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1頁
地質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2頁
地質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3頁
地質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4頁
地質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4地質地貌

考情概覽:解讀近年命題思路和內容要求,統(tǒng)計真題考查情況。

202碑真題研析:分析命題特點,探尋??家c,真題分類精講。

近年真題精選:分類精選近年真題,把握命題趨勢。

知識速記:歸納串聯(lián)解題必備知識,總結易錯易混點。

名校博瞬源:精選適量名校模擬題,發(fā)掘高考命題之源。

考情概覽

考向考查統(tǒng)計命題解讀

2024?廣西卷,7?8題,地層的形成和演變主要考查考生對材

考向一內力作用與地貌

2024?廣東卷,19題,地質構造(背斜與向斜)料、圖片的閱讀和綜

2024?甘肅卷,12?14題,冰川地貌合分析能力,重點考

2024?安徽卷,19題,河流的堆積與侵蝕地貌查外力作用地貌的

2024?黑吉遼卷,18題,烏波盧島地貌的演變類型和地貌的形成

2024?廣東卷,11?12題,喀斯特地貌過程。山地的形成及

考向二外力作用與地貌2024?福建卷,18題,海岸地貌(侵蝕與堆積)內外力作用和巖石

2024?安徽卷,7~8題,風力沉積與古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圈的物質循環(huán)相結

2024?湖南卷,12~14題,外力作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合考查相對比較多。

2024?甘肅卷,15?16題,班克斯半島地貌形成過程要牢牢掌握地貌的

2024?浙江卷(1月),20~21題,河流階地的形成基礎知識點,尤其是

地貌的成因、形成過

考向三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2024?北京卷,9~10題,三大類巖石形成先后程、不同地貌帶來的

影響。

2024年真題研析

愉題分析

2024年高考地理,地質、地貌部分側重考查外力作用及相關地貌的知識點。如甘肅卷,12?14題,

冰川地貌;安徽卷,19題,河流的堆積與侵蝕地貌;黑吉遼卷,18題,烏波盧島地貌的演變;廣東卷,

11?12題,喀斯特地貌;福建卷,18題,海岸地貌(侵蝕與堆積);安徽卷,7?8題,風力沉積與古地理環(huán)

1

境的變化;湖南卷,12?14題,外力作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甘肅卷,15?16題,班克斯半島地貌形成過

程浙

1

江卷(1月),20~21題,河流階地的形成;等等。內力作用與地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方面也有所考查,如

廣西卷,7~8題,地層的形成和演變;廣東卷,19題,地質構造(背斜與向斜);北京卷,9~10題,三大

類巖石形成先后。如從考查形式上看,以圖表資料及熱點區(qū)域為背景,考查相關地質地貌的特點、成因及

影響,對考生綜合分析能力要求較高。

試題精講

考向一內力作用與地貌

(2024?高考?廣西卷份布于皖南地區(qū)的上溪群地層,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tài)下發(fā)生

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早期研究認為該地層是元古宙古老大陸的一部分;后來有地

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寒武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為認識該地層的構造演化提供了新證

據(jù)。下圖為地質年代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

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紀奧陶志留鄉(xiāng)(化疊紅

1.上溪群地層巖石的形成先后經(jīng)歷了()

A.沉積作用一變質作用一成巖作用B.成巖作用一變質作用一沉積作用

C.沉積作用一成巖作用一變質作用D.變質作用一沉積作用一成巖作用

2.根據(jù)所發(fā)現(xiàn)的古生物化石,推測上溪群地層區(qū)()

A.屬于太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B(tài).由寒武紀早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

C.屬于元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

【答案】l.C2.D

【解析】L根據(jù)材料信息“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tài)下發(fā)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

巖的部分結構。”可知,上溪群地層巖石先是砂礫沉積,形成沉積物,沉積物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然后

巖漿侵入,發(fā)生變質作用形成該巖石,其形成過程是沉積作用一成巖作用T質作用,C正確,ABD錯誤。

所以選C。

2.根據(jù)材料信息“后來有地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寒武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

層區(qū)中有寒武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說明其在寒武一奧陶紀為海洋環(huán)境,推測古生代中晚期

板塊碰撞隆升地層出露形成陸地,D正確;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紀早期均早于奧陶紀,演化為陸地環(huán)境

不會有寒武一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ABC錯誤。所以選D。

3.(2024?高考?廣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當氣溫下降,濕度上升時,硫硝鈉會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積增大;當氣溫上升,濕度下降

時,芒硝會脫水產生反硝化。該過程涉及主要化學方程式為:Na2S04+10H20=Na2S04-10H20o四川仁壽

縣牛角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巖石表層紫色砂巖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縫中均發(fā)現(xiàn)了硫酸鈉。

下左圖示意仁壽牛角寨地質剖面圖;右圖示意2021年8月份每天等時平均溫度、平均濕度對比。

2

圖例第四紀地層三日白噩紀地層目目保羅紀地層聚斷層

注:地層①至9,表示地層年代由新到老

⑴說明甲、乙兩區(qū)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層年代特征,并據(jù)此判斷甲、乙哪個區(qū)域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

⑵根據(jù)硝化與反硝化的條件,說明I、III、III階段硫酸鈉的分別變化。

⑶結合當?shù)氐臍夂驐l件,分析裂縫中硫酸鈉對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響。

【答案】⑴甲區(qū)域為構造沉降區(qū),易接受沉積;主要為白堊紀和第四紀地層,年代較新;乙區(qū)域為構造拾

升區(qū),背斜頂部,易受剝蝕;僅有侏羅紀地層,缺失侏羅紀之后的地層,年代較老。乙區(qū)域遭受的地表剝蝕

作用更強烈。

(2)時段1:氣溫持續(xù)下降,相對濕度持續(xù)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時段II:前期(約6:00-11:00),氣溫持續(xù)上升

(至最高),相對濕度持續(xù)減?。ㄖ磷畹停诿⑾趺撍蔁o水硫酸鈉;后期(約11:00-17:00),氣溫持續(xù)下降

相對濕度持續(xù)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時段III:氣溫持續(xù)下降,相對濕度持續(xù)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⑶該區(qū)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侯區(qū),氣溫和濕度變化較為明顯;硫酸鈉易發(fā)生水合或脫水反應,體積脹、縮

反復交替發(fā)生;長期作用下,導致裂隙不斷擴大,對石刻雕像表層巖體產生風化作用,破壞完整性。

【解析】(1)讀圖可知,甲區(qū)域位于斷層下降的一側,為構造沉降區(qū),地勢低洼,易接受沉積;主要為白堊

紀和第四紀地層,相較于侏羅紀地層,年代較新;乙區(qū)域為斷層上升的一側,為構造拾升區(qū),且位于背斜頂

部,巖層較破碎,易受外力剝蝕;乙區(qū)域僅有侏羅紀地層,缺失侏羅紀之后的地層,年代相對較老。綜上所

述,乙區(qū)域遭受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

(2)讀圖可知,在時段L由于氣溫持續(xù)下降、相對濕度持續(xù)上升,滿足硫酸鈉吸水形成芒硝的條件,所

以硫酸鈉會吸水形成芒硝,利于芒硝生成;在時段III,前期(約6:00-11:00),氣溫持續(xù)上升(至最高),相對濕

度持續(xù)減?。ㄖ磷畹停?,利于芒硝脫水反硝化,生成無水硫酸鈉;后期(約U:00T7:00),氣溫持續(xù)下降,相對

濕度持續(xù)增大,利于芒硝生成。階段ni:氣溫持續(xù)下降,相對濕度持續(xù)增大,使硫酸鈉吸水形成芒硝,硫

酸鈉減少,利于芒硝生成。

(3)根據(jù)材料可知,四川仁壽縣牛角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氣溫和濕度變

3

化較為明顯;夏季當?shù)亟邓?,進入雨季,平均濕度較大,硫酸鈉易吸水形成芒硝,體積強烈膨脹,裂隙撐

大:冬季時降水較少,進入旱季,平均溫度較低,但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的相對濕度變化大,反復發(fā)生硝化

和反硝化,硫酸鈉易發(fā)生水合或脫水反應,體積脹、縮反復交替發(fā)生;頻繁膨脹與收縮,導致雕刻石像裂隙

增多、增大,對石刻雕像表層巖體產生風化作用,破壞完整性。

?/知識速記

知識點01內力作用與地貌

處于板塊張裂處(生長邊界)易形成斷裂帶或海洋,如紅

海、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①水平運動

內處于板塊碰撞擠壓處(消亡邊界)易形成山脈或高原,如喜

力地殼運動馬拉雅山脈、科迪勒拉山系、馬里亞納海溝?

用常形成斷塊山、陡崖、盆地和平原、湖泊等,如華山、關中

②垂直運動

與盆地(平原)、臺灣海峽、貝加爾湖、興凱湖

貌常見的有火山噴發(fā),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黑龍江五大

巖漿活動連池、長白山天池

變質作用一過程如變質巖,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

考向二外力作用與地貌

(2024高考?甘肅卷)科考隊考察某冰川時,發(fā)現(xiàn)一塊巨石覆于小塊冰體上。巨石整體顏色偏淺,質地

均勻,棱角分明,無紋理和層理,礦物晶體清晰可辨。下圖示意該現(xiàn)象場景。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為()

A.玄武巖B.大理巖

C.花崗巖D.石灰?guī)r

2.圖中覆于小塊冰體上的巨石來自()

A.側坡上部,巖體風化后崩落B.冰川上游,冰川搬運后堆積

C.冰川基底,冰川發(fā)育時頂出D.冰川內部,冰川融化后出露

3.開展該區(qū)域過去30年冰川面積變化研究的最佳方法為()

A.實地調查B.儀器監(jiān)測

C.遙感解譯D.數(shù)據(jù)模擬

【答案】l.C2.A3.C

4

【解析】1.據(jù)材料''巨石顏色偏淺,質地均勻,棱角分明,無紋理和層理,礦物晶體清晰可辨”可知,該巨

石屬于花崗巖,c正確;玄武巖是火山噴發(fā)形成的,顏色較深;大理巖屬于變質巖,有片理結構,且不可見

礦物結晶;石灰?guī)r屬于沉積巖,有層理結構,ABD錯誤。故選C。

2.讀圖可知,該巨石覆蓋于小塊冰體上,屬于外來的巖體,應位于側坡上部,受風化作用,花崗巖巖體風

化崩落于此,A正確;冰川搬運后堆積形成冰磺物,不應該是獨立的,B錯誤;冰川發(fā)育一般在巖層之上,

不會使基底巖層出露,C錯誤;若位于冰川內部,會受到冰川侵蝕作用,不會棱角分明,D錯誤。故選A。

3.實地調查消耗時間長,人工成本高;儀器連續(xù)監(jiān)測30年,性能穩(wěn)定性難以保障,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不一定準確;

數(shù)據(jù)模擬的數(shù)據(jù)來源、準確性難以保障,這些都不是最佳方法,ABD錯誤;利用遙感可以快速,及時獲取

冰川面積數(shù)據(jù),對比30年前、現(xiàn)在的遙感圖片,進行解譯,是最佳方法,C正確。故選C。

4.(2024-高考?安徽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亞雷河(以下簡稱“卡河”)是奧里諾科河(以下簡稱“奧河”)上游的一條漢河,經(jīng)內格羅

河流入亞馬孫河(如圖)。奧河在分漢口附近堆積有大量沉積物。自分漢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

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目前該分漢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

流入到卡河,專家預測卡河未來將成為主要河道。

(1)說明分漢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

(2)分析卡河未來可能成為主要河道的原因。

(3)如果分漢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對內格羅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o

【答案】(1)分漢口處奧河上游來水水量大,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的泥沙,在分漢口處受分水嶺地形影

響,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沉積,形成堆積體。

(2)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縱剖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溯源侵蝕能力強,易襲奪奧河上游;分漢口處奧

河下游河道寬而淺,水流速度較慢,泥沙沉積,河床變高,分漢口堆積體也會不斷變大,使得奧河河水下

5

泄受阻,從而導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隨著卡河水量變大,侵蝕能力變強,河道會加深變寬,成為主要

河道。

(3)如果分漢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則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內格羅河,這使得內格羅河河流水量

增加,流速變快,侵蝕搬運能力提高,流域內水文特征發(fā)生變化,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發(fā)育,水域面

積增加,陸域面積減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態(tài);隨著水文和地貌的發(fā)展變化,氣候也會變得更加濕潤,洪澇

災害也可能增加;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會相應變化,最終導致自然環(huán)境統(tǒng)一演化。

【解析】(1)堆積體的形成需要有泥沙來源以及泥沙能夠沉積。由圖文材料可推測,分漢口處奧河上游來

水水量大,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的泥沙,為堆積體形成提供泥沙來源;在分漢口處受分水嶺地形影響,

水流受阻,速度減慢,其搬運的泥沙大量沉積,形成堆積體。

(2)由材料可知,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縱剖面坡度大,分漢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卡河,由此可

推測,卡河流速快,溯源侵蝕能力強,易襲奪奧河上游,成為主要河道;材料提到,分漢口處奧河下游河

道寬而淺,可推測其水流速度較慢,泥沙容易沉積,泥沙沉積使得河床變高,分漢口堆積體也會不斷變大,

使得奧河河水向下游排水受阻,從而導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綜上分析,隨著卡河水量變大,流水的下

切侵蝕和側蝕會變強,河道會加深變寬,從而成為主要河道。

(3)自然環(huán)境要素包括氣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巖石等要素,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會統(tǒng)

一演化。如果分漢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則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內格羅河,這使得內格羅河河流

水量增加,流速變快,侵蝕搬運能力提高,流域內河流水文特征先發(fā)生變化,隨之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

貌發(fā)育,地貌發(fā)生變化;河流水量增大會導致水域面積增加,陸域面積減小,從而塑造新的地表形態(tài);隨

著水文和地貌的發(fā)展變化,氣候也會變得更加濕潤,河流下游地勢低平地區(qū)發(fā)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增加;

水面擴大,水生生物增加,流域內植被和土壤也會相應變化,最終導致自然環(huán)境統(tǒng)一演化

?電知識速記

知識點02外力作用與地貌

外力作用表現(xiàn)形式一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

風化作用地貌一花崗巖球狀風化

①侵蝕地貌:雅丹地貌、風蝕蘑菇、風蝕洼地

風成地貌

②沉積地貌:沙丘、黃土

侵蝕地貌:坡面侵蝕(侵蝕溝谷)、河流侵蝕(V形谷'槽形谷)

②沉積地貌:沖(洪)積扇(出山口)、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

流水地貌角洲(河口)

地貌

③喀斯特地貌:溶蝕(侵蝕)地貌(石林、峰林、峰叢、溶洞)、

化學沉積(石筍、石鐘乳'石柱

①侵蝕地貌:角峰、峽灣、冰斗'冰蝕洼地(湖泊)

冰川地貌

②堆積地貌:冰磺湖,波德丘陵

侵蝕地貌: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穴

海岸地貌

②堆積地貌:沙灘、沙壩

6

考向三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2024高考?北京卷)如圖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砂巖

后泥巖

臣石灰?guī)r

Li工■花岡石

國安山巖

^2侵蝕面

田斷層

1.圖中()

A.①巖石晚于安山巖形成B.②處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響

C.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D.斷層在水平張力作用下形成

2.在石灰?guī)r中發(fā)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

A.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環(huán)境B.②處石灰?guī)r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巖石中可以發(fā)掘出恐龍化石D.④巖石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huán)境

【答案】l.C2.A

【解析】L由圖可知,①巖石所在巖層為石灰?guī)r,其上覆巖層包括泥巖、砂巖等沉積巖,而安山巖位于侵蝕

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測①巖石早于安山巖形成,①錯誤;②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B錯誤;③巖

石為花崗巖,且被斷層錯斷,說明花崗巖早于斷層形成,斷層線兩側侵蝕面連續(xù),說明斷層發(fā)生之后地表

受侵蝕形成了侵蝕面,故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C正確;斷層兩側石灰?guī)r、泥巖、砂巖等沉積巖層均傾斜,

說明巖層受擠壓發(fā)生了彎曲變形,局部巖層斷裂錯開形成了斷層,且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為逆斷層,

是水平擠壓形成的,故斷層是在擠壓作用下形成,D錯誤。故選C。

2.由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生長于古生代溫暖的海水中,①巖石為石灰?guī)r,故A正確;②處石灰?guī)r與①巖

石是同一地質年代,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錯誤;③巖石為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不

可能含有化石,沉積巖中才可能發(fā)現(xiàn)化石,C錯誤;④巖石所在巖層位于①巖石所在巖層之下,新生代處于

古生代之后,故④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huán)境,D錯誤。故選A。

-?知識速記

知識點03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①侵入巖(地下巖漿上升侵入地殼上部,冷凝形成侵入巖,如花崗巖)

石U-l■漿L石XJ

②噴出巖(巖漿噴出地表冷凝形成,巖石氣孔較多,如玄武巖)

打的山原有巖石經(jīng)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形成,常含有化石、煤炭、石

巖仇機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如石灰?guī)r、頁巖

變質巖一原有巖石在高溫高壓下結構發(fā)生改變,如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麻巖

7

近年真題精選

(2024?甘肅?高考真題)班克斯半島位于新西蘭南島東側,整體輪廓渾圓,海岸線曲折,地形崎嶇。

半島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廣衰,平原東部城市克賴斯特徹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

最低氣溫1.9℃。圖4示意該區(qū)域地形。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0城市

M山脈

河流

1.班克斯半島的形成過程是()

A.洋流侵蝕海岸線凹向陸地B.海岸差異侵蝕殘留的山地

C.構造抬升使淺海成為陸地D.沖積平原擴張與島嶼相連

2.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顯的。

A.灰化層B.鈣積層

C.鐵鋁層D.黏化層

【答案】LB2.B

【解析】L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島地勢起伏較大,海岸線曲折、地形崎嶇,且有多個峽灣分布,

是海岸地區(qū)遭受差異侵蝕之后,殘留山地形成的,B正確;該地洋流為西南流向東北,洋流侵蝕應導致西南

側凹陷,A錯誤;構造抬升不會形成海岸線曲折的峽灣地貌,C錯誤;沖積平原擴張與島嶼相連,是島嶼與

陸地相連的原因,不是半島的形成過程,D錯誤。所以選B。

2.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該地降水較少,土壤淋溶作用較弱,為季節(jié)性淋溶,易溶性鹽類大部分淋失,而硅

鋁鐵等基本上不發(fā)生移動,而鈣則成為化學遷移中標志元素,形成鈣積層,B正確;灰化土是寒溫帶針葉林

植被下發(fā)育的土壤,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東西呈連續(xù)帶狀,南半球僅見于山地垂直

帶中,A錯誤;鐵鋁層是在熱帶和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土體中的鋁硅酸鹽礦物受到強烈分解,鹽基不

斷淋失,而氧化鐵、鋁在土壤中殘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C錯誤;黏化層是指由黏粒淋移淀積或就地黏化

形成的黏粒富集層,該地降水較少,淋溶作用較弱,不會形成黏化層,D錯誤。所以選B。

(2024?湖南?高考真題)美國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氣候較干旱。該地品尼松生長緩慢,分枝點低,

雨水下滲為其生長提供水源,外力作用會影響其生長狀態(tài)。1905年后該地降水增多。如圖示意谷底的品

尼松生長演變過程,以及相應的年輪增長距平值。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8

3.關于甲、乙兩時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長狀態(tài)和影響其生長的外力作用,推斷正確的是()

A.甲時期生長較慢沉積為主B.甲時期生長較快侵蝕為主

C.乙時期生長較快沉積為主D.乙時期生長較慢侵蝕為主

4.在谷底沖溝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樹干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最可能是因為()

A.常受干熱風影響B(tài).土壤養(yǎng)分流失

C.曾被沉積物掩埋D.遭受低溫凍害

5.在乙時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與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條件B.坡面有利于陽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劇鹽堿化D.被侵蝕導致根系裸露

【答案】3.A4.C5.D

【解析】3.由圖可知,甲時期年輪增長距平值小于0,說明甲時期,年輪增長緩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長緩

慢;乙時期年輪增長距平值大于0,說明乙時期,年輪增長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長較快;BD錯誤;由圖

中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可知,甲時期沉積層H增厚,說明沉積為主,A正確;乙時期出現(xiàn)了沖溝,說明以侵

蝕為主,C錯誤。故選A。

4.由圖可知,谷底沖溝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積物III,在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中下半部原有枝條容易被沉積

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條枯落,進入沉積物,沉積物受侵蝕而出現(xiàn)沖溝,C正確;受干熱風影響、土

壤養(yǎng)分流失、遭受低溫凍害,雉響品尼松樹整體的生長速度和生長狀態(tài),可能造成品尼松樹干枯死亡,

而不是僅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ABD錯誤。故選C。

5.由圖可知,乙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大于0,谷坡與其相反,說明谷坡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

小于0,可推測谷坡品尼松生長較慢;結合圖中乙時期出現(xiàn)沖溝以及材料中提到1905年后降水增多,可推

測谷坡受流水侵蝕加劇,導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積物受侵蝕,導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從土壤中獲

取水分和養(yǎng)分,影響了其生長,D正確;若考慮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條件,坡面有利于陽光照射,則AB項

均有利于植物生長,使得品尼松生長較快,AB錯誤;谷坡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劇鹽堿化主要影響谷

底植被生長,谷坡植被受影響不大,C錯誤。故選D。

9

(2024?安徽?高考真題)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陜

西榆林橫山區(qū)地處沙漠一黃土過渡帶(如圖1)。圖2為橫山區(qū)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m,

地層沉積連續(xù),層位清晰。研究發(fā)現(xiàn),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

最小。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6.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

A.高空西風氣流B.東北信風

C.東亞冬季風D.東亞夏季風

7.在ai到ci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qū)0

A.氣候由暖濕趨于冷干B.過渡帶先向西北移動,再向東南移動

C.沙塵暴頻次先減少后增加D.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

【答案】6.C7.D

【解析】6.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圖文材料可知,高空西風氣流對地面沙層沉積影響較小,A錯誤;該區(qū)域

屬于我國西北地區(qū),我國大部分屬于季風氣候,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不受東北信風的影響,B

錯誤;圖中顯示沙漠-黃土過度地帶西北線長于東南線,證明西北沙層沉積范圍更大更廣,風主要來自西北

方向,向東南方向逐漸減弱,結合我國季風特點,該陪面層古風沙層沉積物搬運動力主要是東亞的冬季風,

而不是夏季風,C正確,D錯誤。答案選擇C。

7.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al到cl地層沉積期間,bl占比最大,屬于古風成沙,平均粒徑較

大,則該時期風力最大,氣候相對干燥;a2時期為沙質黃土,粒徑次之,風力較小,氣候較為濕潤;cl為

沙質古土壤,粒徑最小,也就是風力最小,氣候最為濕潤,因此總體上為冷干趨于暖濕,A錯誤;結合上

題,同時可推測,受西北風影響,風力由大減小,沙塵暴次數(shù)由多減少,C錯誤;其過渡地帶應先向東南移

動再向西北移動,B錯誤;最終也導致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后向西北收縮,D正確。答案選擇D。

(2024?廣東?高考真題)發(fā)育于云南省臨滄市某處半山腰的硝洞是一個石灰?guī)r溶洞,洞內有較厚的夾

雜石灰?guī)r礫石塊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其表層有約2m厚的文化層(含有古人類活動遺留物的沉積層)。左

圖為硝洞剖面示意圖;右圖為自洞內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觀照片。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0

8.參與該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0

①化學溶蝕②重力崩塌③冰川刨蝕④風力吹蝕⑤流水侵蝕

A.???⑤

C.??⑤D.@@⑤

9.可推斷,該溶洞內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主要源自0

A.洞頂?shù)牡嗡瘜W淀積物B.人類活動遺留的堆填物

C.洞內石灰?guī)r崩塌堆積物D.地質時期的流水搬運物

【答案】8.B9.D

【解析】8.溶洞是流水溶蝕石灰?guī)r等可溶性巖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該溶洞是受流水侵蝕、化學溶蝕

可溶性石灰?guī)r形成的,洞內有較厚的夾雜石灰?guī)r礫石塊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故流水侵蝕、化學溶蝕石灰

巖,重力崩塌形成洞穴,故參與該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化學溶蝕、重力崩塌、流水侵蝕,①②⑤

正確,與風力、冰川作用關系不大,③④錯誤,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

9.石灰?guī)r屬于淺海沉積,地質時期隨地殼的抬升運動,石灰?guī)r沉積處被抬升形成陸地;受地下水的溶蝕作

用,形成溶洞,地下河流經(jīng)中低山區(qū),可能挾帶礫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級的碎屑沉積物,這些物質隨水

流進入溶洞,并在洞內沉積下來,形成粉砂質黏土沉積物,D正確;洞頂?shù)牡嗡瘜W淀積物、洞內石灰?guī)r

崩塌堆積物的主要成分應該是石灰?guī)r塊,而不是粉砂質黏土,AC錯誤;據(jù)材料可知,人類活動遺留物的沉

積層在粉砂質黏土沉積物之上,B錯誤。故選D。

(2024?浙江1月?高考真題)河流階地是發(fā)育在河谷兩側高水位之上的階梯狀臺地。下圖為某河流階

地剖面示意圖,圖中標注的時間為階地形成的距今時間。完成下面小題。

11

海拔(m)i

255

205

155

120

90

10.各級階地形成過程中()

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

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

11.與其他階地相比,T2具有不同結構,可能是。

A.形成時位于曲流的凸岸處B.形成時河流側蝕河床展寬

C.形成后風力侵蝕向上搬運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

【答案】10.A11.D

【解析】10.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T1階地1.1萬年抬升了30米,T2階地2.4萬年抬升了35米,T3階地5.5

萬年抬升了50米,T4階地40萬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確;T4、T3階地抬升幅度最大,

BCD錯誤。故選A。

11.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T2階地沒有沉積物,可能是其形成之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沉積物被侵蝕掉,D

正確;曲流凸岸以堆積作用為主,應形成沉積物,A錯誤;階地形成時河流側蝕河床展寬,這是每一個階

地形成共同具有的現(xiàn)象,不是T2具有不同結構的原因,B錯誤;風力侵蝕搬運能力較弱,不會侵蝕搬運砂

礫層,C錯誤。故選D。

(2023?全國乙?高考真題)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45%)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

—西南走向,其形態(tài)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

態(tài)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

將趨于穩(wěn)定。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2.推測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是由于()

A.板塊擠壓B.火山不斷噴發(fā)

C.板塊張裂D.巖漿持續(xù)侵入

13.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A.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B.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

C.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D.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

14.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12

A.板塊運動逐漸加強B.板塊運動逐漸減弱

C.外力作用逐漸加強D.外力作用逐漸減弱

【答案】12.A13.A14.C

【解析】12.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山脈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受板塊擠壓

影響,山脈高度會持續(xù)升高,A正確,C錯誤;從材料信息中為獲取該山脈有火山持續(xù)噴發(fā)的相關信息,B

錯誤;巖漿侵入不會對地表形態(tài)產生直接影響,D錯誤。所以選A。

13.根據(jù)該山脈的緯度范圍可知,該地常年受盛行西風控制,西風挾帶的來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

影響下易形成降水,山脈西坡的侵蝕作用比東坡更強烈,如果不考慮內力作用,西坡遭受強烈侵蝕后,山

脊線會向東移動,A正確,B錯誤;東坡為盛行西風背風坡,降水較少,侵蝕作用較弱,CD錯誤。所以選

A。

14.地貌的演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使該地山脈持續(xù)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蝕作

用增強。根據(jù)材料可知,目前山脈高度持續(xù)增加,說明內力作用強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來該山脈高度將

趨于穩(wěn)定,是因為隨著山體升高,高差增大,對盛行西風的阻擋加強,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漸加強,內

外力作用趨于平衡,使山脈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故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2023海南?高考真題)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一種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類型的冰J11地貌。科研

人員通過對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斷冰川的規(guī)模、運動方向及古氣候環(huán)境。圖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

川侵蝕地貌景觀,由于冰川侵蝕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5.依據(jù)所學地理知識,判斷該地貌景觀目前在我國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B.黃土高原

C.云貴高原D.內蒙古高原

16.通過對羊背石的觀察,可以直接判斷()

A.古冰川發(fā)育的厚度B.古冰川運動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規(guī)模D.古冰川形成的時間

【答案】15.A16.B

【解析】15.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景觀,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區(qū),我國青藏高原

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均基本沒有冰川分布。因此該地貌景觀目

前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3

16.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蝕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據(jù)羊背石坡度判斷哪一側

是迎冰面,哪一側是背冰面,從而判斷古冰川運動的方向,B正確;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發(fā)育的厚度、

古冰川作用的規(guī)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時間,ACD錯誤。故選B。

17.(2024?黑吉遼?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烏波盧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向印度洋板塊俯沖帶。第四紀以來,巖漿沿西北—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

形成多期火山巖。其中,Qi火山巖抗蝕能力較弱,Q2、Q4火山巖垂直節(jié)理和裂縫發(fā)育。各期火山巖表

面土層厚度分別約為900cm、90cm>35cm□島嶼西部局部地方Qi火山巖出露,構成高崗。島嶼年平均降

水量超過3000mm,但水資源較貧乏,其分布受巖性和地貌影響較大。圖7示意烏波盧島地形及不同時期

火山巖空間分布。

火山口Q4(距今1萬年以來)

裂縫

Q2(距今75萬?12.5萬年)

600-等高線/mQ:(距今280萬?150萬年)

⑴說明烏波盧島脊線的形成過程。

⑵從巖性和地貌角度,分析烏波盧島地表水資源東部多于西部的原因。

⑶簡析烏波盧島西部Qi火山巖高崗形成的原因,并推斷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

【答案】(1)巖漿沿西北一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形成東北、西南較低,中間較高的地形;東北、西南

斷裂發(fā)育,外力作用較強,地勢降低,形成中間脊線。

(2)西部以Q4火山巖為主,垂直節(jié)理和裂縫發(fā)育,地表水易下滲;東部以Q、Q2火山巖為主,垂直節(jié)

理和裂縫較少,地表水不易下滲;Q1火山巖抗侵蝕能力較弱,易被侵蝕形成洼地,利于儲水。

(3)Q1時期巖漿噴出形成火山巖,經(jīng)外力長時間的風化、侵蝕等大部分Qi火山巖已消失,只有部分表

層Qi火山巖保留;后期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巖覆蓋了Qi時期的火山巖,Qi火山巖上覆土層較厚,植

被覆蓋率

14

較高,周圍火山巖被侵蝕掉,Qi時期保留的表層火山巖出露形成高崗。

高崗面積減少,海拔變低,坡度變緩;進一步被侵蝕可能形成溝谷或洼地。

【解析】⑴根據(jù)材料信息“第四紀以來,巖漿沿西北一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形成多期火山巖?!笨芍?,

該地巖漿沿西北一東南向斷裂間歇性噴出,在該地形成東北、西南較低,中間較高的地形;根據(jù)圖示信息

可知,東北、西南斷裂發(fā)育,且毗鄰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蝕較強,地勢降低,中間地勢較高,脊線

形成。

(2)根據(jù)圖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該島嶼西部以Q4火山巖為主,Q4火山巖垂直節(jié)理和裂縫發(fā)育,地表水

易下滲,地表水較少;該島嶼東部以Q、Q2火山巖為主,垂直節(jié)理和裂縫較少,地表水不易下滲,地表

水量較多;島嶼東部Qi火山巖分布面積較大,Qi火山巖抗侵蝕能力較差,在外力作用侵蝕下,容易形

成洼地,洼地匯水,地表水量較多。

(3)根據(jù)圖示和題干信息可知,烏波盧島西部高崗是Qi火山巖形成的,在地質史上,Qi時期巖漿噴發(fā),

地表形成噴出型巖漿巖,經(jīng)過漫長的風化、侵蝕等作用,大部分Qi火山巖被侵蝕掉,只有局部地方殘留Q

火山巖;后期Qz、Q4火山巖形成時期,新的噴出型巖漿巖將殘留Qi火山巖覆蓋,因為殘留Q1火山巖土

層較厚,同等外力作用侵蝕下,殘留Q1火山巖上覆的土層出露之后,植被發(fā)育,減少外力作用侵蝕,導

致殘留的Q1火山巖留存下來,周圍新形成的火山巖被侵蝕掉,形成頂平身陡的高崗。

高崗為Q1火山巖,抗侵蝕能力較弱,在外力作用侵蝕下,高崗面積減小,海拔降低,高崗的坡度變緩;進

一步遭受侵蝕,Qi火山巖被侵蝕掉,可能形成溝谷或者洼地。

18.(2024?福建?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區(qū)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兩個海岸,R河從甲海岸注入地中海。

2004年,當?shù)卣赗河上游19km處修建了水壩。R河全段落差較大。為了抵御海岸侵蝕,當?shù)卣畬?/p>

施了兩個工程措施方案:①從乙海岸堆積引沙回甲海岸,②從水壩沖淤調沙。

浪高N

(1)甲海岸靠近R河入??冢嗌吵练e量卻比乙地少,試分析其原因。

⑵判斷水壩運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蝕情況的差別,并說明理由。

15

(3)從泥沙顆粒粗細的角度,談談方案②的效果優(yōu)于方案①的原因。

【答案】(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蝕作用強,沉積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積環(huán)境差;乙海岸為海灣構造,

利于泥沙沉積。

(2)水壩運行后,甲海岸侵蝕作用加強。理由:水壩建立后,下游泥沙搬運能力下降;甲處泥沙沉積減少,

海水倒灌加強,海岸侵蝕作用加強。

(3)乙處海浪較小,泥沙顆粒較小,而甲處海浪作用強烈,侵蝕作用顯著,顆粒較小的沉積物難以抵御侵

蝕,①方案效果不明顯;水壩從上游沖淤調沙,其沉積物顆粒相對較大,且大小顆粒都有沉積,R河距離甲

處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積物易在甲處堆積,對海浪的侵蝕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解析】(1)從圖中浪高圖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較多,浪高更大,整體侵蝕作用強,沉積作用弱;同

時甲海岸形態(tài)更為平直,海水在此處難以大規(guī)模沉積,其沉積環(huán)境差;從圖中來看,乙海岸“小浪”較多,浪

高較小,沉積作用較強,乙海岸為海灣構造,此處海水流動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積。

(2)水壩建立后,水庫可攔截泥沙,同時調節(jié)徑流,使得下游泥沙搬運能力下降,運輸至下游的泥沙減少;

而甲處泥沙沉積減少,且海岸平直,徑流減少,海水倒灌加強,故水壩運行后,甲海岸侵蝕作用加強。

(3)本題要求從泥沙顆粒粗細的角度回答問題。從圖中可以看出,乙處為海灣構造,海水流動性較差,海

浪相對較小,故其泥沙顆粒較小,而甲處海岸平直,海浪作用強烈,侵蝕作用顯著,顆粒較小的沉積物難

以抵御侵蝕,故①方案效果不明顯;水壩從上游沖淤調沙,可將上游地區(qū)的沉積物搬運至下游地區(qū),由于

是上游地區(qū)的沉積物,其沉積物顆粒相對較大,且大小顆粒都有沉積,沖淤調沙可搬運泥沙至河口附近,R

河距離甲處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積物易在甲處堆積,對海浪的侵蝕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19.(2023?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風的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區(qū)。巴音河在宗務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積的沖洪積

扇:2015年12月,當?shù)貙υ搮^(qū)域巴音河出山口長約4km的河道進行了硬化。圖a示意巴音河沖洪積扇及

周邊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特征;圖b示意圖a中P1,P2兩點之間的水文地質剖面。

97°20'E97°30'E

3000/一南偏西地下水德南

巴音河溢出隆起、、P2新

2900AP1

N2800--

8

2700--

00

12600-

2500-

2400-.^<-^

02.5km

浪玄斷層W

砂礫石老

?地下水三砂巖二礫巖三泥巖

16

⑴分析圖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區(qū)域發(fā)育較大面積沙丘的主要成因。

⑵如圖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區(qū)域地下水含水層明顯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現(xiàn)地下水溢出。請從地質

構造角度,分析形成這兩種現(xiàn)象的原因。

⑶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對其下游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并說明理由。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區(qū)細粒碎屑物質豐富;受盛行西風搬運,形成風沙流;受西北-東南走向的布

赫特山脈阻擋,疊加山丘北側局地地形影響,有利于沙丘發(fā)育和存續(xù)。

(2)含水層較厚的原因:此區(qū)域為向斜構造,利于沖洪積物堆積;斷層加劇凹陷,進一步增加沖洪積物堆

積厚度,導致含水層明顯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