北議和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性質C.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 D.孫中山主張發(fā)動反袁的二次革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北議和時,部分革命黨人反對孫中山“繼續(xù)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xié)”的主張,反映了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C項正確;“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說法錯誤,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中國革命,排除A項;南北議和沒有改變辛亥革命的性質,排除B項;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孫中山發(fā)動的討伐袁世凱的戰(zhàn)爭,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C項。1.(2023年全國甲卷)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A.傳統(tǒng)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 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 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八栒偾嗄耆送渡響騽 !辈⒔Y合所學可知,清末陳去病重視戲劇,認為它在鼓動平民、普及社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結合時代背景,此時正處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革命思潮不斷傳播的過程中,陳去病認為戲劇對宣傳革命的作用比《革命軍》等著作作用更大,故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傳統(tǒng)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戲劇的受眾,且“開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戲劇與革命思想相結合下,更能發(fā)揮革命思想宣傳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年新課標卷)1910年,長沙爆發(fā)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lián)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边@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據材料“1910年”具有“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正值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模仿西方地方議會的諮議局在各省逐漸建立,士紳聯(lián)合諮議局對朝政提出批評建議,引起專制守舊官員的不滿,所以材料可以說明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過程中更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強化清廷權威,排除A項;據材料“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可以得出諮議局并未架空了督撫權力,地方勢力并未控制官場,排除B、C項。故選D項。3.(2023年浙江卷1月)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tǒng)制為內閣制,則總統(tǒng)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毕铝懈黜椫校c宋教仁限制總統(tǒng)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①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tǒng)統(tǒng)帥全國陸海軍隊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tǒng) ④臨時大總統(tǒng)發(fā)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用責任內閣制,削弱總統(tǒng)權力,防范野心家的規(guī)定主要有,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可彈劾臨時大總統(tǒng),臨時大總統(tǒng)發(fā)布的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說法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政府總攬政務和臨時大總統(tǒng)統(tǒng)帥全國陸海軍隊,并未體現對總統(tǒng)權力的限制,說法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ABC三項。故選D項。1.(2022年重慶卷)晚清時期,歌謠體童蒙讀物《最新婦孺唱歌書》中寫道:“萬國通商口岸通,鐵車輪舶疾如風。洲名澳亞歐非美,人種棕黃黑白紅。世界群推老帝國,舞臺誰是主人翁。諸君準備新人格,革命風潮逼遠東?!边@首歌謠(
)A.可能出現于洋務運動中 B.反映出國人拋棄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憲派的宣傳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學東漸的深化【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時期的歌謠體童蒙讀物中,除了對西方科技的描述外,還有如“諸君準備新人格,革命風潮逼遠東”西方政治制度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描述,體現了晚晴時期西學東漸由學習西方科技到學習西方制度的轉變,D項正確;材料中“革命風潮逼遠東”不符合洋務運動時期的時代特征,此時期并沒有革命風潮,排除A項;材料中“諸君準備新人格”體現了并沒有拋棄走君主立憲的改良道路,排除B項;立憲派的宣傳品中不會出現“革命風潮逼遠東”的描述,排除C項。故選D項。2.(2022年天津卷)我國很多省份出版過論述20世紀初某一歷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內容包括各省革命團體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傳活動、武裝斗爭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義和團運動的社會影響 B.辛亥革命的發(fā)展特點C.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 D.五四運動的重要意義【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風暴在中華大地上迅猛興起。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同盟會等革命團體,宣傳革命思想,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fā)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孫中山還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黨人前仆后繼,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fā)。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材料所述的“各省革命團體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傳活動”指的是辛亥革命前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成立和革命思想的傳播,材料所述的“武裝斗爭”指的是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舉行的一系列反清武裝起義一起,材料所述的“各地新政府的建立”指的是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可見材料所述的著作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發(fā)展特點,B項正確;義和團運動未進行民主革命宣傳,也沒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主要是思想文化運動,不涉及“武裝斗爭”,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沒有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武裝斗爭,也沒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D項。故選B項。3.(2022年江蘇卷)1911年剛過暑假,正在中學讀書的茅盾發(fā)現,學校里的許多教員剪了辮子,變成了光頭。他們捧著古書,讓人嗅不出“半絲半毫的種族思想,或民權思想的味兒”,是“真人絕對不露相的”。這里的“光頭”體現了(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個性 C.青年的時尚 D.革命的態(tài)度【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1911年剛過暑假,正在中學讀書的茅盾發(fā)現,學校里的許多教員剪了辮子,變成了光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員通過剪辮子,變成光頭,與當時的清政府劃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場,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態(tài)度,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教員的革命態(tài)度,不能體現腐儒的趣味、智者的個性以及青年的時尚,排除ABC項。故選D項。4.(2022年湖北卷)下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
)A.流露出對社會嬗變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C.展現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 D.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答案】B【解析】據材料“元旦日記”“國旗五色”“黃幟青龍銷聲匿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國成立,B項正確;材料中無法體現青年流露出對社會嬗變的失落情感,排除A項;據材料“元旦日記”“國旗五色”“黃旗青龍銷聲匿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國成立,未涉及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排除C項;材料信息中沒有涉及作者對革命的立場,排除D項。故選B項。5.(2022年廣東卷)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xiāng)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边@反映了當時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間清政府鼓勵留學,不斷削弱科舉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動方向發(fā)生變化,新型知識分子階層的力量不斷壯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C項正確;根據《勸同鄉(xiāng)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的出臺可知當時社會對于出國留學并沒有廣泛認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的主要來源,排除B項;“改變了”屬于完成時態(tài),此時國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另外本文發(fā)表于1903年,科舉制廢除于1905年,排除D項。故C選項。6.(2022年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古代儒家教育倡導學生游學,“以廣其聞見”。至清末,很多新式學堂注重以日本為師”,同時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心智、體育教育方而進行制度化設計,其中“遠足會”是比較通行的活動。1907年9月,湖州的各個中小學堂組織了一次“遠足會”,各數員分隊督率自己學校的學生,“且步且歌,聲容步伐,顏見整齊”。同年,山陰縣學堂舉行“遠足會”,“與地理、歷史、物理上有關系者,無不留心考察”。學生們在“遠足會”之后,還要寫“遠足記”。有學生寫道:“經過烽火墩,登其,覺空氣清新,百倍于尋常”;還有學生在遠足上海法租界后寫道:“上海乃吾國之土地……租界之權,皆為外人所管轄,反客為主。名為租界,實與割地無異”?!幾岳畛汕纾骸哆h足:清末新式學堂的師生“從游”》(1)根據材料,概括清末“遠足會”興起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末“遠足會”的作用?!敬鸢浮浚?)背景: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學堂和近代教育有所發(fā)展;西學進一步傳播;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fā)展。(2)作用: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長學生見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傳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強學生組織性、紀律性和對自然與科學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養(yǎng)學生思考、表達能力;有益于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窘馕觥浚?)背景:根據材料中“1907年9月”“很多新式學堂注重以日本為師”可知,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學堂和近代教育的發(fā)展;根據“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可知,西學進一步傳播;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fā)展。(2)作用:根據材料中“中國古代儒家教育倡導學生游學,‘以廣其聞見’”可知,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長學生見聞;根據“在學生心智、體育教育方而進行制度化設計,其中‘遠足會’是比較通行的活動”可知,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根據“(學生)且步且歌,聲容步伐,顏見整齊”“與地理、歷史、物理上有關系者,無不留心考察”可知,有助于增強學生組織性、紀律性和對自然與科學的探索能力;根據“學生們在‘遠足會’之后,還要寫‘遠足記’”可知,有益于督促和培養(yǎng)學生思考、表達能力;根據“經過烽火墩,登其,覺空氣清新,百倍于尋?!薄坝袑W生在遠足上海法租界后寫道:‘上海乃吾國之土地……租界之權,皆為外人所管轄,反客為主。名為租界,實與割地無異’”可知,有益于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7.(2022年浙江卷1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中期以來,儒學的研習和傳播面臨新的嚴峻挑戰(zhàn)。傳統(tǒng)經學若不脫胎換骨,其發(fā)展便會遭遇很大困難。為此,有學者大聲疾呼:復興儒學,直接孔孟“道統(tǒng)”。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創(chuàng)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一理學?!幾酝跫曳丁洞髮W中國史》材料二《新青年》宣傳的對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刊文勸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應各自奮斗,脫離附屬品的地位,恢復自主的人格,特別指出“夫為妻綱”之不當。他反對婦女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主張婦女參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際自由、生活獨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職業(yè)、權利的文字,希望順應世界潮流?!幾怨⒁浴督袊肪V》(1)根據材料一,概括“理學”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寫出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2)根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重點批判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結合所學,從“《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的角度,簡述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敬鸢浮浚?)特點:融合佛、道思想;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體系精致完備。集大成者:朱熹。(2)批判:三綱五常。意義:對封建思想發(fā)起進攻,推動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喚起女性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促進民眾覺醒;深刻影響中國的思想、倫理、觀念,推進文化轉型?!窘馕觥浚?)特點:根據材料“自宋初開始,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他們在排拒佛、道的同時,融合佛、道思想”可歸納出,融合佛、道思想;根據材料“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可歸納出,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根據材料“創(chuàng)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一理學”可歸納出,思想體系精致完備。集大成者: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是朱熹。(2)批判:根據材料“《新青年》宣傳的對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刊文勸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應各自奮斗,脫離附屬品的地位,恢復自主的人格,特別指出‘夫為妻綱’之不當。他反對婦女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主張婦女參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際自由、生活獨立”及所學知識可得,陳獨秀重點批判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三綱五常。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得,新文化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封建思想發(fā)起進攻,推動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喚起女性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促進民眾覺醒;深刻影響中國的思想、倫理、觀念,推進文化轉型。1.(2021年河北卷)《顧維鈞回憶錄》記載:1912年的北京由“廢帝宣統(tǒng)管轄之下的紫禁城”“東交民巷和民國首都三部分組成”;1913年,“(袁世凱)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zhèn)壓手段”“臨時國會被解散了”“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據此可知,當時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 B.軍閥統(tǒng)治喪失基礎C.帝國主義勢力異常強大 D.民主革命任務艱巨【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帝國主義在華享有特權,袁世凱的活動違背民主政治要求,說明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民主革命任務艱巨,D項正確;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君主專制已被推翻,排除A項;當時軍閥統(tǒng)治的重要基礎是帝國主義的支持,而材料反映了帝國主義在華仍然享有特權,說明軍閥統(tǒng)治并未完全喪失基礎,排除B項;材料中雖涉及帝國主義,但不能說明其勢力異常強大,排除C項。故選D項。2.(2021年湖北卷)博覽會是觀察社會生活發(fā)展演變的窗口,又是匯聚物品和傳播知識的平臺。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國武漢勸業(yè)獎進會和西湖博覽會征集展品類別對比武漢勸業(yè)獎進會(1909年)西湖博覽會(1929年)征集展品類別天然產品(飲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藝品、美術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織工藝類、工藝品類、機電工業(yè)類、化學工業(yè)類、礦產品、醫(yī)藥用品類、教育用品類、文藝品類、農產類、飲食制類、動物類、革命紀念品類、外國參考品A.物質文化生活變遷 B.工業(yè)體系已經形成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現代科學知識普及【答案】A【解析】通過對比1909年“武漢勸業(yè)獎進會”與1929年“西湖博覽會”中展品的種類可知,1929年西湖博覽會的展品更加數量豐富、種類多樣,這也從側面說明1929年中國的物質文化更加豐富,對比1909年,中國的物質文化生活在向前變遷,A項正確;材料中的展品種類不能說明工業(yè)體系形成,而且近代中國并未形成工業(yè)體系,排除B項;博覽會的展品情況與民族意識覺醒沒有關聯(lián)性,而且近代中國民族意識在鴉片戰(zhàn)爭后就已經開始覺醒,排除C項;博覽會的展品情況無法說明現代科學知識已經普及,排除D項。故選A項。3.(2021年天津卷)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等。這體現了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民國的建立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成立,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排除B項;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成立與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無關,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運動發(fā)展的影響,排除C項;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要早于材料時間,排除D項。故選A項。4.(2021年北京卷)1912年1月,列寧起草了一份決議,提到辛亥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俄國無產階級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視著中國革命人民獲得的成就”。這表明,列寧認為A.辛亥革命與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質B.孫中山領導的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C.共產國際的指導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tǒng)治【答案】D【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客觀上打擊了歐洲列強的在華勢力,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tǒng)治,所以列寧對辛亥革命表示了極大認可,D項正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它們具有不相同的性質,排除A項;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代表資產階級利益,排除B項;共產國際成立于1919年,此時辛亥革命早已發(fā)生,所以不可能指導中國的辛亥革命,排除C項。故選D項。5.(2021年浙江卷6月)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zhàn)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边@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答案】B【解析】中共中央認為辛亥革命“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由此可知,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內涵,故B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任務,故A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故C錯誤;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故D錯誤。6.(2021年廣東卷)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yè)發(fā)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為聯(lián)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答案】D【解析】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yè)發(fā)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孫中山提出了社會革命來解決民生問題,“免得再蹈覆轍”,故D正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故A錯誤;“均貧富”不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錯誤;聯(lián)合蘇俄的政策依據是“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故C錯誤。7.(2021年湖南卷)20世紀初,武漢三鎮(zhèn)“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A.表明其航運發(fā)展水平超過上海 B.說明商業(yè)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為長江沿岸工業(yè)重新布局奠定基礎 D.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初,武漢三鎮(zhèn)尤其漢口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工商業(yè)較發(fā)達,結合史實武漢工業(yè)基礎較好,資本主義發(fā)展較好,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D正確;根據材料“漢口……其盛不亞于上?!敝荒芸闯鰸h口商業(yè)發(fā)達,并不能得出航運業(yè)發(fā)展水平超過上海,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yè)貿易中心的轉移,故B錯誤;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yè),故C錯誤。8.(2021年浙江卷11月)1905年7月,孫中山與華興會領導人商討時指出:“現今大勢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聯(lián)絡人才一義。中國現在不必憂各國之瓜分,但憂自己之內訌,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lián)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元末朱、陳、張、明之亂,此時各國乘而干涉之,則中國必亡無疑矣。”孫中山旨在A.批判舊式農民起義的落后性 B.強調聯(lián)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說明培養(yǎng)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闡述反抗列強瓜分的緊迫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國現在不必憂各國之瓜分,但憂自己之內訌,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lián)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體現的是孫中山主張革命的聯(lián)合,B正確;AC與材料無關,排除;D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強調的是革命聯(lián)合的重要性,排除。故選B。9.(2021年全國乙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fā)布新政上諭,宣布新政變法開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臣“迅速條議具奏,勿再延逾觀望”。7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銜會奏,連上三折,此即《江楚會奏變三折》。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學校教育體制、變革科舉制度、獎勸游學等內容;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敗、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以實現國家富強,內容包括用西法練兵,學習西方近代農業(yè)技術,改良農業(yè),發(fā)展工業(yè)等。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對清末的改革擬訂了詳細規(guī)劃,得到朝廷嘉許并予以采納。清末新政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獡稄埼南骞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江楚會奏”變法方案與洋務運動的相同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江楚會奏”變法方案?!敬鸢浮浚?)迫于外來壓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受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推動;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均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2)涉及政治體制層面的改革;較為系統(tǒng)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動了清末新政的開展,對清末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未能使清政府擺脫社會危機與政治困境。【解析】(1)相同點:根據材料中“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fā)布新政上諭,宣布新政變法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從背景方面分析可知,兩者都是迫于外來壓力作出的改革;根據“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以實現國家富強”可知,兩者均有富國強兵之目的;根據“清廷催促各省督撫大臣‘迅速條議具奏,勿再延逾觀望’。7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銜會奏,連上三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受到了中央與地方勢力的推動;根據“《江楚會奏變三折》”的內容,以及“用西法練兵,學習西方近代農業(yè)技術”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者都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均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2)評價:根據材料中“變革科舉制度”“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敗、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可知,涉及政治體制層面的改革;根據“第一折關于教育改革”“第二折關于政治改革”“第三折關于軍事與經濟改革”可知,“江楚會奏”是較為系統(tǒng)的新政改革方案;根據“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對清末的改革擬訂了詳細規(guī)劃,得到朝廷嘉許并予以采納”可知,推動了清末新政的開展,對清末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知,江楚會奏的變法方案未能使清政府擺脫社會危機與政治困境。10.(2021年廣東卷)關于歷史課程標準的研制,新中國成立前也進行過一些探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目標(壹)研求中國民族之演進;特別說明其歷史上之光榮,及近代所受列強侵略之經過與其原因,以激發(fā)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且培養(yǎng)其自信自覺發(fā)揚光大之精神。(貳)敘述中國文化演進之概況;特別說明其對于世界文化之貢獻,使學生明了吾先民偉大之事跡,以養(yǎng)成其高尚之志趣,與自強不息之精神。(叁)敘述各國歷史之概況,說明其文化之特點,以培養(yǎng)學生世界的常識,并特別注意國際現勢之由來,與吾國所處之地位,以喚醒學生在本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肆)敘述中外各時代文化之變遷;應特別說明現代政治制度,及經濟狀況之由來,以確立學生對于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之信念?!冻跫壷袑W歷史課程標準》(1932年頒行)評析上述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的目標。(說明:運用具體史實,對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目標的一點或整體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復材料)【答案】【示例】論點:1932年的歷史課程的目標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抗日斗爭。論述:1931年,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1932年東北三省淪陷,中國民族矛盾空前嚴重;1932年歷史課程的目標注重激發(fā)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和培養(yǎng)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意識;歷史課程的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世界的常識,以喚醒學生在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傊?,1932年的歷史課程的目標適應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有利于中國抗日斗爭的發(fā)展。【解析】1932年《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提煉出論點:1932年的歷史課程的目標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抗日斗爭。論述:根據所學,首先說明課程目標頒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然后結合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說明其具有促進學生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推動抗日戰(zhàn)爭的發(fā)展等。其他論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即可。1.(2020年北京卷)1911年,革命黨人創(chuàng)辦的《神州日報》刊登了一組漫畫,表現出對中國未來命運的深切擔憂。畫中的老虎代表中國,人物代表西方國家。四幅畫名為“康乾時之中國”“咸(豐)同(治)時之中國”“現在之中國”和“將來之中國”。下列四幅畫的序號與上述名稱對應正確的是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③是“康乾時之中國”,此時中國主權完整,經濟世界第一,西方國家不敢藐視。②是“咸(豐)同(治)時之中國”,此時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入侵中國。④是“現在之中國”,即1911年的中國,遭到列強瓜分。①是革命黨人所擔憂的“將來之中國”,面臨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的危險。故選擇C項。2.(2020年全國Ⅲ卷)清帝退位詔書稿由南京臨時政府擬訂,袁世凱收到后擅自在詔書稿上加入“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內容發(fā)表。孫中山表示反對,致電袁世凱強調:“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彼麄兎制绲膶嵸|體現在A.是否贊同共和體制 B.政府組建的主導權C.是否進行社會革命 D.臨時大總統(tǒng)的人選【答案】B【解析】袁世凱希望臨時共和政府由清帝指派自己組建,孫中山認為臨時共和政府應由人民選舉產生,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因此二人意見相左的本質是政府組建的主導權,B正確;材料中的袁世凱和孫中山都主張實行共和體制,A排除;材料強調的是臨時共和政府的組建問題,是在革命勝利之后,C排除;臨時大總統(tǒng)的人選不存在爭議,因為孫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凱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政府的總統(tǒng)就讓位給袁世凱,D排除。故選B。3.(2020年全國Ⅰ卷)【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表2清末新政時期部分商務法規(guī)、章程內容商會簡明章程(1904年)商務繁富之區(qū)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發(fā)達稍次之地則設商務分會。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規(guī)定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guī)則等。公司律(1904年)規(guī)定公司的創(chuàng)辦程序、組織形式與經營方式,商辦公司與官辦公司、官商合辦公司“享一體保護之利益”。獎給商勛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機器者,獎以三等至一等商勛,賞加四品至二品頂戴。華商辦理農工商實業(yè)爵賞章程(1907年)凡集股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華商,根據資本額多少,可分別獲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賞?!幾灾煊ⅰ锻砬褰洕吲c改革措施》等(1)根據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興商務方面采取的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中的法規(guī)、章程對傳統(tǒng)商業(yè)的突破性意義?!敬鸢浮浚?)廣泛組織商會;制定商律,保護商人開辦公司的各項權益;對商人授予商勛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動搖了傳統(tǒng)義利觀;突破了舊式商業(yè)組織的束縛?!窘馕觥浚?)根據“商務繁富之區(qū)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發(fā)達稍次之地則設商務分會”可知廣泛組織商會;根據“規(guī)定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guī)則”可知制定商律;根據“商辦公司與官辦公司、官商合辦公司‘享一體保護之利益’”可知保護商人開辦公司的各項權益;根據“凡制造新式機器者,獎以三等至一等商勛,賞加四品至二品頂戴”可知對商人授予商勛和爵位。(2)根據表格內容可知,清政府鼓勵創(chuàng)辦公司,促進商業(yè)發(fā)展,對商人實行保護政策,實際上是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動搖了傳統(tǒng)的義利觀,突破了舊式商業(yè)組織的束縛。1.(2019年天津卷)《紐約時報》駐漢口記者報導,湖北革命軍發(fā)布公告宣稱:任何對外國人或商業(yè)經營進行干擾的士兵都將被立即處死;這是一支人民的軍隊,將推翻殘暴的滿洲王朝,恢復真正的中國人的權利。從報導中可以看出這場革命A.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B.具有鮮明的革命目標C.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 D.體現反帝反封建性質【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這場革命革命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推翻殘暴的滿洲王朝,恢復真正的中國人的權利”,故選B。湖北革命軍公告的針對的對象是士兵,再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軍隊的力量,并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國際上其他國家對此的態(tài)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對外國人或商業(yè)經營進行干擾的士兵都將被立即處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體現反帝性質,排除D。2.(2019年全國Ⅱ卷)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tǒng)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答案】D【解析】由時間“1898”及內容可知本題考查的是戊戌變法,由材料“滑稽劇”可知部分西方人對慈禧太后干預變法持諷刺態(tài)度,側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對變法的贊同,D選項符合題意。維新派主張的君主立憲缺乏廣泛群眾基礎,A選項排除。清政府進行排外活動的力度是加強還是削弱,材料無法體現,B選項排除。一份報紙的一篇報道不足以揣測列強有干預中國內政的意圖,C選項排除。1.(2018年浙江卷11月)孫中山指出:“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后發(fā)現(現)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fā)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边@里的“社會革命”是指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chuàng)立民國” D.“平均地權”【答案】D【解析】根據“吾國治民生主義者”可知,社會革命是指民生主義,而民生主義的內容是“平均地權”,故D項正確;AB是民族主義的內容,C項是民權主義的內容。故排除ABC三項。2.(2018年浙江卷11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彈劾臨時大總統(tǒng)及國務員:臨時大總統(tǒng)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行A.君主立憲制 B.總統(tǒng)制 C.責任內閣制 D.君主制【答案】C【解析】根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可以彈劾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并結合所學可知,《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實行責任內閣制,C項正確;中華民國沒有君主;并不實行總統(tǒng)制;故排除ABD三項。3.(2018年江蘇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謠:“自從光緒二十八年把路辦,銀子湊了萬萬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憐的莊稼漢,一兩糧也出這項錢。要辦路因為哪一件?怕的是外國占路權?!迸c該民謠相關的歷史事件A.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臺C.促使五四愛國運動的發(fā)生 D.推動國民革命的興起【答案】B【解析】“光緒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辦路因為哪一件?怕的是外國占路權”指的是保路運動。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四川的保路運動為武昌起義提供了條件,從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故B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于1851年,故A項錯誤;五四運動發(fā)生于1919年,故C項錯誤;國民革命運動興起于1924年,故D項錯誤。4.(2018年浙江卷4月)20世紀初葉,出版于上海的某論著說:“有起死回生,還魂返魄,出十八層地獄,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蒼蒼,至尊極高,獨一無二,偉大絕倫之一目的,曰‘革命'?!厝f里長城,登昆侖,游揚子江上下,溯黃河,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呼天吁地,破顙裂喉,以鳴于我同胞前曰:嗚呼!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鄙鲜鲅哉撘庠贏.傳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奮國民精神B.再舉斗爭旗幟,掀起“二次革命”C.呼呼以革命方式喚起“亞洲覺醒”D.說明以上書請愿辦法改革政治行不通【答案】A【解析】根據“20世紀初葉”“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推翻清政府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振奮國民精神,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A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掀起“一次革命”,排除B;材料反映呼吁我國國民覺醒,并非喚起“亞洲覺醒”,C錯誤;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1.(2017年上海卷)下面漫畫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一現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設立 C.瓜分狂潮 D.門戶開放【答案】C【解析】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戰(zhàn)爭之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但是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五口通商,也不涉及租界和門戶開放,所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有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2.(2017年上海卷)“官廳為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階級,何取非分之名稱?!贝苏珗髴l(fā)布于A.洋務運動前后 B.百日維新期間 C.清末新政時期 D.辛亥革命以后【答案】D【分析】“官廳為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階級,何取非分之名稱”,大意為:政府是治理事務的機關,政府中的職員是人民的公仆,不是特殊的階級,不應該有非分的稱呼。清朝官府根據官位等級,有大人、老爺等稱呼,這明顯反映了封建的等級制度,落后而腐朽;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共和國追求民主平等,如果再以大人、老爺等作為稱呼,是對共和政體的玷污。而官職和先生、君作為稱呼,既表示對人的尊敬,又沒有等級之分,適用于當時的共和政體。故D正確;ABC都是在清朝統(tǒng)治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3.(2017年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設立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資政院議員部分由皇帝欽定,部分由選舉產生。其職責包括議決國家軍政大師、審議財政預算和修訂法律等,議決事項須“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實踐了英國式君主立憲制B.加強了皇帝個人的獨裁統(tǒng)治C.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D.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斷出這是清末預備立憲,材料“其職責包括議決國家軍政大師、審議財政預算和修訂法律等,議決事項須‘具奏,恭候圣裁’”,這體現出預備立憲的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故C正確;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最后以失敗而告終,故A錯誤;清政府設立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說明預備立憲在一定程度上引進了民主,故B錯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次在中國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預備立憲沒有涉及,故D錯誤。4.(2017年天津卷)民法是規(guī)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以及跟它相聯(lián)系的人身非財產關系的各種法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并無現代意義的民法,編纂民法典之議始于19世紀末。1902年光緒帝下詔參酌外國法律,改訂律例。1908年始編纂民法典,引進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編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幾浴吨袊穹ǖ洳莅附ㄗh稿》(1)依據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編纂民法典之議始于19世紀末”的國內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國著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發(fā)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1964年,雖完成《民法典草案(試擬稿)》,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以上只是表面原因,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幾粤夯坌恰吨贫穹ǖ涞脑O想》等(2)依據材料二,概括兩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斷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材料三1979年,我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條件還不具備。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來越活躍,客觀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調整各種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頒布民法通則。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單行法相繼制定。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并提出爭取2020年形成統(tǒng)一的民法典?!幾粤夯坌恰吨袊穹ǖ渚幾氲膸讉€問題》等(3)依據材料三,歸納改革開放以來編纂民法典的基本歷程。這一歷程反映了怎樣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推動形成統(tǒng)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敬鸢浮浚?)參照西方法律編纂。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民族危機加深,出現維新變法運動;西方思想文化進一步傳播。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2)政治運動的干擾;經濟社會條件不具備。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3)改革開放后開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開放深入,頒布民法通則;90年代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制定相應的單行法;21世紀后,適應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過民法總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發(fā)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健全?!窘馕觥浚?)特點:由材料一中的“光緒帝下詔參酌外國法律,改訂律例”、“引進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編纂方法”等信息可知其特點是參考西方法典編纂。背景:首先需要注意審題,題目要求回答的是“國內背景”,根據材料一所提到的時間“1908年開始編纂民法典”再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即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民族危機加深,出現維新變法運動;西方思想文化進一步傳播。原因:首先要注意題干限制性條件“直接原因”,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沒有實施是由于很快辛亥革命就發(fā)生了,它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2)原因:題目要求“依據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發(fā)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因‘四清’運動而中斷”可知政治運動的干擾;由“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可得出是因為經濟社會條件不具備。條件:根據所學1962-1964年的相關史實可知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3)歷程:由材料三中的“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來越活躍,客觀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調整各種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頒布民法通則”歸納我改革開放后開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開放深入,頒布民法通則;由“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單行法相繼制定”歸納為90年代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制定相應的單行法;由“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歸納為21世紀后,適應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過民法總則。特點:根據上述過程的歸納可以概括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發(fā)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斷完善。有利因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我國政治、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健全。1.(2016年北京卷)一種名為“人造自來血”的補藥曾在近代中國流行。左圖和右圖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報》上的廣告。這兩則廣告的變化折射出①革命黨人把廣告當作發(fā)動武昌起義的宣傳工具②民國成立后商人積極投身中國政治變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時局巨變及時調整營銷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①錯誤,因為武昌起義的時間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義已經結束,排除A項和D項;②項不選,通過圖片中的廣告只能看出時局變動,但不能說明商人投入政治變革中,排除A項和B項;③正確,武昌起義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為歷史的趨勢,商人抓住這個變局將廣告由“本世紀的貧血癥之良藥”改為了“專制與共和之過渡”,所以③④正確,故本題答案選C項。2.(2016年上海卷)1912年12月某報載“女士大罵參議員”一文,寫道:“當民軍起義時代……女子犧牲生命財產,與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棄女子于不顧?女子亦組織中華民國之重要分子,二萬萬女同胞,當然與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丛罂偨y(tǒng)不贊成女子有參政權,亦必不承認袁為大總統(tǒng)?!边@則新聞說明()A.女性的平等意識日益增強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貢獻C.部分女性反對袁世凱上臺 D.女性爭取參政權的道路艱難曲折【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顯是在強調女權的問題,這說明女性意識在提高。但是這種提高是受到很多傳統(tǒng)觀念限制的,因此在平等的道路上十分艱辛。C選項說法過于絕對,“袁大總統(tǒng)不贊成女子有參政權,亦必不承認袁為大總統(tǒng)?!币虼耸怯袟l件的接受,不是完全反對。3.(2016年浙江卷10月)1905年,《民報》第一號刊載了四幅人物畫,目錄標題分別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義大偉人黃帝”、“世界第一之民權主義大家盧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國建設者華盛頓”、“世界第一之平等博愛主義大家墨翟”。《民報》此舉的根本目的是A.利用報刊媒介進行民主革命的輿論動員B.考訂黃帝、墨翟、盧梭、華盛頓的歷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為標桿樹立人生新坐標D.立足三民主義理論評價中西歷史人物【答案】A【解析】《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它宣傳黃帝、盧梭、華盛頓、墨翟,根本目的是進行民主革命的輿論動員,故A正確;《民報》此舉的根本目的顯然不是考訂黃帝、墨翟、盧梭、華盛頓的歷史地位,故B錯誤;樹立人生新坐標,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故C錯誤;《民報》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評價中西歷史人物,故D錯誤。故選A。1.(2015年北京卷)太平天國提倡“剪辮蓄發(fā)”,認為當時人的發(fā)飾“壞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認為“欲除滿清之藩籬,必先去滿清之形狀”,提倡“剪辮易服”。二者均希望通過變革發(fā)飾()A.與西方文明相對接 B.號召推翻清朝統(tǒng)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太平天國是一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zhàn)爭,提倡“剪辮蓄發(fā)”是把辮子當作了清朝統(tǒng)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主張推翻清朝統(tǒng)治,剪掉辮子是脫離清朝統(tǒng)治的象征,故選B。ACD與題意相關,但是關系不大,故排除。2.(2015年浙江卷)從劉邦“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到孫中山“敢有帝制自為之,天下共擊之”的歷史變遷說明(
)A.專制與民主構成傳統(tǒng)社會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專制是歷史潮流C.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進程起決定作用D.封建專制制度長期延續(xù)影響歷史進程【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傳統(tǒng)社會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而非專制與民主構成傳統(tǒng)社會主要矛盾,“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是在強化君主專制,而“敢有帝制自為之,天下共擊之”則說明民主共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專制已經是歷史潮流,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進程當然不能起決定作用,封建專制制度長期延續(xù)影響歷史進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B。3.(2015年北京卷)近代某全國性咨詢議政機構獲準成立后,上呈公文,請求將北京原用于科舉考試的貢院改為其辦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準予改撥“等語。該公文應出現于(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預備立憲時期 D.中華民國時期【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由“仰慕天恩”可以看出當時有朝廷存在,題干中還說到有全國性咨詢議政機構,所以應該是在提倡政治上的民主,辦公地在“原用于科舉考試的貢院”,從這一信息可知這是在1905年廢除科舉制之后;據這三項信息可知是在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故選C。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時期,全國性咨詢議政機構未能獲準成立,故排除AB;中華民國時期,清政府已經不存在了,故D不符合題干中的“仰慕天恩”。4.(2015年江蘇卷)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華商火柴廠的發(fā)展情況。年代口火柴(萬羅)新廠數廠均資本額(萬元)19142383.58104.9219152097.3493.3019162062.0741.4219171559.4385.4719181334.0830.661920848.43239.67對表中數據的解讀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導致了1914~1915年工業(yè)發(fā)展B.火柴進口量的遞減影響著華商投資額的遞增C.火柴業(yè)發(fā)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業(yè)的某些特征D.反對“二十一條”推動了1920年的投資高潮【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解讀表格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格體現是1914——1920年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使民族工業(yè)獲得一個迅速發(fā)展的短暫春天,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夾縫中,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艱難、曲折地發(fā)展,故C項正確;A項錯在“直接導致“;B中遞增和表格中體現的遞減不符合;體現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受到帝國主義壓迫特點,故C項正確;A選項錯在直接,應該是一戰(zhàn),B中火柴廠遞減影響華裔投資信息表格匯總沒有體現;D中反對二十一條是1915年,時間不符合。5.(2015年上海卷)在清末的學堂里,學生經常聚看、傳閱不同政見的書報,其中“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睉謩e出自A.《民報》《時務報》 B.《民報》《天演論》C.《天演論》《時務報》 D.《海國圖志》《天演論》【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維新派和革命派創(chuàng)辦的報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觀點,后者是維新派的觀點,分別出自《民報》——同盟會機關報和維新派的《時務報》,只有A項符合題意,正確;B、C、D三項均排除。6.(2015年海南卷)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實行總統(tǒng)制,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tǒng)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A.立法服從于政治 B.行政服從于司法C.從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體臻于完善【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據材料中從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力到對總統(tǒng)權力做出嚴格限制,結合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tǒng)的背景分析,目的是為了防止袁世凱的獨裁,可見立法服從于政治的需要,故A項正確;行政服從于司法的主張材料未體現,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力”可見并未實現從人治走向法治,故C項錯誤;這時民主共和政體剛剛確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說法錯誤,故D項錯誤。故答案選A。7.(2015年海南卷)1905年,《大公報》的一則報道稱“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此事成為新聞的歷史背景是(
)A.戊戌變法的失敗 B.《辛丑條約》的簽訂C.清末新政的實施 D.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戊戌變法失敗是1898年,A項時間不符;《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與題干材料無關,B項錯誤;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內容有廢除科舉、編練新軍,很多讀書人覺得通過讀書考試進而做官已經不可能,于是出現材料中的現象,C項正確;中國同盟會成立于1905年,以海外華僑和留學生為主,與材料不符,D項錯誤。考點02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1.(2024年甘肅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 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 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中國)。根據材料“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笨芍瑖鴲u日這一轉變,由之前日本人最后通牒時間作為國恥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條約時間作為國恥日,體現了國人認識到國家之所以受到列強侵略,根本問題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導致政府外交軟弱無力,所謂弱國無外交,因此,只有自強方能挽救危亡,B項正確;當時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政治上并沒有分裂,排除A項;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說法絕對化,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并沒有完全答應,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為開始標志,當時尚未開展,排除D項。故選B項。2.(2024年湖北卷)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tǒng)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C.體現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tǒng)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笨芍@種演變體現了中國近代對世界的了解逐漸增多、認識逐步深入,體現了中國外交逐漸近代化的趨勢,C項正確;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變體現的是清政府洋務運動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無關,排除A項;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他們外交活動的主要時期是民國時期,清朝已經滅亡,排除D項。故選C項。3.(2024年北京卷)《史記》記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國維利用新發(fā)現的甲骨卜辭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進一步論證了商朝的歷史。陳垣后來對考證方法進行了總結,其中包括:①理證:“無證而以理斷之者”;②書證:引書為證,“可以補史之闕”;③親證:“考地理貴實踐,親歷其地”;④物證:“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王國維上述研究運用的考證方法主要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屬于引書為證,“利用新發(fā)現的甲骨卜辭”屬于物證,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材料中提出了物證,①錯誤,學者并未親歷,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4.(2024年全國甲卷)[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
清帝退位后,黃興認為政治目標已實現,“將來政治競爭,但能以政見相折沖,不愿以武力相角逐”,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選舉期間,孫中山專心從事實業(yè)建設,對國民黨黨務“一切不問,純然放任”;黃興則積極為國民黨爭取選票,并認為“今者共和成立,欲蘇民困,厚國力,舍實業(yè)末由”。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黃興主張“法律討袁”,反對起兵,孫中山“格于眾議,只好從緩發(fā)動”,后袁世凱欲武力鎮(zhèn)壓革命黨,黃興與孫中山領導發(fā)動“二次革命”,失敗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xù)發(fā)動式力革命,黃興主張積蓄力量,循序漸進地反對袁世凱?!幾岳钚驴偩帯吨腥A民國史人物傳》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國建立后黃興和孫中山政治主張的相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華民國建立后黃興和孫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敬鸢浮浚?)相同之處:都主張維護民主共和;都重視發(fā)展實業(yè)。(2)分歧:在對待袁世凱及反袁方式上存在分歧。孫中山主張武力革命,堅決反袁;黃興主張先通過法律途徑,后在形勢所迫下才進行武力反袁,且更傾向于循序漸進。后果:這種分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黨的力量;導致二次革命失??;促使孫中山改組政黨,繼續(xù)堅持武力反袁斗爭;使得革命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和艱難?!窘馕觥浚?)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相同之處:據材料“后袁世凱欲武力鎮(zhèn)壓革命黨,黃興與孫中山領導發(fā)動“二次革命”,失敗后逃亡日本”可知,都主張維護民主共和;據材料“孫中山專心從事實業(yè)建設,對國民黨黨務‘一切不問,純然放任’;黃興則積極為國民黨爭取選票,并認為‘今者共和成立,欲蘇民困,厚國力,舍實業(yè)末由’”可知,都重視發(fā)展實業(yè)。(2)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分歧:據材料“在日本,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xù)發(fā)動式力革命,黃興主張積蓄力量,循序漸進地反對袁世凱”可知,在對待袁世凱及反袁方式上存在分歧。孫中山主張武力革命,堅決反袁;黃興主張先通過法律途徑,后在形勢所迫下才進行武力反袁,且更傾向于循序漸進。后果:據材料“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黃興主張‘法律討袁’,反對起兵,孫中山‘格于眾議,只好從緩發(fā)動’”并結合所學可知,這種分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黨的力量;據材料“后袁世凱欲武力鎮(zhèn)壓革命黨,黃興與孫中山領導發(fā)動“二次革命”,失敗后逃亡日本”可知,導致二次革命失??;據材料“在日本,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xù)發(fā)動式力革命,黃興主張積蓄力量,循序漸進地反對袁世凱”并結合所學可知,促使孫中山改組政黨,繼續(xù)堅持武力反袁斗爭;使得革命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和艱難。1.(2023年新課標卷)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東北)產業(yè)資本2.2811.6414.8421.36商業(yè)資本74.8967.3058.8750.55金融業(yè)資本22.8321.0626.2928.09A.民族工業(yè)呈現發(fā)展趨勢 B.商業(yè)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 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數據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國“產業(yè)資本在民族資本中所占比重”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甲午戰(zhàn)后、辛亥革命后、一戰(zhàn)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前期,中國民族工業(yè)獲得了多次發(fā)展機會,民族工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業(yè)呈現發(fā)展趨勢,A項正確;表格中商業(yè)資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這一時期中國“商業(yè)貿易”日益“萎縮”,排除B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中國近代金融體系沒有臻于完善,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民族資本,不能得出經濟結構是否逐漸失衡,而且結合所學“產業(yè)資本不斷發(fā)展”會減輕產業(yè)結構的失衡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年山東卷)下表為1871~1921年中國進口的棉布、棉紗、鋼鐵、米等四類貨物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情況。其中甲是(
)比重貨物年份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A.鋼鐵 B.棉紗 C.米 D.棉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871~1921年(中國)。據表格信息可知甲從1871~1873的2.8,逐漸上升到18.6,之后逐漸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棉紗的需求量增多,同時受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一戰(zhàn)的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對棉紗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戰(zhàn)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受到打擊,棉紗的需求量減少,所以甲應是棉紗,B項正確;由于近代中國,仍是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對鋼鐵的需求量整體占比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國作為傳統(tǒng)的種植大國,本身米產量較高,需求量應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鋼鐵,丁是米,與設問不符,排除AC項;近代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所以棉布的進口量應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項。故選B項。3.(2023年湖北卷)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yè)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痹摤F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fā)展C.民族企業(yè)發(fā)展形勢嚴峻 D.中外商業(yè)競爭愈發(fā)激烈【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中國)。根據材料“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yè)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笨芍?,一戰(zhàn)時期,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迎來了短暫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眾的愛國熱情下,紛紛抵制日貨,這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但當時民族工業(yè)存在惡性競爭,一些公司詆毀其他公司販賣日貨,從而影響其公司的發(fā)展,可知當時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A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1914年至1918年處于一戰(zhàn)時期,歐洲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使我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迎來黃金時期,民族企業(yè)發(fā)展并非形勢嚴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喪心病狂之徒”是外國企業(yè),無法得出中外商業(yè)之間競爭愈發(fā)激烈,排除D項。故選A項。4.(2023年天津卷)20世紀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供給他一個運動場,發(fā)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見,他們提倡在教育中(
)A.貫徹民主與科學的精神 B.重視發(fā)展學校體育運動C.宣揚儒家道德倫理觀念 D.注重體育與德育的融合【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根據材料“凡德道以修己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供給他一個運動場,發(fā)展他的品格”可知,材料強調體育的基礎地位以及對德育的促進作用,反映了他們提倡在教育中注重體育與德育的融合,D項正確;材料強調體育與德育的融合,但未體現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排除A項;材料強調體育與德育的融合,B項說法有些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當時的人們注重體育與德育的融合,未涉及儒家道德倫理觀念,排除C項。故選D項。5.(2023年遼寧卷)1914年9月,北京政府頒布《商會法》,規(guī)定商會對各級地方官廳行文一律用“呈”“稟”,地方官廳對商會則用“令”“批”。該法一經頒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這反映了當時(
)A.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觀念與科學思想的斗爭C.改良思想與革命理念的碰撞 D.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4年(中國)。根據材料“規(guī)定商會對各級地方官廳行文一律用‘呈’稟,地方官廳對商會則用‘令“批””可知,商會與地方官廳的行文方式存在等級差異,這反映了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專制思想,與白話文使用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愚昧觀念,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改良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6.(2023年江蘇卷)下圖所示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份額變化情況。該情況應存在于(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圖示可知,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的份額呈現上升趨勢,且日本的份額上升最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取代了英、美、法等國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企業(yè)機器質押借款合同
- 2025年勞動解除合同標準條款
- 2025年抗瘧藥項目申請報告模范
- 2025年貨車租賃與運輸服務合同樣本
- 2025年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與慣例
- 2025年專業(yè)清潔人員派遣協(xié)議
- 2025年二手車購買合同范本
- 2025年三板市場股權買賣協(xié)議
- 2025年伙伴開設教育機構合作協(xié)議書模板
- 2025年繼電器研發(fā)策劃技術協(xié)議書范本
- 2024年湖南有色金屬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驗歷年參考題庫(頻考版)含答案解析
- 生物-遼寧省大連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雙基測試卷及答案
- 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英語外研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三冊001
- 加氣站安全課件
- 《民營企業(yè)清廉建設評價規(guī)范》
- 智能RPA財務機器人開發(fā)教程-基于來也UiBot 課件 第2章-常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 品管圈PDCA改善案例-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fā)生率
- 公務車輛定點加油服務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安徽工程大學《回歸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讀書分享《給教師的建議》課件
- 《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工作指引》專題講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