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水安全合作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4300字_第1頁
《國際水安全合作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4300字_第2頁
《國際水安全合作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4300字_第3頁
《國際水安全合作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4300字_第4頁
《國際水安全合作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4300字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際水安全合作問題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目錄TOC\o"1-2"\h\u16720國際水安全合作問題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 14711(一)國內研究綜述 141251.國際法 1166342.地緣政治與水外交 2311223.經濟 321168(二)國外研究綜述 320824參考文獻 4(一)國內研究綜述早期,國內學者對于水安全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河流、湖泊層面。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學者逐步將研究領域放寬到國際視野,關注國際水安全問題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有從影響國際水安全合作的因素和促進國際河流合作的途徑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影響國際水安全合作的因素有很多,但學者們大多集中在法律和地緣政治的研究上。隨著世界局勢的發(fā)展,促進國際河流合作的途徑更多傾向于繼續(xù)完善國際法、借助外交手段等。1.國際法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部落、國家間就有關于解決水沖突的協(xié)議。但是,截至目前為止,關于跨界流域的全球性公約并不多,由于各個國家、地區(qū)的國情不一,協(xié)商過程十分艱難,《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在1997年就已經由聯(lián)合國提出,歷經國際社會17年的不懈努力和多次協(xié)商談判才生效。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的達成相對來說便利許多,條約數(shù)量更多,涉及領域更加廣泛。由全球性公約、雙邊和多邊條約等組成的國際水法在跨界水資源的利用、保護和管理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胡文?。?007)從跨界水領域的全球性公約、雙邊和多邊條約、國際司法判決和仲裁裁決、以及國際法學團體的規(guī)則和決議,即從國際“硬法”和國際“軟法”兩個方面對國際水法進行介紹,指出其發(fā)展趨勢對國際水安全合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跨界流域的法治建設加強了跨界水國際合作、國際水道的生態(tài)保護合作和跨界地下水的利用和保護。馮彥、何大明(2013)基于國際法研究跨境水分配指標和特征,認為跨界水分配條約在跨界流域的開發(fā)利用與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張澤(2009)指出一方面,流域國家需要在尊重國際法的基礎上開展善意和真誠的國際合作;另一方面,流域國家的雙邊或多邊條約只能暫時解決一些沖突和矛盾,容易產生排他性,并非長久之計,擁有國際河流的所有國家需要發(fā)展全流域性的國際條約,以此作為行動依據(jù),展開國際水安全合作,避免和預防沖突與爭端。王志堅、翟曉敏(2007)從國際法角度出發(fā),認為雖然東北亞的邊界安全基本穩(wěn)定,但是停留在界江界湖的水安全問題仍然嚴峻,水安全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主權觀念、對共享性資源所持的心態(tài)不同以及國際合作不足,指出相關國家需要更新觀念以及制定區(qū)域性的國際協(xié)定來處理上述問題。田坤(2006)指出要加強法制和體制建設,科學管理水資源。曾彩琳(2012)指出國際河流的共享性決定了流域各國應該堅持主權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進行跨越國界的開發(fā)利用合作。何艷梅(2012)通過研究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則在國際河流中的實踐,論述了水量分配和合作開發(fā)兩種模式的利弊,提出公平與合理利用原則的新發(fā)展需要國際河流一體化管理的新模式。白明華(2014)分析了跨界水資源合作的協(xié)調法律機制,希望通過信息交流、跨界環(huán)境影響評價等建立制度化額管道,同時提出國際河流合作需要有流域條約、流域管理機構和救濟機制作為法律保障,推動跨界水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2.地緣政治與水外交地緣政治關系與國際水安全合作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國際水資源的地區(qū)分布以及相關國家對其進行的分配和利用,往往對這些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交往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區(qū)域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地緣政治格局,往往又對國際水資源共有國家之間的水資源合作和利用方式產生影響,如果國家之間存在合作和同盟的關系,在共同利用國際水資源時往往采取協(xié)商和合作的模式;反之一旦在國際水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爭議的話,則往往采取對抗或單獨行動的模式,從而導致更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張澤.國際水資源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張澤.國際水資源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由于國際河流對地緣政治關系的影響,學者們試圖通過水外交推進合作。郭延軍(2015)指出跨界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大國展開外交的重要領域。李志斐(2013)認為水資源的稀缺性使水資源問題“安全化”,中國的“水資源外交”發(fā)揮著沖突預防、危機管理以及促進區(qū)域合作的作用。于宏源、李坤海(2020)指出社會發(fā)展帶來的諸多因素變化加劇了水資源的沖突,水安全沖突的存在是水外交開展的前提,水外交的目標在于維穩(wěn)和維權,而美國的水安全外交在于謀求地緣利益和重塑亞太水治理格局。3.經濟經濟因素同政治因素一樣,與水安全合作是互相影響的,經濟效應是國際水安全合作關注的重點。王喜峰、李富強(2019)指出水資源是經濟安全的重要支撐,同時,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能夠提升水資源承載力。楊洋、效存德(2021)認為水資源的存在形式會影響下游社會經濟的產業(yè)布局。張瑜在碩士論文《國際公共產品視閾下的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合作》中指出國際河流合作對經濟發(fā)展具有正外部性作用。劉艷麗、趙志軒(2019)認為用水利益共享概念代替分水有利于發(fā)揮水資源的積極效益,減少區(qū)域內的矛盾。劉璐瑤、胡興球(2019)提出通過加強水資源開發(fā)合作,促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策略的實施。朱春默、任煥英(1993)通過分析圖們江水污染現(xiàn)狀,從工農漁和城市建設等方面闡述對經濟的影響。謝忠?guī)r(2002)通過計量水環(huán)境價值,得出圖們江流域水環(huán)境的宏觀經濟價值。巴殿君、劉天竹(2020)指出通過在圖們江流域開辟多條航線,能夠促進東北亞區(qū)域貿易往來,推進國際海洋經濟合作。(二)國外研究綜述國外學者對國際水安全合作的研究在時間上比國內學者要早出許多,在國際河流界定、相關理論基礎和研究領域等方面的研究都更加深化和完善。最初,國際河流定義為與自由航行有關河流,而后引入地理位置因素,發(fā)展為今天所說的“國際水道”,國際河流界定的不斷完善具體體現(xiàn)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法律文件中。維也納工會在18世紀初頒布的《河流自由航行規(guī)則》和《維亞納公約》強調國際河流的分隔性和可通航性,國家間由國際河流在地理上分隔開來,要求河流能夠供不同國家航行,規(guī)定來自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商船可以自由通行歐洲國際河流。1966年,國際法協(xié)會在國際河流界定中引入地下水的概念,提出地下水域系統(tǒng)也是國際河流的一部分,強調要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性出發(fā),對國際河流進行保護、開發(fā)、利用。公共物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等經濟學理論的提出為國際水安全合作及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薩繆爾森首先提出“公共產品”概念,后續(xù)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國際公共產品”概念,并從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角度研究國際水安全合作的方式??扑沟耐獠啃岳碚撌钱a權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水安全合作中的水權和利益分攤問題一直是合作中的難點,學者們借助產權理論對跨界流域合作提出對策和建議。Tafesse(2009)指出許多涉及國際河流的國家無法從跨界流域中分一杯羹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合作本身,認為流域國家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實現(xiàn)“雙贏”。他還提出通過國際水安全合作,參與合作的每個國家的治理成本能夠下降,同時給防洪設施、水力發(fā)電廠等工程帶來更多的產出,實現(xiàn)利益共享;在合作中需要分析識別利益的類型,利益共享的作用領域,利益共享的模式,并從長遠角度出發(fā)考慮利益共享的達成。Sadoff(2002)認為利益共享是水安全合作中非常敏感和非常困難的部分,在合作中需要把焦點集中在水利益共享上,而不是水資源分配,提出通過實施金融投資、授予水使用權,以及提供商品和服務等措施實現(xiàn)水利益共享。國外對國際水安全合作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從流域上看,有分析中東地區(qū)、湄公河、哥倫比亞河等,涉及多個地區(qū)、國家邊界水域的合作,但對中國東北亞流域的國際合作研究較少。也有學者在非傳統(tǒng)安全內部進行研究,Taniguchi(2017)將水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三者結合在一起,對亞太地區(qū)進行考察。參考文獻AhmadQuratulAin,BiemansHester,MoorsEddy,ShaheenNuzba,MasihIlyas.TheImpactsofClimateVariabilityonCropYieldsandIrrigationWaterDemandinSouthAsia[J].Water,2020.Likhacheva.\t"/KNS8/DefaultResult/_blank"WaterChallengeandtheProspectsforBRICSCooperation[J].StrategicAnalysis,2019.MartinaKlimes,DavidMiche,ElizabethYaari,PhilliaRestiani.\t"/KNS8/DefaultResult/_blank"Waterdiplomacy:Theintersectofscience,policyandpractice[J].JournalofHydrology,2019,(2).Tafesse,T.Benefit-Sharingframeworkintransboundaryriverbasins:Thecaseoftheeasternnilesubbasin[J].ProjectWorkshopProceedings,2009,19(3).ClaudiaW.Sadoff,DaleWhittington,DavidGrey.Africa'sInternationalRivers;AnEconomicPerspective[M].Washington:WorldBankWorldBankPublications,2002.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J]Science,1996,(162).TaniguchiM,MasuharaN,BurnettbK.Water,energy,andfoodsecurityintheAsiaPacificregion[J].JournalofHydrology:RegionalStudies,2017,(11).ToddSandler,GlobalCollectiveAction[J].Cambridge,Engl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英吉·考爾,卡特爾·勒·古爾文著,張春波、高靜譯: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與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羅伯托·諾格亞,區(qū)域性公共產品、治理與能力建設,載安東尼·艾斯特瓦多道爾,布萊恩·弗朗茨,譚·羅伯特·阮主編,張建新等譯:區(qū)域性公共產品: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查爾斯·金德爾伯格著,宋承先,洪文達譯: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羅伯特·吉爾平著,武軍等譯:世界政治的戰(zhàn)爭與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羅伯特·基歐漢著,蘇長和等譯: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黃河,戴麗婷.“一帶一路”公共產品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J].太平洋學報,2018,(08).劉傳春,李遠.“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治理的完善——以國際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為視角的分析[J].理論導刊,2019,(10).常非凡.“一帶一路”水利水電走出去的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J].人民長江,2020,51(10).張澤.國際水資源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胡文俊.國際水法的發(fā)展及其對跨界水國際合作的影響[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7,(11).馮彥,何大明,李運剛.基于國際法的跨境水分配關鍵指標及其特征[J].地理學報,2013,68(03).曾彩琳,黃錫生.國際河流共享性的法律詮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02).何艷梅.國際河流水資源公平和合理利用的模式與新發(fā)展:實證分析、比較與借鑒[J].資源科學,2012,34(02).白明華.跨國水資源的國際合作法律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盧函,杜德斌,桂欽昌,段德忠.跨界水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