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導讀 教學大綱(上)_第1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導讀 教學大綱(上)_第2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導讀 教學大綱(上)_第3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導讀 教學大綱(上)_第4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導讀 教學大綱(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導讀教學大綱(上)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是傳承發(fā)展了五千多年,在教學要求1、認知對五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基本的認知,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2、情感態(tài)度觀念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學內容1、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1)中華文化自黃帝開篇,釜山合符和中國龍(2)中華文化凝聚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發(fā)展(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全球華人共有的精神家園2、一帆數(shù)千年,還在路上(1)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上數(shù)度輝煌(2)中華文化既持續(xù)傳承又革故鼎新(3)中華民族具有持續(xù)不斷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3、文以教人、文以化人(1)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以文化人、以文教人的文化(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滋養(yǎng)品性的巨大力量(3)當代中國青年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正能量第一課思想與精神:中華文化之魂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中華文化之魂。中國人講道、講氣、講心,講道德情第一節(jié)天人合一:中國人之道教學要求教學內容1、天地人共存共生(1)中國古代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思想(2)中國人能動地追求天人和諧(3)天人合一是為人類提供的生存大智慧2、推天道以明人事(1)以人的生命和行為為中心的天人之學(2)對自然取之有道,用之有度(3)天人合一既是理念、理想又是行為、實踐第二節(jié)陰陽和合:中國人之氣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培養(yǎng)陽剛之氣、浩然之氣;以凡事都有陰陽正反的教學內容1、陰生陽,陽生陰(1)萬物有對,凡事都有陰陽正反兩面(2)陰陽互生互含,陰中有陽、陽中有陰(3)陰陽此消彼長,物極必反、否極泰來2、和實生物,和而不同(1)不同事物彼此為他,以他平他謂之和(2)天地萬物生于和,不同質的事物相融合產生新事物(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三節(jié)正心篤志:中國人之心教學要求1、認知對什么是中國人講的“心”有基本的認知,了解人是由心神主教學內容1、心者生之主(1)人是由“心神”主導的動物,心是生命的主人,人的一切活動都要由心神做主(2)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心的四大發(fā)端(孟子四心四端說)的方法,已經(jīng)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成為中國人的精神2、志者氣之帥一個人有無“心志”,有什么樣的“心志”是非常重要的。(2)王陽明的“圣賢四事”: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中,立志是第一位的。(3)志存高遠是君子必須具備的性格,“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延伸閱讀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西安:陜西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了解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培養(yǎng)抑惡揚善的道德情感,養(yǎng)成以善為美,以惡為第一節(jié)修身養(yǎng)德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誠信無私、慎獨知恥和君子人格是修教學要求1、認知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當中“修身養(yǎng)德”的內容和道德規(guī)范有基2、情感態(tài)度觀念端正做人的態(tài)度,懂得誠信無私、慎獨知恥是中國教學內容(1)誠信是全部道德的基礎,有誠才有德,無誠則無德。(2)有一己之私必無誠,有誠必無一己無私(3)誠信無私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2、慎獨知恥(1)君子在獨處時也十分謹慎,人前人后一個樣(2)小人平時偽裝自己,遇閑居(在人后)則為不善(3)知恥是中國人的道德底線,有了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3、君子人格(1)君子品行高尚、胸懷坦蕩,氣節(jié)崇高(2)君子自強不息,有宏大堅毅的人格(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二節(jié)立己達人教學要求1、認知對什么是推己及人、仁愛共濟和義在利先有基本的認知;對孔教學內容(1)以自己的好惡、感受去推想別人的好惡、感受(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仁愛共濟(1)仁即愛人,是對同類生命基本的同情和關懷(2)共濟是仁愛的外在表現(xiàn),意為共同度過(3)仁愛共濟即與人為善、和諧共存、互利共贏3、義在利先(1)義指道義、仁義,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2)中國古人的義利之辯(3)見利思義,以義為利,義在利先第三節(jié)家國情懷教學要求1、認知對孝的核心要求,以及為什么中國古人認2、情感態(tài)度觀念讓青年從小培養(yǎng)樹立愛家愛國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教學內容(1)百善孝為先,孝為立身之本(2)孝的核心是“敬”,是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3)孝是一切善行的開始和根本2、先國后家(2)無國則無家,先國而后家(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位卑未感忘憂國(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延伸閱讀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對儒釋道三教的形成和發(fā)展,及儒釋道三教的文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通過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宗教,剔除有神論和宗第一節(jié)佛教與佛教文化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佛教的形成發(fā)展及其對中國社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通過學習感受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感受3、體驗運用學會區(qū)分民風民俗中的佛教信仰糟粕與有一定積極意教學內容1、佛教入華與佛教華化(1)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佛教的形成(2)中國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3)禪宗——典型的中國佛教的教派2、佛、佛法、佛經(jīng)和佛寺(1)佛教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教化(2)佛法、佛經(jīng)——佛教教化的手段(3)佛寺——中國佛教的創(chuàng)造(1)佛教的佛和佛文化(2)佛教文化的人文精神(3)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第二節(jié)道教與道教文化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了解道教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從道教的神仙傳說感受追求自由的仙人精神,從教學內容(1)道家與道教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2)道教的形成與發(fā)展(3)以關公為首的中國民間道教的各路“神”2、神仙、修煉、道術和道觀(1)道教的神仙追求和修煉方法(2)道教貴術重術(3)道觀及其文化價值(1)道教的神仙文化(2)道教與中國的科學技術(3)道教與中國的文學藝術第三節(jié)儒學的宗教化與三教合流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儒學的宗教化過程;了解儒釋道三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感受三教注重人身修養(yǎng),注重施善愛人的人文精教學內容1、從儒學到儒教(1)儒學的宗教化過程(2)儒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宗教(3)儒教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影響2、儒釋道融合的過程(1)佛教和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2)道教學習佛教思想完善自身(3)儒學匯集三教思想形成新儒學(1)佛修心、道養(yǎng)生、儒濟世——三教鼎立(2)止惡揚善——三教共同的價值觀(3)殊途同歸,三教融合共存任繼愈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方立天中國佛教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詹石窗,蓋建民中國宗教通論北京:高等教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中國古代詩教學要求1、認知對詩是中國文學的主流有基本的認知;對唐詩、宋詞和元曲所2、情感態(tài)度觀念通過誦讀、背誦中國古詩詞,感受中國古詩詞所體教學內容1、從“興觀群怨”到“詩文取士”(1)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詩經(jīng)》與《楚辭》(2)興、觀、群、怨——詩的社會文化功能(3)詩文取士與唐詩的繁榮2、唐詩、宋詞、元曲(1)唐詩的輝煌——成就和世界影響(2)宋詞的魅力——豪放與婉約(3)元曲的光彩——散曲和雜劇3、中國古代詩歌的意境與旨趣(1)中國詩的意境——情景交融的審美想象空間(2)造境抒情——中國詩的情感與邏輯(3)思與境諧——中國詩的文化旨趣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人重視文章,認為文章是“經(jīng)教學要求1、認知對簡練含蓄的先秦散文、汪洋恣肆的漢賦與駢文、明道致用的教學內容(1)簡練含蓄的先秦散文(2)汪洋恣睢的賦和駢文(3)明道致用的唐宋古文2、政論與史筆(1)文以載道、史以鑒今(2)政論——鞭辟入里析時勢(3)史筆——既是史學又是文學3、中國散文之美(1)語言美(2)意境美(3)情感美(3)哲思美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章回小說的特色和文學成就,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聽一段老藝人說的評書,感受說評書、聽評書教學內容1、忠義的大旗——歷史演義小說(1)從宋元話本到章回小說(2)英雄的史詩——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3)評書——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化2、俠義情懷——英雄傳奇小說(1)仗義行俠的英雄傳奇(2)為好漢立傳的巔峰之作——《水滸傳》(2)忠義價值觀的載體3、另類的國度——神魔與世情小說(1)具有超級想象力的神魔小說——《西游記》(2)天下第一奇書——世情小說《金瓶梅》(3)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延伸閱讀錢穆,葉龍中國文學史成都:天地出夏承燾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劉文忠漢魏六朝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蔣星煜元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了解中國書法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學習臨摹中國名家書法,學習鑒賞中國名家書法教學內容1、筆墨與漢字的結合:中國書法藝術(1)漢字是中國書法的根(2)書法的書體、氣勢和神韻(3)書法的練字與練心2、書法與繪畫:同源異流(1)書法與繪畫同起源、同形源(2)書法與繪畫同神源、同心源(3)書法與繪畫相脫離——書離于畫、畫異于書3、氣勢、意態(tài)、韻律:中國書法大觀(1)書法的氣勢(2)書法的意態(tài)(3)書法的韻律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進程,了解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學習鑒賞中國名家繪畫作品,體會中國畫以形寫教學內容1、濃淡濕枯,墨出五彩(1)干、濕、濃、淡、黑(2)墨出五彩(3)積墨與破墨2、人物、花鳥、山水——國畫三門(1)人物畫——傳神(2)山水畫——寫意(3)花鳥畫——象征3、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洌?)形在似與不似之間(4)中國傳統(tǒng)書畫是古人用“心”凝聚而成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感受文人畫所表現(xiàn)的超凡脫俗的人的心靈世界和3、體驗運用走進博物館仔細觀察中國畫,嘗試區(qū)分“文人畫”和教學內容(1)追求中國畫內在精神的“文人畫”(2)文人畫的意識與情懷2、意境與格調(1)重意境、重格調、重學養(yǎng)(2)超越塵世、超越世俗3、境生象外,遺貌取神(1)心靈之境的表達(2)士人精神的寄托延伸閱讀侯文正傅山論書畫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蘇東天徐渭書畫藝術天津:天津人民美宋民中國古代書法美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fā)展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作為禮樂之邦,自古具有以典雅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感受中華傳統(tǒng)音樂的典雅之美,感受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1、金聲玉振的宮廷雅樂(1)華夏正聲——中國雅樂(2)詩樂舞相結合——歌舞大曲(3)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融入2、聲明遠揚的中華古曲(1)清麗雅致的民族古典音樂(2)中國十大古典名曲(3)家喻戶曉的《二泉映月》3、獨特優(yōu)美的各族民歌(1)民歌——各族人民的歌(2)西北民歌和江南民歌(3)蒙古族民歌與藏族民歌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獨具特色的東方舞蹈,了解多姿教學要求2、情感態(tài)度觀念欣賞多姿多彩的中國各族舞蹈,感受中華舞蹈之教學內容1、中國古代舞蹈發(fā)展歷程(1)具有東方神韻的中國古代舞蹈(2)令人意醉神迷的大唐舞蹈2、源遠流長的少數(shù)民族舞蹈(1)源遠流長的中國各族舞蹈(2)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等各族舞蹈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