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控生物試題_第1頁
安徽省蕪湖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控生物試題_第2頁
安徽省蕪湖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控生物試題_第3頁
安徽省蕪湖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控生物試題_第4頁
安徽省蕪湖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控生物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蕪湖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jiān)控生物試題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評分一、單選題1.人進行體力勞動時,手掌、腳掌上常會磨出水皰。下列關于水皰的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水皰的成分中蛋白質含量最高B.水皰主要是由血漿中的水大量滲出到組織液形成的C.水皰自行消失是因為其中的液體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D.水皰的形成和消失說明內環(huán)境中物質是不斷更新的2.人在劇烈運動時,體內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大量乳酸進入血液,血漿由弱堿性變?yōu)槿跛嵝訠.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漿中葡萄糖的濃度會相應降低C.大量失鈉,對細胞外液滲透壓的影響大于細胞內液D.大量失水,會引起血漿滲透壓和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3.下列關于神經系統(tǒng)組成的表述正確的是()A.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由大腦和脊髓組成B.外周神經系統(tǒng)是由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組成C.組成神經系統(tǒng)的細胞主要有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D.自主神經系統(tǒng)是脊神經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4.“小兒麻痹癥”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傳出神經元的細胞體,而傳入神經元及神經中樞未受到侵染,所以嚴重的小兒麻痹癥患者會表現出下肢()A.能運動,對刺激有感覺 B.運動障礙,對刺激有感覺C.不能運動,對刺激無感覺 D.運動障礙,對刺激無感覺5.反射有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之分,下列有關它們的敘述錯誤的是()A.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之上B.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都有助于動物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C.非條件反射數量有限、一般是永久的,而條件反射數量幾乎無限但可以消退D.條件反射是人類特有的,動物因為沒有語言和文字所以無法完成條件反射6.將槍烏賊的巨大軸突(神經纖維)置于體內組織液的模擬環(huán)境中,下列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A.靜息時,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K+外流B.若減小模擬環(huán)境中K+濃度,則靜息電位的絕對值變小C.若增大模擬環(huán)境中Na+濃度,則刺激引發(fā)動作電位的速度加快D.若減小模擬環(huán)境中的Na+濃度,則動作電位峰值變小7.海蝸牛在接觸幾次電擊后。能學會利用長時間蜷縮的方式保護自己;沒有經過電擊刺激的海蝸牛則沒有類似的防御行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經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頸部。發(fā)現原本沒有經過電擊的海蝸牛也“學會”了防御,而對照組則沒有此現象。以下敘述不符合該實驗的是()A.有助于我們對動物記憶的形成機制的研究B.本實驗對照組的海蝸牛也需要注射RNA,但來源不同C.實驗結果說明RNA直接決定了動物記憶的形成D.說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蝸?!矮@得”記憶8.斯他林等人在發(fā)現促胰液素之后,繼續(xù)進行研究:將狗的小腸黏膜刮下過濾后注射給另一條狗,后者的胰液分泌明顯增加的同時血壓突然下降。下列推測或敘述合理的是()A.本研究說明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壓的作用B.胰液分泌增加是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C.本實驗對照組應注射等量的清水D.過濾液中物質的作用多樣說明激素不具有專一性9.機體內各種激素彼此關聯,相互影響,共同參與調節(jié)同一生理功能。下列對激素間相互關系的描述,正確的是()A.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對血糖穩(wěn)定起作用,二者為協同關系B.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體的分泌活動,二者為協同關系C.胰島素和腎上腺素都可對血糖穩(wěn)定起作用,二者作用相抗衡D.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都能調節(jié)生長發(fā)育,二者作用相抗衡10.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對于機體穩(wěn)態(tài)的維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A.寒冷環(huán)境中,人體產熱大于散熱,使體溫得以穩(wěn)定B.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是兩個獨立的調節(jié)系統(tǒng)C.劇烈運動時,機體通過大量排汗和大量飲水維持機體水平衡,這是神經、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D.人體體液調節(jié)的體液因子主要是激素,還有組織胺、某些氣體分子及一些代謝產物11.X和Y是兩種激素。X刺激Y的分泌,Y能夠抑制分泌X的細胞的分泌活性。如果Y的水平下降,那么接下來立即發(fā)生的是()A.X的分泌減少 B.X的分泌增多 C.Y的分泌停止 D.X的分泌停止12.人的學習和記憶是腦的高級功能之一,下列有關敘述不合理的是()A.聽課時需要神經元的活動和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單向傳遞信息B.閱讀時通過神經纖維把眼部感受器產生的興奮傳至腦干的神經中樞C.抄筆記需要大腦皮層感知學習內容和控制手部書寫活動D.參與小組討論,需要大腦皮層言語區(qū)的S區(qū)和H區(qū)參與13.下列關于免疫調節(jié)的表述正確的是()A.人體內的白細胞可以抗擊多種細菌,因此屬于人體的第三道防線B.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和其他細胞產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質C.T細胞只參與細胞免疫,B細胞只參與體液免疫D.B細胞只要接受了相應抗原的直接刺激就會分泌特異性抗體14.忙碌一天之后擼個貓是很多人解乏的方式。但目前研究發(fā)現,貓體內存在很多過敏原,其中最主要的是貓唾液中的蛋白質Feld1(簡稱F蛋白)。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A.有F蛋白過敏史的人若接觸貓,可能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B.貓的舔毛行為會增加入接觸過敏原的幾率C.若家中有人對貓過敏,則應盡量避免在家中養(yǎng)貓D.人對貓過敏是免疫功能過弱的表現,需要通過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15.B細胞、輔助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的共同點不包括()A.它們均來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成熟B.它們均具有特異性C.它們均在受刺激后,經歷活化、增殖過程D.它們的細胞表面均存在受體,可識別特定抗原16.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別插入三株燕麥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別從不同方向給予光照(如圖)。培養(yǎng)段時間后,胚芽鞘生長情況是()A.a不彎曲、b不彎曲、c不彎曲B.a向右彎曲、b不彎曲、C向左彎曲C.a不彎曲、b不彎曲、c向右彎曲D.a向右彎曲、b向左彎曲、c不彎曲17.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以下關于種群密度的表述正確的是()A.種群密度與出生率成正比B.種群密度可以反映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C.調查青蛙等活動范圍不大的動物的種群密度可以用樣方法D.一塊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數量就是該種群的種群密度18.下列關于自然界中種群數量變化的表述正確的是()A.將一種生物引入一個新環(huán)境中,在一定時期內,這個生物種群就會出現“J”形增長B.種群的“S”形增長只適用于一些單細胞生物C.由于環(huán)境容納量是有限的,種群增長到一定數量就會保持穩(wěn)定D.種群數量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等數量特征影響,也受到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調節(jié)19.在對某種兔種群密度的調查中,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6只,第二次捕獲25只,其中有標記兔12只,則調查范圍內該種兔的總數量約為()A.46只 B.125只 C.88只 D.96只20.長白山地區(qū)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了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高山凍原。針闊葉混交林中的喬木層有紅松、紅皮云杉等多種植物,在林冠層生活著大、小杜鵑、黑枕黃鸝等鳥類。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A.針闊葉混交林中的紅松和紅皮云杉存在種間競爭的關系B.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是群落的垂直結構C.小杜鵑主要生活在林冠層,這是小杜鵑的生態(tài)位D.大杜鵑、小杜鵑和黑枕黃鸝都生活在同一地點,生態(tài)位相同21.貂熊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寒溫帶針葉林。成年貂熊體重十多公斤,耳小、尾短、毛長、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大。它捕食小型動物,也經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以下相關推測成立的是()A.狼和貂熊之間是互利共生關系B.貂熊耳小、尾短、毛長不利于適應環(huán)境C.貂熊、猞猁、狼的生態(tài)位的差異是協同進化的結果D.貂熊至少是第三營養(yǎng)級,三級消費者22.我國北方某地區(qū)實施退耕還林三年后,對該地區(qū)蜘蛛類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豐富度增加,但原來分布于農田的蜘蛛種類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錯誤的是()A.退耕農田上發(fā)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B.部分農田蜘蛛消失說明退耕還林不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C.退耕還林后群落總體上朝著物種增多、結構復雜的方向演替D.蜘蛛類群的變化說明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組成是動態(tài)變化的23.某同學繪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概念圖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①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B.③越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強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該圖漏寫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某項功能24.如圖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各成分(丁為非生物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光能通過甲輸入生態(tài)系統(tǒng)B.參與構成食物鏈的成分有甲和乙C.碳元素在乙與丙之間以CO2形式傳遞D.丙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25.流經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總能量是()A.該保護區(qū)自養(yǎng)生物固定的總能量B.照射到該保護區(qū)中的全部太陽能C.該保護區(qū)所有生物體內的能量D.該保護區(qū)生產者體內的能量26.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使二氧化碳進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A.細菌 B.真菌 C.動物 D.綠色植物27.下列關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敘述,正確的是()A.物質循環(huán)往復意味著任何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物質上都是自給自足的B.能量流動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C.只有生物才會對信息有反應,因此信息傳遞只發(fā)生在群落內部D.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都是沿著食物鏈進行的28.某農田棄耕后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過程中不同階段優(yōu)勢植物和其他常見植物如表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棄耕年數優(yōu)勢植物其他常見植物0~1馬唐____1飛蓬豚草2紫菀豚草3須芒草豚草5~10短葉松火炬松50~150櫟等硬木樹山核桃A.在該演替過程中早期階段演替較快,后面演替慢B.隨著時間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結構變得復雜C.群落演替使群落對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從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該地區(qū)屬于半干旱地區(qū)29.“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的關鍵是在野生水稻中發(fā)現了雄性不育植株,這是利用了生物多樣性中的()A.生物物種多樣性 B.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樣性C.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D.遺傳(基因)多樣性30.生態(tài)工程建設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A.農村綜合發(fā)展型生態(tài)工程實現了物質和能量的循環(huán)利用B.農村綜合發(fā)展型生態(tài)工程的原理是一樣的,各地均可按照相同模式建設C.在濕地恢復工程中建立緩沖帶是為了讓該地區(qū)進行非自然演替恢復D.礦區(qū)廢棄地進行公園化建設時,需要考慮植被和土壤之間的協調31.穩(wěn)態(tài)和平衡觀是生物科學重要的生命觀念。以下有關穩(wěn)態(tài)的說法錯誤的是()A.內環(huán)境中滲透壓相對穩(wěn)定,有利于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tài)和功能B.細胞代謝主要發(fā)生在內環(huán)境,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C.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也參與了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形成和維持D.從細胞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的各個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都存在穩(wěn)態(tài)32.《史記·項羽本紀第七》記載“籍(項羽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在項羽扛鼎時,其體內自主神經調節(jié)的結果不包括()A.瞳孔放大 B.胃腸蠕動加快C.支氣管擴張 D.腎上腺素分泌增加33.在t1、t2、t3時刻分別給予某神經纖維三次強度相同的甲刺激,測得神經纖維電位變化如圖所示,請據圖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甲刺激強度過小,無法引起神經纖維上Na+通道打開B.適當提高細胞內K+濃度,測得的靜息電位可能位于-65~-55mVC.一定條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經纖維產生動作電位D.t4~t5時間段,細胞K+通道打開,利用ATP將K+運出細胞恢復靜息狀態(tài)34.內環(huán)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對穩(wěn)定主要與性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和分級調節(jié)有關。為探究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是否存在負反饋調節(jié),下列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小白鼠的處理恰當的是()①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②進行手術并切除性腺③不手術④注射適量的生理鹽水⑤進行手術不切除性腺⑥不注射A.實驗組:②①;對照組:④⑤ B.實驗組:①③;對照組:⑥③C.實驗組:②①,對照組:②④ D.實驗組:④⑤;對照組:①⑤35.研究顯示,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能夠與輔助性T細胞(Th)進行通訊,以增強幼鼠肺部的過敏性炎癥。但老年小鼠的肺部卻未見該現象。支配小鼠肺部的交感神經在幼年期主要產生多巴胺,但在成年后又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與Th上的受體結合,從而促進其分化為哮喘加重的Th細胞,增強了肺部炎癥,在成年肺中產生去甲腎上腺素的神經無此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這些發(fā)現可能為解釋兒童哮喘病率比成人高的原因提供依據B.神經系統(tǒng)影響免疫系統(tǒng),但免疫系統(tǒng)對神經系統(tǒng)不起作用C.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與T細胞上的同一受體結合D.神經遞質只能作用于神經細胞、肌肉細胞或腺體細胞36.在植物抗冷脅迫過程中,脫落酸(ABA)起到關鍵的作用。為探究一定濃度范圍內的ABA對不同品系番茄幼苗葉片在抗冷脅迫中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的相關實驗結果如圖。(注:相對電導率可反映細胞膜受損程度,兩者呈正相關。)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脫落酸參與植物細胞氧化分解增加產熱,從而提高抗寒能力B.圖中ABA濃度對番茄幼苗葉片的抗冷脅迫具有促進作用,710品系較704更敏感C.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得出ABA的作用是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D.本實驗的自變量是脫落酸濃度,因變量是相對電導率37.下列為種群數量特征的兩個概念圖,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圖1中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趨勢的主要依據是bB.圖1中的c為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C.圖2中的丁與圖1中的a表示的含義相同D.圖2中丙為性別比例,主要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3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池塘編號捕食者數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323710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種間競爭結果可能受捕食者影響C.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失D.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少39.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或所制造的有機物質稱為初級生產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稱為凈初級生產量。表為4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實例。類別玉米地荒地湖泊I湖泊II太陽能利用率(初級生產量/入射太陽能)1.6%1.2%0.4%0.1%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級生產量)23.4%15.1%22.3%21.0%凈初級生產效率(凈初級生產量/初級生產量)76.6%84.9%77.7%79.0%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上述4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制造有機物質最多的是玉米地B.與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陽能利用率低,但凈初級生產效率高C.兩個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與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顯高于荒地D.兩個湖泊的太陽能利用率低,與太陽光穿過水層時損失了部分能量有關40.與常規(guī)農業(yè)相比,有機農業(yè)、無公害農業(yè)通過禁止或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加大有機肥的應用,對土壤生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某土壤中部分生物類群及食物關系如圖所示,三種農業(yè)模式土壤生物情況如表所示。據圖表信息分析,以下表述錯誤的是()取樣深度/cm農業(yè)模式生物組分/類食物網復雜程度/相對值0~10常規(guī)農業(yè)151.06有機農業(yè)191.23無公害農業(yè)171.1010~20常規(guī)農業(yè)131.00有機農業(yè)181.11無公害農業(yè)161.07A.捕食性線蟲是土壤中的最高營養(yǎng)級,其同化能量的去向和土壤中其他生物有差異B.土壤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結構,且有機農業(yè)模式和其他模式相比群落穩(wěn)定性更高C.如果土壤存在鎘污染,則土壤中捕食性線蟲體內鎘含量會顯著高于其他生物D.長期使用有機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線蟲的數量一定會增多二、綜合題41.如圖表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I、II、III、IV、V表示直接參與的幾種系統(tǒng)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關物質,甲、乙、丙、丁表示四種液體,A、B表示相關過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內環(huán)境是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由圖中組成(填圖中文字編號)。淋巴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是圖中的(填結構名稱)。(2)圖中A過程受阻或者是血漿中減少等情況都會導致組織水腫。(3)圖中的B過程是重吸收,其中水的重吸收量主要受到(填激素名稱)調節(jié),Na+重吸收量主要受到(填激素名稱)調節(jié)。42.“健康中國,萬步有約”是由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發(fā)起、在全國推廣的健走活動,旨在傳遞健康生活理念,推動慢性病防治工作。參賽者佩戴健走計步器記錄每日健走步數、強度和時間。請回答下列問題:(1)健走過程中會出汗,皮膚逐漸微微發(fā)紅,此時皮下毛細血管處于(狀態(tài)),其意義是。(2)某人健走過程只飲水未進食,其血糖不斷消耗,但仍然維持在3.9mmol/L左右。該過程中補充血糖的途徑有,這一過程主要依靠(細胞名稱)分泌的相關激素調節(jié)。(3)長期堅持健走活動可促進人體內淋巴細胞數量增加,從而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免疫系統(tǒng)通過其免疫防御、(回答兩項)的功能,實現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43.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是由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調節(jié)網絡調控的。下圖表示三種植物激素及2、4-D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①②③表示植物激素。(1)激素②③的名稱依次是。(2)高濃度的①能夠促進乙烯的合成,但乙烯合成過多時,又會抑制激素①的合成,這種調節(jié)是調節(jié)。(3)農業(yè)生產中,農民通過將芫荽(香菜)的種子放在流動的河流或深井中進行浸泡來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這種做法與(填“赤霉素”或“脫落酸”)的相關性最大。(4)有研究表明,乙烯催熟的作用機制是乙烯進入靶細胞內和細胞中相應受體結合后,調控細胞合成L酶,而L酶是細胞合成香氣物質必須的??蒲腥藛T對這一研究進行了相關實驗。選取若干生長狀況一致的香瓜,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可知,外源乙烯對L酶活性的促進作用在第天最顯著,理由是。44.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閑置數年后的草莓農田被柳樹等木本植物覆蓋,成片的草莓不見了。請回答:(1)草莓農田閑置后發(fā)生的演替類型是。(2)該過程中,草莓被柳樹代替的原因是。(3)和草莓田相比,柳林中動物分層現象較為復雜,原因是。(4)若氣候條件比較干旱,則閑置的草莓農田可能發(fā)展至階段。45.中國古代詩詞中折射出很多有趣的生物學知識:(1)《詩經·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蜾贏將螟蛉幼蟲銜回窩中,用尾部毒針刺入螟蛉體內,并在其身上產卵。螟蛉成為了蜾贏幼蟲的食物。兩者種間關系為。此外群落的種間關系還有(至少寫出兩種)。(2)《詩經·國風》中有“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上下其音”。詩中燕子表達的信息種類是,該信息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是。(3)清龔自珍的《億亥雜詩》中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中的“落紅”化作“春泥”護“花”的過程,“落紅”是否為“花”提供了能量?護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解答】A、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水皰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A錯誤;B、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水皰主要是由血漿中的水大量滲出到組織液形成的,B正確;C、水皰自行消失是因為其中的液體,即組織液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C正確;D、水皰的形成和消失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內的物質是可以發(fā)生進行交換的,說明內環(huán)境中的物質是可以不斷更新的,D正確。故答案為:A。

【分析】體液是由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組成,細胞內液是指細胞內的液體,而細胞外液即細胞的生存環(huán)境,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也稱為內環(huán)境。其中組織液和血漿可以相互轉化,組織液可以單向轉化為淋巴液,淋巴液可以單向轉化為血漿;細胞與其直接生存的內環(huán)境也可以相互轉化。2.【答案】C【解析】【解答】A、大量乳酸進入血液,由于血漿中存在緩沖物質,所以血漿的pH值可以維持相對穩(wěn)定,A錯誤;B、大量消耗葡萄糖,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的轉化可以補充血糖,所以血糖濃度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B錯誤;C、大量失鈉,由于鈉離子主要存在于細胞外液,因此對細胞外液滲透壓的影響大于細胞內液,C正確;D、大量失水會引起血漿滲透壓和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D錯誤。故答案為:C。【分析】1、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jié)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tǒng)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2、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實質是內環(huán)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理化性質包括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1)人體細胞內環(huán)境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之間,血漿的pH值能夠穩(wěn)定與含有各種緩沖物質有關,如HCO3-、HPO42-等離子;(3)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在組成細胞外液的各種無機鹽離子中含量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的是Na+和Cl-,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與Na+和Cl-有關。

3、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共同作用。3.【答案】B【解析】【解答】A、中樞神經系統(tǒng)包括腦(大腦、腦干和小腦)和脊髓,A錯誤;B、外周神經系統(tǒng)包括脊神經、腦神經、自主神經,其中腦神經有12對,脊神經有31對,B正確;C、組成神經系統(tǒng)的細胞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兩大類,其中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C錯誤;D、自主神經系統(tǒng)屬于外周神經系統(tǒng),外周神經系統(tǒng)包括脊神經、腦神經、自主神經,自主神經系統(tǒng)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D錯誤。故答案為:B。

【分析】1、神經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由細胞體和突起構成。神經系統(tǒng)包括中樞神經系統(tǒng)包括腦和脊髓。神經系統(tǒng)由腦、脊髓和它們所發(fā)出的神經組成,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tǒng)的中樞部分,叫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由腦發(fā)出的腦神經和由脊髓發(fā)出的脊神經是神經系統(tǒng)的周圍部分,叫周圍神經系統(tǒng)。

2、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如圖所示:

4.【答案】B【解析】【解答】根據題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傳出神經元的細胞體,而傳入神經元及神經中樞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能通過傳入神經元傳到神經中樞處理,進而傳導大腦皮層對刺激有感覺;傳出神經元受損,效應器(肌肉)沒有應答,運動障礙,所以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傳出神經元也叫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受損,神經中樞的指令無法傳遞給效應器,造成運動障礙,由于神經中樞和傳入神經正常,因此對外界刺激有感覺。5.【答案】D【解析】【解答】A、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完成的,A正確;B、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都是機體對外界刺激進行的有規(guī)律性的應答反應,都有助于動物適應環(huán)境,B正確;C、非條件反射是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數量有限、一般是永久的;條件反射是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數量幾乎無限但可以消退,C正確;D、條件反射不是人類特有的,動物也存在,例如使小狗建立“鈴聲—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過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搖一次鈴,如此重復多次,過一段時間,只要一搖鈴,即使不喂食物,狗也會分泌大量的唾液,這樣就建立了“鈴聲—唾液分泌”條件反射,人類特有的反射是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建立的條件反射,D錯誤。故答案為:D。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1)非條件反射是指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如腦干、脊髓)參與即可完成。

(2)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

6.【答案】B【解析】【解答】解:A、靜息時,K+外流,造成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A正確;B、減小模擬環(huán)境中K+濃度,K+外流增加,導致靜息電位的絕對值變大,B錯誤;C、Na+內流,造成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正外負,所以增大模擬環(huán)境中Na+濃度,刺激引發(fā)動作電位速度加快,C正確;D、由于靜息時,K+外流,造成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受刺激后,Na+內流,造成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正外負,所以減小模擬環(huán)境中Na+濃度,動作電位的峰值變小,D正確。故答案為:B?!痉治觥可窠浝w維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其膜電位變?yōu)橥庳搩日?。靜息時,神經纖維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該電位的形成與鉀離子的外流鈉離子的內流有關。興奮時,神經纖維膜對鈉離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點處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正外負,該部位與相鄰部位產生電位差而發(fā)生電荷移動,形成局部電流。7.【答案】C【解析】【解答】A、由題干信息分析,該實驗為我們研究記憶形成的機制提供了方向,故本實驗有助于幫助我們對動物記憶形成機制的研究,A正確;B、根據實驗單一變量原則分析可知,實驗的對照組需要注射來自沒有受過電擊刺激海蝸牛的RNA,B正確;C、RNA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故本實驗不能說明RNA直接決定了動物記憶的形成,C錯誤;D、由題干信息“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經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頸部,發(fā)現原本沒有受過電擊的海蝸牛也“學會”了防御”推測可知,本實驗說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蝸牛獲得記憶,D正確。故答案為:C。

【分析】1、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其中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該過程主要發(fā)生在細胞核中,此外在細胞質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可發(fā)生;翻譯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該過程發(fā)生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

2、由題意分析可知,海蝸牛在接觸幾次電擊后,能學會利用長時間蜷縮的方式保護自己;沒有經過電擊的海蝸牛則沒有類似的防御行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海蝸牛頸部注射了被電擊海蝸牛腹部神經元的RNA,因此實驗組海蝸?!皩W會”了防御,說明該防御功能的形成與被電擊海蝸牛腹部神經元的RNA有關。8.【答案】B【解析】【解答】A、小腸黏膜除了能分泌促胰液素,還有多種酶和其他物質,故第二條狗的血壓下降不能得出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壓的作用,A錯誤;B、促胰液素是人由小腸黏膜產生的,進入血液,由血液傳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故第二條狗的胰液分泌明顯增加可能是小腸分泌促胰液素的結果,屬于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B正確;C、動物實驗的對照組應注射等量生理鹽水,以保持細胞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C錯誤;D、濾液中物質的作用效果多樣,可能是多種物質的作用結果,故不能說明激素不具有專一性,D錯誤。故答案為:B。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們發(fā)現的第一種激素,是由小腸黏膜產生的,進入血液,由血液傳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第一條狗的小腸黏膜注射到第二條狗體內,引發(fā)第二條狗的生理活動發(fā)生改變,原因是小腸黏膜內含有相關物質或激素。9.【答案】C【解析】【解答】A、胰島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們之間的作用相反,屬于拮抗作用,A錯誤;B、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屬于負反饋調節(jié),但兩者不在同一個生物體內發(fā)揮作用,B錯誤;C、胰島素可降低血糖,腎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C正確;D、生長激素可促進生長,甲狀腺激素可促進生長發(fā)育,二者為協同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C。

【分析】1、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或者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的化學物質,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多肽、脂質或氨基酸衍生物。激素調節(jié)的三個特點:(1)微量和高效;(2)通過體液運輸;(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2、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1)協同作用: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fā)揮作用,從而達到增強效應的結果.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對某一生理效應發(fā)揮相反的作用.如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10.【答案】D【解析】【解答】A、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通過調節(jié)使機體產熱等于散熱,維持體溫得以穩(wěn)定,A錯誤;B、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受到神經和體液的調節(jié)。正是由于這兩種調節(jié)方式的協調,各器官、系統(tǒng)的活動才能協調一致,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才能得以維持,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即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是共同調節(jié)、相輔相承的,B錯誤;C、劇烈運動時,機體大量排汗和大量飲水是神經調節(jié)的結果,但是機體水平衡的調節(jié)涉及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jié),C錯誤;D、人體體液調節(jié)的體液因子主要是激素,激素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的重要內容,人體體液調節(jié)的體液因子還包括組織胺、某些氣體分子(如二氧化碳)及一些代謝產物也能對機體做出調節(jié),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1、人為恒溫動物,體溫調節(jié):

(1)體溫調節(jié)中樞:下丘腦.。

(2)機理:產熱和散熱達到動態(tài)平衡。

(3)寒冷環(huán)境下:①增加產熱的途徑:骨骼肌戰(zhàn)栗、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加;②減少散熱的途徑:立毛肌收縮、皮膚血管收縮等。

(4)炎熱環(huán)境下:主要通過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增加散熱的途徑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膚血管舒張。

2、人體的水平衡調節(jié)過程:

(1)當人體失水過多、飲水不足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同時大腦皮層產生渴覺(主動飲水),使細胞外液滲透壓維持平衡。

(2)體內水過多時→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減少→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加,使細胞外液滲透壓維持平衡。

3、體液調節(jié)是指細胞產生某些化學物質(激素、組織胺、CO2、H+等),通過體液(血漿、組織液、淋巴等)的傳送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fā)育、生殖等生理功能進行調節(jié)。以激素調節(jié)為主,作用一般比較緩慢,廣泛而持久。11.【答案】B【解析】【解答】X和Y是兩種激素。X刺激Y的分泌,Y能夠抑制分泌X的細胞的分泌活性。X和Y之間存在反饋調節(jié),所以,Y的水平下降,那么接下來立即發(fā)生的是X的分泌增多,綜上,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

【分析】反饋調節(jié)是生命系統(tǒng)中非常普遍的調節(jié)機制,指在一個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jié)該系統(tǒng)的工作。其中,起促進作用的稱為正反饋,起抑制作用的稱為負反饋。負反饋調節(jié)是激素調節(jié)的主要調節(jié)機制。12.【答案】B【解析】【解答】A、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遞是單向的,因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時單向傳遞信息,A正確;B、閱讀時通過神經纖維把眼部感受器產生的興奮傳導到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B錯誤;C、抄筆記需要大腦皮層感知學習內容的語言中樞和控制手部書寫活動的軀體運動中樞,C正確;D、參與小組討論,需要大腦皮層言語區(qū)的運動性語言中樞和聽覺性語言中樞參與,D正確。故答案為:B。

【分析】1、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

W區(qū)(書寫性語言中樞):此區(qū)受損,不能寫字(失寫癥)。

S區(qū)(運動性語言中樞):此區(qū)受損,不能講話(運動性失語癥)。

H區(qū)(聽覺性語言中樞):此區(qū)受損,不能聽懂話(聽覺性失語癥)。

V區(qū)(視覺性語言中樞):此區(qū)受損,不能看懂文字(失讀癥)。

2、學習和記憶是腦的高級功能之一。學習和記憶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1)學習是神經系統(tǒng)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行為、習慣和積累經驗的過程。(2)記憶則是將獲得的經驗進行貯存和再現。13.【答案】B【解析】【解答】A、人體內的白細胞屬于吞噬細胞,可以抗擊多種細菌,不具有特異性,因此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錯誤;B、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和其他細胞產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質,如抗體、細胞因子、溶菌酶等,B正確;C、T細胞既參與細胞免疫,也參與體液免疫,C錯誤;D、B細胞只要接受了相應抗原的刺激后就會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漿細胞分泌特異性抗體,D錯誤。故答案為:B。

【分析】1、免疫系統(tǒng)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等;功能: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

(2)免疫細胞(發(fā)揮免疫作用的細胞):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淋巴細胞。

(3)免疫活性物質(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fā)揮免疫作用的物質):抗體(由漿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溶菌酶等。

2、體液免疫過程:

14.【答案】D【解析】【解答】A、有F蛋白過敏史的人體內會有抗F蛋白的抗體,若接觸貓,可能會產生強烈的過敏反應,A正確;B、貓唾液中的蛋白質Feld1屬于過敏原,貓的舔毛行為會增加毛發(fā)中蛋白質Feld1含量,擼貓時增加入接觸過敏原的幾率,B正確;C、貓體內存在很多過敏原,若家中有人對貓過敏,則應盡量避免在家中養(yǎng)貓,C正確;D、人對貓過敏是免疫功能過強的表現,D錯誤。故答案為:D。

【分析】過敏反應:

1、過敏反應是指已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所發(fā)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反應。

2、反應的特點是發(fā)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3、過敏反應的原理:機體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時,機體會產生抗體,吸附在某些細胞的表面;當機體再次接觸過敏原時,被抗體吸附的細胞會釋放組織胺等物質,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增強、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等,進而引起過敏反應。

15.【答案】A【解析】【解答】A、它們均來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輔助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A符合題意;B、它們都能識別特定的抗原,具有特異性,B不符合題意;C、受刺激后,都可以經歷活化、增殖過程和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產生細胞因子或者形成新的細胞毒性T細胞和記憶細胞,C不符合題意;D、它們的細胞表面都含有受體,可以識別相應的抗原,然后開始增殖分化,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分析】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

16.【答案】C【解析】【解答】a:雖有單側光照,但是因為云母片的作用,尖端的生長素不能由向光側向背光側轉移,直立生長;b:由于有云母片的阻隔,生長素不能從尖端運到伸長區(qū),不生長,不彎曲;c:右側的生長素不能運至伸長區(qū),但是左側的生長素能運至伸長區(qū),向右彎曲生長。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

【分析】胚芽鞘生長情況的判斷方法有:一看有無生長素,沒有不長;二看能否向下運輸,不能運輸就不長;三看是否均勻向下運輸,均勻:直立生長;不均勻:彎曲生長(彎向生長素少的一側)。

17.【答案】C【解析】【解答】A、種群密度與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有關,出生率高,如果死亡率更高,種群密度可能變小,A錯誤;B、種群密度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數量,但是僅靠這一特征還不能反映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B錯誤;C、樣方法適用于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因此調查青蛙等活動范圍不大的動物的種群密度可用樣方法,C正確;D、種群密度是指單位面積或體積的個體數量,一塊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數量不符合種群密度的概念,D錯誤。故答案為:C。

【分析】1、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

2、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但年齡結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的。

3、估算種群密度時,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其中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或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18.【答案】D【解析】【解答】A、將一種生物引入到一個新環(huán)境中,若不適應新環(huán)境,則可能被淘汰,新環(huán)境為理想條件時,種群才能“J”形增長,A錯誤;B、種群的“S”形增長不只適用于草履蟲等單細胞生物,對于自然界中的大多數生物來說,由于生存的資源和空間有限、存在著生存斗爭,種群數量的增長往往呈“S”形增長,B錯誤;C、自然界中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很多,如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因此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條件下,種群數量還會急劇下降甚至消亡,C錯誤;D、直接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種群數量變化也受到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調節(jié),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1、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但年齡結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的。

2、種群增長曲線:(1)J形增長曲線:

①條件:食物(養(yǎng)料)充足、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②適用范圍:實驗條件下或種群遷入新環(huán)境最初一段時間。

③特點:種群數量連續(xù)增長,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長倍數),無K值。

(2)S形增長曲線:

①條件:資源有限、空間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約。

②適用范圍:自然種群。

③特點: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K/2值處增長速率最大。19.【答案】D【解析】【解答】已知在對某種兔種群密度的調查中,第一次捕獲并標記46只,第二次捕獲25只,其中有標記兔12只,根據公式,即N:46=25:故答案為:D。

【分析】1、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記重捕法;標記重捕法的注意點:①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的現象;②標記物不能過于醒目;③不能影響被標志對象的正常生理活動;④標志物不易脫落,能維持一定時間。

2、標記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密度(N)/第一捕獲并標記個體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則再次捕獲的概率下降則調查的結果比實際值偏大。20.【答案】A【解析】【解答】A、紅松和紅皮云杉的生長都需要陽光、水分、無機鹽等,兩者存在種間競爭的關系,A正確;B、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是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CD、生態(tài)位不僅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還包括占用資源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不能僅根據生活區(qū)域就判斷生物的生態(tài)位,大杜鵑、小杜鵑和黑枕黃鸝只是生活在同一地點,可能因為占用資源等不同,導致生態(tài)位不同,CD錯誤。故答案為:A。

【分析】1、群落的結構:(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tài),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成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許多層次的現象。(2)群落的水平結構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現特征是鑲嵌性。

2、生態(tài)位:

(1)概念:物種利用各種資源的幅度以及該物種與種群中其他物種關系的總和。

(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

(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1.【答案】C【解析】【解答】A、貂熊捕食小型動物,也經常吃狼,說明狼和貂熊之間為種間競爭和捕食關系,A錯誤;B、耳小、尾短、毛長利于保溫,減少散熱,以適應寒冷環(huán)境,B錯誤;C、不同物種占有的生態(tài)位一般不同,這是協同進化的結果,C正確;D、貂熊捕食小型動物,即可以捕食第二營養(yǎng)級的生物,因此,貂熊至少是第三營養(yǎng)級,次級消費者、D錯誤。故答案為:C。

【分析】1、生物的種間關系

①捕食關系: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如七星瓢蟲與蚜蟲。

②寄生關系: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且從這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營養(yǎng)物質維持生存的現象。如水蛭寄生在牛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體內、菟絲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③共生關系:兩種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離開后一方或雙方都難以生存的現象。如清潔蝦在魚類的體表.以吞食細菌為生,兼為魚類“治病”。

④競爭關系: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空間等的現象。如雜草和農作物爭奪養(yǎng)料和生存空間。

2、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通過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22.【答案】B【解析】【解答】A、退耕農田還存在土壤等基本條件,因此退耕農田上發(fā)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確;BC、退耕還林后,該處的次生演替的一般過程是:棄耕農田→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灌木→喬木,演替過程中,個別原有的物種可能消失(部分農田蜘蛛消失),但群落總體朝著物種增多(地面蜘蛛豐富度增加)、結構復雜的方向演替,有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B錯誤,C正確;D、群落演替是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替代的過程,該地區(qū)地面蜘蛛豐富度增加,但原來分布于農田的蜘蛛種類部分消失了,說明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組成是動態(tài)變化的,D正確。故答案為:B。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其主要類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23.【答案】A【解析】【解答】由圖分析可知①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故A錯誤。②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③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營養(yǎng)結構越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高,故B正確。④是生產者,如硝化細菌也是生產者,故C正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還包括信息傳遞,故D正確。

故答案為:A。

【分析】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和營養(yǎng)結構,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yǎng)結構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信息傳遞。

3、據圖分析:①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②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③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④表示生產者。24.【答案】C【解析】【解答】A、甲為生產者,乙為消費者,丙為分解者,光能通過甲(生產者)的光合作用輸入生態(tài)系統(tǒng),A正確;B、參與構成食物鏈的成分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即甲(生產者)和乙(消費者),B正確;C、乙和丙均屬于生物,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碳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以CO2形式循環(huán),C錯誤;D、丙為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能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D正確。故答案為:C。

【分析】題圖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各成分(丁為非生物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首先根據雙向箭頭可判斷出甲生產者、丁為非生物環(huán)境;其次判斷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個箭頭指向無機環(huán)境外,其他箭頭都指進來,因此丙為分解者;其余均為消費者,即乙為消費者。25.【答案】A【解析】【解答】流經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總能量是生產者(自養(yǎng)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即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

【分析】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輸入、能量傳遞、能量散失的過程。

2、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主要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因此輸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3、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26.【答案】D【解析】【解答】AB、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分解動植物尸體,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AB錯誤;C、動物為消費者,其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C錯誤;D、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變?yōu)橛袡C物固定下來,能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物群落的是主要是綠色植物,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碳以CO2的形式從大氣中進入生物群落,這一過程主要是生產者的光合作用;碳從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去,這一過程主要是各級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7.【答案】B【解析】【解答】A、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間不斷循環(huán)確保了其在物質上的自給自足,但是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農作物不斷的輸出,需要不斷的補充礦質元素,如由于氮元素不斷通過產品輸出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因此還要往農田中不斷施加氮肥,A錯誤;B、能量流動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B正確;C、信息傳遞還可以發(fā)生在無機環(huán)境和生物群落之間,C錯誤;D、信息傳遞可以是雙向的,不一定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D錯誤。故答案為:B。

【分析】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輸入、能量傳遞、能量散失的過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主要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基本化學元素不斷地進行著從無機環(huán)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huán)境的循環(huán)過程稱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

3、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信息傳遞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如萵苣在適宜的波長下才能萌發(fā)生長、蝙蝠依賴超聲波進行定位、取食和飛行;

(2)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如雄鳥求偶時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

(3)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如狼能夠根據兔子留下的氣味去追捕兔子。28.【答案】D【解析】【解答】A、由題表可知,與草本植物階段相比,木本植物階段的演替需要的時間較長,比較緩慢,早期階段演替較快,后面演替慢,A正確;B、由題表可知,該演替過程為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群落的垂直結構變得復雜,B正確;C、群落演替中物種組成越來越復雜,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確;D、半干旱地區(qū)演替只能形成稀疏的灌木,不能形成喬木,該地區(qū)形成山核桃等喬木,說明該地區(qū)不屬于半干旱地區(qū),D錯誤。故答案為:D。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其主要類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29.【答案】D【解析】【解答】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的關鍵是在野生水稻中發(fā)現了雄性不育株,這是利用了生物多樣性中的基因的多樣性。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樣性是培育農作物新品種的基因庫,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1、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30.【答案】D【解析】【解答】A、農村綜合發(fā)展型生態(tài)工程實現了物質的循環(huán)利用,能量的多級利用,能量不能循環(huán)利用,A錯誤。B、農村綜合發(fā)展型生態(tài)工程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遵循物質循環(huán)再生的原理,但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不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設,B錯誤;C、在濕地生態(tài)恢復工程中,建立緩沖帶,盡量減少人類的干擾,使?jié)竦匾揽孔匀谎萏娴葯C制恢復其生態(tài)功能,C錯誤;D、在某礦區(qū)廢棄地進行公園化建設時,由于礦區(qū)廢棄地土壤條件貧瘠,要選擇適應能力強的植被,即需考慮植被與土壤之間的協調,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生態(tài)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由生物組分而產生的自組織、自我優(yōu)化、自我調節(jié)、自我更新和維持。

(2)循環(huán):通過系統(tǒng)設計實現不斷循環(huán),使前一環(huán)節(jié)產生的廢物盡可能的被后一環(huán)節(jié)利用,減少整個生產環(huán)節(jié)廢物的產生。

(3)協調: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的協調與適應。

(4)整體:遵從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規(guī)律,各組分之間要有適當的比例。不同組分之間用構成有序的結構,通過改變和優(yōu)化結構,達到改善系統(tǒng)功能的目的。

31.【答案】B【解析】【解答】A、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其主要內容是內環(huán)境滲透壓、溫度和pH等的穩(wěn)定,內環(huán)境中滲透壓相對穩(wěn)定,有利于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tài)和功能,A正確;B、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是細胞質基質,B錯誤;C、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發(fā)生物質交換的媒介,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即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依賴于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或某些激素也參與了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形成和維持,C正確;D、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種群水平乃至生態(tài)系統(tǒng)等水平都存在穩(wěn)態(tài),D正確。故答案為:B。

【分析】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

(1)實質:體內滲透壓、溫度、pH等理化特性呈現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

(2)定義:在神經系統(tǒng)和體液的調節(jié)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3)調節(jié)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網絡;

(4)層面:水、無機鹽、血糖、體溫等的平衡與調節(jié)。32.【答案】B【解析】【解答】解:根據分析,項羽在扛鼎時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耗氧量增加,因此支氣管擴張,腎上腺分泌增加,瞳孔放大,但消化系統(tǒng)沒有反應。所以ABC錯誤,D正確。故答案為:B?!痉治觥孔灾魃窠浵到y(tǒng)支配內臟器官(消化道、心血管、膀胱等)及內分泌腺、汗腺的活動和分泌,并參與調節(jié)血壓.當交感神經功能降低或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時,心率減慢、血管擴張、血壓降低,當副交感神經功能降低或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時,則表現為心率增快、內臟和皮膚血管功能收縮、血壓33.【答案】C【解析】【解答】A、t1時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開,產生局部電位,但無法產生動作電位,其屬于一種閾下的低強度刺激,A錯誤;B、靜息時,神經纖維膜對K+通透性較大,K+外流產生靜息電位,適當提高細胞內K+濃度會增加K+外流,使測得的靜息電位數值變小,絕對值變大,B錯誤;C、由題圖可知t1、t2兩次強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時間較長無法累加,t2、t3兩次強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時間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經纖維產生動作電位,C正確;D、t4~t5時間段內是靜息電位恢復的過程,此時主要是K+外流,K+外流不消耗ATP,D錯誤。故答案為:C。

【分析】(1)靜息電位:靜息狀態(tài)時,細胞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產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內。(2)動作電位:受到刺激后,細胞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產生原因:Na+內流,使興奮部位膜內側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外側。

(3)興奮部位與為興奮部位之間由于電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電流,將興奮向前傳導,后方又恢復為靜息電位。(4)在膜外,興奮傳導方向與局部電流方向相反。在膜內,興奮傳導方向與局部電流方向相同。

34.【答案】C【解析】【解答】依題意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為自變量,因變量是測定小鼠體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含量。為了排除小鼠體內產生的性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所以實驗組和對照組小鼠都應切除性腺,只是實驗組小鼠要注射適量的促性腺激素,對照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綜上分析,實驗組處理為②①,對照組處理為②④。故答案為:C。

【分析】1、下丘腦是人體神經調節(jié)和激素調節(jié)的樞紐,下丘腦可以分泌促激素釋放激素,促進垂體的生長發(fā)育,垂體可以分泌促激素,促進相應器言的生長發(fā)育,以及相應激素的分泌,這是一種分級調節(jié)機制,體內某種激素含量升高,會反過來抑制垂體和下丘腦的作用,這屬于反饋調節(jié)。

2、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1)根據激素的化學本質,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多肽類和蛋白質類激素易被消化酶水解,因此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飼喂法:(1)固醇類、氨基酸衍生物類激素可以飼喂,也可以注射。

(2)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如摘除某種內分泌腺(如公雞的睪丸),一段時間后再注射該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睪酮),或重新植入該內分泌腺。

(3)對于幼小的動物一般不用摘除法或注射法,例如研究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fā)育的影響就應該采用飼喂法。35.【答案】A【解析】【解答】A、題目對小鼠容易患過敏性炎癥的原因進行研究,據此推測兒童哮喘患病率比成年人高的原因,A正確;B、神經系統(tǒng)影響免疫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也可以對神經系統(tǒng)起作用,B錯誤;C、由于受體具有專一性,去甲腎上腺素只能與去甲腎上腺素的受體結合,不能與多巴胺的受體結合,C錯誤;D、神經遞質多巴胺可以作用于T細胞,D錯誤。故答案為:A。

【分析】1、過敏反應是指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質的刺激時所發(fā)生的反應。反應的特點是發(fā)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2、依據題意多巴胺通過與T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發(fā)揮作用,去加腎上腺無相應作用,說明T細胞上沒有去加腎上腺的相應受體。36.【答案】B【解析】【解答】A、脫落酸是植物激素,只起調節(jié)作用,不參與化學反應,不能參與植物細胞氧化分解增加產熱,A錯誤;B、圖中ABA濃度對應電導率(細胞受損程度)都低于0濃度對應的電導率(細胞受損程度),所以對番茄幼苗葉片的抗冷助迫具有促進作用,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脫落酸濃度為300(mg/L)時相對電導率最低,710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脫落酸濃度為200(mg/L)時相對電導率最低,因此710品系較704更敏感,B正確;C、圖中ABA濃度對應電導率(細胞受損程度)都低于0濃度對應的電導率(細胞受損程度),所以對番茄幼苗葉片的抗冷助迫具有促進作用,不能得出ABA的作用具有兩重性,C錯誤;D、本實驗的自變量是脫落酸濃度和番茄品系,D錯誤。故答案為:B。

【分析】1、脫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葉片中合成較多,在將要脫落和進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組織中含量較多.脫落酸是植物生長抑制劑,它能夠抑制細胞的分裂和種子的萌發(fā),還有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促進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2、本實驗是探究ABA對不同品系番茄(710、704)幼苗葉片在抗冷脅迫中的影響,自變量是脫落酸濃度和植物品系的不同,因變量是相對電導率。分析曲線圖可知,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再脫落酸濃度為300(mg/l)時相對電導率低,抗寒能力強,710品系的番茄幼苗再脫落酸濃度為200(mg/l)時相對電導率低,抗寒能力強。37.【答案】C【解析】【解答】A、圖1中b為年齡組成,既影響出生率也影響死亡率,是預測種群數量未來變化趨勢的主要依據,A正確;B、圖1中c為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正確;C、由分析可知,圖2中丁為年齡組成,而圖1中a為性別比例,故兩者表示的含義相同,C錯誤;D、由分析可知,圖2中丙為性別比例,主要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D正確。故答案為:C。

【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性別比例直接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年齡結構預測種群密度變化。38.【答案】D【解析】【解答】A、分析表格中數據,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多,甲和丙種蝌蚪數量迅速減少,而乙種蝌蚪數量增多,說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題意;B、當沒有捕食者存在時,乙種蝌蚪數量最少,但是捕食者數量增多時,乙種蝌蚪數量增加,說明種間競爭受捕食者影響,B不符合題意;C、在沒有捕食者的情況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因此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失,C不符合題意;D、因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隨捕食者數量增加,甲和丙數量減少,與乙的競爭減弱,乙可獲得的資源增多,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分析】四個池塘實驗對照比較,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加,甲、丙種群數量越來越少,乙的數量增加,可見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來源;同時甲、乙、丙相對數量發(fā)生變化,說明捕食者數量會影響甲、乙、丙之間的競爭關系。39.【答案】A【解析】【解答】A、若入射太陽能相同,上述4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制造有機物質最多的是玉米地,因為玉米地的太陽能利用率最高,A錯誤;B、玉米地的太陽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凈初級生產效率卻低于荒地,B正確;C、由實驗數據可知,兩個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與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顯高于荒地,C正確;D、兩個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這些植物接受的太陽能需要穿過水層,據此可推知兩個湖泊的太陽能利用率低,與太陽光穿過水層時損失了部分能量有關,D正確。故答案為:A。

【分析】1、流經某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2、流入一個營養(yǎng)級的能量是指被這個營養(yǎng)級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來源:①生產者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②其余各營養(yǎng)級的能量來自上一營養(yǎng)級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熱能;②流向下一營養(yǎng)級;③殘體、糞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個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營養(yǎng)級+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40.【答案】D【解析】【解答】A、捕食性線蟲是土壤中的最高營養(yǎng)級,其同化能量的去向缺少了流向下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因而與土壤中其他生物有差異,A正確;B、生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土壤生物群落也不例外,存在垂直結構,由表格數據可知,有機農業(yè)模式下土壤中的生物組分最多,食物網的復雜程度最大,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最高,B正確;C、如果土壤存在鎘污染,則根據生物富集作用可推測,土壤中捕食性線蟲體內鎘含量會顯著高于其他生物,因為其營養(yǎng)級最高,C正確;D、長期使用有機肥后土壤中生物種類逐漸增多,營養(yǎng)結構變得更加復雜,由于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則植食性線蟲的數量不一定會增多,D錯誤。故答案為:D。

【分析】1、最高營養(yǎng)級生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釋放的能量。

2、群落的結構主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1)垂直結構: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原因: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與不同層次的微環(huán)境有關;

(2)水平結構:概念: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tài)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它們常呈鑲嵌分布。41.【答案】(1)甲、乙、丙;甲、乙(2)血漿蛋白(蛋白質)(3)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解析】【解答】(1)內環(huán)境是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組成,依次為圖中乙、丙、甲。淋巴細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淋巴最終匯入到血漿中,因此淋巴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是圖中的淋巴和血漿,即圖中的甲、乙。(2)圖中A過程受阻,即滲出的蛋白質不能正?;厥者M入血液或者是血漿中血漿蛋白含量減少等情況都會導致組織液滲透壓相對升高,進而引起組織水腫。(3)圖中的B過程是重吸收,通過該過程原尿中的營養(yǎng)物質全部被吸收,一些水分和無機鹽也被重吸收,其中水的重吸收量主要受到抗利尿激素調節(jié),因為抗利尿激素能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進而使尿量減少,而Na+重吸收量主要受到醛固酮的調節(jié),該激素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

【分析】題圖表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參與的幾種系統(tǒng)或器官,依次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腎臟)和皮膚。①、②、③、④、⑤表示相關物質,依次是食物、氧氣、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甲、乙、丙表示三種液體,依次是淋巴、血漿和組織液。A表示淋巴轉化為血漿,B表示腎小管和集合管對原尿的重吸收。42.【答案】(1)舒張增加散熱量;維持體溫的相對穩(wěn)定(2)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胰島A細胞(3)免疫自穩(wěn)和免疫監(jiān)視【解析】【解答】(1)健走過程中會出汗,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