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原理復習資料-重要公式總結(jié)_第1頁
食品工程原理復習資料-重要公式總結(jié)_第2頁
食品工程原理復習資料-重要公式總結(jié)_第3頁
食品工程原理復習資料-重要公式總結(jié)_第4頁
食品工程原理復習資料-重要公式總結(ji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食品工程原理復習資料-重要公式總結(jié)?一、流體流動(一)流量與流速1.體積流量:$V_s=uA$$V_s$為體積流量,單位為$m^3/s$;$u$為流速,單位為$m/s$;$A$為管道截面積,單位為$m^2$。2.質(zhì)量流量:$m_s=\rhoV_s$$m_s$為質(zhì)量流量,單位為$kg/s$;$\rho$為流體密度,單位為$kg/m^3$。

(二)連續(xù)性方程對于不可壓縮流體在穩(wěn)定流動時,流經(jīng)各截面的質(zhì)量流量不變,即:$m_{s1}=m_{s2}$,也就是$\rho_1u_1A_1=\rho_2u_2A_2$。因為不可壓縮流體$\rho_1=\rho_2$,所以$u_1A_1=u_2A_2$或$V_{s1}=V_{s2}$。

(三)伯努利方程1.理想流體伯努利方程:$z_1g+\frac{p_1}{\rho}+\frac{u_1^2}{2}=z_2g+\frac{p_2}{\rho}+\frac{u_2^2}{2}$$z$為流體在某截面處的位頭,單位為$m$;$\frac{p}{\rho}$為靜壓頭,單位為$m$;$\frac{u^2}{2}$為動壓頭,單位為$m$;各項之和表示總機械能,單位為$J/kg$。2.實際流體伯努利方程:$z_1g+\frac{p_1}{\rho}+\frac{u_1^2}{2}=z_2g+\frac{p_2}{\rho}+\frac{u_2^2}{2}+h_f$$h_f$為流體流動時的能量損失,單位為$m$,表示實際流體流動過程中機械能的損失。

(四)流體流動阻力1.直管阻力:$h_f=\lambda\frac{l}l0fesfj\frac{u^2}{2}$$\lambda$為摩擦系數(shù);$l$為管長,單位為$m$;$d$為管徑,單位為$m$。2.局部阻力阻力系數(shù)法:$h_f=\zeta\frac{u^2}{2}$$\zeta$為局部阻力系數(shù)。當量長度法:$h_f=\lambda\frac{l_e}fvemf0c\frac{u^2}{2}$$l_e$為當量長度,單位為$m$,表示局部阻力相當于長度為$l_e$的直管阻力。

二、流體輸送機械(一)離心泵的主要性能參數(shù)1.流量:$Q$,單位為$m^3/h$或$m^3/s$,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泵輸送的流體體積。2.揚程:$H$,單位為$m$,指單位重量流體通過泵后所獲得的能量增加值。3.效率:$\eta$,離心泵的效率是指泵的有效功率與軸功率之比,即$\eta=\frac{P_e}{P}$。4.軸功率:$P$,單位為$kW$,是指電動機傳給泵軸的功率。

(二)離心泵的工作點離心泵的工作點是泵的特性曲線($HQ$曲線)與管路特性曲線($H_eQ_e$曲線)的交點。在該點處,泵提供的揚程$H$等于管路所需的壓頭$H_e$,泵的流量$Q$等于管路的流量$Q_e$。

(三)離心泵的安裝高度計算$H_g=\frac{p_ap_v}{\rhog}NPSHh_f$$H_g$為離心泵的允許安裝高度,單位為$m$;$p_a$為當?shù)卮髿鈮簭?,單位?Pa$;$p_v$為輸送溫度下液體的飽和蒸汽壓,單位為$Pa$;$NPSH$為氣蝕余量,單位為$m$;$h_f$為吸入管路的壓頭損失,單位為$m$。

三、非均相物系的分離(一)重力沉降1.球形顆粒的沉降速度:$u_t=\sqrt{\frac{4g(\rho_s\rho)}{3C_d\rho}}d_p$$u_t$為沉降速度,單位為$m/s$;$g$為重力加速度,單位為$m/s^2$;$\rho_s$為顆粒密度,單位為$kg/m^3$;$\rho$為流體密度,單位為$kg/m^3$;$C_d$為阻力系數(shù);$d_p$為顆粒直徑,單位為$m$。2.沉降時間:$\theta=\frac{h}{u_t}$$h$為沉降高度,單位為$m$。

(二)過濾1.恒壓過濾方程:$V^2+2VVe=KA^2\theta$$V$為過濾體積,單位為$m^3$;$Ve$為過濾介質(zhì)的當量濾液體積,單位為$m^3$;$K$為過濾常數(shù),單位為$m^2/s$;$A$為過濾面積,單位為$m^2$;$\theta$為過濾時間,單位為$s$。2.過濾常數(shù)的計算$K=2k\Deltap$$k$為與過濾介質(zhì)和濾餅性質(zhì)有關的系數(shù),單位為$m/s$;$\Deltap$為過濾壓強差,單位為$Pa$。

四、傳熱(一)熱傳導1.傅里葉定律:$Q=\lambdaA\frac{dT}{dx}$$Q$為熱傳導速率,單位為$W$;$\lambda$為熱導率,單位為$W/(m\cdotK)$;$A$為導熱面積,單位為$m^2$;$\frac{dT}{dx}$為溫度梯度,單位為$K/m$。2.平壁熱傳導:$Q=\frac{\lambdaA(T_1T_2)}$$T_1$、$T_2$分別為平壁兩側(cè)的溫度,單位為$K$;$b$為平壁厚度,單位為$m$。3.圓筒壁熱傳導:$Q=\frac{2\pi\lambdaL(T_1T_2)}{\ln\frac{d_2}{d_1}}$$d_1$、$d_2$分別為圓筒壁的內(nèi)、外徑,單位為$m$;$L$為圓筒長度,單位為$m$。

(二)對流傳熱1.牛頓冷卻定律:$Q=\alphaA\Deltat$$\alpha$為對流傳熱系數(shù),單位為$W/(m^2\cdotK)$;$\Deltat$為壁面與流體主體之間的溫度差,單位為$K$。2.無相變強制對流管內(nèi)強制對流:$Nu=0.023Re^{0.8}Pr^n$$Nu=\frac{\alphad}{\lambda}$為努塞爾數(shù);$Re=\frac{du\rho}{\mu}$為雷諾數(shù);$Pr=\frac{\muc_p}{\lambda}$為普朗特數(shù)。當流體被加熱時,$n=0.4$;當流體被冷卻時,$n=0.3$。管外強制對流:計算較為復雜,常需通過實驗關聯(lián)式確定對流傳熱系數(shù)。

(三)傳熱過程1.傳熱速率方程:$Q=KA\Deltat_m$$K$為總傳熱系數(shù),單位為$W/(m^2\cdotK)$;$A$為傳熱面積,單位為$m^2$;$\Deltat_m$為平均溫度差,單位為$K$。2.平均溫度差逆流和并流:$\Deltat_m=\frac{\Deltat_1\Deltat_2}{\ln\frac{\Deltat_1}{\Deltat_2}}$$\Deltat_1$和$\Deltat_2$分別為換熱器兩端的溫度差。錯流和折流:平均溫度差需通過復雜的計算或查圖確定。

五、蒸餾(一)氣液相平衡1.拉烏爾定律:$p_A=p_A^0x_A$$p_A$為溶液上方組分$A$的平衡分壓,單位為$Pa$;$p_A^0$為純組分$A$在相同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壓,單位為$Pa$;$x_A$為溶液中組分$A$的摩爾分數(shù)。2.相對揮發(fā)度:$\alpha=\frac{p_A^0}{p_B^0}$對于雙組分溶液,$\alpha$表示兩組分揮發(fā)度之比。

(二)精餾塔的物料衡算1.全塔物料衡算進料:$F=D+W$易揮發(fā)組分:$Fx_F=Dx_D+Wx_W$$F$為進料流量,單位為$kmol/h$;$D$為塔頂餾出液流量,單位為$kmol/h$;$W$為塔底釜殘液流量,單位為$kmol/h$;$x_F$為進料中易揮發(fā)組分的摩爾分數(shù);$x_D$為塔頂餾出液中易揮發(fā)組分的摩爾分數(shù);$x_W$為塔底釜殘液中易揮發(fā)組分的摩爾分數(shù)。2.精餾段物料衡算氣相:$V=L+D$易揮發(fā)組分:$Vy_n=Lx_{n1}+Dx_D$$V$為精餾段上升蒸汽流量,單位為$kmol/h$;$L$為精餾段下降液體流量,單位為$kmol/h$;$y_n$為精餾段第$n$塊塔板上升蒸汽中易揮發(fā)組分的摩爾分數(shù);$x_{n1}$為精餾段第$n1$塊塔板下降液體中易揮發(fā)組分的摩爾分數(shù)。3.提餾段物料衡算氣相:$V'=L'+W$易揮發(fā)組分:$V'y_m'=L'x_m'+Wx_W$$V'$為提餾段上升蒸汽流量,單位為$kmol/h$;$L'$為提餾段下降液體流量,單位為$kmol/h$;$y_m'$為提餾段第$m$塊塔板上升蒸汽中易揮發(fā)組分的摩爾分數(shù);$x_m'$為提餾段第$m$塊塔板下降液體中易揮發(fā)組分的摩爾分數(shù)。

(三)理論塔板數(shù)的計算1.逐板計算法根據(jù)氣液相平衡關系和精餾段、提餾段物料衡算關系,從塔頂開始逐板計算各板上的氣液相組成,直到塔底組成符合要求為止,計算過程中確定達到規(guī)定分離要求所需的理論塔板數(shù)。2.簡捷計算法利用吉利蘭關聯(lián)圖進行計算,先根據(jù)進料組成、餾出液組成和釜殘液組成等條件確定最小回流比$R_{min}$和全回流時的理論塔板數(shù)$N_{min}$,然后通過關聯(lián)圖確定實際回流比$R$下的理論塔板數(shù)$N$。

六、吸收(一)氣液相平衡關系1.亨利定律$p=Ex$:$p$為氣相中溶質(zhì)的平衡分壓,單位為$Pa$;$E$為亨利系數(shù),單位為$Pa$;$x$為液相中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p=c/H$:$c$為氣相中溶質(zhì)的濃度,單位為$kmol/m^3$;$H$為溶解度系數(shù),單位為$kmol/(m^3\cdotPa)$。$y=mx$:$y$為氣相中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m$為相平衡常數(shù)。

(二)吸收塔的物料衡算1.全塔物料衡算惰性氣體:$V=V'$溶質(zhì):$V(y_1y_2)=L(x_1x_2)$$V$為進塔惰性氣體流量,單位為$kmol/h$;$V'$為出塔惰性氣體流量,單位為$kmol/h$;$y_1$、$y_2$分別為進塔、出塔氣相中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L$為進塔吸收劑流量,單位為$kmol/h$;$x_1$、$x_2$分別為出塔、進塔液相中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2.吸收劑用量的計算最小吸收劑用量:$L_{min}=\frac{V(y_1y_2)}{x_1^*x_2}$$x_1^*$為與$y_1$平衡的液相組成。實際吸收劑用量:$L=(1.12.0)L_{min}$

(三)傳質(zhì)速率方程1.氣相總傳質(zhì)速率方程:$N_A=K_y(yy_i)$$N_A$為傳質(zhì)速率,單位為$kmol/(m^2\cdots)$;$K_y$為氣相總傳質(zhì)系數(shù),單位為$kmol/(m^2\cdots)$;$y$為氣相主體中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y_i$為氣液界面上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2.液相總傳質(zhì)速率方程:$N_A=K_x(x_ix)$$K_x$為液相總傳質(zhì)系數(shù),單位為$kmol/(m^2\cdots)$;$x$為液相主體中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x_i$為氣液界面上溶質(zhì)的摩爾分數(shù)。

(四)填料層高度的計算1.傳質(zhì)單元數(shù)法氣相總傳質(zhì)單元數(shù):$N_{OG}=\frac{y_1y_2}{\Deltay_m}$$\Deltay_m$為氣相總推動力的對數(shù)平均值。液相總傳質(zhì)單元數(shù):$N_{OL}=\frac{x_1x_2}{\Deltax_m}$$\Deltax_m$為液相總推動力的對數(shù)平均值。填料層高度:$Z=H_{OG}N_{OG}=H_{OL}N_{OL}$$H_{OG}$為氣相總傳質(zhì)單元高度,單位為$m$;$H_{OL}$為液相總傳質(zhì)單元高度,單位為$m$。

七、干燥(一)濕空氣的性質(zhì)1.濕度:$H=\frac{0.622p_v}{pp_v}$$H$為濕空氣的濕度,單位為$kg$水$/k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